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十篇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十篇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41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47-02

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它面向全校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精髓。体育竞赛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体活动诸方面的工作中,无疑带有竞技体育的色彩,它包含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目前,我国许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已成为传统,但大多数学校的运动会仅局限在田径项目上,其表现是内容较单一、枯燥,缺乏吸引力,更缺乏高水平的竞争,很难反映学校体育竞赛的综合状况。如何让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项目及内容运作成为对学校体育教学效果、运动训练水平以及群众体育开展与普及的一次全面检查,并起到宣传与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学会并掌握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深入、更广阔地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终身。学校应积极鼓励和帮助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竞赛计划,为其运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内容。另外,组织、实施这种模式的运动竞赛,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等,若放手让学生做,能发挥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

种才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持久性和适用性而又不乏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蔚然成风,这就要求组织者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面,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教育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的积极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竞争是体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

二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运动参与怎样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学校应根据中学生思维能力较活跃、好奇心较强、表现欲也较强、精力充沛的特点,确定竞赛的形式和内容。有挑战运动极限的体能类项目,又有展示运动技巧的灵巧类项目;有体现默契配合的集体项目,又有对抗性项目和非对抗性项目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树立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的途径

通过学生体育竞赛的开展,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以促进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2

关键词:进行课外竞赛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4-03

前言

课外运动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是学校课外体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校园体育赛事与日俱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竞赛项目的多元化,外部广告对校园体育赛事的赞助等等宣传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学校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然而,在这些课外运动竞赛的实施过程中,课外运动竞赛危机频频发生,诸如学生在校运会比赛中猝死。学生的发生屡见媒体曝光。因而,采用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理论,关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建立预警机制,保证课外体育运动竞赛顺利,实现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功能是本文的出发点。

1、课外运动竞赛危机概述

1.1危机概述

关于危机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温・芬克认为:“危机是指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国内学者刘刚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上述学者对危机概念的见仁见智都表现了危机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危机具有突发性,在危机发生前不可预测。大量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隐蔽性,在其爆发之前不为人知,运用现有手段难以预测。

其次,危机具有危害性或潜在的危害性。不论任何危机,都必然对已有秩序造成混乱,恐慌和破坏,由于决策实施的延迟性和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对危机所造成的潜在危害难以进行评估。

最后,危机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危机的应对措施措施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决策人因人、因地、因时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

1.2体育危机与课外运动竞赛危机

体育危机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对这个概念,学者们一般指在大型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也就是诸如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所遭遇的突发事件,诸如恐怖袭击,明星退赛,兴奋剂事件,人群踩踏事件等等。

毫无质疑的是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研究应该归属于其中。然而,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体育危机的一种,从某些属性上讲具有其特殊性。

从组织者角度看,一般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随着活动级别的升高,甚至有市局指挥部、治安总队、交巡警总队、消防局、体育局、交通局,也有分县局等相应职能部门参与,如果是水上比赛,往往还需涉及海事局、港航局等部门等协助,尽管不同部门的协作容易造成“管理真空”,但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比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要严密的多。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者往往是个人或学校,在资源的调动,分配方面与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比较起来相差太多。其应对突发事件处置也缺乏相应的资源,只能使危机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很少能改变危机的恶劣后果。

从参与者角度看,大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复杂性,既有裁判员,运动员,还有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形形的客体造成体育危机种类不同,像体育赛场危机,体育明星危机事件,体育管理危机事件,以及体育媒体危机事件等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中很少出现。但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具有其特殊性,课外运动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由学校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参与者是常规群体,即遵照已建立社会准则的或进行活动的群体,如特招生等;在由个人或学校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往往为偶合群体即临时『生群体,一般是指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因某种原因临时组成的群体。这两类群体从生活空间而言,集体生活时间相对较长,接触频率高,相互影响较大是这个群体群体意识鲜明的主要特征,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群体意识鲜明。

在一个“导火索”下,只要在某一点上符合学生比较偏执的认识和感受,其作用在于肯定学生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刺激他们通过群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加速群体行为的发生。群体行为一经发生,它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更甚于前者。

1.3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类型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事件一般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地震,洪水,风暴等作为目前科学难以准确预测的不可抗力,对课外运动竞赛的伤害是难以评估的。2004年3月10日中国籍青年球员江涛在新加坡足球比赛中,不幸被雷劈中,当场丧命。这种自然灾害在课外运动竞赛中较少见到,但我国目前学校运动会大多在春季或秋季举行,在运动会举行过程中,遭遇暴雨、雷雨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拥堵,踩踏事件,对竞赛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便。

第二类是突发事故灾难,如交通、火灾、生产事故等。突发事故灾难在职业竞赛中比较常见,近年来在欧洲足球赛场上数名年轻运动员猝死事件敲响了警钟。在学校课外运动竞赛中,尤其是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更容易发生突发事故灾难。某知名大学登山队队员被困喜马拉雅山,后调动直升机救援也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

第三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大规模中暑,传染性疾病等极易在学生中造成恐慌。

第四类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如球迷骚乱、恐怖袭击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更常见的是因为竞赛成绩的误判,错判所引起的,如学生罢赛,与裁判,组织者对峙,造成竞赛的中断,甚至其冲突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后,延续到其学习、生活中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蒙上阴影。

2、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一个系统的事件,其系统事件的形成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合力的结果。作为危机管理的本质核心就是组织者通过对赛事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其形成的危机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行为。危机的形成是参与主体一人,环境,组织管理不和谐的结果。

