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49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1

作为**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载体,“亮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成果、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活动(简称乡村振兴“双亮”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区上下积极响应,各单位围绕“双亮”在“实干”上做文章,营造了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

一、活动组织“三个注重”有力度

一是注重创新与发展同步。为进一步激发全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自今年始,万州区创新以“亮产业、亮环境,学机制、比作风”为核心,组织全区40个镇乡党委政府和12个区级相关部门通过一年两次现场观摩学习,展示农业产业成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二是注重区级和镇乡协同。**区将40个镇乡按照地域分成四个组,分别由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联系)领导担任副组长,每组确定一个区级部门为联络员单位,负责乡村振兴“双亮”活动的组织开展,全部区领导、12个涉农重点部门及全区40个镇乡全程参与。

三是注重学习和提升共促。现场观摩结束后,参与活动单位分别对现场观摩项目进行测评排序,各镇乡对区级涉农重点部门服务态度及质量、业务指导、帮助镇乡解决实际问题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并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做法,引导学习交流工作方法,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切实推动作风转变。

二、活动开展“三个围绕”有深度

一是围绕“务实之举”开展工作。本次活动紧抓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件民生实事,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对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践行“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次探索。

二是围绕“发展之要”开展工作。**虽是农业大区,但农业产业和农村环境优势不显,生态与产业的转化思路有局限。此次活动以上率下增加动能,以点带面突出整体,以干带群深化协作,催生了一大批产业发展和人居整治的示范典型,带动力明显。

三是围绕“群众之盼”开展工作。此次活动将“兴产业、美环境”作为**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通过装扮乡村的“外在美”,经营“内在美”,表里兼治,全力打造“繁荣、宜居、活力”的升级版美丽乡村,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生产环境。

三、活动成效“三个层面”有进度

一是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活动由各级“一把手”牵头参与,通过上下“一盘棋”整区推动,“看、讲、评、述”步步推进,参与者本着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改进提高的目的,既学习好的做法经验,又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人,该立体体验增加了各镇乡和部门对乡村振兴的感性认识,也互通了具体适用的思路举措,帮助各单位更好的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2

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论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此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指导我国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的彰显,更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明了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因此,必须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实践基础上,践行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目标层面,绿色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满足人和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在理论层面,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特别是要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实践层面,坚持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对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是关注生态环境和环境承载量并将其作为前提条件的新型发展模式。因此,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则需要从生产生活等多层面、多领域发力,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理念,要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快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创建绿色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提高乡村的生态建设实际水平,更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美丽蓝图。

2制约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

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需要关注基层干部、农村居民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观念看法,更要考虑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现存状况。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农村地区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对乡村的自然生态、村庄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留下了经济发展的生态“后遗症”。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破解生态治理难题需要资金支持与长效机制保障。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量政策与大批资金涌向乡村地区,但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设置与乡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不够精细化,仍有待于完善,特别是在生态监督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3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的多维路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乡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的必然要求。面对新的社会治理问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大农村地区必须要转变发展理念,关注破解乡村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村庄生态等多方面难题,推进乡村基层组织、乡村企业与农村居民等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扎实做好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多方位工作,健全乡村生态保护制度,以切实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

3.1建强乡村基层组织,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进步、本领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继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健全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要重视村民委员会等村级组织在乡村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组织动员能力;要建立乡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监督、奖励机制,实现“优者奖、劣者汰”,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不怕困难出错;要加强乡村基层干部的定期培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强化生态振兴理念,助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目标更好完成。总之,要提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切实增强党在乡村生态振兴工作中的领导能力,吸纳更多人才充实乡村干部队伍,鼓励其为乡村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

3.2政策资金双管齐下,促进乡镇产业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建设目标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振兴当中,“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工作协同推进,加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充分耦合与无缝对接,确保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振兴[4]”,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为了做好乡村生态治理工作,要继续加大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为乡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政策保障;要整合农业资源与资金,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推行规模化、精细化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要引进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淘汰工业中的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努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筑牢企业的“乡土”情怀,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促使其更多参与到当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总之,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大力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工作。

