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十篇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十篇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28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1

创新思维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多种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的创新作文来了。为此,教师要启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一则材料,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以小见大或同中求异,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来。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

1.1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1.2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1.3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1.4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2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凡俗,新颖独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瘄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若以“东施效颦”故事作文,从反弹琵琶的角度,可这样穋意:

2.1效颦是美的载求,努力改变自己。

2.2效颦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

2.3效颦胜于追星。

这些立意角度都很新颖。

又如有的学生对“班门弄斧”提出以下观点:弄斧者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这种做法对“班门”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

3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所谓联想丰富,是指多向度、多层面的展开想象。使联想的内容充分丰满,绚丽多彩。简单地讲,想象丰富就是要“展得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若不善于联想,文章就难以构思,立意也难以形成,其深刻新颖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4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

如:“1+1=?”可以根据惓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4.1“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成规之人。

4.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4.3“1+1

4.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等多少?由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

4.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场考试十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十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十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2

关键词:教师业务素质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13-02

时代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这是每一位医学教育教师必须秉持的基本教学理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实用型人才,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所以,应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提高医学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均具有的一种潜能,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依靠创新教育来实现。要将素质教育具体化和深入化,必须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贯彻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创新教育是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1.1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要学习并转变教育观念,开拓和创新教学改革,勇于进取,善于创新,采取多种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创新教育。

1.2以人的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现代教师评价学生往往还以知识的掌握数量和质量作为标准,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客观真实地评价人才质量。

1.3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

教师独创能力的高低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息息相关。教师创新能力和检测创新水平应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合理性、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能力和探索创新教育的积极性,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

2调整知识结构,增强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前瞻性知识的学习有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前瞻性知识融入知识系统之中,更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兼有纵向深度的专和横向广度的博是合格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具体体现。专是指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做到全面、扎实、精深;博是指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和道德修养。教师所教学科有其具体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影响不限于某一学科知识,还有赖于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广阔的知识领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知识视野要宽广,要有勤奋好学的习惯和学而不厌的精神,这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得到尽量满足,学生能够勤学进取好学上进,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尽可能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掌握。

教师不能硬性灌输并将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化为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要切实掌握并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按照认知过程亲自参加教学及其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赞许和惩罚。因此,教师应根据师生特点和教学资源的不同,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系统性和前瞻性。

3具有捕捉、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通过不同途径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来完成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不同表现,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动脑思考和解决问题。再次,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相互启发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和活跃思想,思路开阔,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最后,要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避免思维定势所致的思维单一化模式化。

3.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要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精神。其次,教师应点拨和指导学生的具体创造性活动,转变学生的创造热情为创造行为,进而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实际生活,观察并发现其中需要改变的现象或问题,培养学生强烈和迫切的创新意识,进而查阅相关知识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找寻变革的途径,创新性地解决问题,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问题或现象得以解决的归属感。

4为人师表,做出创新表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时是比较深远的。

4.1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独特而又合理的重新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根据教学资源的不同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4.2教师要尝试教改

身体力行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大胆进行教改尝试,以适应素质教育和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需求。教改尝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学生亲眼目睹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和掌握操作全过程可以奠定坚实的创新技能,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4.3教师要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可提高教师威信,不断提高创新教育效果。教师通过教改摸索出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应在校内外介绍自己的经验,通过相互交流为同行所接纳和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教师要与学生共享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学生在创新中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要注重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教学实践积极撰写并在专业期刊中,来研究和分析教育和专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同行交流,让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教师更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或者实用性新型专利,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敏,鞠春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9):105-106.

