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表现评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23:06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1

该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民族责任感,范文之评语:思想政治表现评语。在学习上努力刻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良,获得二等奖学金。生活上积极进去,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群众关系良好,曾获“军训优秀学员”,团日活动先进个人、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优秀团员,校三好学生,市三好学生。

该生思想上积极向上,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定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平时乐于帮助同学,团结同学。学习努力,积极请教同学和老师,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平时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学习上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评语《思想政治表现评语》。同时,学习校本课程开放的精神,认真备课,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发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偏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生在校期间在各方面表现积极,勇于进龋思想上,该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上,该生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获得一等奖学金。该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社会工作上,曾担任地科院文艺部部长,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生活中,该生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同学关系较好。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2

该生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民族责任感。在学习上努力刻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良,获得二等奖学金。生活上积极进去,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群众关系良好,曾获“军训优秀学员”,团日活动先进个人、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优秀团员,校三好学生,市三好学生。

该生思想上积极向上,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定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平时乐于帮助同学,团结同学。学习努力,积极请教同学和老师,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平时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学习上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学习校本课程开放的精神,认真备课,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发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偏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生在校期间在各方面表现积极,勇于进龋思想上,该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上,该生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获得一等奖学金。该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在社会工作上,曾担任地科院文艺部部长,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生活中,该生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同学关系较好。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78-0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1]其间,话语必然按照其特有的逻辑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说事话语和文本话语所反映的、话语所表达的事实发展关系必须符合理论推理及其递进依据”[2]。教育主体、话语和语境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基本单元,主体相适、话语建构和语境契合是其内在运行机制;话语转译是话语单元之间的关系力量,从而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抵达教育实效。

一、主体相适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的核心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话语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教育话语作为勾连的中介,必然要与教育者相适应、与教育对象相适应。因为“话语主体在实现彼此理解的过程中客观地存在于话语本身之间的张力度”[3]。因之,教育者首先必须承担话语有效性要求:可领会性——说出可理解的东西以便为教育对象所理解;真实性——提供真实的陈述以便与教育对象共享知识;真诚性——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向以便为教育对象所信任和理解;正确性——说出正确的话语以便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同。这种“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4]。但由于同为话语主体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的角色差异、知识差异、价值差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必然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享的可能,对立性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衰减。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教育主体间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更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话语有效性的难题——如何使话语与教育主体相适应,不导致主体与话语的二律背反。

一是达成价值共识。话语的接受根植于价值的共识。教育对象能否接受并认同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内容是否反映外在事实,以及是否与教育对象需求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要表达社会价值取向、教育者的教育取向,而且还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状况和内心需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仅从社会需要和国家期望这一维度出发,忽视教育对象个体的利益与需要,忽视其成长背景和接受能力,将导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在话语描述、表达和输送上出现“视界间隔”,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

二是实现话语权分享。话语权的分享是实现主体话语相适的基本条件。只有教育主体拥有话语权,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求,才能在不同主体的话语表达、交流、交融中走向价值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和教育对象的话语权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言说者的角色差异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同的表现形态。教育者的话语权表现为言说权、说服权、批判权和引领权等;教育对象话语权主要是享有接受权,以及平等参与讨论、协商、论辩的权利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客观上仍然是由教育者主导的,必须通过参与讨论、协商等方式给教育对象“分权”和“增权”,释放教育对象的话语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强制性、他赋性走向协商性、内生性,克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利偏好,从而提升话语的有效性。

三是注重主体互动。序差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成效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要着力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转变“独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建立主体间的对话机制,双方都进入教育实践的角色与状态,沉浸在话语构筑的共同世界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反映主体的精神活动和思想体验,达成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达到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

二、表达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核心的任务就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如何描述以及能在什么程度上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否描述以及描述的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5]如何准确描述、建构主体所需要的表达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建构的基本问题。

一是话语的能指、所指及其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主体的能动性和描述对象的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客观性指向主体的活动,赋予话语以能指功能;主观能动性直指主体本身,蕴含话语的所指取向。教育者首先必须了解话语的一般功能,并依据对教育对象特点、教育内容需要、教育目标追求等,对话语所能承载的教育信息进行建构,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转化为话语工具载体,从而通过准确的话语表达实现教育目标、内容的选择、联结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话语的能指、所指还会因为教育者、教育对象需要之间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不同。如果主体之间的需要差异过大,必然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内涵,甚至成为无法交流的“断桥”,难以到达教育目标的“彼岸”,也无法成为激发教育对象需求和动机的外在“诱因”。

二是合理运用描述性和评价性语言。话语具有描述和评价之分。“一类话语表达的命题可以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另一类话语不是被用来表达真或假,而是被用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或情绪。”[6]思想政治教育既着眼于求真,更追求善与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描述性与评价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上,我们往往过于突出评价性话语,采取结论明示、先在的表述方式,让人“知其然”,宏大叙事的话语较多,精致入微的描述较少。今天,随着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提升,描述性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工具理性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出描述性话语,引导教育对象在现象描述中寻找价值答案。