3.3增加多种人才储备,健全人才引入培养机制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重视人才的关键作用,要在人才的培育、引入、奖励、保障等多方面“下大力气”,增加人才储备总量,优化人才结构。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文件指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5]”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需要“挖掘发现”人才、“又引又育”人才,要更新人才选拔任用观念,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搭建良好的平台;要依法依规依需完善干部任用制度,通过上级政府部门选派和村民选举等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充实乡村基层人才干部队伍;要积极收集乡土人才信息,挖掘发现本乡村区域的行业“能人”,以乡音、乡情动员“走出去”的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要寻求推进同农林类、科技类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让高校人才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要完善各种人才正向培养激励标准,建立工作容错制度标准,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消除其工作生活上的顾虑,真正让人才“留得住”。总之,要重视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以人才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工作顺利进行,形成人才振兴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良好互动关系。

3.4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更新农村居民生态观念

农村居民是乡村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良好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者。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实效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到保护村庄生态、乡村自然生态的工作中来;要传承好传统农业中“精耕细作”理念,讲好当代的生态文明思想,增加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的宣传频次、创新宣传形式;要积极利用乡村电视台、村庄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开展宣传活动,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农村居民文明自觉;要加强生态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以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居民的行为,强化其生态保护意识;要促进农村居民观念思想转变,强化其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的主体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对自身的极大利好,化被动为主动;要建立生态保护奖惩制度,开展文明户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总之,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地区的广泛传播,尽最大努力转变农村居民生态观念,引导其参与配合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大局。

3.5完善生态保护法规,压实细化生态保护责任

提升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实效要并行推进乡村基层生态保护法律、地方生态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以制度建设为乡村生态振兴建设“保驾护航”。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要遵循已有的生态保护法规法条,严格按照法律和上级政策文件办事;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制定适合地方的规章制度,为做好本区域的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要重点关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加强监督管理,责任到人,制定定期巡查制度;要压实生态责任,制定“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的包联责任制度,加大村庄人居环境保护力度;要健全环保监管部门间的监督执法机制,促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要强化问责制度,动员农村居民监督乡镇干部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履责全过程。总之,要发挥好制度支撑乡村生态振兴工作的长期稳定作用,健全乡村基层生态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规章,切实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3.6落实生态振兴理念,推进村庄生态环境建设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3

4月xx日下午xxx2020驻村第一书记在x第一会议室学习了xxx的“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分四个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包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部分,其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任务是:(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原则是:(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坚持党管农村工作;(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第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是:(1)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3)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4)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5)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6)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7)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把握实施乡村振兴的总布局,明确总目标,坚持总方针,落实总要求,要深入驻村工作的一线,以“三农”工作为总抓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循序渐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第一、以产业振兴为根本保证。只有振兴乡村的产业,才能增加乡村的血液,乡村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振兴,一是要以农业为基础,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要加快推进品牌化,整体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三是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做好农旅融合,打造靓丽名片。四是要发展好集体经济,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二、以人才振兴为重要支撑。一是要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二是要加大力度向外引进技术和人才,从经济和情感等方面健全引才机制,并保证起到“引得进,留得住,带一片”的效果。三是要多为基层干部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多培养,多锻炼。

第三、以文化振兴为内在灵魂。乡村振兴应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二是要培育乡贤文化,引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三要树立乡村文明的榜样,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第四、以生态振兴为发展基础。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二是要倡导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追求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地x基本生活设施。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农业;基层党组织

乡村振兴是党的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发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尽快克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锤炼过硬过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已成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党支部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当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伴随着大量的农村新经济组织的出现,由于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原因,对新经济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与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尚有一定困难;鉴于农村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特征,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增大,对农村党组织设置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先进与落后差异,村与村之间;村与社区;村与企业缺乏党建合作机制,难以实现党建资源互补。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就党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2、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能力有待提升