[2]陈于.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22-24.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0-02

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属研究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研究生教育问题,需要在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教育之关键,即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5]。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改实践活动和核心价值追求[6,7]。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从培养研究生的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入手,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以增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以及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式,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使研究生能够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使研究生不仅成长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顺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担负起实现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注重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应当首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导师,应以身示教,通过科研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让研究生真正认识到:科研活动必须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细致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周密的理论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科技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利用获取信息的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仔细研读及开拓思路,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受到启迪,自觉遵循从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至于萌发新见解的科研创新之路。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会按照一定的主题词或相关线索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所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把握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化分析总结,来挖掘新问题,发现新关系或揭示新规律。

三、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也即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开题设计、科研实践、论文总结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能够有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精神,不愿刻苦钻研,不愿付出劳动,不可能有创新成果。所以树立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反过来只有创新精神,无创新思维,也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把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培养重点,并把这一重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的确定,需要考虑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对于研究方向狭窄或研究内容不够前沿,要想突破创新就较为困难。作开题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确定培养方向和论文题目时,应该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在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论文阶段,关键是带领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遵循科研探索的规律,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需要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培养研究生,不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

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是科研实践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尝试新的实验手段或方法,需要学生调整实验方案,进行独立地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作学术报告及举办专题讨论等。撰写学术论文需要依靠第一手科研资料,通过对第一手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提炼,有可能产生新知识,新知识被加以应用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所有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掌握知识、培养素质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讨论会等。

五、注重学科交叉及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与发展已很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产生,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联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各学科间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1.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王碧云,陈国平,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78-83.

[4]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5]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6]颜卫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7):218-219.

[7]彭妙.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108-110.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4

关键词:创设情境 积极鼓励 设计 探索实验 开展科技活动

一、建立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与原来的不一样。能不能创新首先看你愿不愿意创新。如果愿意,那么,你周围可蕴藏着丰富的创新土壤,滋润着创新空气,只要你去观察,便会发现创新的火花。因此,“愿和想”就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没有创新意识,创新便是一句空话。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原有表象记忆的基础上,经过大脑加工改变成新意象、新观察、新思路的心理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要创造,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标。化学实验正是体验手脑结合、手脑并用的一个良好场所。化学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控制着进行,既要动脑,也要动手。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应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四、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

六、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作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努力创设和谐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教育是一个艰巨而长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躅而就。因此,日常教学中应本着从基础教育入手,做到“润物细无声”,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充电”——及时了解现代化科技知识和信息。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新疆教育出版社,2004。

[2]许应花《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5

[关键词]oBe金字塔结构;安全工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现今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强化行业特色培养模式和淡化行业特色培养模式。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安排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能力,毕业生普遍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安全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导致安全工程交叉综合性更强;二是经济结构转型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安全问题与日俱增。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安全工程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给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1-2]。余修武等就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科研、应用能力,提出采用科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双翼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郑琰等提出基于oBe理念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培养过程、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和培养模式五个方面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4];朱丽华等优化安全工程课程设置,提出“双师制”实践教学和“跟班制”专业实习[5];郭颖杰提出构建重视基础、懂行业知识、重视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满足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工安全工程人才[6];刘春结合教育和行业现状,构建“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提出具有行业安全特色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7];马庆春等探索具有石油特色安全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8];李森等从把控理论课程设置、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设备操作性三个角度探索安全工程新增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9-10]。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性较强,但学生实践比重小,如何实现培养目标的设想不够明确,部分课程设置缺少综合实践的环节。课题组在oBe金字塔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改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石油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响应新工科建设目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期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oBe教育理念及金字塔结构

oBe教育理念指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1981年,Spady率先提出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education,缩写为oBe),并迅速得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和应用。尽管教育者对oBe教育理念的定义不一,但它们有一个共同性,即以产出为导向,反向设计,逐级分解,从而达到最终目标[4]。2013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正式开展,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oBe金字塔结构从一个执行范例、两个关键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个执行原则、五个实施要点出发,以市场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高校知识成果的产出,除了注重培养专业型、对口型等各类人才,也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能将专业知识应用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2-13]。在oBe教育理念指导下,应从市场发展趋势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制订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然后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oBe金字塔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范例;最后,结合各专业特点完善oBe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模式。oBe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见图1。

二、基于oBe金字塔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oBe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石油化工过程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建设背景,从一个执行范例、两个关键目标、三个关键前提、四个执行原则、五个实施要点出发,提出基于oBe金字塔结构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范例,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oBe金字塔结构培养模式范例见图2。

