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十篇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十篇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6:05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1

关键词:人口素质;人力资本;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贵州省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与思考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6日

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在全国“11+3”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涉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个片区,覆盖全省65个县级行政区、1,150个乡、14,451个村,分别占全省的73.9%、79.5%和82.3%。贵州还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总数的56.8%。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计算,贵州贫困人口达1,521万,无论是贫困人口总数还是贫困发生率均居全国前列。贵州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贵州人口素质低,阻碍了贵州的经济发展。

一、贵州省人口素质现状分析

人口素质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是一种稀有资源,具有一种经济价值。人口素质由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组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人口素质在文盲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各类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方面现状如下:

(一)文盲率下降,但文盲人口数依然大,扫盲工作仍然艰巨。文盲率是指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十年来由于国家和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加上人们思想解放,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等因素,使贵州省文盲率10年下降了5.12个百分点,但文盲人口依然占全省总人口的8.74%,为提高贵州省人口素质整体质量,扫盲工作依然要紧抓。根据普查结果,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为303.8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88.61万人减少184.76万人,文盲率也由13.86%下降为8.74%,但比全国的4.08%高4.66个百分点,仅高于(24.42%)和青海(10.23%),排在全国第三位。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联合国衡量各国人类发展指标的三个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反映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一个强度指标,反映的是不同层次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2013年,贵州省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重8.61%,受高中教育程度人口比重10.21%,受初中教育程度人口比重35.66%,受小学教育程度人口比重34.91%,未受教育人口比重10.61%。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9年,比上年提高0.13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2年,比上年提高0.16年。

(三)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受低层次教育人口比重高于全国,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从全省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来看,贵州省人口文化素质与全国差距明显。根据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与全国相比,贵州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少3,638人,相当于全国的59.26%;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少6,750人,相当于全国的51.89%;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少8,999人,相当于全国的76.80%;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多12,594人,相当于全国的1.47倍。可见,贵州与全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受教育人口比重低于全国,而低层次受教育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因此,贵州省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高层次受教育人口的比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缩小与全国的差距。

(四)人口文化素质的地区差异较大,成为提高贵州总体人口素质的瓶颈。根据普查结果,从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来看,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列前三位,分别为15,263人、4,455人和4,402人,而最低的毕节地区仅2,440人;从每10万人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来看,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列前三位,分别为13,830人、7,478人和7,049人,而最低的毕节地区仅4,495人;从每10万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数来看,遵义市、贵阳市、黔南州列前三位,分别为34,438人、33,073人和30,852人,而最低的毕节地区仅24,604人;从每10万人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来看,毕节地区、黔西南州、黔东南州列前三位,分别为46,127人、42,899人和41,662人,而最低的贵阳市仅26,863人。从文盲率来看,毕节地区最高,为11.26%;安顺市和黔西南州分别达到10.83%和10.03%;贵阳市最低,仅3.88%;从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综合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来看,按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贵阳市9.23年、遵义市7.59年、铜仁地区7.32年、黔南州7.28年、六盘水市7.23年、黔东南州7.22年、安顺市7.11年、黔西南州6.93年、毕节地区6.58年。人口文化素质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人口素质总体比经济落后的地区要高。

贵州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全国差距明显。要解决贵州贫困和落后问题,实现快速发展,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光靠富集的物质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教育,提高高层次受教育的比重,提高人口的总体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贵州省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因素。人力资本是经过长期性投资形成的体现于劳动者个人或者团队身上的由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构成的资本,它是一种能带来经济收入的生产能力。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具有提高生产者素质的经济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此,本文主要从教育方面来对贵州省人力资本投资状况进行分析。

(一)教育发展水平较低,高等教育亟待提高。自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建成了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通高、初中、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等不同层次、结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32.3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达276.75万人,小学在校生人数达433.5万人。但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高中以上的毛入学率低于全国。高等教育方面,2005年和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792所和2,358所,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96.6万人和134.3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1,561.8万人和2,231.8万人。贵州2005年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为34所和47所,占全国比重为1.9%和2.0%;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44万人和2.04万人,占全国比重为1.5%和1.5%,;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20.68万人和32.33万人,占全国比重为1.3%和1.4%。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而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因此贵州需加大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于经济发展等因素,贵州教育在全国教育发展中依然处于较低层次。从各级学校的毛入学率来看,初中以下的毛入学率较高,但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均低于全国。全国2006年高中毛入学率为7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同时期贵州省高中毛入学率为37.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1.0%,是全国的一半,2009年两者虽然分别达到53.4%和18.45%,但还是低于全国2006年的毛入学率,贵州省的文盲率也比全国高4.66个百分点,排全国第三位。由此看来,贵州教育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对政府依赖大。教育投资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其中,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2001年贵州省教育资金来源的分布比例为:政府财政拨款75.3%、组织和个人运营学校9.2%、捐募款1.0%、学杂费14.7%、其他教育资金7.9%。2006年贵州省的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情况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87,802.2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1,109,272.7万元,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46,546.6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6,454.5万元,学费和杂费177,925.2万元,其他教育经费41,432.5万元。可见,教育资金中政府财政拨款部分所占比重明显偏高,教育投资严重依赖政府和财政,其他形式的教育资金来源相对较少。这是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比较低,对教育的投入有限,加之本身财政资金就不富裕,教育资金的来源基数小,教育资金只能靠政府来投。

(三)教育经费不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投资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而教育经费短缺又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贵州省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首先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情况来看,2003年和20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9.78%和18.76%,下降了1.02个百分点。2011年教育经费支出307亿元,按教育经费总支出排名全国22位,西部第7位,排名第1位的广东省(1,034亿元)是贵州省的3.37倍,第2位江苏省(878亿元)是贵州省的2.9倍,排名前10位的平均教育经费支出(661.8亿元)是贵州省的2.2倍;其次从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量来看,贵州省2010年人均教育经费为885元,排名全国21位,西部第9位,约为排名第1位上海(2,582元)的1/3,比全国的人均教育经费(1,063元)还少178元。

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对教育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教育经费仍然不足,教育经费的不足就导致学校各种设施建设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山区,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学校缺校舍、老师和教学设备,很多山村小学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所以,农村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小孩送到镇和县里上学,他们认为镇里和县里的学校条件比乡村小学要好,教师的授课水平也要高于乡村学校的老师。

目前,贵州省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教育投资情况告诉我们,虽说贵州省的教育投资额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速却是滞后于教育发展需求的。因此,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资,是贵州省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对贵州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的思考

(一)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与人才密切相关,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目前,贵州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文盲人口数依然大,受高层次教育人口和高等教育水平低,教育经费也不足,人口素质地区差异大,这都将严重影响贵州在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贵州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快速赶上,实现小康目标,必须解决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问题,因为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形成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贵州一方面要加大基础教育的发展,继续开展扫盲工作,让每个孩子都走进学堂;另一方面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高素质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面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要实现贵州经济较快、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继续发挥政府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依靠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和个人。由于人力资本是经过长期投资形成的,这种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不可撤回性,以及外部性等特点,收益大小也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和个人不能对人力资本投资做出像物质资本投资那样明确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所以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成为必然。目前,贵州教育资金的来源也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教育投资具有社会收益性,政府作为主体进行教育投资,一方面也可以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收益,即劳动生产力得到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扩大就业,增加人均收入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通过国民教育水平提高增加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能力,社会道德风气更加美好等非经济收益。所以,政府要发挥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大投资教育力度。

(三)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贵州教育的发展主要靠政府财政投资,由于贵州经济欠发达,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有限,因此仅靠政府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扩大获取教育资金的渠道。例如,增加向商业银行贷款,争取东部地区金融组织和政府贷款等,支持贵州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总之,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多渠道的集资办法以解决西部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通过这些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实现国家对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的倾斜。

