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词语解释
政事堂[ zhèng shì táng ]
⒈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引证解释
⒈ 唐 宋 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 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引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太祖 登 正阳门,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
分字解释
※ "政事堂"的意思解释、政事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政事堂”:
意思:政事堂是中国古代官署名,是唐代以后中央政府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或首相府。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未直接收录“政事堂”这个词语,但可以理解为“政事”指国家政务,“堂”指官署,合起来即指处理国家政务的官署。
出处:
“政事堂”一词最早见于《唐会要》等史书,唐代设立,历宋、元、明、清各代,成为中央政府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同义词:
政务院
政务府
政务厅
反义词:
无(因为政事堂是处理政务的机构,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相关词语:
官职
宰相
吏部
部署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政事堂”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历史爱好者或文化研究中,可能会与古代政治制度、历史事件等联系起来。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唐代,政事堂是宰相们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商讨国策,决定国家走向。
相关词语
- zhèng fǎ政法
- xíng zhèng jī guān行政机关
- gōng huì táng公会堂
- wáng lù táng王路堂
- yì shì yí wén轶事遗闻
- gù shì故事
- kū mù táng枯木堂
- lì zhèng力政
- cháng shì常事
- kè táng课堂
- shì jiàn事件
- qù shì去事
- shuō shì说事
- méi shì没事
- lǐ shì理事
- xiàng mào táng táng相貌堂堂
- yù táng chūn玉堂春
- táng huáng zhèng dà堂皇正大
- zhǔ shì主事
- lù zhèng路政
- shí táng食堂
- huí shì回事
- lù shì録事
- shì zhǔ事主
- liáo shì辽事
- shí shì qiú shì实事求是
- shì yè事业
- mín zhèng民政
- huì táng会堂
- jiù shì lùn shì就事论事
- zhū shì诸事
- zhǎn shì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