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注意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8:14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1

论文摘要:足球运动员多方面综合能力提高的敏感期均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遗传与后天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某一时期中,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机体对外界因素的影响最敏感,这时是选材和训练的十分有利时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素质最佳敏感期和最佳发展期。通过对山东省U15足球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了解山东省现阶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现状,为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注意能力以及今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科学训练与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的目的

注意不仅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监控、调节作用,还是运动员有效实施运动技能的关键。因而注意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重要的心理保障(allport,1980,1989)。由心理学理论可知,注意的特征分为: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四种特征。国内外学者对运动员注意特征四项指标的研究结果来看,对男子足球运动员注意特征四项指标综合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普通人群和其他项目运动员的注意特征个别指标的研究,而没有把注意特征四项指标看作一个整体及四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足球运动员进行研究。这些部分的研究已经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现代足球运动员应具备的注意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足球运动对运动员注意能力的要求。

现代足球竟技水平迅猛提高的现状,使得青少年足球训练已成为各国交相竞争的战略焦点。许多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惟有抓好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基础工程,竞争才有雄厚的基础;惟有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优势,才有资格去胜任当代高水平的角逐;惟有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常抓不懈,才能为本国足球运动持续发展创造根本条件。当今高水平足球比赛,不仅是运动员体能、技术、战术的竟争,而且更是运动员之间心理素质的较量。一个真正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或运动队必须全面发展,在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过程当中,除了练就高超的技战术之外,还应该注重良好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

青少年运动员无论在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处于一个发展快、变化大、影响深的过程,而且其注意能力的发展具有它的特殊性,因此对青少年注意特征的训练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了解他们在这个时期注意能力的发展状况,对足球运动员注意能力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能显著提高这些人群的选拔和训练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山东省“希望杯”中潍坊队、曲阜体校队、济南队、宁阳四中、山东体校a(B)、淄博队、淄博世达、青岛海牛足校、山东大成足球学校140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和济宁市四所中学同龄组普通男中学生11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被试(矫正)视力均正常。基本情况见表1。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访谈法;

(3)心理测量法。

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量方法的要求,使用注意特征测试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四项指标进行测试。

本研究运用“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测试软件”中的多项心理测试对足球运动员的注意特征进行测试。本软件是国家体育局科教司组织研制,经过部委会专业鉴定通过后发行,在研制期间多大量各年龄运动员和普通人群进行实测,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同年龄组普通男中学生与山东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注意特征四项指标的比较结果

检验结果(表2)表明,在所测的注意特征四项指标中足球运动员与同年龄组的男中学生都存在差异,其中注意稳定、注意转移两项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3.2同年龄组普通男中学生与山东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注意特征四项指标比较结果的分析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由表2可知,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同龄男中学生之间在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注意转移、注意分配四项指标上均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产生这种群体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男子足球运动员经过多年系统的专项训练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由攻转守或由守转攻时,由于同一个位置在进攻和防守时的作用和职责完全不同,同时更由于防守和进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术思维模式,要求运动员能够根据比赛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战术行为。在训练中,教练员用各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在动态中完成练任务,使得运动员无时无刻不在调整自己的注意对象,并保持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注意能力。

两个群体在注意分配、注意广度两项指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足球运动员通过多年系统的训练在这两项指标上发展的更快一。也可以说明;注意分配与注意广度两项指标是足球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发展较快、必备的两项注意能力指标。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通过足球运动训练能够促进运动员注意分配、广度、稳定、转移能力的提高。

4结语

4.1结语

山东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同年龄组男中学生注意特征四项指标的比较中,男子足球运动员的注意分配、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注意转移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男中学生。

4.2建议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2

第一,懂得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第二,就会做到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

第三,就会注意到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教育及儿童自身活动等复杂因素,使得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个别差异。

其次,要重视幼儿和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教育。针对小学儿童的特点,家庭教育应当做到:

第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学习。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小学儿童认识事物仍然带有无意性的特点,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得知识并促进有意性的发展。

第四,关于品德教育。

【关键词】孩子不同年龄心理特征家庭教育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教育影响及儿童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表现在儿童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为此,要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做父母的应该尽量做到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是因为按照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家长正确理解和掌握孩子心理的年龄特征,有许多好处:

第一,懂得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各个相邻的年龄阶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应该混淆年龄阶段的差别,不能把小学儿童当作中学青少年来看待和要求;也不应把学龄儿童降低到幼儿水平。同时,还应看到相邻年龄阶段又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划分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逐渐过渡的。家长了解这一规律,就会在抓紧培养孩子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应有的心理特征的同时,注意到相邻年龄阶段的衔接性,帮助孩子做好过渡的心理准备。

第二,就会做到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或迁就现有心理水平,要求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对的,都会影响孩子向高一级心理水平发展。

第三,就会注意到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教育及儿童自身活动等复杂因素,使得儿童心理发展既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个别差异。家长只有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特性。

其次,要重视幼儿和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模仿成年人是幼儿行为的显著特点之一。幼儿认识事物和行为活动都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在整个幼儿期占据主导地位。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和词汇增加最迅速的时期。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家长要关心与指导幼儿游戏和美工作业;引导孩子观察;发展孩子的口头语言,形成最基本的数概念,培养简单的计算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基础。

现在谈谈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教育。

这个时期,孩子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小学生。这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背着书包上学去”,识字、写字、计算等各种学习活动形式,对刚入学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儿童在读写算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感知觉和注意力能服从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思维的突出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过渡,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儿童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形成了集体意识,但还不稳定;意志行动和品质迅速发展着,但坚持性和独立性比较差。

针对小学儿童的特点,家庭教育应当做到:

第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学习。小学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表现出贪玩,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学习动机。孩子刚入学,对自己成为“小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与自豪感。早起就背上书包,很怕迟到。回家就写作业,希望得到成人的表扬。家长应充分肯定与鼓励孩子这种乐于上学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不进一步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则到中年级学习就不那么认真了。家长必须把这种短近的动机引向比较远大和稳定的方向。可以用具体事例给孩子讲明白,做“小学习”不仅是“背着书包去上学”,主要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对中年级孩子可以用通俗语言讲学习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养成稳定的责任感。

其次,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集中注意、专心致志学习和生活有规律性。让孩子休息时尽情玩耍,心理欢快;学习时精力充沛,注意集中。

孩子学习时,家里要尽力保持安静。大人不应在旁边说笑、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任何新异刺激都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

要防止儿童学习过于疲劳。小学孩子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无论智力还是体力,都容易疲劳,引起注意分散,对学习厌倦。造成孩子学习疲劳的因素很多。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常常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服从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不会安排学习计划,不善于检查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自学能力差。这就需要家长适当地督促、检查和指导。所谓督促,是指对孩子的学习要有严格要求,但不是强制。要启发孩子学习自觉性。所谓检查,主要是了解孩子对所学功课掌握的程序;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是否改正了教师指出的错误等。所谓指导,不是包办代替孩子完成作业或思考问题,而是引导孩子发展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小学儿童认识事物仍然带有无意性的特点,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得知识并促进有意性的发展。新颖多变的刺激和直接兴趣最容易引起小学儿童的注意,而兴趣又是求知欲的动力。有了求知欲,孩子就会主动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并且记忆效果。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长求知欲,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懂得许多常识,并且促进认识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第四,关于品德教育。对小学孩子的品德教育除了继续学前期的“五讲”、“四美”内容外,还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

小学的孩子,集体意识发展得很快,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支持和鼓励孩子为集体做好事,与同伴一起完成集体的委托,培养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满足孩子由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而提出的合理要求,如打扫卫生拿家里的盆子,过队日穿统一服装等。

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情况,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效果最差的莫过于不一致。家长是孩子的连任教师,最了解孩子,应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特别尊重,老师的话对他们有很大权威,常常对家长说是老师说的。家长应该看到,孩子对老师这种信任的心理特征是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家长不要在孩子心目中降低老师的威信。

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向青年、从幼稚向逐渐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时期。

但少年的情感和意志还具有很大的情绪兴奋性,忽冷忽热,缺乏坚持性和毅力。容易冲动暴躁,鲁莽蛮干,轻举妄动,不善于自制,忽视纪律。对友谊的含义缺乏正确理解,常常对哥们义气当作对朋友的“忠诚”。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于相信自己的看法。首先信念和首先理想还不够稳定。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看法很肤浅。

少年半懂事、半不懂事,半儿童、半成人,以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错综矛盾的特点,给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接受一些不良影响。据有人对潜能生第一次犯错误的年龄统计,十三至十四岁最多。家长必须根据少年的心理特点,抓紧教育。

要切实注意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少年由于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比较强,骨骼肌肉迅速发展,喜欢大运动量的活动。但是发育还没有成熟,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不能适应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时间不宜过久,运动量不宜过大,劳动不宜过重,坐立走姿势要端正。要向他们传授有关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懂得青春发育是正常生理现象,学会正确对待与处理。避免不健康的电影、小说、歌曲的不良影响。

家长要充分看到,少年思维表现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要加以肯定。绝不要因为孩子经常发表不同意见,好争辩,就随便说他们“不听话”、“不尊敬长辈”、“故意对抗”等,更不应当斥责或压制。另一方面,对他们思维活动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等缺点,以及模糊的认识、错误的看法,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纠正;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要及时恰当地表扬与鼓励;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要公正地、恰如其分地提出批评,但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坚持正面说明教育。任何急躁、粗暴、强制孩子接受家长意愿的作法,都只能引起不好的反应,或者不听或者公然反抗。

要关心孩子友谊感的发展,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提高对友谊的道德认识。要及时了解他们都结交了哪些朋友,引导友谊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往往由于孩子错把友谊理解为互相袒护而被坪人利用或朋友间互相助长错误。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3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注意 方法

注意力集中是学生保证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精力,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要了解注意的心理特征;二是要把握引起注意的方法。

一、注意的心理特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其主要功能是选择功能,即在众多的刺激中保证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刺激,主要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没有目标的注意,可以导致人的认知冲动。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高级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注意,可以促使人们的有意调控和积极探索行为。这两种注意的特征是课堂教学引起注意的主要心理认知依据。

二、语文课堂教学引起注意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注意适应不同的刺激,或者说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注意。因此,我们可根据注意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就能很好地集中学生听课时的注意力。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方法

引起无意注意有两种情况: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学生本身的状态。两者都会影响无意注意,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刺激的特点引起无意注意

(1)刺激的强弱程度。刺激的强弱程度对引起无意注意和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巨大的声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寂静的环境中,有轻微的声音,也能引起人们的倾听,所谓“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被听到”,这正是刺激相对强弱作用的结果。声音有音量和音质之分,要充分利用音量、音质的不同来引起注意。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运用声音量的高低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写作课上,有的同学总爱唧唧杂杂,影响别人,这时轻轻敲一下桌子,或者故意咳嗽一声,给以警醒,那些学生会立即停止唧唧杂杂的声音;对那些听课时昏昏欲睡,神思游走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给以醒神,那些学生会抬起头来注意听课;再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时而嗓门很大,声若洪钟,时而声音很低,音似浮云,时而山泉细流,潺潺而过,都会很好地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用不同的音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朗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口气和情感变化等来朗读,使学生在“刁难”中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会很好地引起学生对问答技巧和事态发展结果的关注。

(2)刺激的对比关系。刺激的强弱、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长短等都有不同特点,在构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晴朗夜空中高悬的明月”和“象入羊群”中的“明月”与“象”就容易引起注意。这一心理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刺激的鲜明对比关系来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加强区别和记忆。比如:在给多音字“蔓”注音时,“man”、“wan”可用大小和不同颜色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区别记忆其意义和用法;在学习应用文中的借领条时,要用上“大写”的数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把这些字用红色笔写出来,以示重要。为了区别“大写”和“小写”的概念,再把小写的数字“8”,一个写得又高又大,一个写得又矮又小,问学生是不是“高大”的就是“大写”,“矮小”的就是“小写”,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理解了数字“大写”和“小写”的区别。另外,无论是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还是用传统的黑板上课,在板书的设计上都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大小等来对比或者夸张等方法,以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和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3)刺激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静止的背景下运动的、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注意。例如:繁华夜景中闪烁的霓虹灯和静静海面上一艘飞驰的快艇等格外引起人们的注目。根据这一心理现象,在上语文作业课时,老师可在教室里走动,一方面观察学生,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讲解课文时.用不断变换的身体姿势和手势配合抑扬顿挫的声调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在运动、变化的背景上,突然停止运动也会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一列高速奔驰的列车突然停止,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各种猜想。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可在讲解课文时利用突然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到《让觊觎者望而却步》的“一二・九”运动时,突然停顿下来,学生注视着老师,想知道“一二・九”运动的前前后后;同时用挥动的手势突然停在半空中,注视的目光突然停留在某一方向等,都会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4)刺激的重复次数。刺激的重复出现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电视节目里的广告。同一内容重复一次又一次再一次,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关注。重复刺激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不在此而在彼的时候,重复强调一次,可以把学生的注意转移过来;一种是增强学生对刺激的敏感和警觉。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重点或是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时,常常说:“请注意,我重复一遍”,比如:在讲解《普通人》“父亲”的性格时“父亲是一位做事认真的……人”,“父亲是一位做事认真的……人”,或者敲敲黑板,强调说:“我再重复一遍”等,都会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迅速的记笔记。

