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十篇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十篇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23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1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技巧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标准参照性考试,主要考查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流畅、规范程度。随着普通话测试的深入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广泛认知。作为应试人,要想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测试前充分的准备和刻苦的训练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也有助于减少失误,发挥应有水平。笔者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和每道题的测查目的,针对平时在普通话测试中常遇到的情况,总结一些应试技巧,以供参考。

一、测试前的常规准备

1.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内容和检测的目的要求。所有的应试技巧都是针对检测目的而来的,明确了这一点,训练的目的才能明确。

2.根据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确定自己实现的目标,找出语音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语音的改变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应试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阶段训练目标,这样才能增强信心,提高训练效率。

3.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口语测试,应试人发音的质量好坏对成绩影响重大。在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应试人明明是能发出某个字的读音的,但由于平时训练时对发音的质量不够重视,出现声母发音松弛、韵母动程不到位等情况,被判为缺陷,从而失分了。因此平时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在体育比赛中常说到的“该拿的分一定要拿到”,否则考试时想马上纠正这种的发音习惯是很难的。

二、备考的技巧

应试人进入考场到正式考试,一般会有10-15分钟左右的备考时间。拿到试卷后,应试人如何合理安排备考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平时的经验,备考的顺序最好应按测试项目从后往前安排,即先准备说话题,再到朗读、选择判断、多音节词语、单音节词语。

1.说话题的备考。说话题一般有两道备选题,且说话题是测试试题中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难度较大,建议先准备此题。首先选择好说话题目,接着构思话题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因准备时间有限,此时不宜把说话题从头到尾构思完整或回忆一遍。

2.朗读题的备考。朗读应是平时训练的重点,确定好朗读篇目后,重点是把文中的难字读音和长句、关键句的停连及语调熟悉一下即可。

3.选择判断题的备考(有些省市不考此题)。选择判断题共有3个小题,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第3小题,因为一些句子只是因语序不同导致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

4.多音节词语的备考重点是找出难点词、轻声词和儿化词并练读一遍;有三个及以上音节的词语,要注意词的轻重格式。如对轻声词不够熟悉,不能很快就找出,建议不如放弃,把精力放在难点字、词上。

5.单音节词语的备考:快速浏览一遍,看有无不认识的字和把握不准的字。遇到把握不准的字时,可把单音节字组成双音节词,在词中定音或通过形近字的辨析,找出细微差别,确定读音。如“拨”和“拔”,“拨”比“拔”多一撇,就是因为多了这条“小棍儿”才能拨。

三、测试时的技巧

1.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主要检测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准确程度和规范程度,要求应试人对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读得准确到位,声调要正确饱满。应试人发音时不能像平时那样松弛、模糊,声母要有力度,韵母的动程要完整,以免出现大量的缺陷音。声调上要力求调值准确,特别是阳平不宜拖长,以免中间出现拐弯;上声要避免发成211或2143。其次要注意语速,语速过快容易导致韵母动程不完整,上声容易发成半上;语速过慢或重复多,容易造成超时。遇到多音字时,可任读其中一种读音,建议选择把握大的读音,如“撒”可以发sā,不发sǎ。

2.第二题是读多音节词语。该考题除测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规范程度外,同时测查应试人的上声、“一”和“不”的变调、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准确自然程度。应试人测试时,一方面要重视声、韵、调的准确饱满,另一方面要注意读好音变,特别是轻声和儿化,轻声要突出短而轻,儿化词语的“儿”要与它前面的音节融成一个音节。此外词语的轻重格式也是本题测试的重点,不要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读成一个个字的叠加,如“电话”应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重格式,“自治区”应为“中・轻・重”格式而不是三个音节都读成重音。只有正确掌握了词的音变和轻重格式,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音自然连贯,具有标准普通话的韵律。

3.第三题是选择判断题。这一题是从三个方面考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同时测查语音的标准程度。测试时首先要保证选择正确,其次是读准。

第1小题:词语判断。要求选择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此题选择上一般不会出现较大错误,读词语时要注意轻声词、儿化词的读音。

第2小题:量词、名词搭配。此题的数量词与名词的数量是不等的,应试人测试时要按名词的顺序找到符合普通话表达习惯的数量词,进行搭配,因此一个数量词可能会多次使用。因受方言习惯的影响,一些应试人常会出现搭配错误,如“一所学校”搭配成“一间学校”等。另外还要注意“一”的变调和轻声词语的发音。

第3小题;语序或表达形式判断。要求应试人选择读出每组里的普通话句子。此题选择出现错误的不多,常见问题是很多应试人读句子时忽略了语流音变,如轻声、儿化、“啊”的音变等等,如“这朵花儿真香啊!”中的“花儿”应读成huar,“啊”读成“nga”。

4.第四题为朗读题,主要是测查应试人在有文字的凭借下,语流当中体现的普通话标准程度。重点从有无音节错漏、声韵系统缺陷和语调偏误,以及停连是否得当、流畅程度如何、语速是否适中等几个方面考查。

与同样是30分的说话题相比,朗读题是有文字凭借的,考试时要力争拿到高分,因此应试人在测前就应该充分熟悉朗读篇目。广西普通话培训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在每篇朗读作品后都标注了拼音,应试人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加强对难字、多音字、轻声词和儿化词的练习;对于一些长句或容易出现停连不当的词语,要标注符号,加强练习。测试时注意语速不要过快,做到“快看,慢读”,在读准字音、确保不漏字添字的基础上,要自然流畅,尽量不回读、不磕巴。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两个音节读错,也不必紧张,将错就错,继续读下去,因为有时回读扣的分比读错更多,且给测试员造成不流畅的印象。

朗读尤其要注意克服语调偏误的问题。语调偏误主要指字调、句调带有方言或其他语言的色彩,词语的轻重格式、节奏与普通话语感有偏误。如字调的升降幅度过小,调域狭窄;几乎字字重读,缺少轻音;句调缺乏变化;字音的长短、轻重变化不大,节奏感较差。因此如果应试人平时说话调值偏低的,考试时稍微抬高调值,读准字调,并根据文章内容,把握好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注意语流音变和词语的轻重格式,将文章读得更加自然。

