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十篇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十篇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11:41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1

一、档案信息化纳入“十一五”规划

国家档案局《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提出了“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各项建设事业有效服务为目标,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较大规模的全国性、系统性、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库群,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利用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主要任务。各地档案部门积极加强与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联系,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与各地区信息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北京市档案局成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天津市档案信息化规划作为全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子项;黑龙江省档案馆信息化建设被纳入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建设项目被作为基础性、公益性、标致性工程之一列入全省信息化建设计划;浙江省数字档案馆纳入“省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湖北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被列入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一期工程;广东省档案局成为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广东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海南省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被列入省“十一五”期间信息化规划;厦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广州市档案局牵头建设的广州市电子文档数据中心作为市电子政务系统的配套项目,是政务平台数据流转的最终归档处。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大连市十大信息化工程。福州市启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百万工程”。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信息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在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档案部门,省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基层专业档案馆等16个单位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文献基础信息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等六个方面。这是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首次联合专业主管部门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对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法规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得到加强

伴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机关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子公文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家档案局组织开展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分省市电子文件归档状况调查,启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等一批中央国家机关实施档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无缝链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使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步形成、同步整理和同步归档变为可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及直属单位电子文件归档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杭州市档案局明确要求市级机关纸质档案进馆必须全部实现相应电子档案目录(案卷级、文件级)和电子影像页同步移交,并将此列入了市政府的创新目标。江苏省电子档案中心可行性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

四、档案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

各地档案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档案局组织编写《档案数字化工作指南》,指导各地档案数字化工作科学、规范开展。天津市档案馆完成档案数字化24万余页,转换缩微胶片15万页、录音录像带165盘。上海市档案局分别在上海、蒙特利尔两市举行“面向用户的档案数字化”和“数字档案的永久保存”研讨会,推动两市档案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市档案馆已完成720多万页档案的扫描任务。广东省政府年初批示同意《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五年计划》,每年从省财政拨出160万元用于支持省档案馆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预计5年完成。省档案馆招聘了一批著录人员,对6万多卷民国档案进行文件级著录,并通过招标,对全部馆藏开放档案进行数字化。此外,广东省档案局还把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档案进行数字化,并与省长办公室的计算机进行了联网。大连市档案局出台档案数字化标准。青岛市开展机关室藏文书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福建省建立福建海洋文件级专题数据库。

五、数字档案馆建设呈现新局面

浙江省档案局以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抓手,稳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全省市、县(市、区)档案馆中已有近三分之一开展了数字档案馆建设,其中相当部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了当地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规划或“十一五”总体规划。浙江省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网络硬件设施配置到位,档案数字化加工大规模开展;以杭州市档案馆“网上档案馆”、绍兴市档案馆“档案数据中心”、舟山市档案馆“档案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为代表的各地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厦门、哈尔滨、苏州等城市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在积极推进。

六、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取得新实效

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发挥档案信息资源重要作用。重庆市档案信息网、宁夏档案信息网开通。北京市档案馆推出第二批100余万页档案全文上网,累计实现130万页档案全文网上利用,北京档案信息网1~10月访问量达71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宣武区档案馆档案文件查阅服务名列区最受欢迎公共服务事项之首;朝阳区档案馆截至10月底行政规范性文件查询网上点击率近70万人次。天津档案信息网新增档案案卷、文件级目录15万条,网上档案文件目录总计达到123.8万条。上海档案信息网实际点击超过123万人次,同比增长51%。广东档案信息网站开通两年多来,点击率已突破70万人次,发展成为岭南档案信息的门户网站,也是广大群众了解政务信息以及省情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央档案馆摄制了14集文献电视纪录片《伟大长征》,不仅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部分省市电视台播出,而且在中组部全国农村党员教育网上播出。为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武汉市档案馆在网上举办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图片展”,群众反应热烈,点击率达5万余次。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2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江浙沪地区县(市)公共档案馆建设也跃上新台阶。一大批设计标准高、规划科学的公共档案馆库已建成或正在规划、建造。与会大部分地区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结合各自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公共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后,对此话题所拥有的话语权的分量不容忽视。

作为浙江地区县(市)级档案馆建设的典型,上虞市代表介绍了当地取得的成果:新建成的市档案馆充分体现“文化性、多功能性、标志性和适度超前性”的设计理念,建筑面积达138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配有声像、电子、实物等多个库房,库房设计留有20年档案的进馆空间。档案馆同时举办名贤名人展、珍品档案展等6个展览,并着力将其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行文件开放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东道主长兴县档案馆建设也颇具特色。新馆秉承“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占地50亩,建筑绿化率70%,主体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配有展览厅、文件中心、阅览大厅、休闲中心等,总投资5000万元。档案馆位于新区文化带上,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与此同时,县档案馆依托新馆平台,整合城建、土地、房产等档案资源信息,馆藏量从5万卷迅速增加到20多万卷。

上海市闵行区在规划档案馆时的经验颇值得借鉴。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在建中的区档案馆和档案保管中心设计别具特色:档案馆所在的新建筑还将包纳区图书馆、青少年活动馆,成为“合三为一”的标志性建筑。这样有利于将到那里的人流吸引到档案馆,突出档案馆设计以人为本的亲民性、开放性、文化性和多功能性,使公共档案资源整合共享,档案工作由部门性工作成为全局性工作。同样的设计思路还体现在其他各区公共档案馆建设中:上海的青浦区公共档案馆也已建成使用,良好地发挥了公共服务功能;奉贤、金山等区按“四位一体”设计的档案馆也进入选址、建设中。

江苏地区各基层档案馆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也得到与会代表肯定。吴江市档案馆2006年3月竣工,与市图书馆共用一座建筑。建筑面积7410平方米,库房面积2700平方米,共有12个库房;库房安装了计算机网络与服务器系统、综合安保系统、楼宇监控系统,保证了档案保管和利用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3

本中心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逐步建立了局域网、档案信息网站和图片信息网站。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全面推行,档案数字化工作有了较快进展,基本完成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了馆藏档案检索计算机化。但是伴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对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冲击,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这一方面为城建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主要目标

面对机遇和挑战,按照国家建设部《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部署要求,制定了中心信息工作的总体目标:从服务城市建设、服务政府与公众出发,抓紧建立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建设信息数据库、城市规划审批成果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档案基本数据库;有计划的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步骤地开展城建档案电子文件的接收工作;积极开展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逐步将建设信息中心(城建档案馆)建立成为城市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和城市建设重要数据备份中心。

三、2012年计划

主要内容:启动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快“建设信息查询服务系统”的启动实施。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和计算机设备、网络网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现有的硬件设备大多购置时间较早,特别是购于2002年之前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早已进入淘汰更新期,目前超期服役、严重老化、性能落后,对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的安全保障都造成了很大隐患。中心的三网一库也是在2004之前陆续建成并运行至今,现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更是无法满足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及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需求。

