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

逸民


拼音yì mín
注音一ˋ ㄇ一ㄣˊ
词性名词

逸民

词语解释

逸民[ yì mín ]

⒈  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

recluse; hermit;

引证解释

⒈  指遁世隐居的人。

《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何晏 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
《汉书·律历志序》:“周 衰官失, 孔子 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颜师古 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
晋 陆机 《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清 孙枝蔚 《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国语辞典

逸民[ yì mín ]

⒈  节行超俗,遁世隐居的人。

《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金·刘著〈月夜泛舟〉诗:「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作逸民。」

英语recluse, hermit

法语reclus, ermite

分字解释


※ "逸民"的意思解释、逸民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王逸民告诉记者,邀请他过来参展的沈阳主办方与南湖公园花卉市场签订了协议,不过里面具体的赔偿问题条款他还不是很清楚,要过两天才能得知。


AI解释


词语“逸民”的意思:

“逸民”指隐居不仕的贤者,他们超然物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道德和精神的自由。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逸民”条目的解释可能会涉及其本义和引申义,但具体内容需要查阅《康熙字典》原文。一般而言,可能包含隐居、不仕、超脱等含义。

出处:

“逸民”一词的出处较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逸民其谁矣”,以及《论语》中孔子对逸民的评价。

同义词:

隐士、高人、隐者、逸士

反义词:

仕途、官场、朝臣

相关词语:

隐逸、高洁、清高、遁世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许多关于隐士或逸民的故事,如“桃花源记”中的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那里的居民便是隐逸的逸民。

造句:

这位古代逸民一生追求精神自由,不问世事,他的高洁品德被后人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