2.调节学生本身状态引起无意注意

学生本身的状态主要是指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对保持注意有很大作用。例如:一个生病的人,无论他怎样用意志克制自己,注意力也不会高度集中,也会分散注意力,只有身心健康,精神饱满才能集中注意力。学生一般会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第一节课时,有时由于疲劳,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对于这种情况可在上课前让全班同学站起来唱一首歌或齐声喊几句口号来提一提神,转移注意;有时在课中讲一点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传闻或做一个小游戏等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振奋精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李肇星义正词严驳“铁嘴”》时,插入一些当时的背景资料,学生听得更专注,更精神,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

(二)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

针对有意注意的特征,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如下。

1.利用明确的任务目标引起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因此,任务越重要,对目的意义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所以在上语文课时,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要学习哪些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重难点是什么,这样使学生能够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引

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普通人》一文时,首先板书上醒目的学习目标:一是要分析钱钟书夫妇的性格特征,二是要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加以体会,学生的阅读注意都会被这一任务所吸引,专注思考这一目标的答案。

2.利用严谨的课堂结构引起有意注意

课堂结构要严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要有系统性和关联性,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重点目标为中心成为知识的系统,而且彼此关联,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如:在报告会上人们一般都会按照“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和“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的结构来注意听取报告内容的。学生听课也是如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必须要严谨,这分两种情况,一是讲解要严谨,二是板书要严谨。

(1)讲解要严谨。一堂语文课的结构简单的划分就是引入、展开和结束。导入的目的是启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范围,提出目的和要求,解说有关知识;展开是讲解、问答课文要点;结束是小结所学内容,布置作业练习等。这一活动过程如果安排的严谨,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时,首先用景泰蓝和一般瓷器的视频在比较中作引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轻松地解决了什么是景泰蓝的问题;其次讲解景泰蓝是怎样制作的,也就是说明线索的问题,又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原来是按照“制胎”、“掐丝”、“点蓝”等制作工序进行说明的;最后总结出文章是抓住了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和手工精细”的特征并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在这种结构下,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完成了教学任务。

(2)板书要严谨。板书总体上要有概括性、直观性和条理性。只有具备严谨的符合人们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刺激,才能引起有意注意。这一心理特征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板书要具有严谨性。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板书:

这一板书结构既严谨、直观,内容又概括、具体,具有条理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容易引起有意注意,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忆。

3.利用讲解过程的问答引起有意注意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课文意义互动的过程,其互动的重要形式就是师生的问答,教师的提问最容易引起注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提问、提示、追问和评价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母亲的情怀》时,问:“我”情愿给母亲买面包吗?答:不情愿。问:为什么?答:自己有约会。问:就这么简单吗?请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想一想?学生在认真地思考……这样通过提问、追问、提示逐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加以评价,能够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4.利用教具的直观作用引起有意注意

教具是教学的直观手段,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引起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当教具映入学生的眼帘时,学生首先会注视着它,继而会想它是干什么用的,紧接着把它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引起注意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准备了干荔枝和新鲜荔枝作为教具,同学们除了感到惊喜和好奇之外,有的拿着干荔枝与《荔枝图序》作比较,有的拿着干荔枝与新鲜荔枝作比较,有的拿着新鲜荔枝认真仔细的观察等,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很集中了。在讲解荔枝结构知识时,学生对照荔枝教具专注的听课,一节课下来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荔枝的生态知识。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引起注意有很多方法,要根据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心理特征,选择有效的刺激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4

关键词气质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一大教育原则,其含义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气质的不同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气质的测量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气质的概念

日常生活当中所讲的气质即是指人们常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心理学中所讲的气质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讲的气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心理学中所讲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我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的快慢、思维的速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耐心等)和指向性(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这些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人的日常活动带有一定的色彩,形成一定的风貌。诸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安静沉稳等。

气质类型的划分方法众多,但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分类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分类最有影响和生命力。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多寡搭配。后经不断演化,气质形成按体液特性可以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的体液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差异组合,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分类恰好相对应,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人的气质的生理基础。这两种类型相吻合,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见下表)。

我国学者曾利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我国城乡儿童的气质分布情况,发现我国儿童的气质除了上述四种型典型的气质类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混合气质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上述某一典型的气质类型当中。除一半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有一半人都偏向于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种质类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它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据《中国青少年气质分布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数占一半稍多一点,而主要的混合型气质中以胆汁-多血质为最多,占12%-21%,多血-抑郁质为最少,占3%。

二、不同气质类型特征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行为色彩。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等的影响。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容易使人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也具有容易使人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的一面。

(二)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成了时展的自然要求,个体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气质优势,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消极的一面。

(三)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1、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同。这就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气质有可塑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气质中积极的一面,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在组织协同工作时,教师要注意尽可能选择不同气质的人互相搭配。

苏联心理学家鲁萨洛夫(1982)研究发现,在两个人的协同活动中,气质类型不同的两个人相配合比气质类型相同的两个人相配合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气质类型及教育措施

事实证明,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与策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

(一)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率爽快,开朗热情,外向,但急躁易怒,往往缺乏自制力,有顽强的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概括起来,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主要特征,整个心理活动充满着迅速而突变的色彩。《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脾气暴躁、气力过人、为人耿直、忠义烈性、思想简单、行为冒失,就属于这种气质类型,有人把这类人喻为“夏天里的一把火,一点就着”,“一场雷阵雨,来去匆匆”。

对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教育时,要注意加强在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进行教育时,教师要先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态度要平静、安详、严格,使其多干细致的事,并用时间来约束,以便磨练和培养耐心细致的习惯。要多进行检查和鼓励。及时提醒这部分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脾气,防止任性、粗暴。注意培养其沉着、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有自制力的品质。

(二)多血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思维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表情丰富、外向,易动感情且体验不深,往往不求甚解,华而不实,粗枝大叶为特征。《水浒传》里的“浪子燕青”聪明过人,灵活善变,使枪弄刀、弹琴吹萧、交结朋友等无所不会,属于多血质的典型代表。

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加强在刻苦钻研、有始有终、严格要求,耐心细致等方面的心理修养,教师要着重培养其刻苦精神,使他们养成踏实、认真细心、有始有终的习惯,克服轻率、浮躁、华而不实的行为。做事时,先由简单的事做起,逐渐变为复杂,要求他们做的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耐心细致地做完。要严格要求,帮助其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等。

(三)粘液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安静、沉着、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不易转移注意。心平气和,不易冲动,态度持重,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较强。不易习惯新工作,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但易因循守旧,不易改变旧习惯去适应新环境。坚韧、执拗、淡漠。概括起来,以稳重但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主要特征。《水浒传》里的“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被逼上梁山,真是这种类型人的典型代表。

这种气质就象冬天一样,无艳丽色彩装点而“冰冷耐寒”缺乏生气,给人以“冷”的感觉,很象外凉内热的“热水瓶”。这种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的精神,但也可能发展为萎靡、迟钝、消极、怠惰等不良品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鼓励并诱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主动探索,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引导他们与外界交往,带领他们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注意培养其敏锐的反应、办事果断的作风及集体合作的能力。

(四)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敏锐稳重,聪明而富于想象,自制力强,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少流露,行动迟缓,胆小、孤僻,不善交往,生活比较单调,多愁善感,内向,谨慎小心,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有较强的敏感性,具有内倾性,容易体察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事件,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真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这种气质给人以“秋风落叶”般的无奈、忧愁的感觉。这种人容易形成自制力强,体验深刻、善解人意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但也容易形成伤感、沮丧、忧郁、悲观绝望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特别注意,具有这种气质的学生,平时敏感而多心,注意不要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他(她)们,且批评不可过于严厉,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以便增强适应能力,克服孤僻、敏感。多做户外活动和快乐的活动(游戏)。对待他们应采取耐心启发的方法,对他们的要求要逐渐提高,不可操之过急,使他们认识自己行为中对成长发展不利的一面。要多加关心和鼓励,培养其自信心。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优势和不足,善于驾驭自己的气质,充分发挥气质的优势,克服消极的一面。教师只有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使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乐于学习、且学的轻松效率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佐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优化生活,卓越发展

2.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

3.王静.结合学生气质特征,发挥气质之优势.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4.王振宇.心理学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5

关键词:胜任特征模型;环境系统识别;岗位工作分析;关键事件访谈

一、前言

生产安全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历来受到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政府加强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管,整体形势好转,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煤矿生产由于系统环境险象环生、现场条件复杂多变,易引发事故,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机环境系统等“物的因素”引发事故的比例逐渐下降的同时,“人的因素”导致的事故却呈上升趋势。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岗位的缺失、环节处理失误,都可能产生安全上的隐患。目前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大多是由“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研究基层管理者安全胜任特征,就抓住了煤矿安全生产在“人的因素”方面的关键环节,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mcClelland提出了胜任特征的概念以后,对胜任特征的研究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目前的应用实践来看,胜任特征构建时收集客观数据的方法有汇编栅格法、文献研究法、团体焦点访谈法、结构化面试、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法、自然观察法、工作日志法等。

综合采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可以互补和抵消劣势,避免遗漏某些重要的胜任特征要素。另外,一般的管理理论都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如果胜任特征的建构不扎根于具体的管理情境,不对其在安全背景下的差异性做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是很难保证其效度的。因此本文从环境系统识别、岗位工作分析,关键事件访谈等三个角度来综合探讨安全情境下基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要求。

二、被试与工具

1.被试。安全背景下胜任特征的取样于高危行业的山东某煤矿集团,被试是来自采煤、掘进、运输、机电、防冲等专业和安监处的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主要是负责班组的日常管理的班组长和副班长,他们领导的班组,是煤矿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单位,也是煤矿生产安全的前沿阵地和安全措施的最终执行单位。

2.工具。

(1)o*net工作分析问卷。选用了o*net问卷的工作技能评价、工作活动和工作风格量表。工作技能问卷(63题)由认知技能、技术性技能和组织技能三个维度构成。工作活动问卷(33题)由五个维度组成:协调发展他人、手工体力活动、沟通、信息加工以及推理和决策。工作风格(16题)大致可归为7类:成就导向、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导向、自我调整、责任心、独立性、实践智力。该量表的信效度已在之前研究中得到验证。量表采用Likert五点等级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此种特质在工作中越重要。

(2)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参照Spencer提出的经典行为事件访谈的形式设计,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①介绍自己,说明访谈的目的和形式;消除被访谈者的疑虑,并和被访谈者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②了解被访者的工作职责;③采集行为事件;④总结和感谢语。行为事件采集是访谈的核心步骤,重点关注4个方面的内容,即事件的情景(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和结果(Result),集中在某一关键事件中被访谈者所描述的行为、想法、感受和做法上。

三、模型构建

1.环境系统识别。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了解安全情景下企业对于基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要求,我们对山东某大型能源集团发展历史、组织战略、安全文化现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岗位说明书等材料进行深入学习调研。通过对案例企业的制度层、行为层和态度层的组织分析,我们总结归纳出煤矿行业的基层管理者需要具备成就动机、人际洞察、执行、自我管理、监管、应变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自主学习等素质。

另外,取样集团提供了大量的《安全通报》,记载了违规操作和事故发生的情景、经过、行为及结果,我们通过对大量人因事故材料的脆弱性分析,从中发现煤矿作业人员的哪些行为和素质缺陷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取出为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作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关键行为和素质;全国十佳班组长的事迹系列报道作为煤矿基层管理者的绩优组,对提炼胜任特征的要素作用很大。特别是煤矿界推广的“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创造者白国周的安全管理思想很成体系,风格特质很有代表性。分析提炼这些先进事迹反映出的胜任特征,无疑是符合要求的。

通过文献研究整理胜任特征模型开发的经典文献,了解建构方面的关键技术进展,国内外对安全行业基层管理者胜任要求的文献,找到较多学者所认可的胜任特征,如煤矿行业李乃文、张志江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特征模型,发现安全胜任特征因素包括安全责任意识、应急处理能力、隐患识别能力和自制力等4个因素。电力行业高志强探究的供电企业操作岗位员工安全胜任特征模型为5因素结构,具体包括职业素养、安全意识、职业技能、身心健康和情绪稳定性。

总结概括、合并整理后的胜任特征雏形表如表1所示。

2.岗位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立足于岗位,可以有效的提取出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明确基准性方面的胜任特征要求。工作技能是指能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它通常是通过训练或经验而逐渐形成的。工作活动是指在很多不同职业中的一组共同从事的相类似动作。工作风格是能够影响工作表现的个人特质。

工作分析问卷调查煤矿井下操作工人436人,由于煤矿企业的特殊性,都为男性样本,教育程度偏低(61.5%学历为高中及以下),年轻人居多(20岁~40岁占84.3%)。去除本岗工作年限过少(27.8%的两年以下)的被试来控制经验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回收数据严格的处理,最后合格的基层管理者样本共76人。通过o*net工作分析结果,在工作活动、工作技能和工作风格等方面素质选取评分最高的项目(重要性≥3分),为建立胜任特征模型初始框架奠定基础。从工作分析结果获得的胜任特征模型初始框架见表1~表5。

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合并内容高度相关的胜任特征,删减特殊情境下所产生的特胜任特征。最终工作分析所得的煤矿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包括:安全操作技能、主动学习、科学、监管、协调发展他人、信息加工、推理和决策、成就动机、影响力、责任心、注意细节、合作性、关心他人、自我控制、适应力/灵活性、承受压力、独立性、分析性思维等18项。

