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仪


拼音sī yí
注音ㄙ 一ˊ

繁体司儀
词性名词

司仪

词语解释

司仪[ sī yí ]

⒈  报告典礼或大会的进行程序的人。

master of ceremonies;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周礼·秋官》有司仪,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 北齐 有司仪署, 隋 唐 因之,属鸿胪寺,掌凶礼丧葬之事。 宋 以后不设。 明 代之司仪主管陈设引奏礼仪, 清 废。参阅《通典·职官八》、《明史·职官志三》。

⒉  举行典礼时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吴晗 《哭公朴》:“拿了通电宣言的底稿,到处奔走,邀约签名的有 公朴,办印刷、分发的有 公朴,主持《民主周刊》的有 公朴,有些会场中当司仪的还是 公朴。”

⒊  谓举行典礼或大会时报告进行程序。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九章:“他代表工作队,按着主席团的布置,负责大会的司仪。”

国语辞典

司仪[ sī yí ]

⒈  职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魏置司仪官,北齐改司仪署,隋唐沿置。

⒉  在典礼中赞礼及报告进行程序的人。

分字解释


※ "司仪"的意思解释、司仪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摇摇头,看着不远处红光满面,亲自上阵充当半个司仪的校领导,孟天无语的摇摇头,这就是差距啊!“呀!”。

2.人生宛若庆祝节日或从事送葬的行列,人人各就其位,在司仪长的指挥下前进。


AI解释


词语“司仪”的意思:

“司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主持某种仪式或活动的人,通常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司仪”的解释较为简略,大意是指主持仪式或活动的人。

出处:

“司仪”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中,原意是指主持祭祀、礼仪等仪式的人。

同义词:

主持人、司仪人、礼宾、主礼官等。

反义词:

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从主持活动角度理解为不主持或放弃主持。

相关词语:

仪式、庆典、活动、典礼、主持、协调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司仪的趣味故事,例如一些司仪在主持婚礼时发生的搞笑或感人的小插曲,这些故事通常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司仪在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婚礼上,司仪用他独特的幽默感和丰富的经验,将整个婚礼仪式主持得既庄重又欢快,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