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o

五教


拼音wǔ jiào
注音ㄨˇ ㄐ一ㄠˋ

五教

词语解释

五教[ wǔ jiào ]

⒈  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唐人对司徒的别称。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引证解释

⒈  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
《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⒉  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⒊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
此指 唐 司徒 裴璩。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

⒋  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国语辞典

五教[ wǔ jiào ]

⒈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育。

《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汉·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
《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⒉  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

《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⒊  唐代称司徒为五教。

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司徒为五教。」

⒋  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借以推证华严经是诸经之王。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分字解释


※ "五教"的意思解释、五教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五教”的意思:

“五教”是指五种主要的宗教或教育思想,通常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和墨家的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五种思想代表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念。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五教”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条目出现,但可以从其组成部分来解释。五(wǔ)指的是五个,教(jiào)指教导、教育或宗教信仰。因此,“五教”可以理解为五种教育或宗教教导。

出处:

“五教”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五经”相对应,指的是儒、道、佛、法、墨五种主要的学派。

同义词:

五家思想

五大教派

反义词:

单一教派

一教独尊

相关词语:

五经

五行

五常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五教”可能较少被提及,因为它更多地属于学术和哲学领域。不过,可以联想到一些与不同宗教或哲学思想相关的网络故事,例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道教中的“长生不老”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我国古代的“五教”思想,不仅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例句:

我国古代的“五教”思想,如儒家注重仁爱礼治,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佛家强调因果报应,法家讲究严刑峻法,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