三是对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话语的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话语的意识形态特征,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一般话语的不同。一方面,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忽视或无视意识形态性,就会消解其学科属性和独特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有意识形态性话语,不仅会与时代脱节,而且还会遮蔽其教育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不同语境、不同任务下选择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关涉政治的是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地运用意识形态性话语统一思想;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在非意识形态性话语的描述中实现对教育对象政治意识的引导,把意识形态性蕴含在教育话语中,彰显学科话语特征。

三、语境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的要求

话语表达、传输和理解、接收都受到客观语境的制约,语境是话语交往中的应然性条件,是一种实现理解与共识的本体性承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向实效需要“理想话语情境”。这种理想语境核心是话语的因人、因时、因地、因果而异,在不同的教育时空、不同的话语场域下需要不同的话语形式,由此带来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语境中的话语差异关系,在宏观、中观、微观场域中的话语差异等。在宏观语境上,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多样和多变。在微观语境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未必都是面对面、同时空的表达、传递和接受,因之出现明显的语境差异、频繁的语境变迁和转换,从而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不同的语境下理解教育话语,导致话语信息和价值逻辑出现衰减,甚至变异。可以说,在语境的不确定性、多维度性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避免“失语”、“断裂”和“悖论”等现象,成为话语逻辑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是把握时代特点。时代特点是最根本的语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完全被政治斗争话语所吞噬,政治话语代替了社会上的其他话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走上了对传统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恢复,重视新时期的话语建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7],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形式等方面不断得到拓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回应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回应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回应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和新媒体发展的客观历史现实,及时变革、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适应外部语境的变迁与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发展。

二是着眼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构成语境的个体底色,也是领悟语境的个性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重视“生活世界”这一中观语境,注重从人们鲜活的生活实践中、生动的话语中汲取、提炼、提升话语,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实效。

三是关注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关注现实社会的活跃话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境的“晴雨表”。社会舆论能够体现最新的政治话语、社会话语以及各种思潮话语等,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语境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社会舆论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造丰富多彩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创构健康有益的语境,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当社会舆论一旦失控或调控得不好,就很容易导致社会恐慌、民心躁动,破坏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尤其在当前新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舆论场域下,如果发言者都讲责任,遵规范,传播客观、真实的信息,表达理性、公允的观点,那么就能够加快形成良性的舆论秩序。反之,如果胡言乱语,传播不实信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那么就容易刺激受众情绪,使舆论场域出现混沌和混乱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取得实效必须保持对社会舆论的足够关注和正确引导。

四、话语转译是思想政治教育通向实效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来看,包含着由行政管理者发出的权力话语、由理论研究者使用的研究话语、由实践教育者所运用的工作话语、由教育主体生活中所运用的生活话语等,这些话语在描述方式、构建特点和评价标准上并不完全是同构的,需要通过充分“转译”才能够真正反映出思维、观念深处的意愿,从而在话语实效上形成共享和一致。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相关学科话语来看,属于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话语转化,如怎样把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话语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是当前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话语转译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文风”和“话风”问题,就是话语转译不足的体现。建立通向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机制,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绕不过去的课题。

一是通俗化、大众化是话语转译的核心。话语的通俗化与大众化相伴相随,通俗的话语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就是将学术性的理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转换为生活话语、教育话语,运用通俗易懂、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理论、传递价值,使理论从书本上、书斋中解放出来。二是防止转译滞后和异化。滞后和异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的重要原因。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话语转译是一种教育推进。滞后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滞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无法对内容进行描述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异化则主要是把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或者其他学科话语直接机械地搬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导致话语“夹生”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要注意使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适应,与时展相适应,既要积极借鉴各种健康有益的话语资源以及其他学科话语的资源,又要避免生搬硬套地将其直接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学科话语建设。

参考文献

[1]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96-101.

[2]李宪伦,朱小翠,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逻辑、话语功能与哲学思维[J].思想教育研究,2009(2):10-13.

[3]牟永福.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J].学术月刊,2007(3):21-27.