5.第五题是说话题。要求应试人选一个话题说3分钟话,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材料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

这道题是很多应试人发怵的一道题。其实如果仔细分析30道说话题目,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题目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关系非常密切的,也是我们平时聊天常涉及到的话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测前可以把说话题进行分类,给每种类型的题目设计说话思路,如写人的,可以说人物的年龄、外貌、性格特点、他与我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对我的影响等等,再为每类题目准备一、两个例子,这样就可以减少说话题的数量,减轻备考时的难度。测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事例,这有助于我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2)多举例子,而且是并列性的例子,例如“我喜欢的节日”可以是多个,每个节日举出一两个有特点的活动或喜欢的理由,内容就更丰富了。如遇到议论性的话题,提出观点后,也可用多个例子从正、反方面来说明观点。(3)少用概括性的词语、句子,多进行细节描写。(4)词汇、语法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有些应试人学习普通话只注意语音的准确,这远远不够,说话时还要克服方言词汇和语法。如广西人容易把“自行车”说成“单车”,容易把“一辆车”说成“一架车”,或者把“我先走”说成“我走先”等等。(4)尽量发准使用频率高的词,对自己把握不大的词可以进行同义替换。如选择“学习普通话的体会”这道题,讲壮语的学生就要注意“普通话”这三个字的发音,因为整个说话过程中这个词会多次出现,如发不准,就大大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再如有些应试人发“an”韵母时会出现鼻化现象,那么就不要说“阳光灿烂”而改成说“阳光明媚”。(5)调整心态,保持语速适中。有的应试人选到自己熟悉的话题后,不禁喜出望外,说着说着就会加快语速,而忽略了语音的正确;有的碰上一些意外,如有些应试人把自己原先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时间还未到3分钟,不免紧张,一时不知再说什么才好。这时应及时调整心态,可以再举例说明。(6)语调要自然流畅,不能像背书,尽量多使用口语词,多用短句。

任何的应试技巧都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临时抱佛脚”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以上所述仅为一般常用的技巧或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每个应试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提高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2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3-0189-01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举措。普通话水平测试从1994年开展以来,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提高,在推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和参加测试的人数迅速增加,探索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当前普通话推广是时代的需要。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一、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传承、弘扬、创造民族文化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语言规划,通过语言来推进国家战略。因此,采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推普工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上。在进一步做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同时,还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是加强语言的国际推广,宣传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专门针对语言学习的技术手段和辅助工具在类似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相对滞后,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话推广的深度和广度。2004年11月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委托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语言文字“十五”重点科研项目:“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1月上海市和安徽省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后,2008年全国机测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至08年底,参加计算机辅助测试的人数已达55.6万余人次,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逐步在全国推广。考生报名、数据传输、成绩管理、证书打印等全流程的管理。

二、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优势

采用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可准确的自动评测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首先,测试站来说,可以加强管理力度,建立测试业务档案,加强对测试员的能力考核,组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难度大幅降低,考试过程将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有序进行,测试手段智能化,对测试站、测试员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普通话测试的公信力和客观性得到提升,打人情分、测试员疲劳、测试员测试水平差异等人为因素得到有效防止。对于测试员来说,测试效率将会大大为提高,同时减轻了测试员的压力,降低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测试效率,测试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科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考生来说,报名、查询分数等一系列工作更加方便,可获得全真的模拟测试和培训服务,通过“以测促学”提升普通话水平。此外,高一级的测试中心依托管理系统可加强对全省各测试站的管理力度,开展普测科研工作有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平台。

三、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新特点

1.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特别是考试流程方面的培训更为重要

由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新变化,普通话培训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与人工测试相比,以往考生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如若出现考试流程不熟悉,声音太小,考试过程失误时,测试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促使考生完成考试,但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操作,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测试的失败,如佩带耳机不正确,对测试操作不当,时间把握不当等。因此,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后,普测的培训内容除了以往考试内容本身的培训外,对考生进行考试流程的培训和考试技巧的培训与以往相比更为重要。

2.可以实现课堂培训与课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

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后,考生除了参加必要课堂培训外,可以登陆畅言网(省略),这个网站与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配套而行,登陆这个网站后,考生既可以通过在线模拟测试,获得测试报告,轻松了解自己目前的普通话等级水平和存在的主要发音问题。同时可在线进行“基础语音”、“对比语音”、“综合”、“大纲短文”、“听辨音训练”和“我的课程”等内容的学习,有针对性的训练与课堂培训相结合,快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口语水平。

3.对管理者和测试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有所提高

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而且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这个系统分为省级中心管理系统和测试站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在国家和省市测试中心,实现的是对考生报名、数据传输、成绩管理、证书打印等全流程的管理。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安装在测试站,使测试站可以完成对前三题的自动评测。正是由于此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智能化带来的变化,对于管理者和测试员,特别是对管理者在使用此系统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

四、当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

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可以完成对前三题的自动评测,对于说话项的评分由测试员来完成。在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测试员对说话项打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的测试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上传速度缓慢,测试高峰期大批数据上传时,易发生网络拥堵现象;只能给出机测前三项的总分,不能显示每一项得分,也不能显示具体错误、缺陷记录,无法进行更好的对比;评测的精准度不够理想,面对一乙以上三甲以下应试群体时,人机评测的一致率不够吻合,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分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测试员在缺乏前三项参照的情况下,对第四项命题说话进行评测,增加了准确判断与打分的难度;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测试,出现前三项评测失败;第一项跳行漏读;第四项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时缺少有效提示和引导;由于畅言网(省略)提供的在线学习和模拟测试,很多考生在摸拟的过程,找到计算机评测前三项给出高分技巧,导致有些考生过分看中技巧,本末倒置,而忽视了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那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公信力的进一步提高,克服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存在的不足,基层测试站应及时向研发单位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供承担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的科大讯飞进行完善和修补;其次,测试员应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和综合评分的能力,在进行说话项的评分时对考生的得分状态应和计算机及时进行对比,防止出现分数过高或过低,甚至差档的出现。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3