(一)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党组织结构不合理、党员领导干部年龄偏大;有些村支部书记与领导班子缺乏创新思维,学习管理缺乏,学历低,能力不足,发展理念滞后,发展思路不清,带领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足,未能发挥引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作用。

(二)后备力量不足。由于工资报酬相对较低,导致村干部的吸引力下降。且农村优秀人才多已通过升学、参军、务工、经商等方式外出发展,不在回到农村,加之党员发展机制不健全,使得优秀人才难以加入党组织,党组织班子陷入“人难选,无人选”的困境,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服务群众能力较弱。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为人民服务意识淡化,有的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四风”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年老体弱,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导致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下降,干群关系紧张或不屑一顾,未能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农村党组织仍沿用老观念、老办法从事党务管理,难以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再加上部分老党员害怕吸收新生力量对其冲击,想方设法不发展党员,再加上党员队伍对外出的年轻人吸引力下降;加之许多党员自身学习能力差,综合素养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未能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缺乏创新

调研发现,农村采取“党建+项目+农户”的常规扶贫模式推进乡村振兴,但在具体实施环节和帮扶举措上缺乏创新。部分支部书记、第一书记的奉献意识和干事创业的使命感不强,缺乏一以贯之的精神和决心,能力不足和项目支撑,加之创新能力不足,扶贫思路不开阔,因地制宜组织力不足或短视的原因,使得农村脱贫振兴工作难有作为。很多驻村干部与后续脱贫工作相脱离,使驻村帮扶工作失去连续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组织构建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按照“合理布局、发挥作用、功能优化、结构调整、服务基层”原则,科学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尤其要加强新型组织的党组织设置,通过组织下派、学历提升、组织培养等将优秀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组织中,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通过村村、村企、村居联动方式,做到优势互补。通过单建、联建、挂靠诸方式在农业合作社与农业项目中建立党组织,持续加大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打造能真正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硬党组织。

2、建立科学选人用人育人机制,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管理

(一)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坚持“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带领能力强、服务能力优”的村党支部书记选拔标准,创新支部书记选任方式。以在本村致富能力强及在外发展好的党员中选拔为主,注重引进高校毕业生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到村任职,提升当地党员干部的学习和管理能力。大胆破除地域、身份诸界限,探索跨村任职等方式,鼓励非本村优秀人员跨村任职,为农村选配优秀“带头人”。

(二)抓好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养。以农村优秀青年、转业退伍军人、农村技术人才、返乡大学生、经济合作社和产业协会负责人等涉农精英为主体,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探索富有成效的农村后备干部培养与管理模式,安排其参与扶贫帮困、科技兴农、农村环境治理提升、致富带头等具体工作,增强其在实践中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及退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参与村“两委”成员选举,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后备干部。

(三)加强农村带头人的教育培训力度。立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建立以专家学者、“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人才智库。加强农村带头人关于党的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农村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等专题的培训,提高其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做到脱产学习与个人自学、社会调研相结合。推进“三晋先锋”“微党课”“智慧课堂”“三晋通”“学习强国”等教学方式革新,组织农村干部到先进村、先进社区、先进党组织、科技兴农区学习其优秀做法和经验,使“两委”干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对培训效果不佳者重新补课,对培训后工作成绩不突出者跟踪问责。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村级干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管是强化村级自治组织的自治职能,还是允许村干部参与产业发展和享受劳动成果,抑或是提高村级干部的基本待遇,都会大大提升村干部履职的热情,引导村干部善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把好入口关,着力选优书记配强班子。建立后备干部库,实行动态管理、递进培养,注重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培训规划,着力提升能力水平。