(二)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切实做好《建设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2007)的宣传贯彻培训工作。《规范》是各单位收集、积累、整理、鉴定、验收、移交电子文件和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依据。要把《规范》的宣贯、实施及监督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依法行政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及时接收保存好现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和有效。

(三)有序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建档案数量的激增,传统手工管理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信息利用的复杂化、多样化和及时性的管理要求,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目前,大多数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缩微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管理与传播方式——手工管理和以点到点的传播,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更难适应当代“数字化生存”的形势。档案原件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使用和传播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会推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进步,实现档案管理跨越式的发展,是实现档案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手段,是实现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基础。档案的数字化会彻底改变档案的利用方式,突破传统利用的“时”、“空”限制,可以为“建设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提供丰富的利用信息资源。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传统档案馆走向数字档案馆的必经之路,也是逐步将建设信息中心建立成为城市建设信息资料中心的必由之路。

(四)加快“建设信息查询服务系统”的启动实施工作。按照构筑“大平台”、建设“大信息”、提供“大服务”的工作思路,以“系统”的立项、实施为目标,完善当前的建设档案信息网,强化档案网站功能,实现与建委政务网的互联,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网上查询利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设档案信息利用的需要,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社会共享。服务是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工作生存与发展活力的根本手段。积极开展面向政府和社会的提供利用服务,以“服务”为立馆之本,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城建档案服务利用体系。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业务,深层挖掘城市建设档案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开展城市建设各类信息与数据的汇总统计,为城市建设提供各种基础信息。

(五)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进一步贯彻执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36号),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把地下管线档案的验收、移交与报送工作,纳入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审批程序,统一接收和集中管理全市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断提高地下管线档案的进馆率。积极参与、协助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普测工作,充分运用好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综合、动态的管理。积极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查询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作用,减少地下管线事故的发生,努力把建设信息中心建成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

(六)提高人员素质,调整人员结构。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电子文件管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树立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信息化进程会导致工作方式的变化,同时人员结构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要谋划好人员的优化调整、工作岗位的合理安排,迎接档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北麓,中、俄、朝三国接壤的图们江地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在地。我们延吉市城建档案馆经历了二十五年的洗礼,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怀着对城建档案事业的使命感和进取心,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县级市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

一、馆藏记忆城建轨迹

1983年,延吉市城建档案馆成立。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延吉市的面貌随着时间长河的前行日新月异,城建档案馆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一起成长。城建档案馆见证了延吉市的沧桑巨变,目睹了延吉市由一个尚未雕琢的璞玉,历经打打磨变成长白山脚下的璀璨明珠。几十年流金岁月数代人的拼搏奉献。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风雨坎坷,累累硕果。二十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各项工作由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拥有馆藏13个大类,43个属类,馆藏数量42098卷,底图4898幅。另外还有记录城市变迁的8410张照片、65盒录音、录像档案资料和1295册科持资料。

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延吉市的整体规划资料都详尽地陈列在馆库内。现在,在城建档案馆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资料:延吉市从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而真正有计划地进行城市建设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的。当时,州国政府制定的延吉都市计划,确定市区占地约8平方公里:1958年,首次编制了《延吉市总体规划方案》(1958-1962年)。1978年编制的《延吉市总体规划》(1978-2000年),于1980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89年对该规划再次调整,并通过专家论证。新一轮的《延吉市总规划》(2000-2020年),从1999年开始编制,于2002年9月得到省政府批准:《规划》确定延吉市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是以“工贸旅”为主的中国图们江地区中心城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东北亚地区的旅游城市。此时的延吉市城市建设可谓是突飞猛进,建设用地面积远期为54。6平方公里。

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内,可以看到1979年以后,延吉市住宅建设的飞快发展。上世纪80年代,全市居民家庭住宅面积为40-80平方米,大都是火炕取暖,外装饰一般为水刷石。室外空间也都盖有“棚子”作为仓库,属“温饱型”住宅。而90年代开始,延吉市居民住宅走向小区化,开始注重小区环境建设和物业管理工作。集中取暖楼逐步取代了火炕楼,电话、有线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热水、煤气管道也进入部分住宅。1995年开始,韩国式地暖进入市场,并逐步取代传统的暖气片取暖,住宅逐步从“温饱型”、“转向舒适型”、“豪华型”。到2000年,全市住房建设面积达87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住房体体制也开始商品化、私有化。改革开放以后的延吉,城市建设全面铺开,道路建设也如火如茶地进行,如今,全市道路面积已经超过300万平方米。而这些城市建设资料均被城建档案馆认真整理入库,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基本满足编史修志和系统利用档案的需要。

道路建设离不开桥梁建设,它不但可以完成路与路的连接,还给延吉的亮化工程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因此,城建档案馆还将延吉市桥梁建设的资料全部入库。其中包括彩虹桥、迎宾桥等13座风格各异的主桥梁。

在延吉市城建档案馆,我们可以查到延吉市改革开放以前的市容环境—垃圾飞满天,臭水熏死人。但向后翻查资料,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延吉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城市环境改造,先后建立了封闭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在居民区推广使用垃圾袋装垃圾。2003年以后,延吉市新建了公厕40座、垃圾中转站16座。这些资料在延吉市参与评比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还可以在档案馆内看到延吉市亮化工程的“幻灯片”:从解放初期的300盏单侧木杆路灯到如今的7000盏时控、光控和电脑控制的高压汞灯和高压钠灯,从解放初期的“黑暗街市“到现在的黑夜亮如昼、五彩绚烂的延吉景象。

除了这些地上资料,延吉市城建档案馆还保存着延吉市地下管线档案资料,自来水线及污水处理的成功铺设等详细资料都全部收集到馆内,为将来延吉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详实的资料。

二十多年来,城建档案馆不但保管了城市重要的城建档案。还收集整理了勘测类(延吉市地质勘察资料、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中形成的万件材料及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民用、市政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档案)、城市规划类(城镇体系规划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建设类(土地管理、规划管理、房地产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地名管理)、公共事业工程类(铁路、公路、空运)、工业建筑、工程类(工厂、矿山)、民用建筑、工程类(住宅、办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民政司法监测、仓库)、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水利防灾类、人防军事类、城市管线类(综合管线类、专业管线类)等10多类城建档案。这些资料的完好保存,并成为社会很多单位部门施工的依据,对推进延吉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务实—勤奋连接历史与未来