3.关键事件访谈。工作分析结果为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本资料,接下来行为事件访谈的重点是用科学的方法,确定鉴别性的胜任特征。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胜任特征模型需要跟工作分析结果结合起来,得到最终的模型。同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可以交叉检验同一研究构思。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以根据工作分析结果适当有所侧重,在操作前就建立分析类目,另外工作分析的各个项目(既包括名称又包含定义),在跟访谈内容一致的前提下,也可以成为胜任特征编码的初码。

关键事件访谈分两批共60人(含曾因违章过多被强制停工接受安全培训的15人)。访谈全程录音,平均时长43分钟,最长达65分钟,最短27分钟。剔除访谈内容过偏、访谈时间过短、录音效果很差等不符合要求的样本,转录并整理访谈录音46份共计3834分钟,转成woRD文本398840字。在对两名心理系的硕士生进行编码方法的培训、质性分析软件nvivo的安装使用说明和编码词典的描述解释之后,开始编码。统计得出频次较高的(10次以上)胜任特征项目,并将相似的胜任特征进行合并整理,得出的煤矿基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按重要性排序)如表3所示:

采用winter(1992)的归类一致性(Categoryagreement,Ca)计算公式对两位编码者在各录音文本上的编码频次和编码一致性进行统计,归类一致性从62.94%到85.71%,得编码的归类一致性为平均为77.71%。说明本次编码的一致性达到较高水平,编码的结果是可信的。

四、模型整合与验证

检验胜任特征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得出的胜任特征要素编制问卷,选取样本进行测试,通过对量表进行各种统计分析,考察量表的结构是否与原有模型吻合,验证模型的构想效度。而本文通过工作分析问卷调查问卷得到了基准性胜任特征已能够保证量化的科学和系统性,整体的胜任特征模型已含有工作分析维度,再自编问卷施测,重复工作。另一方面,自编问卷的内部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效度(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外部效度(普适性)大都堪忧,因此本研究不采用以往问卷验证构想效度的方法来验证胜任特征模型,而是通过团体焦点访谈征集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和专家领导意见,验证专家效度。

参加团体焦点访谈的人员有煤矿企业高层管理者、生产和安全绩优班组长、胜任特征建模研究人员和人力资源专家组成。其中男性17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32岁。主持人针对提炼出的胜任特征内涵、素质指标是否修改、模型具体维度等问题,引导被访谈人员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公司文化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深入讨论,专家小组讨论的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结果符合煤矿基层管理者的实际工作情况。通过合并类似条目,确定了最终的煤矿行业基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及维度,模型如下表4所示。

五、结论及意义

1.研究结论。基层管理人员与操作工人一起工作,既需要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指导监督工人,又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创造平和的劳动环境,组织大家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避免安全事故。煤矿基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包括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沟通、责任心、隐患识别、监管、影响力、应急处理、承受压力、关注细节、关心他人、团队合作等12项。其中各要素的含义如下:

(1)业务能力方面:安全意识是指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能够克服自己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冒险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敷衍心理等各种不安全心理,遵守安全操作流程与规定,并及时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操作技能指对本领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根据具体工作情景灵活使用;隐患识别指对安全隐患与异常状况的认知能力和敏感度;应急处理表现在能果断冷静处理突发事件,面对紧急任务能沉着理智应对,保质保量的及时完成。

(2)管理能力方面:“影响力”是一种带领、掌管及提供意见和方向的能力,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和信心,使他人支持配合工作,反映的是领导能力和威信;“团队合作”包括有大局观整体协调安排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交接和团队作业过程中配合默契,努力构建内外部民主愉悦的工作氛围,积极配合促进共同发展和整体目标达成;“承受压力”主要是指镇定有效的处理生产和安全之间的矛盾,还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批评;“监管”是指评估别人表现,以做出改善或采取补救的行动。

(3)个性特征方面:“责任心”指明确并努力做好分内应尽的职责,了解自己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性,同时勇于承担过失;“关注细节”指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能注意到工作中的细微之处,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方位考虑各环节;“沟通”指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清楚的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意图,保持开放心态促进彼此理解和共识达成;“关心他人”指对他人的需要和感觉敏感,并体谅帮助同事。

2.创新点和意义。本研究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时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结合的方式,验证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构建的煤矿企业基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基础上我们创造了目标定向、情境体验、心理疏导、规程对标、心智重塑、现场践行和综合评审七个步骤的“安全心智模式培训法”,已通过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构建的煤矿基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作为培训方法第一步――目标定向中的关键环节,为后期构建安全学校、编制安全学校培训教材,提供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依据。

总之,本研究作为对安全情境下人员胜任特征要素的探索,希望引起更多人对高危行业“人机环管”大环境安全性的关注,重塑员工安全心智模式,固化安全生产行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最大化的减少工作场景中的不安全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高志强,孙丽伟.供电企业操作岗位员工安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8):22-29.

2.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4.

3.时勘,徐联仓,薛涛.高级技工诊断生产活动的认知策略的汇编栅格法研究.心理学报,1992,(3):288-296.

4.马志强,张提,朱永跃.服务化转型背景下制造企业研发人员胜任力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146-151.

5.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评价的研究.心理学报,2002,34(3):193-199.

6.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科学,2002,(5):513-516,637.

7.王丽娜,车宏生,刘晓梅,张伟.家电销售人员胜任特征模型建构.心理科学,2011,(2):494-498.

8.时勘,侯彤妹.关键事件访谈的方法.中外管理导报,2002,(3):52-55.

9.李乃文,张志江,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岗位安全胜任力模型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14-19.

10.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心理科学进展,2006,(4):586-595.

11.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牛端,张敏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心理科学,2012,(5):1240-124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3&ZD1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号:91324004)。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6

论文摘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争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心理学方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个体差异理论,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所谓个性心理,是指人在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三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第一,要注意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有多种。懂得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就可以在教育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各种气质类型的人的积极方面得到发展,消极方面得到克服。第二,要掌握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要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三,要注意人的能力特征。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研究特殊心理活动,预防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必须做到: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真道理,不讲假道理。第二,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教育者要注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讲究艺术性,增强感召力。第三,教育者要同被教育者心理相容。心理相容表现为互相信任、感情融洽。如果教育者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多一些人情味,多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则道理更容易被接受。第四,对青年人的好奇心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7

【关键词】客观事物;加工改造;创新思维;景观图

【中图分类号】G226.2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3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高中地理教师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他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要熟练基本技能,还要提高感知能力。如观察地图应该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图例,然后才能阅读其他内容;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利用图像显示地形类型,进行特征比照;通过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的没有亲历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根据图像显示和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形象,这是感知的结果,也是学对语法的定义是:“对语言的一般描述,主要是对其组织原则的理论描述。”事实上对于句型的操练,各种语言都有运用,主要还是需要语感,就是多听,多练。汉语教学,应始终围绕着以下几个原则和方法进行讨论:第一,以培养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留学生能够用汉语与他人进行交际,能够听懂读懂别人说出写出的汉语,能够使用汉语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关注留学生课堂教学情况,正确处理个别教学实习与留学生其他学习活动的关系。第三,展开语言对比,凸现汉语特点,正确处理语法教学中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关系。第四,精讲多练,处理好实习生讲解和留学生操练的关系,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了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①重视机械记忆。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储存在大脑中;②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知识容易记忆。

③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o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是一个人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条件,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8

关键词表征,加工,控制,三要素相互作用模型。

分类号B842

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computational-representationalunderstandingofmind,简称CRUm)在认知科学研究中一直居主导地位。CRUm强调心理表征(mentalrepresentation)和心理程序(mentalprocedure),并假设对思维最恰当的理解是将其视为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进行操作的计算程序。基于CRUm观点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作者认为,表征(representation)、加工(processing)和控制(control)是认知活动的三个核心概念或基本要素,提出三要素相互作用模型(three-elementinteractionmodel,简称tim)[1],强调在认知研究中应重视表征、加工和控制及其相互作用。

tim将表征区分为内部(internal)表征和外部(external)表征,加工区分为自动(automatic)加工和受控(controlled)加工,控制区分为自动(automatic)控制和意识(conscious)控制,并借用太极图阐释这些成分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太极图上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圆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转化,相互促生。该图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本人对认知活动中三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

图1三要素相互作用模型

tim假设,认知活动具有以下四种性质:(1)表征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表征的复杂性包括表征内容的复杂性、表征形式的复杂性和表征通道的复杂性。表征的变化性包括从外界环境拾取信息导致的表征变化、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导致的表征变化和在工作记忆加工信息导致的表征变化;(2)加工的简单性和程序性。加工的简单性包括简单的基本加工操作、简单的基本加工过程和特定的神经活动模式(生物电的和生物化学的)。加工的程序性,在方向维度上表现为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材料驱动加工),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通道加工、模块化加工、特征检测器与功能柱、并行分布处理(群编码)等;(3)控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计划的有效性、调节的有效性和监督的有效性。控制的灵活性包括标准的灵活性、决策的灵活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以及(4)其他因素(如文化、情感、动机和个性等)的作用。

充分借鉴前人提出的理论思想,有效集成已有的研究发现,积极探求新的实验证据,阐释并验证tim模型,不断深化我们对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

内部表征是指,记忆系统中的诸如概念、命题、图式、语义网络、生成规则及其他类型的知识和结构。而外部表征是指,对内部认知活动有直接影响、甚至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信息的外部表达和环境的结构,包括客观物体、媒体媒介、物理符号、外部规则、约束条件和边界条件等。与传统认知观重视信息在头脑中的内部表征相比,分布式认知观认为,外部表征可以与头脑中的内部表征相结合,在认知活动中共同起作用。我们研究人造物概念分类和中文概念组合,探讨概念表征及其加工机制;研究技术媒体和信息表示方式,探讨外部表征的作用机制。

1.1人造物概念分类

概念是物体范畴(objectcategories)和事件范畴(eventcategories)的心理表征,是思想的单元,是所有高级认知加工的基础。人造物(artifacts)概念表征人类创造和使用的各种物体。研究人造物概念有助于回答物体概念在头脑中如何组织、如何加工,以及它们在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何形成和被使用等问题。

当人们遇到某些新异的物体,经过思考后决定将它们称为“桌子”、“轮子”或“棍棒”时,人们的头脑中进行了怎样的认知加工?哪些因素在这样的机制中起作用?它们的相互关系又如何?我们质疑基于设计的理论,提出一种新理论――基于用途的人造物分类模型(图2),并采用物体命名任务进行了7个实验,系统地检验了成因、功能和分类者角色对物体命名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物体命名机制中的相互关系[2]。基于用途的模型预期的三个主要效应都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第一,成因效应:成因故事的类型对物体命名的影响发生在概念系统划分“人造物/非人造物”的水平。研究发现,呈现人工制造条件的成因故事使物体被更多地命名为某个范畴的人造物,而呈现自然形成条件的成因故事使物体被更多地命名为某个范畴的自然物。第二,功能效应:即使是自然形成的物体,其命名也会受到功能属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功能属性和物体的外形匹配程度越高,该物体就越有可能被命名为某个范畴的人造物。第三,使用者优先效应:被试的命名会倾向于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一致。研究发现,不论分类者是承担“创造者”还是“使用者”的角色,亲自使用物体都会(比旁观他人使用物体)导致命名反应倾向于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一致;而当分类者同时承担“创造者”和“使用者”两个角色时,命名反应仍然偏向于和使用者的目的一致。实验结果提示,功能属性通过某种独立于成因等高层语义知识的独立“通路”影响人造物的分类和命名。我们认为,是“使用目的”,而不是“设计意图”,适合作为人造物概念表征的本质标识符,在分类过程中提供自上而下的约束。

图2基于用途的人造物分类模型

1.2中文概念组合

概念组合是将两个(或多个)概念组合成一个新概念的过程,这个新概念通常被称为组合概念。我们通过分析大学生对160个新异组合概念的解释,考察了中文名词-名词组合概念的解释策略及影响因素[3]。研究的一个新发现是,子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只影响关系解释,即两个子概念之间相似性的高低不影响属性解释出现的比率,但影响关系解释出现的比率。另一个发现是,子概念所属的领域对组合概念的解释策略有重要影响,生物组合概念得到更多的属性解释,而人造物组合概念得到更多的关系解释。人们解释不同范畴组合概念的策略存在的这种差异,我们称之为组合概念范畴效应。

语义知识组织的范畴特异性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前沿领域。我们通过特征列举实验和建构路径模型,检验了概念的特征类型在组合概念范畴效应中的作用[4]。研究发现:生物的实体特征比率高于人造物的实体特征比率,而人造物的情境特征比率高于生物的情境特征比率;修饰词的实体特征比率显著影响属性解释比率,修饰词具有较多实体特征的组合概念倾向于得到属性解释;主名词的情境特征比率对关系解释比率的影响不显著;将特征类型引入路径模型后,范畴对解释策略的影响依然显著(图3)。显然,范畴间的特征类型差异会影响组合概念范畴效应,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图3组合概念范畴效应的路径模型

1.3技术媒体

技术媒体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关心的主要问题包括:使用技术媒体是否有助于远距离的群体协作?是否影响信息交流的过程和结构?另外,分布式认知的观点给团体动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视角:在面对面协同和远程协同过程中,集体活动的绩效是否高于个体活动绩效之和?团体知识是否多于个体成员知识之和?