2.1人的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过程中,既包括竞赛的组织者又包括竞赛的参与者,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人员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还包括大量流动人口、观众、媒体、保安人员,甚至是一些广告赞助商等等导致的突发事件,如保安与观众在维护秩序时发生的冲突,观众与观众发生的冲突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如何及时疏散开闭幕式人员的拥堵,避免造成踩踏事件更是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2.2环境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注重环境因素是竞赛组织者为应对危机所必备的能力之一。环境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气象因素造成竞赛的中断或延迟;另一种是客观环境,如开展竞赛所必须的场地,场馆器材。更为复杂的情况是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客观环境变化,造成竞赛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比赛中断。

2.3组织流程因素

为了保证课外体育竞赛的成功进行,赛事组织管理是关键环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反馈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在课外体育竞赛的组织中,首先是协调资源,即协调资金,场地器材,竞赛的组织者和竞赛的参与者以及相关人员等,其次是要协调人际关系,激发竞赛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使阻力转化为动力,保证安全,成功完成课外体育竞赛这一目的。从管理的主体来考察,管理的因素包括赛事主办方的自身安全管理和赛事举办场所的应急管理机构(外部)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内部管理主要在于组织方的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是否完备、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等,这些都是课外竞赛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外部管理主要看主办方应急救援体系和紧急救援机构是否完备,以及紧急救援的合作效率与手段如何。

影响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因素是复杂的,产生危机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不同的情形下,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变化的,在整个危机产生的过程中,环境对组织者和参加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组织者和参加者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组织者和参加者应该设法控制和适应环境,采取合理的组织流程,使课外运动竞赛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

3、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对策

3.1危机的预防

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危机预防以思想教育为主,对其思想进行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其行为作为约束,一旦发生危机就很被动。然而,只要有课外运动竞赛的存在,就可能产生危机,把危机教育贯彻到日常教育中,明确危机事件产生的条件和因素,树立危机公关意识,设立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的预测,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如果危机发生,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确保学校和社会生活及公共秩序不受冲击。

成立学生志愿者队伍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危机动态,提高沟通效率对组织者提高业务能力,减少危机引发因素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建立应急管理预案等等都是危机预防的可选择方案之一。

3.2危机的应急处理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体育竞赛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7-0075-03

2007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高校的课余体育竞赛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内容,既是大学生健身运动的重要形式又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忽视了课余体育竞赛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组织形式老化、竞赛内容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余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课余体育竞赛与大学生终身体育

1.1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兴趣是其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基本动力之一。培养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兴趣就是要在他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乐于参加课余体育竞赛,形成参与课余体育竞赛的习惯。当今大学生热情奔放、活泼开朗。课余体育竞赛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为大学生广泛参与提供了舞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在宽松和谐的运动氛围中不断提高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

1.2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它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它将学生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课余体育竞赛培养目标的内涵。课余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体现在:1)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与课余体育竞赛可以有效改善身体机能,提高柔韧、灵敏、耐力、力量、协调等身体基本素质。2)运动参与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课余体育竞赛参与过程中,通过参与不同的角色,如:裁判员、工作人员、啦啦队员、志愿者、组织管理人员等,这些运动参与角色的不同可以使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得到较好锻炼。3)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竞赛过程中,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交流与沟通,调节心理,稳定情绪,培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4)自我健康控制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通过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提高自身保健能力,学会自我健康评价以及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2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每周安排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教育,高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课余体育竞赛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

2.1课余体育竞赛内容与体育的普及性要求相矛盾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面对的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它与竞技体育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为目的,最终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服务。现在许多高校将技能水平要求高的竞技项目作为学生竞赛的主要内容,导致学生的参与率很低。个别有运动天赋的尖子,加上常年系统训练,很容易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大部分学生只不过是一个陪衬,从而失去了参赛的信心和积极性。这必将阻碍多数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难以通过运动会达到普及体育活动的目的。

2.2课余体育竞赛内容、形式与体育的健身性相脱节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增强体质。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健身,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就与体育的健身性相背离。体现在:1)课余体育竞赛内容过于传统,依然停留在一些传统的竞技项目上,这些项目竞技成分过重,健身成分不足。2)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形式过于正规和不够灵活,开展频次较低,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体育健身需要。

2.3课余体育竞赛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不相适应

随着终身体育观念和全民健身思想的深入影响,那种单纯以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已成历史,建立健身实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贯穿娱乐体育与生活体育要求的新教材体系,正是我国高校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而现在高校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等,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范围。难以达到促进全体学生体育活动的目的,这种竞赛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滞后,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

3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改革的主要措施

3.1加强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当前我国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是在学校行政以及体育院(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般是统一安排竞赛内容,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自律自管的积极性,大胆让学生们组织、指导和管理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社团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校内各种课余体育竞赛;充实体育竞赛内容,开展全校性、年级、班级以及寝室之间的体育竞赛,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开展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学校体育部负责落实具体实施办法和制定每年的课余体育竞赛计划,各院系根据学校竞赛计划组织和动员学生广泛参与。学校根据各院(部)组织力度、参与的具体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课余体育竞赛的管理上,先采取集体直接管理的办法,也可将那些责任性强、技术指导性强、开放难度大的项目,在会上公开招标协议,把责任交给个人或组合小集体。逐步扩大有偿服务的范围,并给月票、学期票、年票以不同的优惠,以此吸引广大学生。

3.2体育竞赛内容融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体

课余体育竞赛中的一些具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高

校课余体育竞赛内容应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有机结合,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开拓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在选取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内容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降低比赛难度。把竞技性强的竞赛项目难度降低,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2)增加竞技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如:跳跃障碍跑、单足跑等。(3)增加团体项目比赛。比如:校园集体定向越野比赛、接力赛跑等。通过对体育竞赛项目比赛形式、规则进行变化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做法,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3.3建立以俱乐部为主体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它能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意愿,组织的内容以及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决定。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优化运行模式,体现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建立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和协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4逐步改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