(四)加强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缩小人口素质的地区差异,提高贵州总体人口素质。“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要增加木桶的容量就要改变最短的那块木板。从贵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知,贵州各州市的人口文化素质差异较大,成为提高贵州总体人口素质的“短板”,要提高贵州人口的总体素质,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加强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缩小各州市人口素质的差距。政府要增加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投资,促进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选派专业教师到落后地区任教,对落后地区的校长、老师进行培训,改善落后地区的教学环境,采取“奖、助、贷、补、减、免”等措施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各州市政府也要提高教育经费占本地区财政支出的比例,制定措施发展本地区的教育。总之,要想尽各种办法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缩小人口素质地区差异这块“短板”,促进贵州人口素质总体发展。

(五)制定优惠政策,吸收和引进人才。人才,是强国之宝,是富强的助跑器和发动机,人才的聚集就是财富的聚集。吸引人才不容易,留住人才更难。只有政府通过制定一些经济优惠政策和一些有利于吸引区外优秀人才的生活及事业发展的灵活政策,为区外人才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抱负,发挥才干的舞台,才会吸引大批有志之士的到来。

贵州省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数量,物质资源也很丰富,但因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经济发达的省份有着很大的差距,使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能大幅度升值,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靠教育,贵州省应实行更加灵活的政策,多渠道、全方位加大教育的投资,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需要,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最终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伟略著.人口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民族地区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比较人们的话题,并且越来越受到认可,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级各类的教学活动中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与发展。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教育水平发展存在着不统一、不均衡的现象,一个标准的素质教育并不能够适应所有的地区特别是烧糊民族地区,鉴于此,本文将就素质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

一、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

我们国家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全国各个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选,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发展都发生了翻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总体上来说,教育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民族地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义务教育的普及比较缓慢。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了8年,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薄弱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截止2015年底,全自制地区669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实现了两基目标的有474个,还有225个地区没有实现两基目标,还有一部分民族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部分覆盖人口达20.71%,特别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入学率是极低的,有些地方平均入学率还不到20%,这些都造成了义务教育普及缓慢,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实施素质教育有些困难。

2.学生辍学率比较高。学生入学率本来就比较低,即使入学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辍学率非常的高,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益,在2015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小学辍学率在10%―19%之间,初中辍学率已经高达50%,学生还没有受到几年的教育,就被家长勒令回家,更不要提素质教育的实施。

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办学经费短缺。办学经费短缺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办学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少数民族大部分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在图书资料、课程资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师资力量等软硬件上都比较缺乏,有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内容,学校没有办法提供设备支持,然后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学生本应该查阅资料,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学生只能够依靠教师的口述,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被打压,素质教育的实施比较困难。

二、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促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地方志横幅应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民族地区教育的开展有基本的条件,促进教育资源的改善,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的差距,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分类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但是与先进的省份有差距的地区,一般来说是自治区、自治州所在的城市;二是经济发展处于民族地区中等水平的地区,一般来说是乡镇;三是最偏远、最困难、经济力最薄弱的地区,教育设施落后,重点扶贫单位。根据这三个特点,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也要有区别的对待。在第一类的地区总,改革需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借鉴其他地区的惊讶,为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第二类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创造素质教育实施的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在这类地区的素质教育实施中,不要以经不发达为借口拖延,要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在第三类的地区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急不得”,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有效的改变的,教育本身还没有办法承受素质教育的全面的实施,因此需要在个别的科目、单独的学科上进行教育,要想推进全校、全地区的素质教育,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进行下去。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教育改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必然条件,当前免租地区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都需要被改革,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课程实施的创造者,是学生的朋友,是知识内容的创新者,教师需要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教学过程的教学能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开展教师培训班,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让教师热爱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乎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背景下,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经济发展状况、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胶教师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3

[关键词]办学特色特色产业校长学校文化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院校在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等的稳定的特性。既可以表现为院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独特风格,也可以表现为学校的整体风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特色高职院校建设的标志,它对创办特色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院校核心竞争力,树立学院品牌,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都将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受众多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校长、教师、学校文化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条件

区域经济为高职院校提供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区域经济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高职院校要从所在区域得到办学经费和资源,并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生源大都来自本区域,毕业后也大部分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体制和结构。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说,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外部条件。

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即不同的区域经济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业群,这就出现巨大的、多元的特色人才群,出现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间,为人们在选择职业上提供很大的自由度,为高职院校特色化提供天然的条件。

二、校长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办学特色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它既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校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学识、威望和作风。一个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宗旨、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等的特色,校长起着主导作用。办学特色的形成,校长素质就成了主导因素。

高职院校校长们应该具备的素质:首先,有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功底,透彻理解党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其次,有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素养。热爱职业教育,有厚实的职业教育理论,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再次,校长有浓厚的学术身份。高职院校的校长职务身份结构应是以学术身份为强势,如果校长学术身份的剥离就会意味着校长理论品质的薄弱、个性化思想的微弱、创新管理的淡化,也就没有了与其先进理念相一致的教育实践,更无法提升和积淀教育理论的力度和厚度,理论和实践不能互生互长,就会没有创新和个性,学校特色建设就无法实现。最后,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渊博的文化知识、笃深的职业情感、良好的思维品质、完善的个性特征、成熟的办学思路等。

三、教师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体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皮阿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会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培养大量的个性特色突出的教师理当是创办学校特色尤其是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的重要前提。

特色出自于个性。当代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育才能、政治素质,而且要有真诚的爱心、童心、事业心,更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要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就要建立一支既具有一般优秀教师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的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培养创新机制,造就一批有教育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专业特色、个性特色的教师,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内核

大学文化的特色是一所大学最大的特色,也是一所大学最具吸引力的名片。

大学文化包含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往往以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对师生产生导向、教育和熏陶的作用;是帮助师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培养和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强大精神武器,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当今世界上一切有特色的大学均拥有优秀的大学文化,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

大学文化不仅是制约和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政治和经济所赋予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刻。它不仅对大学的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技术等产生影响,而且以“桥梁”的姿态直接制约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可以说,不同大学的毕业生都打下了不同大学的文化烙印,这种相异的大学文化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往往比专业知识所赋予的影响更宽、更深、更远。

我国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建设的高职院校,由于建设的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较浅,大多表现为大学文化的缺失,特别是人文文化的缺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以至于在特色兴校中,一些高校重视学科专业的系统性,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人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重视不够;教学侧重“教书”,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育人”,对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不够;重视硬件、设施,相对忽视观念、制度,对教学观念、办学理念的研讨、宣传不够;特别是对学校的整体文化形象、文化气质的设计、培育重视不够。因而在深层的、全局的方面加以设计和操作的少,缺乏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应当具有的高度、深度及广度。这一描述对广大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更为恰当一些。这种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影响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除上面因素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有重要影响外,还有社会评价、政府的政策、学生家庭、学校传统等因素也影响着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特色是在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下通过有效的途径,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而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27.

[2]唐珍名.大学文化与特色兴校[J].大学教育科学,2004,(2):17-18.

