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十篇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十篇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05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1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39

脐带是连接胎儿和母体的一条管状结构,是胎儿获取营养物质、氧气交换的重要通道,

其主要由两条动脉和一条静脉构成,在三条血管之间充满特殊的结缔组织,当新生儿出生离开母体后,该结缔组织失去水分,使脐自然脱落并愈合收缩形成脐部。脐部周围血管丰富,细菌容易滋生,如果脐部护理不恰当则容易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严重者可导致破伤风和败血症的发生。研究文献报道,有60%的新生儿败血症是由于脐部感染引起,因此,脐部的护理显得非常重要,要求我们在进行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护理。

1脐带切断时间

新生儿出生后要进行脐带切断,如何选择合适的切断时间是护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关键内容。目前,存在早断脐带和晚断脐带两种观点。早断脐是指新生儿出生5-10秒或者1分钟内进行切断并结扎;晚断脐是指新生儿出生2分钟后,或者等待脐带动脉搏动停止后切断并结扎[1]。

1.1早断脐带

早断脐观点认同者认为早断脐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提高有明显的帮助,它能明显减少新生儿出生后发生窒息[2]。也有文献报道,早断脐能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使新生儿发生的黄疸程度明显减轻,并起到预防新生儿核黄疸的作用[3]。

1.2晚断脐带

晚断脐观点认同者认为,推迟2分钟以上切断并结扎脐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4]。文献报道,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30秒后断脐,能明显增加新生儿血容量,与分娩的途径无关系。正常足月新生儿采取剖宫产时延迟1分钟后断脐可明显增加胎盘血液灌输,根据胎盘残余血量估算灌输血量可达23ml/Kg[5]。晚断脐可明显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改善婴儿的铁营养状况,减少新生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6]。因此,晚断脐尤其对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意义更加重要。研究也表明,靠近胎盘端切断脐带并将脐带内的血液回输到新生儿体内,也能显著增加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含量,增加铁的存储,预防新生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7]。然而晚断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能会引起新生儿黄疸和红细胞增多症和血液粘度增高。

2切断脐带的常见方法

新生儿断脐并结扎的方法种类比较多,目前比较常用的有棉线结扎脐带法、气门芯结扎法和脐带夹结扎法等,每种结扎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在进行切断结扎前对脐根部周围进行严格消毒。与传统棉线结扎法相比,气门芯结扎法显得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断脐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8]。脐带架主要优点有在使用过程中力量分配均匀,能有效阻断脐血流渗出。该方法特别适用于脐带较粗或者胶质脐带,对水肿粗大脐带的断脐效果更明显优于气芯套扎法。目前市场还出现了一次性脐带夹紧切断器,它集合了夹、紧、切为一体,能明显缩短操作时间[9]。由于脐带夹和一次性脐带夹紧切断器价格比较贵,增加了产妇的经济负担,另外也存在脐带脱落时间过长,脐带夹坠压新生儿脐周皮肤引起破损等问题[9]。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两种断脐方法结合进行,起到互补的作用,最大限度避免单一方法存在的不足。不论采取哪种断脐方法,都要做好脐部的护理工作,防止发生感染。

3断脐后的护理

3.1断脐消毒方法

断脐消毒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消毒剂有2.5%碘酊、20%高锰酸钾溶液、75%酒精等。碘酊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常用于脐带断短的消毒,20秒后使用75%酒精进行脱碘。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在进行消毒的同时能起到干燥收敛的作用,消毒效果明显优于碘酊。研究报道[10],在进行脐部消毒时候可联合使用3%的双氧水对脐部进行清洗,再使用消毒剂,这样有利于新生儿脐带干燥、减少渗血液,能预防新生儿肺部感染或者降低脐炎的发生率。

3.2脐带残端的护理

脐带切断后必须对残断进行消毒护理,在断脐后至脐带自动脱落的这段期间容易发生残端感染,因此,必须加强脐带残端护理。目前比较常见的脐带残端护理方法主要有消毒后残端的暴露和包扎两种,包扎方法主要操作方法:对脐带残端进行彻底消毒后,使用医用无菌纱布对脐带残端进行覆盖,最后使用消毒过的绷带进行包扎,也可以使用防水敷贴进行固定包扎,或者使用护脐贴进行覆盖。使用包扎方法对残端进行护理,要注意保护脐带残端消毒后保持脐部干燥,一般可以使用95%酒精或者1%龙胆紫溶液进行脱水处理,主要目的是防止包扎脐带后脐部潮湿不透气容易产生新生儿脐炎[11]。近年来,wHo提出对脐带残端护理可以不用包扎方法处理,只要保证脐带及脐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直到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即可。新生儿脐带切断后进行暴露,能够促进脐带断裂处充分与空气接触,扩大蒸发面积,加快脐带组织水分蒸发,保证充分的干燥,促进切口快速结痂,同时提高结痂的硬化速度,减少医疗资源和治疗费用,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文献报道[12-15],新生儿切断脐带后残端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的处理方法未能增加脐带干燥的速度和脱落时间,也未增加感染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3.3二次剪脐

二次剪脐是指对脐带残端进行再次修整,主要操作方法:使用消毒后的手术外科剪刀尖部从不同的方向沿着脐带根部进行剪切,在剪切过程中注意避免伤及脐部周围皮肤,将脐带残留的组织完全剪掉,避免残留物质发生变质,局部渗出潮湿而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而感染[16]。二次剪脐时应严格按规范小心操作,切勿一刀平剪,结扎下方有血肿时应连同血肿剪掉并将血块清除干净。二次剪脐的时间应根据脐带的粗细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时间,剪切脐带时脐带切勿过干、过湿。日前,学者对是否应行二次剪脐尚存在争议。支持者的主要观点是二次剪脐能够较充分的去除脐部血液残留,将脐基底部更好地暴露在空气中,利于脐带干燥,从而加速脐带脱落,预防感染[17]。同时,二次剪脐是对首次处理的一种补救措施,可以弥补脐部首次结扎位置过高等问题。不支持者认为二次剪脐与所提倡的“保持脐带及其周围清洁干燥直到脱落”原则相违背,二次剪脐增加了护理成本时间选择和技巧不易掌握,剪脐时可能造成新生儿脐部损伤,甚至伤及肠道和腹腔脏器[18]。