高校可以通过理论课、体育课堂、讲座或看专题片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一些体育科学知识,使大学生能对课余体育竞赛引起重视。让大学生懂得科学地自我锻炼、恰当的自我调节、合理的自我评价,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运动处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简报、摄影展等形式,宣传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态,定期出黑板报和摄影展,每学年评选体育道德风尚奖,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高校对课余体育竞赛要加强资金投入,在竞赛场地、器材等添置和建设上加大力度,不断加强裁判队伍的建设,广泛动员体育教师参与或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此外,高校要组织购买与课余体育竞赛相关的书籍,比如:各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篮球、足球、街舞等书籍,供学生和教师课余时间借阅和学习,充实课余体育竞赛相关知识。

3.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课余体育竞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征集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可以让学生设计比赛、组织比赛。在各班、年级成立学校运动会宣传报道小组,组织学生起来制作号码、参与画比赛场地、编排入场式和口号,让学生利用现代手段制作网页来宣传本班特色、组织同学为运动会服务和担负裁判工作等。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运动会的完整过程,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19―120。

[2]贾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70-71。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4

第一条为加强体育竞赛的宏观管理,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体育运动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国家有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体育竞赛,是指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办的国际或国内各级、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单项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活动。

第三条体育竞赛项目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定。开展新的体育竞赛项目,必须报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并审核确定该项目的竞赛规则、规程和竞赛计划,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方能批准举办该项目各级体育竞赛。

第四条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竞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竞赛工作。

第二章竞赛计划和审批登记

第五条举办体育竞赛实行审批登记制度。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体育竞赛;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地方性体育竞赛。、各行业和各院校举办的内部体育竞赛,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审批登记制度.

第六条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每年年底统一审批、制定第二年体育竞赛计划,由各级单项体育协会或经审批机关授权的单位管理和组织实施.

第七条申请举办体育竞赛的组织和个人(以下简称为"申办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拥有与竞赛规模相当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

(三)已经制定具体的竞赛规程和比赛组织实施方案:

(四)拥有与竞赛规模相适应的经费:

(五)已经确定体育竞赛所需的场地、设施和器材。

第八条申请举办体育竞赛的申办人应当向相应的体育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竞赛规程,包括竞赛项目、竞赛时间和地点、参加单位和参加办法、竞赛办法和竞赛规则及奖励办法等;

(二)举办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书;

(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批的文件。

第九条申请举办体育竞赛的申请书必须于举办该项体育竞赛前两个月提交相应的体育行政部门,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包括体育竞赛名称、主办单位名称和承办单位名称等;

(二)举办体育竞赛的宗旨;

(三)经费的来源和用途;

(四)该项体育竞赛的筹备实施方案等;

(五)体育行政部门认为必须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跨行政区域举办的体育竞赛,申办人必须到比赛举办地体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登记,并由举办地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体育竞赛的名称必须与竞赛的实际内容一致。非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审批的体育竞赛,不得冠以"世界"、"国际"、"亚洲"、"中国气"全国"、"国家"、"中华"等字样。

第十二条体育竞赛需要办理治安、王商、卫生、税务等其他审批手续的,申办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经批准登记的体育竞赛,变更竞赛时间、地点、组织形式或撤消该体育竞赛,必须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向原审批体育行政部门申请变更或撤消。

第十四条申请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的申办人还应当遵守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有关综合性运动会的规定.

第三章竞赛管理

第十五条体育竞赛实行督察员制度,督察员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派出,负责监督检查全国各项体育竞赛中的赛风、赛纪和裁判员执法中的有关情况。全国性单项体育竞赛的督察员也可以由全国单项体育协会派出.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对申请举办体育竞赛的申办人行使下列监督管理职能:

(一)监督申办人履行审批、登记手续;

(二)监督申办人遵守有关体育竞赛的法规;

(三)监督申办人依据审批登记中载明事项和条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第十七条参加体育竞赛的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遵守国家对体育竞赛的有关规定,遵守体育道德,严禁使用兴奋剂、弄虚作假、彻私舞弊,严禁利用体育竞赛进行活动,违反者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体育竞赛的申办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审批该体育竞赛的体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警告、暂停和取消该项体育竞赛的处罚:

(一)申请、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从事与申请书中载明的目的和意义不一致活动的;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5

[关键词]大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22−04

创新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的大学生们个性张扬,追求自由民主,大胆求新,勇于尝试,他们的这些特征为大力开展创新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日益发达的通讯和网络系统,为高校创新性教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质平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者们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本文将以建立高校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的创新形式为着手点,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全面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新时期大学生的创新性需求表现

根据清华大学德育中心的研究,新时期的大学生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全球化趋势使大学生日益从全球和人类的角度看问题。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第三,新时期的大学生日益形成了民主、平等、公正的意识,更加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平等、公正的对待。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升了人们的自主、自立意识和创造精神,大学生更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精神,来发挥自身在学习、工作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第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越来越把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看作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奋斗目标和成功标志。大学生也日益形成了把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能力发展作为自我发展观核心内容的思想观念。第六,社会生活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发展自身个性的要求,因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也必然更加关注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展示[1]。

以上创新性特征显示当代大学生更加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决定对各种观点的取舍与接受。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加依靠自己的能动性,更重视通过自己的判断来解决学习和工作问题。他们要求在学习上要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内容的机会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我们必须给大学生提供一种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同时给他们提供能够进行畅通的思想交流、争论和对话的学习形式,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有自主选择和发挥创造性的创新平台。