(一)一个执行范例围绕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一个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市场需求,安全工程专业联合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及部分石油化工中下游特色企业,共建广油安全工程校企协同育人实验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工程实践能力。

(二)两个关键目标在oBe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不仅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更需要引导学生自发地、清楚地认识所要达到的关键目标。第一关键目标是成果蓝图,通过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模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勇于担当的主人翁思维。第二关键目标是成功机会,通过校企共建广油安全工程协同育人实验区,提高学生实践质量和创新创业环境,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所有学生的成功机会。

(三)三个关键前提oBe金字塔结构教学改革模式三个关键前提的核心内容即是所有学生都能成功,结合协同育人执行范例特色,确定三个关键前提为:1.集体成功机会前提。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所有学生皆可在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平台、企业工程实践平台进行理论学习、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由专业和企业双导师引导、落实、考核学生实践任务,并加强过程管理,以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设计能力,为所有学生成功提供机会。2.成功经验前提。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推广之前,已有导师项目式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先例个体或群体,引导学生进行工程创新与实践,打造协同育人的成功经验和模板,为协同育人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时间经验。3.资源保障前提。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专业国标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平台和工程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工程实践、科技竞赛中,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多方资源协同保障所有学生成功学习。

(四)四个执行原则oBe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四个执行原则下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1.体系科学原则。层次性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入贯彻市场融合大局观,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和社会需求,从石化特色、生产安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等方向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强,既能胜任石油化工行业特色岗位,又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实践可行原则。在oBe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校企协同建立良好的导师队伍、课程建设和改革体系、实验教学与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来保证学生的培养资源和空间,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可行性。3.市场导向原则。oBe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必须是在市场导向下不断修改和持续改进的,首先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将应急管理纳入体系中来;其次是培养模式必须符合专业发展的需求;最后是培养模式必须符合区域石化产业链发展特色,满足市场需求的导向性。4.主动学习原则。利用校企平台、学校资源等优势与事业单位、其他高校、企业进行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工程实践,以科技成果激发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内在驱动力。

(五)五个实施要点1.明确学习目标与成果。针对石油化工安全与应急领域内的工程问题能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掌握安全与事故的分析、预测、评价、预防和控制方法,培养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2.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协同育人目标和企业需求,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既要满足石化安全与应急专业的能力要求,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培养新工科基础能力的通识教育和工程基础课程群、培养石化安全与应急能力的专业理论课程群、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群等。3.明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课本发散到实际工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以达到自我学习的目标;以校企协同育人资源为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现场教学课堂、装备实物操作课堂、VR/aR虚拟事故仿真课堂;以企业实际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4.科学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佳途径,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报告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从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上来深化考核机制,应考核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随机答题能力等,结合校企双方导师意见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工程实践、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特点。5.逐级递进的进阶过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设计出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目标,从初级的学习目标到高级的学习目标,逐层递进。学生完成各阶段学习目标,累积成功目标,最后达到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安全工程

oBe金字塔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安全工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交叉专业,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需要特别加强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oBe理念指导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安全工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一)理论教学培养效果通过特色鲜明的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采用翻转课堂、蓝墨云班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改革方式,明确培养目标,培育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安全思维,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夯实石化安全与应急理论基础。

(二)实践教学培养效果建成安全人机、基础燃烧、电气安全、爆炸与气体监测和虚拟仿真等实验室;与茂名石化、湛江石化、广州石化共建成立了三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还建立了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基地,茂名重力、茂名石化、湖北东骏等十几个实习实践基地。教师的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使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学术论文、专利的撰写和科学实验设计,对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对石化安全、安全技术与咨询、应急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对今后职业生涯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学生毕业后在具备石油化工特色的专业能力前提下,兼具各行业安全生产、安全评价、职业卫生、应急救援、安全培训与教育等多个方向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培养

摘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性思维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多措多举,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培养

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人才。

1建构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塑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必须拥有一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一线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顾及学生的眼前利益,更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懂得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抓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的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思想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创办文学社,有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

