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技术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7:10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1

>>移动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前端设计数字音频广播接收机前端设计两种光纤前端激光告警技术的研究浅谈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集群通信基站接收系统RF前端的设计与研发雷达接收机自动探测系统设计新思考L波段接收前端的设计与实现有关数字电视前端的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探析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监控系统智能化设计及应用基于激光探测技术的实时远程线路安全监控报警系统设计与应用民用飞机机组告警系统设计GSm税务监控系统前端的设计农村集体接收卫星数字广播系统设计及建设研究浅析对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设计与探索基于软件无线电中频数字接收系统的设计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数字电视前端播出系统的分析研究数字电视前端机房供电系统改造红外激光告警系统的图像预处理及目标识别算法研究激光前向散射云滴谱探测系统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6]李晓林,孙建国.星载激光告警技术探讨,电光系统[J].2007(2):4-6,9.

[7]任柯昱,唐丹.高压宽频带脉冲放大器的设计\.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6(1):262-263.

[8]杨晓伟,陈福朝,李晓华.悬浮型高压窄脉冲放大器的研究[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6(3):129-131.

[9]关雪梅,乔双.程控增益线性脉冲放大器的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26(3):361-363.

[10]李小刚,苏弘.线性脉冲放大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9,19(3):224-226.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光电技术;光电干扰与抗干扰;光电侦察

中图分类号:tn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93-01

电子技术自上世纪开始兴起,到如今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研究成果,并且广泛的应用在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光子技术出现后,光电技术融合了这两种技术,光电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该产业的技术和资金比较密集,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和成本。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光电产业,同时光电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光电技术的研究开发。

1、光电对抗技术概述

光电对抗技术包括光电侦察与反侦察、光电干扰与抗干扰两个对立面,覆盖可见光、红外和激光波段,因此也可以分为分为可见光对抗、红外对抗和激光对抗三类。

2、光电侦察和反光电侦察

光电侦察(photoelectricDetection),主要是搜索、截获、测量、分析、识别以及光电设备测向、定位敌方辐射或散射的光谱信号,以获取敌方光电设备类型、位置、参数、功能、用途,及时提供情报并发出警告。光电侦察分为被动、主动刹臁@用各种光电探测装置截获和跟踪敌方光电装置的光辐射,并加以分析识别,从而获取敌方目标信息情报的一种手段,叫做光电被动侦察(passiveDetection),如激光告警、红外告警、紫外告警和光电综合告警等。利用敌方光电装备的光学特性而进行的侦察,称为光电主动侦察(activeDetection),即向敌方发射光束,再对反射回来的光信号进行探测、分析和识别,从而获得敌方情报,如激光雷达、激光测距机。

反光电侦察就是抓住光电系统的薄弱环节,使敌方的光电侦察装备无法看见己方的军事设施。主要方法有遮挡和欺骗、伪装与隐身。反光电侦察的具体技术包括烟幕、假目标、伪装(Camouflage),隐身、摧毁与致盲、编码技术和改变光束传输方向等。

3、光电干扰和抗光电干扰

3.1光电干扰

采取某些技术措施可以破坏或抑制敌方光电设备的正常工作,其称为光电干扰,这种手段同时也可以保护己方目标。光电干扰分为有源干扰(activeJamming)和无源干扰(passiveJamming)两种方式。有源干扰是利用己方光电设备发射或转发敌方光电设备相应波段的光波,对敌方光电装备进行压制或欺骗干扰。如红外干扰机、红外干扰弹、强激光干扰和激光欺骗干扰。无源干扰是利用特制器材或材料,反射(Reflection)、散射(Scattering)或吸收(absorption)光波能量,或人为改变己方目标的光学特性,使敌方光电装备效能降低或被欺骗而失效,以保护己方目标为目的的一种干扰手段,如烟幕(Smokescreen)、光电隐身(electro-opticStealthy)和光电假目标[1]。

3.1.1无源干扰

无源干扰也称被动干扰,它通过用特定材料或器材改变敌方武器的电磁波介质传播特性,达到改变己方目标光学特性的目的,从而降低敌方光电武器的效能。无源干扰主要有烟幕、光电隐身和光电假目标三种方式:

(1)烟幕干扰是一种重要的无源干扰手段。尤其是在对付成像制导导弹时,其主要作用是对目标产生遮蔽效应。这种效应首先是通过烟幕对光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引起能量损耗来实现的,这个过程称为被动式遮蔽反应。另外,还可以通过烟幕自身的强烈辐射把目标及其附近背景的辐射覆盖起来,使得成像制导武器探测不到目标的真实图像,从而达到遮蔽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主动式遮蔽效应。

(2)光电隐身包括红外隐身、可见光隐身和激光隐身等,其具体措施有伪装、涂料和热抑制等。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可见光/激光/红外复合隐身涂料。

(3)光电假目标是指在真目标附近放置一定数量的形体相近的假目标或热辐射相近的辐射体,降低敌方的发现概率,增加其误判率,进而提高真实目标的生存概率[2]。

3.1.2有源干扰

有源干扰是指利用己方设备发射或转发与敌方设备波段相应的光波,并对其进行压制或欺骗干扰。红外干扰弹、红外干扰机、强激光干扰和激光欺骗干扰均是有效的有源干扰方式,其主要装备包括点源和面源红外干扰弹、红外干扰机、激光干扰机和激光压制设备等。

红外干扰弹主要用于干扰红外制导武器,使其在锁定目标前锁定红外诱饵,因此属于欺骗式干扰。随着红外探测器的不断发展,红外制导武器目前均采用成像制导方式。但点源诱饵弹难以起到理想的干扰效果,面源红外干扰弹则应运而生,它可以形成超过舰船面积的假目标,因此具有更佳的干扰效果。

3.2抗光电干扰

抗光电干扰是在光电对抗环境中为保证己方光频谱而采取的行动。其在己方目标上,通过采取光电防护材料、抗干扰电路等措施,衰减或过滤敌方发射的强激光或其他干扰光波,保护己方设备或作战人员免遭干扰和损伤。它包括反多光谱技术(multispectraltechnique),隐身技术、信息融合技术(informationFusiontechnology)、自适应技术(adaptivetechnology),编码技术、选通技术等。

4、光电对抗方法和手段

光电对抗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减少目标特征;使导弹偏离瞄准点;破坏光电系统的主要部件。

