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òushū

奏疏


拼音zòu shū
注音ㄗㄡˋ ㄕㄨ

奏疏

词语解释

奏疏[ zòu shū ]

⒈  奏章,递交给皇室或皇帝的备忘录。

向皇帝呈交了一份长长的奏疏。

memorial to the throne;

引证解释

⒈  奏章。

《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輒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羣臣论諫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清 龚自珍 《饮少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祕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⒉  向帝王上书言事。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贄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
《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徽宗,请均节财用。”

国语辞典

奏疏[ zòu shū ]

⒈  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

《宋史·卷三七二·朱倬传》:「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分字解释


※ "奏疏"的意思解释、奏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的奏疏、序、记、铭、传、诗诸体,流畅自然,明快舒朗,均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但学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却少之又少。


AI解释


词语“奏疏”的意思:

“奏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指臣子向皇帝上书陈述意见或请求的一种文体。它是一种正式的书面文书,通常用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项。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奏疏”的解释是:“奏,进也;疏,散也。谓臣子进言于君,散其情意也。”

出处:

“奏疏”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臣子向皇帝上书时,通常会使用这种文体。

同义词:

上疏、奏章、疏奏、表章等。

反义词:

隐瞒、不言、沉默等。

相关词语:

上奏、奏请、奏报、奏事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奏疏”的故事,可以提到的是《史记》中记载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为了国家大事,多次向武王上疏,提出治国方略。这个故事说明了奏疏在古代政治中的重要性。

用这个词语造句:

朝臣们纷纷上奏疏,请求皇帝减免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