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2:54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1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

新生儿常常出现的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对于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而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引发胆红素脑病,急性期死亡率可达50%~70%;而存活的患者中也有80%左右将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如何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收集重庆市长寿区妇幼保健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共163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其中男87例,女76例,早产儿5例,年龄在1~42d,其中142例年龄在1~28d,平均13d;所有患儿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其中胆红素生成过多患儿89例,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患儿48例,胆汁排泄障碍患儿26例。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如下[2]: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1.2 治疗方法:对于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患儿予以药物治疗结合光疗治疗,本组中有138例患儿达到光疗的指征,采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每天间断照射8~12h,注意使用眼罩保护眼睛,对患儿生殖器也使用黑布遮盖保护。在光疗的同时针对黄疸病因给予抗感染、抗溶血等药物治疗。本组25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不适用光疗法,予茵栀黄口服液同时合用门冬氨酸钾镁针等保肝,退黄治疗,密切监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波动情况[3]。

2结果

2.1 疗效标准:根据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将疗效分为:①治愈:皮肤黏膜黄染消退,且不再重复出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85μmol/L,无其他并发症;②好转:皮肤黏膜黄染减轻,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在85~221μmol/L之间,无其他并发症;③无效:皮肤黏膜黄染无明显变化或减轻后再次出现黄染,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仍>221μmol/L。

2.2 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本组患儿中,适用光疗的138例患儿治愈87例占63.0%,好转42例占30.4%,无效9例占6.5%;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25例患儿中,治愈10例占40%,好转9例占36%,无效6例占24%。总体治愈97例,好转51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0.8%。

3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症状,其中大部分属于生理性黄疸,临床只需观察即可,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黄疸表现为持续时间长、血清胆红素含量高等特点,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多数表现为间接胆红素升高,若治疗不及时胆红素可沉积于大脑引起胆红素脑病,此外还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肝功能等,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早诊断,早期治疗。

针对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白蛋白、激素等,近年来临床强调综合治疗,常使用如微生态制剂、思密达、茵栀黄口服液等,增加胆红素的排泄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②光疗,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针对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其作用机制在于蓝光对胆红素的异构化作用,主要使用蓝光箱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眼睛、生殖器等的保护;③换血疗法,可以移去患儿体内抗体和红细胞,有效的减轻溶血,适用于有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患儿,但换血容易导致感染、肠坏死等多种并发症;④其他疗法,如近年兴起的基因疗法等[4]。

由于引起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对于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在使用药物或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如对于感染引起的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对于溶血引起的则要抑制溶血等,去除病因加强护理,同时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溶血或影响肝功能的药物。此外,有文献报道部分患儿因家长警惕性不高,健康知识不足,导致治疗不及时,引起多种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应加强对新生儿家长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皮肤粘膜黄染,因及时入院诊治。总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新生儿常见病,临床上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临床医生应该针对每个患儿的情况如症状,病因等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4参考文献

[1]陈克正,张 喆.足月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162.

[2]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2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为多见的症状,通常以测试其血清红素水平来评定黄疸程度。尽管,绝大多数新生儿是在出生后出现黄疸,但临床上仍要警惕部分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有学者研究发现[1],未经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一般含有潜在神经毒素,高胆红素血症往往提示新生儿患有其它疾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若长期未得到治疗,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全。本次研究以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诊的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组的患儿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收获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接诊的120例新生儿经检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成实验组合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婴35例,女婴25例,胎龄38~42周,平均胎龄(38.6±2.5)周,出生时体重2.5~4.8kg,平均体重(3.1±1.5)kg;血清总胆红素值240.1~487.9umol/L,平均(345.7±12.5)umol/;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2~12d,平均(4.8±2.0)d;对照组男婴34例,女婴26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8.3±2.2)周,出生时体重2.4~4.9kg,平均体重(3.2±1.7)kg;血清总胆红素值239.8~488.0umol/L,平均(346.5±12.7)umol/;黄疸出现时间为出生后2~11d,平均(4.6±2.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诊治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包含饮食、生活,及相应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向新生儿家长讲解黄疸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生概率、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预后处理。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容易造成家长焦虑、不安,医护人员要安抚患者家长情绪,耐心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消除患儿家长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第二,哺乳因素;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母乳喂养,可有效刺激患儿肠胃蠕动排便,同时还可为新生儿处理肠道菌群,降低胆红素在肝肠内的循环。新生儿出生后医护人员要鼓励母乳喂养,并选用正确姿势喂养。如果患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应暂停母乳喂养,暂停期间内可使用吸乳器将乳汁洗出,保证母乳正常分泌,方便患儿在黄疸消除后继续母乳喂养。