二、高校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对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机理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将组织以进化形式为依据,把组织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分的日趋多元化,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的碰撞交融以及网络的冲击和熏陶下,青年人表现得更加开放、主动,自发成立了以践行社会公益责任、探寻时尚生活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组织——“青年自组织”。所谓青年自组织,是指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具备一定规模、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青年组织。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借助于这种新的思想和潮流,成立大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能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个体的创新创造素养,主要是由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思维品质、创造技法运用和创新技能运用四部分构成[2]。成立高校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从各方面促成了这四方面素养的形成,能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

(一)大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为张扬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营造宽松环境

创新个性品质包括创新意识、意志、毅力、勤奋、自信心、活力、诚信、乐观、团队精神等。在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三自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在组织和准备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表现出很强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综合实践创新能力,而这种效果是很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取得的。这个组织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了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氛围。

(二)大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供专业场所

创新思维品质指创新者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具有及时了解信息、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品质,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发展思维等。

学科竞赛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其具备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开拓探究型的学习方法、追求科学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里有着专业的指导团队,充分的信息共享平台,必要的硬件配套设施等,为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品质的习得提供了专业的场所。

(三)大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为大学生学习应用创造技法提供现实条件

创造技法应用指创新者能合理地选择和应用创造技法解决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品质。学科竞赛自组织在促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日趋重要的推动作用[3]。

(四)大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为大学生实现创新技能运用提供实践平台

创新技能运用是指创造创新者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创新价值实现的能力品质。以交通科技大赛为例,该竞赛涉及计算机、软件、通信、管理、交通运输等诸多专业,通过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有机融合并熟练掌握,使设计创新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当学科竞赛自组织深入学生群体中,使大量学生加入学科竞赛的行列,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普遍的提升。

三、高校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的构架及运用模式设想

目前国内高校中已经存在一定形式的与学生学科竞赛有关的学生组织,如部分高校或所属院系设立的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但这一类组织功能的定位基本停留在科技创新信息的宣传和传递层面,没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启发更多的同龄人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其吸引力和影响力都比较弱。而本文所提倡的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有着全新的功能定位、组织构架和根本性质。在这一全新的组织里,四个参与主体行使着各自的职能,如专家教师团队行使顾问职能、学生骨干行使组织管理职能、广大学生行使参与组织职能、院校主管部门行使监督职能。

(一)专家教师团队行使顾问职能

目前高校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多数停留在课堂教学环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作用不明显,只在学科竞赛时,由学生邀请而担任指导教师。即使在担任指导教师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度的保障,高校教师会因自身教学科研压力等因素的干扰,不能给予学生充分和专业的指导,这就在老师与学生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另外,这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息不能够完全了解,难以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

成立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首先应当保证指导教师资源的充足。自组织成立之时,要将院校丰富的教师资源编辑成册,可让参与到学科竞赛自组织的每位同学能方便地了解相应学科的教师全部信息。专家教授以自愿或教学考核的形式加入顾问团,在学生自组织运行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当然,光学生了解教师信息只是自组织实现的部分功能。另一方面,应当从制度方面使教师有参与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的热情和动力。可以将指导学生学科竞赛与教师的考核和绩效工资挂钩,特别是要鼓励时间精力相对充裕的年轻教师和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老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

(二)学生骨干行使组织管理职能

学生骨干将是这一组织得以保持运行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成立之初,可挑选具备优秀管理协调能力和学科竞赛获奖经验的学生干部,以及对弘扬大学生创新精神、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有极大热情和使命感的学生骨干,组成一支学生精英队伍。他们将担负起学科竞赛自组织的核心职能,包括本组织的目标、规章制度的制定,学科竞赛信息的宣传和传递,学科竞赛的培训,与专家团队的沟通和与主管监督部门的协调等。

学生骨干在行使组织管理职能时,有着以下的基本原则:第一,保证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按章程规定维持日常良性运转。第二,防止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的行为开展与课程体系相脱离。第三,一切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使命开展工作。

(三)广大学生行使参与组织职能

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最大的受众和服务群体是广大的青年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吸引和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并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信息、指导、设备、培训等,给他们提供锻炼自我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通过制定《大学生课外研学学分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学科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还可以继续享受评奖、评优、评先、保研、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对提高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院校主管部门行使监督职能

自组织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对内管理和对外交流问题,院校的监督在目前条件下是不可缺少的。监督形式可以借鉴政府部门对于第三部门的监管制度,即工作报告公开制度、备案制度、受众监督制度等,可以根据院校性质和学科竞赛构成特点集体制定监督方案。其中监督主体并非限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除业务监督外,同时将专家教师团队和作为参与者的广大学生纳入监督体系。监督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参与指导的情况与效果评估;②学生自我管理职能是否能良好发挥;③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绩效评估;④院校所提供的资金、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高校的学生科技竞赛自组织的运行必须要有完善的章程制度作为后盾,四方主体的职能权限和义务履行必须要有明确的规范,要严防主管部门在行使监督职能的过程中逐渐削弱学生的自我管理职能,重蹈学生组织严格听从部门指令行事的旧路。

四、高校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相对于传统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优点

(一)改变了学科竞赛与创新教育脱离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中,学科竞赛只限于少量学生,是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才能享用的学习“大餐”,是院校教学成果评估中微不足道的环节。因此,许多高校尚未认识到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性推动作用。而成立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后,学生把握了参与学科竞赛的自,并且由于制度的保障,学生能够在全新的氛围下自由探索思想和科学的更高境界。

(二)重新整合了创新教育资源

1.建立师生交流的全新稳固平台

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搭建起了交流的桥梁,使大学生与教师团队可以有直接和全面的信息沟通,并通过制度来保障这一沟通桥梁的稳固。这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被激发后,有着大量的教师指导需求,更多的学生会主动与指导教师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后,教师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热情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工作中,同时,教师自身也会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指导的专业性。