减少目标特征是指减少目标在光波段的辐射,这可通过伪装来实现。伪装可减少目标的辐射(针对无源光电侦察)和破坏目标的反射特征(针对有源和半有源光电侦察)。

5、光电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战争中,仅依靠几种分散的光电对抗装备难以满足作战要求。因此,要增强全面光电对抗能力,就必须综合利用各种光电对抗技术,发展光电对抗系统和光电对抗体系。具有反侦察能力的多波段光电侦察告苦装璧与具有抗干扰能力的主、被动光电压制、干扰装置等相结合,构成综合光电对抗系统,以便同时对付各种光电传感器。

随着信息技术技术、军用光电技术的发展,光电制导武器及光电侦察设备的性能不断完善,对重要军事目标以及军事设施将构成严重威胁,在信息化的战争中应用日益增多,因此,世界各军事大国对光电对抗装备的研制和光电对抗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多光谱对抗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光电对抗手段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硬摧毁与软干扰相结合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途径;探索新型对抗技术与体制成为光电对抗技术研究热点;光电对抗的综合一体化和自动化;多层防御全程对抗;空间光电对抗;光电对抗效果评估。

结语

总之,光电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世界各国对光电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开发,光电产业市场也不断扩大,光电技术发展迅速,当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信息、医疗、通讯、能源、国防等诸多领域,将来还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 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8.5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是我国专业图书馆中最有活力的体系之一。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深入,在信息化、数字化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一线的服务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合数字化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的服务模式。

1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知识服务是学术性文献信息机构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代表着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行业,知识服务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知识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包括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性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工具,面向研究、决策制定和创新等提供服务。科学研究过程的数据化,科研活动的流程化,科研过程的模拟,推动着科研信息需求不断向知识化服务转变,知识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组织上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专业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要求支持科研活动的知识计算环境和工具建设,支持“现场”的科研信息交互,支持动态柔性的知识、信息组织,建立e-Knowledge服务机制。

200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不断变化的科研信息服务需求,进行了多层次、丰富的知识服务探索。在文献保障服务方面,开展了科研文献资源需求分析、文献信息环境组织、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化文献保障与获取平台和系统建设。探索了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试验途径与方法,逐步建立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信息服务、文献保障、信息分析的模式与工作体系。推动组织了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的情报研究服务工作,开展专题情报分析与服务、决策信息分析与服务,采用科学计量与文献计量方法,进行专利分析、竞争力与竞争态势分析、专题情报研究等服务。利用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技术,开展面向科研项目、领域的知识组织研究,提供专业化的知识组织平台和知识环境建设工具,建设知识共享环境和协作环境。

2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实践

在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110余个研究单元围绕自然科学各个前沿领域、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对科技信息服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科研人员广泛的文献服务需求、学科信息服务需求、学科情报服务需求、战略情报服务需求,各文献情报机构探索性地开展了知识服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各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经验,主要表现在:科研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学科信息服务与信息环境建设、专题情报研究与服务、信息分析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2.1深入开展科研一线文献信息需求分析,系统建立文献保障服务方案

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知识服务需求是专业图书馆机构组织服务的基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活动的流程,采取多元方法(服务需求调研、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学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自研究所核心期刊文献需求,分析满足文献需求的各种形式。根据中国科学院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采取集团采购、集成揭示、馆际互借等形式,合理配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如青藏高原研究所根据科技文献数字化发展趋势,确立了“以电子资源为主,纸本以青藏高原研究基础理论书籍为主要馆藏,其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予以满足,文献数据库以参加组团订购为主”的保障方针,合理制定文献保障策略。

大部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编制文献分析报告,引导研究所的订购决策和资金投入。如理论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分析在iSiwebofScience平台中检索到本所2004-2009年共被SCi收录论文1330篇,引用期刊论文34618篇,其中有32243篇集中分布在103种期刊上。据此,制定了本所科技期刊的采购策略,选择订购103种学术期刊。电工研究所图书馆分别在SCi、JCR、ei数据库平台上,对本所人员在2009年1月-2011年5月近2年多时间内发表的SCi、ei文章、引用参考文献的主要文献来源以及使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结合本所,分析文献资源保障状况,完成aCm、ieee等核心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发文、使用分析报告,供所领导参考。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图书馆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完成了《所信息资源需求与保障分析》,形成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除了发挥资金效力,合理订购文献资源外,还广泛利用网络开放资源、建立专业文献信息网站,建立第三方文献共享渠道,组织开发科技文献数据库。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工业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国内著名门户网站,开展深度分析,制定科研信息保障策略,系统分析工业生物信息网、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生物谷、生物通、丁香园、科学网、nature、Science、Cell、oxford-Journals、pnaS、pLoSone等网站结构,建立集成的文献信息聚合、页面信息抓取工具,使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科研动态、重要期刊文献。力学研究所图书馆还利用电子资源的广泛分布特点,不定期通过专业论坛、社区等网上空间收集电子资源,尤其是国外原版电子书,推荐给相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组。昆明植物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地推荐资源,自主决定资源采购类型及内容。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图书馆自主开发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收录国外相关学术会议信息超过13000条、相关专家数据超过1000人、激光器产品数据3000余条、光电百科词条2700余条,数据库还收录了专业学术会议报告、国外专业机构研究报告、非正式出版物、互联网资料、内部资料等灰色文献逾数万条,相当部分的“稀见”文献资料具有独特价值。

2.2全面开展文献信息的咨询服务,满足科研文献获取和评价需求

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利用文献计

量分析等手段,深化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内涵,拓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范围,组织开展以文献分析为基础的知识服务,提供面向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开展专题文献计量分析服务,面向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文献管理服务、专题文献保障服务等。

半导体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根据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主动开展各种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献咨询服务模式,包括开展文献定制服务,使得用户长期、稳定地获取本专业最新科研动态;为所内用户申请项目、申报奖项提供文献收录引证分析;向科研人员以“信息早餐”形式科研信息。电子学研究所图书馆为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所提供文献代查服务,提供文献查询、文献传递、付费、接收文献、文献整理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电工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组织SCi、ei论文引证检索专题讲座,编制论文引证检索方法说明等,按照科研成果管理要求开展SCi、ei论文收录、影响因子、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摘要、电子文献检索等,支持科研人员的晋级、项目申报。

