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ā wěi
注音一ㄚ ㄨㄟˇ
词性动词
⒈ 在文书、契约的末尾画押。
英sign; make one's cross on a document;
⒈ 见“押缝”。
⒈ 题名于文书契约的末尾,或两纸缝之间。宋·黄伯思也作「押缝」。
引《东观余论·卷上·秘阁古器说论辨题跋·记与刘无言论书》:「魏晋以来法书,至梁御府藏之,皆是朱异、唐怀充、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衹是谓书名耳。」
词语“押尾”的意思:
“押尾”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在队伍或行列中排在最后的人或者事物。在古代,它也用来指押送者或押解人员跟随在队伍或行列的最后。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押尾”的解释是:“押,后也。尾,末也。后末也。”这表明“押尾”指的是队伍的最后部分。
出处:
“押尾”这个词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尤其是在与军队、行进队伍相关的描述中。
同义词:
尾随
尾随者
收尾
反义词:
领头
前驱
相关词语:
队伍
行列
押解
行进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押尾”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想象一些情景,比如在古代战争中,押尾的士兵可能因为位置靠后,相对安全,但同时也可能因为消息滞后而无法及时应对战场变化。
用这个词语造句:
1. 在长跑比赛中,他稳稳地保持着最后一个位置,成为了队伍的押尾。
2. 在队伍押尾的警察,时刻警惕着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