4加强宣教

大多数产妇出院时新生儿脐带尚未脱落,而出院后护理不当是导致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宣教,纠正其不当的脐部护理方法很有必要。新生儿出生之后,护理人员应积极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如何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与清洁,鼓励其积极参与新生儿脐部护理过程[19]。护理人员应重点宣教脐部护理的关键点,提醒产妇及其家属注意保持新生儿脐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脐带圈包扎,避免被纸尿裤遮盖,避免大小便污染脐部。指导产妇及家属采用正确的脐部消毒方法,嘱其消毒时切忌将污染的棉签再用到创而处,教会产妇及家属判断脐部异常,每次消毒前先暴露脐部创而,评估创而有无红肿、渗出物、异味,发生异常时应即刻就医[20]。

5小结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护理经验的积累与交流逐步增加,新生儿脐部护理新理论不断发展,并用于实践当中,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将有更大的进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脐部护理,这将为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利,贺艳丽,杨荣.自制脐带帽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9):3523-3525.

[2]艾暖蛟.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1146-1148.

[3]陈涛,张丽珊,金星明,等.小同延迟断脐时间与预防足月儿贫血效果系统评价[J].中国儿贵保健杂志,2009,17(4):404-407.

[4]史晓梁,陈雅飞,凌勇,等.剖宫产延迟断脐新生儿获得胎盘血液灌输的相关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9):699-700.

[5]mcrccrJS,VohrBR,mcGrathmm,eta1.Dclaycdcordclampinginveryprctcrminfantsreducestheincidenceofintravcntricularhcmor-rhagcandlateonsetsepsis:arandomized,c;ontrollcdtrial[J].pedi-atrics,2006,117(4):1235-1242.

[6]andcrsson,Hcllstrom-wcstasL,andcrssonD,eta1.effcctofdelayedversusearlyumbilicalcordclampingonneonataloutcomesandironstatusat4months:arandomisedc;mrtrollcdtrial[J].BmJ,2011,343:7157.

[7]任成娥.坐式分娩法断脐时机与新生儿获得性胎盘与新生儿液灌输的相关性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句刊),2012,22(10):3692.

[8]赵香枝,尹保民,邹俊婷.断脐时间与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关系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5):2086-2087.

[9]林振喜.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疽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7-2308.

[10]胡新瑞,梁素惠.应用气门芯套扎法断脐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3):307-309.

[11]黄益新.气门芯套扎断脐与脐带夫断脐在新生儿脐带处理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2):179.

[12]徐建平,叶佩芬.脐带夫紧切断器与脐带夫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86.

[13]岑莉,李明先.新生)L脐带结扎力一式及修剪技巧的优越性[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41.

[14]王俊青.新生儿脐带双点位l+.痕气门芯结扎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2,19(2J:46-47.

[15]徐慧兰,玛海英,罗雁雁,等.新生儿脐部残端二次剪切最佳时间选择与操作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04-205.

[16]叶明.月齐带夫和气门芯双重结扎并离断新生)L脐带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5):74-75.

[17]杨晓慧.两种脐带结扎法的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2,33(11):2430-2431.

[18]廖玲,李慧龄,杨小芝,等.高锰酸钾外用片用于新生儿脐带断端消毒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72-573.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2

【关键词】新生儿;脐炎;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26―02

1前言

新生儿脐部是易感染性部位,护理不当可致局部乃至全身感染。有研究提示,新生儿脐炎可导致新生儿脐源性腹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腹膜炎,新生儿败血症。脐带在自行脱落过程中分泌胶质,其胶质相当于创面上的一种异物,引起分泌物增多,为细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次剪脐可以解决新生儿残脐脱落时间长,残端未脱落而变干、变硬,容易划破或损伤脐周围皮肤,痴盖下易滋生细菌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因而应选择适当时间进行二次剪脐。临床验证,选择适当时间剪脐可减少脐部感染并发症,可有效提高围产期新生儿脐部护理质量,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1-3]。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选取2013年5月1日至5月31日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足月健康新生儿126例,随机将新生儿分成实验组(a)和对照组(B)各63例,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的出血,渗液,脐周有无发红,有无脐炎发生。

2.2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5月1日至5月31日黄山市母婴同室足月健康新生儿126例,排除:①脐部有畸形不能正常结扎者;②有难产史;③胎儿窒息;④早产儿;⑤需要特殊治疗的新生儿。

2.3研究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即行常规方法断脐结扎,用无菌婴儿护脐(准字2006第2640034号,安徽省小山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内所备气门芯,在距离脐带根部皮肤0.5cm用气门芯结扎,在用丝线靠近气门芯处结扎,两道结扎可避免气门芯移位和脐带出血。实验组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内行二次剪脐,对照组在新生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行二次剪脐。

二次剪脐方法:左手以高压灭菌的有齿镊夹紧脐残端的末端处,提直残端,绷紧脐周皮肤,右手用安尔碘棉签自内向外消毒脐轮周围的皮肤(包括脐残端部)直径约5cm,再用高压灭菌组织剪,以脐为中心,剪刀与腹壁成15°-20°。自脐残端根部上方,沿脐轮与残端的交界处为剪切起始点,自左向右顺时针方向剪除脐带残端,脐残端分离后,用安尔碘棉签消毒脐窝,并用明胶海绵覆盖,一次性脐贴固定一次性护脐加压包扎,包扎松紧适宜[4-6]。