2.建立前所未有的学生创新梯队

在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里,无形中形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研究生带本科生,有参赛经验学生带无参赛经验学生的创新梯队。在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里,有多样化和自由式的信息交流与培训指导途径,高低年级学生多了一个学习经验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参加学科竞赛的效率,并使创新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

3.建立硬件资源投入的优化配置

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要求有相应的硬件资源投入,但更多的是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目前,许多院校的实验室经常处于低使用率状态。除学生少量的实验课外,大多数时间被闲置。而目前许多实验设备更新快,长久不重新添置会导致设备落后,影响教学质量,而频繁的更换,则需要考虑昂贵的购置费用及维护费用。因此,让学生自组织来协调管理实验室等硬件资源,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免费开放。一方面,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活动场地与设备;另一方面,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三)创新教育优化管理

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利用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完备的监管制度下,学生完全自主地控制科技创新活动。这样能节约高校的管理费用,高校能够将本由教师行使的管理职能下放到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并且,由于专家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无障碍沟通,省去了传统管理的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五、高校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模式执行过程的保障要素

(一)相应制度规范要完善

学生的自我管理地位如何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加强?组织发展运行如何保持良性健康?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何发挥?主管部门的监督如何适当?这些关系到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关键问题都必须在严格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下才能得以解决,否则,这种新形式的创新教育模式很可能失效。应在学校层面出台《学生科技竞赛自组织管理办法》,在《大学生课外研学学分实施细则》中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所得的学分做出详细认定,在《教师考核管理办法》中将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的活动予以认定和明确奖励等。

(二)必要的配套投入要保证

这些必要的配套投入包括师资、设备、场地、资金、培训等。高校要预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引入亟需的教师,准备必要的设备和场地。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要,要优化实验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益。随着参赛项目和参与人数的增加,实验室应当配备万用表、高端平谱仪、逻辑分析仪等专业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课后的科技创新、自主研学提供条件。如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正在完善和升级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控制中心、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等实验室硬件与软件设施,并逐步对学生完全开放,为学生参与交通运输类学科竞赛创造优良的环境资源。

(三)学科竞赛形式要创新

目前高校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形式大同小异,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模竞赛、挑战杯等。竞赛的组织形式、程序、内容、奖励等较为单一,并且由于参与人数有限,极大地打击了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科竞赛形式创新包括院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目标,设立更为多样化的专业竞赛项目,降低参赛门槛,提供竞赛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六、结语

高校学生学科竞赛自组织模式本身即是创新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其核心理念和宗旨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能够健康的引导和帮助这种学生自组织的成长壮大,对于高校创新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倬.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意识特点与政治课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07-110.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6

【关键词】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现状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2003-2005年度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转贴于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2]蔡军,钟天朗,邵淑月,等.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7

关键词: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竞赛组织

新时期背景下,贵州省篮球运动蓬勃发展,篮球运动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随着与全国篮球运动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逐步认识和了解贵州与全国赛事竞赛组织的差距。尤其是在贵州省参加全国篮球运动竞赛频率不断增高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提高贵州赛事水平,成为当前体育职能部门的重要课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竞赛组织为研究对象――以贵州省级篮球运动赛事为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结构,竞赛的组织工作,赛事的筹备与规划等事宜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贵州省篮球赛事竞赛组织概述

随着贵州省篮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在深入贯彻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以来,贵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省范围内篮球赛事积极开展。尤其是贵州省级篮球赛事接连举办,体现出篮球运动在贵州省体育运动中突出地位。

贵州省级篮球运动赛事是由省级各相关部门组织或主办,某地州市承办的篮球运动竞赛活动。例如:省运会篮球赛事、省级各行业职工篮球运动会、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事、省农民篮球比赛等。

2.1.1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价值

举办省级篮球运动赛事,可为主办地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效应。其主要价值体现如下:

全面提升主办地在全省篮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及政治地位。

有力促进举办地区域经济发展。

有效促进全省篮球文化的交流与区域互动。

不断促进全省国民素质的提高。

直接促进举办地城市综合实力的向前发展。

2.1.2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资源

(一)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范围内较大规模的篮球运动赛事为:贵州省体育运动会篮球比赛、贵州省篮协杯篮球比赛、贵州省大学生篮球锦标赛、贵州省各行业职工篮球赛事等。以上篮球赛事的共同特点为:涉及全省范围内篮球运动赛事资源;涉及面广,影响较为深远;赛事运营较为稳定,且不断拓展各系统与行业发展。

(二)贵州省级篮球赛事竞赛组织基本形态可分为:竞赛前工作筹备期、赛前试运行期、竞赛期、竞赛后期。根据各竞赛组织形态的工作需求,比赛各阶段的整体性与各阶段完成任务的差异,可将以上基本形态需完成任务细化为:

(1)竞赛前工作筹备期

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组织机构,拟定竞赛组织方案,拟定竞赛规程,制定各项工作计划等。具体技术环节如下:

成立组织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及其职责、确立组委会组织机构

拟定竞赛组织方案,内容包括:赛事名称与目的任务、赛事的主办与承办单位、赛事的时间与地点、赛事规模、竞赛的组织机构、赛事经费预算、具体的工作步骤。

制订竞赛规程,内容包括:赛事名称、赛事目的与任务、竞赛日期与地点、参赛单位、赛事报名办法、运动员资格要求、竞赛办法、名次录取与奖励办法、裁判员与仲裁、比赛报名日期、比赛报到日期及地点、注意事项、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

制定并审核各项工作计划,召开赛事组委会工作会议,检查并指导相关工作。

(2)赛前试运行期

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各项工作方案,落实和检查各项筹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运动员报名注册、赛事的竞赛编排、印发秩序册、组织裁判员培训学习、赛前试运行工作、开幕式的准备工作等。