过程工程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院士申报、杰出青年基金申请、成果申报等提供引证检索服务,2008年至今为76位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提供引证检索报告155份,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馆为了节省科研人员的精力,宣传推广文献传递服务,主动为每位院士、资深科学家、科研精英等配备了原文传递账号和随易通,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信息机构配合科技处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论文是否被SCi、ei收录进行核实,查询的被SCi、iStp收录和引用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手段对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掌握本所科研人员和学生查阅文献的规律和范围,为文献情报工作者构建本所核心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着本所的高技术研发特点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产业化服务国家的战略,主办了《微系统技术信息》网络杂志,每周不定期(3-4次)提供科研最新动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所里的研究员、所领导发送;所提供的网络信息调研服务覆盖了微系统所所有的研究方向,着重报告最新的学术和产业动态。上海有机化学所图书馆以全院集团采购网络版数字资源为主,改变以往必须到图书馆才能获得服务的模式,开展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在文献信息服务上,从单独依靠本所图书馆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全院文献情报机构联合合作的服务模式。

2.3嵌入科研一线,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

面向科研课题和项目组织专题文献信息服务,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围绕科研信息服务需求,开展专题文献信息、动态趋势分析,围绕研究机构和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机构竞争力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知识服务模式。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承担《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发现与利用态势分析》项目研究,建立重点学科资源与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发展态势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的利用态势,完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期刊保障现状分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论文期刊保障现状分析》、《国外目标机构资源保障分析》、《国外目标机构引用论文资源保障分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等研究报告。计算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本所战略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统计报告,撰写《基于eSi的研究所科技论文产出与影响力分析》和《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年至2006年发表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等;并撰写《ieee科技期刊出版现状调研分析》、《高性能计算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等分析报告。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专题信息服务探索,完成《化学所与德国马普、日本分子研究所、加州伯克利大学、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的资源比对分析》、《化学所SCi收录论文统计及期刊分类》报告。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配合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开展材料标准制定与实施的专题调研,分别对中国、美国、日本及英国四国材料标准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全面展示了我国材料标准在数量、标准更新速度及技术领域分布等方面与其他三个发达国家的差异,为下一步制定材料标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四个国家材料标准文献比较分析》也为促进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理化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激光物理实验室开展定题服务,半年完成近千条文献信息、网络新闻、专利等形式信息的推送服务;利用掌握的检索技巧对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进行了筛选,并在所主页上构建了能源专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能源相关信息不足的缺憾。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2007年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文献信息,制作了“蓝藻水华信息专题”,及时提供给研究所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其提供的资料对本所为江苏省及无锡市政府起草的应急措施报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认可。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主动参与学科情报信息服务,完成了“紫金山天文台SCi收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的空间环境领域研究发展分析”领域分析,并针对1900-2010年期间有关空间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对其国家地区、文献类型、机构、出版年、文献来源、学科种类等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环境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2.4深化学科信息服务内涵,建设专题信息环境,探索服务转型

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积极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从传统图书馆的阵地阅览服务、文献借阅服务等向支持科研文献及时保障、文献获取能力培训、专题信息咨询等方向的转变。各研究所图书馆将科研人员文献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信息素质培训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如预约培训、现场培训、嵌入式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了文献获取方法与途径、文献检索方法与工具、文献管理工具、文献信息环境建设、等。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学科馆员、数据库商开展面向全所、实验室、课题组的培训,内容包括新生与新员工人所教育、专题文献检索、end-note管理工具、专利检索、标准检索、军工信息检索、统计数据检索、SCi/ei/Knovel/aSme/Dii等数据库使用技巧、tDa分析工具利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组织过程中,与研究所人事处、学生会、实验室密切沟通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组织形式。

力学研究所图书馆结合重点实验室需求,尝试以新的方式针对研究领域开展学科情报服务,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组织建设“高超声速信息平台”,积累、长

期保存和利用专业信息,更好地为基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2009年11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为红外物理国家实验室安装了“红外物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红外物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新闻、红外物理实验室论文收录引用分析、国际影响力分析、红外物理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红外物理核心和相关资源导航等学科信息服务,受到科研人员欢迎。海洋研究所图书馆围绕“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973项目)建设专题知识环境,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充分挖掘文献资源信息,编制专题数据库,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建设“中国湖泊水库文献目录数据库”,收集了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文献目录5000多条;建设“地形图目录数据库”,提供常用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的目录数据10000多条;建设“馆藏地方志目录数据库”,揭示大量各类地方志文献目录数据库,收录3500多条记录,包含40000多册地方志。

2.5结合科研信息需求,组织专题情报研究,形成情报研究产品与服务

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工作,开展专题情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又一大特色。各研究所图书馆针对一线科研任务、科研管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等,广泛开展技术发展态势、学科发展态势、科技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等情报调研。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科研项目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服务机制,推出了专门的情报研究服务产品系列,编辑《大连化物所前沿信息通讯》和《大连化物所规划战略研究简报》,完成《大连化物所中国专利分析报告》、《Co2减排资料调研报告》、《水资源资料调研报告》、《太阳能硅原料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稀土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等。光电技术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定题情报服务(SDi)机制,建队伍、建网络、建流程,在长达30多年的SDi连续跟踪中,已形成题录/摘要、动态、汇编和专集等4个情报产品序列,连续出版《动态》200余期,《光束控制和跟踪测量技术》、《光刻技术》等资料汇编300余辑。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为支持我国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近10万条文献数据中,综合分析全球钢铁业的技术研究热点;通过对近400篇文献内容的综述,详细展示钢铁业研究进展,提供《钢铁行业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报告》,为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持。组织开展mCral系涂层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针对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采用统计分析学、文献综述及专利评价等方法,形成了《mCrai系高温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探索出图书情报工作与用户需求间协同合作的有效模式。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优先发展领域与战略重点,采取内部电子刊物形式编发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类、专题研究报告类、年度综合报告类等三类情报信息产品,其中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目前包括《生物能源科技专辑》、《生物能源产业专辑》两种月刊,两种信息快报产品在相关共享平台、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网等网络平台;专题研究报告和年度综合报告不定期,每年分别为4份和2份以上,其中部分报告已提交国家和院有关部门参考。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开展《生命学科发展态势报告》的年度分析,组织《国内外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机制研究》与《生物伦理管理研究报告》专题情报研究,根据科研战略规划制定需求完成《生科院神经研究所学科能力比较分析报告》。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图书馆确立需求导向的服务原则和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围绕研究所发展战略和重点科学领域,深入了解、分析研究所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活动对情报信息的需求,加强与所领导、所战略规划部门、研究所重要科学家的沟通联系,确定情报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重要领域,密切关注、跟踪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梳理相关技术领域的情报信息,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报告、专题信息编译汇编资料、专题信息简报、专题文献目录、专题数据库等系列化的情报服务产品。完成了《国际激光聚变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态势》、《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大型平面镜制造与测试先进技术调研报告》、《激光信噪比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国际iCF激光驱动器研究年度综述》、《国外高能拍瓦激光装置概述》、《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概述》、《iCF光学材料激光损伤研究现状与分析》等情报调研报告。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天文台图书馆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决策需求,在科技前沿态势跟踪、学科竞争态势分析、重大学科方向态势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情报研究产品。