我们研究了在不同的社会交往、媒体丰富性和队伍组合条件下,文化因素(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对群体决策过程中人们的从众行为的影响[5]。研究发现:中国组和美国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组更倾向于顺从大多数人的观点;在传统的面对面组里人们体验到最强的大多数人的影响,而使用集体决策系统则有助于减少这种影响。我们还研究了竞争与组合对知觉任务绩效的影响[6]。研究发现,在完成简单的知觉判断任务时,引入竞争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而单人工作还是两人合作并没有明显差别;在完成复杂的知觉推理任务时,两人合作的绩效优于单人工作的绩效,而此时竞争不起作用。

技术媒体对认知绩效的影响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我们研究了媒体条件与刺激信息共享量对远程协同完成人工概念形成任务的影响[7]。研究发现:媒体条件影响协同工作的速度,与视频加音频条件相比,被试在音频条件下完成认知任务更快;信息共享量影响协同工作的质量,被试在信息完全共享条件下较在信息完全不共享条件下完成任务的质量更高,信息部分共享时完成任务的质量居中。这提示我们,在远程协同过程中,相对于成本较高的视频而言,成本较低的音频反倒更有利于较快地完成任务;而合作者应尽可能多地共享信息,以提高完成任务的质量。我们还研究了媒体和股价对新手小群体协同解决选择冲突问题的影响[8]。被试两人一组,在小型计算机局域网上协同完成股票选择任务。研究发现,在选择决策过程中,相对于低价股,人们对高价股选择得更快;而相对于面对面交流,决策者之间通过电话交流较易于达到相同的满意程度。

1.4信息表示方式

信息技术中具有革命性的发展前景是,当人需要或想得到信息时就能随手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被认知个体内化前均以信息的外部表征的形式存在着。图表是外部表征的典型形式。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图形和表格这两种数据呈现方式进行比较[9],阐明了图形和表格的共性和各自特点,以及分别适用的数据类型。我们还研究了表图标题位置、数据复杂度和问题难度对表图使用绩效的影响[10]。结果表明:标题位于表图上方优于下方;数据复杂则反应正确率较低;对简单问题的反应既快又准,但回忆正确率较低。我们发现,尽管在提取具体数值时表比图有优势(这与前人结果一致),但是,图形组的回忆成绩却显著高于表格组,这说明同样的信息使用图展示较之于使用表展示会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不同的信息表示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效果,并影响人们的认知加工。我们分别使用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因果信息,让大学生估计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11]。结果表明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具有不对称性:因果力估计在预防原因条件下较多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一般符合概率对比模型。研究发现,三种外部表征方式不影响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但影响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在预防原因条件下,与文字陈述和表格表征相比,图形表征促使更多被试按效力pC理论来做因果力估计。

贝叶斯推理是逻辑和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研究了频率和样例两种外部表征方式对人们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12]。结果发现,频率信息集中呈现组、样例信息逐个呈现组、概率信息呈现组的成绩依次递减;样例数效应不显著;在样例信息逐个呈现条件下出现了明显的练习效应,由于该条件模拟了真实环境中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其结果预示着在解决现实环境中的贝叶斯推理任务时,随着练习的增加和对信息环境的熟悉,人们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我们还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问题形式(一步问题,两步问题)、信息结构(分割结构,未分割结构)和辅助图形表征(条形图、饼图、结构图)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13]。研究发现:两步问题形式并不能改进中国大学生被试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成绩,一步几率形式问题的成绩反而显著高于两步几率形式问题的成绩;频率格式提问有时优于几率格式提问,频率格式提问显著改善了两步问题的贝叶斯推理成绩;分割的信息结构明显提高了被试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成绩;与条形图和饼图形式的图形辅助表征相比,结构图形式的图形辅助表征显著提高了被试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成绩。

我们还研究了汉字文本网页的字体和行间距对搜索时间的影响,并通过对被试性格特征、偏好和搜索时间的分析揭示在汉字文本网页的搜索速度和格式偏好上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14]。研究发现:字体和行间距对关键词的搜索时间没有显著影响,而被试性格特征对关键词的搜索时间有影响,活泼型的搜索速度快于非活泼型;活泼型被试最喜欢宋体,最不喜欢楷体,而非活泼型被试最喜欢楷体,最不喜欢宋体;所有被试都最喜欢单倍行距的格式,最不喜欢无行距的格式;对显示格式的偏好对关键字的搜索时间没有影响。结果表明,偏好某样东西并不保证在其上就会有更高的绩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编辑网页时可以忽略用户群体的偏好,因为要在吸引眼球和提高用户忠诚度的竞争中获胜,提供符合个体偏好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了解人类的视知觉特性有助于探究外部表征的作用机制。我们采用顶点高低判断范式,使用黑白线条图、灰度图和红绿彩图为刺激材料,研究了单一物体自遮挡关系及刺激图形颜色对物体知觉的影响[15]。研究发现,对外周轮廓顶点高低的判断,受到顶点所在表面的特性尤其是遮挡关系的影响,即便遮挡关系是两可的。我们采用内外源注意范式进行研究,发现对遮挡关系的检测并加以利用,只占用极少的注意资源[16]。我们还考察了不同遮挡条件下环境朝向的Simon效应,发现环境提供量主要取决于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而对这些提供量的知觉影响了人的动作的效率[17]。

2自动加工和受控加工

自动加工是自动化进行的,无需意识控制,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自动加工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受控加工是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受控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练习不仅能提高运动和认知任务的成绩,也可以减少加工信息所需的资源。我们研究异同判断、选择性加工、数字加工、内隐学习和信息约简,探讨认知加工机制。

2.1异同判断机制

异同判断(same-differentjudgment)任务要求被试按某个标准判断呈现的两个刺激是否相同。我们通过改变刺激对中的第一个刺激消失到第二个刺激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interstimulusinterval,简称iSi),研究异同判断的加工机制[18]。形状异同判断实验和颜色异同判断实验的结果均表明,在排除刺激重复的条件下,同反应后的反应仍显著快于异反应后的反应,即存在同反应启动效应。而且,iSi对同反应启动效应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前人将该效应归于异刺激对的不稳定表征的解释不一致。我们认为,同反应启动效应进一步表现了异、同判断之间的差异,支持异同判断的双加工模型,并且支持同一性指示器和慢速比较器是序列进行加工的观点。

我们还采用三种整体局部特征(关系-属性,全局-局部,抽象-具体)图形,研究异同判断的加工机制[19]。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三种整体特征均可加速同反应,因而不支持同判断加工是整体匹配的观点;存在快同效应,但并不支持同判断的快速加工器对整个刺激加工完成后慢速比较器才开始工作的观点;异反应时随差异特征的增多而减小,从而进一步支持异判断是分析加工、自终止的观点;异反应时随差异特征从上至下、从整体到局部而增加,意味着异判断加工的顺序可能是自上而下、从整体到局部。上述结果支持我们提出的研究假设:同判断的快速加工器先加工整体特征,然后再和异判断的慢速比较器一起开始加工局部特征。

2.2选择性加工机制

视觉系统会优先选择与当前行为目标相关的刺激,忽略无关刺激。这种视觉优先选择(prioritizingselection)现象及其机制一直是视觉搜索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对预览搜索(previewsearch)中优先选择的解释机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从基于旧干扰物位置的抑制和基于旧干扰物的属性特征的抑制两方面系统地检验了基于抑制的视觉标记的解释,并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预览搜索中优先选择的自上而下的非抑制的加工机制的解释[20]。

根据当前情景(自下而上)和任务(自上而下)的要求,人们需要的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注意也相应地不断转移,知觉适应环境和任务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对重要维度和特征的注意和减少对无关维度和特征的注意。我们以有颜色的实心几何图形为刺激材料进行了四个实验,研究异同判断中异反应之间的序列效应[21]。在实验1a和1b中,前后刺激对完全平衡;而在实验2a和2b中,前后刺激对随机平衡。实验1a,2a和2b均发现了维度转移效应,表现为对于异反应后的异反应,前后两次异反应的差异维度一致时的反应快于不一致时的反应。维度转移效应反映了选择性注意在异反应判断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当任务要求注意在刺激维度上的分配不断变化时,注意按照当前刺激的特点做实时的分配。

2.3数字加工效应

人对数字的加工能力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的理论认为,人类对数字的表征和加工是在一条从左至右的数字基线上完成的。近期实验研究表明,这条数字基线和空间注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采用无线索、内源性线索、外源性线索三种改变注意条件的范式,考察不同注意条件下数字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效应(如距离效应、符号效应和空间-数字的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变化,发现大数和小数在三种数字加工效应上都受到注意的不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来自一种自动化注意过程[22]。

我们考察了在注意(注视点)与非注意(非注视点)条件下数字加工的距离效应和符号效应[23]。采用小数(1-4)和大数(6-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为材料,以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在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距离效应;在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符号效应,中文数字绩效显著好于阿拉伯数字。我们进而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24],结果发现: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内源性线索时的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外源性线索时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大数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小数出现了符号效应(阿拉伯数字的绩效比中文数字差),并且内源性线索时的符号效应强度小于外源性线索。研究重复验证了前一研究[21]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且弥补了其不足。

我们还考察了在无线索、内源性线索与外源性线索时不同符号数字在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的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numericalassociationofResponseCodes,简称SnaRC效应)[25]。采用1到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为材料,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进行了两个实验。研究发现,注意在SnaRC效应中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在无线索,内源性线索还是外源性线索时,在非注意条件下SnaRC效应都受影响因而减弱或消失,而且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数字(8,9)上,因此可能是一种从左至右的线性过程。同时外源性注意的影响要比内源性注意更大,中文数字受的影响比阿拉伯数字更大。说明对SnaRC效应产生影响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化加工注意。因此,SnaRC效应的成因与一种从左至右的自动化空间注意有着内在联系。这一结果为最终从注意的角度理解SnaRC效应这个数字加工中的基本效应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注意与数字加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可能。

综上所述,对距离效应而言,注意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数(6-9)上;对符号效应而言,注意对符号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数(1-4)上;对SnaRC效应而言,注意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数(8、9)上。基于以上发现,结合已有的理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有注意参与的双向搜索模型(attentioninvolvedBidirectionalSearchmodel,图4),并用该模型来解释距离效应和SnaRC效应[22]。

图4注意参与的双向搜索模型

2.4内隐学习机制

有序地产生有组织的行为是人类心理机能的基本特点。近年来,有关内隐学习的研究发现,序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由内隐知识所控制。内隐知识是指,在某一时刻虽然影响加工过程,但本身不能成为表征对象的知识。内隐序列学习研究有助于解决认知科学中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意识的本质、心理表征的本质和经验在认知系统形成中的作用),成为认知心理学中的热点领域。我们基于联结主义的理论研究内隐序列学习的动态机制,表明序列学习可以是内隐的,被试获得知识的外显性与表征的质量有关,形成高质量的表征需要较多的注意资源和加工时间,所获得的知识似乎处于由样例表征到规则表征的连续体上[26]。

我们用序列学习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间接测量被试的内隐知识,用再认成绩和预测成绩直接测量被试的外显知识,通过倒转不同的规则探讨了知识类别和特点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27]。研究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可能分别依赖于两个独立的学习系统,且互不干扰;当内隐序列学习既包含运动知识又包含概念知识时,知识类别和特点影响被试对序列知识的获得,被试较易获得运动知识;在内隐序列学习中练习的数量也影响被试对序列知识的获得,序列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还研究了样例数量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28]。研究发现,在内隐序列学习中,被试既可以记忆具体的样例知识也可以抽取抽象的规则知识;样例数量影响被试对样例和规则知识的获得,在样例较少时被试可以获得更多的样例和规则知识;样例数量影响被试对意识知识的获得,在本研究中仅当样例数为4(全部样例的1/8)时被试获得了有关样例和规则的意识知识。

2.5信息约简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能够学会从接受的大量任务信息中区分出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并且将加工限定在任务的有关信息上,从而减轻认知负荷,提高工作效率。这种认知技能――任务信息的约简(informationreduction)――对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信息约简的角度研究技能获得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课题。

我们基于字母次序算术任务(alphabeticarithmetictask,简称为aat)范式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约简的技能获得研究[29]。首先验证中国被试在完成字母次序算术任务时是否能够获得信息约简的认知技能;接着,考虑到aat中的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在难度和知觉突显性上存在差异,研究采用修改的aat即字母次序任务进一步进行考察;最后,对aat进行扩展,研究在视觉搜索任务上被试是否能够获得信息约简技能。研究发现:被试在完成字母次序算术任务,字母次序任务,以及字母搜索任务时都能够获得信息约简技能,他们能够随练习的增加学会区分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并且将加工限定(至少是部分地限定)在有关信息上;被试完成不同复杂程度的任务(字母次序算术任务,字母次序任务,字母搜索任务)时信息约简技能获得的程度不同;对被试群组的平均反应时与练习的关系进行曲线估计,在三种任务上均发现负加速的幂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高,这说明从整体来看,信息约简的认知技能获得符合练习的幂函数定律。

