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议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9:20

中学生议论文篇1

写作过程是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是整合素材、斟酌文字、转变角度、传达思想、反思提升的过程。通过议论文写作,学生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严密,性格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特色。

一、观点准确鲜明

观点准确鲜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者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是怎样的,都要表达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似隐似现。比如一次议论文训练中,学生的观点是“不完满才是人生”,按照如此说法,“完满”就不是人生了,这样的说法就会轻易被别人驳倒,导致整篇文章都缺乏说服力,如果说成“不完满也是人生”就精确多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观点的能力。首先,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看一些新闻评论性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社会观察》等,或者辩论性比较强的节目,如大学生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注意新闻或者辩论的标题,学习提炼观点时思维的角度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其次,教师可以搜索一些时事热点事件,让学生在课上谈谈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文字,这样的活动可以两天甚至每天进行一次;再次,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辩论赛,教师给出论题,学生进行辩论。如果我们这样长久地做下去,学生议论文的观点或见解一定会准确深刻得多。

议论文的构思要有特色,即构思要精巧、严密,因为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追问法”了,即追问原因――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办法――问一个“怎么办”,追问结果――问一个“会怎样”,追问对象――问一个“关涉到哪些人事物”,追问意义――问一个“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样的文章既结构严谨,又解决现实问题。

二、事例新颖独特,议例深刻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中学生现在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读书也只是局限于作文书,知识面极其狭窄,举例总是离不开司马迁、屈原、史铁生等老生常谈的人物,没有“源头活水”何来“清如许”?再说,就是偶尔能积累到一两个新颖的素材,也不能准确深入地做出分析,说什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崔永元请152名农民工吃饭”的素材也只能分析到“感恩”这个层面,理解比较肤浅。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平时接触社会比较少,思想比较幼稚。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多积累一些新鲜素材,鼓励学生假期走进社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形形的人、多种多样的事;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特色社团,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班级的学生交流;最主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素材做深入挖掘,如“崔永元请农名工吃饭”的素材,我们可以提出“崔永元为什么要请农民工”,“事件曝光后农民工生活过得如何”等问题供学生思考,让他们就这个事件挖掘社会意义,这样才能使事实论据发挥出最大作用,让议论文更具说服力。

三、论证合情合理

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说的道理大都是泛泛而谈,使用自己的语言直白来论述,翻来覆去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导致议论文空洞乏味。有力的道理论证离不开引用名人名言,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一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能够引人深思。

学生道理论证无力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语言苍白,平铺直叙,一说到底,其实在讲道理时学生可以运用排比、对比、反问、设问、比喻、类比等多种手法。如在论证“尊重孩子”时运用比喻:“孩子不是裸机,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这样是不是更生动形象了呢?论证“敬畏自然”时运用排比:“自然给予人类恩泽,让我们生生不息;自然给予人类奥秘,让我们沉醉探索;自然给予人类真朴,让我们心静如水;自然给予人类启迪,让我们解读真谛。”这样是不是更磅礴有力了呢?所以,要使道理论证有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中学生议论文篇2

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文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

议论文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确定学习议论文的具体目标。按系统论整体化的原则,议论文教学应确立整体学习目标和阶段学习目标。整体目标是指整个高中阶段学习议论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是指整册教材、单元、课文的目标。阶段目标的有机组合便是整体目标。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应把三年学习议论文的目标告诉

他们,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思想情感目标等。以后再把每册书、每单元以及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目标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

目标明确后,备课时就要突破单篇教材备课的框框,把每篇课文都放在整个单元、整

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宏观角度去考虑,从而确定讲什么,怎么讲,一方面要把握好每篇议论文各项训练之间的横向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其共性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纵向把握训练序列,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层次性,使学生不断增加新鲜感。如此纵横交错、新旧沟通,就会使教学活动获得整体效应。

把具体的议论文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就开辟了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强化学习意志的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者;把学生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二、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是由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议论文教学担负有提高学生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所决定的。例如,教学《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两篇杂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两文在批驳敌论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深入钻研课文,分析比较,设法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选择表述自己观点的最佳论证方法,智力活动异常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讨论,轻易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学生喜欢讨论,讨论能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满足其表现欲,保特愉悦的智力情绪,讨论能使学生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交锋,在思想上造成碰撞,因此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状态。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高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要求自主,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