新生儿脐炎:脐部残端有渗液或脓性分泌物,有臭味,脱落后伤口迁延不愈;脐部及脐周皮肤红肿、发硬深及皮下。有其中1项即可诊断为新生儿脐炎。

出血的评价:二次剪脐后脐带残端出血不止或在2-4小时内新生儿脐部纱布有血迹,则判断脐带残端出血。

脐带脐部干燥愈合标准:新生儿出生后脐部经无菌结扎、二次剪脐后,局部无渗血、无渗液、无异味、为脐部干燥,脐残端闭合为愈合。

2.4统计学分析方法

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检验,p

3研究结果

3.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新生儿126例。均为笔者所在科出生的足月健康新生儿,其中男婴66例,女婴60例,出生1分钟阿普加评分5-10分。新生儿体重2000~4500g,胎龄36~42周,剖宫产69例,顺产57例;按单双日的出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名。

3.2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带干燥时间分别为(5.68±1.23)d和(6.26±1.42)d,两组间脐带干燥时间无统计学意义。(t=1.372,p>0.10)

4讨论

4.1二次剪脐的意义

表1说明二次剪脐后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部位,脐带断面又是一个创面,是细菌入侵的门户,若脐带处理不当,容易引起脐部感染。实施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新生儿二次剪脐的安全系数。新生儿脐残端有2条动脉,1条静脉,如过早二次剪脐,血管未闭塞,可致剪脐后大出血,重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7]。

新生儿二次剪脐可使脐带与脐带皮肤之处血液循环阻断,基底部早期暴露于空气中,利于干燥,使锯齿样表面被薄层皮肤所覆盖,瘢痕形成,以促进脐部愈合。本组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带干燥时间分别为(5.68±1.23)d和(6.26±1.42)d,这样大多数产妇出院时,新生儿脐带已愈合或基本愈合,减少了产妇及家属对脐部护理的担忧和因护理不当引起脐部感染和出血的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2时间和技巧是关键

根据临床实践得出,掌握二次剪脐的时间和技巧,是防止新生儿脐带出血和感染的关键。表1可见对照组新生儿二次剪脐后脐部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推论及建议

5.1推论

儿脐部处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重点。脐部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新生儿脐炎和出血。新生儿出生后行规范结扎,48-72小时后脐带残端萎缩,干瘪较充分,二次剪脐后脐带残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8]。

5.2建议

鉴于此研究结果,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13年起,在二次剪脐前对脐部残端进行评估,如脐带残端干燥,局部血管闭塞,胶质皱缩、瘪陷、变细、脐带质地柔软未变坚硬时为二次剪脐的最佳时机,对于个别脐带较粗的巨大儿二次剪脐延长至洗澡后,通过半年的实践,效果很好。实践证明值得临床推广。总体而言,在护理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掌握正确的剪脐时机和指征,应以脐部干燥为标准,不能单纯以时间为限,如发现脐带粗、软、灰白,应适当延长剪脐时间。时间尽量选择在新生儿沐浴后,此时新生儿较舒适,以免哭闹时闭合的血管复通或腹压增高致脐部出血。

第二,剪脐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医源性感染,剪脐时把握好深度,尽量剪去所有的胶带组织,以免脐窝潮湿为滋生细菌提供条件。

第三,剪脐后严密观察,记录修剪时间,观察并记录30分钟、1小时、2小时脐部渗血情况。

第四,剪脐时如发现脐孔特别大,应考虑是否有脐周围组织缺损或先天性脐环发育不良,对于此类脐带,应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让其自然脱落为好。

第五,做好健康宣教及科普宣教工作,避免尿布遮盖脐部,男婴常尿湿脐部,避免脐部涂撒滑石粉等情况,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

参考文献:

[1]兰晓娥,洪惠珠,姚美蓉.二次剪脐四步骤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36.

[2]吴仕孝.脐炎,《实用新生儿学》2003:354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2003:185

[4]朱新群,贾殿举,马楠.妇产科感染基础与临床.2002:354.

[5]王菊飞.8l例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实用护理杂2001:28-29

[6]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2002:56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存在胎儿脐带绕颈的61例产妇,在本院住院分娩的时间为2011年1月~2014年12月,均为单胎,B超检查结果均显示脐带绕颈,无头盆不称,无明显高危妊娠及其他内科合并症,无剖宫产指征。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产妇采取自由体位,当宫口开大3cm(第一产程活跃期)时,产妇采取左侧卧位,这样的体位可以使胎盘供血得到明显改善。分娩期严密观察宫缩、胎心及产程进展情况,并做详细记录,破膜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对羊水的状态和颜色进行详细记录,需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如果羊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必要处理。没有破膜者可以适当的下地走动。胎膜已破者需要取头低臀高位,避免脐带脱垂,新生儿娩出时要注意脐带的位置。观察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由于脐带绕颈对胎儿有生命威胁,加上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负担会很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缓解其紧张感,鼓励产妇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补充水分,以保证精力和体力充沛。产妇由于紧张耗氧量就会大为增加,使体内含氧量大大降低,这时候胎儿很容易缺氧,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产妇详细解释,说明紧张情绪对胎儿的影响,告诉产妇胎儿现在很安全,讲一些必要的分娩知识,最大程度上消除其紧张情绪,提高自身自信心,让产妇从心底战胜内心的恐惧。同时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让产妇明白脐带绕颈这种情况是常见现象,用实际的例子传达健康知识的同时来稳定产妇情绪。让脐带绕颈并且已经顺利生产的产妇和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强其自信心。在脐带绕颈的情况下,如果胎儿缺氧会表现出胎动减少,需要通过胎心监护仪进行监护,为产妇找到一个最佳的分娩方式,避免由于脐带绕颈出现风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中产妇的剖宫产率为16.1%(5/31),对照组中的剖产率为36.7%(11/30);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3.2%(1/31),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6.7%(5/30);观察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为9.7%(3/31),对照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为26.7%(8/30),表明观察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4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优质护理理念

