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十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十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8:21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1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产生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

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2.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更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伤了不少脑筋。但最后带给我们的,依旧是一次次遗憾。

3.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得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这样就出现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4.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

一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就愁眉苦脸,于是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老师们也尝试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等。采用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呢?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

二、思考

以上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值得深刻思考。

1.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解读,必须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又不是学习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的见解。应该依靠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让教和学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

2.挖掘校外资源,充实语文课堂。

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因此,课外阅读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更重要。所要实现的目标,无论是阅读的信息量,还是课外阅读所达到的能力要求都要提高许多。

农村初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农村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比如关注农村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语文课外资源。开展研究民俗民风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校外资源是丰富的且具有开放性的,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

教学模式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摸索、探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整学生的心理,因人施教,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2

【关键词】新的语文教学视角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山东省沂源县中庄中学焦玉安.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化[n].学知报,2010年.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3

一、困惑与思考

1、修与必修的界定

困惑: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必修课程的教学,除了重视了过程性的三维目标、凸显学生自主性之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不是很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选修课该怎么上呢?是不是只是让学生来一个“自主选课秀场”之后,让它沦为另一形式的“必修”呢?

思考:必修课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而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与探究;必修课侧重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而选修课更看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探究纵深,有着更鲜明的自主性;必修课要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选修课则关注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2、选修与高考的关系

困惑:在当代中国,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无视高考这根神奇的魔棒的威力,其推行过程必然是四处碰壁,其结果必然是头破血流。选修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的飘忽,让一向习惯于操练“规定动作”的语文老师失去了主张。这真是“给我更大的空间,我反倒感到茫然;给我更多的自由,我反而失去方向”。如何搭建架通选修课与高考的桥梁,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挥之不去的“苍茫心事”。

思考:与新课程相呼应的新考纲提出:“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如果不通过选修课着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然无法成功应对新高考。就在2007年9月12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教育部长周济透露,目前的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将进行重大改革,以克服我国教育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致命弱点”。今年琼、宁、鲁、粤四省区新鲜出炉的新课标高考试卷,已经出现了选做题,其着眼检测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相信今后这样的考题会更多,权重会更大,所以开好选修课与高考并不对立:我们所真正该关注的是,如何搭建选修课这―平台,以及怎样有效地用好这―平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应对新高考。

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困惑:“选修”,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有所“选择”,有所“研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理所当然应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选修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谁将掌握更大的活语权呢?老师若在选修课堂上,仍然实行满堂灌,越俎代庖,包办一切,那岂不是变成了“有进无修,你选我教”了吗?思考:选修课上,教师角色具有多元色彩,既是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参与者;既是施教者、引导者,也是学习者,地位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不要紧握话语权不放,而应积极参与、融进学生的研修活动,学会倾听,与学生平等对话。

诸多困惑构成的层层迷雾,萦绕在语文教师的心头,不由得我们不去思考。如何拨散迷雾见青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选修课修习之路呢?

二、寻找突破口

1、迅速切换教学理念,切实构建师生鉴赏、探究、研习的平台

选修课,实质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拓展、提高和升华。简单粗暴地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将必修课的补习课,上成应试的训练课,上成大学的选修课,都有悖于增设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初衷。《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字的本义,就是小鸟反复地练飞的意思。选修课,该是且学且习的课程。所以选修课应将“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究,在研习中感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悟有所得。

2、教师要重视业务的“再充电”与“升级”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业务素养浅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迂腐,势必严重制约选修课的实际效能。所以,除了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师的业务的“继续充电”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应该自我继续教育,重视在岗进修,多读书,勤钻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勤于积累、敢于创新的底蕴丰厚的高中语文教师。

3、评价方式要有弹性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困惑解决措施

一、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的困惑

1.1“综合性学习”的定位到底应该在哪里

由于农村信息传播速度之后,进而使得农村教师对于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上存在知识结构和传播思想等方面的不足,进而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本质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进而使得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设置上出现了综合性学习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教学秩序与教学思想的高与低与教育主管思想观念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由于上级教育专管部门对于新课标中新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概念没有进行准确的认识,使得下级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给予重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使得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困难重重。