具体做法如下:

(1)生疑。教学议论文,我把预习引进课堂,通过课堂预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生疑”。(2)激疑。就是开启学生的疑窦,激发其探究精神。(3)释疑。这是关键一环。首先要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准确抓住应发现的问题。为使学生容易掌握问题的线索,老师必须提供若干资料、知识;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假说,在学生发现问题后,可要求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这是通向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再次是验证总结,使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对事物认识的两次飞跃必须由认识者去实现,学习议论文也是如此。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老师讲是外因,学生质疑问难是内因,只有内因真正起作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应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对学生实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有一点点正确的地方都应肯定,因为学生的看法并非科学发明,他们善于动脑,大胆质疑问难,这其中便包含着可贵的探索精神。

四、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高中学生学习议论文,不满足于只学懂课文,老师应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1)不断刺激学生的求成心理。这是向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挑战。给学生的刺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新的刺激时必须将新知与旧知加以联系,并提供必要的例子,让学生从中悟出一般道理,此外还应突出重点。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的学习内容,也便于使所学内容系统化。例如《讲讲实事求是》的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论证方法,既是新知,又难掌握,老师就结合学生易理解的生活实例,结合学过的课文实例让学生分辨,并补充课外的有关练习。由于求成心理的驱使,学生想方设法弄懂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差异,并用来解决这课的思考题。学生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解决问题遇到阻碍时,老师适时点拨。这样多次反复,学生逐步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以后遇着其他用到这两种论证方法的议论文,也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了。

中学生议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轮滑课;教学;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轮滑运动是以人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技巧、休闲和惊险为一体,能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但是,由于轮滑运动动作难度较大又容易受伤等因素,使学生在轮滑的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学生在轮滑课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建议。

1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的状态。在轮滑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还会因为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轮滑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技术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淡薄,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薄弱。

1.1动作难度与危险性

轮滑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要求学生靠与地面接触很窄的滑轮作为支撑点,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项目运动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刚开始感到很新奇,当穿上轮滑鞋后就会产生站不稳、失去重心和不能移动的感受,这时就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定式,认为“太难了”、“我学不了”、“我不行”等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力差,根本就不适合学习这项运动,尤其当其他同学摔倒或出现意外时,这种恐惧心理越发严重。例如,学生在弯道技术学习中,不敢大胆地向弯道“圆内”倒重心,又不敢大胆地使用外刃蹬地,结果不但动作技术没有长进,有时会由于动作不连贯或其他原因导致摔倒,从而更加畏惧弯道的滑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笔者认为动作难度和动作危险性大是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

1.2学生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学习和练习;其次,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也是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由于轮滑项目自身的危险性和运动者自身的因素,受伤在体育活动中并不鲜见。当受过伤害的学生在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的经历相类似的内容时,头脑中就可能会再现事故场景,从而引发对轮滑运动的恐惧。此外,过度紧张是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轮滑运动时,就会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如,动作呆板、不协调、多余动作增多、动作感觉性差等,如果较长时间都不能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渗透到动作学习过程中去,最终导致自信心水平降低,从而诱发出一种丧失学习动力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轮滑课前,对轮滑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理解比较肤浅,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2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心理障碍是轮滑课学习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克服和解除的。在轮滑课教学中,每名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都存在着差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信心,兴趣削弱。因此,教师应遵循有关原则,应用适当的方法,解除学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2.1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的基础,从上第一次课开始就应加强学生身体各素质的练习,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对任何一个有难度的动作,首先要抓好基本技能练习,防止学生脱离实际条件,在他们尚不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情况下,片面追求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例如,通过练习一些复杂的动作来增加身体的协调能力,或用橡皮筋等外界物体对身体施加外力来增加腿部力量及脚跺关节力量。

2.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意志就越坚强,越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轮滑课的动机不明确,认为不是主课,只不过是玩玩而已,不必认真;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对要求考试的教学内容认真对待,积极练习,对不是考试的内容,则不重视。因此,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求并鼓励学生在跌倒后继续坚持练习,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练习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待和战胜困难。

