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íng

形体


拼音xíng tǐ
注音ㄒ一ㄥˊ ㄊ一ˇ

繁体形體
词性名词


形体

词语解释

形体[ xíng tǐ ]

⒈  身体形状。

生物学家们塑造了形体完整的中国猿人模型。
形体态度。——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shape(of a person’s body); physique; form of structure;

⒉  物体的形状及其结构。

中、英文的形体远远不同。

form and structure;

引证解释

⒈  身体。

《庄子·达生》:“齐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螻蛄食饭尽去,顷復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形体维何?眉髮、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

⒉  形象;形状。

宋 张载 《张子语录》中:“义理无形体,要説则且説得去,其行持则索人工夫。”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

⒊  疆界;地域。

《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灋。”
郑玄 注:“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
《周礼·夏官·司马》“形方氏中士四人” 汉 郑玄 注:“形方氏主制四方邦国之形体。”

国语辞典

形体[ xíng tǐ ]

⒈  形状,身体外貌。

《汉书·卷三〇·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

形骸

⒉  分界。

《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
汉·郑玄·注:「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

分字解释


※ "形体"的意思解释、形体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一个禅宗师父可以随时死去。他可以决定。为什么?因为他早已死了。他开悟的那天起,就死了。现在只有形体继续活着——内在里,都是空性。他完全的死了。所以他随时可以离开身体。那只是个肥皂泡:小小的一戳就没了。

2.这青铜鼎有三足两耳,鼎内部有闪闪发金光的甲骨文字,而且变幻莫测,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3.二百十六、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4.灵魂是鬼神的同义语,后者是前者的“体”,是活人捉摸不到、来去无踪、缥缈变幻的形体,是属于“阴界”的。

5.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上不堪美观,也应该对他爱慕,凭他孕育最适合于使青年人得益的道理。

6.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

7.一百十三、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8.在改善形体、舒展肢体和平衡控制方面有独到之处.

9.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

10.泰山风景以壮丽着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AI解释


词语“形体”的意思:

“形体”是指物体的形状和结构,通常用来指代人的身体,也可以指任何有形的事物。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形体”的解释为:“形,状也;体,质也。形者,外象也;体者,内蕴也。故形体者,物之有形质者。”

出处:

“形体”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这里的“形体”指的是人的身体。

同义词:

“形态”、“体态”、“外貌”、“模样”、“躯壳”等。

反义词:

“无形”、“抽象”、“概念”等。

相关词语:

“形态各异”、“体态轻盈”、“外貌俊美”、“模样可爱”、“躯壳健康”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形体”的幽默故事,例如有人调侃自己:“我的形体就像一个被压缩的弹簧,随时随地准备弹跳出来。”这里用“形体”来形容人的身材或体型。

造句:

1. 她的形体优雅,气质高雅,让人眼前一亮。

2.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他的形体变得更加健美。

3. 虽然他的形体略显臃肿,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活力。

4.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形体与命运息息相关。

5.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展现了各种形体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