3、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发展党员要严把质量关,防止暗箱操作和“近亲繁殖”,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保证党员队伍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台账,建立同步联动的流动党员数据库,建立与手机绑定的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卡,加强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双向联系;利用流动党员的特性引进先进的适合本地发展的项目或企业,将其编入项目和企业的组织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增强组织生活活力。在组织生活中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组织制度,探索创建网上组织生活平台,推行“微信群、微课堂、微党课”学习法,开展手机app的学习如“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党建学习;开展党建工作督导、考核、监督,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与考核,激发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跟踪考察制度、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党员考核测评制度等。探索实行党员引领乡村振兴绩效考核制度,对乡村振兴中先锋作用发挥不突出的党员,及时进行教育督导,令其改进。

4、提高经济发展和管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振兴规划,注重开发利用本村特色优势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村综合开发,推动本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使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结合本地资源,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的布局;依托本地优势发展新农村建设、小杂粮基地建设;兴办农村集体企业,依靠合作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使其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利用“互联网+”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探索“特色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模式,形成“一村一品”的示范效应。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引导农民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熟悉本领域的党员和吸引外来人才充实到合作组织中,为其提供最新信息咨询服务,给予技术知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扩大其生产销售渠道。

(三)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面向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涉农服务,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通过技术入股和提供土地或其他荒山荒沟等方式,吸引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进行专、兼职工作;加大乡村规划设计、高新技术研发等乡村振兴紧缺人才的招引力度,打造一支精通先进科技的“三农”科技队伍。

5、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性建设

(一)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机制。如完善“两推一选”“两票制”“三票制”及村民直选等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及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党员议事制度、村级民主例会制度、村党组织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等;探索诸如民意咨询会、村务决策公示会等能反映村民诉求的通道;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建设线上线下服务管理平台,借助“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形式,切实解决好农民“办事难”问题;探索创新“一对一帮扶”模式,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成效。

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考核标准体系,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等,拟定具体翔实的评价指标,尤其要把基层党组织领导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作为评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指标,对支部书记履职及其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深化农村党员乡村振兴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健全完善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力争奖惩并举,切实激发党员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农村优秀干部在待遇方面给予奖励和表彰,对践行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以激励关怀,调动农村党员干部致力乡村振兴的主动性。

(二)创新农村“党建+”模式。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索“党建+乡村振兴”的工作模式,重视联村、联企和联上级组织党建等,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党建+全体力量”模式,利用各种外部力量优化农村党组织建设。重视“党建+网络”运作模式,将社会资源更多地聚集到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三)创新农村“第一书记”制度。探索建立“第一书记”选拔机制,坚持一村一策选派第一书记。选拔时要科学全面考察“第一书记”的综合素养,并根据人才特点和专长因地制宜选派其到适合的农村,以人尽其材。同时,要加大“第一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对其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进行培训,增强其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注意保持“第一书记”扶贫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诸方面工作的连续性,接续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与组织保障,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按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要求加强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发展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傅国华,李春,郑凯.分层精准施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新东方,2017(05)15-18.

[2]张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J].知与行,2018(03)7-10.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5

一、优化队伍建设,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素质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从队伍建设着手。一是注重培养选拔具有农村工作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提高班子专业素养;二是鼓励培养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高层次人才、后备干部等到基层一线磨炼、锤炼,充实乡村一线干部队伍;三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深入推进村干事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下派干部。四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发展党员关,落实政治审查制度,稳妥推进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五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

二、丰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载体,强化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和战斗能力

一是强化以创新型党组织创建为统领,以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带头人工程、创新骨干队伍建设工程、创新阵地省级工程、活动创新工程、制度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二是加大基层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村干部报酬可持续增长机制。同时,细化强化对村干部的管理以及奖惩,稳定提高村干部待遇和报酬,切实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投入,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和激情;三是持续开展“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排查、转化升级。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村霸”问题专项治理,共建健康美好乡村环境;四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灵活运用人才资源和地理资源等,结合“三变”改革,努力创办一批村级产业,激发自身“造血”动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引进及管理机制

一是切实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广纳懂科级、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施展作为的广阔天地。二是以重点带动整体建设,继续实施“”、“”,优化人才区域布局,补短板、强弱项。以政治引领吸纳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6

同志们: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

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

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二、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