2.3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上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使课堂充满欢乐气氛。学生情绪较沉闷时说些得体的幽默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可避免枯燥、厌倦的心理,培养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要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让他们去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在气候条件较差或动作难度较大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重点技术的讲解,在开设轮滑课之前,学生必须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练习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保持重心平衡是关键,此外必须学会“八字”停止法,这是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降低畏惧心理

2.4重视动作示范和保护措施

动作技能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形成一般是从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开始的,通过观察在头脑中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觉表象,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因此可以看出,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同时,在上课之前要求怕摔的学生佩戴护膝、护腕、头盔等护具,在加上轮滑技术上的正确姿势示范和技术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严格的技术要求下轻松、平安地完成轮滑动作,这是减轻学生在轮滑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2.5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轮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二教师除运用语言激励外,还可采用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通过表象回忆的方式,引起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同时利用积极情绪替代消极情绪,达到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让学生回忆自己完成动作难度较大动作时的肌肉用力感觉,并将自己的动作同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对肌肉动作控制程度,使身体各器官系统达到协调发展,以增强学生学习轮滑的信心和动力。

2.6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害怕等不良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肯定和评价,提醒学生动作用力的时机、方向和动作幅度,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转移和分散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能顽强果断地克服动作困难,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学生议论文篇4

作者:王宏基李琳单位:抚顺师专

不是盲目地接受现状,只有不断产生问题,才能不断创新.首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采用试讲评议式、情感诱导式、讨论式、问题教学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其次,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就实验教学而言,鼓励、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验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那些反常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

教学考评体系是对学习过程的有力保证.在教育评价上,要改变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严谨、完整的教学考评体系,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首先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产品设计质量、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成绩都纳入到教学考评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的新型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要重点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定期规范地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成立研究组,举办各类高层次科技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组织各种参观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勇于突破常规,提出创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师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支配的客体,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和创新精神.高职教育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种传统的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对教师的作用进行科学的定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完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创新,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并将二者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大校内实训室的投入校内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好的校内实训室可以为学生走向实习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加强与企业生产管理理念的接轨.在校园中营造与生产实际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意识到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好的校内实训室不但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还可以满足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要求,为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各类技能大赛提供场所和技术支持.

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和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使校外实训基地向着多元化发展,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是指打破以往实验室独立分割的封闭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实行资源共享,将实验室的资源全部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作为课内实验的延伸,对学生开放,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物质与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研发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中学生议论文篇5

关键词:议论文教学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学生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文体是记叙文、议论文,而这两种文体中,议论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相对较为薄弱,高考作文分数拉不开差距,很少出现出彩文章。议论文是用来表述个人观点和立场的一种常用的文体,文章逻辑严密,其主要手法包括逻辑、推理及证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议论文写作的评价标准: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但在议论文教学中却往往高耗低效,令人困惑。因此,如何摆脱议论文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议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问题

在旧的语文教材中,对议论文所概括出来的结构模式一般不具有实用性。如,指出议论文有四种结构模式,分别是对照结构、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层进结构,但这并不是议论文严格意义上的分类,而只是从议论文论述的几个角度对其结构进行概括分类。其中,层进结构和并列结构是两种不同的对立议论论证模式。从议论文的写作思维空间及时间角度来看,这种概括已经完全囊括了议论文所有的论证结构形式。另外,教材所指出的另一组论证结构中:总分结构和对照结构,其中总分是文章的一种篇章关系,总分中“分”的部分才是文章的论证结构,而这种论证结构形式,既可以是层进关系的论证结构形式,又可以是并列关系的论证结构形式,也可以为对照关系的论证结构形式。可见,如何“分”(即论证、分析)才是要掌握的问题关键,而仅仅告诉学生议论文写作应用总分的结构模式不具有任何教学意义。

(二)方法问题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常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结构模式的模仿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主观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大量的分格模式、作文模式、作文套路、程序训练等。缺乏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维训练,也就忽视了议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过去教材在讲述议论文时便会分析其“三要素”,即:论据、论点、论证,此后在教关键内容“论证”时,就会围绕上述空洞的议论文的“模式”及“论证结构”进行教学。因此,这就使得议论文写作教学及其训练成为议论文的模仿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及写作思维的培养。