(3)竞赛期

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和检验比赛计划,完成竞赛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实施过程。主要工作包括:开、闭幕式、组织比赛、赛会人员管理、后勤保障、比赛成绩的审核等。

(4)竞赛后期

其主要任务为:赛会场馆器材的处理、比赛成绩的认定与、赛会文字材料的整理与归档、大会经费结算与审计、竞赛总结工作、赛会表彰工作等,以及其他收尾工作。

2.2贵州省篮球赛事活动的部署与规划

赛事组织应科学、合理、有效促进篮球运动项目的发展,组织者必须在综合各方面因素,通过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争取活动组织的主动性,通过科学的验证与研究,在有关行政部门授权的前提下,组织和实施赛事活动。

本文立足贵州省情实际,从宏观、微观方面阐述如何进行赛事的部署与规划。

宏观因素:全省体育项目的竞赛周期、各项目竞赛时间的间隔、有利自然环境、强有力的设施保障、满意的安全环境等。

微观因素:竞赛规程的合理性、赛事信息的处理、赛会人员的科学管理、场馆设施的保证、赛会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3.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特色工作与不足之处

3.1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特色工作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官方公布: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全省范围内聚居着49个民族,属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省份之一,各民族具有各自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鉴于少数民族在贵州的特殊地位,在举行全省范围内的篮球赛事的同时,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队伍或者赛会,在赛事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上,尽可能的体现各参赛队伍的民族特色文化。

3.2贵州篮球运动赛事竞赛组织的不足之处

近十年来,贵州省在篮球赛事竞赛组织的科研工作上,几乎停滞不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篮球运动在全省的不断普及赛事的开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出时代特征,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竞赛组织来支撑其发展,甚至在执行赛事竞赛组织工作中有所偏失,将造成贵州在赛事竞赛组织上与全国的差距不断增大。

4.结论与建议

4.1贵州省篮球赛事竞赛组织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竞赛前工作筹备期、赛前试运行期,竞赛期和竞赛后期。

4.2省级篮球赛事的筹备与开展,涉及各项综合因素,因此,需要全面、科学、合理的在综合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基础上对赛事资源进行规划。

4.3省级体育运动赛事不仅仅是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与推广的问题,它应当涉及人、财、物的投入,还检验着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等。

4.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现是贵州体育文化的特色工作,会随着赛事的发展而发展。但贵州缺乏关于赛事竞赛工作的科研举措,长远来看,必将造成与全国在同一层面上的巨大差距。(作者单位:1.贵阳市篮球协会;2.贵阳市贵师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8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元素。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地开展起来,对于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职业院校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程度与做法不一,总体说来是积极、有效的。但也不能否认有的做法不妥或者说值得商榷的,比如说有的院校只注重培养技能尖子,忽视提高全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做会产生一个“教育不公”的问题。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的成因

为什么会产生“只注重培养技能尖子,而忽视提高全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问题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些职业院校注重培养技能尖子,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外界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因为这些竞赛是一个展示办学成果的重要平台。最重要的是竞赛结果关系到学校的名声,也是学校接受各类评估的“本钱”,申报各种建设项目的“筹码”。注重培养技能尖子,考虑学校的名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只捡“芝麻”,而丢掉“西瓜”。

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同志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认识与态度不够正确。在他们眼中,职业技能竞赛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市级、省级、部级的竞赛以及地区和行业组织的竞赛,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竞赛值得考虑,所以只要种植好“芝麻”就可以了,而对于惠及广大学生的校内职业技能竞赛自然就不用心了。

二、问题的剖析

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机会公平上。问题的发生对大多数学生是不公平的,有的院校为了应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生职业竞赛往往会提前作准备,有的甚至提前半年以上就按参赛项目组成“应赛小组”,在选人时多以任课教师根据个人对学生的评价确定。这样做,大多数学生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存在这种问题的院校,对“应赛小组”的参赛准备工作还是十分重视的,从人员配备到培训计划无不精心部署,学校能够调动的优势教学资源向“应赛小组”倾斜,入选“应赛小组”的人员成了培训重点,他们可以聆听优秀老师的讲课,可以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小灶”,从而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专业操作技能水平都要比同年级学生高出许多。然而,大多数学生都要面对这种不公平受教育的现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这说明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个有力杠杆。然而,部分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时,只注重培养应对各种高层次技能竞赛的少数技能尖子的做法,是否是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内涵的准确理解呢?答案是否定的。很显然,这种做法有悖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纲要,因为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将每一位学生作为同等的服务对象。

三、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破解应当是对问题本身增加一个“补集”,即在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时做好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准备,我们要在注重提高所有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上培养出技能尖子。这样做,我们可以肯定,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优秀人才决不会是少数,这样也必然会促进我们国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水平的不断上升。因此,我们提出基本做法是:

1.完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

我们应当看到,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及其结果对职业院校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因为这是对职业院校办学成果的一种检验与考核,各职业院校积极应对完全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竞赛成绩好的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呢?事实上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因为教学质量应当是对一个学校的学生的整体水平的考察。竞赛成绩好的院校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比别的院校更有能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但是它是否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这么认真培养了呢?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要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在组织以学校代表队参赛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时,参赛选手的组成方式由学校自选与组委会抽选相结合,由组委会抽选的选手比例应当不低50%;二是采取第三方承办的方式组赛,即承办方本身不参加竞赛,这样做可以提高竞赛结果的公信力,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校来参赛;三是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抽测力度。如果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职业院校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会有更大的动力,也必然会注重所有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2.职业技能竞赛与教育过程相融合