1.2“四不像课”充斥课堂

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虽然在表面上主张进行综合性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仍然没有办法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就使得综合性学习成为了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改革,使得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成为阅读课教学的附庸。还有一部分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综合性学习当作是一门课来进行,对于教学的主要内容则是作为课文来进行讲解,进而使得其中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内容教学收到了非常大的限制,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性过强导致综合性学习课的目的和形式“变形”,进而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受到了限制,并且使得综合性学习课程成为了一种教学形式“四不像”的状态,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意见和建议

2.1学生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前提,进而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了各个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综合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进而实现教学大方向的把握。而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理论水平,进而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作用与主要目的,通过正确的教学活动的构思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上级教育部门因为认识到自身对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而鼓励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通过管理机制来为综合性教学提供制度保障,进而实现综合性教学日臻完善。例如,上级教育部门可以学校相关领导和先进教师参与到全国性的教育研讨观摩会中,进而更新教师的观念,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的整合创新。

2.2重视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言方面的训练和文字表达上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更加重视书本上的“死”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将综合性学习课程当作阅读教学课来进行,进而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具有阻碍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将文本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载体,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但是综合性学习则是根据教学主题的内容来为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料和一定的实践建议,进而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教学资源的借用和整合来实现学生综合性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结合,实现学生对于不同内容与不同方法之间的配合与渗透,进而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合能力。例如,在综合性学习主题“漫游语文世界”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发起一个活动,让学生热心的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运用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语文运用,让学生留心生活中使用的错别字,进而举行一个汇报大会,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了解,更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能力的挑战,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素质的不断提高。

2.3在综合性学习中重视情感的渗透和审美的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来进行科学的整合,这个过程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分段式的差异性教学,首先就可以通过班会等班级活动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渗透,进而降低学生的排斥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体悟与见解,进而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来实现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例如,在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作为引子,来开展一个“俱乐部”的情境活动,让学生组成一个分享小组,吐槽自己生活中的困惑,进而通过不断的分享,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从课本和传统的教学中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学习的兴趣,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提高课堂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悟与审美体验。

三、结语

综合性学习的优势就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束缚,通过教学资源的灵活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鼓励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灵活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进而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实现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华.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浅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9.(07).

[2]王信杰.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浅说[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5

关键词:艺术生;英语;困惑

随着这几年艺术教育的升温,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地处偏远的农村),大多数学生文化底子薄弱,为了培养更多的高校人才,我校校长大胆地提出了走艺术之路,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些学生文化课功底本身就不好,加上高考对文化课的分数要求比较低,许多艺术生对文化课不太重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英语”这个熟悉而永恒的话题,对于许多艺术生来说,觉得自己与英语并无“缘分”可言,他们把英语学习只当作完成任务,从而缺失达到目标的兴趣和动机,无法构建学习英语的有效策略。鉴于此,我们如何才能克服艺术生对于英语的困惑呢?

一、造成艺术生英语学习问题的原因

1.底子薄

因为他们在初中、高中时学得很夹生的知识,导致英语成绩比较低。

2.跟不上教学进程

按照正常的教学进程来上,学生明显跟不上,上课也就变成了教师的自弹自唱。如果不按照教学进程来上,又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感觉难受是因为他们不太听得懂,学习动力也不足。这两个原因造成艺术生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二、激发艺术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克服对英语的困惑

1.给他们讲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有许多艺术生认为不需要学英语,或者说学英语没有多少用处。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多讲学习英语的好处,让他们打好英语基础。如,学艺术要和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没有外语这个工具,沟通会成为困难。在实践当中,我就是这样做的。

2.多讲故事和看一些英文电影,少讲理论

针对艺术生的现状,如果英语的理论讲得太多,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因此理论要少讲。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时不时地穿插一些故事和看带字幕的英文电影,看看原声的nBa,学生会觉得很有趣。记住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大法宝!

