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殊死


拼音shū sǐ
注音ㄕㄨ ㄙˇ
词性形容词


殊死

词语解释

殊死[ shū sǐ ]

⒈  古时指斩首的死刑。

behead;

⒉  拼死;决死。

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汉书·韩信传》

desperate;

引证解释

⒈  指殊死刑。参见“殊死刑”。

《汉书·高帝纪下》:“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颜师古 注:“韦昭 曰:‘殊死,斩刑也。’殊,絶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絶而异处也。”
《新唐书·徐有功传》:“餘庆 为 冲 督偿、通书,合谋明甚,非曰支党,请殊死,籍其家。”
《明史·太祖纪二》:“己卯,赦殊死以下。”

⒉  犹决死,拚死。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张耳 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
唐 孙樵 《书田将军边事》:“如此,则边卒将怨望之不暇,又安能殊死而力战乎?”
冯德英 《苦菜花》第二章:“女儿正在参加那可怕的殊死的战斗。”

国语辞典

殊死[ shū sǐ ]

⒈  斩首的刑罚。

《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⒉  竭尽死力。

《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英语to behead, capital punishment, desperate struggle, life-and-death

德语mit dem Mut der Verzweiflung, auf Leben und Tod

法语résolu à braver la mort

分字解释


※ "殊死"的意思解释、殊死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扑灭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首当其冲,与烈火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2.一百零三、历经艰险,九死一生最终将与匪首和他的顽固追随者有一场殊死搏斗。

3.这里人迹罕至,但两军却为了这儿,殊死争夺。

4.抗战爆发后,有多少仁人志士怀着亡国破家之仇,参加了八路军,和日寇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5.本报记者刘伟3月1日,京粤大战第三场将继续进行,丢掉赛点的广东队面临背水一战的绝境,不甘心被横扫的八冠王决心殊死一搏。

6.雨声,风声,雷声,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道道闪电,那场面真像一个巨人挥舞着利剑在进行着殊死搏斗呢!

7.冬天,银杏树的树掉光了,露出了她那笔直的躯干。她就像个即将要上战场的的勇士,好像在说:“我不怕寒冷!我可以与严冬展开‘殊死搏斗’的!走过这个冬季,我一定会更挺拔,更充满生机!”。

8.所以,当最后特种兵冷锋,通过殊死博斗击毙来犯的雇佣兵,控制住毒枭后,即便面对着边境线对面出现密密麻麻、场面极为壮观的武装匪帮时,他也毫无惧色。

9.在扑灭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首当其冲,与烈火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10.这支军队为了完成任务,明知寡不敌众,仍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最后壮烈牺牲。


AI解释


词语“殊死”的意思:

“殊死”是一个汉语词汇,原指用尽全部力量,不顾一切地死拼,后来也用来形容拼死拼搏,不畏艰难险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解释“殊死”的条目,但根据其组成部分“殊”和“死”来推测,“殊”有特别、非常的意思,“死”指死亡,结合起来可能表示特别极端的死亡或全力以赴的状态。

出处:

“殊死”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汉王乃大喜,乃遗张良持印信,与韩信,曰:‘虽人告公以反,吾自疑公,公即反,何至此?’韩信对曰:‘臣知汉王畏臣,故欲先为臣破赵,然后自破楚,臣得以自全。今汉王果信臣,愿与大王共定天下。’汉王曰:‘善。’于是与韩信、张良等,共破楚,遂即位为帝。其后,韩信封为齐王,封张良为留侯,二人皆以殊死为报。”

同义词:

拼命、死战、舍命、拼命三郎、拼尽全力

反义词:

退缩、畏缩、逃避、苟且偷生、退避三舍

相关词语:

殊途同归、殊途同归、殊途同归、殊途同归、殊途同归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许多关于“殊死”的典故和故事,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等人在此战中采取了殊死一搏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殊死一搏,最终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