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ucuàn

投窜


拼音tóu cuàn
注音ㄊㄡˊ ㄘㄨㄢˋ

繁体投竄

投窜

词语解释

投窜[ tóu cuàn ]

⒈  逃匿。

⒉  放逐,流放。

引证解释

⒈  逃匿。

《晋书·庾亮传》:“亮 明日又泥首谢罪,乞骸骨,欲闔门投窜山海。”
《敦煌曲子词·酒泉子》:“长枪短剑如麻乱,争奈失计无投窜。”
宋 苏辙 《迎寄王适》诗:“投窜千山恨不深,扁舟夏涉气如蒸。”

⒉  放逐,流放。

唐 柳宗元 《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顷以党与进退,投窜 零陵。”
宋 秦观 《国论》:“陛下即位以来,图任元老,眷礼名儒,屏弃姦臣,投窜刻吏。”
明 文徵明 《送提学副使序》:“夫既已得罪,则投窜摧辱,有所不辞。”

分字解释


※ "投窜"的意思解释、投窜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投窜”的意思:

“投窜”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流亡、逃窜或者迁徙不定。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因为逃避、避难或者被迫离开原居地而四处流动。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可能没有直接收录“投窜”这个词,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其解释类似于流亡、逃窜的含义。

出处:

“投窜”一词的出处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但根据其含义,可以推断它在古代文献中应该有出现,用来描述人们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而流离失所的情况。

同义词:

流离、逃窜、迁徙、奔逃、流落

反义词:

定居、安定、稳定、安居乐业

相关词语:

流浪、流亡者、流民、迁徙者、逃难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投窜”这个词语并没有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可以想象在古代,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时期,有许多关于人们投窜四方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关于孟母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投窜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百姓被迫投窜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