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gtián

洋钿


拼音yáng tián
注音一ㄤˊ ㄊ一ㄢˊ

繁体洋鈿

洋钿

词语解释

洋钿[ yáng tián ]

⒈  方言。银元。

引证解释

⒈  方言。银元。

《天讨·楚元王<谕立宪党>》:“另外做两篇平和的文章,卖到报馆里去,骗他三四块洋鈿。”
茅盾 《故乡杂记》第三:“我们是拚命省,去年 阿大 的娘生了个把月病,拚着没有看郎中吃药--这么着,总算不过欠了几十洋钿新债。”

分字解释


※ "洋钿"的意思解释、洋钿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你们大概都听说了,中央颁布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你们各自手里所有的黄金、美钞、银洋钿,务必遵照规定,在限期内全部兑换金元券。


AI解释


词语“洋钿”的意思:

“洋钿”是汉语方言中的一个词汇,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它指的是外国货币,尤其是指清朝时期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如西班牙银元(也称为“本洋”)和墨西哥银元(也称为“鹰洋”)。在现代汉语中,“洋钿”有时也泛指一切外国货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收录“洋钿”这个词语,因为它是较晚出现的方言词汇,而康熙字典编纂于清朝康熙年间。

出处:

“洋钿”的出处并不明确,但根据其含义推测,它可能起源于清朝中后期,随着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而逐渐流行起来的。

同义词:

外币

银元

外洋

反义词:

本币

铜币

钱币

相关词语:

洋货

洋装

洋房

洋务运动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洋钿”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联想到的是清朝末年的一些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当时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引进外资,使用外国货币(洋钿)进行交易。

用这个词语造句:

“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洋钿,人们都把西班牙银元当作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