第三,病情因素;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儿体温、呼吸、脉搏等参数变化情况,同时要记录好黄疸出现时间、进展和相关症状。观察皮肤颜色、患儿哭泣声、吸吮力等,进而判断患儿胆红素代谢情况,同时警惕胆红素引发脑病,若出现则及时通报上级进行救治。

1.3疗效判断

本次研究疗效判断为治愈、有效、无效[2];治愈:治疗5d后患儿血清红胆素恢复正常,黄疸完全消失;有效:治疗5d后血清红胆素降低,但未恢复正常水平,黄疸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后5d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有效之和。

1.4统计下分析

本次研究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5d后,实验组治愈4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治愈3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7.4%;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同时期胆红素水平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d,总胆红素水平对比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3d、5d后实验组总胆红素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3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原因复杂,现将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1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98例患儿中,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1],其中男128例,女70例;日龄7d78例;据病因分析,生理性黄疸42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56例(aBo溶血7例,母乳性黄疸42例)。

2.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皮肤黄染及进乳、排便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神经反射(吸吮、握持拥抱反射等)及肌张力情况,注意潜在并发症。做好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定时紫外线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儿要洗手,减少探视,保持脐部、臀部干燥[1]。

3.护理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及病情进展情况,进一步查血型、宫内感染、肝功能、肝胆B型超声、溶血筛查、血培养等明确病因,经皮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针对不同病因确定不同护理方法。研究发现婴儿抚触可解除新生儿便秘捉进新生儿排出胎便,有效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3.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一般情况尚可,2~3d出现皮肤黄染,4~6d达高峰,黄疸大部分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护理措施主要为勤哺乳,促进胎便排出,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3.2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以迅速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为原则。主要治疗措施为蓝光照射治疗,通过蓝光分解皮肤胆红素而达到迅速降低血胆红素的目的。光疗护理:光疗前应消毒光疗箱、开放式抢救台等。进入光疗箱前应用黑色眼罩罩住眼睛,避免强光对眼部的损伤,预防眼炎可用0.9%生理盐水擦拭眼部。并用尿布包裹患儿会阴及保证患儿全身皮肤充分暴露在蓝光下。进入蓝光箱后依据患儿的体重、日龄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保持箱内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始终保证患儿体温在36.8℃-37.4℃。光疗过程中患儿体温过高时可暂时关闭蓝光或调节箱温。每1-2h变换1次。患儿在出箱前要取掉眼罩并检查其全身皮肤是否有破损、有无皮疹发生。并对患儿皮肤进行清洗清洁后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避免着凉。护理人员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准确记录患儿大小便次数、出入液体量和生命体征等,观察患儿黄疸的程度,进行黄疸测定及时与医生沟通。蓝光照射期间应多喂开水,以免显性失水。护理时需注意保液体入量,注意蓝光箱温度,勤测体温,夏季应注意体温升高,打开箱门散热,冬季应注意保暖。注意蓝光照射时皮疹、腹泻的发生,做好臀部皮肤护理。

3.3aBo溶血:溶血患儿黄疸出现早,常于出生24h内发生,黄疸重且进展快。除蓝光照射外,常需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并注意输液速度及过敏反应。同时,应用激素免疫调节时需注意激素不良反应,如潜在感染风险、血糖升高作用等。另外,定时监测血清胆红素,观察精神反应、体温、进乳情况,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3.4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对孕母进行心理疏导,减缓其因不能哺乳及患儿疾病担心所引起的焦虑,并指导挤奶动作,促进乳汁排空,取得家长配合,将有利于完成治疗疗程。

4.结果

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d,经治疗好转出院191例,出现惊厥考虑胆红素脑病转院1例,出现肝酶异常或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治6例。

5.小结

对新生儿黄疸护理,护士要熟知黄疸的基本病因。做好基础护理,还要针对不同病因给予不同的护理。同时,做好孕母及家属的心理工作,以取得配合。在护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患儿要进行重点观察。生理性黄疸主要是防止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主要通过蓝光照射快速降低胆红素,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aBo溶血黄疸重且进展快,胆红素脑病发生几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情况好,但需停母乳治疗,易出现孕母乳汁分泌减少、胀痛等反应,加剧家长焦虑情绪,故应做好心理护理及疏导工作。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能有助于新生儿黄疸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患儿尽早康复并能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母乳性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29-01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惯用的治疗方法是停止母乳喂养改用处方奶或住院光疗。本院从2007年5月~2010年5月,用茵栀黄联合思密达在门诊不停母乳喂养的情况下治疗母乳性黄疸8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59例均为门诊患儿,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1]拟定。除外溶血、败血症、甲低、乙肝、有家族性黄疸史及药物因素等,而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的母乳喂养儿,生理黄疸期已过,胆红素持续高于生理性黄疸上限者诊断为母乳性黄疸。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男48例,女38例,对照组73例,男40例,女33例;就诊时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治疗组平均(287.36±73.83)umol/L,对照组平均(283.772±71.31)umol/L。2组患儿的喂养及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双鹤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次3mL,3次/日,思密达1g,3次/日,用温水调匀15mL喂服。对照组单服思密达每次1g,3次/日,用温水调匀15mL喂服,2组都不停喂母乳,也不加用其他治疗黄疸的药物和方法。上述方法治疗5d复查血清胆红素值。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治疗5d后皮肤黄疸明显消退,测血清胆红素171.0umol/L。

