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ú láng
注音ㄓㄨˊ ㄌㄤˊ
⒈ 即竹王。
⒉ 竹的美称。
⒈ 即 竹王。参见“竹王”。
引唐 韩翃 《送李中丞赴辰州》诗:“暮雨山开少,秋江叶落迟,功成益地日,应见 竹郎祠。”
唐 薛涛 《题竹郎庙》诗:“竹郎庙 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緑。”
⒉ 竹的美称。
引清 吴伟业 《通玄老人龙腹竹歌》:“可是天教产竹郎,八荒奇事谁能识,一从海上西南来,中原篠簜多良材。”
词语“竹郎”的意思:
“竹郎”通常指用竹子制作的小男孩雕像,也泛指小男孩或儿童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来比喻天真无邪的少年。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竹郎”并未作为独立词条收录,但从字面解释,“竹”指竹子,“郎”指年轻男子或小男孩,因此可以理解为用竹子制作的小男孩雕像。
出处:
“竹郎”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宋代的一些诗歌和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同义词:
竹孩
竹雕像
童子
反义词:
老翁
老妪
成人
相关词语:
竹马(指童年时骑的竹制玩具马,比喻童年或幼年)
童趣
童话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有一些关于“竹郎”的传说或故事,比如在某些地方有关于用竹子雕刻小男孩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通常与地方的民俗文化相关。
造句:
在古老的小村庄里,人们常常会在端午节时制作竹郎,用它们来祈求孩子们健康成长,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都会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