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天可汗天可汗的意思
tiānhán

天可汗


拼音tiān kè hán
注音ㄊ一ㄢ ㄎㄜˋ ㄏㄢˊ

天可汗

词语解释

天可汗[ tiān kè hán ]

⒈  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西北各族君长对 唐太宗 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 太宗 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 唐 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 太宗 亦沿用此称。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文皇 南面坐,夷狄千羣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 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宋 王溥 《唐会要·杂录》:“贞观 四年,诸蕃君长诣闕,请 太宗 为 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璽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 天可汗。”
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 《新唐书·郭子仪传》:“﹝ 口紇 ﹞惊曰:‘ 令公 存乎? 怀恩 言天可汗弃天下, 令公 即世,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公今存,天可汗存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都尔伯特》:“策凌 卒时,谆谆告其长史曰:‘天可汗之恩,万世不可负也。’”

国语辞典

天可汗[ tiān kè hán ]

⒈  中世纪时中国西北边疆民族对唐太宗所称的尊号。

《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四月戊戌,西北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

分字解释


※ "天可汗"的意思解释、天可汗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不拘一格,独具慧眼,胸怀大局,文武双全,有气吞天下的“天可汗”。


AI解释


词语“天可汗”的意思:

“天可汗”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汗王的尊称,含有“上天所赐的汗王”之意。在中国历史上,这个词语多用于称呼蒙古族和突厥族的汗王。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收录“天可汗”这个词语,但是可以根据“天”和“可汗”这两个词的含义来解释。其中,“天”通常指上天或自然界,“可汗”是突厥语中汗王的称号,意味着君主或首领。

出处:

“天可汗”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古代突厥汗国的文献中,后来被其他游牧民族和蒙古族所继承和使用。

同义词:

天可汗(直接称呼)

天子可汗(结合了“天子”的尊称)

上天可汗(强调上天赐予)

反义词:

普通可汗(没有特别尊称的汗王)

反叛者(与汗王对立的人物)

相关词语:

汗王

可汗

天子

君王

皇帝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天可汗”这个词语在网络上并没有特定的故事或典故,但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与汗王相关的传奇故事,如蒙古族的成吉思汗,他被视为天可汗的化身。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草原上,成吉思汗被誉为天可汗,他的英勇事迹传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