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反义词的成语十篇反义词的成语十篇

反义词的成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13:18

反义词的成语篇1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

悲欢离合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出生入死今是昨非

1和2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悲喜交加黑白分明功败垂成进退两难进退维谷轻重缓急轻重倒置生死存亡生死攸关始终如一是非曲直阴阳怪气

左右逢源

1和3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大惊小怪大街小巷大材小用大同小异东奔西走东张西望古为今用今非昔比苦尽甘来来龙去脉冷嘲热讽里应外合

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南征北战内忧外患前赴后继前仆后继前仰后合前因后果深入浅出生离死别死去活来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天高地厚天高地迥天昏地暗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旋地转天诛地灭同床异梦异口同声异曲同工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有口无心有名无实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恃无恐有头无尾有天无日有眼无珠有勇无谋左顾右盼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上行下效朝令暮改朝三暮四前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喜新厌旧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南辕北辙左顾右盼积少成多朝秦暮楚出生入死舍生求死七上八下进退两难天长地久东张西望貌合神离

三长两短弱肉强食水深火热早出晚归取长补短大惊小怪大材小用九死一生异口同声街头巷尾生离死别阴晴圆缺

生死存亡眉来眼去柳暗花明南辕北辙洋为中用前俯后仰里应外合好逸恶劳前赴后继深入浅出内忧外患横七竖八

嘘寒问暖转危为安弄巧成拙惹是生非惹事生非推陈出新貌合神离顾此失彼左邻右舍惊天动地开天辟地欢天喜地

承上启下南辕北辙人来人往承前启后反败为胜化敌为友化险为夷去粗取精阴差阳错虎头蛇尾天崩地裂一决雌雄

阳奉阴违乐极生悲无中生有有勇无谋人情冷暖前仰后合掐头去尾求同存异左右开弓左拥右抱左右逢源先来后到

争先恐后大同小异

2—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舍生忘死贪生怕死醉生梦死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开天辟地惊天动地顶天立地花天酒地欢天喜地改天换地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震天动地翻天覆地翻来覆去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虎头蛇尾街头巷尾继往开来扬长避短说长道短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取长补短今是昨非口是心非似是而非空前绝后除旧布新你死我活拈轻怕重弄假成真七上八下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借古讽今颂古非今起死回生避重就轻头重脚轻将信将疑尺短寸长积少成多瞻前顾后挑肥拣瘦同甘共苦

声东击西喜新厌旧凶多吉少眼高手低假公济私惩前毖后自始至终朝思暮想飞短流长返老还童争先恐后转败为胜

前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喜新厌旧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东逃西散南辕北辙左顾右盼积少成多

朝秦暮楚出生入死舍生求死七上八下进退两难天长地久东张西望貌合神离三长两短弱肉强食水深火热早出晚归

取长补短大惊小怪大材小用九死一生异口同声街头巷尾生离死别阴晴圆缺生死存亡眉来眼去柳暗花明南辕北辙

洋为中用前俯后仰里应外合好逸恶劳前赴后继深入浅出内忧外患横七竖八嘘寒问暖转危为安弄巧成拙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推陈出新貌合神离顾此失彼左邻右舍惊天动地开天辟地欢天喜地承上启下南辕北辙人来人往承前启后

反败为胜化敌为友化险为夷去粗取精阴差阳错虎头蛇尾天崩地裂一决雌雄阳奉阴违乐极生悲无中生有有勇无谋

人情冷暖前仰后合掐头去尾求同存异左右开弓左拥右抱左右逢源先来后到争先恐后大同小异

3—4位是反义词的成语:

不关痛痒颠倒黑白混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是非举足轻重无足轻重礼尚往来

反义词的成语篇2

2、深入浅出、喜新厌旧、有头无尾、出生入死

3、无独有偶、前俯后仰、早出晚归、藏头露尾

4、左推右挡、是非曲直、轻重缓急、悲欢离合

反义词的成语篇3

关键词:反义词;复合词;对立;汉语教学;结构

众所周知,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只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以及学会正确使用词汇,才能实现语言交际;在第二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普遍的现象是:我们有想要表达的东西,第二语言的语法规则也有所掌握,但依然很难表达。这种输出障碍,主要就是由词汇缺乏所造成的。“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Harmerly1989),也就无法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反义词辨析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热点。反义复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都会常常涉及到,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可谓也是一个难点。然而,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没有大量的研究,把反义复合词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运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去。

一、反义复合词概述

(一)反义复合词的涵义。反义复合词,也称为“对立词”、“反义相成词”等等,是并列型或联合型复合词,它由两个意义相反或者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用来表示矛盾统一的事物或现象。“反义”一般是词有相对或者相反的含义。如果肯定其中一方面,那么对于另一方面就是否定的,那么这一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补反义词,即非静即动,非生即死,这些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多,如:生死、存亡、真假、动静等;第二指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在逻辑上处于反对关系的两个极端。简单来说就是肯定一方面并不能完全否定另一方面,这种反义词往往具有相对性,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反义复合词的结构。反义复合词是由一对反义语素构成,反义语素顾名思义就是意义上相反,但是为了加深对反义语素性质和作用的了解,需要深入研究反义复合词的内部结构及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意义、语法性质和义项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1.反义语素的意义类型。反义关系是指两个语素在表达的意义上是相对的,然而他们的语义上相对程度不同,不一定是相对的,那么根据这,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互补对立。互补对立,就是所谓互补反义词。这类反义词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多。这类反义复合词有:男女、动静、存亡、反正等等。(2)极性对立。极性对立,就是我们所说的极性反义词,这类反义词一般都是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否定一方面不一定会肯定另一方面,是相对的概念,不能完全定义。例如“大小”不大不一定就是小。大和小也没有固定的标准,是按照对比而来的,要参照物才能知道。此类反义复合词还有:黑白、本末、细粗、旦夕等等。

(3)反向对立。反向对立的关系,一般表示两个语素只是相对对立的关系,以某一参照物为标准,互为参照,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这里这种关系又可以分为三类:①由时空关系或自然事物构成的对立;如:矛盾、宇宙、天地等。②由社会关系构成的对立;如:宾主、夫妻、兄弟等。③由行为活动构成的反向对立;如:供求、呼吸、升降、吞吐等。(4)假性对立①。假性对立,表现在两个语素的意义之间本身并无明显的反义关系,但是具体使用时用来表示矛盾对立的事物,因而也有了相对对立的关系。如:手脚、水火等。2.反义语素的语法分类反义复合词根据语素的不同构成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名词语素构成:夫妻、父母、昼夜、天地、中外等。动词语素构成:进出、呼吸、赏罚、隐现、开关等。形容词语素构成:长短、多寡、肥瘦、浓淡、虚实等。方位语素构成:东西、左右、前后、上下等。另有极少数由区别词语素或代词语素构成:雌雄、彼此和男女。3.反义语素的义项分类。我们可以根据反义语素的关系项的数量,将反义语素分为双向反义语素和多项反义语素。(1)双项反义语素。双向反义语素指的是一一对应的反义语素,一个语素只和另一个对应的语素互为反义关系。这我们又可以分为下面两个小类:①双项单义反义语素。是指这一对反义语素只在一个义位上形成反义关系,它们的反义关系是固定的,不因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雌雄、买卖等。②双项多义反义语素。是指这一对反义语素都是多义的,且基本义是相反的,经过同步阴神后,转义或引申义仍然是相反相对的关系,如:本末。(2)多项反义语素。是指以一个语素为中心,而与其它两个以上语素构成多项关系的反义语素。也包括两类:①多项单义反义语素。一个语素在它的某一义位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义语素。如,夕:旦,朝;多:少,寡;夫:妻,妇。这类反义语素大都像上述诸例,即与某语素某义位具有对立关系的几个语素具有同义关系。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往:复、返;来。在“由此地到彼地”的意义上,“往”与“复”、“返”、“来”形成反义关系。其中“复”、“返”同义,而“来”与“复”、“返”却不同义。②多项多义反义语素。一个语素同多语素在多个义位上形成反义关系。如“出”分别与“没”、“纳”、“入”构成反义关系,这三对反义反洗所表达的意义不大相同。“出”与“入”构成反义关系时表示“出去”义,与“进来或进去”义相反;“出”表示“支出”义时与“纳”的“收进来”义相反;“出”的“出现、显露”义与“没”的“隐藏、隐没”义相反。

