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习

词语解释
熏习[ xūn xí ]
⒈ 熏陶染习。
引证解释
⒈ 熏陶染习。
引南朝 陈 慧思 《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浄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 子耕 ﹞悍顽易节,嚚险改行,而郡称平治,自顷吏道熏习,所师用往往暴民之事也。”
清 赵翼 《静观》诗之十四:“惟人则不然,熏习有不定,或先贤后奸,或始邪终正。”
蔡元培 《文明之消化》:“如普通社会,为宗教臭味所熏习,迷信滋彰,至今为梗。”
国语辞典
熏习[ xūn xí ]
⒈ 佛教用语。指身心行为对心识的影响作用。
引《大乘止观法门·卷二》:「随对者,即喻净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
《成唯识论·卷二》:「依何义等立薰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分字解释
※ "熏习"的意思解释、熏习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熏习”的意思是指受到某种环境或事物的影响,逐渐习惯或学习到其中的知识或行为方式。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熏习”解释为:熏陶、渐染。
出处:
“熏习”一词的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可以认为它是古汉语的常用词汇。
同义词:
熏染、熏陶、陶冶、陶铸、沾染、濡染等。
反义词:
排斥、抵触、规避、抗拒等。
相关词语:
熏陶、陶冶、感染、影响、磨砺、锻炼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中,有关“熏习”的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一些教育类的故事。比如,一个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长大,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从而成为了一个有才华、有道德的人,这可以看作是“熏习”的一个正面例子。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家庭中,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熏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