二、议论文教学策略

(一)从结构把握入手

议论文的结构是指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其中的引论部分就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第一,对自己的观点能够做到准确、清晰的表述。这就要求先解决两个问题:观点的产生及对观点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产生理念、观点的能力,而都很难一下子做到将这种模糊的理念和观点利用明晰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也是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将自己理解的观点表述出来。例如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学生表述出“逆境能够成就一批人才”、“温室里的花草经受不起风吹雨打”等诸多不同观点。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观点表述来加强训练,比如《拿来主义》一文开头四段先提出作者要批驳的靶子,即“送去主义”,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五段才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这种观点的表述方式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之一,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就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一个好的引论要具有好的引出观点的方法和技巧,供材料作文更是如此。引出观点是指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评论,分析和评论要击中材料的要害,这样才能使观点更加深刻、准确。可见学生的分析和评论能力也是议论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如分析和评论的对象是什么,分析和评论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是什么,应用何种语言形式进行观点表述等。在议论文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专门设置上述能力训练内容,以全面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从心理学的运用入手

议论的基本能力是社会实践的必要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有重点地经常指导学生训练,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保持、知识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起始点就是对知识的感知。它是对知识表面特征的认识,也是理解知识的基础。根据学生议论能力的不平衡性和议论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可以对议论能力进行分解,编排训练的序列,逐步进行训练。例如,把训练树立论点的能力分为五个阶段:提出论点的能力阐明或申述论点的能力证明论点的能力从各个角度提出分论点的能力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证明各个分论点的能力。围绕树立论点的能力,反复依次训练,训练的过程中,印发补充教材,让学生自读揣摩。训练议论能力必须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才能使议论有的放矢,也才能使议论能力不断提高。

可见,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不仅能显示出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且能衡量出中学生整体逻辑思维的敏捷程度。然而,要想提高议论文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本文总结的以上几点也不能完全概括议论文教学方法,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坚持从点点滴滴做起,定能有所收获。相信经过每位语文教师的努力,我们的议论文教学课堂一定会充满智慧与激情,让每位学生不再觉得写议论文是应付差事,那时我们的学生定会写出精彩绝伦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张代玲.谈谈议论文教学[J].语文天地,2003,(18).

[2]殷中杰.浅谈议论文教学的三个层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6).

[3]柏大保.议论文教学的关键[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05).

中学生议论文篇6

议论文是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文体,它用来发表意见、阐述道理、分析问题。议论文通常含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行文过程的特点是"文道并进"。特别是在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议论文通常是以短小精干为主,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有所取舍,进而体现出教学的高效性。一、明确论点、寻找论据

论点是论文作者在最鲜明的提出自我见解和主张的话语,好的论点的提出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论点是文章的灵魂,是一句完整的话语,在语文课本中的议论文的论点都是段落开始或者结尾。论点是学生掌握文章的抓手也是提高思想认识的关键。实事论据是语文课本中经常使用的事实论证方法,所选的实例通常是真实、典型、新鲜的特点。

在教学的时候是论点到论据的顺序进行,在教授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是正好相反,教师要提供大量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发学生的"心动",才能让学生的更好的完成写作,因为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人的观点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不能偏激的规定某一论点写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教师在备写作素材的时候要"合时"和"合事",还要"动得了心"学生感兴趣才会关注才会深入的揣摩思考与领悟。例如,在讨论时下学生中比较流行的"穿越体"时,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当堂读一段穿越体的文章后学生更是兴趣盎然。然后教师再通过合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合理的引导,使之"心动",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现象和实例,只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心动。教师在这里要备实例,要经过筛选、分类和归纳,最重要一点是要"鲜"只有这样学生们才有话说。二、抓特殊句式,理顺行文结构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语义来实现的。句子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的符号,不同类型的句子各有其特点,在议论文中为了加强语气通常采用的是反问、设问、感叹的强烈意义表达的句型结构。议论文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大众化的写作思路现在高考中已经是很难出彩的,所以教师要在和学生共同探讨中发现既符合规律又独特化的写作思路。路德庆认为,"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议沦文写作的基点,应放到怎样说清说透道理这一点上"。现在的学生写的议论文有着很多的逻辑漏洞,这有应该如何解决呢?

