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ù jiǎo shǔ
注音ㄨˋ ㄐ一ㄠˇ ㄕㄨˇ
繁体鶩角黍
词语“鹜角黍”是一个较为冷僻的词语,它的意思通常指的是一种形状像鸭子嘴的角黍,即一种形状独特的粽子。角黍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时食用的食物,通常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苇叶中蒸煮而成。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对于“鹜”字有解释,但“鹜角黍”作为一个复合词,可能没有直接的解释。其中,“鹜”字的本义是野鸭,引申为鸭子;“角”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形状,类似于角的形状;“黍”字指的是一种谷物,即黄米。
出处:
“鹜角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可能是后人根据“角黍”的形状特点,结合“鹜”字的意象而创造出的词语。
同义词:
鸭嘴粽
鸭角粽
反义词:
无特别对应的反义词,因为它是基于形状的一种形象化表达。
相关词语:
端午节
粽子
糯米
竹叶
芦苇叶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鹜角黍”较为冷僻,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中,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鹜角黍,那独特的形状让人一看便知是节日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