延吉市自1881年筑城至今,历经一百余年的建设、变迁、发展。但是,旧政权没有建立为保存档案而专设的机构,因此保存下来的城建历史档案为数甚少。1983年3月10日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延吉市人民政府颁布《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城建档案馆正式成立,开始收集归纳全市各类资料。1984年6月28日,延吉市人民政府重新《延吉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从此延吉市的城市建设档案工作逐渐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延吉市档案馆筹备初期,在市规划勘测设计处机关办公,当时仅有一间办公兼库房,面积约40平方米。1979年,城建档案馆筹备机构搬至延边长途电信设备站招待所一楼办公,馆房面积增至200平方米:1983年,城建档案馆正式成立后搬至海兰路113号建委办公楼一楼办公,馆房面积370平方米:其中,办公室面积200平方米:库房面积170平方米:1990年4月10日,延吉市建委:同意重建市城建档案馆库房批复,批准了延吉市城建档案馆新馆房的建设项目。新馆房工程由延吉市建设工程公司总包,1993年11月1日竣工验收。新馆舍位于布尔哈通河畔。馆舍面积2660平方米。11月18日,城建档案馆搬至河南街明河胡同9号正式对外办公。

档案馆建馆之初,设施设备十分简陋,1983年起,逐步购置了必需的档案柜和办公设施,但仍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1988年以来,城建档案馆采取长远计划,分期购置,逐年改善的办法,使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的增长。

为提高城建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城建档案馆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延吉市城建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现有馆藏的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能输入输出图文,利用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查询、调卷,索取档案资料,快速便捷。另外,为了充分利用城建档案馆保存的信息资源,城建档案馆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方便社会各界的查询需求。

三、奉献—平凡磨砺边陲明珠

二十多年来,市城建档案馆共接待档案利用者2万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近10万卷(件)次。特别是在近几年,延吉市发扬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档案馆投资100万元,分批购置9台电脑、13台打印机和一套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了延吉市城市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随时查询调阅,索取档案资料方便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城建档案的社会利用率越来越高,利用效益也越来越好,特别是在政府决策、企业产权改制、房改、旧城改造、市政建设和解决民间纠纷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延吉市的发展,市政府把旧城区改造的任务列入重点。为了使决策部门对旧城区的基本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城建档案馆协助市规划局总图室。调阅了在量旧城区的有关征地、建筑方面的档案。为旧城区改造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为了配合市委、市府开展建筑工程专项冶理工作,城建档案馆对1995年5月22日以后竣工的工程报建情况作调查了解,找到建筑工程中存问题的真凭实据,在建设工程专项治理工作中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四、创新挑战铸就新的光辉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5

跨越之一:建起功能齐全的

现代化新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的需求日益增强,做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档案工作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彻底改变档案馆库基础设施落后面貌,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丰南区档案局将加强区档案馆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头等要事,将档案馆建设提升为建设“和谐丰南”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丰南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丰南新馆于2011年3月正式交付使用。这是近年来河北省第一个投入使用的、规模较大的、运用现代化管理、面向社会开放的县(区)级档案馆。

丰南区档案新馆,位于丰南新城区,背靠风景如画的惠丰湖,东临市民广场,北与区行政中心隔街相望,成为丰南城区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丰南新馆建设对照国家建设部、发改委《档案馆建设标准》和国家档案局《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的要求,严格执行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用房面积指标、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等关键指标。新馆于2009年9月底开工建设,2010年底竣工,2011年3月投入使用,创造了河北省档案新馆建设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的最短周期。新馆占地8.5亩,共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全部采用框架结构,总投资2200万元,总建筑面积6294平方米。

步入新馆大厅,“珍档敬业、忠于历史、恪尽职守、资政惠民”十六字映入眼帘,把档案工作的职能和档案人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浓缩于此。馆内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尽可能体现人性化特点,突出档案馆“资政惠民”的特有服务功能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内部各种设备、设施均按县级国家一类馆标准设置。一层西半部分为政务信息与利用服务大厅,大厅宽敞明亮,布局简明合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施完善。二层至四层主要为库房、办公用房与技术用房,其中库区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专业技术用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局馆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各种功能用房及服务大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关于县级一类馆功能分区标准,并先后购置安装了电动密集架、去湿机、消毒柜、防磁柜、安全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智能化的设施设备,档案馆功能建设日趋完善。

为构建完备的档案安全体系,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新馆安装了档案库房安全保护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投入资金172万元,该系统包括温湿度自动测控功能、自动防盗报警功能、自动防火报警及灭火功能、通风换气功能、室外气象站功能、自动消毒灭菌功能、粉尘及二氧化硫浓度监测功能、灯光照明状态监测功能、门禁管理等功能。将档案库房安全管理的“八防”措施要求,实行集中、统一、立体化、智能化综合控制、管理,真正实现档案安全保护工作由传统的被动人工管理向现代化的智能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历史性跨越,更加有效的提高了库存档案资源的安全系数,为档案安全科学保管提供了可靠保障。

新馆的投入使用,极大的推动了丰南档案工作开展。2012年底,丰南区档案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县级国家一级档案馆,为丰南档案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跨越之二:档案服务能力

不断增强

如果说档案设施建设是档案科学保管的基础,那么档案资源建设则是档案馆的立馆之本。为优化馆藏结构,丰南区档案馆通过不断扩大档案收集范围,档案资源建设涉及领域逐渐拓宽,他们先后接收征集了科技、会计、声像、人事、电子、实物等多门类档案,特别是加大与民生相关档案的接收力度,逐步改善了过去文书档案占主导地位的馆藏结构。目前,馆藏总量达到16万多卷,是“九五”初期的5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突破,在内容上也形成了一定特色,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的比例逐步下降,民生类档案的比例上升到23.8%。

为服务民生,丰南区新馆特开辟出专门的民生档案库房。一方面,紧紧围绕全区重大活动、中心工作以及突发事件等,适时接收了五十年土地延包合同、“三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抗击非典、城中村改造等专题档案。另一方面,为扩大涉及民生、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档案在馆藏结构中的比例,先后征集接收了婚姻、公证、计划生育、新农合、震亡人员名录等一系列部门业务档案,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服务群众打下坚实基础。

在扩大接收和整合档案资源的同时,丰南区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利用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目前,丰南区档案现场查阅、电话预约、网上点击查询的人数已从过去每年的约1500人次跃升至每年的6000人次左右。自新馆投入使用以来,服务大厅直接接待及网站点击查询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调阅档案资料5.8万卷(册)、件。通过利用馆藏档案资料,为全区制定重大决策、化解矛盾纠纷、编史修志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原始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截止2014年6月,仅房地契、婚姻、计划生育、公证四类专题档案,就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及新创经济效益超过6000余万元。

跨越之三:档案信息化

在创新中拓展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6

(一)加强学习,健全机制,积极打造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1、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学习。市档案局领导班子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努力提高班子成员及全体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定性、自觉性。