[3]李保强.试论特色学校建设[J].教育研究,2001,(4):71.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4

职业教育是特指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民族职业教育是在民族地区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直接培养该类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地区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找出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

 

1.1民族职业教育区别于民族地区普通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终身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民族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某一岗位的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职业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快乐的源泉,展现自我的必由之路,所以劳动者健康的劳动者素质也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而普通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1.3课程结构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的3年学习期间里,前一年半抓紧理论课程学习,在后一年半时间内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至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虽然也学习普通文化课,但它学习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在安排方面留有约整个学制一半时间是在校企合作方进行实地操作实习,不忘职业教育初衷,为学生的职业提供基础。而普通教育以其培养目的为核心,安排课程主要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

 

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别

 

由于民族和社会等环境的原因,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这些特有的文化地域经济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区别,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费方面,第二是对学生的资助及奖励政策方面,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设施方面,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恩施职中采取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与书本费,以此鼓励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而其他非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展些,奖助学金评比更加严格,人数比例相对降低,除了国家省级院级以外,其他专门针对技能岗位的奖学金较少。但由于条件原因,非民族地区学习条件更好,基础设施也更充分,设备更新相对更快,学生实训机会更多。

 

1.5民族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方面旨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进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高考,同普高生一样可考入省内本、专科院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2+1”,“3+2”,“1+1+1”等教学模式,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比如学生前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地区人才走出去。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妥善设计好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这三门课程,通过大量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通过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投课,大大提高了讲课的效率。职业学校需要两类师资:一种是偏重理论型的,负责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种是偏重于实践型的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的实习。

 

未来民族职业教育将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日趋完善,将培养成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而又很紧缺的专业型人才,不仅会为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富强,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其积极输入到社会的各专业人才也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5

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文明素质教育动员大会,其旨在乘借“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东风,贯彻“以德治国”理念、落实“文明立区”战略,全面提高人民的文明修养、全力提升寿岳的品牌形象,开创新世纪*两个文明建设的崭新局面。下面,我根据大家研定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高度统一思想,把强化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关系*旅游命运的头等大事来抓

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今天我们在这里所提的“文明”,是特指精神财富。所谓文明素质,则是指人们的文明修养。其主要内涵包括基本文化知识、遵纪守法意识、个人道德修养。其基本外延包括文明礼貌、文明经营、文明卫生、文明执法,等等。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向世人展现“文明奥区”的崭新画卷——新世纪、新*、新风貌、新发展。

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是进一步提升寿岳品牌、加快旅游发展的必然抉择。在一个地方,特别是旅游区,个人行为对外来讲,往往代表着整体的形象。近年来,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厉行新风,严管重教、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塑造品牌,赢得了来岳游客的普遍赞誉。现在,外面不少地方提出文明管理学*,大家都在看好*。而我们究竟是名符其实,还是浪得虚名;是乘势而上,还是安于现状;是励精图治,还是自满懈怠,应该值得每一位*人深思。*的历史是辉煌的。*的未来能否辉煌,取决于今天的我们在干什么,是怎么干的。大家是否懂得人造卫星的道理?纵使是火箭将卫星送上了高空轨道,如果不给它一个“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卫星也将会坠落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卧薪尝胆、历尽艰辛把*的旅游环境和旅游产业推到了今天这个令人自豪的格局,如果不去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文明水平,我们就会得而复失,甚至可能会一退千里,不堪回首的。因此,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文明修养,是巩固已有成果、提升品牌形象、加快旅游发展的必然抉择。我们只有下大力气抓好文明素质的提高,树立“个个都是*风景、人人都是名山形象”的意识,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旅游、奉献社会”的共同准则,才能建设出新时代的区域文明,才能使来岳游客领略到*优美的环境、迷人的风光及优质的服务所带来的高品位享受,才能为*旅游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实现区域经济质的飞跃。

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是进一步学好“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目前,我区正在深入开展以“三树三为二评选”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三个代表”涵盖了我们文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发展旅游,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要,既代表着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游客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正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三个代表”思想融入到文明素质教育具体活动当中,进一步促使全区人民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增强本领、扶正祛邪,树立文明形象、净化社会风气,为*旅游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是进一步改善人文环境、维护“奥区”形象的迫切需要。*之所以成为“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是因为昔日的*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引来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在这里潜心钻研、寻得灵感、著书立说、读书论道。曾有一段时期,*书院的数量在全国排在第一位。清代曾国藩曾写道:“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人文传太古、文明称奥区”的美誉,我想就是这样得来的。而今天的*,有一些现象与“文明奥区”是相悖的。例如,邻里不团结、打架斗殴的现象;不讲卫生、脏乱差的现象;不讲文明、言行粗野的现象;不讲道德、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的现象;不遵守法纪、扰乱治安、危害社会的现象;搞黄赌毒的现象等等,虽然是出现在少数地方和极少数人身上,但破坏了整个社会环境、影响了“文明奥区”形象,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民利益。要改善人文环境、维护“奥区”形象、提高旅游质量,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好“旅游发展,软件先行;软件建设,教育为先”的原则,做到固本强基。

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是进一步推行“以德治区”、坚持以德服人的根本要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强。”同志提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升华。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把“以德治区”、“以德服人”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把个人理想融入振兴*旅游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建设精品旅游区的宏大实践之中,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履行正当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获取美好生活。“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以德润身、以德服人,以人格的力量去影响人、感召人。

同志们,“天下*是我家,振兴要靠你我他”。面对今天的*,我们要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一要进一步增强自豪感。中华五岳之一的*,自然风光无比秀丽、文明历史积淀深厚、宗教文化独树一帜、祭祀始祖香火炽盛。特别是建区以来,我们大力度地优化旅游环境,全方位地提升寿岳品牌,使旅游发展日新月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赢得了世人的交口称赞,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理应感到自豪。二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旅游一方面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作为长线高效产业,其竞争则十分激烈。随着新兴主题旅游项目的迅猛崛起和各地绞尽脑汁的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倾其全力的宣传促销,抢夺客源,作为一个以香客为主的老牌景区——*而言,不应再有“赶个八月吃三年”的感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将会落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惨境。三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凭借着上帝的造化和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才有着今天的富庶和惬意。作为世人羡慕的寿岳的当代主人,我们对前人所遗之基、所积之福,岂可等闲视之!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擦亮过去的辉煌,并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辉煌业绩而搭建更高、更实的平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一代明君康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承祖父之遗,衣食无缺,此为大幸。便当读书、乐志、安分、修为”。这与当前我区提出的要加强文明素质教育是何等的相似!

二、把握目标要求,全力搭建*旅游经济发展的文明大平台

通过深入分析讨论、深入析透区情,区委决定,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全区农村、城区街道和区内各单位深入扎实开展文明素质教育活动。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的重要理念为指导,以“文明立区”为战略,以“知我*,爱我*,争做名山文明人”为主题,以景区和城区基层为重点,以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精品旅游区为目标,以“学文化、讲文明”为中心内容,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文明素质教育,引导全区干部职工特别是城区和景区居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在公共场所、公共生活中自觉执行文明公约,遵循各种行为规范,全力构筑“文明、开放、勤劳、务实”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区两个文明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必须虚功实做,打破陈规旧习,更新思路观念,结合*实际,正确认识四个关系,牢固树立三种观念,推动文明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全力搭建文明大平台。

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四个关系。加强文明素质教育与合理传承历史文化的关系。共产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是集古今中外人类文化之大成。它并不排弃传统的精粹,而应该是发扬光大。我们*身负“文明奥区”美誉,寿文化、祭祀文化、湖湘文化博大精深、璀璨辉煌,这些都为我们发展现代旅游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因此,我们不但要敏锐把握现代文明趋势,大力弘扬先进文化,还要积极传承历史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前人而又突破前人,不断加强修养、不断开拓创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全面提高文明素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具有重要的帮助的”。加强文明素质教育与尊重自由的关系。宗教不是迷信。*的烧香体现的是对人文始祖祝融神的崇敬——是一种祭祀文化。我们万万不能混淆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宗教文化有着许多合理的先进性的思想。如儒家提倡的“忠、信、礼、义”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道家推崇天人合一和“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思想,以及“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的“真行”理念;佛家倡导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等等这些,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对现代文明社会同样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因而,作为体现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能一概排斥宗教文化,而是要兼容并蓄、合理吸收。这也就从根本上说明,我们要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就应该尊重自由,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和吸纳其合理内核。只有众志成城,才能有*明天的更文明。加强文明素质教育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的关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明是建立在文化修养、文化程度的基础上的。“知书”才能“达理”。只有不断的加强文化学习,不断的“洗脑充电”,才能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树立文明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年龄多大、工作多忙,都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自觉践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共同创造一个高度文明的旅游环境。加强文明素质教育与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关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势必心胸豁达、身心健康,亦将遇事冷静厚重、文明平和。人的境界是修养而成的,我们能否修炼到《菜根谭》里所讲的那种“无我”、“无为”的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其基础则是文明素养。佛教里所讲的“心”的修炼,就是指要修身养性,实际上也是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佛语说得好:“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作为我们*人,长期生活在寿文化之中,只要不断提高文明素质,我们的身心就会更加舒畅,我们的家庭就会更加和睦,我们每一个人就会健康长寿,“中华寿岳”的品牌才能名符其实。