3控制

3.1元认知监测

元认知监测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是每个学习者关心的问题。学习判断(judgmentoflearning,简称为JoL)是对当前已经学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属于元认知监测性判断,其监测准确性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监测不准确,人们就会在已经学会或者根本不可能学会的项目上花费时间,事倍功半,降低了学习成绩。我们针对前人实验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现象,进一步研究了内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30]。内部线索为词对的语义联系,两种外部线索分别是呈现时间和呈现顺序。研究发现:内部线索无论交替呈现还是区组呈现,都对JoL和回忆成绩产生了显著影响,这支持Koriat的线索模型;呈现时间和呈现顺序对JoL和回忆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修正Koriat的线索模型,进一步区分不同的外部线索类型;无意义词对区组先呈现条件下的JoL值大于有意义词对区组先呈现条件下的JoL值,这说明JoL作为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除受线索类型的影响之外,可能还受人们做判断时的习惯或倾向性的影响,比如存在“锚定效应”。

图形表征和视听通道呈现是在实际学习中应用较多的信息呈现方式。研究者们在多模态信息呈现对记忆成绩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多模态信息呈现对学习判断的影响基本上还是未知的。我们完成了2个实验,研究了信息呈现类型(字词,字词+图形)和信息呈现通道(视觉,视觉+听觉)对学习判断的影响,并比较了信息呈现媒体(计算机屏幕呈现,纸打印呈现)[31]。研究发现:字词单独呈现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明显高于字词+图形呈现条件下的回忆成绩;计算机屏幕呈现条件下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纸打印呈现条件下的回忆成绩;多模态信息对学习判断值没有显著影响,但被试在计算机学习条件下比在传统的纸学习条件下更为自信。

超文本是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电子商务、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以及其他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信息结构基础,也是未来人们阅读的主要文本结构之一。我们通过对线性文本和超文本两种文本结构阅读的元认知水平和阅读测验成绩的比较,考察超文本阅读中的元认知监测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有无时间限制对用户超文本阅读绩效以及元认知监测的影响[32]。结果表明:对超文本阅读的元认知监测,无论有无时间限制,都具有准确性;在测验前对超文本的阅读理解程度的判断等级显著低于线性文本;对测验后测试成绩的判断,阅读时间和文本结构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在有时间限制条件下对超文本测试成绩的预测值显著低于对线性文本测试成绩的预测值,而在无时间限制条件下二者间没有显著差异。

3.2元认知控制

学习时间分配是元认知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个体在记忆过程中对心理资源的一种控制和管理,是程序性元记忆中自我调节策略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反映学习者对任务掌握程度的一个传统指标。我们研究了外在收益对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影响,比较简单情境和权衡困难情境下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优化程度,探讨权衡困难情境下影响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因素[33]。所谓权衡困难学习情境是指掌握难度不同的项目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的学习情境:如果选择学习并掌握较容易的项目只能得到较低的奖励,若要得到较高的奖励,就必须选择学习并掌握较困难的项目。显然,权衡困难的学习情境更接近现实情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

研究结果表明,分值大小对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学习项目的分值增加,所分配的学习时间也显著增加;在权衡困难情境下,学习时间分配决策存在对项目的分值和难度的权衡;时间限制是影响权衡困难情境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重要因素,在中等时间限制条件下,与简单情境相比,权衡困难情境下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是次优的;练习可以改进权衡困难情境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策略,并改变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速度;成就动机中的希望成功的动机与分配到高分值难项目的学习时间成正相关[33]。上述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机制的认识,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应用价值。

4其他因素的作用

4.1文化差异

我们进行跨文化实验研究,发现诊断性原则的应用可能存在文化差异[34]。比较中国被试、澳大利亚被试和以色列被试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澳大利亚被试和以色列被试的实验结果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中国被试对脸图材料的比较与西方研究结果不同,表现为中性脸图与笑脸图更相似,并且该结果不受情境变化的影响,即,中国被试不遵循诊断性原则。该结果的一种可能解释是,诊断性原则现象的核心在于分类的影响,而不是情境的影响;另一种可能解释是,中国被试和西方被试对中性示意性脸图的情绪判断本身也存在文化差异。

4.2情绪与认知加工

我们使用视觉搜索任务探索面孔身份在面孔表情加工中的作用[31]。要求被试在若干表情图片中搜索快乐或悲伤的面孔,结果发现,身份的变异干扰表情的识别,对特定表情的搜索速度也依赖于面孔所属的身份的数量。当所有面孔都属于同一身份时,在快乐的面孔中搜索悲伤的面孔快于在悲伤的面孔中搜索快乐的面孔;而当显示的面孔可能属于两种身份时,在悲伤的面孔中搜索快乐的面孔快于在快乐的面孔中搜索悲伤的面孔。

我们还考察了对情绪刺激进行视觉搜索的绩效[32]。实验要求被试在一些面孔中搜索某种面孔,搜索条件有三种:半基线搜索条件、全基线搜索条件和预览搜索条件。在每种搜索条件都有6种搜索任务:在中性面孔中搜索快乐的面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悲伤的面孔,在快乐的面孔中搜索悲伤的面孔、在悲伤的面孔中搜索快乐的面孔、在快乐的面孔中搜索中性的面孔和在悲伤的面孔中搜索中性的面孔。结果表明,当被试搜索情绪刺激时,出现明显的预览效益;当负性面孔作为靶子时,搜索负性面孔要比搜索正性面孔快;而当负性面孔作为干扰物时,与在正性面孔中搜索中性面孔相比,它们没有减慢搜索中性面孔的反应时。这表明,负性表情面孔并不总是会比正性表情面孔获得更多的注意。

根据心境-行为模型,心境没有稳定的动机意义,但却能影响与行为相关的判断和评估,继而影响行为。我们研究了心境对自定步伐学习时间的影响[33]。大学生被试先听9分钟的音乐(一半被试听正性音乐,另一半被试听负性音乐),然后进行心境的自我评估,然后自定步伐学习词对,其结果表明不同的心境对自定步伐学习时间分配没有显著的影响。

我们还测试了中文简化版paD情绪量表(theabbreviatedpaDemotionScales)的信效度[34]。对297名中国大学生实测了中文简化版paD情绪量表,对其中的102人同时实测了SCL-90以考察效标效度,并随机选取98人间隔7天后重新实测该情绪问卷以评定重测信度。结果表明,原版的简化版paD情绪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对原有量表的某些项目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且采用情景法考察修订版问卷的信效度。初步结果表明,修订后的中文简化版paD情绪量表在愉悦度、激活度和优势度上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目前我们以修订后的中文简化版paD情绪量表为基础,正在开展大样本的数据收集工作,旨在获得该量表的中国常模。

参考文献

[1]傅小兰.中国大陆思维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华人心理学报,2004,5(2):133~142

[2]孙宇浩.基于用途的人造物分类模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6

[3]刘烨,傅小兰,孙宇浩.中文概念组合的解释及影响因素.心理学报,2004,36(3):265~273

[4]刘烨,傅小兰.特征类型在组合概念范畴效应中的作用.心理学报,2005,37(4):450~457

[5]ZhangDS,LowrypB,FuXL,ZhouLn.Culture,socialpresence,andmediaeffectsongroupdecisionmakingundermajorityinfluence.oralpresentationatthe39th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HiCSS-39),January4-7,2006,Kauai,Hawaii

[6]王贤钏,傅小兰.竞争与组合对知觉任务绩效的影响.人类工效学,2004,10(2):4~6,43

[7]FuXL,tanJ.effectsofmediaanddistributedinformationonsmallgroupconcept-learning.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248~255

[8]傅小兰,谭靖.股价和媒体对小群体选股决策的影响.人类工效学,2003,9(3):5~7,12

[9]ZhangL,FuXL.whichisbettertopresentyourdata:tableorgraph?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2004,5(9):1165~1168

[10]张莉,傅小兰,宇明.标题位置等因素对表图使用绩效的影响.人类工效学,2004,10(1):1~3

[11]王墨耘,傅小兰.用不同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心理学报,2004,36(3):298~306

[12]李晓明,傅小兰,宇明.信息的外部表征方式对贝叶斯推理成绩的影响.人类工效学,2004,10(3):3~6

[13]傅小兰,赵晓东.信息表征方式对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9~115

[14]宇明,傅小兰.格式、偏好和性格对汉字网页关键词搜索的影响.人类工效学,2004,10(2):1~3,19

[15]冉恬,宇明,傅小兰.自遮挡关系对物体知觉的影响.人类工效学,2005,11(2):1~3

[16]XuanYm,Rant,FuXL.theeffectsofocclusiononvertexperceptioninconditionsofexogenousandendogenousattention.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Supplement:71

[17]ZhangH,FuXL,XuanYm.theSimoneffectoforientationintheconditionofocclusion.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Supplement:208

[18]张之光,宇明,傅小兰.不同iSi下异同判断的同反应启动效应.心理学报,2003,35(3):317~322

[19]周国梅,傅小兰.异同判断加工中整体和局部特征的作用.心理学报,2004,36(6):681~689

[20]郝芳.预览搜索中优先选择的非抑制加工机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6

[21]宇明,傅小兰.异同比较中注意的维度转移效应.心理学报,2003,35(1):37~43

[22]刘超.注意对数字加工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刘超,傅小兰.不同注意条件下大数与小数的加工差异.心理学报,2004,36(3):307~314

[24]刘超,买晓琴,傅小兰.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的不同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167~177

[25]刘超,买晓琴,傅小兰.不同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心理学报,2004,36(6):671~680

[26]付秋芳.内隐序列学习的动态机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6

[27]付秋芳,刘永芳,傅小兰.知识类别和特点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4,36(5):525~533

[28]付秋芳,傅小兰.样例数量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4):801~805

[29]王贤钏.信息约简的认知技能获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

[30]陈功香,傅小兰.内外部线索对JoL判断的影响作用.心理学报,2003,35(2):172~177

[31]ChenGX,FuXL.effectsofmultimodalinformationonJudgmentsofLearningandmemoryperformance,JournalofeducationalComputingResearch,2003,29(3):349~362

[32]牛勇,傅小兰.超文本阅读中的元认知监测特点.见:朱淼良,鲁东明主编.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智能信息网络研究进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6~149

[33]牛勇.权衡困难情境下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6

[34]ZhouGm,FuXL,HaywardwG,LockeV,pellicanoe.CulturalDifferenceintheapplicationoftheDiagnosticityprincipletoSchematicFaces.JournalofCognitionandCulture,2005,5(1-2):240~247

[31]ZhangH,XuanYm,FuXL.whatexpressioncouldbefoundmorequickly?itdependsonfacialidentities.in:taoJ,tant,picardRw(eds.):affectiveComputingandintelligentinteraction,aCii2005,LnCS3784.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2005.195~201

[32]HaoF,ZhangH,FuXL.modulationofattentionbyfacesexpressingemotion:evidencefromvisualmarking.in:taoJ,tant,picardRw(eds.)affectiveComputingandintelligentinteraction,aCii2005,LnCS3784.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2005.127~134

[33]niuY,FuXL.theeffectofmoodonself-pacedstudytime.in:taoJ,tant,picardRw(eds.):affectiveComputingandintelligentinteraction,aCii2005,LnCS3784.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2005.646~651

[34]LiXm,ZhouHt,SongSZ,Rant,FuXL.thereliabilityandvalidityoftheChineseversionofabbreviatedpaDemotionscales.in:taoJ,tant,picardRw(eds.):affectiveComputingandintelligentinteraction,aCii2005,LnCS3784.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2005.513~518

interactionofRepresentation,processing,andControlonCognition

FuXiaolan

(StateKeyLaboratoryofBrainandCognitiveScience,instituteofpsych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thethree-elementinteractionmodel(tim)focusesontheinteractionofrepresentation,processing,andcontroloncognitiveactivities.Representationincludesinternalrepresentationandexternalrepresentation,processingincludesautomaticprocessingandcontrolledprocessing,andcontrolincludesautomaticcontrolandconsciouscontrol.therearefourcharacteristicsincognitiveactivities:complexityandvariabilityofrepresentation,simplicityandprogrammingofprocessing,validityandflexibilityofcontrol,andtheroleofotherfactors(e.g.,culture,emotion,motivation,andpersonality).aseriesofstudiesbasedonthetimwerecompleted.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9

摘要:80后中层管理者属于一个新鲜事物,对其管理特征分析是一个新的课题。通过分析80后成长背景,总结80后的个性特征,同时分析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手段,根据“80后”和“中层管理者”两种身份的对接,浅析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

关键词:80后;中层管理者;特征

80后是中国社会具有鲜明特征的一代,引发的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问题激发了学者的研究兴趣。特别是伴随80后步入职场,对80后的被管理特征研究达到一个高潮。而必须看到的是,1980—1985年出生的80后已进入28—33岁的年龄段,工作已8—13年,有一部分已成为中层管理者。“80后”与“中层管理者”两种身份的对接带来了新的管理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管理者将成为中层管理者的主体,及早对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进行研究,对组织结构、工作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相应调整,是企业管理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

一、80后个性特征和工作特点

人民日报于2013年5月14日刊登文章《80后暮气沉沉,精神“早衰”值得警惕》,评价80后集体变“老”了,他们遭遇了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快速变革的时代使他们承受激烈竞争和个体无助,看起来举手投足“老成世故”、说话谈吐“深思熟虑”,却少了应有的朝气和锐气。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有关80后的文章大都使用“单纯率真、开朗活泼、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形容词,这两种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笔者认为,有必要对80后个性特征加以重新审视。