2.2治疗结果见表1。

2.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22组显效时间比较见表2。

3讨论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病因之一,一般认为与胆红素肠肝循环和胆汁酸代谢有关[2]。有报告指出母乳性黄疸占母乳喂养儿的1%或更少。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数也随之增多。在我国光疗和中断母乳喂养仍是在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有效而副作用小的方法,但需住院治疗,给门诊患儿带来不便,停喂母乳造成患儿消化功能紊乱,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同时造成母乳量明显减少,甚至不得不改为配方奶。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B-G0)有关,其能分解胆红素-葡萄醛酸脂链产生未结合胆红素从小肠吸收增加肠-肝循环。母乳性黄疸皮肤黄染色泽鲜明。中医辨证属阳黄,阳黄责之于湿热。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因而母乳性黄疸属湿热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其中茵陈、栀子、黄芩均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效,黄芩虽清热燥湿作用稍逊,因归大肠经,取其泻火解毒、通利大便及保肝利胆之功效,增加胆红素自便中排出。金银花有清热解毒作用从而加强方中清热利湿作用,更有效的达到退黄作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后,患儿排便增多明显,为避免造成肠道茵群失调,脱水,故加用思密达,思密达是一种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片层结构,其特殊结构使其有相关的表面积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对消化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由于思密达口服后的肠道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并吸附了一些胆红素,从而阻碍胆红素的吸收,减少肠―肝循环,进而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效果。两者联用优势互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地保护小儿的胃肠功能,促进了胆红素的排泄,增强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5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67-01

新生儿黄疸临床十分常见,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则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新生儿患者,男,28例,女,32例,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且均通过超声等检查排除先天性胆道闭塞。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性别无明显差异。

1.2诊断标准生理性黄疸:生后2~4天出现,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出现较晚,程度较重,可延至3~4周才消退。病理性黄疸:有下列之一可考虑。(1)黄疸于生后24小时内

出现。(2)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205umol/dl。(3)黄疸持续时间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dl。

2方法

2.1西医组均住院治疗。(1)对症治疗。注意保暖,供给热量。(2)光照,用420~470nm蓝色荧光照射,需注意保护眼睛及生殖器。(3)药物治疗,给予高糖、白蛋白、鲁米那等。(4)换血疗法。

2.2中医组采用茵栀颗粒口服,加黄柏外洗,将茵栀颗粒用温水冲好,加入白糖给患儿喂服。每次1/3袋,3次/日。另外取黄柏30g,放入瓷盆中,加水浸过药物,浸泡30分钟;

而后再加水至半盆即可,煮沸10分钟,去渣备用。待水温适宜将患儿放入药液浸浴,反复擦洗。注意保护脐部。2日/次,药液可用反复4两次。中、西两法均7天1疗程。需要指

出的是,中医还特别注重预防,妊娠期就注意饮食起居;孕母有肝炎史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婴儿出生后。加强护理,高度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3结果西医组:治愈27例,好转3例,其中1疗程治愈者仅8例。22例约用了2~4个疗程,平均住院约20天。中医组:治愈28例,好转2例,1疗程治愈21例,2~4疗程治愈9例,平均约l4天。经过统计分析,中医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比西医法治疗效果明显,二者有明显差异,而但中医疗法疗程明显缩短。不需住院。

4讨论《诸病源侯论・a,JL杂病诸侯・胎黄侯》曾记载:

“小儿胎黄,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a,JL体皆黄,谓之胎黄。”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多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热,透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或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脉络阻滞,湿浊内生,从而导致脾胃湿热,肝失疏泄,胆汁外溢。病变在肝胆脾胃。故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茵板颗粒治疗此病。茵陈《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善消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人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现代医学研究。茵陈蒿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除,是治疗黄疸的良药。桅子《药性论》记载“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疸,明目。”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二药合用,可增强退黄的疗效。黄柏,能清湿热,泻火毒,退虚热,用它外洗可进一步加强茵桅颗粒的功效。

总之,二者比较,西医需住院,需专用设备,专业人员护理,且疗程较长,费用高。而中医采用中药口服、外洗。方法简便,经济实惠,疗效可观,患儿家属易接受,特别适合偏远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者。此法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Valast.problemwithpredictionofneonatalhyperbilirubinemia.pediˉatrics,2001,108(1):175.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6