脐部是新生儿病原微生物入侵体内的特殊门户,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对新生儿健康产生影响,甚至还会诱发新生儿发生疾病[1]。本次以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的80例新生儿为例,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新生儿中随即选取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为39~42w,体重为2.4~4.3kg,将其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各40例,其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为常规护理,在新生儿断脐之后,立即采用络合碘对其脐部实施消毒,在新生儿断脐后第4d到脐部脱落7d,均需要采用75%消毒液对其脐部消毒,并在消毒之后用棉签进行脐部药液吸收。

1.2.2观察组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实施护理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服务理念和实施规范培训,让护理人员均能够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之前脐部护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查找,并制定相应的完善和预防策略,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全程贯彻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其消毒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并时刻对患者的脐部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中包括脐部红肿、脐窝潮湿以及脐部感染发生率。并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实施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独臂p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2.2护理满意度经过对比,观察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新生儿则为85.0%,差异显著(p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统护理模式也已经不能对当今患者的医疗需求满足,随之也就出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2]。优质护理服务理念也就是在之前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之前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详细分析,引导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3]。在本次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对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应用,则是在新生儿洗澡完毕之后,立即采用棉签将其脐部水分吸干,之后对其采用络合碘实施脐部根部和周围消毒,在消毒完毕之后,还要将其多余的药物和水分用棉签吸干净,以此对新生儿脐炎发生实施预防,从而对其临床护理质量提高。同时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也要引导家属掌握一定的新生儿脐部日常护理方法,其中包括常在脐部用爽身粉、常对脐部进行消毒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学会正确使用尿布,以免尿布对脐部周围产生污染[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的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显著(p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新生儿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小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3):201-202.

[2]龚义侠,贾峥嵘,张媚.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215-216.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5

【关键词】经脐单孔腹腔镜;美克尔憩室;围手术期护理

美克尔憩室(meckeldiverticulum)是常见消化道畸形。发生率约2%,当发生炎症、坏死、穿孔、肠梗阻和出血等并发症时,引起外科急腹症而就诊。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单孔腹腔镜在美克尔憩室手术治疗上,因不留瘢痕,美观,创伤小,住院周期短,康复快等优势将微创与美观完美结合[1]。本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对18例患儿美克尔憩室切除术,疗效满意,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5岁。均有无痛性便血史,3个月~2年,入院时呈贫血貌,血红蛋白45~70g/L,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其中13例术前99mtc同位素检查显像阳性;5例99mtc同位素检查为阴性,但有反复便血史,高度怀疑美克尔憩室,均在术中确诊。

1.2病例选择标准①既往有便血史,99mtc同位素检查阳性;②99mtc同位素检查阴性,经药物保守治疗后,有间断大量便血史,高度怀疑美克尔憩室;③一般情况好,腹平软,无绞窄性肠梗阻或腹膜炎;④脐部清洁干燥,无脐部感染;⑤18例患者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经脐单孔腹腔镜梅克尔憩室切除术是本院开展比较新的一项技术,患者家属对其安全性,手术的效果及医生的技术等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从几个方面做好家属及患儿的心理工作:①大多数家属对该疾病知识缺乏,告知家属手术过程,消除紧张情绪。②发放宣传彩页告知并向家属解释疾病的病因及注意事项。③介绍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创伤小,恢复快,伤口美观等。④介绍医生的资料及同病种手术成功的例子,增加家属的信任度及信心。⑤安抚好患儿,至患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2]。

2.1.2术前准备

2.1.2.1脐部皮肤准备由于脐部皮肤凹陷于体表容易积存污垢,同时是手术部位所以要加强脐孔的清洁。术前第1天先用石蜡油对脐孔进行彻底清洁,然后用碘伏进行消毒,避免损伤皮肤,第2、3天用碘伏对脐部进行彻底消毒,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的机会。

2.1.2.2胃肠准备术前禁食6h,禁水4h,常规置胃管尿管。向患儿家属解释其目的及注意事项。

2.1.2.3对症支持治疗血红蛋白低的患儿,贫血貌严重者给予止血、输血等治疗。禁食的患儿给予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

2.2术后护理

2.2.1心理护理手术创伤会引起疼痛,而疼痛程度及患儿对疼痛的反应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重点是要根据患儿不同年龄特点给予精神安慰及鼓励,让患儿亲属在一边陪护以增加其安全感,对患儿及家长进行一些详细耐心的术后宣教。应避免在患儿面前表现出悲观等负面情绪,提高患儿对疼痛的耐受能力[3]。

2.2.2生命体征的观察患儿由麻醉科转入病房后与麻醉师严格交接,了解患儿术中出血及尿量情况,保持气道通畅。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定时监测血气,血红蛋白及电解质变化。

2.2.3管道的护理定时挤压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防止堵塞、折叠、扭曲及脱落。密切观察各种引流管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作好记录。2次/d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干燥。病情稳定的患儿一般术后1d左右拨出尿管,5d左右拔除胃管。

2.2.4伤口护理告知患儿家属注意保护伤口敷料,防止大小便污染。观察敷料有无渗血、腹胀,避免患儿剧烈哭闹,以免伤口裂开,必要时使用镇静剂。也可使用局部射频电疗治疗,促进伤口愈合。

2.2.5功能锻炼术后鼓励患儿早期有效的下床活动或家长抱患儿被动活动可降低肠粘连的发生率并能促进肠道的恢复,对于一些腹胀患儿可用开塞露灌肠加强肠道功能的恢复。

2.2.6饮食护理胃管拔出后先试饮水1d,无不适可进食流质,少量多餐,以清淡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并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4]。

2.2.7大便的观察严密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和量。对术后大便带血的患儿严密动态观察,并与管床医生保持及时沟通,防止吻合口出血,吻合瘘的发生。

综上所述,腹腔镜梅克尔憩室切除术不仅伤口美观,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深受患儿家长欢迎,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术后加强腹部的观察,伤口的护理,功能锻炼,合理的饮食降低了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黄华,侯广军,李志猛,等.腹腔镜辅助经脐Z型切口治疗小儿美克尔憩室.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4):361-363.

