水土

词语解释
水土[ shuǐ tǔ ]
⒈ 指地面上的水和土。
例水土保持。
英waters and soil;
⒉ 泛指环境和气候,即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
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英climate;
引证解释
⒈ 土地表面的水和土。
引《书·舜典》:“帝曰:‘俞,咨 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国语·周语上》:“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韦昭 注:“水气不润,土枯不养,故乏财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毕。”
碧野 《大巴山人》:“现在,这 鹞子沟 的瀑布和溪水清清,就是周围林木保持了水土的缘故。”
⒉ 指水中和陆上。
引《礼记·郊特牲》:“籩豆之荐,水土之品也。”
孔颖达 疏:“其籩豆所荐之物,或水或土所生品类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⒊ 山川;国土。
引《礼记·中庸》:“仲尼 祖述 尧 舜,宪章 文 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郑玄 注:“袭,因也。因水土,谓记诸夏之事,山川之异。”
三国 魏 曹操 《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姦宄未静,臣常媿辱,忧为国累。”
唐 杜甫 《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⒋ 犹本国;当地。
引南朝 陈 徐陵 《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昔 晋侯 不能乘 郑 马, 赵 将不能用 楚 兵。一非水土,难为骋力。”
唐 冯翊 《桂苑丛谈·赏心亭》:“﹝丞相﹞自 大梁 移镇 淮海,未期周,荣加水土,移风易俗,甚洽羣情。”
⒌ 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
引《晏子春秋·杂下十》:“橘生 淮 南则为橘,生于 淮 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馥庭 向在 广西 太平府,极言其山川奇秀,草木鸟兽之瑋奇,而水土大恶,外乡人不可居。”
凌力 《星星草》第十六章:“他要试试 盩厔 的水土能不能使兰、梅生存开花。”
国语辞典
水土[ shuǐ tǔ ]
⒈ 水和土。
引《礼记·郊特牲》:「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
《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
⒉ 国土、疆土。
引汉·曹操〈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奸宄未静,臣常媿辱,忧为国累。」
唐·杜甫〈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迟奔忙。」
⒊ 一地方的气候、风土等自然环境。
引《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西游记·第四四回》:「忍不得寒冷,服不得水土,死了有六七百。」
英语water and soil, surface water, natural environment (extended meaning), climate
德语natürliche Umwelt und Klima (S), Wasser und Boden (S)
法语eau et sol, environnement et climat
分字解释
※ "水土"的意思解释、水土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黄河水中的泥沙不断增加,是因为水土流失形成的。水土流失是植被破坏造成的,它导致了大自然生态不平衡,现在大片森林已被黄河覆盖。环境污染,无节制地开垦放牧,砍伐森林,导致流沙问题更加严重。
2., 妻:想当年我的身材和体形正面山清水秀,侧面悬崖峭壁,背面柳暗花明,是吧?夫:是呀,可惜水土保持的太差了。
3.封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一举两得。
4.行政院农委会水土保持局,致力于*弯山坡地保育以及灾害防治的工作,近半个世纪。
5.封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一举两得。
6.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这是百年大计,非得全民动手,从我做起不可。
7., 我对那些北方大地上的河感情深重,对那儿的空气水土和人民风俗,对那个苍茫淳朴的世界一往情深。张承志
8.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这是百年大计,非得全民动手,从我做起不可。
9.都是因为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终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泛滥,甚至成为不毛之地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问题。
10.黄河水中的泥沙不断增加,是因为水土流失形成的。水土流失是植被破坏造成的,它导致了大自然生态不平衡,现在大片森林已被黄河覆盖。环境污染,无节制地开垦放牧,砍伐森林,导致流沙问题更加严重。
AI解释
词语“水土”的意思:
1. 泛指土地和水源,常用来指代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2. 指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等,常用来比喻人的适应能力。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水土”条目解释为:“土,地也;水,流也。水土,谓地之有水也。”
出处:
“水土”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在《诗经》中就有“水土之宜”的表述。
同义词:
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
生存环境
反义词:
荒芜
荒凉
荒野
相关词语:
水土不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水土资源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水土”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一个成语“水土不服”,其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水土不服,则民病。”意指人到了一个新环境,若不能适应那里的自然环境,就会生病。
用这个词语造句:
1. 这个地区的水土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所以这里的农业发展得很好。
2. 小明刚到南方生活,水土不服,总是闹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