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gláng

螳螂


拼音táng láng
注音ㄊㄤˊ ㄌㄤˊ
词性名词

螳螂

词语解释

螳螂[ táng láng ]

⒈  螳螂属或者有关属(螳螂总科)的昆虫,具有长的前胸,取食其它昆虫,用前肢抱握好像念经但是对人类无害。

mantis;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螗螂”。即螳蜋。参见“螳蜋”。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一:“此犹可委曰 跖 犬不忘吠 尧,螗螂盲虫不知有车辙耳。”
艾青 《怜悯的歌》:“他的头发鬈曲,皮肤黧黑,身体瘦削像一只螳螂。”

国语辞典

螳螂[ táng láng ]

⒈  动物名。一种昆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全身呈绿色或土黄色,体长,腹部肥大,头三角形,前胸延长如颈,前肢作镰形,有棘刺,便于捕获他虫。因捕食害虫,有益农业,属益虫。

英语mantis, praying mantis

德语Fangschrecken, Gottesanbeterinnen (lat: Mantodea)​ (Eig, Bio)​

法语mante religieuse, Mantodea

分字解释


※ "螳螂"的意思解释、螳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我喜欢玩"螳螂腿",我弟弟喜欢玩"恶虎掏心",我俩的三脚猫功夫真是半斤八两啊。

2.螳螂看见一只灰绿色的大蝗虫,忽然摆出可怕的姿势,张开翅膀斜斜伸向两侧,后翅直立形如船帆,身体的上端弯曲,像一条曲柄,并且发出像毒蛇喷气的声音。35sk.com。

3.螳螂挡车、自不量力,死咱们不怕,但要死的壮烈、死得其所!

4.有时不妨做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架势,利用别人在打斗的时机进行攻击。

5.螳螂看见一只灰绿色的大蝗虫,忽然摆出可怕的姿势,张开翅膀斜斜伸向两侧,后翅直立形如船帆,身体的上端弯曲,像一条曲柄,并且发出像毒蛇喷气的声音。35sk.com。

6.螳螂挡车、自不量力,死咱们不怕,但要死的壮烈、死得其所!

7., 原来所有引游人偷情的最大基底是没有下一刻没有明天没有未来甚至潜藏的是死亡和暴力,像螳螂像黑寡妇蜘蛛,交合与吃掉对方同时发生。朱天心

8.甲国攻击乙国,不料丙国乘虚而入,灭了甲国,这真是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9.有时候剑尖挖螳螂的眼睛,有时候直捅螳螂的粪门,有时候划向螳螂的肚子,螳螂浑身的铜体铁骨就便成了笑话,王永只捡弱点进攻。

10.螳螂看见一只灰绿色的大蝗虫,忽然摆出可怕的姿势,张开翅膀斜斜伸向两侧,后翅直立形如船帆,身体的上端弯曲,像一条曲柄,并且发出像毒蛇喷气的声音。35sk.com。


AI解释


词语“螳螂”的意思:

“螳螂”是一种昆虫,属于螳螂科,体形细长,前肢特别发达,呈镰刀状,可以捕捉猎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螳螂常被用来象征机智、敏捷和勇猛。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螳螂”条目的解释如下:

螳螂,螳螂科昆虫,形似蝉而大,前足长而有力,后足短,善捕蝇蚋。螳螂之食,必先以爪取之,故其前足如钩。

出处:

螳螂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楚辞》等,但螳螂在文学作品中多作为比喻或象征出现。

同义词:

螳螂的同义词有:螳臂、螳臂当车、螳臂蛇影等。

反义词:

螳螂的反义词有:蜻蜓、蝴蝶、蜜蜂等。

相关词语:

与“螳螂”相关的词语有:螳臂当车、螳臂蛇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最著名的与螳螂相关的典故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述了一只螳螂正在捕食一只蝉,而一只黄雀则在旁边准备捕食螳螂。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人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危险。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夏日炎炎的午后,一只敏捷的螳螂正躲在树荫下,等待着捕捉飞过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