3.以鼓励为主

我们知道艺术生英语的总体水平比较差,但是一个班上总会有几个学生水平要高一些。这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表现比较积极,对他们的表现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表扬。这样,这些先进的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他们也会成为后进学生的一个榜样。对于学困生,哪怕他们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我们都应该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

4.从生活上及思想上帮助他们

艺术生英语基础本来就不好,还面临着高考压力,时间还比较紧张,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解,尽力帮助他们内外因一起抓,内在抓自己的时间管理、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外在英语教师空闲时间帮他们补那些夹生的知识,这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5.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艺术生,我们可以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只上50%到70%的内容,可以有几课不上,或者某几课的内容只上一部分。这样看似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进度慢也就意味着精耕细作,学生还是受益的。他们把最基本知识掌握到,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80-01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一直以来,作文教学也是语文老师最感头痛的一件事。特别是乡镇,由于条件差,素材少,学生看的事物少,视野不够宽,更加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多年乡镇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各种因素,在初中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下四点困惑。

困惑一: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乡镇与县城不论是经济、文化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乡镇,特别是农村,由于父母长辈及其周围人群的文化水平都很低,读书学习的氛围不浓厚,学生在小学读书都在自然、松散的状态下读书,普遍不用功,回家家长又很少辅导或督促其看书学习,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加上学校的师资、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限,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识字量低,因此就更谈不上作文了。

困惑二:地方语言障碍

由于是乡镇,普通话普及远没有县城那么快,乡镇上人们的地方口语还是有很多的地方都有别于普通话,比如说“你去哪里?”这句话,用我们的地方话来讲就变成了“你克哪里?”个别地方用词与发音时大有不同,这就造成口头语言与所写的文字不一样,而语言上的障碍就会给学生写作时语句的用词与通顺带来影响。

困惑三:作文范例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乡镇,特别是农村孩子的生活与城市孩子不同,城市孩子每天面对的是高楼大厦,马路车流,农村孩子面对的时木楼田野、青山河流;所做的事也不一样,农村孩子要做的事小到扫地、洗碗、喂猪,大到去菜园摘菜、上山看牛、打柴火、与父母干农活等,都是农村孩子必然要做的事情。可是从小学到中学,从语文课本到书店买的各类作文选资料,写到农村生活、事件的作文却非常少。这就使得本来写作难的学生没法找到可以借鉴、模仿的样本,写作就更成了学生难以逾越的高山。

困惑四:学校生活重复单调,学习任务繁重

写作需要有创作素材,需要有灵感,需要有一颗多愁善感的新。但是初中学生学校生活是全封闭的,学生从早到晚都是在学校里生活学习,过的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这样重复单调的生活难以寻找写作素材。初中每学期要学至少10门功课,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不敢放松,也无法停下脚步细品生活,捕捉写作灵感,也就难以有好的作文出现。

针对农村初中作文存在的困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对策,供大家参考。

对策一: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有写作文,首先要识字,有足够的文字积累。而目前,乡镇中学中,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做的是在小学、初中两个学习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识字量,加强学生子、词、句的积累。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既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也需要父母家人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与督促,还需要地方有尊重知识、重视文化的良好社会风气。作为语文教师,多与家长沟通,适时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结合相关部门多进行读书有益等方面的活动与宣传,可营造良好学习风气,促进学生用功学习。

对策二:提倡学生说普通话

在乡镇,在农村,平时讲的都是自己地方方言,除了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外,一般都没有说普通话,而方言与普通话是迥然不同的,这对学生写作其实是及其不利的。因为我国的汉语言文字的译音就是普通话,只有普通话是最接近汉语的,而只有说对了,才能写对。因此,当学生一进入学校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把普通话当成学校使用的唯一语言(或主要语言),同时学生不在校时,也建议他们通过电视、DVD等媒介学习普通话,要求学生尽可能时时处处说普通话,同时老师也做好带头示范作用。这样通过多说普通话,提高学生准确、通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得学生说对了,才能写的对。