2、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优化机关工作机制。为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工作积极性,档案局建立健全了全员岗位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中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监督。

3、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在市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市档案局打破了十余年未进新人的局面,通过省四级联考,档案局一举新增7名工作人员,且均为全日制本科生。目前市档案局35名在岗人员中除2名工勤人员外全部为大学生。大量新生力量的补充,使档案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加强基层档案人员培训,打造业务精通,训练有素的档案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全年,全市共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26期,参训人员达1670人。

(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档案接收工作。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市档案局认真督导各级国家档案馆制定了详细的接收计划,青县、肃宁已经接收到了规定年限,吴桥县制定了详尽的档案接收计划,同时广泛开展业务指导,充分做好应接档案进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年内全部完成应接未接档案的入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接收档案99980卷、件,馆藏总量达1608648卷、件。

2、开发利用工作。全市1981年前的应开放馆藏档案全部开放。据统计,全年,全市共接待利用者14340人次,提供档案资料41780卷次,为领导决策、编史修志、查证学历、养老保险等提供了可靠的档案资料,对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和构建和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开展编研工作,提供主动服务,全市档案部门共编辑出版《大事记》、《地方志》等档案资料18种。为更好地记录、解读、传承和宣传新,市档案局还计划筹编《新世纪新----狮城发展档案集锦(2001—卷)》一书。目前该项工作正处于资料收集阶段。此外各级档案馆还积极为《省志·档案志》提供素材。

3、机关档案工作。我们各级档案部门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改进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机关档案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市县两级档案部门指导各机关制定了切合单位实际的《文书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二是认真执行年度立卷合格证制度,按照“谁指导,谁考核,谁签证”的一站式工作模式,指导检查年度归档文件整理工作,全市年度归档合格率达96%,为日后大量合格档案顺利移交进馆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机关档案工作目标考评工作,经过认真督导,预计年底全市将有4个单位通过aa级认定,19个单位通过aaa级认定,2个单位通过aaaa级认定。此外,我们对机构变动单位原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房管局、建设局的档案处置进行了检查。

4、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各县(市、区)通过下发文件、召开研讨会、制定业务规范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进一步规范了乡(镇)、村级档案室,把与农民关心的农村财务、宅基地、土地延包等问题相关的资料收集齐全、整理归档,增强干部与群众的信任度。目前,全市乡镇综合档案室“四有一能”率达到100%,规范化率达到90%。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肃宁县作为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建立了由县档案局局长任组长,两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农村建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肃宁县农村档案管理办法》,对档案的管理、收集范围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以肃宁县“四个覆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下发到乡镇、村;在每个乡镇确定两个村作为农村建档试点,由档案局派业务人员深入乡村,进行现场指导检查。

5、重点项目档案工作。对大化集团6万吨Dnt项目档案工作进行了指导和验收并对其年产7万吨tDi项目进行了前期业务指导。对港口海丰1000吨油码头档案进行了指导和验收。

6、法制宣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执法检查。市县两级档案部门先后开展了以汛期安全、文件归档、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等为重点的专项检查23次,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35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7、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抢救计划。全面完成全市年重点档案抢救项目立项工作。

(三)转变思路,开拓创新,难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城建档案工作;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工作机制

1城建档案工作主要内容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建设各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是抗震防灾、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也是工程建设、维修养护、改建扩建、审计稽查、维护权益的可靠信息和凭证。城建档案工作就是围绕城市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鉴定、统计、开发利用等,是城乡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国发[1980]302号第二十八条,大中小城市都应建立专门的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必须建立城建档案馆,收集和保管本城市应当长期和永久保存的基本建设档案。小城市和县镇按照要求,也要建立城建档案馆或设立城建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2城建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80%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城建档案室(馆),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城建档案馆,负责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地区形成的城建档案,相当一部分城建档案馆(室)被赋予“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职能,指导监督本地区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形成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工作体制。许多地方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计划和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备案管理程序,普遍推行“一书一证”制度(即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要与城建档案馆(室)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要由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出具《城建工程档案验收合格证》),工程档案接收率达90%以上。城建档案馆(室)档案数量快速增长,各馆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如密集架、计算机、扫描仪、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等,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建设工程文件归档管理规范》和建设部颁布的《城建档案分类大纲》、《城建档案保管期限与密级划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整理档案,档案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开始起步,各地积极贯彻《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初见成效。

湖南省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管理处)2004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县级城建档案馆(室)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醴陵市2006晋升为省一级城建档案馆,攸县设立专门的城建档案馆,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建设局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室。无论是人员配置、库房建设都相应的增加和扩大,整个县(市)馆藏由原来的几千卷上升到3万余卷。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建设事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建档案工作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新的问题和不足:城建档案的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滞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步子不大,建设档案工作仍然停留在“收集保管型”,没有实现向“信息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3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挑战意味着机遇,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工作机制,把城建档案工作推向新境界,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当前形势,努力创新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积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3.1抓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加强对重要数据的收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

积极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即以项目法人为管理核心,以纳入合同为管理依据,以监理控制为重要手段,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城建档案部门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全方位参与下,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稽查、验收把关的全过程控制的新的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对城市防灾抗灾,应对突发事件和反恐怖等工作十分重视,各城建档案馆(室)应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预防和应对城乡突发事件,一是做好重要工程包括重要建设、地下管线、人防工程、防洪工程等档案的收集管理;二是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做好重点档案的备份和安全保管,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工程档案的利用机制和受损恢复机制;三是加强对重要工程档案的研究分析,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在抓好重大项目档案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大业务指导工作力度,工作人员经常性地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服务,及时介入,多方协调,进行业务指导,确保了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及时性。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1591项,重点工程210项左右,仅2005、2006年共收集重点工程档案约4000卷。6年来新增入库档案约38000卷,为全市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2加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将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信息中心。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2005年建设部136号令颁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建设部门要建立配套政策措施,纳入行政审批环节,把《办法》所规定的查询制度、告知制度、竣工测量制度、档案移交制度、预验收制度、档案动态管理制度、责任制度等,纳入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相关环节,建立起各部门、各行业加强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资源共享的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各类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及时移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004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长沙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执法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业务指导以及检查督促,推动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全市包括引水、供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等专业管线工程档案都做到了业务指导到位、档案编制规范、收集工作有力、报送移交及时;2005年至2008年共接收各类管线工程档案4000多卷;并根据城市隧道工程、轻轨工程的发展,适时跟进,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主动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建设方面,长沙馆自2006年以来,通过市财政投入3370多万元,完成了“长沙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工程(一期)”,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把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打造成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平台,充分展示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3推进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实现由“收集保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转变。

