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íngcǎo

行草


拼音xíng cǎo
注音ㄒ一ㄥˊ ㄘㄠˇ

行草

词语解释

行草[ xíng cǎo ]

⒈  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⒉  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引证解释

⒈  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宋 苏轼 《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为君纸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
明 赵宧光 《金石林绪论》:“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纵体, 孙过庭 《书谱》之类皆是也。”
陈衍 《元诗纪事·沉贵》:“﹝ 温日观 ﹞酒酣兴发,以手泼墨,然后挥笔,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顷刻而就。”

⒉  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唐 张怀瓘 《六体书论》:“子敬 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
宋 陆游 《作字》诗:“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原书》:“由 秦 分而变 汉 分,自 汉 分而变真书,变行草,皆人灵不能自已也。”

分字解释


※ "行草"的意思解释、行草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后潜心研究汉代简书,以行草飞动圆劲的笔触,写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了具个性的草隶,为书界所公认。

2.婀娜多姿,漂亮温婉中蕴含几分阳刚之气;丰富兼美,所擅之行草中时见自然融入之秦篆汉隶之线条。

3.大字行草用笔强化提按顿挫,折冲绞转,锋出八面,线形变化恣纵不可端倪。

4.该文为行草书代表作,用笔顿挫分明,神融笔畅,疏密相间,笔断意连,变化多端,可谓“一行众象,万字皆别”,通篇20个字“之”字各具形态,无一相同。

5.他的书法笔力凝致,气势纵横,雄伟壮观,翰墨淋漓,朴鲁疏狂,自出机杼。笔下龙飞凤舞,线条节奏明快,具有音乐般的美妙乐章。他痴迷历代行草书法。

6.二百十二、苍劲朴实的用墨,行草兼有渴笔,笔画明丽无华。

7.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口号,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8.他的书法笔力凝致,气势纵横,雄伟壮观,翰墨淋漓,朴鲁疏狂,自出机杼。笔下龙飞凤舞,线条节奏明快,具有音乐般的美妙乐章。他痴迷历代行草书法。

9., 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

10.他的书法笔力凝致,气势纵横,雄伟壮观,翰墨淋漓,朴鲁疏狂,自出机杼。笔下龙飞凤舞,线条节奏明快,具有音乐般的美妙乐章。他痴迷历代行草书法。


AI解释


词语“行草”指的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速度较快,比草书规范,比楷书草率。行草在保持一定书写的流畅性和连续性的同时,也注重字形的整体美感和结构上的连贯性。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行草可能被解释为一种书写风格,它既有楷书的规整,又有草书的放纵,但又不失书写的规范性。

出处

行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书法家开始尝试在草书的基础上加入楷书的元素,使得书写更加规范,便于阅读。

同义词

行书

草行

反义词

楷书

草书

相关词语

楷书

草书

隶书

楷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行草,有一个著名的网络故事是关于王羲之的。相传王羲之在练字时,看到家中的一只鹅在水中游动,便模仿鹅的姿势和动作,创作出了行书的经典之作《兰亭序》。

造句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见长,笔势流畅,极具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