二、反义复合词的教学

(一)教学现状。当前,教师讲解生词,只是按照课本上生词的出现顺序,而且只是简单讲解改词在本课课文中的意义,并不会提到“反义复合词”这个现象,更没有讲解其词汇中各个语素之间的语义及关系。也就是教师没有系统地讲解每一项语法现象,这样也不会使学生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在编写教材我们的学者们也没有注意相应的问题,因此学习者将这类词与普通词汇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习得者的重要障碍。

(二)语素义与词义的教学。“一素多义”是汉语中常用语素经常出现的现象,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难理解的,分析反义复合词时应该准确的分辨每个构词语素的词义,以“上下”这个词为例:上:①名词。高处;较高的位置(跟“下”相对)②动词。去;往③动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或程度)④动词。从低处往高处运动下:①名词。低处;底部(跟“上”相对)②形容词。处于低处的③动词。去;到④动词。从高处到低处上下:①名词。指是我的上部和下部②名词。上到下的部位③名词。从地位、辈分较高的到最低的④形容词。(程度)高低、强弱、优劣⑤名词。用在整数后面;表示大致是这个数目⑥动词。上去和下来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上”和“下”这两个是方位名词,所以也就是名词性的语素,他们属于对立关系。复合后词的基本词性也是名词,词义为两个单音节语素的组合义。这就很直接地表现了复合词的词义,我们也可以迅速地理解各个语素义和复合词义之间的构词性质关系。如:这座烟囱上下有50米。(名词)这条山路太陡,上下都不容易。(动词)成绩难分上下。(形容词)以上三种情况是构成复合词的词义,其中动词和形容词不是常用的词义,这就使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词汇学习方面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三)语用文化的教学。在教学中,要遵循语义的顺序,也要遵循民族文化的顺序,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下是总结的几个简单的教学方法:①借助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遵循自然规律,在时间方面是有先后顺序的,当然复合词中的语素语序也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如“春秋、古今、早晚”等都反映了事物发展的顺序;还有复合反义词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例如“因果、往返、问答”等。②借助方位的思维定势。我们民族的思维定势认识为:先上后下、从前到后、从南到北、先中间后两边,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表现在“左右、内外、进出、上下”等表示方向的反义复合词;另外,如“胜负”是按照感彩来反应,“劳逸”是按照互补关系来反应,这些是词汇的一种心理反映。②借助文中语境。反义复合词的使用和理解,也要看词在文中具体的使用语境,要通过上文的语境和含义来整天感知。

(四)偏误教学对策。在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偏误是他们不可避免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偏误。应对偏误的出现,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洞察力:①及时发现学生的偏误。在学习者的课堂用语、课堂作业,以及测试考试中获取偏误。②有针对性的归纳学生的偏误。对于同一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出现一些相似的偏误。③及时整理与分析学生的偏误。要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偏误进行解释,向学生进行中重点强调。④及时纠正学生的偏误。要将偏误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以后的教学能够轻松顺利的进行。

(五)教学建议。我认为,反义复合词的教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循序渐进讲解复合词。先要对原有语素义教学,讲授单构词语素的发音、性质和意义,通过基本语素义来解释复合词的词义。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词汇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获得基本词汇的基本义与引申义。再将基本词义组合得到复合词的意义。然后,要设立针对性专项练习。这样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各个语素义、与整个复合词词义的理解,也能建立语素义与复合词词义之间的思维文化习惯等联系,最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大部分学习者已经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充分系统地教授反义复合词的词汇意义,要使学生有足够的兴趣,能够使学生有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学习,扩大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汇量。在汉语中,有很多特有的词汇种类,这些词汇虽然经常出现,看似很简单,然而却存在于某一个系统种类中,这类词有着特别的含义,这些含义可能不仅只是本身的简单意义,而是包括了组成词语的各自意义的结合,有的词语还反应民族文化的成分。反义复合词,作为一样一种独特的此类,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因此分析了解清楚了反义复合词的构成与意义,就可以更明白更简洁明了地进行教学,也可以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简单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J].中国语文第6期,1979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陈爱文,于国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

[6]崔希亮.并列式双音词的结构模式[a].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7]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8]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郭奕晶.反义相成词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0

[1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反义词的成语篇4

关键词:反义语素合成词;意义关系;意义范畴;文化范畴

一、定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性。而在我们的汉语中,也有这样一类词,其自身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反义语素合成词。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语素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双音复合词。如早晚、反正、手足、出纳、忘记等词。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反的,表示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同时,它们又统一于合成词中,二者缺一不可。文中统一用a、B字母表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

二、语素与语素的意义关系

构成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其意义关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互补性反义关系之中。即“处于同一反义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同时,否定a就肯定B,否定B就肯定a,两个语素之间没有非a非B的第三个语素存在。例如‘生’和‘死’是相互排斥的,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死’就是‘生’,排除了既不是‘生’也不是‘死’的中间状态。这种相反是互补性质的”①。这样的词还有动静、公私、反正、开关、昼夜等。第二类是a、B语素的语素义处于极性反义关系之中。即“处于这种反义义场的两个词中,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例如‘白’和黑相反,是‘白’就不是‘黑’,是‘黑’就不是‘白’,但是‘不白’却不一定是‘黑’,‘不黑’也不一定就是‘白’,可以有中间状态存在,例如‘灰’。‘大’和‘小’之间也可以有‘不大不小’的状态存在。反义词处于这一系列的两端,这种语义场是极性对立的反义义场”②。其他的词还有大小、东西、炎凉、甘甜、方圆等。

三、合成词的意义范畴

反义语素合成词是由两项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语素联合而成,由于它的特殊构词方式,使其表示的意义范畴较其它复合词显得略窄些。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表示的是与时间概念相关的词:始终、迟早、早晚、古今、春秋等。2、表示的是与空间概念相关的词:上下、天地、方圆、左右、内外等。3、表示的是一种名称:裁缝、开关、出纳等。4、表示的是一种亲属关系:父母、父子、父女、祖孙、兄妹等。5、表示的是一种状态:忘记、兴亡、矛盾、离合、动静等。6、表示的是与度量相关的词:大小、长短、深浅、轻重,多少等。7、表示的是与心理活动相关的词:哀乐、恩怨、爱憎等。

四、合成词的文化内涵

反义语素合成词中蕴含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在反义语素相成词中,a、B两个语素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又紧密相连的关系,它们相互统一于一个词里,缺少一个,整个词的词义、词性、功能等可能就会随之改变,整个词也将不复存在。如“得失”这个词,分开时,“得”与“失”是一对反义词,体现的是一种对立关系;合并时,“得”与“失”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类似的词还有矛盾、迟早、往来、得失、东西等。

反义语素合成词中蕴含着古代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多少、方圆、朝夕、始终、阴阳等合成词中,a、相辅相成,缺少一个语素,另一个语素便会走向极端。这样一种构词方式正是表达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和谐思想。

反义语素合成词中包含着封建社会的长幼尊卑、阴前阳后的等级观念。董仲舒则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在反义语素合成词中,一些表示亲属关系的合成词,会遵循这样一种顺序:尊前卑后、长前幼后、阴后阳前。如在父子、母女、兄弟、兄妹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兄长”为长,位于词语的前部,“子女”“弟”与“妹”为幼,位于词语的后部。在夫妻、兄妹、男女、这样一些词中,代表男性的词“夫”“兄”“男”总是位于表示女性的词“妻”“妹”“女”的前面。这样的排列顺序所体现的正是一种长幼尊卑、阴后阳前的等级观念。

反义语素合成词体现了中国古人趋利避害的心理状态。在反义语素合成词中,往往会把表示好的方面的语素要放置在表示不好的方面的语素之前。以“兴亡”一词为例,“兴”置于“亡”之前,“兴”表示兴盛;“亡”表示死,灭。这样一种构词顺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趋利避害、好善恶恶的心里状态。法家认为,趋利避害为人之本性,人性恶。本文则认为,反义语素合成词所包含的这样一种趋利避害的排列顺序实则是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的心理状态。其它相类似的词还有生死、吉凶、真假、荣辱、对错等。

五、结语

反义语素合成词是复合词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表达的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这样一种词。而到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反义语素合成词是一种特殊的联合型复合词,它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使用上、意义上、结构上,还体现在文化上。因此,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仅要专注于语言的形式与意义,还应当深入语言内部,了解语言的内部的结构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对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将汉语研究推向更高、更远的方向。

注解:

①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0.