要真正发挥好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我们认为,除了政府和行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以外,更可行的方法应该是将职业技能竞赛融于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之中。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职业技能竞赛机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健全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办法、奖励办法、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保障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强职业技能文化建设。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当体现职业技能文化的元素,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和板报等工具宣传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等动态,介绍企业生产和建设情况,表彰职业技能竞赛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一种职业技能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还可以举办学生技能节,搭建一个竞技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训练成果,同台竞技比、学、赶、帮、超,同学们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

(3)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相融合。第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职业技能竞赛环节。这个环节可以与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考证等环节结合起来。第二,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必须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而且专业操作技术过硬。教师的水平高,学生的技能竞赛才能赛出高水平。第三,要加强职业技能竞赛软件建设,要建立和开发出职业技能竞赛题库,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与评价体系,使职业技能竞赛有章可循。第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研究相融合,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摸索其规律,总结其经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理论成果,用以指导我们职业技能竞赛的再实践。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9

公司从规章制度、安全检查、教育培训、隐患治理等多方面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并对全省各级移动通信企业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教育,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一

为了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各级领导及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开展中国移动通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的通知》要求和安排,公司从规章制度、安全检查、教育培训、隐患治理等多方面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并对全省各级移动通信企业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教育,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为进一步做好移动通信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开展中国移动通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的通知》精神,**移动通信公司成立了由人力资源部主任牵头、部室相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与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知识问答》等法规、常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做好准备。同时为更好的完成本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我们进行了周密的计划部署,要求各分公司和直属生产单位由主管领导牵头组成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小组,组织进行统一的培训宣传教育活动。

二、深入学习《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企业安全生产意识。

各分公司和直属生产单位采取悬挂由安全知识竞赛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安全生产宣传条幅、安全挂图的方式,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同时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问答》,统一观看安全生产教育录像和安全生产知识展览,并通过模拟消防演习和模拟事故应急处理演习等安全防范措施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进一步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准确掌握安全生产操作内容和流程,提高安全生产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有效增强员工火灾自救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营业厅、网络管理机房、基站和交换机房等移动通信生产安全防范重点部位的安全。

三、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基础建设。

针对个别单位、部门安全生产意识比较薄弱,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不够和安全规章制度不落实的问题,安全工作知识竞赛领导小组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宣传方式,深入基层,跟踪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采取有效措施,人盯人、点对点的解决安全隐患,把安全生产防范和宣传工作落到了实处,有效地保障了移动通信生产有序进行。

四、全员参与,切实落实,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工作。

各单位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问答》,要求每个参与学习的员工汇报学习体会,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通过这些让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不但增强了每一位员工的安全生产与防范意识,而且推动了公司安全管理规章与制度的完善,使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更具代表性和可行性。

根据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要求和规定,省公司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竞赛规则,领导小组成员深入现场组织考试,通过统一答题考试、统一查收试卷和统一阅卷的方式圆满完成了此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xx移动通信公司参加此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的有1320名员工,发放竞赛试卷1320份,收回有效试卷1317份,回收率为99.77%。通过抽样100份试卷来看:70分以下0人;70分-79分有2人,占总参加人员2%;80分-89分有6人,占总参加人员6%;90分-100分92人占总参加人员92%。

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下,此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真正提高了全体员工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防范意识。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督促整改,严格明确安全责任制,确保xx移动通信公司网络畅通和生产安全。

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二

为深入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广大矿工安全生产认识,提高广大矿工自我防护能力,促进安全文明生产及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我公司于6月17公司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下是此次活动的相关总结:

一、赛前精心准备

自收到举行活动的通知之时,我公司便召开了会议,明确活动主题并成立了活动小组,对各方面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通过赛前会议的召开,公司各部门认真落实自己的任务,迅速开展了相关的准备工作。从宣传号召全体矿工主动参加此次活动到邀请比赛嘉宾、准备竞赛考题、布置会场以及后勤工作准备,相关部门严抓各个工作环节,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将工作开展进度第一时间汇报上级。经过短期精心的准备,比赛如期举行。

二、紧锣密鼓拉开比赛帷幕

活动举行当天,我公司负责人、副经理亲自到竞赛现场进行了观看,上级领导对此次活动给了广大矿工莫大的鼓励,更是调动了参赛选手的情绪,各个参赛选手都是意气风发、满怀信心。本次竞赛由各部门选出精英组成,竞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观众互动四个环节。竞赛试题从《安全知识题库》中精心筛选,题目涉及的范围广泛,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难易程度适中。在本次比赛过程中各支参赛队伍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回答准确、迅速。在竞赛各环节,大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度,在比赛过程中,通过与各个参赛队员自信流畅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都对本次竞赛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赛前进行精心的准备。

三、巩固竞赛成果,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本次竞赛既巩固和加深了矿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扩大了安全知识面,调动了大家学习安全知识的主动性,对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安全工作是我们公司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在以后工作中,应号召大家消灭一切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行为,实现公司安全管理的新跨越。

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三

xx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总结为了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月”活动,进一步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各级领导及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根据远兴公司《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和安排,公司从规章制度、安全检查、教育培训、隐患治理、安全标准化等多方面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并对各生产经营企业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教育,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为进一步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根据远兴公司《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各生产经营企业由安全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与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知识问答》等法规、常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做好准备。同时为更好的完成本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我们进行了周密的计划部署,要求各生产单位由主管领导牵头组成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小组,组织进行统一的培训宣传教育活动。

二、全员参与,正确率高。

为实现“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人人皆知,人人参加竞赛活动的目标,公司于6月15—21日分别组织了煤炭企业、危化品企业、总部及服务业员工参与的三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为保证此次活动的效果,各企业前期组织内部选拔,成绩优异者参与远兴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此次活动共有160多名员工参加,合格率达到93%以上。

三、领导带头,表率明显。

领导带头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在这次竞赛活动中,各生产经营单位高级管理人员积极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参与,为广大员工做出了表率。活动结束后,公司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对试卷予以评阅,根据成绩评选出了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1名、优秀组织将三个,并给予了相应的奖励。