[2]高建军,马勇,孙纲,等.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实用预防医学,2012,18(11):2165-2166.

[3]高群,黄河,吕成超.腹腔镜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价值.皖南医学院学报,2010,29(4):277-278.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6

关键词:自由分娩;平卧位分娩;无创接产;双手压迫保护会阴法;晚断脐

我院自2012年开始实施自然分娩助产技术,3年来效果明显,剖宫产率稳中有降,会阴侧切率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下降,没有增加产后出血率。现将近3年的母儿结果指标,与前5年指示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临床对照研究,历史前后资料对照。收集自2007~2014年分娩的在我院分娩的全部产妇资料。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分娩记录本中获取资料,逐月记录分娩总数,剖宫产,顺产数、会阴侧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死亡等指标。比较2012年后3年与2007~2011前5年的资料。近8年来医院规模与人员未作大幅度调整,资料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

1.2方法

1.2.1试验组自2012年后的全部产妇。实施新的自然分娩接产方法。主要特点是实施自由的接产(以侧卧、俯卧位、坐位为主要),单手保护会阴方法(无创接产hand-off),胎头娩出后等待至少一次宫缩自然娩肩(如脐带绕颈非常紧或其它紧急情况下例外)、晚断脐(脐带搏动消失后或胎盘娩出,至少3min)。

1.2.2对照组2007~2011年分娩的全部产妇,实施传统的接产方法,即平卧位的接产,双手托会阴体保护会阴(hand-on),胎头娩出后下压前肩娩肩,早断脐(一般在1min内)。

两组在第一产程均为自由活动,自宫口开大5cm后实施一对一陪伴分娩。胎儿娩出后常规实施早接触及早吸吮,产房内早吸吮开奶。本研究全部阴道分娩产妇未实施麻醉镇痛分娩。

1.3指标与标准①剖宫产率:剖宫产数/分娩总数(%);②会阴侧切率:会阴侧切数/顺产总数(%);③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数/分娩总数(‰);④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分娩总数(‰)。

1.4统计学方法资料录入eXCeL表格和SpSS(13.0)软件分析。利用四格表及行×列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

2结果

2.1一般资料近八年每年剖宫产、顺产、产后出血、会阴侧切等指标数见表1。近8年未出现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共4例(1例膈疝,2例早产小于29w,1例多发畸形)。无三度会阴裂伤及新生儿严重产伤、锁骨骨折及臂丛神经损伤。

2.22012年后3年与前5年的比较2012~2014年3年与2007~2011年5年各项指标的比较,产后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2);新生儿窒息率1.48‰低于前5年平均水平4.15‰,有统计学差异(p=0.00);平均剖宫产率为31.2%,低于前5年平均水平34.94%,有统计学差异(p=0.00)。会阴侧切率28.24%,低于前5年平均水平50.62%(p=0.00)。

3讨论

近年来,各地在控制剖宫产率上提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如实施导乐分娩、无痛分娩、自由、家属陪产等一系列服务,并从政策方法引导,将顺产与剖宫产的定额补助标准统一设定为1200元,提高顺产孕妇结报收益,有较好的效果,剖宫产率从47.5%下降到2013年的41.6%[1]。助产士实行一对一无缝隙护理模式,在发现胎位异常时通过改变产妇及时予以纠正,提高了顺产率[2]。何风权等人的研究发现,实施自然分娩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结合产时导乐陪伴分娩以及必要时提供硬膜外镇痛分娩解决产妇的痛苦,研究组剖宫产率为39.5%,而对照组剖宫产率为62.5%[3]。本研究综合应用了自由待产,自由的分娩接产技术,3年来的剖宫产率稳定在30%左右,并有下降的趋势,显示了较好的分娩效果。循证研究支持非平卧位分娩,较平卧(截石位)分娩,能够缩短产程,更少的阴道助产,更少的胎心异常,产妇在自由时骨盆的空间径线增大,从而有利于胎儿旋转下降,产妇在手膝位分娩、侧卧位分娩时,产妇腰痛明显减轻,助产士接产也较方便操作。本研究结果支持,加强产时支持,自由待产和自由接产,是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同时,剖宫产率仍然在30%上下波动,离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15%以下,仍然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寻求有效的措施方法。

自然分娩模式降低会阴侧切率,会阴侧切术在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过多的侧切导致产妇疼痛增加,伤口感染增多,并导致更多的性生活疼痛困难。近年来随着无创接产技术的普及应用,会阴侧切率有了明显的下降。无创保护技术,指应用单手控制胎头的娩出速度,并让产妇随宫缩而有节律的呼吸(自主的用力方法),让胎头有时间慢慢的扩张会阴体,可有效的减少会阴裂伤。本研究结果提示,综合自由、无创接产和产妇自主用力,比传统的接产方式,有明显的减少会阴侧切的作用。近3年来无严重的三度裂伤发生,会阴感染伤口愈合问题也明显减少。

