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huá

中华


拼音zhōng huá
注音ㄓㄨㄥ ㄏㄨㄚˊ

繁体中華
词性名词

中华

词语解释

中华[ zhōng huá ]

⒈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振兴中华。

China;

⒉  指中原。

⒊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 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 中国。

晋 桓温 《请还都洛阳疏》:“自强 胡 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见中华好,与 舜 日同,垂衣理,菊花浓。”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

⒉  指中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樅阳 张监镇,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 武义,邦宪 与之邻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 《彭生行》:“王 严 杨 马 各挺出,异才岂必生中华。”

⒊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北齐书·高昂传》:“于时, 鲜 卑 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 昂。”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

国语辞典

中华[ zhōng huá ]

⒈  中华民国的简称。参见「中华民国」条。

⒉  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河南省及其附近区域,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称其 地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地,皆称为「中华」。

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彊胡陵暴,中华荡复,狼狈失据。」
《北齐书·卷二一·高干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

分字解释


※ "中华"的意思解释、中华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余年,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极其丰富且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赞美黄河,这位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为中华民族做了多大的贡献啊!

3.今后中华民族迈向和平繁荣之途,道路也许崎岖,时间也许漫长,但这条路既是我们的路,就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4.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有多少热血男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5.黄河用铁一样的身躯保卫着中华民族。多少年来,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陷入危险之中的时候,是它浊流宛转,奔腾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从不退缩,敢于胜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护盾。黄。

6.战争一爆发,侵略者残暴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仅在一九三七年的南京大屠杀中,无辜的三十万中华儿女就惨死于侵略者的屠刀下,使一时的南京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7., 大中华因为有了我们的万众一心才能屹立东方不倒。

8.伟大的中华民族群贤荟萃、英雄辈出,在风云际会之时,于社会危厄之际,铁肩担道义,赤胆为社稷,壮志凌云天,热血写春秋。

9.今天七一建党节,红色的文化传遍华夏,红色的精神闪耀中华,红色的记忆烙印全国,还有红色的运气伴随着你,愿你“红”运当头、红光满面!

10.目前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仍无法与中华文化自身的内涵和底蕴媲美,文化翻译工作任重道远。


AI解释


词语“中华”的意思:

“中华”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总称,也常用来代指中国。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中华”一词的解释为:“中华,中国也。居天地之中,所以称中华。”

出处:

“中华”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使用,它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出处。它是由“中”和“华”两个字组成的,其中“中”指的是中心或中心地区,“华”指的是华丽、繁荣,合起来表示中央地区的繁荣昌盛。

同义词:

中原

华夏

华夏族

华夏文化

反义词:

外夷

外国

相关词语: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

中华儿女

中华复兴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中华”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在网络上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典故。例如,有一个网络流行语“中华小当家的”,指的是那些擅长烹饪、追求中华美食的人。

造句:

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