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战略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集约经营阶段。档案是国家的基础性原生性信息资源,档案部门是信息资源大户,档案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化工作,面对国家信息工作战略转型,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重点转移到加快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上来。

当前多数城市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不少城市开设了局域网,有的开始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但各地发展极不均衡,距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服务”的要求甚远。各城建档案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于2006年9月联合启动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试点确定了6个方面主题和16个试点单位,其中沈阳市房地产档案馆与另外两家单位联合承担“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的试点任务,要求对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不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形式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归纳。各城建档案部门应主动融入对接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本地区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十五”期间,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先后投资60余万元,用于声像设备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安装了局域网,开发了“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建立了株洲市城建档案信息网站,逐步实现了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统计的现代化,结束了手工操作和人工查阅的历史。建馆以来,共接待查阅利用者36980人(次)、查阅档案35019卷,复制资料50000余份,为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也为全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改扩工程、解决纠纷、补办手续、史志修编、新闻宣传等提供了大量服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抓好村镇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把国家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各地建设规划部门必须加强与档案、民政、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将村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三农工作、村镇建档工作,进一步纳入村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施工管理、备案管理程序,保证村镇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

对株洲市各县(市)村镇建设档案工作来说,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特别是在镇一级,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目前镇域规划建设发展很快,建设档案工作要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不能留下空白。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硬件配置,落实工作场地和档案保管库房,配备必要的工作设备设施,改善技术工作条件。三是要进一步争取领导重视,努力用好地方政策,以有为争有位,不断打开工作局面。四是要进一步营造城建档案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氛围,加强市、区县(市)、镇建设档案工作联动,建立信息员队伍和工作网络,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横向交流,增强建设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整体实力和成效。

做好城建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档案人应尽的职责。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敢于创新,城建档案事业正如这五月石榴花一样,将会绽放出艳丽夺目之彩!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8

今年,我们要着重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一、找准社会定位,拓展服务途径

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怎样给自己定位,将决定其一生成就的大小。”借用这句话:“一个部门怎样认识自己的定位,将决定其成就的大小。”档案部门的社会角色到底如何定位,有人说是档案的“收、管、用”,这从工作程序与环节上讲是没错的,但从社会角色上讲是不对的,应该倒起来讲,即“用、管、收”。社会的需求即有用性是一个部门存在的价值,如果在这方面犯迷糊,档案部门必然被边缘化。档案的“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档案服务,这不是口号,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信息服务,二是技术服务。

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抓好两点:

1.抓好档案信息产品生产。紧扣中心确定主题,精心策划生产精品。省档案局(馆)今年重点生产的是四个系列产品:一是启动《洞庭湖档案》系列编研。将围绕洞庭湖的发展、变迁、生态等各个方面分系列收集档案,编纂成书。二是策划启动《湖南百年记忆》图鉴系列丛书。将湖南各行各业的百年照片收集起来,按行业、地区汇编成册。三是继续编纂《湖湘档案图典》系列。今年编纂出版《铭文拓片》卷。四是在省档案馆举办“雷锋家乡学雷锋――湖南学雷锋活动50周年档案展览”。计划3月5日前开展。各级国家档案馆都要把自己建设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是开展好6月9日“国际档案日”街头宣传活动。6月9日为“国际档案日”,根据国家局的倡导,要围绕这一节日,集中开展主题活动。今年的主题是“让档案走进家庭”,引导市民建立家庭档案。有步行街的在步行街,没有的在繁华商业区举办。各级档案部门除了配合上述工作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每年策划一个到两个产品。2013年是同志诞辰120周年,作为同志家乡人,要围绕这一主题,出版档案史料、拍摄有关文献电视片、举办展览。国家档案局将播出365集专题网络视频《档案天天看――档案系列》。

2.做好信息查阅服务。一是做好查阅接待服务。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开展节假日预约查档服务;要开展好“档案馆开放日”活动;要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对查阅费用予以减免;要做好查档登记和典型利用事例的宣传工作。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平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各地要利用网络平台、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整合档案资源,建立起基于数字档案馆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检索工具。我这里提出一个指标,“十二五”末,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全部实行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

在技术服务上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指导。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是为了记录新时期我国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是为了方便农村事务的管理,维护农村的稳定与和谐,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国家档案局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就是为了加强这项工作。今年示范县创建活动将进入攻坚阶段,我省有4个县将迎来部级示范县的验收。有示范县创建任务的县要根据验收要求,倒排时间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验收任务。在积极推进创建工作的同时,应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的经验,特别是对涉农档案的归档范围和分类方案、涉农档案的归属和流向以及农村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解答有关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现实问题,解决制约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国家示范县创建任务的地区要抓好省级、市级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工作,要通过示范抓好推广。

2.加强专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国家档案局已经了两批专业档案目录,以后还将根据情况变化不断更新目录。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与专业档案对口管理部门的联络沟通,指导敦促其将档案工作与专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提高专业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要联合出台各类专业档案的管理办法,根据国家档案局要求,每年要制定10个以上的专业档案管理办法或规范,特别是民生档案领域,要优先加强指导。

3.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省档案局将出台有关加强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管理的文件,引导项目建设单位正确认识和积极开展项目档案工作。要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项目综合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能,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共同为项目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加强项目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人员力量,提高业务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为项目单位提供更周到的专业技术服务。要总结推广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先进行业、单位的经验,适时召开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现场会,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引领作用。

4.加强对机关单位及所属机构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单位档案工作的指导一直是各级档案部门的重点,要继续加强。上述机关单位拥有很多二、三级机构,这些所属机构有的还承担了机关的部分职能,产生了数量众多且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这部分机构一直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会同主管机关,加强对所属机构档案业务的指导,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今年各地将进行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改革,各级档案部门要密切关注改革进程,根据改革方案,加强对改革单位档案流向的指导,积极收集撤销单位的档案,防止流失。

5.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档案局10号令(《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各级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管理类文件材料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审核工作。今年,国家档案局将印发《实施评价办法》,各级档案部门要适时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省档案局今年将继续抓好省属国有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各地还要加强对重点民营企业和“走出去”企业建档工作的指导。

二、抢抓档案资源,夯实服务根基

档案资源是本钱,没有本钱一切都是空谈。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资源紧缺的时代,资源意识普遍觉醒。国家档案馆虽为档案资源收藏的主渠道,但坐等上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抢抓”的意识。国家档案局提出:到2020年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要比2010年馆藏量翻一番。