[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5]邱仁富.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本命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9-74,92.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4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历史演变的问题,并对不同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反思与批判色彩的世纪,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驳诘问难,其先后有文白之争、课程目标之争、读经之争、大众语之争、文道之争、语文标准化考试之争,等等。语文教育批评现象成为20世纪语文教育历史上一道鲜明而独特的风景线。对这种纷繁芜杂的语文教育批评现象,它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批评有什么样的特点?语文教育批评与语文教育改革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此,本文首先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发展历史演变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

要想探讨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历史演变问题,首先应该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历史进行分期考察。从现有几部关于20世纪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著作看,它们对于20世纪语文教育发展历史分期问题,往往采用社会分期法,即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依据进行分期。如《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一书在阐述现代语文教育分期时就认为:“35年(1949—1985)来,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建没、‘文化大革命’、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建设与‘改造’、‘开放’等几个大的阶段。……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相应有这样几个时期:‘语文’统一期,汉语、文学分科期,‘语文’教育曲折发展期,‘语文’改革实验期。”[1]这种分期法显然是将语文教育纳入中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前后发生过程的历史阶段来考察的,它虽然比较方便研究,但并不一定能够如实地体现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特点。

从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发展来看,语文教育批评作为对语文教育问题的不满、议论、闲话、指责和批判等为存在形态的一种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带有语文教育批评者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更多时候是受到社会政治、文化与教育等因素变革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变化对语文教育批评的影响尤其显著。因此,对于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发展历史的分期问题,我们更加注重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变化对语文教育批评的发展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来确立划分的标准依据,并且依照语文教育批评发展的内在逻辑初步确定其不同历史阶段。从对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史料分析情况看,参考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文化与教育的变革对语文教育批评的影响,以及语文教育批评自身发展的逻辑特点,我们可以把整个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语文教育批评的萌芽奠基期、探索发展期、曲折迷失期和兴盛繁荣期。这四个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无论是批评的指导思想,还是批评的对象内容,乃至批评的作用效果都各有不同。这样的划分法与既有的现代语文教育史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采用社会分期法是有所差异的。

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20世纪的语文教育批评从产生以来,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因素变革的影响,它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并且,不同时期的发展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表现出特定历史阶段语文教育批评的形态与特点。

首先是语文教育批评的萌芽奠基期(1904—1919年)。随着1904年癸卯学制及其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语文得以独立设科,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教育开始诞生了。在对语文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批评过程中,现代语文教育批评也开始萌芽。从批评的指导思想上看,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批评基本上以“实用理性”的思想为主导。这种“实用理性”的思想秉承清末以来的“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体用一致”等思想中“用”的精神实质,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色彩,“实用理性并不只是伦理实践,它也同思辨的思维模式形式对照,……也将有用性悬为真理的标准,认定真理在于其功用、效果。”[2]这种以是否“实用”、“有用”作为衡量与判断事物价值的思想观念,既反映了近代以来西学的传播已经逐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观念,表明国人在中西文化的鲜明对比中,开始接受西学崇真尚实的文化价值观。同时,这种思想观念与民国初期兴起的实用主义思潮也有着相似的本质与价值取向,它们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来看,由于清末以来新式学堂的教育重点是发展高等教育和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学阶段的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这点从清末的癸卯学制与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的结构就可以理解。因此,语文教育批评更多的是对小学阶段语文教育问题的批评。从史料情况来看,人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三方面。在语文教科书批评上,主要批评其“粗糙庞杂”之弊病。黄守孚、陆费逵、梁启超、缪文功等人分别对这时期的语文教科书存在编制粗糙,内容庞杂,脱离实际等弊病进行批评。在识字教学批评上,主要是批评识字教学的“繁难低效”,刘师培、沈颐、钱玄同、范祥善、蔡元培等人从文言汉字书写困难,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差等方面对识字教学进行批评。在作文教学批评上,主要是批评其“空泛无实”的弊病,蒋维乔、钱基博、张显光、黄炎培、吴研蘅等人批评了作文教学不切合实用,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此外还有对小学语文读经问题的批评。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与语文教育改革密切联系,它促进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并初步奠定了现代语文教育批评的基础。

其次是语文教育批评的探索发展期(1920—1952年)。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科学与民主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主导性思想。人们在思考各种问题时,已经突破了“实用理性”的认识层面,逐渐确立起“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和方法论。这正如当时的教育家王凤喈先生所说的:“新的教育必须以科学为指导,理论要有科学的依据和证明,实践要遵循科学的方法,结果要有科学的统计。”[3]表现在语文教育批评上,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已经发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以“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去审视语文教育的问题。同时,在对1922年新学制酝酿和讨论过程中,人们开始比较关注中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对中国中学校教学方法的批评,更加激发人们重视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问题。语文教育批评的重心也从小学阶段转移到中学阶段,其转折阶段的标志就是1920年发表了几篇比较有影响的批评文章:《对现在中学国文教授的批评及建议》(种因)、《中学的国文问题》(陈启天)、《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等。这些文章对中学语文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与批评,反映出语文教育批评重心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批评的史料分析来看,它们主要涉及中学阶段语文课程与教材、语文教学方法、作文教学、语文读经、语文教师等问题的批评。具体而言,人们批评语文课程与教材“杂糅繁难”,语文教学方法“陈旧教条”,作文教学“敷衍形式”,语文读经“古奥荒唐”,语文教师“参差散漫”等。对中学语文教育这些问题的批评,实质上就真正深入到语文教育问题最为核心之处。毕竟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历来是语文教育问题最为复杂,最为集中,最为繁难之所在,人们对于语文教育问题的批评,往往是针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而言的。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家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包括有王森然、阮真、黎锦熙、叶圣陶、朱自清等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们对语文教育问题的批评往往建立在语文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因此批评非常精辟,有见地,充满说服力。无论是从批评的对象内容上,还是从批评的方式方法上,他们都为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期的语文教育改革取得明显进步,现代语文教育体系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