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创办文学社等,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通过比较鉴别,独辟蹊径,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激发学生从事创造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各种“特殊能力”是发展学生智慧的创造性所必需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培养的。尽管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思想上予以重视,工作中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为祖国培养出具有更多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人才。

1建构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塑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必须拥有一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一线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顾及学生的眼前利益,更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懂得学生不仅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抓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的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思想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创办文学社,有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希望在青少年身上,只有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课上。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知识的创新,而是创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去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和推理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析、比较、概括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生动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永远不过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感悟、体验,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开展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例如:镁的燃烧、氧气的制取、铁除锈实验等,通过一些化学实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来刺激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如,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领域中的作用,“神州六号”使用的润滑油,是通过大量的化学实验提炼而成,能达到既耐高温又防冻,温差达几千度。讲解化学在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食物保鲜膜制成、东北某化工厂爆炸水被污染后的处理等等,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学习的社会动机。同时培养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也培养学生在某方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鼓励支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索问题的思维,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教学中挖掘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创造条件,增强化学实验的探索性、创新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敢于创造性地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方案,然后将其实践化。例如;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得氢气、氯气、和naoH,氯气遇naoH可得naClo,naClo具有消毒、杀菌、漂白作用。家中有食盐,那么能否方便地在家中得到常用的消毒液、杀菌液、漂白水等含naClo的溶液?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而且也能使创新思维进一步深化。

三、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创新能力

从课外小组开始,初步建立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重视家庭小实验,增加一些趣味性实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验。如:指纹检测,鲜花褪色等,并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这样对培养学生创新有积极的作用。

四、师生和谐,促进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

学生敢于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敢于积极提问呢?我认为,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使学生敢于提问的最关键,也是最好的方法。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师生关系;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吉福特指出,我们多的是创造性思维未得到发挥的人,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只有少数。如何找到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模式,使有创造性思维而未得到开发的人通过教育,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如何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成为提高人们创造性的最佳外部诱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在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教学中的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和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参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二、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坚信每一位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的教师,才会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只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的教师,才会对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用一种模式去培养坚持个性化教育;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发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素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形成结论、了解规律、发现真理,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课堂完成的,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设计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

1.利用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和作业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课后设计应用性、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感觉知识就在身边,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实践,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现和发挥。

2.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教师应当构建探究式、合作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视角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通过联想、判断、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进行质疑,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9

关键词:港口企业青年创新能力培养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视。可见研究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对于形成阶梯式人才队伍结构以及我港战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年创新能力,理想是动力,知识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实践是关键。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青年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简单的说,创新就是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再前进一步。达到这点则必须要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思维层次上不去,干工作办法不灵,工作创新的点子不多,其主要原因:理论根底、知识功底、技能水平不够,学习不够。因此说,培养青年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秦皇岛港开展的岗位练兵、技术提升年、导师带徒等活动,以及六公司开展的一专多能培训、设立兼职指导司机推广先进操作法等活动,都是培养青年良好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我们认为,在坚持这些有效措施的基础上,系统地加强三个层次的学习培训,是培养青年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职工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更重要的是把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转化为职工稳定的内在品质,把职工培养成对社会、对集体、对企业利益自觉负责的职工。

(2)是加强通用职业能力培训,包括交往沟通、组织管理、团结协作、战略策划、语言文字等方面培训,提高青年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做出系统、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的能力。三是加强专门职业能力培训,也就是开展针对不同岗位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青年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但知识储备不等于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加强“通用知识、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培训,既培养青年职工精湛的技能和职业能力,又注重培养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并能在本职工作中,从思想、情感、作风、意志、行为等方面,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规范他人的活动,为提高其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营造创新工作的良好氛围,这是其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在培养青年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发挥的外在条件,这个外在条件就是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青年创新能力,必须直面深层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创新的文化氛围:

(1)激励探索。创新基于人的好奇心、探索欲,人的探索欲被保护、被激励,创新才有可能产生。

(2)包容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独有的,是创新的内在源泉,抹煞个性,创新也就无从产生。