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

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

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

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

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

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置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问题。

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

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

即年初目标承诺制。

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季度督查谈心制。

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年末述职评议制。

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

三、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

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

我乡*个村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四、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

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

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

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

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六、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

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

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

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八、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

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篇二

同志们:

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

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

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

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

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

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

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7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8

 

实现乡村振兴要应用科学方式方法,激发多方资源与力量,开展统筹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推动实施,才可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在这方面,要从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主攻方向,制定科学务实的实施手段。

 

一、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保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作为强根基、稳增收的重要手段,产业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各地党委政府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乡村产业。

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除此之外,产业振兴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模式,但归根到底全面振兴乡村最关键的就是要振兴乡村产业,这是解决“三农”事业发展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为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人才振兴为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所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在于人才振兴,从2011年起组织实施的人才项目,计划分两批在全国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建立300个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大力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一批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批成员结构合理、素质互补、学科交叉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了人才、团队与产业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以文化振兴为动力源泉

 

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用文化的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发展。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要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应着眼文明素质养成,以乡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乡村文化事业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发展乡村文化事业,需要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三是要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建强乡村文化工作者队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亟须打造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

 

四、以生态振兴为发展内涵

 

长期以来,在生态建设方面,广大乡村也一度变成“空白区”,甚至变成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不但农业生产中因过多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激素、化工农膜等农资产品,导致土壤板结严重、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地下水严重污染、癌症村现象发生等严重后果,农村也变成城市垃圾污水、假冒伪劣产品的“倾倒场”。

 

要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特别重要的,优良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与宝贵财富。一方面要树牢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贯彻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续利用好乡村的资源宝库和生态价值,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增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实现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完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市场化、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速增值,提高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量,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让普通百姓种下的“常青树”真正转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吃上“绿色生态饭”。

 

五、以组织振兴制度保障

 

乡村组织振兴不但是领导好、组织好、治理好乡村的根本性保障,也是协调好、发展好、振兴好乡村的制度性保障。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组织振兴,一是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地位与主导地位,保证从中央到乡村的党令、政令畅通。可探索党支部、村委会任职一体化、专职化、派驻化。二是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科学选举“村干部”。三是继续探索乡村新兴经济体管理模式。四是制定科学乡村治理模式。要积极探索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方式,以村民自治、法律法治、社会德治为保障,以美丽环境、文明乡风、洁净家园为目标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五是要设计乡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在这方面,要提高乡村组织建设水平与管理水平,依照新型社区化管理模式,在合适的地区稳步加速村镇化、镇城化、市民化的发展速度,搞好领导、引导与组织工作。

 

六、本章小结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9

基层反映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意愿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