(一)80后个性特征起源

德国学者卡尔·曼德姆认为,“代”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处于基本相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和环境,且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人们具有相同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感情需要。由此可见,社会变迁和代际效应紧密联系,是同一代人个性特征的起源。以1990年美国对“X一代”的研究为标志,国外学者开始了对代际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随着对美国“Y一代”的研究达到高潮。受美国“Y一代”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开始了对“80后”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Y一代”和“80后”具有相似特征,但笔者基于个性特征源于社会变迁和代际效应的理由,认为两者具有实质不同。

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传统思想与市场经济观念激烈碰撞,见证了改革开放带给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健全、民主观念普及,经济快速增长,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风潮,大学扩招,受高等教育的机率增加;高校风气宽松自由,互联网得到普及;交通的发达提供了领略各地风光、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机会。“春江水暖鸭先知”,80后是最先感知的一代人。

(二)80后个性特征分析

笔者认为,80后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兼容并包的个性特征,有时呈现出“矛盾体”特点。

一是“自我成就需要高”与“自我控制能力低”并存。80后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深刻接受了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观念,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价值、成就感的特点。但与此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宠爱集于一身,家长对其大小事务予以包办,因此他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激励自己去执行某些决定、抑制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行为和情绪的本领较差。

二是“自信、自尊”与“自闭、敏感”并存。80后成长的20年正是改革开放的20年,他们的眼界得到极大开阔、见识得到极大丰富,普遍形成了自信、自尊、乐观、直率的人格;但与此同时,变化较快的成长环境使得80后具有自闭、自我、敏感的特点。

三是“适应竞争和变化”与“恐惧竞争和变化”并存。80后成长于充满竞争和变化的环境,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工作竞聘……他们的成长都是以竞争为基础,因此已经适应了竞争,也通过竞争获得了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在房子、车子、婚恋、生育方面承受的压力,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了茫然和恐惧,体现出外在的“乐观主义”和内在的“悲观主义”共存的现象。

四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80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带给他们理想主义的一面,如集体追忆青春、追忆梦想正是理想主义的体现,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也带给他们现实主义、追求物质、追求品牌、超前消费、享乐主义的一面。

五是“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并存。80后受到了西方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的很大影响,决定了其现代主义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传统文明的影响、父母的代际影响又决定了其重视工作稳定、不愿冒险、重视家庭的一面。

(三)80后工作特点分析

随着80后步入职场,其具有的个性和工作特征引起职场主流人群极大关注,学者也掀起了研究其“被管理特征”的热潮。笔者认为,80后具有以下工作特点:

一是80后重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渴望从事有成就感的工作。基于其个性特征中“追求人生意义、价值、成就感”的特点,80后认为工作的价值是对其能力和水平的认可,偏好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并完成工作任务,也偏好上级对自己的考核基于工作结果而非工作过程。相对应的,80后对于基础性、事务性、程序性工作,容易丧失兴趣,产生职业倦怠,工作也时常发生不注意程序和规则的现象。

二是80后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注重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注重工作中平等、尊重、双向依赖的契约关系。基于其个性特征中“适应竞争”和“恐惧竞争”的特点,80后注意在工作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重视提升个人的职场竞争力。同时,80后偏好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反对威权主义,希望取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三是80后注重薪酬待遇,薪酬高低是其择业重要考虑因素。基于其个性特征中“追求物质、超前消费、享乐主义”的影响,同时迫于购房、购车、婚恋、生育的压力,80后比较看重薪酬待遇水平。

二、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居于承上启下、横向配合的核心位置,具有以下三个核心角色:

(一)企业战略和高层意志承接者。中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对企业战略进行承接,同时,高层意志作为企业战略的另一种体现,也需要中层管理者领会和贯彻。这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较好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二是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勇于表达客观意见;三是具备较高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二)战略向战术的转化者和下属工作的布置检查者。中层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做好战略向计划的分解、工作任务的部署和指挥协调、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对下属进行有效激励。这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较强计划管理和过程控制能力;二是具备较强分析决策能力;三是具备较强激励下属的能力。

(三)横向部门协作和团队配合的支持者。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部门协作对于整合组织资源、冲破部门壁垒、提升合力具有很大作用,中层管理者是部门协作的核心推动者和支持者。这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具备较强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具备较强大局意识和宽容精神。

三、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特征浅析

综上所述,80后的个性特征和工作特征有其独有特点,“中层管理者”也有其自身角色定位,两种身份叠加会产生新的特点。对80后中层管理者管理的优、劣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尽早了解其对企业管理趋势的影响,从而未雨绸缪,早作应对。

(一)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优势

一是80后中层管理者呈现创新能力显著的特征。在目前70后居中层管理者主流的情况下,绝大部分80后是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走上中层岗位的。他们具有积极推动企业变革的冲动,善于带领所在部门引入现代管理工具改善管理;善于利用社交网络找到大量信息,对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整合解决方案;善于应用新媒体对管理成果进行呈现,迅速吸引企业高层关注。

二是80后中层管理者呈现善于与企业高层沟通,坚决执行企业战略的特征。他们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开朗外向、坦率真诚、理解力强、执行力强、善于表现自己、与高层沟通顺畅,这些特点与他们以较快速度提任的现状是匹配的,因为高层希望通过他们给企业带来蓬勃朝气和全新氛围。同时,基于80后“重视上级是否欣赏自己,听从信赖他们的人”的特点,他们对企业的认可和重用心存感激,具有极高责任心执行企业战略、推动企业变革。面对这种趋势,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以鼓励:一是建立与企业高层定期沟通机制,确保他们得到及时鼓励、确保执行战略的准确方向;二是培育他们运用否定、怀疑、质疑态度进行思考的能力,合乎逻辑地对企业决策进行审视,进而提出建议,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80后中层管理者善于营造宽松自由的团队氛围。80后中层管理者从自身经历出发,积极营造平等、开放、宽松、自由、坦诚的团队氛围,通过明确团队成员权责,使每个成员在各自领域实现全过程管理,而自身职责则转为审查战略与具体任务匹配度、协调配置资源、工作执行中进行纠偏、对工作产出进行审核。他们也善于和大家打成一片,整个团队呈现积极、活跃、富有朝气、轻松愉快的状态。面对这种趋势,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一是进一步倡导平等、开放、包容、合作的企业文化;二是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三是加强对80后中层管理者的培养,使之由协调者、监管者转为指导者、教练者。

(二)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劣势

一是80后中层管理者系统性思维、计划管理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有待加强。80后中层管理者因其年龄、阅历、经验、偏好所限,对部门工作的整体思考和系统安排能力较弱,工作易呈现重视程度不同、推进速度不一、整体不平衡的现象。80后中层管理者还容易对工作目标设定过于宏大,对条件保障、团队协作、特殊情况处理考虑不足,造成工作出现纰漏。面对错综复杂局面时,80后中层管理者找出问题症结、提出化解矛盾方案的能力较弱,怕得罪人,不敢决策、不敢负责。面对以上情况,企业要从以下方面加以纠偏,一是要设立目标管理部门,强化计划管理监控;二是要主动创造机会,增强他们的实战经验,提升工作水平。

二是80后中层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在工作中突出表现为:一是以身作则意识较弱,遇到困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遇到问题敢于负责的态度有待加强;二是自我学习意识有待提升,随着组织扁平化,80后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逐步扩大,要进一步重视岗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避免决策中自身似懂非懂、似是而非,指导下属流于泛泛;三是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遇到问题容易焦躁不安、激动,在横向合作和对待下属时情绪控制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容易影响整个团队情绪,团队稳定性也受到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提供平台和环境,让80后中层管理者结合自身情况自我反省,进而互相分享、自我提高。(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任慈,赵亮,魏亭.“80后”新员工工作特征对其离职倾向的影响.价值工程.2009(12):139—141.

[2]陈科鹤.论组织内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困惑与定位.企业经济.2012(4):96—99.

[3]孙晓华,戚振东,刘建伟.组织结构扁平化与中层管理者职业发展策略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6(9):171—173.

心理学注意的特征篇10

本研究在前言部分首先对记忆联合错误的理论和实验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当前的一些研究作了说明,最后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个实验,对记忆联合错误范式中各影响因素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进行讨论。在实验一中,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方式,研究汉语双字词是否存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击中率和联合错误虚报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确实出现了联合错误效应,但并未出现特征错误效应;并且在同时呈现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高于在逐个呈条件下的;而旧词的击中率在两个呈现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别。击中率和虚报率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分离,可以用特征一构造理论进行解释。实验二中,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并探讨记忆联合错误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诱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依据双加工理论,联合错误是在缺乏意识性的熟悉性基础上产生的,在短时反应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有限,造成被试无法进行意识性加工,重复学习增加了项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产生了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说明,我们可以将特征一构造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结合起来对记忆的联合错误效应进行解释。

关键词:联合错误,熟悉性加工,意识性加工,击中率,虚报率

1.前言

记忆是人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心理学上将记忆定义为: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记忆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前提。记忆的科学研究始于艾宾浩斯,后经众多心理学家的努力,人们对记忆的认识大大加深。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近年来,有关错误记忆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错误记忆现象最早的实验研究始于Baltlett,ec.Bartlett(l932)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一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人们在对词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错误记忆,Deese(1959)最先使用词表学习范式报告了强大的错误回忆效应。und朴od&zilnmennan(l973)使用单个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音节的联合错误,并提出了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再认的特征和联合错误是指学习项目的成分在测验阶段与新成分组成特征词或是重新组合形成联合词,对这些词的错误再认便称为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举例来说,在学习阶段呈现“玉石”和“微米”两个词(在本文中,将“玉石”和“微米”这类词称为母词),在测验阶段以“玉皇”或“玉米”作为探测词,前者称为特征词,“玉米”便称为联合词,被试对这两类词的错误再认便称为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有关这种错误再认的研究显示,对真正学过的词判断为“学习过”的概率显著高于联合词,然后是特征词,最后为新词(旧词}联合词)特征词}新词)(如Jone&Jacoby,2001;Rubin,vanpetten,Gllsky,&newberg,1999)。也有使用其他实验材料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果,比如,两音节的非词,被试对源于两个学习项目的联合刺激有着很高的虚报率,并且他们通常对自己的判断有很高的自信(Reinitz,比咖ers,&Cochran,1992)。

在随后的实验研究中,各种类型的实验材料运用到了这种特征一联合范式中,大体有短语(underwod,Kapelak,&mal而,1976),复合词(Chatala,Levi氏Bcll,毛mman,&助dico,1978;und~odetal.,1976;Reinitzetal.,1992),由无意义音节组成的假词(Reinits,1刀川ners,&CoChran,1992),句子(Reinitzetal.,192),面孔图片(ReinitZetal.,192;R幼nitz,morise扒&D曰mb,1994),照片(searcy,Bartlett,&meman,1999),抽象图形(K沙。11,Kni乡it,metcalfe,wbl瓦&孔ivi峪1996),故事(H如gan&Rei币tz,2003),自传事件(od铭耐&Lampinen,inpress)。

1.1特征和联合错误的产生机制

1.1,1熟悉性估计

有关特征和联合错误的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是判断基于对测验项目的熟悉性估计(Rubin,vanpeten,olisky,&newberg,1999;又见Rd币tzetal.,1992),如果一个项目的熟悉性强度达到一个特定的阐限,这个项目便会判断为“旧”。这个观点认为,熟悉性强度由新词到特征词再到联合词和旧词的顺序依个逐渐增强。特征词和联合词的判断基于熟悉性估计,特征词和联合词比新词有着更大的熟悉性(如Rubin,vanpetten,Glisky,&newbers,1999)。因此,特征词和联合词比新词更容易判断为,’i日词”。如果不存在学习启动词的回忆(即回忆量=0),特征错误率和联合错误率便会为熟悉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测量。但是使用这种方法被试便不能通过回忆学习情景来避免出错。Jones&Jacoby(2001)认为:熟悉性观点解释了上述判断为州日词”的反应的特定类型,然而它并未包括被试是如何避免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的有关机制1。

1.1.2再认的双加工理论

Horton等人根据某个再认正确的项目在线索回忆中能否正确地回忆出来,把再认分为两种:既能再认又能回忆的,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和只能再认不能回忆的,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图。

70年代初,aikinson和Juola等人受stemberg关于记忆扫描实验的启示,提出了再认的两个提取机制,一个是自动的、快速的熟悉性提取,一个是相对速度较慢的记忆搜索的意识性提取[s1.而后,80年代初,mandler以及Jacob声人也相继认为再认的提取机制有两个。自此再认的双加工(dualprocess)机制便开始在再认理论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旧项目的再认和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间的分离支持了熟悉性一意识性理论。