加强文明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三种观念。文明素质是第一动力的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文明立区”的*,我们的旅游业要发展,关键是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在内的文明素质问题。没有做好文明素质的文章,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几年来,*旅游快速发展的实践和精神文明建设辉煌的业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全区人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今后的发展,尽管要进一步作的文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抓人的素质的提高、文明言行的养成。否则,各种硬件设施就是抓得再好,人的文明素质上不去,*的发展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我们必须树立文明素质就是第一动力的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明素质教育活动中去。文明素质是第一品牌的观念。作为“旅游强区”的*,加快旅游发展就必须打造一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我们要明了,就旅游而言,纵使硬件再好,软件跟不上,一切也将是徒劳无益,或是劳民伤财。现代旅游,人们所向往的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开心和享受”。要达到这种要求,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这一切都要靠人来完成。只有全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文环境,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打造出过硬的旅游品牌。我们要牢固树立文明素质是第一品牌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文明素质是第一财富的观念。“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谁就将拥有财富。显而易见,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文明素质就是第一财富!旅游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产业,更需要其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文明素养。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很高文明素养的人,也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同志们!强化文明教育热切地呼唤我们尽快实现思维视角的大转换,紧扣旅游作好文明服务管理的文章。我们要从*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中寻找动力,争做文明开放的*人,争做维护名山、光大名山的*人。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把全区文明素质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我区开展这次文明素质教育活动,重在强化文明意识,贵在培养文明风尚,意在提升旅游品牌。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凸显*特色,变共识为共为、抓发动促联动,不断把全区文明素质教育活动推向深入。

(一)要在强化文明教育、提高修养程度上下功夫。要构筑“文明、开放、勤劳、务实”的*精神,首先是强化文明教育、提高修养程度。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并以此砥砺品行、规范言行。一是要强化“四信”教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干事创业的动力,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源泉。在当前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突出抓好“四信”教育(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深入揭批“”本质。二是要强化“四科”教育。要充分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对旅游发展、城市文明的重要作用,突出抓好“四科”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强化遵纪守法教育。每一个市民都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不但要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还要学习区内依法制订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景区摩托车自备牌管理,严惩摩托车载客营运的通知》、《关于门票征收管理的暂行规定》、《焚化品和易燃易爆品的统一管理和经营规定》等重要规章制度,切实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坚持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四是要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知我*、爱我名山”,不仅是我们进行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更应该成为文明教育的自觉行动。我们要认真了解*作为“文明奥区”的辉煌历史篇章,了解*作为“五岳独秀”的自然风光概况,了解*作为“中华寿岳”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全面掌握*历史、天文、地理等知识,知晓*的过去和今天,真正成为最合格的导游、高素质的建设者。

(二)要在推行文明管理、改善社会风气上下功夫。下段时期,我们要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展社区服务、造福社区群众、提高城市品位。这是一个相当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加强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就必须把文明素质教育与加快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城镇居民为重点,以《*风景名胜区文明素质教育读本》和《*的文明故事》为教材,大力推行文明管理,努力提高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水平。一是要积极爱护公共财物。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城景区设施,不让它们遭受破坏和流失;要爱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爱护公共生产生活设施,如绿地、草坪、电话亭、公厕、地下供排水管道及防火防灾设施等;要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名胜古迹。坚决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二是要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环境是旅游区的生命线。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给人们以一种舒适、整洁、通透的感觉,这是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突出坚持街道卫生、室内卫生、食品卫生一齐抓,继续推行卫生长效管理,确保城景区环境卫生实现“三无”:无烟头、无纸屑、无果皮。特别是要强化旅游环境责任制,扩大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成果,并因势利导,继续实现环境综治“四个延伸”,即向背街小巷延伸、向居民小区延伸、向市场延伸、向单位延伸,促进我区旅游环境的绿化、美化和亮化。三是要规范行业经营秩序。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品质,是文明执业的基本准则。今年我们提出要抓好“三整顿两规范”(整顿交易、经营、香炮市场,规范交通、卫生管理),其核心就是强化诚信意识,树立良好行业形象。我们每一位市民、每个企业主、每个经营者都要努力做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真正给游客提供一个舒心、开心、安心、放心的游览和购物环境,形成文明经营的良好风气。追车叫卖、围客强卖、随街摆卖是最砸*牌子的,是最倒游客胃口的。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谁在砸*的牌子,其实就是在砸我们大家的饭碗,是在断子孙的后路。四是要切实维护治安秩序。每个*市民都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别人遇到的困难,一定要尽力给予帮助,碰到坏人坏事一定要敢于斗争,不能事不关己、袖手旁观。要真正使*的每个社区治安都实现“七个没有”:没有一户被盗、没有丢失一辆自行车、没有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次邻里纠纷、没有一处黄赌毒、没有一名“”练习者。我们要真正在构建社区文明、改良社会风气上下功夫,使我们*成为德治样板、绿色社区、安全港湾和温馨家园。

(三)要在创建文明家庭、加强基础建设上下功夫。弘扬家庭美德、创建文明家庭,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提高市民素质,必须在全区人民中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要孝敬老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会老,都要为人父为人母。尊敬和赡养老人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子女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生父母、继父母、养父母,孙子女对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有责任在经济上供养、在生活起居上照料、精神上给予慰籍。要依法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要抚养和教育子女。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不容推卸的责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子女既要管又要教,既要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又要教育他该做什么及怎样做。不能只关心子女对知识的掌握和功课的学习,还要重视对子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劳动观念和自信心、进取心的培养。要搞好邻里亲友团结。“远亲不如近邻”,注意邻里团结十分重要。在与邻居相处中,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邻里道德要求的;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摩擦和矛盾,要做到互谅互让,无理要认错,有理要让人;同时要按照团结互助、真诚友爱的原则,处理好亲朋戚友的关系,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一种融洽、温馨的氛围。

(四)要在树立文明新风、提高整体水准上下功夫。要通过加强市民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整体水准,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讲究“文明礼貌、爱岳爱家、助人为乐、优质服务”的良好风尚。一是要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每一个市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给游客留下美好印象的首要环节。要使用文明用语,坚决杜绝那种说下流话、好骂人的不文明行为。要注意遵守礼仪,讲究行为文明。生活中问路、乘车、购物、作客、称呼、交往等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文明准则。二是要讲爱岳爱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树立“我是*人,*是我家”的家园意识,热爱*,奉献*。要做到“在*,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要不分外籍本地、不分东西南北,只要是为*办事、为*出力,不管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都应视为最亲的人。要团结友好,不分彼此。要有“区兴我荣,区衰我耻”的意识,团结和组织一切力量,为*的发展献计出策、尽心尽力。三是要讲助人为乐。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弱势群体、对需要帮助的人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对别人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对那些来岳游客,碰到了问题、遇到了难题,一定要竭心尽力帮助解决;碰到坑客骗客的不法行径,杀客宰客的坏人坏事,一定要勇于揭批、敢于斗争,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区司法局还将成立“法律援助中心”,用法律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讲优质服务。“天下*”是天下人的*,千古名山是全人类的名山,我们每一位市民的义务和责任是服务天下人、服务全人类。因此,我们要以服务为本,以游客为本,深入开展“笑迎天下客,满意在*”活动,大力发扬“金钥匙”精神,切实强化优质服务意识。不但要想游客之所想,而且要想游客之未想;不但要使游客满意,而且要使游客喜出望外。要自觉接受游客监督,欢迎游客批评,全面提高服务水准,真正把“游客至上”的理念,从行政机关、旅游企业推向全区各个层面,使景区变成“微笑景区”,使城区变成“微笑城区”。文明新风蔚然之时,定是*旅游兴旺之日。