第三是语文教育批评的曲折迷失期(1953—1977年)。解放初期,在文学批评与政治批评“一体化”的批评模式影响下,语文教育批评的“政治标准第一”思想取向越来越明显,并逐渐替代了“科学”与“民主”的指导思想。至1953年,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通过一次关于《红领巾》的观摩教学的评议,批判了一般流行的语文教学方法,由此而引发新一阶段对语文教育问题的批评。同年,叶苍岑的《从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人民教育》杂志的短评《稳步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问题委员会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等文章相继对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显示出语文教育批评发展到新的阶段。从史料分析情况看,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已经明显发生变化,以“政治标准第一”的思想替代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语文教育批评主要表现为批评文学教育“反动消极”、语文“双基”教学“少慢偏费”、作文教学“低俗浮泛”和语文教学方法“烦琐封闭”等方面。由于受“一体化”批评模式及其“政治标准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此期语文教育批评的政治意识比较强烈,批评过程的盲目性、非理性色彩鲜明。特别是1966年6月《人民教育》刊发的《的修正主义方向必须批判》和《是一株大毒草》这两篇文章,它们反映出文革期间语文教育批评真正迷失了自己,成为政治批判口号的附庸,一味地追随政治的风向而对语文教育任意阐释与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就总体而言,它们是语文教育批评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大倒退,对语文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第四是语文教育批评的兴盛繁荣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及其文化范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78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对语文教育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进行尖锐地批评,其以科学理性的批评方式,打破了以“政治标准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批评窠臼,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标志着语文教育批评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开始摆脱“政治标准第一”思想的束缚,在8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不断复兴的文化背景下,“人文主义”思想逐渐成为语文教育批评的主要指导思想,陈仲梁、于漪、韩军等人就积极以这种思想去审视语文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强烈呼唤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呈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语文教育中依然存在的极“左”政治思想的批评;一是对语文教育中伪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倾向的反拨。具体而言,人们批评了语文教材的“老套无序”,语文教学方法的“呆板僵化”,文学教育的“苍白无情”,作文教学的“伪圣乏味”,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功利专制”,语文教育理论的“纷乱模糊”,以及语文教师的“浅陋保守”等弊病。作为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批评高潮的标志,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刊登了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等三篇文章,由此引发了20世纪末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期间,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批评热烈而活跃,无论就批评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无法相提并论的。20世纪的语文教育批评达到了自身的兴盛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批评成为推动21世纪初语文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对于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演变过程,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进行考察,这对于我们清楚地认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发展特点与作用无疑非常重要。从不同时期语文教育批评的发展变化来看,语文教育批评明显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因素变革的影响。就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言,可以说,每一次社会文化思潮的变革都会对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清末以来,“实用理性主义”思想,“科学与民主”思想,“政治标准第一”的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它们无不对语文教育批评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语文教育批评的发展演变,正是随着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变革而不断生成与变化的。此外,社会政治与教育的变革也会对语文教育批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结合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变革来分析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演变过程,既可以使我们对语文教育批评历史分期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文教育批评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认知。

总之,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因素变革的影响下,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是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的。对其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期考察,进而明了不同时期语文教育批评的特点,探究语文教育批评背后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认识20世纪的现代语文教育是怎样发展变化过来的。这对于我们把握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无疑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3.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5

一、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简单化的不利影响

理论界有人认为,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太复杂、太琐碎,主张“简易”处之;不少教师也因怕难怕繁,常常将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简单化,甚至应付了事,使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这样做至少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

1.对学生自身成长不利。

学生处在思想品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可塑性很大,好学上进,有着美好的人生向往,勇于改正缺点错误。把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指标、标准适当细化、量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评定指标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和学校对自已的要求,了解到同学和教师对自已的评价,对照标准,看到自已的优点和长处,也看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促成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如果评定的指标过少,评定标准的等级过少,鉴定的评语过于简单,必然难以达到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目的。

2.对摆正学校德育的首要位置不利。

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评定简单化,客观上将淡化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结果必然把思想政治工作降到次要地位。

3.对科学地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不利。

将学生思想品德简单化,就很难制定出科学、客观、全面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指标和标准,就是已有的标准,也很难得到认真全面的执行,其结果往往是凭印象,靠经验,使用些公式化的语句,给学生的鉴定评语几近“千人一面”、“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情况,缺乏客观性、科学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被评对象的实际状况。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生理条件、心理因素、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哲学素养等,都会成为主体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个逐步转化、深化的过程,对一个人只作寥寥数语的评定,实在难以衡量其转变过程和整体面貌。