1临床资料

2002年2月—2011年5月,我院门诊共确诊Gilbert综合征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4岁~20岁,多为在校初高中学生。10例患者均多次在其他医院诊治,曾做过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血常规,血铜蓝蛋白测定和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及弓形虫等病原检测均阴性。肝、胆、脾、胰影像学检查皆无阳性发现。10例患者均行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查,结果示肝组织无明显异常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68~120μmol/L之间,为非结合型胆红素增高。多因剧烈运动、饥饿、疲劳、感染发热、感冒等原因致黄疸出现或加深,均无肝区不适等症状。通过对家长及患者的健康教育,回家随诊,均在10d内黄疸褪至正常。首次诊断随访至今,无年发病次数≥2次者。

2家庭护理教育

2.1一般护理宣教

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黄疸,呈间歇性,常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诱发或加重。因此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游泳、长跑、打球等剧烈运动。

2.2饮食调理宣教

出现黄疸期间,应鼓励患者少量多餐,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病情好转后可适当增加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饥饿为Gilbert综合征的主要诱因,因此要教育患者和家长:早餐一定要吃饱,不能因学习紧张而空腹上课,随身携带点心,有饥饿感时可随时补充,学习较晚时适当增加夜宵。

2.3心理护理教育

由肝炎引起的黄疸很常见,而Gilbert综合征临床上少见。出现黄疸后,患者和家属首先想到肝炎,由于黄疸间歇一段时间后反复出现,患者反复接受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加重了患者家庭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所以在心理护理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宣传:

2.3.1Gilbert综合征是由先天性酶缺陷所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障碍,此病无传染性。

2.3.2Gilbert综合征黄疸会间歇发作,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无需特别治疗,并且预后良好,不会造成肝损害,不会导致肝硬化或肝癌,也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2]。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7

【关键词】aBo溶血病;新生儿;黄疸

doi:10.14033/ki.cfmr.2017.12.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2-0107-02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ectivetreatmentoftheneonatalaBohemolysisdiseaseincounty-levelhospitalonthepremiseofmedicalsafety.method:theclinicaldataof62caseswithneonatalaBohemolysisdiseasewereanalyzedinourhospital.Result:62casesofneonatalaBohemolysisdiseasewereearlydiagnosed.after12-24hactiveandcomprehensivetreatmentincounty-levelhospital,thebilirubinofallchildren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andtransferredtoanotherhospitalforexchangetransfusionwasnotneeded.moreover,after1-3months,death,kernicterusorobvioussequelaewerenotoccurred.Conclusion:Undertheconditionofcounty-levelhospital,theearlydiagnosisandactivecomprehensivetreatmentoftheneonatalaBohemolysisdiseasearethekeytoavoidbilirubinencephalopathyandotherserioussequelae.

【Keywords】aBohemolyticdisease;neonatal;Jaundice

First-author’saddress:ningguopeople’sHospital,ningguo242300,China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人类有15种以上在遗传上各自独立的血型系统,抗原性强的几个血型系统易产生抗体,如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aBo溶血较多见,占85.3%,Rh溶血病少见,占14.6%。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新生儿常见多发病,好发于母亲血型为o型,婴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病理性黄疸和高胆红素血症,病情严重者可继发胆红素脑病,并导致听觉障碍、脑瘫甚至智力低下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家庭生活质量[1]。在县级医院,因条件有限,多数不能开展换血治疗,因此对母婴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应重点监护,做到早期诊断及积极的综合治疗,能有效避免患儿出现死亡及严重后遗症[2]。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aBo溶血病新生儿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对笔者所在t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经母子血型、血清学检查并确诊的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2例患儿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男25例(40.3%),女37例(59.7%);入院日龄72h14例;第一胎(胎次包含母亲流产次数在内)38例(61.3%),第二胎及以上24例(38.7%);入院时相应日龄胆红素达到换血治疗标准或光疗失败换血治疗标准的患儿5例(8.1%);a型血患儿38例(61.3%),B型血24例(38.7%);所有母亲均为o型血。

入选标准:(1)根据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母亲血型为o型,患儿血型为a型或B型,所有患儿均接受血清学检耍主要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检测及红细胞释放抗体检测,母儿血清学溶血三项检查符合第四版《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3]。且新生儿合并黄疸表现、血清学检查提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或红细胞抗体释放检测阳性[4]。(2)对于入院时相应日龄胆红素达到换血治疗标准或光疗失败换血治疗标准的患儿,告知笔者所在医院无换血治疗条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不转院换血治疗,自愿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3)患儿首诊及治疗均于笔者所在医院完成。