②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0.

参考文献

[1]陈晓燕.现代汉语词汇中反义语素并行结构现象略说[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4.

[2]丁烨.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极其文化探析[J].现代语文.2006,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反义词的成语篇5

关键词:反义复词副词结构词素意义词汇化

1.研究对象界定及语用差异

1.1界定

首先有必要对5个词语进行界定,看其是否符合反义复词的标准。从定义可分离出界定反义复词的两个标准:“(1)是否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素构成。(2)是否从反义词组词化为反义词,即是否产生了新义,二者缺一不可。”显而易见,死与活、反与正、早与晚、好与歹、都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素,而第二个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列举相关语料进行观察:

死活:(1)蚁子在水中,绕转两三匝,困了浮在中心,死活不定。(死与活)

(2)叫他别去,他死活要去。(无论如何)

反正:(3)于夏之日,冬之夜,未尝不挥毫染素,乃至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舍诸。(反面和正面)

(4)你别着急,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事。(表坚决的语气)

早晚:(5)春雨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早上和晚上)

(6)这事瞒不了别人,大家早晚都会知道的。(或早或晚)

好歹:(7)那先生好歹,哥哥说与我听。(好坏)

(8)她要是在这里,好歹也能拿个主意。(不管怎样,无论如何)

大小:(9)夫十二水经者,有其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大与小)

(10)孙同志大小也是个县长啊,就听他一回吧!(或大或小,表示还算得上)

上述语料中(1)、(3)、(5)、(7)、(9)全是它们作为词组使用的例句,从它们的意义可看出都为两个词素意义的联合,(2)、(4)、(6)、(8)、(10)全是作为反义复词使用的例句。从每个词前后两例句对比来看反义词组都词化为了反义复词,由此我们可以完全肯定其为反义复词。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后一句会发现这些词还虚化为了副词,充当状语成分。

1.2语用差异

以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对副词的分类为依据,“反正、好歹、死活”为评注性副词,“早晚”为时间副词,“大小”为程度副词。据所举语料可看出5个词语都有“不管怎样、无论如何”的意味,但是仔细体会句子意义之后,还是会发现其中所表达语气有所不同,根据语感我们可以将5个词分为两类:

a类:死活、反正B类:早晚、好歹、大小

第一类语气坚决,表不留余地;第二类表适当,还留有余地,同是反义复词做状语,语气程度有如此差别,其中原因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2.结构分析

2.1外部结构的义序分析

由于反义复词属于双音节词并列结构,两词素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它的外部结构只可能涉及到aB两词素的排序问题。关于排序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调序和义序,我们只分析义序。

从意义出发,按照两词素之间的关系把反义复词意义类型归纳为6大方面:“正反关系,多少关系,先后关系,相背关系,主次关系和阴阳关系”其中,“正反关系”中的“正”指好的,褒义的,正向的,积极的,“反”则是不好的,贬义的,负面的,消极的。一般说来人们更倾向于先提及正面或积极意义的事物,即pollynana原则。5个词中,“好歹,死活,反正”属于“正反关系”,但是“死活,反正”却是按照“反正关系”排列。“多少关系”是就数量和程度而言,一般来说具有“多前少后”排序,其中“大小”符合这一关系。“先后关系”包括时空范畴和过程范畴,“早晚”属于这一类.由此总结:

不合序的反义复词:死活、反正

合序的反义复词:好歹、大小、早晚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语气程度差异与词的义序有关。

2.2内部结构的语义结构及概念整合程度分析

反义复词的内部结构则是指“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的总和”。首先从反义复词的语义结构出发,以词素与词义的关系为基础先将词义归属不同的类型,按照杨吉春的观点可分为6种:加合型、概括性、转指型、比喻型、偏指型和选择型。“转指型”指词义和词素没有直接相关关系,公式为:aB≠a,aB≠B,aB=C如反正。(所举例均为词汇化后本义,下同)“偏指型”即反义复词只用一个词素意义代表整个词的意义,公式为:aB=a/B如好歹、死活。“选择型”词义与两词素都相关,表选择关系,公式为:aB≠a,aB≠B,aB=或a或B,如早晚。

按照以上类别依次列举出5个反义复词副词性意义的结构类型:

a类:死活:转指型(无论如何)

反正:转指型(无论如何)

B类:大小:偏指型(或大或小,还算得上)

好歹:转指型(不管怎样)

早晚:选择型(或早或晚)

由此可看出a类副词性的反义复词意义结构类型都为转指型,B类除“好歹”属于转指型外,其余为偏指型或选择型。而这些意义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概念整合,“不同类型的复合词概念整合程度由浅至深排序为并义

死活:死与活(偏指死,偏指型)――无论如何(转指型)

好歹:好与歹(偏指歹,偏指型)--见晓(事件与情况的结果)--好也罢,歹也罢――无论如何(转指型)

可以看出“好歹”的意义演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死活”则不然。根据原型理论,参照最为典型的成员,5个词恰好如我们前面分类一样归为两类。由此可见,语气程度与概念整合程度密切相关。

2.3两词素意义关系分析

反义复词词化前是成对的单音反义词,当整合之后两个词素的意义必定以特定关系对立统一词中,在词汇中它们的对立关系会影响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涉及到反义词分类的问题,传统上将反义词分为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和对立反义词。同样,反义复词两词素之间的关系也可参考其公式。

绝对反义复词的词素关系适用于以下公式:

①a=-B(如果a,则非B)②B=-a(如果B,则非a)

③a=B(如果非a,则B)④B=a(如果非B,则a)

a类词如“死活”中“死”与“活”,“死”自然“不活”(a=-B),“活”必然“不死”(B=-a),“不死”则为“活”(-a=B),“不活”则为“死”(-B=a),两词素之间没有第三种可能产生,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词素处于互补语义场。同理,反与正都是绝对相反的关系。

相对反义复词两词素关系适用于以下公式:

①a=-B(如果a,则非B)②B=-a(如果B,则非a)

③-a≠B(如果非a,也非B)④-B≠a(如果非B,也非a)

B类词,如“好歹”中“好”与“歹”,“好”则“不坏”(a=-B),“歹”则“不好”(B=-a),“不好”则不一定“歹”(-a≠B),“不坏”则不一定“好”(-B≠a),两词素之间可能存在着“一般”等第三种情况,两词素处于极性语义场。同理,早与晚、大与小都是相对对立的关系。因此,两类词语气程度的不同与两词素意义之间的对立程度直接相关。

3.词汇化过程

3.1词汇化分析

对于汉语反义复词来说,具有特殊性,往往词汇化虚化兼而有之。我们所分析的词的用法有的是在虚化之后产生,有的可能词汇化后直接产生,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词汇化和虚化两方面追根溯源。

董秀芳提出反义复词的来源应是成对单音反义词,当具备深层逻辑语义基础(对立统一)和语言表达基础(连用对举),它们在历史演进中不断被词汇化。在这一过程中,词汇化从语音、语义和语法3个方面判断,其中,意义是必要条件,语法、语义是充足条件。而词汇化的程度等级是指反义复词词汇化后在这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差异,“如果3方面都发生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反义复词词汇化程度最高,如果只是其中两方面发生变化,词汇化程度次之,如果只有一方面,词汇化程度最低。”为便于比较,我们还通过列举相关语料分析其词汇化过程:

大小:(13)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尊卑或长幼)

(14)审棺享之薄厚,茔丘垄之大小《礼记・周令》(大小的程度)[名词性]

(15)大小也是笔生意。(或大或小,表还算得上)[副词性]

由此得出:先秦时期发生词汇化,具体表现为:语音未变;意义变化;词性变化,词汇化后并虚化为副词性词语

早晚:(16)春雨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江雨有怀郑典设》(早上和晚上)

(17)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定,则入多。《韩非子・难二》(过早与过迟)[形容词性]

(18)今不让我在这,早晚要逼我回去,明天就远走高飞了。《老残游记》(或早或晚)[副词性]

由此得出:先秦时期发生词汇化,具体表现为:语音未变:意义改变;词性未变(形容词性),词汇化后进一步虚化为副词性词语。

死活:(19)蚁子在水中,绕转两三匝,困了浮在中心,死活不定。《祖堂集・慧忠》(死与活)

(20)若是按软弱的男儿有些死活,索共那倚势的乔才打会官司《全元杂剧・关汉卿》(偏指死)[名词性]

(21)我劝了他半天,他死活不答应。(无论如何)[副词性]

由此得出:元生词汇化,具体表现为:语音未变;意义改变;词性变化(形容词性---名词性),词汇化后并虚化为副词性词语

反正:(22)于夏之日,冬之夜,未尝不挥毫染素,乃至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舍诸。宋梦英《说文偏旁字源目录序》(反面和正面)

(23)反正不能活命,不如与他拼了吧《七剑十三侠》(无论如何)[副词性]

由此得出:清生词汇化,具体表现为:语音未变;意义改变;词性变化(形容词性----副词性)

好歹:(24)那先生好歹,哥哥说与我听《全元杂剧・马致远・黄粱梦》(好坏)

(25)孩儿也,不争你有些好歹啊,着谁人养我也《五侯宴》(死亡)[名词性]

(26)她要是在这里,好歹也能拿个主意。(不管怎样)[副词性]

由此得出:元生词汇化,具体表现为:语音未变;意义改变;词性变化(形容词性---名词性),词汇化后进一步虚化为副词性词语。

由以上语料我们可以总结出:

词汇化程度为中:大小、好歹、死活、反正

词汇化程度最低:早晚

其差异显而易见,a类中的两个词:反正已经直接词汇化为副词,意义为“无论如何”,可以初步判定语气程度与词汇化有相关性。如果要把两类词各自归类,还要涉及到虚化。

3.2虚化

“虚化可以是词义由实到虚,也可以是语义功能由实到虚,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其在语言的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反义复词来说可以分为反义复词内部虚化(词汇意义内部)和实词性反义复词虚化为虚词性反义副词,显而易见我们探讨的是第二种。上述的“反正”一次性由词组过度到虚词,词汇化和虚化二合一,因此我们只把其他词作为考察对象。因为他们最终都虚化为了副词,句法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只需探寻意义变化,考察意义虚化程度。而意义虚化程度与前文所述的概念整合程度相关,并且成正向关系,回顾并对应前文所述,我们同样能将5个词分为两类,由此可得出:词汇化和虚化与两类副词性反义复词语气程度差异有直接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反义复词作状语时表达语气程度的差异与外部结构中的义序、内部结构中的语义结构表现出的概念整合度、两词素之间意义对立程度以及词汇化和虚化都有相关性,其中词汇化和虚化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正存2008《情态副词“反正”的用法及相关问题研究》,《语文研究》第2期。

[2]方一新曾丹2007《反义复合词“好歹”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浙江大学学报》第1期。

[3]金颖楠2008《浅述反义词同现》,《说文解字》第8期。

[4]王天佑2010《“死活”考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5]杨吉春2007《汉语反义复词研究》,中华书局。

反义词的成语篇6

[关键词]语义场理论 上义词 下义词 英语教学

一、语义场理论:

关于语义场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Humboldt),而真正提出语义场概念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瑞士的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伊普森(ipsen)、乔利斯(Jolles)、波尔齐格(porzig)和特里尔(J.trier)等。其中最突出的首推特里尔,其理论被人们广泛地认为是开创了语义学史上的新阶段。这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摒弃了过去既难深入、又易偏颇的、孤立的、原子主义的研究方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进行研究,强调语言体系的统一性和环境对意思的影响[2]。特里尔关于语义场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语言词汇中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这个词汇系统是很不稳定的,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词只有在“语义场”中才有“意义”。语言中的某一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概念的支配下组成一个语义场,例如,在plant这个共同概念下,tree,flower,vegetable等词就构成一个语义场。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它们在语义上是互相依存的和互相限制的。词汇之间由于某种语义联系,以组合的形式共现在语言中,形成组合关系语义场。由此可以得出:语义场的范围绝不只限于特里尔所描述的那样,它应该还包括上面提到的由语义的组合关系所形成的那类语义场,如ill、patient、doctor、hospital等词就经常共现于同一语境中,他们也构成一个语义场。这种由语义的组合关系所形成的语义场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其实他们应该在语义场理论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波尔齐格所研究的词的搭配组合关系其实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因而,我们可以将特里尔所定义的语义场也即由语义的聚合关系所形成的语义场称为狭义的语义场。广义的语义场还应把由语义的组合关系所形成的语义场包含进去。可以看出,在语义场的研究中,特里尔的研究注重在纵聚合轴上的词项的集合,而波尔齐格的理论则集中在横组合轴上的词项,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语义场的类型:

在整个词汇意义系统中,存在着词义的聚合关系语义场和词义的组合关系语义场;整个语义系统就由聚合和组合两种关系交织着,他们就像经纬一样互相交错。语义的聚合关系指在语言系统中各个语义成分在对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语义场实质上是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词群聚合而成的场。语义的组合关系指在语流中各个语义成分通过前后连接而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词与词的搭配关系。语义场词义聚合关系可分为上下义关系(hyponymy),整体与部分关系(metonymy),同义关系(synonymy)和反义关系(antonymy)。语义场词义组合关系也即词义搭配关系,是指词与词之间概念意义上的组合搭配,这种关系即受句法关系的限制,更受语义的制约。这种搭配关系不像聚合关系中容易清楚的按语义关系细分为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与部分等关系,而需要根据具体的搭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一)词义的聚合关系语义场:1.上下义关系:上下义关系是指某个词的词义包含在另一个词的词义之中。词义被别的词包含的词称为下义词(hyponym),包含别的词的词义的词称为上义词(superordinate)。(1)Swimming,fishingandplayinggolfarehisfavoritesports.此句中,swimming,fishing以及playinggolf都是sports的下义词。(2)alionessandhercubscouldbeseenunderasmalltree.thecatsseemedunawareofourpresence.wewatchedforseveralminutes,thinkinghowbeautifultheanimalswere.句(2)中,lioness,cubs,为cats(猫科动物)的下义词,而这三个词又是后面animals的下义词。2.整体与部分关系当某个词所指的事物是另一个词所指的事物的一部分时,两者之间便构成整体与部分关系。表示部分的词被称为组成词,表示整体的词称作为整体词。很多人容易将上下义关系和整体与部分关系混淆,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包含关系,即上义词和整体词是包含部分,下义词和组成词是被包含部分;不同之处则是,假如a(上义词)和B(下义词)组成上下义关系,那么B必是a的一种,如tiger是animal的一种,而如果a(整体词)和B(组成词)组成整体与部分关系,那么B则是a的一部分,而不是a其中的一种,如week和Sunday,Satur2day,Friday等词的关系就是典型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3)wewereextremelybusylastweek.wehadtwohardexamsonmondayandFriday,andoccupiedourselveswiththepreparationofthenewYearpartyontheresttheweek.(4)marysaid“ihadaveryseriousstomachachetwodaysago,andlastnightigotapaininmychest.idon’tknowwhat’swrongwithmybodythesedays”句(3)中,week和monday,Friday属于整体与部分的语义关系,句(4)中,stomachache和chest这两个词与身体部位有关,正好与后面的body一词形成部分和整体的语义关系。3.同义关系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衔接主要是由使用同义词和近义词来实现的,或者更确切一些应该是使用同义表达和近义表达来实现的。因为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完全同义词是非常少的。所谓同义,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而这些词的其他意义可能不同。同义词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方言同义词:用于不同地域方言中的同义词。美国英语 英国英语autumn falllift elevatorlorry trucktorch flashlightwindscreen windshield②文体同义词:具有不同文体意义的同义词。如:start,begin,commencekid,child,offspringkickthebucket,popoff,die,passaway,decease③不同感情色彩的同义词。如:statesman—politiciancollaborator—accomplice__④不同搭配意义的同义词。如表示“群”的同义词:aprideoflions,aflockoflions,aherdofcows,aschoolofwhales.⑤不同语义的同义词。如amaze,astound,surprise都表示惊讶。但amaze侧重于茫然不知所措,astound侧重于简直不敢相信。4.反义关系由反义关系所形成的衔接主要是由使用反义词来实现的。可分为:①等级关系反义词:等级关系反义词可分程度的逐级变化。下面是一个等级关系反义词的例子:等级关系反义词sizeastronomical,huge,large,standard,small,tiny,in2finitesimalsnowywhite,white,ash-gray,gray,charcoal,black,pitchblackageancient,old,middle-aged,mature,adolescent,young,infantilevirtuesaintly,good,worthy,ordinary,unworthy,evil,findishvaluesuperb,great,good,mediocre,bad,awful,atrociouswarmthtorried,hot,warm,tepid,cool,cold,frigid

