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ǒ

须索


拼音xū suǒ
注音ㄒㄨ ㄙㄨㄛˇ

繁体須索

须索

词语解释

须索[ xū suǒ ]

⒈  索取;勒索。

⒉  必须,须要。

⒊  一定,必定。

引证解释

⒈  索取;勒索。

《旧唐书·裴度传》:“宣徽院五坊小使,每岁秋按鹰犬於畿甸,所至官吏必厚邀供餉,小不如意,即恣其须索,百姓畏之如寇盗。”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赐宴罢,有 振武 都头卒,不堪一行人须索,忽操白刃入斫 圣美。”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自与 辽 通好,其接受使人皆自 京 差三番使臣,沿路州军,困於须索。”

⒉  必须,须要。

《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拟铺鸳被,把人尤泥,须索琵琶从理。”
《宣和遗事》前集:“休要忘了东岳保护之恩,须索去烧香赛还心愿则箇。”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今日亲家请俺两口儿吃酒,须索走一遭去。”
明 康海 《粉蝶儿·代友人宦邸书怀》套曲:“论孤高须索向 青门 学种瓜,论读书怎可似 庄周 言飘瓦?”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今日约到冶城道院,同看梅花,须索早去。”

⒊  一定,必定。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今日晚了,不能转回,明晚须索来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且放下心,须索好音来也。”

国语辞典

须索[ xū suǒ ]

⒈  一定、必须。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几时好与老相公做好事?看得停当回话。须索走一遭去来。」
《西游记·第九回》:「常言道:『恩将恩报。』我今日须索救他性命,以报目前之恩。」

⒉  勒索。

《新唐书·卷一六五·郑余庆传》:「以沙陀兵奄入其地,壁汾东,释言讨贼,须索繁仍。」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有振武都头卒,不堪一行人须索。忽操白刃,入斫圣美。」

分字解释


※ "须索"的意思解释、须索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须索”的意思:

“须索”是一个汉语词汇,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索取,要求;二是指必须索要,强调必要性。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须索”的解释为:“须索,求也。亦必也。”

出处:

“须索”的出处较为广泛,可以在许多古典文献中找到。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吾闻二世少子胡亥,不须索,不能当国。”的记载。

同义词:

索求

要求

请求

求取

反义词:

捐弃

赠送

捐献

捐赠

相关词语:

须臾

须臾之间

须臾之间

须臾之间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须索”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的应用较少,但可以举一个与“须索”意思相近的故事:《愚公移山》。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改变家门口两座大山阻碍交通的状况,决心移山。虽然有人嘲笑他,但他坚持“须索”不懈,最终感动了天神,天神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他移山。

用这个词语造句:

1.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须索所有团队成员的协助。

2. 他对老板的须索太过分了,让人难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