(Jones&Jacoby,2001;Jones,Jacoby,&Gellis,2(X)1;mcDennot,Jones,petersen等,2000)。熟悉性基于强度连续性,意识性遵循全或无的原则(Y。nelinas,1994,1997:Yonelinas,Kroll,Dobbins,Lazzara,&Knight,1998)。旧词(学习项目:松树;测试项目:松树)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提取的一致作用,被试既能在熟悉性的基础上也能在意识性的基础上对旧词做出正确判断。但是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却是基于缺乏意识的熟悉性提取(Jones&Jacoby,2001;Jonesetal.,2001).因此,在不改变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的情况下,击中率的改变能够由意识性提取来解释(这样的解释假定,在特征和联合条件下,熟悉性和意识性的作用不会相互补偿)。当熟悉性和意识性两个加工作用相反时,自动加工(熟悉性提取)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而控制加工(意识性提取)可以帮助人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否定)。由于熟悉性的作用,学习阶段的启动项目的成分组成的特征词和联合词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虚报)。而如果是意识性加工在起作用,被试便会通过回忆起相应的母词,进而将特征词和联合词判断为“否”,这种判断方法便与意识性拒绝(roall一to一reject)的观点相一致(如Clarketal.19%;Hintzman,curan,&即py,1992)。当母词的意识性回忆为零时,特征和联合错误便可为熟悉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测量。

Jon昭和他的同事(Jones&Jacoby,Zol;Jonesetal.,201)认为面临特征和-联合词时,对母词的意识性回忆通常是很低的(接近于零)。他们推断特征词和联合词不可能自发地成为母词的检索线索。而且,当被试试图将这些诱词作为回忆母词的线索时(尤其在线索回忆的条件下),这些线索大部分都是无效的。特征和联合词被认为是无效的线索的原因有二:(a)旧成分(线索)处于情境之外;(b)母词、特征词和联合词在语义上通常是不重叠的(如“美容”和“单元”在概念上与“美元”无关)。由于再认回忆通常被认为是主要依赖于概念加工的(如Roediger,weld叽&Challis,1989;wagner&Gabrieli,1989;wagler,Gabrieli,&verfaellie,1997),从学习阶段到测验阶段概念信息的不匹配便会使母词项目的检索困难起来(如Roediger等人,1989)。J~etal.(201)认为特征和联合词作为失败的检索线索,导致很低的回忆率.其原因之一便是从学习阶段到测验阶段缺乏概念信息的转移(如Roediger,weldon,&challis,1989)。即“玉米”在概念上与“玉石”、“微米”不符。学习启动词和测验诱词间缺乏一种较强的概念上的重叠便会导致学习启动词的回忆可能导致失败141。

Rubin等人(1999)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探讨特征和联合效应的脑机制,研究发现对联合刺激的虚报的eRps与对新项目的虚报的eRps更为相似(比起对旧项目的击中的eRps)。Jones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控制只影响意识性加工的变量(熟悉性加工不受影响)会导致旧项目的击中率发生变化,而特征和联合刺激的虚报率却不受影响。这些实验均支持了双加工理论的解释。

记忆的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产生于提取阶段的部分单个元素的联合。当被试在将刺激进行编码时,却忘记或没能将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编码。与这种观点相一致的是人们发现记忆的联合错误有时发生在回忆时(recail)。如R州nitz等人(1992)研究表明被试通常在自由回忆测验中将记忆中一个句子的主体同另一个句子的客体联合在一起。而且,其他更口语化的在回忆中产生联合错误的例子也表明刺激的错误联合有时产生于提取阶段。还有很多各种研究证实在再认测验中产生的联合错误类型与那些标准的内隐测验方法如知觉辨认中产生的存在极大差别(如R‘nitz&oemb,1994;Reinitzetal,,1996)。这就表明是有意图的而非自动的记忆加工产生了联合错误。这一现象恰恰与双加工理论解释不符。

Jones和aichley(2002)为复合词的联合词的意识性拒绝提供了实验依据,但对于支持双加工理论的证据却极其有限。在这些实验中,对一对母词间的距离进行控制。联合错误率从间隔为0到1个单词呈上升趋势,而间隔为1到20时呈下降趋势。由在间隔为0时的较低的联合错误率证明意识性有助于被试避免犯错;从间隔为1到20的联合错误率降低的趋势看,熟悉性同时随之降低,因此联合错误率显示了意识性加工的短期效益。

在运用意识性拒绝解释特征和联合错误率时存在一个问题(Jones,205;L田盯plnenetal.,2004).被试对于特征词和联合词的正确拒绝完全可以做到,但如果没有额外信息,这些拒绝的基础便不得而知。特征词和联合词能够被正确拒绝是因为它们缺乏足够的熟悉性来使之判断为叼日”,或是能够回忆起其母词.Jones(2005)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做出“新”的判断之后,还有回答判断依据:是回忆起母词还是只知道该项目在实验中是不熟悉的。在一个标准的学习一测试设计中,这种记得一知道程序揭示“记得”反应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意识性拒绝随重复学习次数增加而增加。由于在长时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并不发生变化,“记得”反应便为研究者们提供了额外的重要信息[5]0

在众多研究范式中,意识性拒绝在避免错误记忆中起重要作用(Brainerd&Reyna,20眨;Brainerd,Re邓a.&mojardln,1999;Brainerd,Re)叭a,&Kner,岌995;Brain耐etal.,201)。但Jones和他的同事在一系列重要的文章中指出意识性拒绝在降低联合错误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如Jones&Jac0by(20l)和Jones,Jacoby,&Gellis(200l)的研究中,操纵反应时间变量影响目标词的再认,由于短时反应时间妨碍了被试使用意识性加工对目标进行再认的能力,但是,反应速度控制只在重复学习条件下影响了联合词的再认;而且,只有当学习词表较短时,意识性拒绝作用才较为明显。这个实验结果与增加词表长度降低意识性加工的观点相一致(Yonelinas&Jacoby,1994).有些材料不会出现联合词的意识性拒绝,如音节或面孔图片。

1.1.3特征一构造理论(介atUre.一confi朗ration)

第三个理论通过刺激成分的特征和构造间的区别来解释特征词和联合词(如K沈。lletal.,1996;RdnitZ以al.,1992;ReinitZ,momsey,&Demb,1994;RdnitZ,verfaelie,&milber耳1996)。联合错误的产生基于被试对先前所学过的刺激的整体结构(91obalstructure或构造,configurations)的选择性遗忘或是编码失败的情境之下(Reinitzetal.,19%,p.287)。在测试阶段,当“构造”这一元素不可用时,只有特征(如美、元)可以得到检索。在检索过程中,特征便结合起来(如形成美元)制造了联合词被认作是学习项目的假象。

特征一构造方法的最后一个观点是源于单个刺激的特征在编码时有时会不适当的结合在一起(如K淦olletal.,19%;而nitz&Hanmgan,2001).这种观点可以用于解释海马损伤的病人(e沙。11etal.,1996)或非言语材料的研究(如面孔图片;Hannlgan&ReinltZ,20()0;R改nitz&Hazugan,2001)。特征一构造说主要存在两个弱点。第一个是它无法解释特征错误,并否认特征错误的存在16]。Jones和Jacoby(2ol)通过比较43篇不同的研究报告有40篇都显示特征和联合错误的错误率显著高于新项目的错误率。然而,在特征一构造方法之下特征错误与新项目间并无不同(如Reinitzetal.,1996)。其次,Jones和同事的研究(J。nes和JacobyZo01;Jones等人,2o01)指出问题在于构造的可接触性(accessibility)而非可用性(availability)(c£tulving&pearlstone,1966)。可接触性(accessibi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这两个词在概念的解释上有些混淆不清。

1.2研究现状

有关再认的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从影响因素方面大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注意状态

一些研究表明分散注意会影响意识性加工的评估但不会对熟悉性造成影响(Ja以)by,1996,199;Jacoby,toth,&Yonelmas,193)。ReinitZ等人(1994)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操纵编码时的注意状态进而发现在分散注意的水平下对旧面孔的识别(击中率)要低于集中注意水平下的;而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上只有很小的变化甚至没有区别。

Jones和J姗by(2o01)使用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实施听力分心任务。实验过程中被试每1.5秒会听到一个数字,分散注意条件下的被试同时要追踪所听到的数字;集中注意条件下的被试不要求对数字做出反应。研究发现,学习阶段时的分散注意条件下的有关旧项目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集中注意条件和测试阶段的分散注意条件:但是在三种注意条件下,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均不受影响。注意水平影响意识性加工的证据来自于对旧项目的辨别力的降低,熟悉性加工不受影响的证据来源于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的不变。对注意水平变量的操纵,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在记忆联合范式中意识性加工用于目标的再认但很少用来避免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

1.2.2.加工水平

R成nitz,verfaellie,&milbers(1996)操纵学习阶段的不同加1水平,发现不同的加工水平只影响旧项目的击中率,在深加工的条件下对旧项目再认率要显著高于浅加工水平下的。但是不论是在深加工或浅加工水平下,特征和联合效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12.3预警提示

Jones&Jacoby(2001)认为,在记忆联合范式中被试很少会自发的运用意识性拒绝,原因是联合词相对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回忆线索,例如,“观音”的“观”字并没有用眼睛看的相关意思,“音”也与声音无关。但如果我们在实验开始前加一个预警提示,告知被试在测验中将会出现由两个学习启动词混和搭配成的诱词出现,这时又会对实验结果的击中率和虚报率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有些实验中发现预警提示在降低虚报率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Christiansen&ochalek,1983;Gallo,Roberts,&Seamon,1997;Gallor,Roediger&mcDennott,2001)。Reinit等人(1992)第一次在实验中将预警提示作为研究变量,发现预警会造成被试判断标准的移动并同时影响了旧词的和联合词的再认。

Lampinen和odegard&neuschatz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将预警提示作为组间变量,有预警提示组的被试在测验阶段开始之前被告知联合词的含义及在测验中会出现,测验中有些词在学习阶段出现过,另外一些词并不曾出现过;并给出被试例子,帮他们了解联合词的特性,要求他们在测验阶段只对那些他们认为确实学习过的词判断为“旧”。实验结果显示预警提示和项目类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有无预警并未对击中率和特征词及新词的虚报率产生影响,只有联合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有预警提示组确实比无预警组的联合词虚报率要低,并且差异显著。

1.2.4学习项目的呈现方式

Kroll,Knight,metcalfe,wolr&tulving(1996)的研究使用两音节词作为实验材料(如BaRteR,VaLeY),在接下来的再认测验中,左脑受损的病人在母词项目间隔为5的条件下(组成联合刺激的音节的两个母词间有5个千扰目)对联合刺激的虚报率要低于母词项目间隔为1的条件下的;然而,这种距离效应只出现在脑损伤病人身上。Hannigan及Reinit:(200)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在学习阶段时两张面孔上下同时呈现给被试,再认阶段时要求被试对每张图片做出“新/l日”再认判断。对于由同时呈现的两张图片组成的联合刺激,被试表现出很高的虚报率,而对于间隔呈现的两张图片组成的联合刺激的虚报率有所降低。Kroll等人(1996)将海马受损的病人作为被试,研究发现一对母词项目间隔短时被试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要更高一些。Cohen(197)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带有姓氏和人像的面孔,在之后的再认测验中包括了面孔、姓氏和人像间的重新联合,但对这些联合刺激并未出现母词项目的距离效应。Bartlet&Searcy(1998)使用头像照片作为实验刺激,通过四个实验,经过严密的统计,并未对这种距离效应提供任何证据。结果支持了记忆联合错误的基于熟悉性的解释。正因为在再认测验中所有的学习项目的熟悉性是相同的,基于熟悉性解释说明距离变量在联合刺激的再认上没有任何效应

1.2.5测验阶段的反应速度

我们知道,再认的两个加工系统在速度上存在显著区别,意识性提取是一种相对较慢的搜索过程,而熟悉性加工则相对较快的、自动的加工。在测验阶段控制被试的反应时间,强制被试以较快的或较慢的速度来进行判断反应,会对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且旧词的击中率和联合词的虚报率又是会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化呢?