②互补性反义词:互补性反义词是指存在两级对立关系的反义词。如:alive—dead,male—female,是绝对反义关系,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③关系反义词:关系反义词形成一组相互对应的关系,如:husband—wife,father——son,teacher—pupil,doctor——pa2tient,buy——sell.(二)词义的组合关系语义场语义的组合关系指在语流中各个语义成分通过前后连接而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词与词的搭配关系。词汇之间由于某种语义联系,以组合的形式共现在语言中,形成组合关系语义场。如:(5)Someoftheteachersarerecruitedfromforeigncoun2tries.theirwayoflivingisdifferentfromours.Yettheyknowtheirrespectivefieldswell,andtheircoursesarewellplannedandefficientlytaught.在(5)中,teachers,fields,courses,plan以及teach(taught)这几个词组成一个语义链,即组合语义场;这个语义链把位于不同句子的词项从语义上彼此联系起来,从而促成语篇的衔接。

反义词的成语篇7

【关键词】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电子词典编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62-03

一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常见释义方法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一共收录了2,000多个形容词。参考《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从中选择了如下127个高频单音节形容词作为考察对象:

从总体上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采用的释义体系是按意义的引申脉络安排义项,即第一个义项为本义,其余为引申义。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说,本义是词的起始义项。然而,该义项并没有废弃,而是处于经常的使用之中。

对上述127个形容词的释义项进行考察,发现一种常见的释义方式是:同义词、反义词加特征。此处,同义词和反义词也是高频形容词。而特征指的是释义项和被释义项共同的语境限制语(一般通过圆括号引入),其作用是解释两个词语在哪些方面相同或者相异。例如,“大”的一个义项为:(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年龄、力量、程度、重要性方面)超过通常的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跟‘小’相对)。其中,“小”是“大”的反义词,而“面积”、“体积”等是其特征。

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在127个形容词中,有69个形容词的本义中既有同义词或反义词,也有特征;

2)31个形容词的本义中只有同义词或反义词,而7个形容词的义项中只有特征;

3)在20个形容词的本义中,既没有出现同义词、反义词,也没有出现特征。

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部分形容词的引申义中采用了同义词或反义词加特征的释义方法:或本身作为同义词或反义词在其他高频形容词的释义项中出现。二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的建构

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特征,值”结构(attribute-valuesystem,简称aVS)是一种常见的表征形容词语义的理论框架:名词概念分解为一组特征(attributes),形容词则处理为特征的值(values)。以smith的选择性修饰模型为例(如图1):

在此图中,最上层为“苹果”这个简单概念。中间层为该概念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颜色”、“形状”和“质感”等等。最下层为特征的值。例如,“形状”可以进一步分为“圆的”、“方的”、“圆柱形的”。

基于aVS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建立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在图2中,形容词及其同义词和反义词都处理为特征的值。

其中,e为实体,表征名词概念;a1、a2表征不同的特征;v2和v1、v3分别是形容词及其同义词或反义词。与以往的一些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相比(例如Blutner的联结主义选择性修饰模型),该模型的一个创新点是一个值可以与多个特征相联结,从而有效地表征了形容词本身的多义性。

三 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的自动抽取

对于一个具体的形容词而言,其同义词、反义词和特征是不完全相同的。由于手工建立每个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费时费力,有必要考虑采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技术进行自动抽取。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模板抽取的方法,从机读词典中自动地抽取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基本步骤如图3所示:

形容词的概念特征需要从释义项中提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了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计算语言学实验室开发的切分标注系统SeGpoS,对释义项进行了分词处理。同时,进行了初步的句法分析:采用浅层句法分析的方法,从释义项中抽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句法成分。

以127个高频形容词作为训练集,对一部分词条的释义进行了标注,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些抽取模板。与此同时,手工从中抽取概念特征或属性,以之作为机器自动获取的样例(见表1)。

然后,将所抽取的模板用于概念特征的自动抽取。基本思路是:主要采用定义形式自动机的方法,对人工标注完成的形容词训练集进行分析。抽取的模板被看做是由项所组成的有序序列,每个项对应于一个词或者词组。

以模板“形容……一样”为例,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概括为一个模式:

p=prep+(noun|attr|adj.attr)+adv

用有限自动机的方式可以表示为:

将这个自动机转换成如下正则表达式,机器就可以进行分析并进行模板的自动抽取:

pattern=prep(adj|n)’adv

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特征抽取的时候,采用模式匹配法的准确率高达93.12%,优于词频分析法和最大公共子串分析法。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开展形容词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自动抽取。常见的同义词模板有“……而……”,反义词模板有“跟……相对”、“不……”等等。采用这些模板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率。

四 在对外汉语电子词典编纂中的应用

1 外向型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

从词典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外向型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与传统的文本内向词典相比,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能够清晰地区分同义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辨义能力。两词相同,是由于联结了相同的特征和值,不同之处在于联结了其他的特征或值;

(2)能够简便地区分词典中收录的形名组合是词组还是复合词,从而提高学生的搭配能力。如果某个实体(表征了名词)可以与不同的值(表征了形容词)相联结,形名结构一般为词组,否则很可能是复合词;

(3)提供了词汇查询和概念查询两种途径。通过特征,可以同时查到相关的形容词和名词。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需要采用形名结构的时候,可以在一组相关的同义词中挑选出合适的形容词;

(4)通过进一步调整语义模型中的特征、值的数量以及出现次序,就能够调整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2 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结构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是对英语中选择性修饰模型、联结主义选择性修饰模型等aVS语义模型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也能够反过来表征英语中的形容词概念语义。

《牛津英汉双解实用词典》(a.s.Homby)是一本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词典。通过不完全统计分析,发现其形容词的释义方式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高度相似。例如:

bigadj.1large,nsize,extentorintensity…

redadj.2(a)oftheverydarkestcolour,likecoal0rsoot;oppositeofwhite,

在“big"的释义中,“large”是其同义词,而“size”、“extent”和“intensi够”是其特征。而“red”的反义词为“white”,特征为“colour”。

因此,现代汉语形容词的概念语义模型可以进行泛化,进一步表征英语形容词的释义项。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清晰地揭示英、汉两个同义形容词在所联结的同义词、反义词和特征等方面的细微差异。