1.2方法

62例病例根据患儿情况,行以下选择性治疗,(1)加强新生儿护理,适时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2)对有感染指征的进行抗感染处理;(3)蓝光照射:根据黄疸程度,行单面或双面间断蓝光治疗,每次8~12h,每日1~2次,经皮胆红素测定降至8mg/dl后即可暂停蓝光照射24h,如皮肤黄染反跳至轻度以上可再次照射,治疗中注意补液[5];(4)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口服,或尼可刹米口服(3次/d,总量100mg/kg);(5)及时进行三大常规及肝功、肝胆B超等检查;(6)其他治疗:加强母乳喂养、减少肝肠循环(口服思密达、培菲康等)、口服中成药退黄(茵桅黄口服液等)、适量补液、补充热卡、碱化尿液(如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等,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6];(7)如果患儿达到了高胆红素水平的,则建议立即给予白蛋白治疗,避免患儿出现胆红素脑病。一旦经笔者所在医院检巳氛镂aBo溶血病,建议对其给予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剂量为每次1g/kg,1~2次/d,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7]。

2结果

所有入选患儿经积极综合治疗12~24h,其中7例(11.3%)患儿同时接受了白蛋白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21例(33.9%)患儿仅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余下34例(54.8%)患儿则给予间断蓝光照射、口服肝酶诱导剂、茵桅黄口服液等相关治疗。经上述综合治疗12~24h,复查血清胆红素,所有患儿胆红素均明显下降(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约3~6mg/dl),即使是5例入院时相应日龄胆红素达到换血治疗标准或光疗失败换血治疗标准的患儿,经治疗后胆红素也迅速下降(因该院无换血条件,为保证医疗安全,综合治疗8~10h胆红素水平无明显下降者或相应日龄胆红素仍达到换血治疗标准或光疗失败换血治疗标准的患儿仍建议转上级医院进行换血疗法),所有患儿无1例死亡或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无1例转外院换血治疗。所有患儿随访1~3个月,无1例患儿死亡或发生核黄疸,均无明显后遗症发生。

3讨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机制在于母亲与新生儿血型的差异引发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反应,是导致新生儿tBiL升高、出现黄疸的主要因素之一,约占新生儿溶血病的85%以上[8]。aBo溶血主要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a型较B型多。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新生儿常见多发病,也较易诊断,但是因为现在很多县级医院条件有限,甚至无专门的新生儿科,所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不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造成胆红素脑病的病例也并不少见[9]。因此在基层医院,对于可能发生aBo溶血病的母亲,首先是在孕期要早期测定抗a抗B效价,生后积极做好黄疸的监测[10]。目前,经皮测黄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筛查的重要方法,此方法简单易行,无创伤,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对于经皮测黄高危患儿应及时进行血清胆红素复核,达到光疗干预标准的及时入院明确诊断及早期综合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差异大,可表现为无症状、重度黄疸、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严重贫血甚至休克,轻症患儿发病隐匿,早期容易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混淆,重症患儿则黄疸进展迅速,伴有明显贫血,因此新生儿aBo溶血的主要危害在于高胆红素血症及溶血性贫血,因此治疗目的在于积极处理迅速进展的黄疸,减少红细胞破坏,防止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同时注意纠正贫血及由此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和心功能不全等。虽然对于重度的aBo溶血病患儿,换血治疗可直接去除致敏红细胞、置换抗体、减少红细胞的破坏,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换血需要组合血源,且费用较高,技术操作难度及术中、术后监护要求较高,并有电解质紊乱、空气栓塞、血栓、心脏骤停、感染等高危并发症可能,部分家长对治疗不理解、不接受,因此在基层医院开展受到明显限制。因而县级医院aBo溶血病的治疗仍应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光疗使间接胆红素的亲水基团暴露,发生同种异构体改变,转变为水溶性而排出体外,因而直接起着退黄作用[11]。一般光疗24h可使胆红素下降约30%,使换血的病例大为减少[12-13]。但对Rh溶血病,因大多黄疸出现早,进展极快,黄疸程度高,则仍主张换血疗法[14-16]。

综上所述,在县级医院,只要对可能发生新生儿aBo溶血病的高危人群,孕期进行关注,产后积极进行黄疸监测,早期诊断,积极予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即使是对相应日龄胆红素达到换血治疗标准或光疗失败换血治疗标准的患儿,同样可以避免或减少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taylore,VuD,LegareC,etal.intravenousimmuneglobulin-relatedhemolysis:comparingtwodifferentmethodsforcaseassessment[J].transfusion,2015,55(S2):S23-S27.

[2]赵华.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19-20.

[3]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06-607.

[4]钱寅娟.新生儿进行溶血检验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3):60-62.

[5]肖L水.大剂量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6):46-48.

[6]王金永.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孕母o型血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197-198.

[7]韩雪芹,唐建军,夏斌.足月新生儿aBo溶血病伴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eB/oL].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2):154-158.