自然分娩模式降低新生儿窒息,传统的会阴侧切率过高,部分原因是担心胎儿窒息。本研究结果显示,随会阴侧切率下降,并没有增加胎儿窒息。自由待产和自由接产,有利于预防产妇平卧位低血压综合症,预防胎儿缺氧,而传统的屏气用力方式,增加胎儿缺氧危险,并导致产妇疲劳、酸中毒。晚断脐,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使新生儿有机会接受充分的胎盘输血,从而保证有足够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提高心脏功能,并预防大脑缺血脑出血。本研究3年来结果显示了稳定的临床结果,新生儿窒息率下降,并且5min的严重窒息明显降低。显示了自然分娩综合措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普遍实施。研究实施后3年未出现严重的肩难产患者,但是本院前5年也极少(2~3例,资料未查实),可能与我院是妇保专科医院,助产基础比较扎实,一直坚持助产技术的培训有关。本研究结果提示,自由、等待娩肩的助产技术,没有增加肩难产的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助产方法。

4结论

以自由接产,产妇的自主用力,等待宫缩自然娩肩,和晚断脐及无创的接产技术,是安全有效的第二产程助产技术,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新生儿窒息,并没有增加产后出血,没有增加肩难产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助产技术,比传统的助产技术有更好的母儿结局,应当在临床推广应用,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儿健康。

参考文献:

[1]邢春香,陈芸,陆方.多措并举促进自然分娩[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2):200-202.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7

[关键词]脐部护理;新生儿脐炎;预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8(b)-0138-0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pplicationeffectofdifferentumbilicalnursingmethodsforthepreventionofneonatalomphalitis.methods80neonatesadmittedinourhospitalfromapril2013toapril2014wereselectedasthesubjectsandrandomly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andtheobservationgroupwith40casesineach.Bothgroupsweregiventheconventionalnursing,theobservationgroupwasadditionallygivensecond-severingofumbilicalcordnursingintervention.andthenursingefficacy(themeanumbilicalcordabscisictime,meanumbilicalhealingtime,statusofumbilicalhemorrhageandincidenceofomphalitis)andpatients’familysatisfaction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hadmuchshortermeanumbilicalcordabscisictime[(3.43±1.15)dvs(6.04±1.34)d],p

[Keywords]Umbilicalnursing;neonatalomphalitis;prevention;effect

新生儿脐炎是围产儿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脐部炎性症状,是由于出生后脐带处理不当或脐部在医院内受到感染所致[1]。其中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新生儿的脐部进入身体。新生儿脐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脐部出现带有臭味的粘液和脓性分泌物,常伴随着脐窝周围皮肤红肿,症状较轻的新生儿并不会影响到食欲和体温,而严重者则会有发热症状,食欲低下,吃奶少[2]。新生儿脐炎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引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研究不同的脐部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该院给予80例新生儿常规护理以及二次断脐护理,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经剖宫产分娩29例,顺产11例;足月儿30例,早产儿1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经剖宫产分娩30例,顺产10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1例。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步骤如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对新生儿脐带和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液采用5%的聚维酮碘,在脐带根部处使用脐圈进行结扎,并于结扎部位距离约1.0cm处剪断脐带,将残留的血液挤干净,再于新生儿的脐带断面处利用5%的碘伏进行严格消毒,擦拭脐带根部、脐轮周围皮肤和脐带残端,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24h之后方可撤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二次断脐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断脐方法同对照组,在新生儿沐浴之后用75%乙醇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24h之后暴露脐部皮肤,48h之后观察新生儿脐带的干燥程度,再进行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该远离气门芯,在操作过程中,将牵引线向上提拉,当其与腹壁大约呈30°角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将脐带残端用无菌剪刀剪断。然后消毒新生儿的脐部皮肤,并贴上脐贴,24h之后完全暴露脐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在新生儿每日沐浴之后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情况,若愈脐带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湿或者污染情况,应及时更换愈脐带。在新生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嘱咐家属每隔2d更换一次愈脐带,直到脐部干燥脱落。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脐带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重要性,嘱咐家属加强家庭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包括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情况、脐炎发生率,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作出回访调查。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3]。

2结果

2.1脐带平均脱落、脐部平均愈合时间

观察组新生儿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脐部出血、脐炎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脐部出血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该次研究中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发现,采取二次断脐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上均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短;观察组的脐部出血率为10.00%,脐炎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的脐部出血率为27.50%,脐炎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脐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在脐带脱落后,脐部伤口会延迟不愈,并且潮湿有分泌液流出;之后便会出现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脓肿、恶臭,常使得皮下组织受到波及。随着炎症加剧,脐部残端流脓、腹壁出现水肿现象并且发亮,导致蜂窝组织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坏疽,严重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儿在断脐之后,血液供应随之中断,经过一段时间,脐带会缺水干枯,最终硬化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可在一周之内完全脱落,而脐部创口愈合则需要更长时间,一般在两周之内。据临床观察,新生儿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分泌少量的胶质分泌物,而这少量的分泌物极其容易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尤其以厌氧菌为主,从而引起脐部炎症的发生。大量医学实践表明,新生儿断脐之后24h再进行二次断脐护理,可减少脐带脱落的时间,对于新生儿脐炎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

在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中,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和清洁是关键,因此对于新生儿脐部的分泌物,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地清除干净,做好消毒和清洁工作,从而降低脐炎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在剪除新生儿的脐带之前,应该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脐带干枯情况,通常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48h之内剪除脐带,而对于一些没有达到剪除标准的新生儿,为避免局部出血情况的发生,则可两天后再行剪除[6-7]。在剪除脐带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修剪技术,以免在修剪中给新生儿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在断脐之后,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脐部皮肤,对于出现肿胀或者出血情况则应及时予以处理,避免脐部受到感染。另外,新生儿在出院后,一般脐带并未完全脱落,因此护理人员要嘱咐新生儿家属做好家庭的护理工作,指导家属每日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尿布要及时更换;在新生儿沐浴时注意观察新生儿脐部有无出现异常情况,如红肿、流脓、出血等,若出现不良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感染等严重的不良后果发生[8]。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新生儿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避免感染,大大减少了新生儿脐炎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红辉.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中的作用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170.