五 结束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所使用的一些词典大多为内向词典,主要用于本族语者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改编为学习词典,尤其是双语学习词典,才能更好地满足外国学习者需要。随着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转换为相应的电子词典。

反义词的成语篇8

关键词:语言;联想

一.语义学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G·Leech把词汇的意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meaning、情感意义emotive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和主题意义thematicmeaning。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和反映意义又可用联想意义associativemeaning来概括。针对“小姐”所含的意义,本文将从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反映意义,情感意义五个方面来具体剖析“小姐”这个词的意义。

二.“小姐”的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是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和概括,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一般来说是固定的。

三.“小姐”的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以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或者是说人们在使用或听到一个词语时,这个词语使人们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汉语“小姐”一词和英语“miss”一词有着惊人的相似,从字面上来看,似乎二者用法等同。借用语义成分分析法来分析“miss”可知,“miss”=(Humanbeing+female+unmarried+young),那么“人类”,“女性”“未婚”“年轻”这四个特征足以为“小姐”一词的使用提供一种标准。但是事实上在长期的演化当中,“小姐”一词已经有了一定的意义变迁。

(一)“小姐”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先是指代人名,如钱惟演《玉堂逢辰录·荣王宫火》中记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这是指宫婢。

(二)宋代以后,“小姐”一词的意义有所改变,社会地位的到提高,“小姐”一词开始演变成为始逐渐演变为未出嫁的青年女子的通称。

(三)五四时期,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汉语中“小姐”一词与英文中的“miss”在词性上吻合,故“小姐”更加流行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以及文学作品。

(四)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小姐”被再次定义为堕落,腐败,好逸恶劳的代名词。

(五)90年代以后,“小姐”再度被定义为“员”,有着很深的讳称。

(六)“小姐”的社会意义。

社会意义是指“一段语言所表示的关于使用该段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具体到“小姐”一词,从方言上来看,它主要指的是生活在社会做底层的女;从时间上来看,此词自中国古代宋朝就已经出现,知道现在仍然存在;从使用域来看,它现在仅仅在一些娱乐场所出现;从等级上来看为口语;语气上带有一点鄙夷的味道;特性上是具有对女的讽刺意味。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小姐”一词在现在就是“低下,卑微,堕落”的代名词。

(七)“小姐”的反映意义

反映意义是指“在存在多重理性意义的情况下,当一个词的一种意义构成我们对这个词的另一种意义的反映的一部分时,便产生反映意义。”利奇在他Geoffrey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反映意义”即当词的一个概念意义,或因其常用而更为人们所熟悉,或因受到与其连用的词的影响,而具有支配性的暗示意义时,即使语境向人们明确地表明该词在这里用的是另一个概念意义,然而这一暗示意义却“粘到”语境所知名的那一概念意义上,无法完全排除掉。那么具体到“小姐”一词,相信大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反应不会是表示名门闺秀亦或是普通如“小妹”等称呼的意义,而是人尽可夫的“女”。

四.如何规避负面反映意义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体现,也就是说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笔者认为,要想规避不良的反映意义,可以从一下方面做一些尝试:1.用一些更普通更为人接受的词语来代替一些有不良反映意义的称谓语如“小妹”“姑娘”。2.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词的误用,还必须了解本族语言的历史,亦即是说当说话者了解到他用的这些词经过历史的洗礼已经很少或不再表示其本来的意义时,也就不会有误用。

五.结语

通过对一个简单的称谓语“小姐”意义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一种语言,必须首先要了解这个语言承载的历史文化,换句话说,由于语言因为处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下会发生一些使用域的差异,从而导致词语的整体意义发生相应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6-147.)。

[2]杰弗里·n·里奇.语义学[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杰弗里·n·里奇.语义学[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杰弗里·n·里奇.语义学[m].李瑞华,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5]王涣日《负面反映意义与翻译》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反义词的成语篇9

【关键词】金融英语词汇特点

金融英语作为eSp的一种,在词汇的理解和翻译中不仅要了解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还要兼顾该领域中的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了解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是金融英语学习和翻译的第一要义,只有了解了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才能避免望文生义正确地理解和翻译金融英语。

一、形态特点

为了表达特定的金融概念,新造词大量出现。例如DowJonesindex(道琼斯指数或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金融事件也为金融英语创造了大量词汇。例如,BitCoin(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随着比特币最大交易所mt.Gox被盗一空且宣布破产,各种利用比特币洗钱或非法交易的报道频现报端,这个词被广泛使用起来。

使用连字符构成新词是复合词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构词能力非常强,在结构上有诸多优点:简练灵活,含义清晰;逻辑关系明确,避免歧义;重点突出,便于理解(王树槐,张霞,2004;胡文捷,2010;等)。如non-lifeinsurancedraftdirective(非人寿保险命令草案),low-interestloans(低息贷款),theyear-to-dateturnover(截至今天为止的成交量),等等。使用连字符代替定语,尤其是后置定语,和从句,保证了金融英语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缩略词以其高度的简洁性和专业性成为金融英语词汇的一大特点。首先,缩略词大量出现在金融机构的名称中,例如CCB(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国建设银行),UBS(UnitedBankofSwitzerland,瑞士联合银行集团),imF(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再次,货币单位多用缩略语,如CnY(ChinaYuan人民币),USD(USdollar,美元)。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术语采用缩略词,例如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另外要注意的是,一些缩略词有多重含义,例如,FDi在金融领域的含义为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如果在其他领域FDi还有飞行方向指示器(FlightDirectionindicator)和世界牙科联合会(FederationDentaireinternationale)的意思。因此对缩略词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分清领域。

在金融英语中有些词汇“就地取材”,通过词性的变换得到新词。有的词是进行了动词性转换,即将名词转换成动词,例如invoice(给……开发票)和credit(贷记其账户)。更多的词是进行了名词性转换,将动词和形容词转换成名词,例如outstanding(未偿还债务),low(最低价)和sell(宜卖股)。这种变换符合英语名词化的特点,表述也更为简单客观。

二、语义、语用特点

1.反义词。反义关系有三个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等级反义,互补反义和反向反义(胡壮麟,2013)。金融英语词汇中也存在这样的反义对应关系,对含义的理解有互相参照的作用。金融英语词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其反义对应关系在互补反义和反向反义方面比较典型。

等级反义常包含形容词,例如hardcurrency/softcurrency(硬通货/软通货),longposition/shortposition(多头/空头)。互补反义关系中成员彼此互补,对一方的否定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肯定,如,Cleanbilloflading/dirtybilloflading(清洁提单/不洁提单),staticanalysis/dynamicanalysis(静态分析/动态分析),solvent/insolvent(有偿付能力的/无偿付能力的)。反向反义关系中的成员并不构成肯定、否定的对立,而只表现两实体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如,supply/demand(供应/需求),bullmarket/bearmarket(牛市/熊市),surplus/deficit(盈余,顺差/赤字,逆差),consignor/consignee(发货人/收货人),payer/payee(付款人/收款人),drawer/drawee(出票人/受票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金融英语反义对应词的一些特点。等级反义以短语为主,通过中心词的等级反义关系形成整个短语的等级反义关系。反向反义关系中的成员若为某项金融活动的当事人,则发出此活动的当事人构词以er/or结尾,而接受此活动的人以ee结尾。有些反义对应词中的一个成员加上否定前缀即构成其反向反义词,如depreciatedcost/undepreciatedcost(折余成本/未折余成本)tangibleassets/intangibleassets(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还有些对应词词根相同,词缀不同,如appreciate/depreciate(升值/贬值),nostroaccount/vostroaccount(我方帐户/你方帐户)。

2.关联词。还有一些词汇彼此相互联系,也存在着对比意义,因为表达同一类金融概念,被称为关联词。例如,fiscalpolicy/monetarypolicy(财政政策/货币政策),irrevocableL/C/confirmedL/C(不可撤销信用证/保兑信用证)等等。

