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àn tián zhì
注音ㄓㄢˋ ㄊ一ㄢˊ ㄓˋ
繁体佔田制
⒈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词语“占田制”:
意思:占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和农民土地问题,规定政府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需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赋税。这种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解释“占田制”,但根据康熙字典中关于“占”和“田”的解释,可以推测“占田制”可能涉及对土地的占有和分配。
出处:《通典》、《唐律疏议》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占田制的记载。
同义词:分田制、土地分配制
反义词:土地兼并制、私有制
相关词语:均田制、屯田制、租庸调制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由于“占田制”是古代土地制度,没有直接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农民因为土地问题而反抗的故事,如“均田令”、“陈胜吴广起义”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唐朝时期,实行占田制,使得许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