(3)宽容失败。成功固然可喜,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十分宝贵。我港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也是在全港上下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创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取得的。创新带有开拓性,充满风险和变数,其失败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正是失败为最终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营造创新工作的文化氛围,(1)要加强领导,全员参与。各单位党政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由行政一把手主管、党委负责组织实施、群团组织齐抓共管、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体系。(2)要抓好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广大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辟论述,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创新在我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要制定规划,合理部署。要把创新工作建设规划列入本单位工作整体规划之中,合理部署。(4)要增加对创新工作建设的投入。各单位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等条件支持。(5)要组织评估,加强考核。要将创新文化建设评估考核纳入总体工作的综合评价之中。

3、建立青年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这是促使其不断创新的有力保证

有效的激励总是让人产生热爱工作、勤奋努力、多做贡献的激情。提高青年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激励创新精神、培育创新素质、提高创新本领的艰苦细致的育人工程,更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予以保证。

研究中发现,培养青年创新能力,关键是要营造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而建立青年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是保持这种氛围和持续激励创新型人才不断创新的有力保证。从六公司培养青年创新能力的实践来看,有三个方面的有效措施可以借鉴:(1)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中层干部能上能下;(2)着力搭建创新型人才展示才能的事业舞台,关键岗位职工能进能出。(3)着力探索、推行新型的分配激励机制,收入能升能降。特别是由于港口发展的阶段性和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激励措施应根据港口发展特定阶段,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形成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寻求创新型人才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情感契约、价值契约。包括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提高声誉、改善生活质量、发展素质、升职、加薪、创新的自由和氛围、改善人际关系等,都是可供选择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美)威尔逊著《薪酬框架:美国39家一流企业的薪酬驱动战略和秘密体系》华夏出版社

2、李荣平、刘刚海著《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项目资助:201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媒介融合正在快速推进,我国的媒介融合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更多地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实现交叉、合作与融合,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创新业态不断涌现。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对新时期传媒人才的类型、规格、质量、层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迫切的变革诉求。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媒介融合的相关内容及知识体系在传媒专业教学介入不足,存在“零散化”、“自发性”状况,知识覆盖的系统性有待提升。虽然当前我国媒介融合在实践层面获得了快速推进,在理论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建设等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当前大部分高校在新闻传播及管理学专业教学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在关联课程中,媒介融合知识章节的内容存在缺失或者份额偏轻,与最新的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存在较大的落差。一些专业教师凭借自身专业兴趣与工作阅历随机向学生介绍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当前媒介融合相关内容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标准等亟待进一步厘清。

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关系建构与媒介融合的趋势存在较大的“疏离”。媒介融合本质上要求传媒从业者具备信息采集、分析、迁移、全方位立体化应用的能力,打破不同介质的媒体界限,具有多种媒体综合使用技能,这就对传媒人才的教学与实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当前我国传媒人才培养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介质定向性”。即根据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介质媒体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具有较高专业对口特征的定向实践等。这种实践模式对于传媒从业者跨媒体技能的培养带来极大的束缚,与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存在着较大的“梳理”,亟需得到改变。

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牵引力有待提升。媒介融合最终将引发的是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方式等的系列变革,实现传媒最新发展趋势与潮流在传媒人才培养中的深度渗透,使传媒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传媒发展的需求。当前媒介融合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的整体影响力和牵引力不足。一些传媒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媒介融合的认知程度及实践经历亟待提升与丰富。而重建培养机制及实践模式所需要的有效要素支撑的不足,现行办学体制下对创新欲望的激励不足等原因,也成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障碍。目前从整体上来看媒介融合仅仅停留于介绍与概念引入层面,尚未深入到实践与运用层面;媒介融合仅仅在局部院校进行了个案性质的自发性试验,尚未纳入整体传媒人才变革系统性规划进程,进入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主流政策议题及实践命题;媒介融合仍停留在传媒人才培养的若干个局部环节的变革探索,尚未进入综合性试验、联动创新的轨道。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原则