1.扩大进馆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扩大进馆单位。根据国家档案局9号令的规定,国家档案馆可全部或部分接收各类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下属、临时机构的档案,还可以收集或代存本行政区内社会组织、集体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家庭和个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用价值的档案。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在制定9号令实施方案时,覆盖面一定要广,要充分考虑今后的扩展性,做到应进尽进。特别是一些新领域、新机构及新型组织要列入进馆范围。二是要扩大进馆门类。各级国家档案馆在制定9号令实施细则时,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敲定门类,一个单位制发一个文件。各级国家档案馆每年要接收一些新的专业档案,特别是民生档案进馆,真正把专业档案作为档案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我们要按照国家档案局提出的到“十二五”末,民生档案要占馆藏档案60%的目标努力。要加强对重大活动、重要人物、重点建设、地方特色等“三重一特”档案的收集。要依据省档案局去年印发的《湖南省公务礼品档案管理规范》和《湖南省省级领导人个人档案收集管理办法》,制定出本级的实施细则,做好公务礼品档案和领导人档案的建档及接收工作。除了传统载体外,一定要把电子、声像等新型载体档案纳入进馆范围,并加大收集力度。要严格按照《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把电子档案纳入到资源体系中,切实做好新技术条件下电子档案的收集工作。我们正在争取在省档案馆加挂两块牌子,一块是湖南省图片中心。图片中心的建立,就是为了要加大对声像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力度。另一块是湖南名家书画档案专馆。将启动书画档案的接收工作。今年,省档案局还计划抓好人事档案的归属与流向专题研究工作,计划将所有死亡人员人事档案接收进各级国家档案馆,使档案馆真正成为人生的精神家园,成为人生记录的最终归宿。

2.创新接收方式。既然要“抢抓”,在接收方式上就要有创新和突破。通俗地说,就是接收方式要策划、要新颖、要有吸引力。要善于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来搭建接收、征集档案的平台。如举办展览,往往需要充实档案资料,可以以展览主题为重点,到各相关单位去接收、征集,到外地去复制档案,从而扩充馆藏资源;可以举办一些比赛,比如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等,通过比赛选出精品,争取征集进馆;可以成立一些专题中心、研究性组织收集相关的档案资源;还可以通过提供档案整理中介服务,接收档案资源。以活动为交流平台,吸引档案所有者来参与,是获取档案资源的有效途径。

3.建立档案征集机制。档案征集是档案工作者重要的岗位职责和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途径。我们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使之常规化、常态化、常效化。一是要有专门的档案征集规划和年度计划。要从本地馆藏资源结构出发,紧密结合本地区历史,特别是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制订区外、境外档案征集规划,确定年度征集任务。二是要明确档案征集工作的机构。既可以由档案接收部门承担,也可由档案编研部门负责,还可建立专门的机构,由对历史档案有研究的人专门来抓。三是要安排档案征集的年度经费。要争取列入财政专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列境外档案征集专项。今年,我们要启动境外档案征集工作。四是要建立档案价值鉴定的专家队伍。要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又懂地方历史文化、古籍鉴定、字画欣赏的专家。五是加强与公共文化部门等相关行业间的协作与交流。特别要关注国内外文物、档案、图书信息,实现档案资源共用共享。

4.树立国家档案馆收藏权威。国家档案馆是由政府投资建起来的档案馆,代表国家和人民收藏对民族和社会有价值的档案。换一句话说,凡是国家档案馆收藏的档案,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对组织和个人来说,档案能被国家档案馆收藏都是一种价值的肯定,把档案交国家档案馆收藏,这既是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荣誉。国家档案馆就是捍卫这种责任,维护这种荣誉,这就是国家档案馆的权威。为此,我们首先要理直气壮地宣传这种权威,特别是要通过新闻媒体营造这种社会舆论,让人们认识档案馆,认识档案馆的权威,要理直气壮地叫响“档案―国家收藏”的口号;其次,要通过档案馆与社会收藏的互动,逐渐让社会认可和接受档案馆的权威;再次,我们要通过规则来维护档案馆的收藏权威。这就是收藏进馆的标准尽量让社会各界来参与制定,要让相关专家来参与评判;要通过档案馆的规范服务让社会各界知道进馆档案确实处于安全保管、规范管理、能永久传承的状态,特别是不会损毁和流失;要让社会各界知道国家档案馆收藏除了国家利益外,没有任何部门私利,免费保管、免费利用。只有树立了国家档案馆的权威,社会才会形成自动自愿向国家档案馆捐赠、移交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依法管理,提高服务成效

档案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赖于强有力的档案行政管理。档案事业必须依法管理,科学管理。

1.加大档案法律法规与规范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力度。我们要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全面推行档案依法行政,加大档案行政执法的力度。建立健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长效机制,将执法检查与业务指导相结合,实现行政档案执法检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要通过检查,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013年,国家档案局将联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国务院法制办对全国10个省(区、市)开展新一轮档案法实施情况调研和执法检查工作;还将对副省级市以上档案馆档案开放利用的鉴定划控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各地也要争取联合人大教科文卫委、法制办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今年省档案局和有关部门将重点组织对全省高校系统贯彻教育部、国家档案局27号令情况、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和山林权属改革档案管理现状、省属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进行执法检查与调研。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先后颁布了第9号令(《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第10号令(《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实施评价办法》、《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联合的国家审计署第10号令(《审计机关审计档案管理规定》)等系列规范标准,各地要通过学习培训、制订实施细则、办点示范、经验交流等措施加大宣传贯彻执行力度。

2.加大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省级重点抓好省文档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岳阳、湘潭、常德、娄底、邵阳、郴州等市要加快市馆建设的进度,县(市、区)要狠抓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的落实。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要狠抓项目的启动和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省里将继续坚持“先动先报、不动不报”的管理模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采用各种环保节能的理念、技术和材料,把档案馆建成节能、环保、美观、协调的绿色档案馆。从今年开始,计划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建成项目进行功能验收,凡验收合格者奖励10万元。其次,要增加档案事业专项经费。档案保护、重点档案抢救、档案信息化、档案征集、档案编研展览等费用,都要争取列入财政专项。凡是省拨专项资金均要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不合格者,停拨以后的专项资金,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加大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力度。这是今后档案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国家档案局提出到2020年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完成量要比2010年翻两番。我省档案信息化工作在全国总体滞后,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今年,国家档案局将搭建全国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级国家档案馆要把经重新鉴定为可开放档案的目录和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全文,上传到这个平台,真正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共享,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档案信息化体系的实质性建立。今年省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做好顶层设计,研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法、途径,拿出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各地要严格执行《湖南省档案数字化工作安全保密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数字化外包等工作的规范管理,从技术和管理上加以控制和限制,严禁外包公司留存、外泄数字化档案信息,确保核心档案在保密工作上万无一失。各级国家档案馆要做好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数字档案转缩微胶片工作。