四、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全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次文明素质教育活动,规模大、标准高、要求严、任务紧。要使之深入人心,由花到果、落虚为实,变成现实性力量,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我们齐抓共管,付出艰辛努力。因此,全区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一定要按照“认识高、行动快、抓得实、起步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组织措施、进行周密部署,确保今年我区文明素质教育活动创出特色、成为亮点、取得实效。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文明素质教育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为了切实加强对这次文明素质教育活动的领导,区委决定成立高规格的文明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我和李万情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区委副书记伍清明同志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左琼颖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专抓教育活动的督促、检查、综合和具体指导。各部门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专人负责、专班落实。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领导体制,建立“一把手”抓两手、一班人“两手抓”、“一岗双责”的文明教育目标责任体系,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同步运作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搞好组织协调、督促落实,将文明教育的标准措施与其它工作的标准措施融为一体,站在抓重点工作的同等高度,努力把知识教育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与教育干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本地本单位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二要抓好宣传发动。加强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素质,牵涉到方方面面、家家户户。只有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让每个市民都了解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才能增强广大市民的参与意识,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我们对这次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非常重视,事先已安排有关部门进行了前期气氛营造。4月2日在万寿广场举行了史无前例的“告别不文明言行、争做名山文明人”万人签名活动,还在会上了《告全区人民书》。今天,我们又在这里举行千人动员大会,旅游局、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学生代表将分别在会上表态发言。这些都为下一步发动工作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做到深入人心,还有待于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宣传发动工作:一是乡镇、街道、单位要层层召开会议发动。各乡镇、村、街道和居委会要发动到每家每户每一位市民;区直各单位和企业要发动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学校要发动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二是新闻单位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宣传部要编办简报专刊,及时向区内外媒体文明素质教育新闻报道;有线台要长期开辟文明素质教育专栏,组织专题报道,播放公益广告,为这次活动大造声势,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三是各行各业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要通过黑板报、墙报、成果展、宣传单、宣传队、文艺演出、演讲赛、征文大赛、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促使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达到全区上下联动。

三要推行规范管理。教育和管理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离开了管理,教育就会苍白无力;离开了教育,管理也会事倍功半。要实现依章管理和教育引导并重,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当前,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行文明素质教育的档案化管理。全区各级各类文明市(村)民学校要积极探索档案化管理模式,努力对文明素质教育实行从上到下、分层次目标管理,对市民个人则推行一人一档、人人有档,因档施教和目标管理考核的办法,依档依章推进教育工作进程。二是实行文明言行规范化管理。要在学习教育和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围绕文明用语、文明卫生、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依法奖惩等内容,检查落实已有的章法制度,认真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把它条理化、明晰化,形成新的规章制度,使文明素质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实行“自管、互管、共管”制度。自管,就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各家庭要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互管,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相互帮助教育、相互监督检查的管理制度;共管,要求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依章依法办事,并将市民违章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记入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档案,作为接受教育、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要加大创建力度。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实现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的需要,是提高*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精品旅游区的需要。街道、居委会和区内各单位要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文明经营户”、“文明市民”的创建评比和市民评选“人民满意公仆”活动。各乡镇要安排部署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乡镇精神文明“五个一”、村(居委会)“四室一场”建设,组织“十星级农户”评比,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调动驻岳部队与公安民警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军民、警民共建活动。整个文明创建活动,必须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从创建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展现出良好的风貌。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6

(一)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不同步

初级层次的师资资源均衡的达成并不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师资源能否化为高质量的教育成效,关键在于教师主体的全方位专业素养提升,实现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能力的加强和专业实践的深入。教师队伍建设究其实质是“人”的建设,与教学硬件资源优化存在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的差别很难通过行政调拨与加大财政投入来改变,只能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实现。加之现有教师再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农村教师的主体专业素养提升还需要时间,因此教学的物质资源的丰富并未带来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均质发展,亟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步跟进,防止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的滞后成为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

(二)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不对等

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农村和小城镇,教师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同区域较高水平。工资待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村教师个人“小康”生活的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生的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这需要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区文化等众多因素的配套对接与支援,以达成物质生活、职业工作及精神追求的全方位提升。而目前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的整体质量决定了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文化生活、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愉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问题较为突出。

(三)频繁的人才流动不利于教师扎根农村学校

为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家采取县域教师流动制,鼓励城区教师和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高校免费培养师范生等多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专业水平不高的现实。县域流动与支教的教师流动性大,农村学校很多时候成为他们暂时的栖息场所,等流动期满或支教任务完成后,绝大部分城区教师都会选择离开。以服务农村教育为培养目的的免费师范生与农村教育硕士学成后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新教师的成长与扎根农村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段的锻炼与考验,况且教师具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与主体意识诉求,采取行政调配与鼓励教师到农村发展的管理措施促成的教师向农村的流动,并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融入农村学校。

二、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一)凝聚学校文化的关键

学校与文化关系密切,是文化传承、传递与保存的重要场所,而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因其特殊的文化教育使命与任务,决定了其是一个深受文化浸染的地方,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长驱动力。学校的组成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教育团队,教师是学校团队的主体成分,也是校园文化创设的中流砥柱。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创造能力和主人翁精神,发动教师全面参与文化建设进程,营造学校文化底蕴,提炼校园文化特色,生发校园文化主人翁的自豪感。加深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学校周边农村社区域情,综合学校发展历程与特色,提炼学校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团体的聚合作用,通过发挥文化的聚合作用凝聚教师个体,挖掘团体文化的向心力,增强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并最终在文化的感召聚合下,一心一意投身农村教育。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石

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相对来说比例小,绝对数量少,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师资数量少或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农村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整体水平欠佳,就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最终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下降。以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可持续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发散城市众多的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辐射范围,发挥原有农村学校优质教师的领头羊作用,城市、农村中小学双管齐下,协作并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养成,摆脱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师资发展的困境,克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难题,清除师资质量提升的障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得以满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城乡教育统筹深入发展的保障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师资的质量差异成为制约城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与教师职业道德、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度密切相连,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重视教师的工作激情的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可以深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统筹城乡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不是农村教师城市化,而是在实现城乡教师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融洽城乡教师关系,实现城乡教师共同发展。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人们生活水准提升至小康后对于义务教育的诉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公平的层面,同时还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结构已难以兼顾人们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整体质量的高低能从根本上决定教育水平的发展高度。城乡可持续师资建设的新型模式力求城乡教师在业务培训、经费保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多方合作,携手进步,为城乡学生供应平等教育条件及教育机会,保障城乡学生共同享用同质的教育资源,为城乡学生共同拥有水平相当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为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三、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扶持农村教师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

目前国家就是通过行政调拨与倾斜支持、强化管理与配套服务的措施,保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在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方面实现基本配置均衡后,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巩固已有成果,促进城乡师资的持续均衡发展。首先,完善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发展需求。对农村薄弱区域学校进行优先补偿,对“特岗计划”及免费师范生项目中的教师及支教教师满期留任的,相关支持服务措施要及早出台,激励更多人才在农村学校任教,让这类教师住得久远,教的安心,活的舒心。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职业热情。要形成城乡师资队伍共同进步、持续发展的长远有效机制。鼓励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研究部门、社会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多方合作,共同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成长发展新模式。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位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教师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强化学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立足本校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专业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要发挥好农村学校本校教师为主体的自主造血功能,生成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自有生力军,依靠农村基层学校本土教师的主体力量。重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从主观上愿意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发展奉献力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建立支持教师专业提升的配套服务机制和注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立足本校的教学研修和实践活动,组建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合作研究单位,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教师积极自我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做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革新校本培训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其专业身份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实现其教学理想及教育价值。