对策三:搜集本土优秀的学生作文

除了课文以外,农村学生其他的学习资料是非常少的。偶尔看到学生买到一些作文选,也都是外省市的出版的,作文里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内容也是远离乡镇实际的,学生模仿、借鉴的作用不大,很难带给学生实际有效的启示。为此,就需要在教学中留意收集一些相邻乡镇,甚至是县份的比较好的初中生作文,并编成小册子,发放给的学生。对于这些作文范例,学生都特感亲切,特别喜欢,看着这样的作文,他们会茅塞顿开:“原来可以把这些事写得这么精彩!”“哦,原来这样写!”这样写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写作也变得轻松愉快了。

对策四:丰富课堂教学,制造“异常情况”

重复、单调且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往往使学生无处寻找写作素材,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经常性地在语文课和作文课上制造“异常情况”。比如有一次我故意让一名学生上课几分钟后才从操场匆匆跑进教室,由于跑得很快,他气喘吁吁,满脸通红,并且不小心在讲台前摔了一跤。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注意,我随即叫学生把刚才发生的这一幕写出来,并且揣摩他的心理活动,把他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这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事,学生写起来就比较有灵感,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等学生写完后,我当场就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师生一起点评。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水平都很有帮助。有时我会在上课到一半后带学生到学校旁边的小河上去观赏。在河边,学生可以欣赏风景,沉淀心事,并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此时学生容易找到灵感,写起作文来就不费劲了。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学生从广泛的阅读中摄取了丰厚的知识,积淀了丰富的感情,积累了多样的写作技能,写出的文章不再是干瘪而稚嫩了,而是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感情充沛,富有文采了。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学困惑对策

物理学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实用性上也十分突出,为此,按照新课程逐步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今文理分科制度已经逐渐被取缔,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以往偏于文科的学生也逃避不了学习物理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理顺与解决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些困惑,将学生对物理学习畏难、惧怕的情绪消除则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过程与结果困惑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属性,若是缺少了探究,而一味追求结果,那么物理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物理学科发展也将面临瓶颈。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速战速决,用最快的速度导出其需要的结果,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这个过程,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也降低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诸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这段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拥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和大量的素材,要想深刻地把握电磁感应的内涵,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规律的学习过程。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过于急切,只对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进行了简单介绍,就开始讲授大量的习题,这便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过分注重简单的结果,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探究过程,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1]

1.2实验与习题困惑

部分物理教师认为物理的练习重要,为了换取习题教学时间,甚至不惜将实验精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做实验的教师并不多,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以实验为主线的太少,大部分教师都将实验作为了引言,也就是“抛砖引玉”中的“砖”,匆匆进行演示之后,就快速的完成实验,用节省下的时间来完成习题讲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看,初中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等理解还比较浅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就会不扎实,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不良影响。习题训练只会让学生陷入“题海”教学陷阱,不但带给学生很大的负担,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只有将原本属于实验的时间要回来,认认真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加深学生对物理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使其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2]

1.3好高骛远困惑

受到传统思维习性、经验主义影响,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对基本概念的学习,漠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建模,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概念原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但是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点,认为练习难度才是解题的关键,将大量精力投放到“题海战术”中。有的学生虽然基础积累很扎实,练习做的也很多,但是在理论梳理和网络建模上却存在不足,没有按照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这些知识建成块状网络,从而影响了理解的深度。读题、审题的能力对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学生对这方面却不予重视,这无疑降低了学生的审题效率,造成了诸多的审题错误、理解错误,导致练习、考试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3]

1.4知识与素质困惑

素质教育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现在部分物理教师仍然以知识拓展取代素质提高,对学生素质的拓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教材中习题的比重太低,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添加了大量要考要求的内容,甚至引入了大学物理的知识和思维,恶性的膨胀使物理教学的氛围被破坏,学生学习也显得有些无可适从,不但不能巩固学生的基础,还造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目标涣散。新课程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课后辅之一定的习题,能够有效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拓展学生的素质也有着很大的意义。然而若是一味在知识面上加以拓展,对学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课堂教学、知识拓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盲目灌输会阻碍学生潜力的挖掘,对学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4]