4.对甄别和选拔人才不利。

现实工作中因班主任负责为每个学生作学期评定和毕业鉴定,由于其工作量大,加上缺乏过细的指标标准,评定工作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班主任感情上的好恶偏差、认识水平的局限等难免掺入其中,并且,班主任也往往报喜不报忧,写好不写坏,这样作出的评定鉴定,其实区别不出好差,也反映不出人性特征,用人单位自然就无法凭鉴定真实地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

二、改革势在必行

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必须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评定的指标、标准和等级量化应当切实可行,便于实际操作,但切不可为追求操作中的简便而置评价的科学性于不顾。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很多学校真正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简易”化了,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教风不正、学风不正的偏离社会主义办学宗旨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当然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主要原因,而其根源,又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简单从事所致。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

1.要端正思想观念,摆正工作位置。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先进,考试成绩的高低只能是一个方面,还应看重学生本人的表现,看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不能只重才,不重德。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不过关,其他条件再好,也不算是好学生,也不能选用或录取。不能把思想政治视为软指标,不能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好,思想政治考核自然合格。要确保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位,首要的问题是学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2.要把好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关。

考核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检验,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证。学校应以工作需要为原则,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表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弄虚作假,不偏不倚地写好每个学生的评语、鉴定。

3.要把思想政治品德与知识才能两者结合进行考核。

思想品德与知识才能是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两个基本的、主要的要素。一般说来,思想品德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世界观及道德品质等方面,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首要的主导地位,支配着人的一切言行,这样知识才能成为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思想品德的好坏并不能决定知识才能的高低,知识才能的高低也不能说明思想品德的好坏,但思想品德的好坏能够促进或阻碍心智的发展,而心智的发展也对人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基础作用。因此,为了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评定鉴定时,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智力水平两者结合进行考核。

4.制定比较科学、完善、尽可能细化的评定指标标准体系。

结合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新内容,细化指标,尽量给出多层次多等级的期望行为标准,其实,指标标准制定得越科学、越细化,越方便操作。学生自己、同学、教师都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个个学生对号入座,对照标准,一目了然,同时,对学生的评语鉴定,也就有了客观的衡量标准和依据,有了较为规范的表述语言,从而克服过去千人一面的简单套话的状况,使评定以真实准确的语言来概括,界定和区别不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个性特征差异及品德操行等,从而较科学、完整地记载和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政治状况转变发展成长过程。

5.利用现代化手段,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品德评定工作。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6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话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1-0076-02

一高校辅导员话语能力概述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时,主要依靠语言去完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起着情感表达、思想沟通、信息传递的作用。“话语是在交际中的决策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大编码而产生的言语成品。”话语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话语能力。

高校辅导员话语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在大学生普遍认为“比较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深入浅出,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输出最多的信息和知识;沟通能力,包含著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和倾听能力。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交往性,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辅导员要从遣词造句、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等方面去传递观点和情绪。共情能力,即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能力。对症下药,方可把握问题的症结,抓住关键,才能有的放矢。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话语能力体现其思想性与内涵性。高校辅导员的话语能力表面上反映的是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做工作的能力,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辅导员“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水平,反映的是辅导员人生阅历、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眼下高校辅导员所缺少的,需要提高和补充。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话语能力能以小见大,从对高校辅导员本身到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再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逐级递进、层层推进式地产生影响与发挥作用。

二话语能力对高校辅导员的作用

1综合提升了高校辅导员的话语艺术,使其话语形式与话语内容相统一

话语是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其艺术性的特征。一是有利于辅导员注意情理交融。人的精神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人有感情的需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辅导员带着感情去工作,从情入手,重视感情的培养,以情感人,打开交流的心扉。“‘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没有‘理’的支撑,情就成为盲目的激情。”因此应重视理,讲清道理,以理服人;说理透彻,准确到位。二是有利于辅导员“注意话语情景的选择和创设。”话语交流的时机、场合和情感氛围对交流效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及时把握时机,增强语言的渗透力;妥善选择场合,增加话语的认可度;调整情感氛围,增强话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三是有利于辅导员注意人与事的有机结合。从细微着手,关注学生的成长,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学生个性;明确事件主题主体,针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话语。