渐进性原则。媒介融合是传媒技术革命所带动的传媒理念、传播形态及方式、生产与营销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等的系列创新。不同国家因为原有经济发展基础、传媒发展水平及传媒管理模式的差异,媒介融合的推进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当前我国媒介融合受经济文化发展的统筹水平、自主科技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成果的研发及转化效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力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与之相匹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始终要秉持“渐进性”原则。紧密结合我国媒介融合推进的实际确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实施方案,科学设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目标及试点方向等,踏准媒介融合推进的节奏,在稳步、逐级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方案,避免造成两者之间的人为疏离,形成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协调性原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如何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衔接等问题,也涉及到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模式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各项工作,牵涉面大、影响氛围广,且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协调性”原则。既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个性特征,又充分兼顾到整体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与特征;兼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实现集成联动,发挥整合效应;兼顾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整体进度,现有的区域经济及传媒发展基础,生源素质构成等要素,合理确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力度及改革幅度,避免片面求新、求大、求全而造成“后继乏力”。

关键性原则。在坚持统筹协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要善于结合实际,抓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推进。这种关键性环节既可以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的优势性要素,比如有些高校在传媒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一些高校在传媒“双师型”队伍建设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包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及传媒发展水平所形成的“迁延性”、“反哺性”优势。比如某个地区发达的节目创新机制及优良的节目制作水平对该地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带来的深刻烙印等。当前,一是要善于发现关键性要素,及时总结与提炼办学中的一些独特优势;二是要善于转化关键性要素,注重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把握契机,创造条件形成独特优势;三是要善于利用关键性要素,创新思路与机制,通过关键性要素发挥,牵引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变革。

特色性原则。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办学特色。这些办学特色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土壤。要注重在传承原有的人才培养特色与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媒介融合的最新趋势与特征开展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立足实际、多样化的改革方法,而不是片面谋求形式统一而忽视内在创新要素的传承与激发。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是建立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式的研究平台,为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区别于其他在人才培养模式若干环节、若干方向上的战术性调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战略层面的体系重建,影响面广、程度深,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大。高校要集中学校内的精英研究力量,或者通过重大课题招标的形式,组建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团队。同时创造条件鼓励区域内设置相关专业的院校或者具有行业背景的同类院校开展协作研究。研究团队要密切追踪所在区域、国内乃至国际媒介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媒介融合教育的相关经验,总结国内相关院校自发性媒介融合教育开展的成效,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基础,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路径等,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建设开放性的研究平台,要积极吸收外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充分吸收党委政府宣传舆论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传媒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组织等部门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增强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在注重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大环境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凸显方案的“水土附着性”,结合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可以尝试建立分阶段的、梯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线图,使之更能适应实际需求。

二是科学设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综合协调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创新等各项改革,厘清改革的步骤、推进力度等,确保改革取得实效。媒介融合要求传媒专业人才不能简单具备单一媒体的实践与运用技能,而是要具备跨媒体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能够处理与运用多种媒体介质信息,能够适应多种场域状态、复杂工作环境的挑战。在这就要求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定位中不能再沿袭传统的单一“专业化”方向,必须注重学生跨媒体能力的培养,能够熟练从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的采编及报道任务。在此基础上,定向培养学生对某一类型媒体的专业能力。在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试行跨媒体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或者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完善跨媒体知识模块及技能培养环节。要加强媒介融合的相关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储备,尤其是要注重具有实践经历的“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可以试行“双送”制度,即专业院校培养的师资送传媒一线锻炼、来自传媒一线的师资送专业院校进修,不断提升其素质。要加速媒介融合相关教材的建设,编制媒介融合概念引入、介绍等通识读本,同时根据跨媒体技能培养的要求,编辑覆盖各种媒体形式、知识结构合理、难易程度适中的相关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跨媒体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要更加注重专业教学的开放性,适当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要建立适应媒介融合的多种评价手段与机制,允许学生以跨媒体实践经历评价、实践作品等作为课业成绩,而不再是简单拘泥于课业成绩的考察。要稳步推进改革,使改革的力度、推进的幅度与区域传媒发展水平、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