1.5感性学习困惑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仍旧占据了主要的作用,故而不完全归纳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典型特点,而这种“不完全”对学生的学习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心理晕轮效应,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上,学生很容易出现“以先欺后”和“以假乱真”的情况,受到惯有思维的影响,学生对后来事物的接受往往是不完全判别,一旦先由概念错误、片面的话,就会对后面的正确构建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二,盲目乱套公式现象,很多学生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忽视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解题的时候难以甄别公式,就会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1.6课堂提问困惑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提问是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存在大的随意性,致使语言表达不准确,从而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诸如,笔者在“汽化和液化”的听课中,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教师提问“汽化属于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类”,此时,全场都没有回应,教师显得很尴尬,略微愣神之后,就责问学生有没有认真预习,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用细小的声音说“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了解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或是结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来提问,问题模糊、简单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诸如“这样做对不对”、“问题的结果是什么”等。[5]

2.初中物理教学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找到理顺和解决这些困惑的对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老的老师,初中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畅,对物理学习还比较陌生。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物理学科与生活练习紧密,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物理现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熟悉感,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其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物理学科虽然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形象思维对学生也一样重要,只有从形象思维切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过渡到抽象思维。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从声音、立体图像、视频、空间解构等多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与本质的理解,从而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取得更好地的物理学习效果。[6]

2.2兼顾物理教学过程与结果

课本知识是物理学习的一方面,而日常生活知识则是物理学习的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对学生都十分重要。理论代表的是结论,而实践、演示体现的是过程。教师应该转变以往速战速决的授课方式,注重对授课过程、实验过程价值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习的本质。物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故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结果贯穿于过程之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关系

很多教师都提倡题海战术,试图让学生从大量的训练中巩固知识,甚至将原本的实验时间也剥夺,将这些宝贵的时间给了习题。本来,物理学科就有很强的实验属性,只有在试验中才能更好地观察与思考,记录物理现象,东西物理的规律与本质。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的理解有限,掌握的基础理论、思想还不完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对学生的物理理解并无好处。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的关系,一方面要将物理实验占用的时间返还,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制作创新型道具,结合实验本身,辅助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并让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加强课堂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将实验看作一个完整的流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实践,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练习对物理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占用实验时间则殊为不智,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与归纳,将涉及到实验的习题糅合到实验的教学中,减少学生的习题压力,精编习题,提升习题的训练效果。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权力,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2.4抓牢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知识梳理建模、阅读表达能力锻炼上存在较大的缺陷。长此以往,学生基础虚浮,抽象能力不足,不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日后的物理学习也将造成很大的制约。鉴于此,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刚刚接触不久,尚未养成良好的基础学习和巩固习惯,为此,教师要让渡一定的时间,教授学生物理学习的要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其二,加强物理基础练习,基础知识决定学生物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此教师应该设置一定比例的基础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

2.5转变物理教师的思想观念

素质教育新课标所倡导的,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过于狭隘,受到传统思想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拓展知识面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知识面的拓展纵然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但是素质的提高却还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为此,物理教师要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初中学校要定期安排专家、学者讲座,传授新课程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并组织骨干教师进修,以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2.6完善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不但关系到课堂的进程和效率,还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存在大的随意性,导致学生理解出现问题。为此,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教师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学生与教师之间实际上存在代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要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改进物理课堂提问技巧;其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技巧,提问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尽量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提问一些模棱两可、是非辨别等简单无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搜集网络上的课堂教案,吸取同事的经验教训,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提问技巧。

3.总结

随着文理分科考试制度的取缔,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全面发展文理学科,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而要加强初中物理学习的效果,就需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物理知识与能力、物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理顺物理教学中的困惑,解决教师以及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燕.浅析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变阻器课堂教学案例[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

[2]张红岩.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与分析[J].新课程(下),2012(05).

[3]代卫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09).