[2]张国英.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12,33(14):3088-3089.

[3]郭淑慧.对比分析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99.

[4]王璐.对比分析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医学信息,2014,27(30):106-107.

[5]周树勤,徐小英.观察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7):106-108.

[6]李小花,朱亚萍,朱为.不同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炎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9):62-63.

[7]喻丹,粟红梅.早期家庭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24,135.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8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开展分析讨论,其中男婴58例,女婴42例,42例为顺产,胎龄在33~39周不等,剖宫产为58例,体重在2.8~4.0Kg不等。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为对照组,实施安全护理健康教育的为观察组,将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胎龄、生产方式,出生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常规护理措施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稳定新生儿的体温;维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合理喂养等。1.2.2观察组的新生儿安全护理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2.1健康教育的形式

(1)集体指导产前学校为孕妇开设育儿安全防范知识课程,便于产后产科护士可结合产前学校所授的理论课给予指导。可通过面授、录像、讲解、发放书面健康教育知识等多种形式,使孕产妇及家属全面掌握。(2)个体指导主动与产妇及家属沟通,解答疑虑,提升产妇的依从性。依据新生儿具体情况行针对性指导。

1.2.2.2健康教育措施内容包括

新生儿安全喂养知识,防止新生儿溢奶、误吸和窒息方法,防止新生儿烫伤、抓伤、捂热、湿疹、脐炎、败血症等意外出现及并发症的伤害,确保新生儿正常生长。

(1)防烫伤新生儿手脚发冷、体温在36℃以下时提示保暖不足,需给予保暖,给新生儿使用热水袋时正确的方法为水温为20℃左右(成人用手背试后不觉烫),切忌直接接触新生儿,毛巾包好后放于两足部的棉被外。为避免烫伤,尽量避免使用暖水袋,最好的方法是升高室温,令室温保持在24~26℃最佳。

(2)防抓伤因婴儿的指甲生长较快,若不及时剪短,可能导致新生儿“病从口入”,或因无意识的乱抓,弄破皮肤。应在孩子情绪相对稳定的时候,剪指甲,一般每周剪1~3次。剪指甲时,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婴儿需剪的手指或脚趾,另一手持指甲刀从甲缘的一端沿着指甲弯曲的弧度轻剪。剪好后,检查一下甲缘处是否有方角或尖刺,若有应修剪为圆弧形。(3)防捂热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形成,当受到外来声音、摇动等刺激后易出现全身反应,影响睡眠质量。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使用包被方法,适宜保暖,根据室温、孩子的状态等判断保暖是否适度。若新生儿面色正常、四肢温暖且全身无汗则表明保暖适宜;若新生儿脸上有汗、体温超过37.5℃(无疾病时)出现不安、烦躁等异常,提示保暖过度,应减少包被或松开包裹,夏天可选取薄一点的包被。

(4)防溢乳、误吸、窒息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现象,因新生儿的胃部成不稳定状态,贲门部位较松弛,收缩不良,胃部的奶汁易反流回食管。对于频繁吐奶的新生儿,喂奶应少量多次。包裹不宜过紧,口和鼻留有空间,避免窒息。产妇不可抱新生儿睡觉,更不科于临睡前躺位喂奶,以防产妇睡着时堵塞新生儿鼻孔。人工喂养时,奶孔不宜过大,吃奶时不宜过急。喂完奶后,轻拍其后背,最好等孩子打嗝后再轻放,取右侧卧位,避免吐奶后误吸。

(5)防新生儿湿疹及红臀尿布性选择纯棉质地、透气性能良好、柔软舒适的。使用尿布时因新生儿腹部怕受凉,不可将尿布放在腹部,避免将低于婴儿腹温的尿布放于腹部。因男婴排尿向上,放置尿布时可在上面加盖一层;因女婴排尿向下,放置尿布时科在下面加盖一层。尿布不可覆盖于男婴脐部,防止尿液打湿脐带。尿布不可覆盖过紧,喂奶前或醒后应及时更换尿布。

(6)防脐炎及败血症脐带未脱落之前易被尿液污染,出现脐炎从而导致败血症。脐炎临床上表现为脐周皮肤红肿,脐部出现渗出物,甚至出现精神弱、吃奶差,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故应新生儿脐部干燥,尿布不可遮盖于脐部,还应观察脐部有无红肿、渗出。用75%酒精擦拭脐带残端和脐轮周围,确保脐部清洁干燥。脐带脱落后仍有少量分泌物,每日用75%酒精棉棒擦拭3次即可,确保脐部干燥、清洁。

1.3评定标准

制定相关新生儿家属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所指满意度越高。

1.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9

脐带是联系胎儿与胎盘的纽带,是胎儿与母体血液交流的重要通道。脐带异常是影响胎儿的血液供给,对胎儿产生威胁,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甚至围产儿死亡。

脐带绕颈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率上升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国外统计由13.3~17%。我国在脐带绕颈发生率是分娩总数的20~25%。

1孕妇心理状态

一般妇女在初知怀孕后,最先出现的心情是喜悦,对为人父母的向往。直至胎动初觉,有了母婴关系的建立,孕妇期待的心情是正常健康婴儿的出生。当她知道胎儿脐带绕颈时,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大情绪上的变化――整个孕期都会担忧胎儿的安危。其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胎儿产生意外――死亡。对工作、生活都受影响。

2让孕妇知道脐带绕颈后对胎儿的影响

2.1脐带绕颈松弛者,不影响脐带血液循环,对胎儿并不造成危害。当脐带绕颈或缠绕过紧,压迫脐带血管,影响血液循环时,可产生缺氧,而造成胎儿窘迫。分娩时胎先露与宫口衔接不良,宫缩时胎先露下降同时伴有胎心率异常,宫缩间歇时胎先露退缩,第二产程延长等,胎儿监护可提示变异减速。