2强化辅导员的素质,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者和表达者。话语使用的规则性、辅导员话语内容的特定性决定了应从话语的使用者,即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升入手,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一是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语言是文化的范畴,文化是语言的基础。通过人文素养的提升,了解语言的基本要求,通晓语言的规则,增强话语的表达能力,使话语连贯、优美、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提升辅导员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功底,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世界;掌握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思想指导行为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增强辅导员话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提升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辅导员通过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积累,得心应手地汲取有益的语言素材,实现利用和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四是道德修养的提升。相对于辅导员的千言万语、苦口婆心,辅导员人格魅力和示范表率是一种无声的教材,更具有说服力。五是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促进辅导员了解网络、熟悉网络、利用网络,做好舆论的引导和掌控工作。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与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与责任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在思想政治教育谈话中的辅导员话语相关,因此,辅导员话语的理性自觉,话语能力的提升,拓宽辅导员话语的深度与广度,促使辅导员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话语角色,鼓励辅导员在话语中倾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潜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去认真理解学生、把握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能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切实提供一些参考。

三话语能力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作用

自2012年以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相关高校协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已经连续开展五届,各省自治区、各高校也相对应地陆续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评选优异的选手参赛。大赛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介绍与展示、基础知识测试、微博(公文)写作、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案例分析和谈心谈话。

1进一步完善和充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模块

高校辅导员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身,多面角色要求其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才能应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应在完善和充实已有大赛模块的基础上,继续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可以考察辅导员核心工作能力的比赛项目,更加客观、全面地对辅导员职业核心技能进行评定和测量。如可以将无领导小组讨论纳入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让一定数量的一组被评价者,一般是5~7人,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的模拟团队活动形式。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辅导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评价标准和考核维度

辅导员话语能力在职业能力大赛中的作用,可以激励大赛组委会完善大赛的评价标准与考核维度,强化话语能力的评价标准。此外,大赛考核方式的选取、题目不是单纯由组织者设定,更要得到广大辅导员、学生的参与,采取双向对话、多向对话,传统方式与新兴方式相结合。在采用传统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竞赛方式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结合。让职业能力大赛内涵更丰富,评价标准更客观,考核维度更全面。

3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比赛机制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无论对高校、辅导员、还是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能力大赛不是辅导员的终极目标,应以大赛为指导、风向标,来构建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和培养目标,应紧紧抓住辅导员职业能力大的机遇,发现辅导员职业能力中的问题。应努力创新健全合理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应健全合理的职业能力大赛机制,如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激励制度等;另一方面健全合理的职业能力大赛规划,保证制度的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四话语能力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作用

从高校辅导员话语能力的培养到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发展,到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影响,逐步递进地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1推进辅导员工作交流与培训学习。

教育部24号令第十八条指出高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与进修深造。为了落实文件精神,各省区各高校均采取了讲座、会议、集中学习、专题培训、择优培训、经验交流、典型发言等形式,促进辅导员工作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也是促进工作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有效平台。大赛包括了初赛、复赛、决赛,既包含了学校内部辅导员竞赛,又包含了各高校之间的比赛,还包含了各省区之间的比赛,比赛中所表现出的优秀水平,可以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借鉴,推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达到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管的目的。

2丰富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内涵,为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等拓展了内容

辅导员话语能力的发展,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内涵。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的各项目对应着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各维度,对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辅导员选拔招聘考试中也能融入大赛内容,以便能选出更合适的优秀人才。在辅导员培训、考核内容上,也丰富了其维度,强化考察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推动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3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可以使辅导员较为系统地学习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专业化水平,促使辅导员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意识到开展这项工作大有可为,为其将学生工作当成职业提供了可能,使其朝着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4有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有益探索和阶段性成果,是辅导员工作艺术和思想意识的一次洗礼,通过职业能力大赛使辅导员系统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知识,在充分发挥传统手段前提下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提高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水平,客观上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反作用于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开木.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7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本学科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全省或全国本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热爱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任现职期间,年度(任期)考核均在“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高级政工师专业技术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延迟申报:

(一)年度综合考核为基本合格(基本称职、中)及以下等次者、连续病假6个月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过党纪、政纪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情节严重者,取消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并受聘高级政工师职务5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按《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每年参加以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及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认真贯彻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系统地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新情况、新经验,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并对其中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第七条专业能力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负责所在单位、部门或分管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为保障工作任务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独立完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报告、总结、规章等。

(三)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开创本单位、本部门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工作独具特色,在全省或本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八条专业业绩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相关知识,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交反映本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案例分析报告。

(二)在本部门、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市(厅)以上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撰写正式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篇。

第十条外语要求

掌握一门外语(或古汉语)。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考试,取得成绩,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二)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三)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核),取得成绩,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30年以上,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并受聘8年以上,或符合规定学历不具备规定资历者,工作业绩特别显著,年度考核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条:

(一)个人获得全国或省部级思想政治工作荣誉。

(二)作为单位主要领导,为本单位被评为全国或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起了主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三)作品获得过部级奖励或省部级二等奖1次,或市(厅)级一等奖3次以上的奖励。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资格评定仅接受高级政工师专业技术资格者申报。

第十五条申报高级政工师资格者应提交第三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六条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的说明见附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本专业广博、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或突破,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的前沿动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全省或全国本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在我省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在职人员,其中事业单位人员的参评范围按《关于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资格评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宣发[2003]1号)文件确定。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中)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5年以上。

