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ìng è lùn
注音ㄒ一ㄥˋ ㄜˋ ㄌㄨㄣˋ
⒈ 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善论”相对。由荀子提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1.不过,在儒家内部却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针锋相对。
2.荀子在百家争鸣中确立的性恶论成为其礼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词语“性恶论”:
意思:性恶论是一种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来约束和改造。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收录“性恶论”这个词语,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性”指人的本性,“恶”指邪恶,合起来即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出处:性恶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荀子。荀子在《荀子·性恶》一文中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
同义词:人性本恶、恶源论、恶质论
反义词:性善论、善源论、善质论
相关词语:人性、道德、教育、社会制度、荀子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性恶论在网络上有许多讨论,其中一个典故是关于“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孩子们因为多次说谎而导致狼真的来了,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对性恶论的一种讽刺。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我国古代,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克服。然而,也有学者持有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发挥出人的善良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