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词语解释
致良知[ zhì liáng zhī ]
⒈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引证解释
⒈ 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引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分字解释
※ "致良知"的意思解释、致良知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虽然商人终日从事买卖之事,但只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问心无愧,也不妨碍他成为圣人贤达。
2.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3.一百十五、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4.即便不是宗教,而仅仅是走王阳明的“下倾路线”,也是需要“致良知”,不仅要读经,还要履践。
5.虽然商人终日从事买卖之事,但只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问心无愧,也不妨碍他成为圣人贤达。
6.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AI解释
词语“致良知”的意思:
“致良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使自己的良知达到完善的境界。良知即人的道德意识和内在的道德判断力,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直觉。致良知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使这种道德直觉得以发展和完善,指导人的行为。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致”有“使达到”、“推及”之意;“良知”则指道德的本性。综合来看,“致良知”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是指通过修养和努力,使自己的道德本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善。
出处:
“致良知”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仁者,人也;义者,宜也;道者,路也;德者,得也;行者,致也。致者,仁之至也。”这里所说的“致”即是达到的意思,指的是道德修养的极致。
同义词:
致善
完善道德
提升道德
反义词:
丧失良知
违背道德
相关词语:
道德修养
良知发现
道德教育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一个与“致良知”相关的网络故事是关于一位年轻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选择坚守良知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诱惑,如果他接受这个诱惑,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利益,但会违背自己的良知。最终,他选择了拒绝,并因此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内心的平静。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在面对诱惑时,始终坚守致良知的信念,没有做出任何违背道德原则的事情。
相关词语
- zhì lì致力
- zhī dào知道
- liáng xīn良心
- gǎi liáng改良
- zhī mìng zhī nián知命之年
- zhī mìng知命
- zhī cháng知常
- dǎo zhì导致
- liáng mín良民
- zhī ēn bào ēn知恩报恩
- yōu liáng优良
- tōng zhī通知
- bù zhī bù jué不知不觉
- jīng zhì精致
- yòu zhì诱致
- zhì mìng shāng致命伤
- xìng zhì兴致
- yī zhì一致
- yǒu zhì有致
- zhī fǎ fàn fǎ知法犯法
- yōu zhì幽致
- yǐn zhì引致
- lín lí jìn zhì淋漓尽致
- zhì fǎ致法
- jīng liáng精良
- píng yì yì zhī平易易知
- zhī wǒ zuì wǒ知我罪我
- yǒu zhī有知
- èr zhì二致
- zhòng suǒ zhōu zhī众所周知
- tǐ zhī体知
- zhī jīn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