2.2脐带绕颈的预后,可引起脐带过短或脐带缠绕过紧。脐带过长时脐带绕颈可有2圈或3圈,对胎儿就有更大的危险。在产程中未及时发现,严重者可导死胎或死产,给产妇及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与痛苦。

3对孕妇的系统观察

3.1早发现孕妇,并认真做好早孕登记建卡及随访制度,指导按时产前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和管理。

3.2孕20周以后B超检查,筛查胎儿畸形的同时,也可诊断胎儿是否脐带绕颈。

3.3孕28周以后,指导孕妇进行家庭自我监护,教会孕妇胎动计数方法,早、中、晚每日3次,每次自数1小时,胎动次数不应少于3次。

4心理护理

4.1与孕妇进行交流,也可通过看录象、听广播、图片、发材料等多种形式,使孕妇了解孕期、分娩全过程,能够自我保健,解除心理负担。胎儿在子宫里的自动可引起脐带缠绕(绕颈、绕躯体、绕四肢),造成脐带过短、脐带受压、扭转、打结等后果。

4.2介绍医院的环境、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在孕中、晚期可做B超、胎心监护、脐血流图检查。在产程中严密观察胎并注意心音的变化,胎动情况,羊水性质。早期发现胎儿异常,及时处理增加孕妇的信任感。适当放宽剖宫产手术的指导,对担心、恐惧到焦虑的孕妇,有很大的安慰。

4.3提高产科人员的良好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始终保持饱满旺盛的精力,乐观、开朗、沉着、稳重的工作态度能使孕妇感到很大的安慰感和信任感。做到由高年主治医师以上工作人员把关,加强产前检查,产检时首先询问孕妇的健康状况,饮食情况,胎动次数。提高孕28周以后的产检次数。对臀位伴有脐带绕颈时,必须与孕妇进行交谈,孕妇纠正胎位后,一定要自我监护胎动。设立产前咨询门诊、咨询电话。使他们知道如何与医务人员配合。

4.4更需要社会、家庭及丈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尤其是对孕妇的多方照顾,保持轻松的心情。给予孕妇保健营

养知识指导,加强对孕妇的安慰,增加营养,来降低低体重儿的出生。

5结论

5.1当B超诊断与分娩时间间隔较长,胎位变动使绕颈的绕颈自行滑脱或绕颈较松,自行解脱。

5.2对于枕后位颈部背侧显示欠清,易漏诊,应交换、仔细辨认。

5.3脐带搭肩时,因其并非脐带绕圈缠绕,很易滑脱。

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篇10

氧气吸入:每个刚出生的新生儿立即给予面罩式氧气吸入,吸氧的目的:新生儿头部经产道挤压及子宫内外压力差的作用易发生缺血缺氧,吸氧可改善缺氧状况,时间一般为2小时,亦可根据缺氧情况而定,停用氧气时如发现面色青紫,可适当延长时间。

新生儿油浴:新生儿产出后经过断脐、包扎脐带,由护理人员给予油浴,油浴的目的是将新生儿全身覆盖的血迹、胎脂清洁干净特别是腋下、腹股沟等身体褶皱处,以预防皮肤感染。

给予疼痛刺激,使其哭叫,以增加新生儿肺活量。

防呛咳:新生儿吞咽功能不健全,其胃又呈水平状,易吐奶,故易发生呛咳窒息。预防措施:一是出生头三天给予侧卧位;二是喂奶姿势正确:侧卧、头高脚低胸部紧贴母亲皮肤。喂奶完毕将婴儿竖抱,面朝外、轻拍背部2-3分钟后再给予侧卧位。

母乳喂养:向产妇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方法,如易消化吸收、增强抵抗力、经济卫生、按需哺乳等。帮助送奶:先挤出少许乳汁接触其唇部,随机将大部分乳晕及送入口中,母乳不足时应让孩子多吸吮,母亲饮食宜营养丰富、心情好、休息好、以利于乳汁分泌,除禁忌症外,应帮助新生儿100%母乳喂养。

遵医嘱用药:健康新生儿用药一般为预防性用药,如Vitk1,为预防颅内出血,青霉素203im,适用于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第二产程长、巨大儿,一擦灵适用于新生儿皮肤湿疹。新生儿肌肉注射部位:大腿中段外侧,此处血管神经少,选择范围广。

新生儿洗澡:首次洗澡为出生24小时后,因此时,脐带血液停止循环,备好换洗衣物,洗前30分钟禁止喂奶,洗澡间温度(24-26℃),洗澡水温度38-40℃每日一次。目的: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接种疫苗:我国规定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必须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为保证疫苗接种质量,减少不良反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疫苗接种。

新生儿抚触:向家长讲解抚触的好处:如,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减少应激反应,增强免疫等,提高免疫力;促进食物消化;改善睡眠等。通过观看录像、示范、让家长亲自参与。

新生儿用物指导:衣物应用纯棉、柔软、透气性能较好,尿布用后随时清洗干净并在阳光下晒干备用,喂水喂奶用具用后清洗晾干备用。

脐带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首次洗澡后即去掉脐带敷料,用75%酒精消毒脐部及周围,每日2次,直至脐带顺利脱落。

新生儿安全巡视:防呛咳(前面已述);家属看护:24小时有人看管,如返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加强病房巡视。仔细观察,经常指导;途中安全:如剖宫产者自手术只病房由助产人员亲自送回,接种疫苗、洗澡等由工作人员亲自接送;防交叉感染:如婴儿车、洗澡池等公共场所用物每用一人次后及时清洗、消毒。

病房环境: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日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病室清洁、安静。

出院指导:嘱其定时到当地防疫部门接种疫苗,每日观察大小便次数、量、色,观察吃奶情况,如有哭闹、食欲不振、黄疸不退等及时来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