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人才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乡村振兴,没有人才带头不行。需要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让人才引领和推动乡村的振兴。党的报告和其他关于农村发展的论述中也多次强调,要造就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一要求对乡村振兴人才也同样适用,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基层干部只有懂农业,才能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农村发展才有保障,这也是“三农”队伍的必备素养。“三农”队伍作为农村基层业务的实际开展者,必须了解农村农业状况、领悟和熟悉国家政策、熟悉农业有关业务、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熟悉农业农村市场规律,这是农村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本要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性产业,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保障。“三农”队伍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农村现状、农民基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当地的发展建设作出合理且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大力推动,充分整合各项有利资源,努力实现建设目标。爱农村,体现的是使命担当,是“三农”队伍的首要特征,也是顺利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必备的思想依据。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类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必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三农”队伍要做产业兴旺的推动者、生态宜居的爱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治理有效的贡献者、生活富裕的促进者。要立足于农村实际状况,深刻领会政策,坚定发展农村信念,坚持从地方特点出发,克服自然条件的不足,不畏艰难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爱农民,即为农民谋幸福,是“三农”队伍的基本要求。此外,农村干部还要要深入群众之中,听群众的“心里话”、拨群众的“心头雾”、做群众的“奔康事”。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要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把农民群众视为亲人朋友,作农民群众农务耕作的勤务员、农业产品的推销员、品牌建设的培育员、乡村振兴的引领员、脱贫攻坚的工作员、农民困惑的化解员。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农村基层队伍,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引领。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素养不过硬影响了基层组织的领导力政治素养是每一个基层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一定要把政治领导放在党对农村工作领导最首要的位置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在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组织上,政治素养不够硬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一些农村基层尤为突出。这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守党纪国法、为政不廉、为政不为等问题市场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无视自身责任,罔顾党纪国法,肆意侵吞国家资源、集体利益和群众财产,对农村的宗族力量没有很好地引导,甚至加以放任,使得宗族力量成了乡村的一种势力,控制着一个村的资源,影响了农村农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有甚者,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纵容黑恶势力,有的则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或本身就是黑恶势力的代表,与黑恶势力为伍,截取大量非法利益,将农村基层作为党纪国法的真空地带。在工作表现方面,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不愿作为,怀着无为而治的理念,浪费和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的基层干部则是置法律法规于脑后,利用职权乱作为,将权利作为替少部分人截取利益的工具;有的则是缺乏引领能力,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进取动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推进缓慢;有的基层干部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主观的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敷衍了事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化解矛盾和纠纷不是运用法律和政策去调解,而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失去群众的信任,导致工作推进愈发艰难。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政治不够过硬,难以有效贯彻落实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治领导。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顽强、敢担当、勇进取、协作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引领群众共同推进。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一环。当然也有一些基层干部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多、参悟不透,政策水平不高,使得依法依规开展说服教育不到位,而且影响凝聚民心作用,进而失去群众信任与拥护;面对村庄现状、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发展优势和短板没有很好地去了解把握,全凭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服务群众意识薄弱,对群众的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问题关心帮助不够;对与群众利益的有关的事项不能实行有效和合理的监督,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权益;个别视野狭窄、盲目自大、保守自负,工作方法守旧单一,对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没有新方法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不强,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当然的解决新问题;在面对乡村振兴中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把握不准,引领文明乡风建设、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的成效不显著,使得群众心无所寄、没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品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当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现了一些结构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干部年龄结构上,目前二、三产业高度聚集于城市和城市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大批中青年农民长期在外经商务工,农村普遍缺乏新生力量,大批青壮年移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人,基层农村组织亟须有效补充年富力强又敢于担当的干部;在学历结构上,经过多次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结构逐步得到了优化,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结构还不够理想。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54.4万名村党组织书记,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7.4%;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有13.9%。显然,村党组织书记这一特定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比例与全国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平均水平相比也高不了多少,人才水平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干部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的情况也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大量迁徙,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既懂农业、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严重削弱了基层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四)后备力量不充足影响了组织带头人的选拔根据人口统计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8.52%。城镇常住人口的提高,显然是乡村人口流入所致,这导致了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劳动力缺失。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农村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呈现党员老化、干部年龄偏大的现象,后备力量青黄不接,参差不齐,选人难和选优秀的人才更难现象的产生。目前农村人才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基层组织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也是关键之一。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地提升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领导力的核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齐头并进。一是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理论教育学习,深刻且积极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维护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下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员党性和积极性。三是强化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融合起来,以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农村“两委”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农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组织。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把其纳入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基础,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引领乡村的全面振兴。培训中,一要完善培训内容,针对地方特点设计培训课程。根据地方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群众观念、群众工作方法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增强政治觉悟,筑牢农村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分级分类培训与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题培训,为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添砖加瓦。二要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学员特点设计培训方式。培训中要注重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干部培训的新方法,使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素质在学习中增强,观念在学习中更新,技能在学习中掌握。通过形式方法多样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引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与水平。三要加强实践体验锻炼,开拓学员视野。学习培训中注重先进典型的借鉴和引领作用,通过安排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示范村参观学习、培训交流、帮扶挂职,让他们在交流学习中借鉴成功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找到本村的优势、特色和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切实提升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