[4]李振学.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0).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困惑;对策

新课标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课本上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素材及思考机会,并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从单一僵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笔者在下文中谈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对策。

一、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标的许多教学方式已逐渐完善并走向更新,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有教材内容的原因,也有教法革新与学生适应性的原因。

(一)问题情境创设方面的困惑

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新课标要求情境需要注重实践,在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还要联系实际体现出新世纪的气息。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难以从生活的素材中寻觅,如果强制性地在生活中找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如: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这样的难点根本没必要在生活中进行素材的积累,因为这是一个硬性的知识点,只能靠学生自己揣摩、理解。但有些学生依然不会做,那么这种情况就引发了困惑,这些知识点是否应该创设情境,如何创设?在硬性知识点中,如何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渠道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吸收,这些问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

(二)教学中师生关系之间的困惑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要求让教师从主导变成指导,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让学生通过活动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并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体得到发挥,教师教学方式进行了转化,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时侯却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如教师教学观念将如何改变、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主导变为指导,是否适应师生双方?这对教师的地位和社会观念均提出了挑战。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应如何合理安排

自主探究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探究过程中,如无计划、无目标、无铺垫,学生的自主性也就难以得到发挥,即无意义的诱导,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是一门严谨系统科学的课程,对相关知识及新旧知识的融汇、过渡都需要一定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差异性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的上升。由此就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即如何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如何把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之间的矛盾进行把握?在课程内容上,哪些需要探究,哪些需要合作?这都是对教师的要求。假如在探究的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学生讨论不断,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发表自己意见而极少吸纳小组讨论结果意见,造成了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却无探究结果,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以教学新思路和新导向来进行课程教学

针对以上困惑,数学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思考这些困惑,有效结合实践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境

知识情景是以多线性的问题进行选择性的情景把握。

1.以层次性与系列性问题进行知识引导,创设情景。此类创设方式能有效对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转化,通过问题的连续性设置,使学生通过参与问答,掌握其内在联系,并自我领悟。

2.对不同情景进行协调。在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多样化,其实往往体现在教与学之间的协调、教学进程与教学时限之间的协调、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的协调。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有效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分配讲解,在分解知识结构与教材结构的过程中进行协调,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默契的应该是相互之间要有心的交流和心的互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交流。为此,教师和学生应该互为载体,相互促进。在交流中,一般有口语与肢体交流两种形式,这要求教师要强化口语训练,灵活运用肢体,让学生热切盼望接受,进而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二者之间的有效共处,达到高效、高质的效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及学习目标。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自主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教学忽略学生求异思维,甚至对学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思维进行批判,这样严重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思想,淡化创新思维,由此造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审视教学课堂,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教师会在教学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勇敢面对,以教学新思路和新导向来进行课程教学,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交流、互动的过程,只有做好课堂的互动教学才能够使得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采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情境的营造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辅导者、引导者、知心朋友。当学生思维受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作为一名辅导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当学生困惑迷惑的时候加以引导,使其掌握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学生生活、心理方面面临困难的时候,教师是一个倾听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换位思考,以使得学生的精力不被分散。

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而和谐。“居高者”只会使得教师脱离学生而孤独存在,“中间人”不仅能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激情。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帮助能够使得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来学好这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与学生做朋友能够从根本上找到学生的需要,用学生的建议来优化整个语文课堂教学。

二、实现生生互动,小组学习,尽情交流

初中语文教学要十分注重学生主体间的互动学习,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让学生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来交流思想,体验语文课堂的精彩,实现共同进步。

(1)注重对学生小组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懂得合作是社会对公民必备素质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必要途径。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的影响,初学生小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缺乏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合作成功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实现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逐步让学生懂得倾听、懂得表达、懂得质疑、学会小组管理和不断反思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教师要精选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机会。对初中生来说,受传统升学率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他们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教师要想尽快实现富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灵活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受传统教学安排和中考压力等的影响,教师要想把整个课堂都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很难实现的,课堂教学在大多情况下还是要应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并将小组学习贯穿到课堂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以及开展方式,为初中生提供尽量多的合作机会,进而提高课堂互动学习的效率。