[8]tufekciS,Cobana,Borm,etal.Cardiacrhythmabnormalitiesduring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G(iViG)infusionintwonewborninfants:coincidenceorassociation[J].ClinicalCaseReports,2015,3(9):731-734.

[9]王芬,于杰飞.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17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2):77-78.

[10]王振勇,沈国松,何平亚,等.无创胎儿血型产前诊断在aBo溶血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浙江预防医学,2016,28(5):473-476.

[11]孙芳.不同间断光疗方法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54.

[12]奚小明.新生儿aBo溶血48例治疗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2,20(12):110-111.

[13]王广州.新生儿aBo溶血病换血治疗的利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2):128-129.

[14]曾云燕.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9):2219-2221.

[15]李毅,董伟群,吴穗.成分换血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6):821-822.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8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

黄疸症已经成为了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大量的聚集,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具体主要表现在皮肤黄染,严重的时候可遍及全身,可以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会损害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对新生儿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利的。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对该类疾病有个清楚的认识,这对于黄疸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接收的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黄疸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以黄疸症状实施就诊,黄疸的具体程度为:重度黄疸3例、中度黄疸24例、轻度黄疸29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粘膜、皮肤和巩膜黄染,其一般是根据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而定。其它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腹泻、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见大便色变浅、尿色深黄、乏力、贫血。

1.2护理特点

1.2.1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母婴血型、胎龄、喂养、体质量、分娩方式以及保暖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同时要经常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试和记录。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新生儿尿液、粪便的颜色变化,这些指标都可以用来反映黄疸病程的轻重。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引发的黄疸,其尿液一般呈现酱油色,粪便则趋于白色,通过这些现象可以断定黄疸是由胆道闭锁引起的。如果新生儿黄疸从头面部到四肢、巩膜、手足心扩散,而且颜色趋于加深,则表明黄疸病情逐渐加重,这时要求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

1.2.2病理护理

对于血清胆红素偏高的新生儿要通过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此时要用黑色眼罩将患者的眼睛罩住,避免蓝光对新生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而且除了、会位需要用尿布进行遮掩外,其余部位均处于状态,一般需要持续3-5天。光疗过程中会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加,这时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补水,而且还要防止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还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适应的酶和白蛋白诱导剂,对酸中毒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有利于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根据不同标准要求来合理控制液体的流速,禁止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从而有效的避免血―脑脊液屏蔽的开放。

1.2.3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因为黄疸患者存在吮吸无力的症状,从而出现了喂养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采用间歇喂养、少量多次等方式,以确保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1.2.4健康教育

大多数父母对黄疸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对她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工作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黄疸疾病的认识,了解黄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精神状态以及婴儿各部位的颜色来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症状,对于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联系,以确保新生儿黄疸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人员还要经常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家属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医生和护理人员。

1.3疗效判定

治愈: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完全消退,尿液和粪便的颜色恢复正常,复查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好转: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基本消退,血清总胆红素趋于正常。无效:皮肤黄疸症状未见好战,而且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2.结果

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有52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已见明显好转,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8.2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引发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黏膜、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症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在出生第1周内发生黄疸的概率为40-65%。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而且其诱发因素比较多,不仅存在病理性因素,而且还存在生理性因素。目前,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报道缺乏一致性,引发该类疾病的主要因素有感染、母乳性黄疸、围产因素等。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薄嫩,免疫能力比较低,从而极易发生感染现象,由感染引发的黄疸主要是以败血症和重症肺炎为主,其不仅可以引发红细胞破坏,而且发生的溶血还会导致胆红素升高,进而引发胆红素血症。近些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力度加大,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是因为早期奶量不足,导致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增加了肠肝循环和血清胆红素浓度。围产因素多以早产和窒息为主,窒息将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糖代谢紊乱、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且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而且还要求助产护士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技巧,在分娩过程中要多与孕妇进行沟通,及时缓解孕妇的紧张情绪,以提高患者的分娩信心。在与孕妇沟通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尽可能满足孕妇的基本需求,如心理舒适和舒适。助产护理在分娩过程中要做到轻柔、集中、熟练,这样可以减轻孕妇的疼痛。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的诱发因素比较多,这时就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黄疸的基本临床特点,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从而使病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唐菊丽.85例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8(26):49-50.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9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治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aljaundiceofnewborn)严重者可致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为探讨其病因,进行及早干预,现将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5例选自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年龄1~28d,男51例,女34例;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儿80例;剖宫产64例,自然分娩21例,出现黄疸时间7d23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42例,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者27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6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表现为轻重不等的面目及周身皮肤黏膜黄染。

12诊断标准[2]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13检查方法入院后均予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糖、C反应蛋白、电解质,根据情况予血培养、胸片、肝胆B超、toRCH全套、溶血全套等相关检查。