在进入高中第二学期的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议论文,也让学生自己学者写作议论文,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却很难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分析其原因大部分是对论点进行的自我演绎,没有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所叙述的文章大部分还是只从论点、论据、论证的方面罗列。逻辑情况的不严密是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所以在行文结构中,要从第四个方面"释疑"来从新进行行文。教学中的立证是我们以前强调的,现在的"释疑"是我们要在行文中注意的,从读者的角度写还有哪些问题是应该澄清的,只有这样的文章在逻辑上才是严丝合缝。三、找对写作对象和目的

现在的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写的议论文完全就是演绎,没有特点的读者和受众。这对于学生来说写了文章并不解决任何的问题。有语文教育学家就提出了在社会中写作的任何文章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写给一定的群体,解决一定的问题。在学习写作的时候也是要有明确的目的。首先要想一下这个文章的的受众是谁,要处理什么问题,把这个定好了行文的语言和措辞都会有一定的改变。同样是谈"包容"在给国内各族群众来看就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如果受众是其他国家就应该谈论求同存异、相互尊重,营造和平的国家环境;同样是谈努力学习,在学习较好的同学来说是要在扎实的功底下的创新,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来说就要持之以恒、善于积累、循序渐进。只有文章有着明确的论点和写作对象。文章才可能有的放矢,有的话说就不怕写不好议论文。四、总结

中学生议论文篇7

一、学会举例——明确文体

文体,就是文章的写作思想,主要包括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思维。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这一点能引导学生从读后感、一事一议中得到体验。

对议论文文体的把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表达思维。明确的了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议论文的写作思维——用事实来证实认识。这句话虽然不能全面概括议论文的写作特征,但在初学议论文时却能让学生简明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思想。用事实来证实认识,与读后感、一事一议不同,后者是对某个具体事物作出某些抽象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前者用具体的事实来对是抽象认识作出论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认识”就是议论文的论点,“事实”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样就形成了议论文的简明的文体思维:一个论点+几个实例+结论。

二、学会分析——把握论证

在学生学会运用“论点+实例+结论”的议论文基本思维后,再深入一步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证的核心思维——分析。

议论文提出论点后,只叙述几个实例来证实论点,还是肤浅的。因为具体实例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偶然性使某个实例不一定能推导出论点,不确定性让读者看不清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议论文用实例来论证论点,还必须在实例与论点之间进行推论,即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论证。这一推论过程就是对实例进行定向分析,用分析揭示实例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就是揭示实例的成因、意义、危害、特点、关系等,通过这些分析来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实例进行分析,分析的深浅、丰简因论点的宽窄、实例的多寡而定,分析的形式可以是在叙述实例时边叙述边分析,也可以在叙述实例后再独立分析,举实例时形成“实例+分析+结论”的思路。

三、学会说理——深入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上面所谈的举例论证还只是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前两步。

道理,是从众多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共同规律,用道理来论证论点,比举例论证更深入。

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理”分为两种:一般道理和客观事理。一般道理广泛地存在于熟语、格言、名言中,是前人从众多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事理。引用这些言语,就是运用其中的一般道理来论证论点。客观事理是客观事物的事理分析,与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一样。不同的是,实例分析是对论据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而事理分析是对论点中的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因而它更具有“理”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学会举例论证之后,引导学生从举例论证中学习说理论证:从论点与实例的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中学习一般说理论证,从对实例分析中学习事理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中,论点与实例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具体事物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名言、格言、熟语中包含的具体的道理来论证论点中概括道理,从而形成“论点+引用”的论证思维。

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证,这也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对事实的分析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论证事物的事理分析来证实论点,从而形成“论点+(事理)分析”的论证思维。

四、学会综合——透彻论证

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文体。理,是抽象的,用事实来证实“理”的真实性,使人信,用说理来证实“理”的正确性,使人服。为达到这个目的,议论文的论证就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使论证透彻,这就是综合论证。

中学生议论文篇8

潘教授认为:“‘三要素’属于‘形式逻辑’范畴,它不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考虑推理形式是否恰当,将它作为认知方法,属于线性思维或平面思维,是不合适的。”还认为:“‘论点’的形式不重要,‘论点’的性质才重要。‘论点’的新颖与逼真,是议论体式写作的先决条件。议论体式写作的目的,便是‘求真’……”然而,他后面又强调:“议论体式写作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然而,由于认知是没有尽头的,所以真理往往又是遥不可及的,认知追求的是‘逼真性’。”