通过开展本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不仅健全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了安全管理体系,而且让广大员工学习到生产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了安全生产知识,逐步从不懂安全到我懂安全、我管安全,由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我保安全,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在竞赛活动期间,加强了部室安全管理,加强了安全工作生产知识培训;提高了各部门管理者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篇10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发展对策

ontheDevelopmentofextra-CurricularSportsContes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linprovince

DUFang,FanYao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extra-curricularsportscontestsin15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linprovinceputsforwardmeasuresforthedevelopmentaccordingly.Resultsshowthatthereexistproblemssuchasvagueconceptions,unreasonablesetupofprograms,backwardappraisalmechanismandoutdatedgameorganizationinthisfield.thispaper,inviewoftheseproblems,putsforwardwaysofreform,inhope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thepromotion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xtra-curricularsportscontes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Jinlin.

【Keywords】Jilinprovincecollegesanduniversities,extra-curricularsports,Developmentstrategies

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是我国普通高校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延伸,它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受益,是学校体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试图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调查,系统分析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探索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改革措施,为课余体育竞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大学、北华大学等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百度、谷歌检索相关文献20余篇,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可靠的参考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其中男、女生各1250份,回收调查问卷2410份,回收率为98.1%,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390份,有效率95.2%;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真实有效,具有可行性。

1.2.3实地调查法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吉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发展现状,对吉林省15所普通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部分高校该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探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对策和建议。

1.2.4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利用excel等软件计算出各项统计内容的比率,进行直观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动机情况

动机一词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促使个人进行外部活动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推动、维持体育锻炼和协调、发展体育竞赛活动的心理动因,是大学生能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自愿参与到课余体育竞赛中去的决定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96%以上的男、女学生将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目的视为强身健体。此外,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但绝大多数认为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养成锻炼习惯及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是一种教育手段,说明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

2.2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项目情况

目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项目选择中(见表2),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比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现实大学生活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项目与大学生的兴趣偏好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

此外,田径项目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根据福建师大施文忠老师对福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456名学生中,体育课自选田径专项课的只有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辽宁省相关人士对该省43所高校250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喜欢田径的只有41人,占抽样人数的1.64%〔1〕;南京大学近几年专项选择田径课的学生逐年递减,1998年一年级2536人参加选课,而自选田径课的只有34人,1999年一年级2778人中选田径课的为18人〔2〕,与本调查的结果几乎相似。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时间情况

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时间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机会和活动次数,更是反映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调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可以了解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量和运动能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平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为每周4次以上,而女生为每周3-4次。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女生;而且女生中有15%的同学从不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这表明部分女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2.4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情况

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场所分布来看,由于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运动健身场馆的相对短缺,所以在校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场所相对较集中。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学校体育场所是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也符合学生的生活规律,选择在学校进行锻炼既方便又实用;除学校外,居家附近的场地成了大学生锻炼的第二场所,这可能与学生节假日或周末在家的锻炼需要有关,其次公园和野外锻炼占一定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校学生中分别有18%和17%的男生和女生去收费的经营性场馆进行锻炼。这说明部分高校学生已有体育消费观念,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有所萌芽,学校有关部门可加以正确的引导。

2.5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经费来源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在课余体育竞赛经费的来源上随竞赛的层次和主办方不同而不同,校级竞赛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务预算和商业赞助,院系举办的主要是团委资助和商业赞助,俱乐部举办的则主要是自筹、商业赞助和拨款。

总的来看,市场因素已向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全面渗入;在课余体育竞赛评价上各种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均是一赛一评,各项赛事之间互不关联。

3发展与对策

3.1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当前吉林省普通高校开展的课余体育竞赛主要是在学校行政以及体育院(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般是统一安排竞赛内容,统一组织开展活动,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3〕。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创自练的积极性,大胆让学生们组织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发挥学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联系校外,开展校际之间的友谊比赛。

3.2体育竞赛内容要融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体

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渗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另一方面参加这种比赛能够满足他们丰富的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

3.3建立以俱乐部和社团为主体的课余体育竞赛组织机构

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它能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意愿,组织的内容以及组织的形式由学生决定。吉林省普通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优化运行模式,体现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建立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4逐步改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

通过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功能演讲比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赛、黑板报评比等形式,创造学生学习体育的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3.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余体育竞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征集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简单易行、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体育项目作为课余体育竞赛的项目,并让学生设计比赛、组织比赛。这会使学生不但了解了运动会的完整过程,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观念滞后;供给和需求相矛盾;组织管理陈旧;评价机制落后的问题,举办方式以“官办”为主,市场的因素虽逐渐渗入,但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与约束,举办的随意性较大。

4.1.2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模糊,只注重学校运动会及院系之间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参与项目设置不合理,相对狭窄,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需要大力宣传和引导。

4.1.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在运动项目选择中,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毽子等强度小、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

4.2建议

4.2.1吉林省高校及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应重视和支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同时加大监督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2.2吉林省高校应增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充分发挥系院、班级、协会俱乐部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还应设立分级比赛,满足不同要求;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小团体”比赛。

4.2.3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应抓好体育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创造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良好环境;此外为了营造大学生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吉林省高校应该加大体育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19-120.

〔2〕贾文,田海燕.高校校园体育竞赛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70-71.

〔3〕刘晓.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31-115.

〔4〕朱景履.高校体育竞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1(1):116-118.

〔5〕郭炎林.高校群体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80-81.

〔6〕刘芳.试论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1):56-57.

〔7〕赵波.论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改革〔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8〕谭燕秋.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改革的构思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88-89.

〔9〕陈晓宏.高校体育竞赛改革探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