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ǎnshì

选士


拼音xuǎn shì
注音ㄒㄨㄢˇ ㄕˋ

繁体選士

选士

词语解释

选士[ xuǎn shì ]

⒈  周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录取乡人中德业有成者。

⒉  泛指选拔人才。

⒊  挑选士兵。亦指精选出来的兵士。

引证解释

⒈  周 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录取乡人中德业有成者。

《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诗》称‘釐尔女士’,夫女而称士,然则《王制》学校中之进士、选士、秀士、俊士岂有别焉。”

⒉  泛指选拔人才。

《旧唐书·杨绾传》:“国之选士,必藉贤良。”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卦卜佳音》:“祝告先贤,为选士文场献锦篇。”

⒊  挑选士兵。亦指精选出来的兵士。

《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选士,而士无敌。”
《吕氏春秋·孟秋》:“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儁,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文选·沉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超乘尽三属,选士皆百金。”
李善 注:“《史记》曰:李牧,赵 之良将也。 匈奴 入, 牧 选百金之士五万击之。 《汉书音义》, 服虔 曰:良士直百金。言重故也。”

国语辞典

选士[ xuǎn shì ]

⒈  选择优秀的人才。

《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国之选士,必藉贤良。」

⒉  周代称由各地区甄选、推荐到中央的才秀人士。

《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分字解释


※ "选士"的意思解释、选士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以学堂取代科举的选士制度下,法政教育因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被世人视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法政学科因此成为求学者的首选科目。


AI解释


词语“选士”的意思:

“选士”是指选拔有才能的人,通常用于古代科举制度中,指选拔有才学的人担任官职。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选士”可能被解释为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

出处:

“选士”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特别是唐代以后,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同义词:

举士

取士

选拔人才

反义词:

弃才

不举

不用人才

相关词语:

科举

举人

进士

仕途

官场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选士”这个词语与科举制度紧密相关,因此许多关于科举和选拔人才的故事和典故都可以与“选士”联系起来。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反映了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我国古代实行了严格的选士制度,许多有才华的人因此得以进入官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