(三)发挥学校特色文化的聚合功能

每所学校因其发展历史、所在地域及领导风格的不一,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陶冶、导向、凝聚与教育四大作用。教师人在学校,身心就会时刻受到学校文化的熏染。通过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大教师对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就会形成广泛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发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其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强化新进教师对学校文化底蕴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用学校文化熏陶人,留住人,以校园文化增值的方式提升学校竞争力。

四、结语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区域差异文化差异素质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界的权威一直在努力寻求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力图使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作为新时期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正在逐步发挥作用。然而,唯物主义发展观认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个曲折、繁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如何解决些问题,决定了该事物往后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形态。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观把课程视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转变以往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旧的课程理念,树立起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的新理念。

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笔者是一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在学校担任初中部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发现,在新课改过程中美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简言之,新课改进程中,在现阶段所呈现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如果能够妥善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将能更加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第一,区域差异。

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东部地区较之西部地区接受新课改要快。这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物质生活比较丰富,思想也很前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新教材中所提到的事物能较快且完全的消化并吸收,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一些新事物很难快速传递,导致西部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进程变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由于这样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接受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新观点、新看法,例如,教学工作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第二,素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差异和心理素质差异上。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身体素质的差异我们暂且不予讨论,先来看看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影响心理素质高低的因素主要是文化方面。东部地区一方面因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中国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比较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使得身处东部地区的人们懂得如何寻求全新而有效的办事途径。西部地区则由于相对闭塞的信息,很难及时地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变化。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只仅限于广播、电视、电话、书信等,好在现如今网络正逐渐在西部地区普及,相信东西部的差异会一步步地缩小。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东西部推行的过程中,东西部心理素质的差异,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东部地区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很少遇到困难,就是因为东部地区人们相对较高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人们会很快接受新课程改革。而西部地区则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只能被动的接受改革,普遍不够高的心理素质更是阻碍了改革的进程。然而网络的普及为西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自然不可少。学校作为教育行业中的基本单位,通过互联网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及时地传达到教育工作者手中。被教育者,也就是学生,则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在学校无法获取的知识,对当今社会众多的新生事物也会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8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9

一、爱国主义教育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还没走进重庆市大渡口九宫庙街道庹家坳社区办公楼,嘹亮的歌声就从三楼会议室传来。在会议室,30多个孩子围在两位音乐教师身边,正聚精会神地学习《红星歌》。男教师是67岁的社区文艺积极分子赵纯全,他拉手风琴30多年,退休后成为社区编外的常驻“音乐指导”;女教师是社区主任龙成莉,居民们每次举行歌唱比赛,她都会上台亮亮嗓子。“教室”里,老的教得陶醉入神,小的学得津津有味。13岁的赵玮是社区农民工子女,她说自己平时最爱听周杰伦的流行歌曲,没想到《红星歌》也这么好听,很容易学。小男孩余德海在人群里唱得最大声,他说学会后要回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唱。这样的音乐课在暑假将定期在社区举行,《重庆日报》上推荐了27首革命历史经典歌曲和18首现代经典歌曲后,当天下午街道就通知,要求把学红歌活动融入到社区暑期青少年活动中。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②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通过组织教师开设音乐课,教孩子们学唱革命歌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让青少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二、道德文化教育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一个国家,如果不提高国民的道德文化素质,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和谐民主的国家。

儒家认为,要发展人文教育,既要进行知识教育,又要进行道德教育,而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是离不开艺术教育的,而且它们之间的紧密结合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儒家认为艺术要承担严肃的社会教育责任,承担“人文化成”的重大社会使命,“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③

儒家非常强调艺术的道德文化意义。在儒家看来,人性以及人的一切后天的品质、行为,都是通过文化培养得来的,而艺术的欣赏、艺术的熏陶,则是道德文化培养最普遍、最易接受的一种形式,这正是儒家重视艺术教育、重视文化教养的原因所在。社区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音乐教育的一个载体,对于保障和满足社区青少年音乐学习的需求,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青少年的道德文化水平,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通过社区音乐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主要是指培养青少年为他人服务、互助合作以及适应社会等素质。

青少年时期无论生理、心理发育都很迅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对其以后形成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社区中有部分青少年在校外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可以让他们在暑期或周末等节假日,充当社区音乐教育的“小教师”,帮助社区的专业音乐教师来为社区其他成员的音乐学习服务。社区是青少年生活、居住的地方,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的音乐知识,服务于社区的其他居民,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服务、奉献意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⑤青少年时期是正心、修身的关键时期,让他们从小养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心理和习惯,让他们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使他们的音乐艺术修养和行为融合为一体,是当代青少年需要培养的素质之一。

人类是群居的,而且人的天性上就有组织社会的需求,所以谁也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活。中国的名儒荀子在《富国篇》中曾说:“人之生,不能无群”。⑥社区是一定范围内的居民聚居的地方,要让社区居民和谐生活,需要社区所有居民都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当由全社会共同来做,社区在这方面有着特殊优势,特别是随着政府行政、社会事业和市场经济三大资源的结构性分化,以及重新确定各自的资源配置原则,必然会分流原先学校和家庭所承担不了的音乐教育功能,大量的德育和音乐等素质教育项目正在逐渐回归社会、流入社区。社区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和机遇,与音乐教育机构联合或者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组织社区音乐文化艺术活动,让生活在社区中的青少年既能够学习音乐知识又能利用自己所学服务于社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综合素质。“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⑦

(注:本文为漳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名称:《社区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J1012)

注释:

①重庆日报.2008-7-9.第2版.

②③曾亦,陈文嫣.国学大讲堂・礼记导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278,290

⑤夏于全.四库全书精华――经部[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

⑥张法祥.荀子解说全本(上)[m].华夏出版社,2009:153.

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区别篇10

 ***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全面启动实施的“三大工程”,作为一个科学的决策,对我市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其中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既是争创全国文明城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手段,同时还会为全面促进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几年来,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行之有效的工作及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多年来,我市在俄经商和旅游的人员无一例违法犯罪,俄罗斯来满人员也无一例受到侵袭。

一、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实施背景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文化是城市之魂”。人们对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确定,成为凝聚和激励城市各阶层群体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建设边境口岸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文化处于最高层,起着统率和导向作用。它可以依附语言或其他文化载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代和个别人的心理,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产生同化作用。美国权威的经济周刊《幸福》杂志曾评选出上个世纪10座最佳商业城市,按其排名顺序为:新加坡、旧金山、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香港、亚特兰大、多伦多、巴黎和东京。这10座城市,除了良好的交通、发达的金融、繁荣的商业、丰富的人才等共性因素之外,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独立的个性、良好的人文环境、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文化氛围,从而构成了卓尔不群的形象和魅力,也成为其长期繁荣、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认真规划设计口岸城市与跨文化建设管理

作为边境口岸城市,应培育和发展什么类型的文化呢?理论和实践要求我们不能不关注跨文化建设。

跨文化建设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模式,这一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注重跨文化的沟通。边境地区的跨文化建设与跨文化管理实质上就是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边境城市管理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群体和毗邻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口岸城市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口岸的潜力与价值。

在跨文化建设中,应综合实行本土化策略、文化相容策略、文化创新策略、文化规避策略、文化渗透策略、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在充分了解本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

基于多年的思考与实践,***市委宣传部提出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设想,努力改善努力中俄蒙交界地区的人文环境。

二、“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推进

(一)领导高度重视,“市民素质工程”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一并规划,共同实施。