一、重视诵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诵读水平

练口才最好从诵读开始。诵读是理解、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由生活语言过渡到艺术语言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议论文等作品的诵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呢?首先,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富有感情地示范诵读,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这样可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再通过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掌握诵读技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准确深入把握文章情感。再次,教师要灵活运用朗诵形式,通过朗诵活动或比赛等平台,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和朗诵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音乐、故事、图片等,带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合适的音乐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诵读并加以指导。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到讲台前进行示范朗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朗诵的情感表达,感受自我实践的成功。如笔者让学生结合课堂训练,课后做充分的练习准备,在班内举行《致橡树》诗歌朗诵会、《雷雨》话剧表演等。通过同班学生表演相同的主题,学生得到一次有比较的交流和对决,做到学练结合。

二、注重营造气氛,激发“说”的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听说训练及用心感悟。多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写作训练,忽视说的训练,使得许多中职生难于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口头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时候,学生要么打开书找答案,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克服其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练气氛,帮助他们消除害怕失败的思想顾虑。教师要允许学生出差错,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那些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同学回答,培养他们由少及多地说。并引导学生表达时遵循“言之有的”、“言之有礼”、“言之有物”的基本要求,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提高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也可以提供一些论题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笔者提出“中职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上大学好还是直接就业好”等讨论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有感而发,各抒己见,学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坚持练习类似的论题,学生发表的观点越来越鲜明,有的放矢,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态度谦和,表达得体,内容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了进步。

三、注重观摩学习,传授演讲技巧

演讲是以口语为主、态势语为辅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是人们交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培养和提高演讲能力,是中职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演讲的基本要求是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势夺人。演讲要强化四种意识:身份意识、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场合意识。演讲的艺术包括开场白、结尾、理论、举例、反驳、幽默、鼓动、礼仪的艺术,对声调、重音和情感把握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演讲的技巧和艺术,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演示和播放演讲视频让学生掌握演讲基本技巧。演讲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是较难的训练内容。教师的演示最直观,最让学生折服,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播放邹越有关感恩主题的演讲,李强有关口才的力量的演讲,奥巴马在惠灵顿学校开学时给美国学生的演讲等视频,观看视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运用的演讲艺术及所收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白岩松的演讲、“壹周立波秀”、学生演讲比赛等视频,并且通过观摩了解演讲者身体的姿势、面部的表情、眼睛的视线、声音的控制、与观众的互动等技巧。

演讲稿的写作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应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要求学生积累古今中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名言警句等,及时记录在本子上,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在观看演讲视频之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授演讲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的写作注意事项。在一次“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征集活动中,学生写的演讲稿符合要求,内容丰富,实例感人,很有鼓动性。为了使演讲稿更加精炼,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互评互改,推荐出优秀作品进行修改,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巧。

四、反复演练,提供演讲展示平台

要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在教学中必须以训练为突破口,教师可安排每次课堂上由三位同学就自己写好的演讲稿上讲台作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师生点评,按学号轮流进行。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学生为了提高自己,超越他人,对镜训练,在同宿舍同学面前训练,记稿子,练技巧,每次演讲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收获。为了检阅学生的学习成果,可在班级和专业部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们为了展示自我,纷纷报名。学生的演讲有感恩主题、自信主题、梦想主题等,有的演讲自然亲切,有的演讲激情飞扬,有的演讲生动感人,有的演讲生动幽默,学生们通过演讲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为了让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突破性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心绣未来”、“中国梦,我的梦”等演讲比赛。在为期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演讲的能力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在普通话演讲中,他们以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新颖感人的演讲主题、晓畅生动的表达、朴实真诚的感情、自然得体的态势、整洁端庄的仪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赢得了属于他们的成功。

总之,普通话演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演讲的技巧,逐步形成演讲的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4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训练;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1-02

普通话测试内容分为四项:单音节字词(10分)、多音节字词(20分)、朗读短文(30分)、命题说话(40分)。从分值的分配可见,第四项“说话”分值最高。在以往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注重学生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练习,而对学生命题说话训练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测试时第四项丢分较多,据统计被测学生中约有50%说话项失分在7~8分之间。在“说话”项测试中,学生暴露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各类问题,本文的主旨是总结归纳“说话”项测试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口语表达训练方案,让学生“能说”、“会说”,通过“说话”项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一、普通话测试中学生“说话”存在的问题

“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考查学生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条件下,运用普通话口语所达到的标准程度。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音面貌,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和表达过程的自然流畅的程度。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说话”最能体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近几年的测试实践,尤其是机辅测试中,我们发现“说话”实际与测试要求存在偏差,学生在“说话”项测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以“背稿”、“读稿”代替“说话”。在测试实践中,很多学生按照命题说话题目提前准备好稿子,测试前将稿子背熟,测试时以“背稿”代替“说话”。背稿能增加流畅度,还可以减少词汇和语法的错误,掩饰了学生许多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根据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的表现”视情况酌情扣0.5或1分,而“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要扣1到2分。因此学生为了少扣分,测试中用背稿子增加流畅度,减少语音错误和词汇、语法缺陷。

以前人工测试时,两个测试员考一个学生,学生不能作弊只能将准备好的稿子背熟,而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机辅测试后,一些学生测前用手机上网,搜到成篇的“说话”内容,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掏出手机对着电脑将三分钟“说话”变成朗读。

2.测试中出现无效话语。无效话语指的是测试中考生所说话语和考试题目没有任何关联的一些内容,无效话语在机辅测试中容易出现,以往的人工测试,遇到学生说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时,测试员给以适当的提示,并对其予以引导。机辅测试是学生面对电脑的单向说话,被测学生自己可以看到电脑下面的时间条进度,可以估算出还差多少时间满三分钟,当其把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剩余时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就会出现说话与题目无关联的内容,例如与测试无关的自言自语、重复读准考证背面的考试注意事项、重复前面已经说过的内容、反复读考试电脑页面提示语、倒计时数秒等现象。这些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都称为无效话语。无效话语经常出现在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录音中。