2.6试验建设专题信息分析工具与平台,构建研究项目和领域的专题信息环境

文献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工具化、平台化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和新型服务模式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针对各个研究所专题信息服务的特点,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积极推动和倡导下,利用各类知识服务工具软件,围绕专题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构建专题领域的知识环境。

声学研究所图书馆建立声学信息资源导航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了特色。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研发了基于个人/单位的科技论文检索与知识导航系统,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推送知识、跟踪知识和传播知识为主线,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快速挖掘信息。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支持下,利用专题信息平台建设工具搭建专业领域的信息平台,如HiV分子流行病学与分子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肝炎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神经病毒学科组信息平台等,定期本学科组相关信息、研究进展、领域进展等。同时,将数字化文献信息、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专业会议活动信息等有机融合到信息平台中,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知识环境。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研究所、新疆分院以及新疆地方的需求,组织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建立战略情报服务机制,累计完成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研究、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与路线图、新疆2007-2010年SCi论文统计分析、新疆科技产出10年评估、中亚国家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蒙古国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发展规划研究、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研究、加快碘缺乏病防治方法与建议、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中亚科技实力及其与我国合作前景对策分析、国际棉花产业研究进展等情报研究项目。

青藏高原研究所图书馆秉承综合信息服务的理念,搭建“青藏高原研究信息与知识平台”,对国内外青藏高原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组织,集中展示青藏高原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实现了信息知识资源的保存、集成、共享和交互。上海药物研究所图书馆围绕“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建立“药物情报网”,参与建设“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技术产业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在服务本所科研的同时,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

3结语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4

随后的两天,云台的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8个讲座,每一场作讲座的都是那里的精英,我对其中的几个报告印象尤其深刻。首先是云南天文台的台长李焱先生为我们介绍那里的一些基本基本情况。云南天文台是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的,直属中国科学院,是首批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综合性研究所,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天文实测基地。具有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两个专业的硕士授权点、博士授权点和一个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云台主要分为3个观测站点,其中,凤凰山是天文台的研究中心,丽江的高美古天文台还在紧张建设中,澄江的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建成后也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太阳观测站。凤凰山上集中了许多的观测设备,主要有:1米光学望远镜,1.2米激光测距望远镜,10米太阳射电望远镜,2.8米镀膜机,以及一些光电子学实验室。那里的工作人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恒星天体物理,星系与活动星系核,太阳物理和太阳结构,以及一些天文台选址、仪器、技术方面的工作。云台还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美国国立天文台、德国马普学会、日本国立天文台等许多国内外著名天文研究机构,在天文学观测与研究、望远镜及其终端设备研制、天文新技术与方法等方面有广泛合作,包括合作研究、共同运行望远镜、共同研制和开发新型终端设备等。

钱声帮先生为我们做的报告是《用1米望远镜进行密近双星的观测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米望远镜简介、密近双星的研究以及较差测光的观测。刘忠副台长的报告是《天文光学设备的新纪元》,他讲得很生动,我从中了解到了最近天文学应用的新技术,计划中的大型望远镜更是让人期待,从他的报告中我们感受的到未来天文的魅力。李可军研究员的《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周的研究》为我们介绍了云台的主要太阳观测仪器以及参加国际合作的一些研究课题。毕绍兰女士则就《日震学和太阳模型》为我们展开了相关讲解。关于激光测距的报告则由于我们专业知识欠缺听的不太明白。

云台首席科学家韩占文研究员的报告非常精彩,我在来实习之前就已经久仰他的大名,这次能听到他的报告更是觉得激动。他讲的题目是《恒星演化及其应用》,主要探讨了椭圆星系的紫外反转问题、星族合成、b型亚矮星的一些研究、以及关于演化星族合成的初步结论,其中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加深了我们对天文研究的兴趣。

我们参观了天文台的1米光学望远镜、10米射电望远镜和太阳望远镜,1.2米的激光测距望远镜还正在建设。我们还参观了研究人员的实验室,他们都在忙碌着。在其中一个实验室我们看到了一些望远镜的小模型,很有趣。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5

一般人成年后正常视力为1.0~1.5,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的视觉神经系统仍有相当的可塑性,经过仪器矫正和科学训练后,可获得2.0及以上的“超视力”。

该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大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周逸峰小组与成都光电所张雨东小组合作完成的,其成果在《科学报告》在线发表,相关技术也已在此前获得了两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据科研人员介绍,人眼并非一个完美的光学系统,除了存在近视、远视和散光等“低阶像差”外,还存在大量难以用普通光学手段测量和矫正的“高阶像差”。而视觉神经科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视皮层的发育具有关键期”,认为视皮层在关键期关闭之前较容易改变,而之后则较难改变。

近年来,研究者利用自适应光学矫正技术,来矫正人眼的高阶像差,以提高成年人的视功能,但收效甚微,远达不到理论期望值,而且不能离开矫正仪器。

周逸峰小组与张雨东小组合作,创造性地将视知觉学习与人眼自适应光学技术相结合。他们做了这样的对比实验:两组被试者进行同样对比度检测任务的知觉学习,其中一组做了人眼高阶像差的矫正,有较理想的人眼光学系统,另一组没做高阶像差的矫正,是普通人眼光学系统。结果发现,矫正过的小组在对比敏感度和视力上都有了显著提高,视力平均提高30%左右,而且在5个月后复测时仍可保持;而另一组的敏感度和视力水平提高很少。