“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各个责任单位,能够把《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三年规划》及各年度《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同步贯彻,同时还对方案中规定的工作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各单位、部门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年度主要工作计划当中。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已经形成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全市各单位齐抓共管、齐创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工程”展开的良好舆论氛围。市文明办定期编发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工作信息,及时把工作进展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全市各单位通报、交流。各新闻单位本着“三贴近”、“三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做文明***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市报社开辟“不文明行为曝光台”、“文明礼仪小常识”、“精神文明风采录”篇、“三大工程”系列公益广告、“三大工程今日谈”等专题和栏目,同时还以“做一名文明的传播者”和“文明素质大家谈”为题召开两次座谈会并刊发两个专版。市电视台播出“三大工程”新闻2665条,开办“文明素质大家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栏节目,同时在固定栏目“十分关注”、“城市新发现”和“百姓话题”中播出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片68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宣传了我市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推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教育广大市民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良好氛围。

(三)着眼实际,注重效果,有的放矢地开展文明素质教育活动,全面推动“工程”稳步落实。“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立足长教育、长管理、长坚持的思想,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载体,务求工作实效,努力夯实“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基础。按照“突出抓重点人群、重点抓突出问题”的原则,根据市民文明素质调研报告中反映出的当前市民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紧抓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积极寻找工作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布置和开展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

1.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抓实思想道德建设。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中,坚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基层抓社区、行业抓窗口、共建抓双拥”原则,从学校入手“小手拉大手”促文明素质提高;从社区入手,“六进社区”促文明礼仪实践;从“窗口”入手,文明礼仪素质评比;从“双拥”抓起,提高文明共建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通过加强对党政机关干部的文明素质教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和弱势群体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出入境人员的教育培训、经商服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和管理等全方位的系统教育,***市全民素质已经得到明显提升。制定了市民文明守则、文明公约等文明规范,并广为宣传。开展了软环境建设达标竞赛、青年文明号、“共倡文明礼仪,同迎中外宾客”、“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荣辱在心中,文明在国门”、“文明重在行动,喜迎盛会佳节”等主题教育,“三德”教育取得成效。在宣传教育中,我市不失时机地拍摄和组织收看了电视专题片《十要十不要》、《走进文明》、《出境旅游文明须知》系列专题片,开展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以“创建常识、文明礼仪常识、便民信息”为三大基本板块,按党政机关、窗口行业、关检外事、教科文卫、中小学生、社区居民、企业职工12个方面编写印发了《***市市民文明礼仪手册》。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争做文明***人”千人签名长跑活动、“我为文明进一言”有奖征文竞赛活动和文学艺术进校园新童谣创编活动(共创编、征集新童谣1500余首),倡导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形势政策与国情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集中开展文明礼仪和“三德”教育。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媒体系列论坛宣传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和印发《创建标语口号与温馨提示100句》2万张;在城投公司和执法局制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型公益广告300多幅;在***报、学生报分别举办《文明市创建100题有奖答卷》和《倡导文明礼仪、营造和谐校园50题有奖答卷》活动。在全市开展“三德”教育活动月,积极参加了中央文明办组织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寄出答题卡4万多张,组织力量参加了电视竞赛。奥运倒计时100天之际,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迎庆活动,并举行了“万人健步行”和万人签名活动。2008年春,在电视台集中播出了80集文明礼仪系列短片和文明短剧。联系电信、网通、移动、联通四家通讯公司在全市范围内群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动员短信。广泛征集并提炼了新时期***城市精神,现已确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构筑和谐,追求卓越”为城市精神。大力宣传市民文明守则和创城“四知三记”。在提高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3.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了由***通往苏联的红色交通线。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条秘密交通线,见证了李大钊、陈独秀、刘少奇、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前往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加强与共产国际联系,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革命事迹。同时也见证了中共“六大”、二战期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以及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等重要历史事件。2005年初,***弄市《***市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3年多来,***投入1.27亿,修建了***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纪念广场、***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陈列馆、火车头广场、***秘密交通站、苏联红军烈士陵园、中东铁路监狱、扎赉诺尔和二卡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旧址等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同时重新修建了国门。通过辟建***市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再现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领导者为建党建国、抗击外来侵略,与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的国际秘密交通线原貌,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在***留下的光辉业绩,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之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开展八大系列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市民文明行为和道德风尚得到普遍认可。在落实《2007年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八大类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上网、文明用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志愿者组织健全,活动充实,助人为乐蔚然成风。群众对于无偿献血、捐献骨髓和器官活动具有现代意识和科学态度,2007年***市中心血库共采集血液540000毫升,***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有200多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申请,市第二小学教师钱志良为浙江白血病患者捐献了骨髓,受到了市领导的接见,得到了各界好评。市民交通行为规范,对公共设施的维护状态良好,见义勇为和慈善捐助行动自觉,人际互助和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公益活动普遍,成效明显。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文明程度令人自豪。

5.实施“我们的节日”计划,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我市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春节期间,组织了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灯展、冰灯展、秧歌赛;清明节期间,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组织了参观红色展厅、秘密国际交通线、苏联红军烈士公园扫墓活动;端午节期间,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科普宣传活动,北湖公园和灵泉公园都有丰富多彩的水上和美食项目;中秋节期间,突出团结、团圆的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深入军营慰问活动引人注目;重阳节期间,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门球赛、钓鱼比赛、老年登山比赛非常热闹喜庆。

6.开展“三德”教育实践,努力打造文明边城人的良好形象。在文明素质教育工程中,针对口岸旅游城市的特殊性,不断提升出国旅游人员的形象。2005年以来,大力整治口岸环境,在进出境人员中开展“树立文明***人新形象”的主题活动,突出了“对内我是***人,对外我是中国人”主题,成效明显。2006年“五一”前后,先后有500多家省级以上媒体报道***的“文明旅游”成果,5月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对***旅游文明进行了专题报道。

7.未成年人工作切实得到加强,成长环境全面得到优化。***市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及派出机构普遍设立负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职部门;学校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网吧、电子游艺厅等实施有效管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落地工作群众满意;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兼职教师。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并建设了素质教育、军事和劳动教育基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未成年人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人数的比例>60%。

8.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教育科技双双喜迎“国检”。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教育经费逐年大幅度增加,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40所,全面完成了剥离企业办教育工作。全市所有学校都达到了规范化学校标准,文明学校建成率达到90%。目前正在筹建第五所高中(公办第三所),内蒙古大学***分院已实现招收大学一本新生。由于基础雄厚,教育发达,2007年,申请了国家义务教育达标检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小城市兴办了大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中俄科技交流活跃。2006年,由国家科技部、中科院、自治区政府和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政府主办,***市承办的第三届***中俄科技展,设立了600多个展位,开展了经贸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中俄科技经贸合作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中国“俄罗斯国家年”地方组的一项重要活动。2007年的中俄科技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9.加强化文化建设,提升城市魅力。几年来,***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资源,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大改革力度,树立大文化观念,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打造文化精品,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了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一批新的知名节庆品牌,国际旅游节、冰雪节、选美大赛、中俄科技展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2006年8月28日-31日,成功承办了中国“俄罗斯年”内蒙古***大型系列活动和第五届中俄蒙三国国际旅游节。国家部委领导、自治区领导和俄罗斯官方及应邀的国内外企业商家共600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签署合作协议69项,协议金额达106.7亿元人民币。2007年8月18日-22日,由团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市承办的中国北京—***国际青年节,东盟十国青年及国内各省区市团委领导和青年企业家参加的“中国-东盟青年领袖会议”在***举行,开展了中国—东盟青年友谊交流活动。

打造城市“新名片”,不断推动文艺出精品。组织创作了电影剧本《红色***》,并在***进行了实地拍摄,2006年6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乌云其木格、陈奎元、布赫等国家领导人、各部委领导、自治区领导及***市领导到场观看,并于建党85周年期间作为献礼片在全国公映。

