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词典总制司总制司的意思
zǒngzhì

总制司


拼音zǒng zhì sī
注音ㄗㄨㄥˇ ㄓˋ ㄙ

繁体總制司

总制司

词语解释

总制司[ zǒng zhì sī ]

⒈  南宋时官署名,管理财赋。

引证解释

⒈  南宋 时官署名,管理财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官制二·经制使》:“绍兴 中,又有总制司,以执政官领其事。先是经制司既废,诸路贡赋,或不时至,五年闰二月 孟富文 以参知政事提领措置财用, 富文 请以总制司为名,许之。”

分字解释


※ "总制司"的意思解释、总制司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总制司”:

意思:总制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是明代和清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军事、财政、民政等事务。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未收录“总制司”这个词语,但根据其意思,可以推测其解释与地方行政、军事管理相关。

出处:总制司的设立始于明代,清代沿用。

同义词:总兵府、镇守司、提督府等。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与地方行政、军事管理相关的词语如“流放司”、“监军司”等可以视为相对概念。

相关词语: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由于“总制司”为历史官职,网络上较少有直接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电视剧中,可能会出现与总制司相关的情节。

用这个词语造句:

明朝时期,总制司在地方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