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ián zuò
注音ㄊ一ㄢˊ ㄗㄨㄛˋ
⒈ 从事耕作。
⒈ 从事耕作。
引《史记·苏秦列传》:“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
《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其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餘口。”
《宋史·食货志上一》:“县岁按所弃地除其租,已而匿他舍,冒名佃作。”
⒈ 从事于农业。
引《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南有碣石、鴈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
词语“佃作”指的是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为地主耕种而获得一定报酬的农业劳动方式。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封建社会。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佃”字条下解释为:“租地而耕者。”
“作”字条下解释为:“耕作,劳作。”
出处:
“佃作”一词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佃者,租地而耕者也。”
同义词:
租种、租地、耕作
反义词:
雇佣、自营
相关词语:
地主、佃农、田租、农业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佃作”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的一些农业社会现象,如“分田到户”等政策,这些政策实际上是对佃作制度的一种改革。
造句:
在古代,许多农民只能选择佃作来维持生计,租种地主的土地,付出辛勤的劳作,换得微薄的报酬。
网络故事或典故相关造句:
在实行分田到户的政策后,农民们不再需要佃作,而是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