我觉得潘教授对中学议论文的教学与写作还是不甚了解。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中学生的写作活动主要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的论点难免有高下优劣之分。如果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衡量他们的习作,当然会觉得幼稚一点,或者是不全面、有偏颇。这都是正常现象。提倡论点要准确,要“逼真”,这绝对没错。但是,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苛求学生。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根本任务还是教会学生能够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能够思考,能够论辩。既然“认知是没有尽头的”,真理“又是遥不可及的”,连成年人都无法事事达到真理的程度,只能尽量追求“逼真度”,又怎能要求那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写出真理性很高的议论文呢?这不是太难为他们了吗?

至于潘教授对当下中学生议论文观点陈旧、论据雷同的批评,我也持有不同意见。潘教授说:“他们的‘议论文’写作,几乎所有的‘论点’都是陈旧的,‘论据’都是雷同的,例如‘贵在有恒’‘诚信’‘助人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志者事竟成’‘失败是成功之母’‘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这些类型的文章,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中学生都写过,是很“陈旧”。但是,作为励志性的题目,“有志者事竟成”“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是可以写的,也是有必要写的。这有利于他们的性格成长。正如经典作品一样,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阅读,是不会过时的。还有,只要留意当前全国高考、中考的作文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可供学生论述的“论点”还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潘教授所说的“他们的‘议论文’写作,几乎所有的‘论点’都是陈旧的,‘论据’都是雷同的”,未免太绝对、太武断了。

潘教授在“材料意识缺乏:基础的浅陋”一节中写道:“‘三要素’思维是‘论点’先行的,是以‘论点’为原点的思维,而议论体式写作的原点不是‘论点’,而应是‘材料’,‘论点’是来源于‘材料’的。如此重要的‘材料’工作在‘三要素’思维中却被忽视,因而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也是付之阙如。是先有论点还是先有材料,这涉及‘唯心’与‘唯物’之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知道,学生写作文,有人曾戏称为写“遵命作文”,就是按命题者的要求作文。我们可以还原―下学生的写作顺序:先从老师或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论点),然后再调配大脑中储备的素材加以叙述和论证。因此,学生写议论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抑或材料作文,实际上都是先有材料,然后再确立论点,最后成文。学生的论点不可能从天而降,他们的写作原点也是材料,根本就不是潘教授所说的论点先行的情形。

潘教授还强调“原始材料”的重要性,认为:“对于议论写作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材料’……古往今来的作者都极为注重‘材料’的完整、全面、真实,注重‘材料’的搜集、甄别、思考。”“在议论体式写作教学之初,就要……让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领域、专题、论题搜集、学习、思考相关资料,积累相关学养,养成定向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良好的‘材料’(资料)工作意识。”这些主张我完全赞同。写出好文章确实需要拥有完整、全面、真实的材料。但是,潘教授的这些观点如果是放在大学里,用于要求大学生,恐怕还可以做到,拿来要求中学生,可能就脱离实际了,有点理想化了。学校里繁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该怎么去,去哪里占有大量的“原始材料”?

潘教授还认为,“议论文三要素”忽视了议论性文体中的驳论文,认为驳论文一般不用论证方法,阅读这类议论文本自然就找不到三要素。其实,驳论文作为议论体式文章的一种,一样有论点,只是它的论点往往不像立论文的论点那样明显。它的论点往往是破中有立,边破边立,是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它不仅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论点,而且也有自己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以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在批驳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过程中,鲁迅先生陈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事实,提醒人们评判“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用事实分析、证明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在这篇典型的驳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样样齐全。因此,只要是议论体式的文章,不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论辩文,都带有传统三要素的特征,并不是找不到三要素。

