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ǎozéi

讨贼


拼音tǎo zéi
注音ㄊㄠˇ ㄗㄟˊ

繁体討賊

讨贼

词语解释

讨贼[ tǎo zéi ]

⒈  讨伐贼寇。

引证解释

⒈  讨伐贼寇。

《左传·宣公二年》:“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晋 潘岳 《西征赋》:“健 子婴 之果决,敢讨贼以紓祸。”
明 杨继盛 《请诛贼臣疏》:“况臣官居兵曹,以讨贼为职;然贼不专於寇敌,凡有害於社稷人民者,均谓之贼。”

国语辞典

讨贼[ tǎo zéi ]

⒈  征讨叛逆或盗贼。

《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三国演义·第六回》:「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

分字解释


※ "讨贼"的意思解释、讨贼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朝廷传下圣旨,聘召岳飞进京受职,率兵讨贼,图复中兴,报仇雪恨。


AI解释


词语“讨贼”的意思:

“讨贼”是指出兵征讨叛乱或敌对势力的行为。这个词语通常用于描述政府或合法势力对叛乱分子、敌人或非法组织的军事打击或政治斗争。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讨”字有征讨、请求、求取等意思;“贼”字指盗贼、叛乱者。因此,“讨贼”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征讨叛乱者。

出处:

“讨贼”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文献。在《左传》中,就有“讨贼”的记载。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讨贼,遂伐郑。”

同义词:

讨伐、征讨、剿灭、平定、驱除等。

反义词:

投降、归顺、妥协、让步等。

相关词语:

平叛、靖难、剿匪、肃清、平定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1.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讨伐东吴,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诸葛亮联合击败。

2.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他们原本是各地逃犯,后来在宋江的带领下讨伐腐败的官府,成为一支反抗势力。

3.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试图推翻贾府的腐败,但最终未能成功。

造句:

我国政府坚决讨贼,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