3.离题与雷同。河北省普通话测试说话题目共有40个,有些学生往往把内容相近的题目先归类,如《我熟悉的地方》、《我向往的地方》、《我的家乡》,然后用一个内容套在上述多个话题上,出现雷同或离题现象。学生开头两三句用所考题目相关的语言,随后便把话锋转到事先准备的同一个内容上。有时几个人抽到不同话题,说话内容却是一样,造成雷同。在测试实践中,有些同学的“说话”雷同与离题同时存在。如《我的学习生活》、《我的兴趣爱好》、《我的业余生活》,学生开篇说几句,随之便大段的背诵歌词、古典诗词或别人的文章,用这些内容来填充测试的三分钟时间,以致于造成全篇离题和雷同。

以上三类问题在普通话测试“说话”项中经常出现,这些问题暴露了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不足。也为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普通话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教学中教师除注重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辨正外,更应该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加强“说话”项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是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临时组织语言应变技巧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充足,思维要敏捷,应变技巧要具备。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多措并举,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说话”的训练内容要拓宽。如果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仅仅围绕测试规定的40个话题,即使学生“说话”很流利,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好,也只是表面现象,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教师拓宽“说话”的训练内容,要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段经典影视作品,看完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要求每人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复述作品,谈一谈观后感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评析、欣赏。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综合素质。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实质的提高后,应对测试的40个话题就不再是难事。

2.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就要让学生的口语表达在生活、学习中得到锻炼。选取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即兴演说,让所有学生有“说”的机会。学生讲自己感兴趣且熟悉的话题,容易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话题采取即兴方式给学生新鲜活泼的感觉,学生乐于表达,不会产生厌倦情绪。

3.根据学生的不同方言区分组强化训练。先把不同方言区的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个方言区的用词和语法特点,制定具体训练方案。在朗读中学生一般不会暴露方言、方音,但在测试“说话”项时由于没有文字凭借,学生在口语表达中会下意识使用方言词汇和语法。要通过口语表达训练,纠正不同方言区的习惯用语。如河北、东北、河南等部分地区将普通话的“什么”说成“啥”;河北的部分县市将“昨天”说成“夜个儿”、“早晨”说成“早清儿”、“下午”说成“后半晌儿”等。根据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将发音、说话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便集中纠正偏差,有效地进行强化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领会“说话”的要求,首先语音要正确;其次内容具体、完整;最后说话内容要合乎逻辑、有条理。通过训练,让学生说起话来用词恰当、语句连贯、不重复嗦、有条理。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思缔,黄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应试技巧[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8).

[2]孔瑛.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项的问题探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5).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5

关键词:播音主持;主持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技巧是播音主持的生命力。为了将信息有效、快速和准确地传播出去,播音主持人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表现力。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能够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来传播信息。

1播音主持人接受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必要性

对播音主持人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是发音准确,准确发音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信息才能顺利传播到观众一方,才能有效地与观众沟通。通常,在节目进程中,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占据整个节目的比例较大,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节目的正常运转就很难实现。蹩脚的语音表达必然会影响整个节目的进程,阻碍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最终会降低节目的档次,使节目难以持续下去。因此,播音主持人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就不可或缺,如此才能挑起主持节目的大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播音主持人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其既是节目的参与者,更是节目的调控者,其任何言行举止都关系整个节目的质量。

2播音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常见的问题

2.1语音不标准,用语不规范

汉语语言有悠久的历史,自然也有极强的表现力。我国早在2001年就以法律形式确定普通话为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标准用语,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普通话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才可以主持节目。然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个节目主持人能掌握符合要求的普通话。现在的播音员有时需要脱稿主持,即“说新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将“说”和“播”混为一谈。

2.2没有扎实的语言表达功底,主持时随意性大

一些主持人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主持节目时经常出现语法错误或用词不当的问题。在主持直播节目时随意发挥,由于基本功差,结果是弄巧成拙;有的主持节目时废话连篇,缺乏语言魅力,不能触动观众。2.3表现欲望强烈,不能把握合适的度有些播音主持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主持风格,在节目录制中过度表现自己,过于突出自己的特点,刷存在感,结果却会让观众产生反感。

3提升播音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3.1提高普通话水平,规范用语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体平台急剧增多,对主持人的需求增大,主持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主持人是功底差、发音不准、语言不规范。广播电视仍然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媒介,主持人的语言对大众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做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就必须提高普通话水平,规范用语。

3.2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以真情打动观众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想观众之所想,要用自己的语言魅力触及观众的心底,让观众时刻感受到关注和关心,要用真情实感与观众交流,这样的情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一定要学会把情感因素融入语言表达中。良好的交流与反馈才能保障节目的质量和生命力。

3.3提升主持人的文化品位

对播音主持人员来说,文化内涵与品位就是主持人的一种情感外象。并不是要求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咬文嚼字,满嘴之乎者也,更不是故弄玄虚和卖弄学问,而是要在心理和精神层面满足受众的需求。主持人在组织和应用语言时,要注意把握节奏,渗透信息于无形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来充实节目的内容。在直播节目和录播节目中,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语言。

3.4培养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在当下播音主持行业,播音主持彰显个性是各类电视访谈节目的一大亮点。观众的需求越来越多,个性化的播音主持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不是一朝练就的,与主持人语言风格、自身的修养、生活阅历等因素息息相关,需要主持人在具体节目中不断加强个性化锤炼。

参考文献:

[1]姜莹.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策略探讨[J].视听,2017(2).

[2]隋欣益.演讲与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关联性初探[J].现代交际,2017(3).

[3]陈莉.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2).