(二)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获得全国或省(部)级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三)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获得部级奖励或省(部)级二等以上奖项1次,或市(厅)级一等奖以上的奖励2项以上(前三名)。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按《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一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三)系统地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理论、最新知识及其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条专业工作能力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负责所在单位、部门或分管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为保障工作任务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并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三)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开创本单位、本部门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工作独具特色,在全省或本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一)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相关知识,积极提出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提交反映本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案例分析报告。

(二)在本部门、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市(厅)以上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篇。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级别的职称外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附则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8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29-01

语言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辅导员最有力的武器。辅导员的语言艺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基础。它不仅能够反映一个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剂。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针对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常见问题,简要探讨高校辅导员提升语言艺术性的主要途径。

辅导员在运用语言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言泛政治化,不接地气。主要表现为辅导员容易唱高调、讲大道理,使用脱离学生的“官话、套话”等。这样空洞的“说教式”语言因缺乏真实性,不能以理服人,不能真正引起学生共鸣,学生不信服自然不支持、不参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语言缺乏真实饱满的情感,不够人性化。受中国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重视集体而忽视个人,辅导员不太关注单个学生的需求和愿望,甚至有时会对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置之不理。一味的灌输“大道理”,不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真情实感,思想政治教育就因缺少师生心灵互动而陷入困境。

(三)语言缺乏时代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有些辅导员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严肃的,就得使用刻板、教条的语言。但这样的语言多会遭到学生的排斥甚至厌烦,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热爱新鲜有趣的事物,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是不考虑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必然不会取得好的工作效果。

高校辅导员提升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

辅导员的工作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掌握和运用好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切实成效的重要保证。

(一)辅导员要使用严谨科学的语言。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课内为学生答疑解惑,课外组织班级活动,找学生谈心谈话,联系家长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等,以上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在使用语言要做到正确、客观,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明白,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现错误。试想,要是辅导员在和学生交流时,辅导员的语言毫无组织,说话毫无逻辑,不着边际,一定会影响学生对辅导员意图的领会和把握,同时大大降低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阻碍辅导员今后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辅导员要学会使用政治性和哲理性相结合的科学语言去引导启发学生。

(二)辅导员要学会使用有针对性的语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1]大学生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辅导员也要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语言艺术。具体来说,辅导员在找学生谈话前首先要全面了解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对谈话对象思想或心理问题以及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用恰当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外,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性质的事情,辅导员也要采用不一样的语言。比如,辅导员在主持班会时,语言要简明扼要,严谨且富于逻辑;辅导员在找个别学生谈心谈话时,语言要亲切和善,营造出开放民主的沟通氛围。

(三)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要真诚、平等。只有付出真诚的爱心,才会有一场双赢的谈话。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渴望平等、尊重和关怀,因而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的时候,要使用真诚平等、体贴入微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突破心理界限,他才会和你推心置腹,你才能听到学生群体中最真实的声音。有时候,当学生的某些语言行为惹得辅导员生气后,辅导员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权威身份”去压制学生,“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谈心谈话时尽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畅所欲言,平等互动,制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气氛。“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充分信任辅导员,把辅导员当朋友,对辅导员无话不谈时,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就会变得愉快、高效多了。

(四)辅导员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表扬学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恰当适时的表扬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其它同学也能起到榜样示范效应。辅导员在表扬学生的时候要实事求是,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表扬,切忌空泛或夸大其词,恰如其分的表扬能让学生感觉的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用心,进而激励他今后做得更好。

(五)辅导员批评学生时,语言要尽量委婉、幽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难免会违纪违规,为了提醒他们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辅导员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就非常必要。当然,我们要认识到,批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辅导员不要以严肃的面孔对学生说教,而要以关爱学生的姿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博大的胸怀宽容他们,用人格的力量感化他们。一般来讲,辅导员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批评”学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幽默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辅导员以生动、委婉、含蓄、风趣、机敏、确切的话语,友善地对学生提出批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反省,促进学生在笑声中认识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缺点。

辅导员语言艺术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辅导员认识到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辅导员也要积极主动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清楚了解不同大学生的需求、愿望和兴趣,真诚平等地和他们交流。我相信,要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了用脑、用心、用情,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9