与反义词不同的是,关联词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成员还可以增加和改变。例如信用证相关的关联词中还可以加入timeL/C(远期信用证),StandbyL/C(备用信用证)等。而在technologyintensive/capitalintensive/labourintensive(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劳动密集型的)这一组关联词中,还可以再加入knowledgeintensive(知识密集型的)。

3.一词多义。一个普通英语中的简单词汇在金融英语中可能有专业释义。例如,acceptance在普通英语中是接受的意思,而在金融英语领域是承兑的意思。在金融领域,有些词汇的含义也不止一种,但要注意的是这些含义的理解都依赖语境,在某个语境下只有一个含义能够适用。还有许多核心词汇出现频率高,构词能力非常强,使用非常灵活,如banking,bill,offer,account,capital等。例如advance一词有多重含义。(1)放款;(2)垫款;(3)预支款;(4)上升股证券市场行情表中表示价格上升的股票等。且advance还可以与其他单词组合构词,如advancedraft(预付票据),advancepayment(预付),advancedbilloflading(预借提单)(英汉国际金融大词典,2009:28-30)。

一些在普通英语中的词在词义缩小后变成金融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例如:box在普通英语中是箱子的意思,在金融英语中专指保险箱;right在普通英语中泛指各种权利,而在金融英语中专指认股权;slip在普通英语中有纸条的意思,在金融英语中专指存取款单;deposit本指寄存品,在金融英语中专指存款;等等。

一些金融英语词汇的含义由其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引申而来,与普通英语中的含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trust在普通英语中有信任的含义,引申到金融英语中指信托,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之义。方梦之(1998)认为科技语言和文学语言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因此也要注意在专业英语中的修辞。金融英语中一些词汇是由其在普通英语中的意象引申而来的。例如money-laundering(洗钱)是一种暗喻手法,借用了launder“清洗”的含义,指把非法所得通过一系列手段合法化的行为,即将“黑钱”清洗为“白钱”的犯罪行为。maturity在普通英语中是发育成熟的意思,而在金融领域这种“成熟”指的是到期日,偿还日,可看作是保单、债券等偿还时机的“成熟”。以此句为例:Customersaretoldwhattheirpolicieswillbeworthonmaturity,notwhattheyareworthtoday.此句中联系上下文中“customers”“policies”“worth”得知这个句子是金融领域中关于保单价值的,maturity应取其在金融领域中“到期日”的意思。

一些单词在金融领域的含义与在普通英语领域的含义大有不同,甚至毫不相关,这样的单词要特别注意它在金融英语中的含义。例如hedge在普通英语中意为树篱,在金融英语中是套期保值,pledge在普通英语中是发誓、保证,在金融英语中是典当、抵押等等。

三、句法特点――向心与离心结构

向心结构是指该结构的分布在功能上相当于它的一个或多个成分,即一个词或词组可确定为“中心”或“中心词”(胡壮麟,2013:59)。例如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这个词组以account为中心词展开,前面的单词都作为定语起修饰作用。名词连用的词组金融英语中是金融英语的一个特点。

离心结构和向心结构正好相反。离心结构是指一组句法上相互联系的词语,词组内的任何一个词在功能上都不等于整个词组,也就是说,在词组内部没有确定的中心或中心词(胡壮麟,2013:60)。例如assetstripping(资产剥离/拆卖)中两个词是并列关系,没有中心词。

总之,金融英语的掌握需要学习相关的英语、金融等专业背景知识,还要兼顾金融领域中的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金融英语学习和翻译的第一要义就是了解了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避免望文生义地理解和翻译金融英语。

参考文献:

[1]范家骧.英汉国际金融大词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8-30.

[2]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王树槐,张霞.金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

[4]胡文捷.金融英语词汇的翻译策略探索[J].文学界(理论版),2010.

反义词的成语篇10

关键词:汉语偏义复词认知角度语义现象

一、引言

汉语合成词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即偏义复词。许多专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朱星在《古代汉语》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由此,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偏义复词是什么能够使这些词素合成?又是什么使偏义复词一个词素凸显,另一个语素只能陪衬?

二、理论基础

(一)完形原则

认识事物首先是从感知信息开始的。感觉到的事物要经过加工、组织才能被理解和记忆。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完形心理学将心理活动看作是有组织的整体,认为知觉过程本身具有组织和解释作用,这种组织原则即完形原则。按照其理论,知觉分局部知觉和整体知觉,而局部知觉最终要落实到整体。完形感知对信息的组织具有一定的规律(赵艳芳,2001:96―97)。语言是记录人们对于世间事物概念的一种方式。文字是语言记录的符号,而词又由词素组成。因此各个词素可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局部知觉,形成了各自的概念域。几个词素联合成词时,对于词的整体知觉不仅仅是局部知觉之和,它的完形知觉会大于部分之合。

(二)认知域

对一个情景的认知包括大量的刺激点。Langacker(1987:147)认为每一个刺激点都按照他所说的认知域来评价。根据他的说法,认知域是描述语义单位(认知单位)的语境(Ungerer&Schmid,2001:188)。因此,认知域涉及简单的概念,也包括复杂的知识系统。认知域是描写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域。单个词素代表简单的认知域,词素结合会形成更为复杂的认知域。而它们的认知域有交叉或包含的关系。

(三)认知突显

所谓突显,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与安排(Ungerer&Schmid,1996:38)。人在认知某一事物时从这一事物的多点或多方面中有意突出某一点或某一面,使之醒目并引人注意,而事物的其他方面处于隐伏或抑制状态(王文斌,2008:46―47)。在特定语境下,事物的聚焦可能会发生转换,各面的等级地位呈现不同。其原因如Ungerer&Schmid(1996:38―39)所指出的,这种语言现象超越了逻辑推理和客观性,是人类主观认知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意义就是概念化。概念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意象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不同层次、不同抽象程度上对事物、事件认知的完形。不同的意象引起不同的语言表达(Langacker,1987:47)。一方面,人们不同的体验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为语言表达的目的按特有方式组构场景,或者突出它的某些侧面而削弱另一些侧面,或者从某一角度去看它,或者通过某种隐喻构筑场景(Langacker,1987:39),从而形成认知突显。

在汉语偏义复词的认知研究中,本文所讨论的突显主要指人们对于合成词的两个词素选择的突显认知。

(四)三者的关系

人的认知域、完形原则和认知突显是相互联系并相互依存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因而客观事物各自形成一定的认知域,对域的认知选择突显从而完形,因此又有了一个不同于理解单个词素的认知合成域。认知域的存在是意象突显的前提,突显原则是完形原则的过程基础,完形原则是突显原则的结果(王文斌,2005:43),而且又是新的认知域的开始。如此不断地循环,使得人们的认知网不断连结扩大。

三、偏义复词

王力先生在《实用解字组词词典》序中说:“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部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也就是说要分别查看合成词的词素的语义,与整个词组语义的关系。

(一)偏义复词词素合成之因

偏义复词是两个词素组成,两个词素的语义可能是相关、相类的,也有两个词素的语义相对或相反的。面对不同种类的偏义复词,人们自然选择相应的词素相结合,这有一定的缘由。本文将偏义复词分为两类,分别是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包括意义相类的偏义复词)和意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包括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进而探求词素结合之因。

古汉语中的单音词能够独立表达含义,但成文时又易将语义相近的两个词素结为偏义复词,这是因为人们已有的完形原则指导着人们的认知域,而认知域根据具体意象的需要,认知突显时选择其中一个语义,从而在人们头脑中对这个词形成更完整的完形。完形是人们对事物概念化的基础。参考一些心理学家的发现,完形原则主要包括四种规律:邻近原则:个体成分之间的距离小将被感知为它们互相有某种联系。相似原则:相似的个体成分往往感知为同一片断。封闭原则:感知组织往往定位为封闭的图像。连续原则:若成分之间几乎没有断点,它们将被感知为整体(Ungerer&Schmid,2001:33)。这些原则道出了意义相近和意义相反的词素为什么容易结合成词。下面对此进行实例分析。