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毗邻地区的赤塔州、乌兰乌德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共和国、博尔贾市、红石市以及蒙古东方省的文艺和体育团体、民间艺术组织、中小学生多年来一直保持互访、互演、互展、互邀比赛、互建家庭式冬夏令营和市庆互助机制。近两年来,文体交流活动平均每年多达30场(次)以上。

10.群众文体活动充实,边城文化生活活跃。坚持开展“四进社区”(六进社区)、“激情广场”、“温馨***”、“和谐社区”、种植、保护花草树木绿化活动、社区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艺术节、社区邻里节、企业文化节、广场电影月、美食节等活动。四个区建设了近万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室,海关、国检等体育设施积极对外开放。加强了对群众文体活动的组织领导,积极发挥专业团体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市拥有8个单项体育协会和老年体协一个综合性体育组织,社区组建了夕阳红合唱团、秧歌队、剑术队、门球队、国标舞队、威风锣鼓队。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31500多人,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1.6%。广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6年成功承办了庆祝自治区60周年东部四盟市剧目选演活动和“中俄友谊之旅”大型跨境采访途经***宣传活动。举办了“兰德之夜”、“放歌***”、“九九之夜”、“中俄蒙友谊之歌”大型文艺晚会,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市民文化艺术节、全市大合唱比赛、职工和市民文艺汇演。通过群众文化辅导员,在广场、公园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了俄罗斯广场舞、秧歌、太极拳、健身舞。市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频繁,广场文化已成为边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11.加大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形态文明促进素质文明。近几年总投资近18亿元的第一医院、科技馆、体育馆、俄罗斯套娃广场、新闻演播厅、俄罗斯艺术博物馆等20项社会事业工程陆续建成,3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了市区验收,基本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目前正在加快现代歌舞剧院、体育场、古生物博物馆、欧式旅游观光婚礼宫、鲜卑古墓陈列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档案馆已进入部级二级馆行列,图书馆(室)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各区街道办事处、学校、部门、企业均有图书馆(室),目前,我市图书馆正在努力成为部级一级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得到落实,市区四个街道全部建有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

12.文化管理工作到位,科普宣传富有成效。“扫黄打非”网络和文化环境整治工作扎实认真,文物遗产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对上个世纪“万国商城”阶段所留下的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制定了鲜卑古墓群的保护与开发计划。科普宣传工作扎实,通过“科普宣传周”、“社区科普文化廊”、发送“科技信息”简报、“六进社区”、建立科普网站和科普网页,推进了科普社区、科普学校和企业科协建设,举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型科普展,建设和完善了科技馆。2007年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城市称号。

(四)建立机制,强化措施,确保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取得实效

为使“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顺利开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各单位“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进展情况,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方法,推动“工程”深入开展。

 1、把专项督导和日常监督相结合。以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督导组深入各区和重点行业单位开展督导工作。文明办还通过日常工作、文明城创建、文明单位评比等日常性的工作了解各单位“工程”进展情况。同时我们还通过各单位报送的工作信息和简报,及时掌握全市“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动态。通过这些工作,使各单位能够充分提高认识,把工作抓紧、抓实。

2、把宣传教育和加强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在宣传教育上加大力度,通过党校、市民学校等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培训教育力度,营造氛围,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同时在新闻媒体上加大对不文明现象的曝光力度,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人。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对不文明行为要严厉处罚,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把定期听取重点单位汇报与深入基层进行实际指导相结合。根据“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活动推进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听取工作责任单位领导的工作汇报。同时,活动领导小组相关领导或工作人员会根据责任单位的工作进程,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并现场解决他们具体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4、把实地参观与市民形势教育相结合。在文明素质教育方面,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组织专业人士授课以及成立基层市民文明素质培训班的同时,还专门组织市民、学员通过“我看边城大发展”活动和亲赴国门等“红色革命旅游风景区”以及由他们自己创建的“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感同身受的实地参观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使得市民在文明素质教育提高方面达到了质的飞跃。

  三、“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成效评价

(一)“工程”深入人心,市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通过3年多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快速发展,一个人心思善、人心思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形成。在市争创自治区星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市的市民文明素质得到了检查组领导的好评,许多来满的游客和上级领导也对我市的市民文明程度非常认可。河南省和我区兴安盟的部分主要领导了解到我市正在开展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很有特色,特意来我市进行考察和学习,在座谈的过程中对我市的市民素质赞不绝口。

(二)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正逐步形成。通过集中的宣传教育,市民的文明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参与各项活动的意识不断提高。不少市民主动来信来电,明确表示支持“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全市的软硬环境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正在向“全民工程”的目标迈进。

(三)市民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每年开展的诸如“旅游节”、“冰雪节”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主题实践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与,每天观看各类文艺节目或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已成为一部分市民每天生活的必需。市民在参加文体活动中表现出的文明礼貌和规范有序,充分说明了市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对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通过“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的参选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已充分彰显。2006年,我市积极参选了“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活动。在城市总量较小、文化资源较少的不利情况下,***市深入挖掘自身独有的魅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排除阻力,克服困难,科学组织,缜密部署,确保了参选活动的成功,从参选的近一百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这次参选“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是***市历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成功的一次城市宣传营销活动,入选“中国十大魅力城市”是***市2008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实践。这其中在具有民意调查性质的投票环节当中,我市能够以全国参选城市排名第二的身份入围,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出我市市民素质的提高程度。2009年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良好的市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几点体会

(一)市民文明素质既有注重教育更要注重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基础是教育,但仅靠教育还不能把全部的问题解决,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既要靠教育,更要靠管理。下一步我们要与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共同探讨如何对市民的文明方行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处罚力度,通过管理,促使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工作要注重群众的需求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不断创新活动的载体,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继续坚持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中心工作,“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原则,发挥四大区对辖区各单位的组织实施职能,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活动的吸引力,让市民在参加活动中接受教育。

(三)要积极建立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阵地方面我们已经拥有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艺术团、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宣讲团、文明市民培训班、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讲座等有效载体。我们将充分发挥有效载体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通过“天天有行动,月月有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延伸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2009年以来,市文明委大力为开发“我们的节日”等民族传统节日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一些历史纪念日的主题教育作用,充分利用世界(国际)日的导向价值和提醒关注功能,借鉴北京设立“排队日”、“让座日”的实践经验,调动全市各行各业开展活动的自觉性,提高创建活动系列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天天有行动,月月有提升”的创建氛围,充实丰富文明城建设的内容,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重视一些社会问题,并通过开展种种活动解决一些问题,全面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尽显口岸城市的开放包容水平、中俄蒙三国文化交融状态、跨文化建设的成绩和国际化风采。这一“天天行动,月月提升”主题实践活动运作有五个要点:

一是明确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主要任务。总结和巩固已实施四年多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经验,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市民的健康素质,增强市民的民主法制观念。

二是设计主题。确定每日主题,把所有世界日和重要纪念日的资源都用上,并依农历用好传统节日资源;把没有世界日的日期依素质教育和创建工作重点任务及日期谐音、象形、义展等综合因素设立为***城市主题日,并简称为“满城某某主题日”;根据强化市民文明行为的需要,把每月11日、22日分别设立为排队日和让座日。个别行动日可能拥有多个主题,依情况按世界、中国、满城排列序次。对一些日期要确定年度主题。

三是通过宣传营造引导氛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广场广告屏天天进行简短提示,有计划地介绍世界日、纪念日、全国日、满城主题日的相关知识,及时宣传我市的相关活动和年度主题。学校利用文化早餐或国旗下讲话时间进行提示和教育,对一些主题日要组织开展活动。

四是明确活动主体和责任单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由于我市地域面积不大,加之各单位有活动基础和资源,各行动日相关单位有条件组织开展活动,逐步规范,探索模式,不断提升。

五是坚持推进“五个结合”。天天行动要与形势任务教育相结合,与重点工作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与素质教育工程相结合,与群众关心的热点相结合。

在深化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跨文化建设,确保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提高,为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做贡献。

(执笔  姒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