[4]程雪.浅议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J].视听,2015(6).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6

如今是毕业生找工作的紧张阶段。由于求职经验较少,不少应届毕业生在面临职场考官提问时不太注意技巧而导致求职失败。为此,记者为应届毕业生们寻求到一些求职技巧。

亲友团:不带为妙

在应聘面试时,“亲友团”还是不带为妙。千万不要以“情侣档”或父母陪同的方式求职,这样会让考官认为你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继而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

微笑:始终如一

微笑应贯穿应聘全过程。应聘者进了公司,从跟前台打交道开始,就不妨以笑脸示人。见到面试官之后,不管对方是何种表情,都要微笑着与其握手、自我介绍。在面试过程中,也要始终注意,不要让面部表情过于僵硬,要适时保持微笑。

自我介绍:两分钟秀自我

有一位公共关系学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要向孔雀学习,两分钟就让整个世界记住自己的美。”自我介绍也是一样,只要在短时间内让考官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就已经足矣,千万别干“画蛇添足”的蠢事。

倾听:聚精会神

面试时,应聘者的目光应正视对方,在考官讲话的过程中适时点头示意。因为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可让对方感到你很有风度,诚恳、大气、不怯场。当考官介绍公司和职位情况时,更要适时给予反馈,表明你很重视他所说的内容,并且记在心里了。

应答:思考5秒钟

当面试官问及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有关工作业绩方面的,在回答之前,应适当停顿5秒钟,留出一段思考的时间。这样做,除了可以组织一下要表达的内容,重要的是告诉对方你正在认真回忆过去的经历,并可以给对方留下真实性的感觉。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

与传统的师范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有它独特的培养模式,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其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规定:“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①。但长期以来,在教师口语这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小学教育专业的这种独特性并未能充分体现,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往往忽略了教师口语课程和教学对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了对教师口语课程结构和教学规律的误解,既弄不清教师口语课该教什么,也弄不清怎么教,甚至有时候还将教师口语和普通话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对教师口语课程结构、目标以及教师口语的教学规律、与普通话教学的联系与区别等进行重新审视。

一、教师口语课程结构

“课程”一词,顾名思义指课业及其进程。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的解释是:“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②可见,“课程”有着宽泛的涵义,它包括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组织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传统、校风等。

教师口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它包含有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教师口语课程标准》对教师口语课程设置作了如下规定:“教师口语课程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训练是教师口语课程的前提,并且贯穿本课程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一般口语交际是社会人际交往中基本的口头言语活动,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一般口语交际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的普通话表达的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用语,是师范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一般口语训练的提高和扩展”。根据这一规定,在教师口语课程结构中,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教师职业口语三者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整体,教师职业口语是教师口语课程的重点。

但《教师口语课程标准》仅仅规定了课程表内开设的课程(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显性课程或者学科课程),而没有涉及到学校实施的其他课程(如教法等),也没有涉及课外活动和学校中的隐蔽课程对学生口语技能学习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到,教师口语课程的结构应该是丰满而鲜活的,是由各平面构建成的、各种活动联结的一个立体的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受制于教材,努力建设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活力的教师口语课程。拓宽教师口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未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将学生从教材这本“小书”引向生活这本“大书”。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以教师口语教材为中心,构建一个包括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网络资源、家庭生活等在内的大的教师口语课程体系。当然,这个体系的建设与口语教师的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是息息相关的。

二、教师口语课程目标

由于课程目标在内容上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师范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影响思维模式和职业能力,所以,课程目标的设置既要注意阶段分明、大体有序,也要注意整体性和连贯性、突出主体、突出实践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安排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教师职业口语三个项目,每项目标之间保持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有些细小的目标梯度不太明显(如普通话教学中的轻声和变调等),则大体有序。其次还要通盘考虑,注意三个项目的衔接,避免出现脱节。最后还要考虑到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是基于师范生素质的需要提出来的,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时代对教师口语技能的新要求,突出教师口语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具体来看,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体系可由总目标和分段目标组成:

总目标:使学生能正确把握教师口语的特点,掌握运用教育教学口语的规律和技能,成为使用规范、文明、优美的语言的典范。

分段目标:一是要使学生了解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知识,掌握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说话。二是要求学生了解一般口语交际的特点,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和基本形式,做到听话准确,理解快,记得清,有一定辨析能力,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三是要求学生了解教师职业口语的特征、作用,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口语的运用规律、基本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以及其他工作情境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师的职业口语,基本做到职业口语表达科学、严谨、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教师口语教学规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可以通俗地称为“教什么”和“怎么教”。根据教师口语的特征和教师口语课程目标,教师口语教学与学生生活、思维、实践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息息相关。

口语来自于生活,自古以来,文人学子都青睐社会生活、人生百态这本大书,因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陶行知更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师口语的学习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只有植根现实,面向生活,口语教学才能有广阔的天地。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在教师口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现实生活,使之成为教师口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自然地联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感受、理解和提高教师口语的素养与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把人文思想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教育过程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和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能够建构起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人文思想体系。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就应该把该课程的技能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对未来教师的技能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认识到素质教育中的这种“双向同构”或“多向同构”的教育规律,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因为小教专业学生未来在课堂上讲课是直接诉之于小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教师口语不仅是他们重要的表达工具,是教学、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他们言传身教、输送道德理念、引导小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当然这是需要高尚的人格和人文素养作为支撑的。③

研究表明,人类认知能力(即思维能力)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言语能力的学习与发展,而语言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从多方面影响并制约思维。④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其大脑和发音器官就有父母遗传下来的语言和逻辑的心理密码,之后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基于上述心理密码,逐渐掌握了语言和逻辑。在口语交际中,我们总是一边进行语言学习一边进行着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参与,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教师口语课程的目标和教师口语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教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口语的学习,是口耳之学,离不开实践。因此,教师口语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训练的过程。而为了达到培养小学合格师资的专业目标,小教专业的口语训练必需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口语课教师不仅仅要懂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应该对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将教师口语与其他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

四、普通话教学与教师口语教学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⑤。是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普通话教学在某些方面与教师口语有相似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教专业教师口语教学减少课程内容,混淆课程重点,甚至将教师口语课改为普通话培训课的情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教师口语与普通话在教学方面的联系与区别作必要的分析:

作为全民通用语言的普通话不仅是对教师口语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对说汉语的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与作为教师职业语言的教师口语在性质上毕竟有着巨大的差异。从教学内容看,教师口语由普通话、一般口语交际和教师职业口语三部分构成,普通话是它的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口语技能的基础;而普通话则主要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发音、朗读、说话技巧。从教学目的看,教师口语主要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口语技能,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的恰当运用语言,使学生成为符合基础教育需要的专业化的从业人员;而普通话教学的任务则是使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正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提高学生说普通话水平。从教学方式看,教师口语是以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等为理论依托的,要在具体现实生活情境下,针对学生个性进行的语言实践,侧重于表达的恰当、规范、有效和艺术;而普通话教学是以现代汉语语音知识为基础,针对学生方言进行语音纠正的教学活动,侧重于说话表音的标准化。从检测方式看,教师口语是针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口语技能的职前训练,必须结合现实教学环境进行,要考虑到具体话语情境、交际对象的数量、年龄、知识结构、被检测者的个人口语风格等因素;而普通话的检测只涉及到应试人的普通话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以及从方言转化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而很少涉及语言文化知识、表达技巧等,可以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

[注释]

①教育部二三年一月十五日,(教师司[2003]4号).