1.意义相近偏义复词

意义相近偏义复词就是指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意义属不同语义域,但意义相关性高,人们看到合成词时聚焦于其中一个语义域,另一个语义域则处于隐蔽状态。比如:

①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②年不顺成,君衣布晋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经・系辞》)

④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陌上桑》)

句①的园圃是相关偏义复词,它的完形感知聚焦于“园”上。“园”是果园,“圃”是菜圃。园圃都是种植植物的地方,它们属于同类,符合相似原则,因而人们很容易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也就有了“园圃”的完形。句②的“车马”偏指“车”,因认知域的告知“造”只能与“车”相搭配,马是不能“造”,只能“养”的。它们的结合是因车马在古时是出门及打仗必备之物,有车必有马,通常是连为一体,虽然句子中只需要“车”的语义,但是因为封闭原则,就形成了它们的完形结合。句③的“风雨”完形感知源于自然现象,通常刮风会下雨,它们既有邻近关系,又同属于天气现象,所以就算只表润“雨”的语义,“风”也跟随在后,在此句中起到对称的修辞作用。句④中的“东南”偏指“东”,“南”只起到语音连接的作用。东南是方向问题,对此人不可能精确地划分出界限,且中国处于北半球,东方和南方拥有类似的环境,温暖湿润,植物茂盛,北西方则相对干燥贫瘠(王宏佳、田玲,2008)。因而在中国很多诗句中多是将“东”与“南”连在一起,表光明、希望之意,而“西”和“北”则给人阴暗、寒冷的感觉,这符合完形的连续原则。

当然,以上这些词的合成并不是只有一个原则在起作用,也不是只有这几个偏义复词符合完形原则,如相近语义的偏义复词还有“兄弟”、“衣裳”等。因这些完形原则构成了人们的认知域,人们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语义聚焦于一个词上,

2.意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意义相对偏义复词就是指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意义属不同语义域,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合成词认知时聚焦于其中一个语义域,另一个语义域则隐蔽退化。比如: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⑥东坡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饼者,买卖食之。(《老学庵笔记》)

上述两句中所涉及的偏义词的词素双方都是相反或相对,它们能够连用,完形原则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它们看起来没有像意义相近那些词关系那么密切,但彼此不能分离。所谓事情有正必有反,反义词同属于一个语义空间,其中完形原则中的封闭原则和连续原则则比较明显。例如句⑤中“作息”是一对反义词,是指“休息”和“劳作”的意思,但在文中是偏义于“作”。无论是从文中刘兰芝在婆家苛刻对待,在加上前面“昼夜”与“苦辛”这些词,都可看出她是日夜操劳,休息不可能很多,因而这里人们脑中“作”语义得到突显,而“息”的语义则漂白,只起陪衬作用。通常人们工作便会休息,虽然它们语义上相反,但是在时间上却是连续的,而且它们处于同一类。句⑥中从文中得知时路边有卖饼者,根据人们的认知域可以得知,此句聚焦“买”的语义。“买”与“卖”同处于一个空间,无“买”便无“卖”,“它们”缺一不可。所谓具体语境中人们印象里突显其中一个语义,另一个也是紧紧相随。同理也适用于“休”、“存亡”等,它们都属于同一级,彼此都是相互照应,不可或缺。从这些及其他偏义复词的使用可以见得中国人的典型思维习惯。世界的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绝对,统一是有条件的。我国的古人早就意识到事物的对立面。《周易》里就记载了许多属于对立面的范畴,如祸福、出入、得失、生死等。老子还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关系,叫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指出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情形,由此才有事物的转化和发展。汉语的发展与辩证思维同步,古人辩证看待世界万物潜移默化地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因而把意义相对、相反的词连在一起的用法被人们所接受,并约定俗成(王钟坤,2003)。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事物的完形不仅包括邻近的同类事物,还包括对立面,从而语义相反的词素能结合在一起。

(二)偏义复词突显动态成因

上文主要论述了偏义复词的词素合成的类型,以及词素合成的内在成因。偏义复词是由语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素组成,但是为何认知这个词突显了这个词义,而不是另一个词义?人们对于这个词素的突显认知会不会发生转移?下面将论述偏义突显的动态性及其缘由。

偏义复词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考察古文,那些词的突显的选择并不固定:第一,同一个词有时认知突显于一个语素,有时不偏义,两个语义同时得到认知;第二,一个词中两个词素有时人们选择突显前个词素,有时聚焦后个词素。随着语言明朗化,到现代汉语,一种这些词的偏义大部分都得到固定或是不偏义;一个词里的某个词素在人们认知时得到固定突显,另一个潜伏或两个词素都不突显。例如:

⑦a:天空流行,国家代有。(《左传・僖公十三年》)

b: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c: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

例⑦a句偏于“国”,b句不偏义,c句为现代语句中偏于“国”。古代王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国”和“家”有各自的认知域,地位平等,认知这个词时突显其中一个词素或同时突显都有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封制的取消、地域的一统,“家”所表示的那部分意义随之消亡,西汉时“国家”就已开始有了相当于今天的意义。即“国”的认知域在记忆中一直得到突显,而“家”是大夫封地的语义渐消亡,衍变成语义更小的家庭,此词在“国家”这词中不再突显,语义渐被漂白。可见词的突显一开始并不固定,因为历史政治的发展,影响认知域的变化,也使词的突显从不固定到固定,演变成现在对国家完形的认知。

⑧a:我等且紧紧防守,饱食一顿,安心睡觉,养养精神。(《西游记》)

b:师曰:“如人睡时,忽然作梦,梦从何来?睡觉之时,梦从何去?”(《祖堂集》)

c:人要睡觉是一种生理反应,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一部分。

例⑧a偏义于“睡”,b则是“觉”,也就是偏义“醒来”的语义。文献表明,“睡觉”一词产于隋唐五代,其义有“睡醒”和“进入睡眠状态”两种。不同时期人们突显两个词素变动不定。不同时代突显方也不同,其中元代是“睡觉”一词“睡醒”义向“进入睡眠状态”义转变的重要时期(杨吉春,2004)。“睡”的偏义逐渐得到固定,所以现在我们说到“睡觉”,第一反应是“要进入睡眠状态”而不是“睡醒”。由此例可见事物的完形是随着突显的不同而随之改变,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域。

由上述例子归纳出现代汉语对这些偏义复词的完形基于古汉语的突显动态。古汉语中偏义复词主要基于具体语境,词素的结合不是很稳定,有时它们各自的语义人们都能认知,有时又突显其中一个语义,以及对于语素之间的选择聚集,都影响到突显的转换。特定语境中突显某个语素,另一个只能退于幕后;随语义的发展,渐渐在人们的认知域中形成了一定的突显定式从而完成了对词的完整的固定感知,现在这些偏义复词人们会直接反应呈现。当然有的词素还是处于活动状态,特定的语境中又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突显。

四、结语

偏义复词作为汉语合成词一种特殊现象,有它成词的原因与过程。本文从认知完形,认知域和认知突显三个要素解释了汉语偏义复词语义现象。完形原则为偏义复词相近或相反的词素结合提供了可能性。汉语偏义复词突显是动态性的,是由语境、语言发展和思维习惯导致了偏义突显的出现和固化。此外,因为篇幅有限,本文涉及的偏义复词是从词的基本义出发,对于偏义复词引申义的发展还有待讨论。另外,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调序现象,从变化到固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多种成因也未概述。总而言之,汉语偏义复词的突显现象反映了人类变化发展的认知活动。

参考文献:

[1]Langacker,Ronald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er.theoreticalprerequisite,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Vol.1.

[2]Unger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6.

[3]Unger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4]宋学农.古代汉语[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力.实用解字组词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6]王宏佳,田玲.《陌上桑》“东南”考辨[J].咸宁学院学报,2008,(5).

[7]王文斌.英语复合词的内在句法、语义及认知构建[J].外语学刊,2005,(2).

[8]王文斌,熊学亮.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2008,(3).

[9]王钟坤.从偏义复词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10]杨吉春.偏义复词“睡觉”意义的嬗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