这一结果表明,成年人的视觉神经系统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使用人眼自适应光学矫正仪提高人眼光学系统质量后,再进行知觉学习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视觉功能,甚至可能达到2.0及以上的“超视力”。当然,视觉神经系统可塑性能否实现,受限于人眼的光学系统成像质量。只有当高阶像差被矫正时,视觉系统的可塑性才能得到发挥。

业内专家指出,上述研究成果可用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视力低下患者的视功能;同时,也为正常人达到“超视力”水平提供了可能。不过,要达到真正的临床治疗、使正常人拥有“超视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自《人民日报》)

英研发出比闪存快百倍的新型存储器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了一种基于“电阻性记忆体”的新型存储设备,与现在广泛使用的闪存相比,耗电量更低,而存取速度要快上一百倍。

电阻性记忆体的基础是忆阻材料,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在于,在外加电压时其电阻会发生变化,随后即使取消外加电压,它也能“记住”这个电阻值。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存储设备与现有闪存相比更快更节能,是业界近来的研发热点。但以前开发出的这种存储设备只能在高度真空环境中运行。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应用物理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可用硅的氧化物制作一种新的忆阻材料,相应存储设备可在常规环境下运行,因此应用价值大大提高。

研究人员安东尼·凯尼恩说,这种新型存储设备的能耗只有闪存的约千分之一,而其存取速度是闪存的一百倍以上。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6

论文摘要: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互联、光信息处理、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军事武器装备,预期还会在未来的光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及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微电子技术推动了以计算机、因特网、光纤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商务部指出:“90年代,全世界的光子产业以比微电子产业高得多的速度发展,谁在光电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日本《呼声》月刊也有类似的评论:“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 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业……”,可以断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 

 

1 世界光电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初人们的预料,光纤已经成为通信网的重要传输媒介,现在世界上大约有60%的通信业务经光纤传输,到20世纪末将达到85%,但从目前光纤通信的整体水平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光纤通信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目前,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在同一根光纤内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以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能力)、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edfa,可将光信号直接放大,具有输出功率高、噪声小,增益带宽等优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dwdm系统和光传输设备中,光电技术的比例将从过去比重不到10%达到90%。一种全新的、无需进行任何光电变换的光波通信——“全光通信”,由于波分复用技术和掺铒光纤放大器技术的进展,也日趋成熟,将在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信系统上首次使用,给全球的通信业带来蓬勃生机。为此提供支撑的就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光电子器件和技术已形成一个快速增长的、巨大的光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光电子产业振兴协会估计,到2003年,光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2000亿美元。 

internet应用的飞速增长对电信骨干网带宽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为满足需求的增长,人们可以铺设更多的光纤,或靠提高单路光的信息运载量(现在主干网可以分别工作在2.5gbps和10gbps,并已有40gbps的演示性设备)。但更主要的方法却是靠发展波分复用技术,增加光纤内通光的路数(光波分复用的实验记录已经达到2.64tbps)。波分复用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光电子器件和部件提供了广阔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无限战略公司的报告指出:“信号传输用 1.31μm和1.55μm激光器市场1999年达到13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3%;1.48μm信号放大用激 光器1999年市场份额达到1.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33%;980n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销售额达2.9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1%。整个激光器市场的份额1999年达18亿美元,预期2003年将达到30 亿美元”。美国通信工业研究公司(cir)的研究预测,北美市场光电子部件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1亿美元,约每年增长18.5%。密集波分复用设备销售额也将从1998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94亿美元。报告称虽然10年内全光通信还不会全面商业化,但是全光交换将在几年内成为市场主流,报告也指出尽管光学部件市场被大公司所占据,但仍有创新性公司进入的可能。 

 

2 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距离,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内光电子有关产业基地在光电子器件、部件和子系统(如激光器、探测器、光收发模块、edfa、无源光器件)等已经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初步具备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在毫无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争得了一席之地,市场营销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个别产品还取得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中的销量最大的成绩。我国相应研究发展基地和本领域高 技术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必需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我国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pic和oeic的国家。808nm大功率激 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绿光激光器,670nm红光激光器已产品化和商品化并批量占领国际市场。国内移动通信的光纤直放站所用的光电器件,90%使用国产器件,国产1.55μmdfb激光器 战胜了国外器件,占领了100%的国内市场。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中,光电子器件、部件虽是光通信、光显示、光存储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部分,但在整个系统和设备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产值较低,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目前还未有实质突破;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在机制上仍未摆脱科研、生产、市场相互脱离的状况。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7

一“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筹备会

筹备会由李运林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教授首先简述了南国农先生对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学科专业与事业发展的光辉历史,强调指出以史为鉴,对促进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代表对研讨会活动事宜进行了热烈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1研讨会活动的主题是“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南国农先生是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南国农先生为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研讨会活动将以史为鉴,促进当前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研讨会活动定名为“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3研讨会活动的内容结合南国农先生主编的《电化教育研究》杂志30周年和南国农先生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阶段性成果,弘扬南国农先生对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以史为鉴,促进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

4研讨会活动前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筹备出版三本书:《往事与憧憬》、《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南国农先生论文与报告文集》。

(2)电视专题片(20分钟)。

(3)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部分成果。

5研讨会活动定于2010年8月2日(8月1日报到)在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人员要求带与研讨会活动相关的论文参加,并在会上报告。

6在研讨会期间,举行南国农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活动。

7在纪念活动之外要大力加强宣传活动,以便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受益。

二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中期研讨会

研讨会由李运林教授主持,首先由南国农教授作了课题研究进展概况报告。

南国农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学科建设的三大基石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历史研究。当前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中历史研究是最薄弱的,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南先生再次对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说明,界定了本次研究的范围是大电教,而不是小电教。大电教包含:电教学科、电教事业和电教产业,涉及学校电教和社会电教两大层面。南先生提出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按以下的阶段来划分并开展研究:

11920-1949年,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研究。

21949-1978年,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

31978-2008年,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的研究。(这一阶段可为分为电教事业、电教产业、电教学科和电教学者四大领域进行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法方面,南先生提出了:“研究有法、但无定法”。也即是说可采用多种多样的研究范式,灵活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开展课题的研究。南先生明确了课题最后的研究成果有三类:第一类是一份研究报告,将提交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第二类是一系列论文,将在与教育技术有关的期刊上发表,现在已经有一些子课题发表了取得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编写一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南先生报告后,各子课题汇报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并展开讨论,最后对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进度进行了调整,形成如下意见:

1“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框架,包括历史阶段划分与十三个子课题的设立是非常正确的;对个别子课题因人力、经费等遇到一定困难,应给予一定调整,坚持按既定框架研究下去,确保发展史研究的完整性。

2除了十三个子课题外,还有部分单位申报新的研究课题,如广东省电教馆申报的“中国地方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申报的“全国工科高校电教协作30年(1978-2008)”、宁夏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申报的少数民族电化教育研究等。总课题组支持他们开展这些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用研究报告和论文形式发表,部分成果可以分别优选入十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总课题组还鼓励大家提供电化教育各发展阶段的历史资料、文献和照片等。

3研讨会对各子课题研究内容、进度及人员进行了调整,见表1:

4研讨会决定于2010年6月初在山东召开“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成果与进度安排研讨会(由山东电教馆承办)。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已完成研究的书稿进行审定,交出版社出版或进一步修改。

(2)对未完成的子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三以史为鉴,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研讨会由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许骏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作了主题报告“以史为鉴,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胡校长指出华南师范大学承办了“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筹备会和“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中期研讨会”,这两次与历史有关的会,对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有重大作用,所以联合统称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我们应研究历史,以史为鉴,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胡校长简要回顾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学科专业及事业70多年的发展历程。最后指出研究历史,对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有以下四大方面的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1从历史研究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2从历史研究中,正确处理引进与国情的关系,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

3从历史研究中,正确确定教育技术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应用教育技术能够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催生教育创新、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从而促进本学科发展与支持其他学科的发展。

4从历史研究中,发挥“中国电教是一家”的光荣传统,全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团结一致,为学科建设与发展作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报告,提出了加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两个建议:一是吸收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成果,将它融入到教育技术学领域;二是引进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它合理地引入到教育技术学领域。对“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课题研究建议采用口述史方式,影音记录方式等开展研究;还建议用编年史、大事记等方式对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同时介绍了美国学者莫伦达(michaelmolenda)提出的教育技术学的四个转向:

(1)由控制人的学习转向帮助人的学习;

(2)改变单纯地追求绩效为更多强调改进绩效,通过教育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可持续性,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3)用创造、使用、管理代替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

(4)对技术含量的新理解:要关注软资源。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 企业创新;创新主体;科技情报;科技信息;决策系统;服务系统

中国共产党十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

1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意义

1.1 内在性质决定创新主体的地位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有直面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有开拓市场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先天优势,有组织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自觉主动性,它既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又是技术创新获利主体。更是创新风险的承担主体,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目前,世界上有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20多个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创新主体都是企业。美国的私营企业几乎涵盖了包括计算机通信、航天航空、生物工程、光伏发电、钢铁冶金、生物质能、纳米传感器等所有新兴产业领域,不仅参与经营,而且还承担了这些行业大部分科研开发任务;日本的民间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支出更是达到了欧美国家的1.2-1.4倍。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单纯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实力。只有实现了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环视当今世界,苹果和微软,成就了美国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霸权地位;索尼、松下、东芝,成为日本在全球电子产品领域影响力的标识;而现代、大宇,则是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柱。

2 科技情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意义

2.1 有助创新决策

决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灵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兴衰。企业决策者为确保与竞争对手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上市并购和发展战略方面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准确及时的掌握各类信息,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企业决策者如果想科学决策,就必须在决策前进行详尽而周密调查研究,而准确的情报可以提高决策的成功率。科技情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帮助和指导企业预测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找准定位,制定准确的创新目标,优化创新决策,使自己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2.2 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

产品创新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和风险,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最直接的手段。对于新产品研发,最重要的是搜集与该产品相关的包括专利、成果、期刊在内的的情报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了解竞争对手,把握产品发展动态,预测其发展走势,防治低水平重复,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加快创新速度。因此,科技情报可以成为企业占领市场,领先对手的制胜法宝。

2.3 有助战略制定

企业要想合理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关键之一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竞争情报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接触新思想和先进管理方法,避免思想僵化。企业获得的竞争情报与创新构思成正比,企业获得的竞争情报越多,创新构思就越新颖,就越有助于企业从战略高度去发现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

2.4 优化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的本质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一体化经营活动制造持续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管理,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通过搜集、分析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威胁与机会、优势与劣势的相关科技情报,并使之形成企业战略规划,可以避免企业受到突然袭击而丧失竞争力,并为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3 济宁区域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济宁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但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超过煤电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61.7%。装备制造、能源工业总量已突破千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发展到350家,太阳纸业集团、华勤集团、如意集团、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及山推股份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已形成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了生物技术、工程机械、纺织新材料三个部级产业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通信光纤光缆、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军工电子技术产品、野战光通信系统装备、电子新材料、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等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94.1亿元、利税19.9亿元。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05年的22.4%提高到35.5%。累计创出11个中国驰名商标、90个省著名商标和144个全国全省名牌产品。

4 支撑企业创新的科技情报服务系统

该系统以济宁为例,由科技决策系统和创新服务系统两大系统组成,根据本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

4.1 科技决策系统

依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情报网”)、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和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山东省科技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及研究资源,通过内网或外网推送方式,为政府部门和五大优势产业企业提供科技快讯、科技参考、研究报告等不同深度级别的情报服务。

系统组成、工作流程与特点:

1)系统组成:

“科技决策支持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推送系统、信息跟踪系统、专家反馈和信息分析系统、信息系统和协同平台六大子系统构成(见图1)。

2)系统工作流程:

① 信息采集:首先通过协同平台采集中国科技情报网、山东省科技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济宁市各行各业信息。搜集主要围绕与济宁市五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进行。

② 信息推送:由协同平台采集的信息通过推送系统推送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科技局领导、和分管科技的领导以及市委和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信委)、高新区管委会等市直部门和五大优势产业企业信息部门。

③ 信息跟踪:由协同平台设置的电子政务系统将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对推送信息经传阅后撰写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搜集整理。

④ 信息反馈和分析研究:由协同平台将信息跟踪系统搜集整理的意见反馈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和聘请的各行业专家,同时利用信息分析工具进行情报研究。

⑤ 调研报告:由协同平台组织情报研究人员会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包括战略分析、行业分析、市场调研和技术预测等内容的调研报告。