②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③魏玉川.教师口语课与人文思想教育[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3).

④何克抗.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oL].中国教育与科研网2002.10.10.

⑤张政飚、蒲喜明等.现代汉语[m].陕西:三秦出版社,1994:2.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8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培养;训练;说话能力

培养师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总体目标,也是口语教学遵循的目标。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初高中阶段训练说话的时间少,从而多数学生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话、说话不连贯,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有浓重的方言音,语音习惯一时难以改变,造成他们使用普通话说话能力普遍降低,这样就制约着其他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这十多年的不断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就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两方面发表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说话能力必须“三做到”

(一)努力扫除心理障碍――做到敢说

很多学生对所说内容胸有成竹,而说时却只言片语,这种想说不敢说的原因主要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下面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1.树立自信意识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与特点的肯定程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说话都没有信心。那怎么能指望别人对自己的话感兴趣呢?因此,首先,上课时不管是读还是说要让学生自愿站起来,这是树立信心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自己所说的表达清楚,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话说好,教师评价时多抓优点,让学生想说,敢说。

2.加强说话训练

要想克服恐惧心理,使讲话变得轻松自如,除树立自信意识外,还要靠反复练习,通过刻苦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了古希腊卓越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刻苦练习的故事,学生很受教育。教育学生要利用课上课下一切机会,积极地锻炼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大声说,大声朗读,并且对老师和同学指出的问题善于虚心接受,不断矫正错误,久而久之,自信心就会增强,胆怯心理也就会慢慢地消除了。

(二)不断积累知识――做到能说

有的学生虽然敢说,却不能说,还有的训练说话时无话可说,表现为四肢发抖,声音哆嗦,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没有占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使得底气不足。出众的口才是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紧密相关的。

1.读书学习,丰富语汇

古人云:“胸存语库,文章才能生辉。”同样胸存语库,说话才能生色。巧妇有了米,还怕做不成饭吗?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必须多读书,特别是接受文字的洗礼,要多读、多背、多记。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优秀名篇,不断加强知识储备,利用早读大声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并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强词汇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向书本学习。

2.深入生活,增长见识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生活中去。针对一些说话题目,如,“我喜欢的季节”“我喜欢的节日”“我知道的风俗”“谈谈美食”“谈谈社会公德”等,必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的事物很多,能提供给学生许多说话材料,有话可说,就能说了。生活中有些人谈天说地,滔滔不绝,就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的缘故。

(三)逐渐提高表达技巧――做到会说

要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应特别注意:

1.说话要诚恳

诚恳,是说话者获得听众信任的成功之本。人是有感情的,说话时真情的流露能体现出无穷的活力。我们在说话时讲究艺术性,并不是单纯追求语言的文雅与华美,也不是一般的出口成章,语言流畅,而主要是叙真情、讲实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说假话、空话。

2.说话要注意表达方式

俗话说:“一样话,两样说。”就是说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法,效果自然不同。如,“谈谈社会公德”“谈谈卫生与健康”等,需要说明一些事理的,如果仅用一般的肯定或否定式的语言来说,便会让人感到平庸乏味,但如果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话幽默,则可增加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这样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断训练,表达技巧就会逐渐提高。

二、课堂内外训练说话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在日常的交往谈话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生来自不同的方言区,说话时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关键在于语音方面,要能说较为纯正的普通话相对较难。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日常的交往沟通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将直接影响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速度。为此,要求学生在班上、校园内必须坚持说普通话。每年利用九月份普通话推广学习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朗诵、课本剧、儿童剧、辩论比赛等,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说普通话的语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普通话成为日常用语。并且在课后只要学生开口用普通话跟我交流,我就及时纠正其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并鼓励学生间相互监督、提醒,语音面貌差的学生经常与语音面貌较好的同学交流,语音面貌好的与老师要经常交流,这样经常互动互补,一部分怕说错、怕纠错、不敢说的学生明显说话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课堂上把握好朗读技巧来提高说话能力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说话则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训练好说话,朗读是桥梁,所以要把朗读中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运用于说话之中,还要注意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的训练。训练朗读篇目教师要示范、指导、监督,做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做到有声有色。如,朗读《海上的日出》,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改编成身临其境看到海上日出的一番景象。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语言思维能力,而且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9

关键词:快速提高;讲故事;技能;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活泼可爱的形象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使幼小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也以其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让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尽情地翱翔,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讲故事”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方法,也幼儿园最常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幼教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做好从事幼教工作的职前准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了解讲故事的对象与要求

幼儿教师讲故事,面对的听众是幼儿,是语言与认知都还处于发展阶段的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因为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差。由于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弱,随机注意占优势且不稳定,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行动方向。

儿童故事是指为儿童编写、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它们一般内容单纯、篇幅短小,具有完整连贯、生动有趣、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等特征。儿童故事取材广泛,充分运用合理的艺术夸张和虚构成分增强其故事性,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讲儿童故事,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是用有声语言生动形象地向幼儿传达故事内容,影响教育幼儿,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讲故事的基本要求,一是紧扣“讲”,二是善于“演”要。讲故事不是照本宣科地读,也不是脱离文稿纯粹的背诵,讲故事要求使用口语,无论是叙述、描述、议论或者抒情,都要使用听者能听得懂的通俗话来讲述。讲述时,对故事中出现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还可以稍作解释或必要的重复,以适应听者的需求;讲故事,要充分运用语气语调来表现人物的生动和情节的曲折,要使用眼神、表情、身姿等态势语辅助表达,要采用拟声手段模仿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动物叫声等来渲染气氛,以引起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要掌握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讲故事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要想自己讲的故事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掌握讲好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1.熟悉故事内容