14病因围产因素28例,包括窒息、缺氧、低血糖、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早产等;感染因素23例,包括肺炎、脐炎、尿布皮炎、败血症、脓疱疮、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多因素混合13例;母乳性黄疸8例;原因不明7例;新生儿溶血病6例。

15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均给予光疗退黄、抗感染及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本组85例患儿均达光疗指征,血清胆红素>205~256μmol/L(12~15mg/dl),采用蓝光进行治疗,8~12h间断光疗即每天照射8~12h,停16~12h,注意保护双眼和生殖器,用黑布遮盖,若出现青铜症,停止光疗。胆红素下降到7mg/L以下即停止治疗。利用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抑制作用防止新生儿溶血,用量500mg/(kg・d);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其中有3例患儿血清胆红素≥342μmol/L(20mg/dl),在光疗的基础上给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

2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皮肤黏膜黄疸消退,无重复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下降至85μmol/L以下;好转:皮肤黏膜黄疸程度减轻,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下降至85~221μmol/L之间;无效:皮肤黏膜黄疸程度无明显变化或减轻后复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仍在221μmol/L以上。本组85例患儿治疗3d后,治愈16例,有效5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6%。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大部分属于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特定发生的一种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因素引起,早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围产因素及溶血因素为主,晚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感染因素及为母乳性黄疸为主。围产期窒息缺氧可致酸中毒、低血糖、低体温可抑制肝酶活性,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及结合功能,使血清胆红素增高;窒息时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摄入不足,排便延迟,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摄入不足致葡萄糖不足,缺乏与胆红素结合的葡萄糖醛酸,可致黄疸加重;体内出血时引起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被破坏后所产生的胆红素被吸收而加重黄疸;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红细胞破坏增多使胆红素增多;剖宫产术中通过胎盘进入血液循环,胎儿肠蠕动减弱,胎便排出减少,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且引起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剖宫产使胎儿首次呼吸功能建立不完善,对胎儿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影响,胎儿出生后红细胞压积增高,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增加有关;术后感染预防使用抗生素,新生儿吮乳后,抗生素随乳汁进入肠道,母乳中的抗生素可杀灭肠道内已存在的双歧杆菌等专性厌氧菌,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致未结合胆红素由肠道吸收,加重肠肝循环,黄疸加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包括光疗、药物、换血及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综合治疗[4]。光疗效果好、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小,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光疗的使用方法分为连续照射法及间断照射法,两者的效果相似,但后者可减少不良反应。高胆红素血症照射48~72h,可获得满意效果。因本病病因复杂,临床应注意治疗要点,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降低血清胆红素,采用蓝光疗法,加强新生儿管理,严格消毒隔离,防治感染,提倡早期喂养,诱导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肠肝循环;促进肠蠕动,促进胎便尽早排出,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减少肠壁再吸收胆红素;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引起溶血和黄疸的药物;控制感染并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及早的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玲.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01203.

[2]江莉.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实用临床医学,2008,9(3):77.

黄疸患儿的护理诊断篇10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试验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1(a)-0132-03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cidenceofneonataljaundiceandbloodtype,andtoexplorethecompliancerateofbloodtypeandclinicaldiagnosisofjaundiceinchildren.methodseighty-sixchildrenwithneonataljaundiceassociatedwithmaternalfetalbloodgroupincompatibilityfrommarch2014toJune2016admittedinpanyuCountyHexianmemorialHospitalwereselected.thematernalvenousbloodsampleswereobtainedrespectivelyfordirectantiglobulintest,antibodyreleasetestandfreeantibodytes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neonatalbloodgroupandtheincidenceofjaundicewasanalyzed.Resultsthedistributionofbloodtypein86casesofneonataljaundicewereasfollows:84cases(97.67%)oftypeaBojaundiceand2cases(2.33%)oftypeRhjaundice.thepositiverateofdirectantiballproteintestanderythrocyteantibodyreleasetestbetweenchildrenwithbloodgroupaandB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positiverateofthefreeantibodytestinchildrenwithbloodgroupB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childrenwithbloodgroupa(p7dafterbirth[20.00%(2/10)](p

[Keywords]neonataljaundice;Bloodgroup;Directantiglobulintest;antibodyreleasetest;Freeantibodytest

新生夯起憧煞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可在7~10d内消退[1-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可持续2周以上,早产儿可达4周不退。研究显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感染、新生儿溶血、母子aBo血型不合等具有密切关系,发病率约为28%[3-4]。目前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母婴血型不合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生儿黄疸发病率与血型的关系,探讨黄疸患儿血型与临床诊的断符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合并母婴血型不合的患儿86例,所有患儿均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确诊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其中,男49例,女37例;出生日龄1~18d,平均(5.9±1.4)d,1~10d79例,>10d7例。