⑥ 信息: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传递和归档,一是通过协同平台再次推送给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二是对可以公开的调研报告,通过信息系统进行。

3)系统突出特点:

多层循环。协同平台和信息跟踪系统、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同时进行双向互动,既可以从两个系统搜集信息,又可以向两个系统传递信息。形成的调研报告可以反馈至协同平台,同时又传递至中国科技情报网,还可以通过协同平台再次经推送系统传递至领导层、市直各部门和企业。

分布协作。本系统采取开放分布式协作方式,在信息推送系统中可以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研究室进行情报协作,在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中与各行业专家合作共同完成调研报告。

4.2 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

4.2.1 信息来源

1)引进与合作资源

2011年5月15日,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济宁高新区服务站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家科技文献服务站,服务站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中外专刊、标准规程等数据资源的集成检索、原文传递和科技查新服务,用户可以走不出户地浏览到近200万份美国、德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科技报告。该服务站的成立使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成为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重要的信息源,同时,系统还将集成中国科技情报网、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国内知名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情报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本地特色信息资源

① 科技型企业数据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因此,市科技型企业数据库是区域科技平台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数据包括县市区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重要信息。

② 科技创新平台数据库。科技创新平台是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包括县市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际和国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型园区、省市院校合作建设的研究机构等重要信息。

③ 科技中介机构数据库。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服务,反之科技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又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介库包括县市区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等重要信息。

④ 企业信息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济宁市内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技术企业的企业基本信息、经济效益、企业人员基本情况、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

⑤ 科技项目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济宁市各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已经申报科技项目的基本信息、资金信息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

⑥ 科技专家信息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山东省各地市大学、企业、研究院所等知名专家学者信息,然后逐步把专家范围扩大到其他省市。收集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专家姓名、联系方式、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单位名称、职务、职称、学历、学位、专业、研究方法、留学经历等相关信息。

4.2.2 系统构成

1)科技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子系统

该系统以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济宁高新区服务站为依托,整合包括国内外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各类专利和标准及科技图书在内的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随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实时为用户提供培训及全文和原文提供服务,全市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人员等,均可登录检索相关国内外科技文献。

2)专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子系统

该系统根据济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布局,针对济宁市煤化工、纺织、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充分借助国家、省情报机构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科技情报研究力量、先进的情报分析工具,通过收集与分析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等实时数据与信息,科学预测企业及行业竞争态势及变化趋势,并且将分析结果提供给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

4.2.3 系统功能

1)原文传递功能。原文传递是面向注册用户提供的网络化原文请求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此服务获得检索到的科技文献的全文。

2)科技查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提交及邮件传输等方式向查新人员提交查新申请,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与查新人员进行检索技术交流,最后,通过网上支付进行结算并获得查新结果。

3)定制推送功能。用户可自主设定所跟踪的学科领域中的专题,自动获取本平台收藏的最新相关专题信息,一旦需要可直接调取相关内容,无须再次上网查询。

4)专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功能。通过对专业网站的动态科技信息、最新专利和标准信息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统计和挖掘,为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情报信息的跟踪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

4.3 案例实践

济宁市某企业准备研发生产一种纳米孔二氧化硅新材料,项目创新在于改变原有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途径,应用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叶酸作为模板剂,合成有序介孔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领域。该企业为制定该产品市场发展战略,同时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经费资助,便可通过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实现上述需求(见图2)。该企业可以首先通过科技情报服务系统搜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然后再和信息分析人员共同合作完成情报分析报告以帮助制定战略,同时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技术新颖性和创造性,通过检索查新系统提交的查新报告,向管理部门申请科研经费资助。

5 结语

以科技情报系统为支撑的决策和创新服务系统,能够使更多的行业专家和情报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政府和企业决策,既能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经济失衡,又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创新决策效率,使决策更加迅速,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外科研;实践教学

强调“亲身经历与感受”的课外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与常规的实践教学相比较,课外科研实践针对对象主要为高年级的大学生,同时考虑学生创新能力的层次性以及遵循个体发展规律[1],以此有效地扩展学生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教师科研力量。本文结合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情况,拟从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和教师科研等角度进行初探。

一、以学术讲座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学术讲座是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有利于巩固、加深理论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拓展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知识结构,了解专业学科研究前沿与动态以及未来展望。为此,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了保障该专业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的质量,采取了以下形式:①课程形式。该课程以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为主,聘请校内外专家为辅,定期举办关于汽车机械类相关研究方向的学术讲座。②学术报告登记卡形式。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总结成绩组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报告,并向报告专家提问与交流。近年来,河北大学机械类学生参加了“2010年河北大学第十七届科学报告会系列学术报告”“2011年河北大学90周年校庆学术系列报告”。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张钟华题为“在科学研究探索的道路上勇于创新,攀登高峰”的学术报告。其以亲身经历和科学成就向学生们展示了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机遇与挑战,表达了将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愿望。

二、以参加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近年来,河北大学机械类专业老师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梯队为目标,采用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与学习的方式,形成了相互赶超的比赛氛围,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做好了充足的人员储备。机械类专业所在的质量技术监督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形式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学生创新基金自2006年设立以来,已有60余名机械类专业学生得到资助,累计发放资金50000余元。近三年,机械类专业学生针对不同的竞赛主题进行综合设计和开发,以智能汽车、无碳小车等积极参加部级、省级、校级等各类级别的科技竞赛活动。如自2009年连续以光电组、电磁组和摄像头组等组别参加了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东北赛区)。近三年,参赛组数及组别、获得奖项逐年增多,由2009年的2组光电组增加到2011年的光电、摄像头与电磁等5组。

三、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增强科研能力

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主要是协助教师或者独立执行并完成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工作。在执行前期,学生主要进行查阅文献、翻译文献、调研等工作;执行过程中,学生自行调试实验设备、制样、测试试样以及分析与处理数据,增强独立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关于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把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给予学分奖励。对学生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进行资金奖励。当然学生在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时,指导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执行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给予明确的指导。自2010年,机械类专业59名学生以教师的科研子课题或自主选题形式参与13项河北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并取得了喜人成绩。

参考文献:

光电技术研究报告篇10

21世纪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使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适应这一任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2]。物理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高校最早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时间长,而且涉及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程内容的需求,是目前国内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研究的主要课题[3-6]。在近几年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层次—递进—素质互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新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包括了各种教学元素,例如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优化了多种教学元素[7],例如:教学模式结构一体化课程体系层次化实验知识递进化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融入教材注重实验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展研究个性学生创新团队产生。实践表明,该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新模式,取得了成效显著的多项标志性成果。1层次与递进互联教学新模式与实验中心建设有机结合所谓“层次、递进”,是指将课程体系内容的展开为“层次化”,使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施,按由浅入深、从基础到研究的秩序进行,使课程的实施逐步“递进化”。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其特点与作用表现在:教学新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体现了课程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针对本科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将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与物理实验必修、选修课的教学有机结合,采用3个实验教学层次并依次展开[8]:基础性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全校本科生必修)提高性实验(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应用物理类、光信息类本科生必修)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物理实验新技术进展与专题实验,全校本科生选修,重点培养优秀生)。

1.1基础性实验课程特点:①以基本实验方法、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思想训练为主的、基本物理量测量的普及性实验;②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题的开放性基础实验(包括预备性实验、网上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实验等);③内容丰富(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基础性实验教学的要求:(1)对学生要求:①独立完成实验全过程,每个实验结果数据经教师签字认可,实验结果数据处理正确,能够撰写符合规范要求的实验报告;②通过基础性实验训练,基本掌握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例如比较法、放大法、转换法及传感器法、干涉法,补偿法等;③在基本实验训练中能够进行常用物理量的一般测量,如电阻、电压、电流、磁感应强度、长度及微小长度,温度(含热电偶测温)、折射率、液体浓度、光强度等物理测量;④了解常用实验仪器性能,并学会使用方法及操作技能,如测长仪器、电桥、测温仪器、计时仪器、分光计、共振仪、He-ne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干涉仪。(2)对教师的要求:授课讲稿必须说明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实施细则、授课时间、拓展思维性的实验主题或能够启发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实验问题;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灵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评,批改全部实验报告,并指出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和不足。(3)对实验人员要求:学生实验情况及时反馈,征求每位学生对实验仪器使用情况意见,每位学生实验完成后,按实验桌号(仪器号)填写实验仪器使用情况记录本,包括实验仪器使用的满意度(仪器完好率、性能、稳定性等)提出意见或建议,保证课堂教学仪器完好率达到100%。

1.2提高性实验课程特点:①在同一个实验中综合应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性实验”;②由学生按课题的设计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全过程的“设计性实验”(完成方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实验类型与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将综合性实验与新技术实验有机结合(在实验训练中观摩现代技术测量仪器)。原则上每个实验大类配置1~2台反映现代技术水平和物理实验原理、方法紧密结合的实验仪器,例如在长度或微小量测量的物理实验中,配置了激光测距仪、电子水准仪等;在物理光学类实验中配置了光栅光谱仪、椭圆偏振测厚仪等;在电磁学物理实验中配置了B-H特性测试仪、磁光或电光效应实验仪等。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训练与观摩现代技术实验仪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有利于拓宽学生实验技术应用的知识面,引领学生站在新技术实验领域的高度去审视实验技术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1.3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在提高性实验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科研基础训练,进一步提高其科学研究素质,锤炼其创新能力。训练的形式与内容主要有下述两类:①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研究课题,学生以个体或团队形式参与,采用科研方式,创新性地完成所研究实验项目;②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基础训练,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个体或团队形式完成的研究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的步骤: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行提出某个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等有创新的设想或一些新的构思,以书面形式提出初步方案送交创意性实验室或网上申请、登记,并约定实验时间。研究与创新性实验书面申请要求:①创新性实验题目。②要完成构思或设想的条件,是否要教师指导或自行完成。③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突出新构思或创新点。研究与创新性实验内容提示:①实验原理、方法及理论方面的创意性。②对提高或改进实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创意性。③基础实验原理、方法与小科技作品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与创新性实验结果总结报告:①创新性实验技术报告(原理、方法、结果)。②创新性实验结果成败原因,提出下一步打算或设想。研究与创新性实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接受科研工作能力基本训练的同时,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初步平台。

2教学新模式促进了实验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

在“层次—递进—素质互联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以6个结合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实验创新能力。(1)基础实验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示范中心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辟了一个开放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目前网上实验有68个。每个实验室都为多媒体实验室,所有实验都用ppt方式向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学,内容丰富,效率高。此种结合方便学生实验过程中能察看课件内容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2)基础实验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原则上每个实验配置1~2台反映现代技术水平和物理实验原理、方法紧密结合的实验仪器。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的训练与现代技术实验的观摩和测试,有利于学生在基本训练实验过程中了解现代技术发展与应用,拓宽了实验技术知识面,引领学生站在新技术实验领域高度来审视实验技术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3)课堂教学中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该结合促进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热电偶测量温差实验,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测温方法;在示波器基本实验中,出现了仪器故障或理论与实验不符合,通过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排除故障或解决为什么理论与实验不符现象;对薄膜厚度测量的方法,在基本实验中学生掌握了劈尖干涉法,通过提高性实验又掌握了白光干涉法,通过研究性实验又掌握了椭圆偏振法,采用“递进式”学习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4)课堂教学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物理实验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本科生开放,利用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所有仪器设备名称、用途和图片等,有些仪器设备的介绍用展板挂在实验走廊,展板的内容为实验原理、用途、仪器主要性能及测试参数等。所有开设的物理实验必修和选修课程所涉及到的近百个实验向本科生开放,利用部级精品课程网站,开辟了一个开放的、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环境,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科研和学术思想面向本科生开放,在硬件(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和软件(提供一些研究性或创新实验项目,提示、建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内容)上同步进行(5)“层次、递进”教学新模式与实验教材实时结合。实时组织编写了典型的实验教材[9],对实验原理、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透彻剖析,向学生提供了26个设计性实验案例、18个创新实验案例、17个专题实验仪器介绍,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其逐步积累在实验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现代物理技术,如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共振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纳米材料或薄膜制备技术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和创新能力。(6)课程考核内容层次化与合理性结合。该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拓展研究个性。考核层次分为三部分:基础性实验(包括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考试)(50分)+提高性实验(50分)+研究与创新性实验(20分),满分为120分。评定等级:优≥90分,良≥80分,中≥70分,及格≥60分,不及格≤59分;凡超过100分的学生可优先安排创新实验和科研基础训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