讲故事,首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不仅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主要内容,抓住故事高潮,还要记住有哪几个人物,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其身上的感情,并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孩子,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2.进行合理加工

讲故事不能照着现成的材料念或背,需要对文稿材料进行合理加工。因为故事的文稿是用文字写给人看的,而讲故事是用嘴说给人听的。要想说得悦耳、讲得动听,就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故事文稿进行加工整理,变文稿为讲稿。这包括:

(1)对故事的改编与加工。就是在讲给孩子听之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或教育目标等对故事的人物、情节内容等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加工,以便适合幼儿或更切主题更适合“讲”。

(2)将书面语改为口语。讲故事是一种口头文学活动,应该口语化和大众化。

(3)适当删掉或调整人物对话提示语。文稿上的人物对话,如果不交代是谁说的,很容易产生混乱。可是讲故事时,要是不断的用“某某说”“某某说”这样的对话提示语,不仅嗦、累赘影响讲的人的情感渲染和表达,还常常会引起听故事的人的厌倦和反感。

(4)有针对性地加楔子或结语。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增加“楔子”,可以造成悬念,使孩子们参与到听讲活动中来,保持听讲的兴趣。在故事的结尾添加“楔子”,则可以起到提示点题的作用,帮助孩子理解,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

3.做到话表兼顾

“话”和“表”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话”就是讲述,是讲故事的人直接叙述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表”就是指表演,是讲故事的人运用自己富有感彩的语言、动作、表情,把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气氛渲染出来。

(1)“话”的技巧。

讲故事时,要把叙述语言和故事讲述中的人物对话区分开来。叙述语言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在叙述时,还应把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褒贬态度表达出来。

(2)“表”的技巧。

“表”主要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拟声词的运用和态势语言的辅助等来表现。讲故事时,既要善于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等特征,运用不同的声音把人物区分开来;也要善于运用拟声手段对自然界的声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形象性:还要善于运用态势语,通过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辅助“讲”,做到话表兼顾,讲演结合,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达到生动有趣、精彩感人的效果。

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讲故事技能

俗话讲“说来容易做来难”。了解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并不等于就能在实践中把故事讲好,因为,讲故事,首先是看你敢不敢讲、能不能讲,其次才是看你会不会讲,讲得精彩不精彩。所以,要能讲好故事,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就薄弱方面多多加以针对性的训练。

1.多讲多练,增大胆量,提高心理素质

讲故事是一个人独白的语言实践活动,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时候,讲不好故事的直接原因在于讲的人胆子不够大,心理素质不好,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说话。心理素质不太好的人,一定要加强自我训练。越是容易紧张害怕,越是要给自己多创造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的机会,让自己多讲多练,慢慢儿增大胆量,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2.加强普通话训练,提高语音标准度

能够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是幼儿教师的从业要求。讲故事同样也要求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幼师生一定要随时注意普通话的学习,持之以恒地纠正方音方言,努力念准每个声韵母,掌握语流音变规律,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并努力在讲故事的实践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普通话的标准度。因为准确清晰的语音技巧的掌握,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3.加强语言技巧训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讲故事要做到“声情并茂”,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的发展把握语言的节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表现力的音色、眉目传神的体态动作等地加以表现,让听者“闻其声如见其人”,这就需要加强语言技巧训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1)练习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情感。一般应遵循的语气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气则气满急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练习以不同的语速来渲染氛围。通常的方法是:语速较快,节奏轻快,轻多重少,用以描绘欢快的气氛、欢悦的心情;语速较慢,节奏沉稳而有力度,音节加长,可创造悲壮的气氛;语速舒缓,语气柔和,用来表现舒展的心情,抒发感情或描绘幽静的情境;紧张情节的叙述,语速可急迫一些,音强而有力;较快的语速,可以表达当时的紧急情况和紧张心情;富有哲理性的话,则用慢条斯理的语速以增强语言的清晰度。

(3)练习用不同的语调来塑造不同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变声,让不同的人物用符合其年龄、身份和性格特点的声音来说话。

4.注意观察模仿,练习提高态势语的运用能力

普通话自由说话技巧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系统断层

引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在全国开始实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特别要求在各普通高校和各层次师范类院校内推广普通话。但面临着各高校普通话教师力量薄弱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纷纷在正常的教课之外开展短期的普通话培训。这种培训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必须的,对提高普通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各老师的普通话水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被各普通高校和师范院校当作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经验加以推广和继承。因此,全国高校的普通话教育和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国高校普通话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普通话运用水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高校各专业学生之间的普通话水平不一,各地区方言语俗仍然影响着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综合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表达技巧不规范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阶段普通话教学连续性比较差,也就是说普通话教学出现了断层,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出现的断层。分析这些断层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改进我国语文教育,完善语文教学系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普通话教学系统断层的表现

(一)汉语拼音教学等同于普通话教学

汉语拼音方案是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反映,但这并不是说汉语拼音教学等同于或者可以代替普通话教学。汉语拼音教学只是普通话教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的第一步,而进一步提高则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况且,当今学生学习的汉语拼音只是汉语拼音系统的一部分,并不是完整的拼音方案。认为学习拼音只是掌握给汉字注音就可以,不需要准确掌握整个拼音方案。这种思想导致学生从一入学就对整个汉语拼音学习的程度不够,而等到进入普通高校或师范院校,老师会自然地认为学生在以前已经把汉语拼音系统地进行了学习。而汉语拼音等同于普通话,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就掌握了普通话,而本级别的教育重点已经不再是拼音教学,从而主观上认为普通话教学可以放下或者轻装上阵,在客观上造成了整个普通话学习系统的多次断层。著名的现代汉语专家吕叔湘曾批评这种现象:“把拼音当作一张门票,拿上之后可以进门,已经进去了,门票就可以失了――于是一年不太熟,二年自然生。”除此之外,有的老师以应试教育的传统思维来看待汉语拼音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认为“占的比分少,是点缀,稍微学习一下就行了”,“会拼音就行,普通话说得再好也不能得高分”。这种思维更有害,把拼音教学凌驾于普通话教学之上。学生在这种精神影响下,对普通话的学习一知半解,等到大学真正地接触到普通话教学系统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学习体系出现了数次断层,虽然还可努力弥补,但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教学和运用出现脱节

