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é cáng
注音ㄓㄜˊ ㄘㄤˊ
繁体蟄藏
⒈ 蛰居,潜藏。
例蛰藏于洞窟之中。
英torpor;
⒈ 伏匿;潜藏。
引《淮南子·墬形训》:“夫熊羆蛰藏,飞鸟时移。”
唐 司空曙 《闻春雷》诗:“自怜迁逐者,犹滞蛰藏餘。”
宋 龚鼎臣 《东原录》:“物有善蛰藏者,是保其身也。人若能蛰藏志意,待时而动,是保其神也。保身则气全,保神则形全,形与神不相离也。”
词语“蛰藏”的意思:
“蛰藏”是指动物在冬天进入洞穴或洞穴中隐藏起来,不吃不动,以躲避寒冷的一种现象。在汉语中,这个词语也常用来比喻人把东西或自己的情感等藏起来,不轻易表露。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对“蛰藏”的直接解释,但“蛰”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伏藏也,动物冬藏也”。
出处:
“蛰藏”一词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里的“蛰”字即是指动物冬藏的意思。
同义词:
潜藏、藏匿、隐蔽、藏匿、匿迹
反义词:
显露、暴露、公开、暴露、表露
相关词语:
冬眠、潜伏、躲藏、隐藏、保密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蛰藏”一词在网络中并没有特定的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谜语、谜题中可能会出现。
造句:
为了避暑,我决定蛰藏在空调房里度过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