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ào

诬告


拼音wū gào
注音ㄨ ㄍㄠˋ

繁体誣告
词性动词

诬告

词语解释

诬告[ wū gào ]

⒈  捏造事实,伪造证据,陷害他人。

捏造罪名诬告邻居以解脱他自己。

frame; false accusation;

引证解释

⒈  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

《汉书·宣帝纪》:“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颜师古 注:“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其餘则不论。”
《旧唐书·于志宁传》:“时 洛阳 人 李弘恭 坐诬告太尉 长孙无忌,詔令不待时而斩决。”
明 海瑞 《被论自陈不职疏》:“禁诬告而刁讼未息,禁浮靡而侈僭如初。”
萧乾 《林炎发入狱记》:“保长又诬告 炎发 劫盗。”

国语辞典

诬告[ wū gào ]

⒈  伪造、变造证据或妄言指控,意图使无罪者受到刑事或惩戒的处分。

《三国演义·第二〇回》:「乃密使人诬告彪交通袁术,遂收彪下狱,命满宠按治之。」
《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诸城的百姓也实在刁的很,这样事都会平空捏造诬告得人么?」

分字解释


※ "诬告"的意思解释、诬告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这是一个悲剧,讲的是一个寡妇被诬告杀人,屈打成招后被处极刑,然而在最后一幕中她阴魂出现,洗清了不白之冤。

2.反动警察审讯她时,她针锋相对地对诬告提出强烈抗议。

3.三、亲人为求真相,反被诬告包庇,并嫁祸报复陷害证人,以掩盖枉法追诉徐伟的故意伤害案件。

4.诬告陷害罪属于与行为犯、结果犯并列的情节犯。

5.党内严格禁止用违反党章和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严格禁止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

6., 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有右龙武将军李建玉,前陷吐蕃,久之自拔,为部曲诬告潜通吐蕃,皆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由是人皆属望。

7.禁止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8.这里面也许有个人恩怨在里头。但是这不重要。我们更关心的是举报是否属实。如果举报属实,管他举报人是什么动机?如果不属实,才需要追究出于什么动机诬告。

9.经过这一次,白家不但没落架,反倒借机敛财,大肆诬告良民通共,霸占土地财产,狠狠捞了一把。

10.狼狈为奸,作伪证,利用公权力共同报复陷害诬告*访人,目无党纪国法、坑国害民、手段残忍又卑鄙无耻之极。


AI解释


词语“诬告”的意思:

诬告是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向有关机关或公众提出指控或告发他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不应有的责难或处罚。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诬告可能涉及“诬”和“告”两个字的解释。

诬:欺诬,诬陷。

告:告发,揭发。

出处:

“诬告”这个词语的出处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文献记载,它是根据“诬”和“告”两个字的含义组合而成的。

同义词:

诬陷

诬赖

指控

诽谤

反义词:

事实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无虚

清白无辜

相关词语:

诬陷罪

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

谣言四起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一个与“诬告”相关的网络故事可能是关于某人在网上匿名发帖诬陷他人犯罪,导致被诬告者名誉受损,生活陷入困境。后来真相大白,诬告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受害者也得到了名誉的恢复。

用这个词语造句:

警方经过调查,终于揭开了这场诬告案的真相,还了被诬告者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