(3)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督促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对小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时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提升小组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强化小组人员的合作与沟通交流,进而促进小组人员的整体进步。在开展小组评定时,应采用互评与教师评价共同进行的方式,这也可以考察学生是否能对竞争对手做出公正与客观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进行完一单元或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就要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对小组进行互评,来考验初中生的自主性。小组评价的内容也应是多方面的,例如:对小组成员的小组参与意识、组织合作能力和小组向心力、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等的评价。

三、实现师生互动,民主沟通,共同进步

(1)转变传统教师观念,实现互动课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就是围绕“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课堂知识的讲授只局限于教材,教师依据教材甚至只依据自己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课堂讲解。教师一人主宰着整个课堂,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按新课标的要求实行因材施教,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专职,按答题标准回答教师的问题成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对新课标精神和要求的学习,改变陈旧的教师主体观念,建立既利于教师教育空间的拓展,又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创新思维的教育体制。教师要主动及时的掌握最新教育动态,做到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初中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合作,营造师生课堂互动的氛围。在传统的“师道尊严”下,教师习惯于其在课堂上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导致在教学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学生必须对教师百依百顺、绝对听从教师的教诲。这种权威式的教育已严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新课标下要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调动整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氛围充分活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教师的教学魅力,减少对教师的恐惧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交流中开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己的主导地位进行正确定位,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互动教学中逐步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必须讲究方法。互动性教学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师生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是教学得以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但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更好地开展互动性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农村初中;学困生

合作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70年代初,欧美国家的专家们将合作学习理论应运于课堂,并发现了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j・r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他要求学生们在一些以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1]英语后进生指在英语学科方面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思维能力相对较单一,对英语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群体。

一、农村初中英语后进生学习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农村初中是英语学习的薄弱区域,班级中有大量的英语后进生,他们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够好,接受能力差,思维也不活跃。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学习态度就变得不积极不主动,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习毅力消失殆尽。[2]这些学生性格在英语学习上表现为内向、不自信、自尊心强,不愿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他们单词不读、不记、词组不背,课文不读,作业抄袭,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上英语课思想不集中,以致于产生了恶性效应。面对这些现状和孩子们的困境,在挖掘教学资源时充分挖掘利用同伴学习资源,对后进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强烈效益。

二、挖掘合作学习优势让英语学习后进生不再困惑

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1]。

(一)合作学习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学习,在分小组时可将小组人数控制在4或4人以下,根据学生性格、身高、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间的关系,进行灵活的调整,组长由组员推举产生,组长英语成绩要比组员好且有责任感,才可带领组员学习,小组内的学习状况应体现阶梯型,以便于带动后进生。如果是四人的小组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还可变成两两对应的学习和考查。考单词时可以是在四人的小组内也可以是两者间的考查,这种形式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后进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和同伴在一起学习不会感到恐慌。在课堂引入时可在小组内先进行一个话题的讨论,做对话角色的扮演都可在小组内得到练习和强化。[3]

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建立基于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可,基于学生在学这门课的时候有充分的自信。学生有了自信才有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在小组学习中将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来回答,他们的每一次完美回答,英语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慢慢地,他们变得勇敢,变得安静,变得认真。在做小组内探究时,后进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也参与进来了。

(二)教师的参与让后进生在英语合作学习中更踊跃

小组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参与分享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英语合作学习时尤其是后进生会有困惑,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老师就要提醒和帮助,所以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老师不能只让学生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有的后进生会不积极参与,不服从组长,教师就要及时的在组内巡视、指导和督促,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后进生消除恐惧心理,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同时,要注意在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后进生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很好的驾驭课堂,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4]

(三)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后进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后进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就要在进行合作学习前让他们知道自己不理解或困惑的是哪个知识点。然后才能在合作中弥补不足。

三、研究合作学习对后进生作用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将英语学好学活。[5]针对农村初中英语学习的学困生,我们尝试用合作学习开启他们对英语学科的重新认识,希望我们所提到的方式和方法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对面对学困生教学的老师们起到帮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0

[2]张迎春.《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于2006年4月p40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