我国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让人们熟练掌握普通话,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普通话交流,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技能。也就说,推广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使用它,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分两个方面:一是口语交流。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师范类院校在推广普通话时,要求学生和老师在学校内使用普通话,但是在校外或者在课外,学生使用普通话交流的程度非常低,甚至有部分老师也不能做到在课外和校外使用普通话。这就造成了普通话口语运用得不熟练,一旦被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普通话交流,就会显得不娴熟,给客户一种综合素质低下的印象,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在高校都要求进行社会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面向社会,社会需要学生用普通话去交流,而学校并没有要求学生在校外的社会上用普通话交流,这就造成了学习和使用之间的断层。二是文字表达。普通话教学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不但包括口语表达,还包括文字表达。文字表达要求语法要严格遵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而不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表达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话不是北京方言,也不是其他地方的方言,使用普通话进行文学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规定去规范自己的表达方式。而老师在教授学生用文学表达的时候通常会用“语句不通顺、表达能力不准确”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现代汉语语法来准确地指出学生表达上出现的错误。而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时候往往不能同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相结合,造成了学习和使用的脱节,这是普通话教学系统断层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三)教学连续性差

我国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教学格言:“小学要教会学生学习入门技巧,初中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高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大学则要让学生掌握生存的能力。”这句话不但形象地说明了我国学生在各阶段学习的重点,但也同时反映了我国教学系统连续性差。具体到普通话教学系统方面。学习普通话口语方面,小学学习拼音、汉字的时候,老师总是领读课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大声的朗读,到了初中,老师偶而还会领读课文,但不会再要求学生一块儿朗读课文了,到了高中,老师重点已经是知识点和语法了,领读课文是不会再有的课程,而学生也基本抛弃了朗读,而改为默读。学习文字表达方面,小学要求造句写日记,强调语句通顺,初中要求写日记和作文讲究叙事完整,没有语病,高中的时候要求写作文要有中心和深意,大学时要掌握写作的各种技巧等等。这种教学的非连续性造成了普通话教学事实上的断层,也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很大的负担,造成了他们进入新的学习课程时都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高校老师在讲授普通话课时相对于小学和中学在教学目标上有了很大的自由,但同时也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普通话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提供帮助,讲授的内容和技巧还要被社会和学生认可。这实际上逼迫老师以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课程安排和内容的设计,而顾不上与学生在小学、中学的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成系统的连接,从而造成教学断层。

二、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

国家对普通话教学的连续性认识不足。我国教育部门在进行制定各阶段的教学大纲时,都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现状、教育的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总体上制定一个教学规划。而各个地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课程设置由地方的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部署。国家也非常认同这样做,于是就有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和多样性的课程设置,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果是有帮助的。但过于强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特点,容易造成各个阶段的衔接不紧,从而形成事实上的断层。地方教育部门对普通话教学的连续性认识也不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设置课程时考虑的是自己负责的这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对以前学生的成绩和以后学生的发展都漠然视之,高校普通话老师在教学时考虑更多的是这一阶段成绩的提高,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则无暇顾及了。学生本身对普通话学习的连续性认识同样不足。现实的利益驱逐学生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只顾着用成绩敲开大学的大门或优秀企业的大门,至于自己的长期成长则放在了次要位置。以上对普通话教学的认识不足是形成普通话课断层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水平总体不高

一是我国教育体制限制,人为地造成各个学习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和初中为9年义务教育,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轻,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可以根据学习规律制定相当连续的教学方案。但进入高中,学生和学校同时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都和以前学习有很大的差别,而整个教学的中心目标也都是以升学为核心。学习目的的改变就造成了对以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抛弃,造成了事实上的教育系统的断层。而到了高等学校,其学习目的和内容和高中又有很大的不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成为了重点和核心,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又和高中时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又会出现一个教学系统方面的断层。二是我国教育水平不高。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教学体系的科学化、社会化、系统化都显得非常落后。改变这种状况不仅仅是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操作方式,还要各级政府重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步一步进行探索,最终找到一条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的连续性的教学道路。

三、解决语文教学系统断层的策略

综合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普通话教学系统的断层表现和形成的原因,推而广之,在整个语文学习系统中,这种断层普遍存在,如文言文学习方面,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和方式不同造成断层,到了大学,除了中文系继续系统学习之外,其他专业基本上就放弃了学习,这就是最大的断层。再如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学习同样面临着相同的断层问题。文教学教学系统出现的断层问题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企业和组织对当今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颇为不满和无奈,但实质上是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低下,无形中给自身综合素质带来损害,掌握的知识和本领也不能充分和准确地表达出来。

改变这种情况,从长远看,只有大力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系统。从当下看,大学院校要普遍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上要继承高中的语文教学系统,又要按照大学的学习特点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应,在适应中进步。大学语文教学要和大学的普通话教学、美育德育教学、口才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等相关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入社会的理念和经验及评价标准,真正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他们的工作服务,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报务。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普通话教学同以前阶段的拼音教学、普通话教学存在着事实上的断层,从中可以分析出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和教育体制。大学语文的科学设置和讲授可以对语文教学的连续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大投入,不断探索和完善,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才能推动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冯华,付江明.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

[2]李凉.浅谈普通话教学[J].科技视界,2014(15).

[3]凌斯雅.语文教师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01).

[4]董长河.弥补断层,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对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5).

[5]潘琪.修补“断层”,“无缝”衔接――寻求理想和谐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J].考试周刊,2014(36).

[6]袁和平.高校普通话教学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