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éshī

磔尸


拼音zhé shī
注音ㄓㄜˊ ㄕ

繁体磔屍

磔尸

词语解释

磔尸[ zhé shī ]

⒈  亦作“磔尸”。

⒉  陈尸。亦指戮尸。

引证解释

⒈  见“磔尸”。亦作“磔尸”。陈尸。亦指戮尸。

《汉书·云敞传》:“章 坐要斩,磔尸 东市门。”
《旧唐书·李重福传》:“重福 窘迫,自投 漕河 而死,磔尸三日,时年三十一。”
《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有讹言摇众及强取人一钱已上者, 存进 皆梟首磔尸於市。”
清 王士禛 《居易续谈》:“至 崇禎 初年,罪状发露,押往祖陵,潜行自尽,磔尸 河间。”

分字解释


※ "磔尸"的意思解释、磔尸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磔尸”的意思:

“磔尸”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将尸体悬挂起来,用以示众或惩罚。通常用于形容极其残忍的死刑方式。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收录“磔尸”这一词条,但根据其含义,可以推断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用法可能存在。

出处:

“磔尸”一词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文献和文学作品。例如《史记》中就有提及此类刑罚。

同义词:

枭首、斩首、示众、刑场

反义词:

赦免、释放、安葬

相关词语:

凌迟、五马分尸、腰斩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磔尸”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因此与之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通常带有恐怖色彩。例如,在古代,一些贪官污吏因为残暴不仁,最终被磔尸示众,以此警示后人。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震慑那些敢于触犯王法的人,统治者将犯人的尸体磔尸街头,让民众看到这一惨状,以警示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