1.2方法

分别抽取母亲和患儿静脉血各2ml,置于eDta抗凝管中,分别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分别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以及游离抗体试验[6],试剂来源为西班牙DiagnosticGrifols公司提供的aBo-Rh血型检测卡(微柱凝胶法)、aBo-Rh血型和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微柱凝胶法)以及aBo-Rh血型确认卡(微柱凝胶法),所需aBo血型定型红细胞试剂(人红细胞)由江阴力博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G6pD测定试剂盒(紫外酶法)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有实验均严格按照相应试剂操作说明书以及《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之相关规范进行。

1.3诊断标准

新生儿黄疸阳性分为以下情况:①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以及游离抗体试验等3项血型血清学检测全部呈阳性时,表明母体igG抗体将患儿红细胞包被并致敏;②仅抗体释放试验结果阳性;③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同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或者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新生儿黄疸可疑阳性: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新生儿黄疸患儿血型分布情况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血型分布如下:aBo型黄疸84例(97.67%)、Rh型黄疸2例(2.33%)。aBo型黄疸患儿血清学检测中,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26例(30.95%),游离抗体试验阳性35例(41.67%),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23例(27.38%)。a型与B型患儿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率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患儿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a型患儿(χ2=3.877,p

2.2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与患儿出生后采血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患儿出生后不同采血时间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差异较大,出生后0~2d即采血检测时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最高,随采血时间的推迟,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逐渐降低。出生后0~2d采血检测时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出生后>2~4、>4~7、>7d采血者(p

3讨论

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体血清中igG抗体致敏胎儿红细胞所致的免疫性疾病,临床通常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智力发育障碍、听力异常[7-8]。理论上,新生儿溶血可以发生在所有能够免疫产生igG抗体的血型系统中,但以aBo血型中多见,Rh血型少见,通常母亲为o血型,新生儿为a型或者B型[9]。本研究中,86例患儿包括aBo型黄疸84例(97.67%)、Rh型黄疸2例(2.33%),提示血型不合发生的新生儿溶血症主要由aBo血型引起,这与Rh-血型人群较少有关[10]。同时,aBo血型溶血患儿中,a型和B型患儿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差异不显著(37.84%比25.53%,p>0.05),提示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不存在血型分布的差异。由于o型血母亲血清中天然存在igG型抗a和抗B抗体,因此aBo型新生儿黄疸在第一胎时就可能发生,而且与母体免疫史无关,溶血程度与新生儿a或者B抗原强弱程度、血型物质含量、胎盘屏障以及igG亚类的不同有关。

本研究中,B型患儿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a型患儿,与颜沛云等[11]的研究结果不同;另一方面,之前的文献报道称3项血型血清学试验阳性率存在一定顺序,有学者认为是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12];还有学者认为是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13]。本研究中,a血型和B血型3项试验阳性率顺序不同,这可能与热放散试验造成红细胞的细胞膜损伤有关[14]。

患儿出生后不同采血时间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差异较大,出生后0~2d即采血检测时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为53.85%(14/26)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

综上所述,母婴血型不合患儿应在产后及早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以对新生儿溶血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远期不良事件风险。

[参考文献]

[1]郭锦华,钱佳莉,王秀丹.产科母婴同室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172-173.

[2]龙娅静,付云.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67-268.

[3]梁燕清,邢子君,陈锐芳.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5):209-210.

[4]黄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机体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83-86.

[5]张黎霞,邹洪兴,李永祥,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4,29(7):730-732.

[6]孙晓烨.血型血清学检测地新生儿溶血产前诊断的价值[J].黑龙江医学,2015,28(6):1234-1235.

[7]雷红霞,牛芳,屠晓华,等.孕妇血型igG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44-346.

[8]张晨光,吴子钊,王亚荣,等.aBo新生儿溶血病与o型孕妇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含量的相关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15-17.

[9]胡有瑶,关付红.178例新生儿溶血病血型分布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3,27(6):278-280.

[10]ShastryS,BhatS.Severehemolyticdiseaseofnewborninarhd-positivemother:timetomandatetheantenatalantibodyscreening[J].JobstetGynecolindia,2014,64(4):291-292.

[11]颜沛云,朱万寿,凌卫宾,等.新生儿溶血病血型分布及血清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5,26(3):85-86.

[12]李保才,黎海澜.母婴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86-2887.

[13]林栋,胡应明,何子毅,等.596例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4):38-39.

[14]苏乃伦,李伟,刘慧.两种不同方法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91-2092.

[15]杨文勇,和润泞,蔡德康,等.血型血清学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92-894.

[16]李大鹏,徐学芳,任红,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3,20(12):934-935.

[17]孙鹏,刘磊,臧冬东,等.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