中学生议论文篇9

在写作教学方面,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呼吁说理写作、公民写作,俞发亮先生的新著《走近议论文——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回望》就是其中一部力作。该书聚焦于议论文这一说理写作的重要文体,致力于研究议论文写作测试这一非常具体的问题。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纵向的“历史”钩沉。不管人们对高考的看法如何不同,有一点认识是一致的:高考写作深刻地影响着中学写作教学,因此,研究中学写作教学就不能不研究高考作文。20年来,俞老师一直参与福建省高考阅卷并主持作文评卷工作,这一经历成为他写作教学研究极其宝贵的资源。本书第一章即对1977年以来30年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做了较为全面的爬梳与反思,这使得本书具有一种别样的“景深”。30年的高考写作是一段注定无法回避的历史,是当下写作教学的基因,它深刻影响着当下写作教学的样式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二、反思性的“元”研究:对议论文争议之“争议”。“元”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它跳出争议作文之外,以理性的标准反思人们对高考争议作文的“争议”。俞老师在众多的争议中遴选出与议论文写作有关的问题:议论文文体特征,满分作文,说真话、写真事,论据真实,议论文的逻辑性……通过对这些争议的讨论分析,引导读者隐隐窥见人们对中学写作教学若干本质问题的认识正在发生着缓慢却较为深刻的变化。

三、横向的“域外”借镜。国外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对成熟,俞老师参考美国Sat作文考试命题与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标准需要改进与完善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培养批判精神、开展批判性阅读、高考测试以论述类作文写作为主、高中开设形式逻辑课程等。

纵向研究、横向研究以及“元”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得俞老师的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中有些建议或可再做商榷,但他的研究态度、方法及广阔的视阈却使得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理依据。本书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特征,即注重从课程与教学层面结合展开议论文写作研究。

中学生议论文篇10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是冀教版八年纪下册的写作实践。主要针对初中生初学议论文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可先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如何掌握这种写法,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师生互评上次作文让学生掌握这几个环节:如何概括材料,如何论证,尤其如何举例,并且会把论点论据有机结合。主要借助网络平台,更直观,让学生人人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目的]

本次作文是学生初次学写“一事一议”的作文,如何在讲评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方法,主要决定于教师制订目标时的深入思考。

因此我确定了本课三个目标:

[1]学会概括材料

[2]论证过程中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论证

[3]举例论证时注意的问题

(三个目标的确定都是基于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大纲指出:“叙”,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做适当的取舍。“议”,能针对事情谈见解。)

[教学用具]互联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一事一议”作文的格式,即概括材料-――发表见解――摆出依据――概括总结。然后在互联网平台出示作文材料一,提炼中心论点。

(这个环节主要是要学生回忆“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基本格式,在网络上出示材料,让学生回忆上次作文内容,能结合这一点来为下面互评学生习作打基础。)

二、网络上出示学生习作,互相点评

a)学生习作――在网络上,师生互评主要针对概括材料来评,发帖。

(“一事一议”材料作文第一步是概括材料,在规定篇幅内,围绕确定的中心论点,概括材料就为下文严密充分的论证开了个好头。因此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直观地参与,既能发现别人的问题,也能在自己写作时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b)在网络上出示学生习作,师点评,主要就概括材料与论证过程来评,并发帖。

(这个环节主要针对学生习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论证过程中举例不恰当,或举例时没有紧扣中心论点来叙述而设置的,通过这个典型事例来学会如何举例,如何围绕论点来叙述,而且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并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真正掌握写议论文时应如何举例,如何论证。)

c)针对以上问题,出示“写作指南”。

(这个环节只要是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材料之后不分析材料并提出论点或论点不够明确,举例不够恰当,不能证明观点来进行一点指导。)

d)网络上出示美文佳作,师生互评发帖。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在网络上奖鉴赏学生佳作来学习并掌握“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法,尤其是如何提出观点,论证观点,举事例等等。在网络上鉴赏比教师给学生读佳作更直观,更能够体会到佳作的妙处,以便学生学习。)

e)网络上出示素材加油站。

(针对学生没有素材来补充一些与本文有关的论据让学生积累,而且可以存到自己的文件中,运用网络更便捷。)

三、在网络上出示新的作文材料

a)学生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然后再根据话题确定中心论点。

b)围绕论点在网上查找证明观点的论据,事例和名言,并把它们发到老师的博客中来资源共享,下去完成作文。

(这个环节只要是利用网络这个大资源库来积累素材,想让学生学会上网查资料,掌握更多的素材学会写“一事一议”议论文,为以后写议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