4.加大档案馆(室)规范化管理的力度。首先,要抓好档案馆基础工作。国家档案馆要在档案管理上起示范带头作用,案卷标识要规范,摆放要有序,库房要整洁,出入库管理要严格,台账要清楚,各项基础工作要扎实,要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千万不能“灯下黑”。今后,我们要对市、县国家档案馆内部管理进行检查评比。创建国家一级、二级馆,关键是要把档案馆基础工作抓好。其次,要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馆)的监督和指导。要从规范化管理入手,引导基层档案室(馆)提升管理水平,要注意培育正面典型,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档案管理方面的监督指导作用。

5.加大社会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增多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规范管理与引导档案中介服务市场也是档案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省档案局已经制定了《湖南省规范档案中介服务规定(暂行)》,报省政府法制办备案后将正式印发。今后将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备案制,符合备案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了的发给备案证书,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一年一审,并在网上公布。凡是未备案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得从事档案中介服务。以此推动全省档案中介服务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四、提升专业水平,筑牢服务支撑

我们因“档案”相聚,事业唯“专业”而兴。档案队伍专业化的程度决定着档案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按照专业化要求武装档案队伍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1.强化专业学习。档案工作专业性强,业务规范标准多。2011年国家局公布继续有效的规章20件,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122件;公布现行档案工作国家标准13个,行业标准56个,强制性标准2个。从事档案工作,就必须熟悉这些法规标准与规范。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建立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制度,可以每周学习半天或者每个月学习1―2天,要作出年度学习安排计划。省档案局将改革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办法,严格按科目和课时授课,没有修完规定科目和课时,不得颁发相应证书。要建立健全专业学习的考核机制,系统内人员调整与提拔,都要与业务考试考核结合起来;对系统外,档案执法检查、规范化管理评估等都要查验档案专兼职人员的“两证”情况。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和骨干要带头学业务、带头讲业务,今年上半年要举办全省局(馆)长学习班。

2.开展专业研究。档案部门要养成研究探讨问题的良好风气。首先,要搞好湖南档案人员岗位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是档案业务最基础问题的研究,我们要集中全省的力量编好这部教材;其次,要在档案系统开展专项业务的调研活动,就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的调研分析,如今年各地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到底有些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等等;再次,要紧密结合我省档案工作实际,搞好档案科研项目的研究,可以跨市州、跨行业进行联合研究,每年都要争取一些课题纳入国家项目;第四,各级档案学会要真正发挥档案学术交流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开展主题性研讨,又可以请国内一些知名的档案专家举办专题论坛、讲座等,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3.建设专业文化。文化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首要是要培育行业精神。国家档案局提出:档案的作用是“存凭、留史、资政、育人”,档案工作的职能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档案工作者职责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那么,档案人的精神是什么?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提炼和概括。仅仅只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图新图强的内涵。此外,档案部门还要加强自身的对外宣传,宣传自己的工作,宣传自己的形象。现在全国有了档案徽标,有的省创作了档案馆歌,有很多省市制作了档案馆服装,等等,这都是好的举措。我们要办好《档案时空》、档案信息网站等宣传阵地,加强档案系统信息的交汇,今后我们要对市州和局(馆)处室的信息工作进行专项考核。档案部门还要发展与档案相关的文化。如成立档案摄影家协会、档案书法家协会,开展相关的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展档案系统文娱体育活动。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电子公文业务素质规范化

数字档案馆应组织对数据的有效访问和查询,使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包括目录、索引和全文)进行查阅。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滚动发展、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系统化工程,并且需要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来开展。

一、数字档案馆目标

从信息化建设的全局高度出发,针对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开发和搭建数字档案馆的基础运行平台等基础性建设工作;目标是整合各类档案资源,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集中、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电子公文的网络化鉴定、归档、分类、接收、存储并按照使用权限提供网上检索利用,在标准规范、软硬件平台与系统、数字资源的开发、保存与利用等方面积累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我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网络服务器基础设施建设。

目标是监理稳定可靠的支持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存、方便管理和高效访问的网络安全服务平台,包括不间断电源、防火墙、隔离集线器、网络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与配置,以及用于网络安全管理网关软件、入侵检测系统、网络版防病毒软件等基础软件系统的建设。

2、档案资源接收处理、统一存储与服务利用的集成化运行环境的建设。

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存储服务器(包括网络在线存储及备份、离线存储与备份)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部分应用软件系统等的购买、二次开发(集成接口和个性化开发)、实施、测试和运行维护等。

3、建设电子公文实施归档的系统。

初步形成文档一体化归档模式和基础运行体系,开展网络归档方案设计,制定电子文档一体化归档标准、规范,确定电子档案的保存格式及显现方式,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电子公文的网络化鉴定、归档整理、移交接收、存档保存目标,通过开发必要的接口圆形系统,为实现电子文件的网络一体化归档奠定基础。

4、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机器资源的综合管理。

结合学习档案馆现有的馆藏情况,开展对重要的急需保护的和利用率较高档案进行数字化,包括历史档案、需要抢救的纸质档案(自己模糊不清晰、图纸等)、找平档案、声像档案以及利用率较高的资料档案等,建立馆藏数字化加工的技术标准体系,规范数字化过程的工作流程,实现馆藏数字化形成的数字档案与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的集成管理与统一存储。

5、建立档案馆内部的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档案馆内部业务系统)。

整合馆内所有门类的档案信息(包括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会计、声像、人事等),实现馆内档案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档案馆内部的集中、统一、规范化管理,为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档案的收、管、用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

6、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网站(档案馆对外服务系统)。

通过对现有网站系统进行改造,将开放档案信息、档案编研成果等进行综合整理,按主题进行系统化整合并与档案信息服务网,为各部门检索查询开放档案信息提供网络化服务;将各部门需要经常查阅的档案信息按权限分为立档单位提供网上查询系统。

7、综合数字档案馆项目的开展,培养档案馆的开展现代化管理的拥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项目实施、应用培训等调动档案馆内部业务管理人员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人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档案馆现有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档案馆未来开展现代化管理积累技能更全面、业务素养更高的人才资源;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总结现代档案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在国内档案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二、系统范围与任务

数字档案馆的网络、服务器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与系统实施的范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首先应根据项目目标与经费等确定数字档案馆的实施范围。

1、系统建设范围、

(1)业务范围。数字档案馆中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支持档案业务工作的信息化方式开展,包括电子档案收集、整理、移交、接收、归档、管理、查询、借阅、利用、转档、销毁等覆盖档案工作全过程的业务活动;支持各业务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集成、信息共享与数据同步的自动化处理。

(2)档案信息范围。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档案信息应包括档案馆接收和保存的各门类档案的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同步的自动化处理。

(3)接口信息范围。实现档案工作与各归档单位之间的业务集成与共享信息一次录入多次使用及交叉信息的同步更新。

(4)系统日志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信息)范围。包括各类用户使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详细跟踪记录,并根据需要提供对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日志信息进行分析、统计,提供辅助管理。