谈心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采用的重要手段。谈心是一项思想性、艺术性、技巧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谈心必须根据不同问题和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运用其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把握好倾听的艺术。倾听别人谈话不仅使对方感受到尊重,而愿意积极合作,同时又是我们了解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效途径。在谈心中,必须放下架子,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摒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恶习。二是把握好说话的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说话的艺术上要把握语言的明晰度、中肯度和感彩度。同时还要善于创造练好地谈心分为,适当运用幽默语言,穿插连珠妙语、肢体语言等无声交谈的艺术,才能使说话双方在情感、思想方面产生共鸣。三是把握好角色转换的艺术。从听到说、从说到听得角色转换,贯穿谈心的整个过程,要根据需要和情境,有意识的选择倾听和诉说,喋喋不休和沉默不语、似听非听或不闻不问都会使谈话陷入僵局。要使谈心受到良好效果,首先要做好准备。了解谈心对象有何思想问题、情绪如何、产生问题的原因等等,避免言不及物。其次要以诚相见。要交心,不能打官腔;要平等待人,不能居高临下,要信任,不能先入为主,疑神疑鬼;要组织适当的语言,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再次要选择好时机。时机早了,条件不成熟;晚了,时过境迁,失去谈心的意义。只有掌握好“火候”才能把谈心工作做到家。最后要选择好场合。选择什么样的场合谈心,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办公室谈,可以显示出谈话的严肃性,让对方更重视;在家里谈,可以增进感情,缩短双方的距离,使谈心容易进行下去。有人的时候谈、无人的时候谈,效果都会不一样。对一些外部工地的员工,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谈心。

2、表扬的艺术。

表扬是一种正面激励方式,是对职工群众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公正的积极肯定、支持、宣传和奖励。重视和运用好表扬的艺术,能充分激励人们的积极性。鲜明的政治性,是表扬的生命线。思想者治工作者在运用表扬的艺术时,要突出政治性,要和党和国家、集团公司和油田、企业和单位的政策、规定以及中心工作相结合。要做到公正合理,体现出严肃性。不可认为拔高,也不可轻描淡写,要做到表扬恰如气氛,使受表扬者身心愉悦,其他群众心悦诚服;要做到时时准确,层次分明,形式多样。要掌握表扬的技巧,注意表扬形式的多样性和个性;表扬气氛的轰动性和广泛性;表扬时间的及时性和适时性;表扬对象的选择性、表扬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此外,还要把握好情感。在表扬时,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掌握好量度。表扬的量要适度,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反之会适得其反;如果表扬的面过大,数量过多,职工就不会珍惜得来的荣誉,失去表扬的作用;如果表扬面过小,也会使职工失去创先争优的信心。二是把握准确度。做到准确、公道,使人们心悦诚服。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不能缩小。对一件事、一个人,表扬过了头,就会使人反感。三是选择好时机、场合和形式。表扬的形式多样,如大会表扬、文字表扬、当面表扬、在众人面前口头表扬等等。受表扬对象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希望受到大会表扬,有的不希望在众人面前受到表扬。所以,要根据表扬的事情和受表扬人的感受,运用恰当的时机、场合和方式,使表扬达到理想的效果。四是注意精神鼓励。人是有血有肉的,在表扬中运用物质奖励的同时,运用情感叠加法和荣誉叠加法,增强人的荣誉观和自信心。必须排除“金钱万能”的观念,防止只重物质奖励忽视精神奖励的错误倾向。

3、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常用的武器,要认识到这一武器是一种艺术,就要提高选择批评的时机、角度、分寸的综合能力和技巧。批评的艺术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批评的艺术是选择的艺术。在时机选择上,要做到及时、适时和超前;在场合选择上,要注意气氛的选择,少在众人面前批评人;在语言选择上,要避免恶语伤人、以权压人,尽量与人为善,采用精练、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在分寸的选择上,要把握好批评的度,按原则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2、批评的艺术时配合的艺术。首先要体谅对方,互换角色,设身处地从感情、思想、行为等方面理解对方。其次要胡怀真诚,真诚的开展批评,态度缓和,襟怀坦荡,理由充分,以事实为依据,不要乱上纲上线,也要允许别人的反批评。

政治思想表现评语篇10

有著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更有许多学者持“宽容”态度,认为儒学的普及与通俗化也自有意义。但也有尖锐的批评,主要是指其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和常识性错误。

随着讨论的深入,就有人指出:“于丹的要害不在知识,而在思想。”也就是说,于丹通过她对《论语》的讲解,要向中国的普通观众、读者普及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而这样的思想灌输在当今中国的现实中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关键所在。

于丹说: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并由此告诫人们:“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这就当然与社会的公正与否无关”,“与政府的清明与腐败无关”,“只要多向内看‘心灵’,不要看外界太多”,“为柴米油盐的缺少而忧心的弱势群体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

有学者指出,“国民幸福总值由六类要素――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

构成所有这些更带根本性的本应由政府承担、提供的幸福指标现在都被于丹一句“与内心相连”轻而易举地消解了。

于丹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怎样改变?于丹说:一要“学会克制”,“该放下时且放下”;二是切切不可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要“苛责内心”,这也正是于丹为中国老百姓设计的“个人坐标”。这正是鲁迅早已描述过的“好地狱”:“一切鬼魂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布告三界:地下太平。”这正是要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