(5)系统用户范围。支持档案馆各部门业务工作者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项业务工作,包括档案数据的增、删、查、改、统计、打印、转入、转出等;支持档案馆领导对档案信息系统中档案信息和日志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等。支持其他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查询档案信息;至此后档案馆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人员通过网络对系统进行安装、配置、运行、维护、数据批量转入转出、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备份与恢复、用户授权等。

(6)系统功能范围。的哪敢管开展需求分析提出的系统功能作为约束系统的功能范围。系统建设的某一阶段需要在锁定需求的前提下,规划系统功能。

2、系统建设的任务。

(1)确定系统目标。明确系统建设的任务、范围和总体需求,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2)需求分析工作。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现状分析,进一步将档案管理的详细业务流程、信息管理需求、接口需求等进行明确,由开发方与需求方密切合作、碎石沟通,锁定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

(3)详细设计工作。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详细设计工作,主要由开发方完成,需求方确认。

(4)系统开发与测试工作。

(5)用户测试与系统试用。

(6)系统实施工作。

(7)系统运行维护、升级和改进。

档案馆文化建设工作计划篇10

一、城建档案馆是一个城市建设系统唯一的综合档案馆

城市建设档案馆是一个城市城区内唯一的一座城市建设系统的综合档案馆。良好的保管条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任何专业档案馆(室)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理应归具有行业权威性、整个城市建设系统唯一的综合档案馆--城建档案馆保管。

二、法律条文规定,档案原件应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

建设部建办[1995]697号文“关于印发《城市建设档案案卷质量规定》的通知”中第3.3条明确规定,“进城建档案馆的文件材料应是原件”。而建设部《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中把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归属为Q大类。因此,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有形成城建档案的单位都必须按国家建设部下发的文件要求,把所形成的城建档案原件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

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36号部长令)也明确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应由城建档案馆负责。

三、行政职能要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应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

争议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归属问题的单位主要是城建档案馆与地下管线测绘部门。一般来说,测绘部门均是企业或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属生产单位,都没有对社会提供档案利用这一行政职能。相反,对整个城市的城建档案进行管理并对社会提供利用乃是城建档案馆的重要行政职能之一。只有把普查成果原件交由城建档案馆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四、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要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

地下管线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建及延伸着,所形成的城市管网信息是动态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实行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需要及时补充可靠的新的管线信息,城建档案馆作为一个城建档案信息源,对外所提供的档案信息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如没有原件的话,我们将无法实现上述目标。

关键词地下管线;档案原件;归属问题;行政职能

众所周知,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是一个城市地下管网的真实写照,是指导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因此,对其原件的归属问题争议很大。本文想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达成共识。

建设部已把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列为“九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来抓,以改变由于地下管线埋藏情况不清而制约城市发展的现状。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已于八十年代,进行了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现在,一些中小城市正在进行地下管线普查工作,还有一些中小城市正在计划搞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已搞完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有的已经遇到了其档案原件的归属争议问题。如青岛市已于86年至91年搞完了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但其原件的归属问题一直争议很大,至今测绘部门也没把其原件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给地下管线普查成果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正在搞和计划搞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应归属于城建档案馆保管。

一、城建档案馆是一个城市建设系统唯一的综合档案馆

一般来讲,城市建设档案馆都是当地政府所属的科学事业单位,归属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建委或规划局领导,是一个城市城区内唯一的一座城市建设系统的综合档案馆。档案馆的库房馆藏能力强,库房大都采用中央空调保持恒温,并配有除湿机、杀菌机、声像、缩微等先进设备,基本建成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时,配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良好的保管条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任何专业档案馆(室)所无法比拟的。而地下管线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所形成的档案原件是整个城市所拥有的巨大财富,具有极大的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因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理应归具有行业权威性、整个城市建设系统唯一的综合档案馆--城建档案馆保管。

二、法律条文规定,档案原件应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

建设部《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中明确指出,地下管线工程档案是城建档案中的一部分,并把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归属为Q大类。建设部建办[1995]697号文“关于印发《城市建设档案案卷质量规定》的通知”中第3.3条明确规定,“进城建档案馆的文件材料应是原件”。特别是建设部2001年7月4日的第90号部长令,第十条明确规定,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补测补绘形成的地下管线档案应当在普查、测绘结束后三个月内接收进馆。地下管线专业单位每年应当向城建档案馆报送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管线现状图和资料。既然国家建设部明文规定,那么,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有形成城建档案的单位(当然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形成单位也不例外),都必须按国家建设部下发的文件要求,把所形成的城建档案原件交由城建档案馆永久保管。

三、行政职能要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应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

目前,争议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归属问题的主要是城建档案馆与地下管线测绘部门。一般来说,测绘部门均是企业或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属生产单位,都没有对社会提供档案利用这一行政职能。相反,对整个城市的城建档案进行管理并对社会提供利用乃是城建档案馆的重要行政职能之一。地下管线普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社会提供利用,以便更好地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四、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要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交由城建档案馆保管

我们知道,地下管线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建及延伸着,因此,所形成的档案也就实时地处于一种动态状态。如能实现地下管线综合图的计算机管理,就能在计算机上很方便地实现地下管线的增加、修改、删除、迭加、剥离等动态管理,使我们对外提供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始终是实时的。城建档案馆作为一个城建档案信息源,对外所提供的档案信息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因此,各地城建档案部门都购进了计算机、扫描仪、数化仪、绘图仪等先进设备,搞城建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的话,我们将无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知道,蓝图易受潮湿、温度等外界因数影响,涨缩最大误差可达1―2mm,对于1:500比例尺的地下管线综合图来讲,实地点位误差将达到0.5―1.0m。如按此进行规划设计的话,原本在人行道上的管线井位(如下水井)就有可能跑到住户内,由此我们提供给社会的地下管网图将失去它应有的参考价值。因此档案馆应保存一套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使档案馆能对其实现动态管理,以保证我们对社会提供的地下管线综合图永远是实时的,以便我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鉴于各地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开展的程度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措施,以保证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能及时地接收进馆。

(一)、对于已搞完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应让测绘部门提交一套原图或二底图。目前,全国已有好多城市在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初就已搞完了地下管线普查,那时的测量方法和手段基本上是野外测量数据人工采集,然后进行室内人工编绘地下管线综合图,如北京、济南、青岛等城市。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城市城建档案馆并没有把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接受进馆。为了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更好地发挥城建档案馆对外服务的窗口作用,为社会提供实时的地下管线信息,我们应努力取得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把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原件接收进馆。如已既成事实,接收档案原件有一定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坚持接收地下管线综合图的二底图而不是蓝图,决不能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