Jones和Jacoby(201)的实验中将反应时间作为组间变量,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被试要在85oms内做出按键判断反应;在长时反应条件下,测验项目首先呈’现14ooms,之后出现反应信号“******”呈现时间为75oms,要求被试只能在这750ms内做出按键判断。结果表明,在较长的反应时间的条件下,对旧项目的击中率要高于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的,而特征和联合效应却不受影响。原因是在短暂的反应时间内不允许被试有机会去运用意识性加工来进行反应,也就是说,时间限制降低了意识性加工但对熟悉性没有影响。

1.2.6重复学习次数

在解释重复效应对特征和联合错误率的影响时,一些观点认为重复学习在同一程度上增加了熟悉性和意识性加工(Jacoby,1999;JaCoby,Jones&Dolan,198;Kelley&wixted,2001)。也有些实验证明重复学习增大了联合错误率的产生(Bartlet&scarcy,1995;underwood等人,1976;underwood&zimm如叽

1973)。

Jacoby及其同事(1998)的一项实验中,包括三个阶段,在第一个的学习阶段,给被试视觉呈现一列词表,其中包括呈现一遍的和重复呈现的项目;在第二个阶段,听觉呈现一列词表,每个词均只呈现一遍,且没有在第一个学习阶段出现过。在第三个阶段的测试项目中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视觉和听觉呈现词,也包括一些新词。被试的任务是只对第二阶段听觉呈现的词判断为“old”。因此在排除测验中,对于第一阶段的视觉呈现词来说,意识性和熟悉性起相反作用。熟悉性促使被试将项目判断为“uld”,而意识性帮助被试正确排除那些视觉呈现的词。Jacoby的实验使用两种反应时间,在长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呈现的词的虚报率显著低于呈现一遍的词的虚报率;而在短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呈现的词的虚报率却显著高于呈现一遍的词的虚报率,由于重复学习会同时影响意识性和熟悉性的加工,反应时间长短会影响意识性加工,而且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上,熟悉性和意识性的作用相反,Jones和Jacoby(201)的记忆联合错误实验中便运用类似的变量控制,但只使用了一个学习阶段和一列词表。研究发现在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的增加和升高;而在较长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不受重复学习的次数的变化的影响。熟悉性增加的证据源于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的增加:意1.2.7被试变量Rubin等人(199)将老年人和青年人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年龄变量只影响旧项目的击中率,青年人对旧项目的再认击中率要明显高于老年人,但是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区别。

R七initz等人(1996)以遗忘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和正常被试相比,遗忘症病人对旧项目的击中率要低于正常个体,但是在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区别。

1.3有关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方法

13.1记忆联合范式对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大都采用这一方法,具体是在学习阶段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呈现成对刺激,之后的测验阶段的测试项目有先前学习阶段出现过的和未出现过的词(旧词与新词),还有由成对学习刺激的部分元素所组成的特征词和联合词,如使用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由学习项目词“松树”的第一个字所组成的“松快”在测验阶段呈现便称为特征词;学习项目“美容”、“单元”的第一个词的第一个字和第二词的第二个字组成联合词。“松树”、“美丽”和“单元”这一类词便在实验中称为母词,所有的特征和联合词与母词间在语义上没有重叠。在实验研究结果统计中主要将旧词的击中率和特征及联合词的虚报率作为因变量。击中率=“是”反应次数/l日词项目总数,虚报率二“是”反应次数/实验诱词项目总数。

13.2加工分离法

20世纪90年代初Jacoby等人提出和完善了加工分离程序(procesdissociation叮ocedure),它成功的分离了一个记忆任务中意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pDp将再认分为基于熟悉性(知觉的流畅性)和意识性的提取(外显的情景提取)两种内部加工机制或提取过程,并且认为熟悉性提取是内隐记忆,意识性提取是外显记忆。Jacoby为了分离熟悉性提取和意识性提取对一个记忆任务的贡献,提出了对立程序。对立测验有两种测试条件:①包含测验,意识性和熟悉性提取共同促进作业成绩;②排除条件,意识性和熟悉性提取对作业成绩的影响相反(某些操作影响意识性提取,而不影响熟悉性提取)。在包含测验中,p(ui日”1包含)=a+ReaR;在排除测验中,p(al日”1排除)=a-aR。由上两式可知,卜p(“旧”】包含)一p(“1日”!排除),a二p(“1日”!排除)/(1一R)。Jacoby,孙th和Yinelinas(1993)提出t启动效应的对立测验:inclusion=R+aeaR,exclusion二a一aR,R二inclusion一exclusion,a二exclusion/(1一R)(R是指回忆概率,a是指自动影响的概率)。

1.3.3加工评估法

(l)记得/知道程序

1985年toiving首次介绍了Remenlber爪now程序,认为被试的主观报告可以用来探测记忆的潜在加工过程。该程序在传统的再认测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被试在记忆判断中对自己意识状态的评定,将再认分成记得(R)和知道(K)两种成分。R成分反映了对情节记忆的意识回忆,如单词是怎样呈现的,相邻的词是什么,呈现时被试正在做什么。K成分反映了熟悉感,是流畅性加工的产物,可以肯定该词呈现过,但不知道它呈现时的情景。Gardin州1988)认为记得反应属于情节记忆系统,反映了概念加工过程;知道反应属于程序记忆系统,反映了知觉加工过程。侧K程序的前提假设是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相互排斥的加工过程,以此假设为基础的R/K程序在实验中得出的结果与双加工模型不一致,Yonelinas&Jac0by(l995)认为以前的知道反应没有提供一个无偏的熟悉性的估计,被试没有在当项目是熟悉性的时候被要求反应知道,而是在一个项目熟悉并且不能意识性提取时反应知道,为了弥补熟悉性的低估,他们提出了独立的R/K方法(iRK),并在Yonehnas&Jacoby的实验中发现用iRK法得出的结果才与加工分离程序一致。R,K的计算方法是:remembcr=民kn0w=F(l一R),F=know/(l一R)(R为意识性提取,F为熟悉性提取)o

(2)接受者操作特征程序

RoC也用于评估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在再认中的贡献率,它认为熟悉性提取反映了信号监测过程,旧项目比新项目更具熟悉性。经典的R()C需要被试评价他们在再认反应中yes/n的信心,从而绘出信心反应中击中率/虚报率的图形(一般以击中率为纵坐标,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是意识性提取时对旧项目报告为“yes’’的概率,或在缺乏意识性提取时对旧项目的熟悉程度超过反应标准Fo的概率,击中率=R+(1一R)Fo,F户于(d,/2一ci)。当新项目的熟悉性超出反应标准Fn时,被试会对新项目报告“挥扩,这时虚报率二城Fn=多问1/2一ci),最后把方程总结成一个,p(’‘挥5,iold)1=R+(1一R)多

1.4问题的提出

有关错误记忆的研究是当前记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类的记忆并不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当人们有时回忆出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或者他们所回忆出的事件与真实情况完全不同,那么这时错误记忆现象便发生了。错误记忆是人类的记忆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扭曲现象。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所以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为什么会产生错误记忆,错误记忆产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等问题作了大量的探讨,发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及词表特性都对错误记忆有重要影响,从而也使我们对错误一记忆的理解不断深入。母词项目呈现方式的这一因素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并且有时使用不同的实验刺激便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有关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的研究目前还未出现,究竟汉字词是否存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呢?因此在下边的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中文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并且将刺激的呈现方式作为变量,研究在汉字作为实验材料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并且在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下,旧词的击中率和特征词及联合词的虚报率是如何变化的。在实验二中,选取编码阶段的影响因素之一一重复学习次数,以及提取阶段的影响因素之一一反应速度变量,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速度两个自变量研究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记忆联合效应的产生机制。

2.实验研究

21实验一

2.1.1实验方法

2.1.1.1被试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研究生学生被试40人,男19人,女21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加,且未参加过类似的记忆实验。实验完毕后获得小礼品作为报酬。

2.1.1.2实验材料

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宇航出版社,190年)选取词频在百万分之八十以上的高频双字词,共有132个双字词用于本实验,其中64个词组成32组做为母词在实验的学习阶段呈现,32个词做为特征词和联合词各一半,16个词为新词,

3.讨论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使用中文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产生了再认的联合效应,但特征效应并不明显。对呈现方式和项目类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变量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呈现方式和项目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同时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显著高于在相继条件下所呈现的;而击中率在两个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呈现方式只会对联合词产生影响而不影响旧词的击中率。这个结论与Hannigan&Reinitz(2000)和Kroll等人(1996)的实验结果相同。Hannigan&Reinitz(2000)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Kroll等人(1996)使用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并将海马受损的病人作为被试,均发现启动项目间隔短时被试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要更高一些,即产生了距离效应冈。这种距离效应的产生原因可能有4点:a.刺激的特性。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会得出不同的结果,Cohen(1997)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带有姓氏和人像的面孔,Bartlet&Searcy(1998)使用头像照片作为实验刺激,这两种实验材料均未产生距离效应。b当刺激以成对分组的方式呈现的时候,距离效应便产生了。如果刺激是一个个的呈现且没有分组控制时,被试将不会将特定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便没有距离效应的产生。如“美容”和“单元”一起呈现,被试便会将两者看作是一组并联系在一起记忆,这时便很容易对“美元”这一联合词产生虚报.c.尤其是同时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容易将所看到的所有的刺激特性联系起来记忆,因此在测试中便很难将旧词从联合词中分辨出来。d.注意力的分配会导致距离效应。由于项目同时成对呈现时,被试的注意力会在两者之间来回游走,这样便会将刺激特性结合起来记忆,增加了之后测验中犯错的可能性(Reinitzetal.,1994)。

Reinitz等人(1994)在实验中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刺激,研究发现当被试在分散注意条件下接受刺激时,他们在测验中便不能将旧面孔从新刺激和联合刺激中分辨出来,他们推断,注意分配在刺激特性的结合记忆中担当关键角色,正因为注意力才使被试在测验中将刺激特性混淆[e]。Kelley(1989)的实验证明注意力在刺激特性的联合中起关键作用。实验中他要求被试在分散注意条件学习新名字,然后在接下来的测验中判断哪些为名人名字,结果被试倾向于将学习过的名字判断位名人的名字,导致原因可能是由于分散注意,被试在对名字进行编码时并未将这些名字与它们所呈现时的情境联系在一起记忆。缺少注意力时,被试在对刺激进行编码时便不能将刺激特性与先前的刺激呈现情境联系起来。

Hannigan&Reinitz(2000)设计t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距离效应是否由注意分配导致。他们设置了两个学习条件,交替学习条件下,成对的项目反复交替呈现,一次使被试的注意力在两者之间游走;重复学习条件下,相同的成对的项目重复呈现,并不进行交替控制。结果显示交替条件下的联合效应明显大于重复学习条件下的。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距呈现方式变量下的距离效应是由注意分配造成的。

如果用特征一构造理论来解释实验一的结果的话,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一对母词的所有特性是一起呈现,对所有特性进行编码并结合组成构造的过程中,相比相继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容易混淆两词的构造或是没能将各个母词的整体结构(构造)进行编码,因而造成在测验阶段错误再认联合词为“old”。但按照双加工理论,在两个呈现条件下所有的呈现词的熟悉性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联合词的判断结果上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但显然结果并非如此。因此再认的双加工理论便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二中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主要为了观察两个变量对联合错误的影响,以此来探讨再认的联合错误的产生机制。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重复学习相比单次学习并没有降低联合错误率,也就是说,重复学习并未在联合错误率上产生消极重复效应,其原因可能只是一次的刺激呈现已经足以产生消极重复效应。Hintzman,Curran&oppy(1992)的研究中使用高度相似项目(词的单、复数形式)和出现率估计程序,被试对相似于25次呈现的学习词的测验项目的出现率估计为0,即被试确定测验项目没有在学习词中出现过,这一判断同

呈现1次的结果是相同的。因此,他们推断至少在25次重复呈现条件下,消极重复效应并未产生。在本文实验二中的重复呈现次数为3次,看来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说明重复效应的问题。

Kelley和,ixted(1997)的研究得出重复学习词对(a一,D一B)并不影响联合词(a--B)的错误再认。重复学习相对单次学习而言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联合错误的产生。这个结果类似于本研究中长时反应条件下的联合实验结果。依据再认的双加工模型,对此的解释是熟悉性和意识性两个对抗加工同时受到重复学习的影响,但其作用相互抵消,进而造成无效结果。Hockley和Cristi(1996)的一项研究中词对(a一B)以两种方式呈现多次,第一种是以a一B的形式呈现,第二种是两个词(a和B)分别在其它词对中单独呈现(a{,卜B),测验要求被试对词对(a一B)的出现率进行判断。结果是第二种条件(a、B分别处于不同的词对中)增大了对a一B的出现率的估计,这种出现的估计的增加,与本研究中短时条件下联合错误的增加的结果相似。相比之下,简单的基于熟悉性估计的解释是无法满足这些复杂的实验结果的。熟悉性估计无法解释联合效应在长时反应条件下为何不存在显著的重复效应。我们需要更复杂的模型来解释这些结果。

Reinitz和他的同事(1992)曾指出意识性提取也能够产生联合错误。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预测在长时反应条件下会比短时反应条件有更高的联合错误率,原因是被试有更多的时间来使用意识性加工;另一个预测便是即使在长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应该增加犯联合错误的可能性。而从本文的实验结果得知事实恰恰相反,意识性并没有用于产生联合错误而是阻止了联合错误的产生。

在此我想再次强调一下旧词和联合词的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的不同。对于旧词来说,意识性提取相对较容易一些,因为在再认测试中整个词作为回忆线索出现,因此项目本身的语义便重现了。而联合词的意识性提取相对就更难一些,原因是测验项目只包括了一个学习启动词的一半,并且这一半是作为不同的语义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的。因此联合词是作为线索回忆测验的一种,如果被试回忆起了学习启动词,那么便会避免犯联合错误;如果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确实能够极大地用于拒绝联合错误,那么熟悉性的消极影响便会被克服。再认加工尤其依赖于概念驱动加工(Roediger等人,1989),当检索线索与先前的学习启动词在概念上不太匹配时,再认击中率的降低也就很正常了。那么联合词和学习启动词在概念上的不匹配也就会降低被试对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意识性拒绝(recall沈。一reject)来对联合效应进行解释。在再认的联合错误范式中,对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如回忆)究竟是先于熟悉性、跟随熟悉性或是与熟悉性同时进行的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Hintzman等人,1992)。一些人认为如果要用意识性拒绝来解释联合错误效应的话,回忆必须追随熟悉性估计之后进行(Hintzman&Curran,1994),而如果信息能够通过意识性加工很容易获取的话,便可能避免熟悉性估计的必要。

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的二因素理论来解释联合效应。Underwood和同事(1976)使用二因素频率区分来解释联合错误,两个因素分别为语义信息的频率和非语义信息的频率(如视觉的、声音的)。假定相对加大的情景频率增加了判断测验项目为“旧”的可能性。Underwod他们认为,联合错误大多代表了非语义错误,实验二中,联合错误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为频率理论提供了依据。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同时加大了对那些刺激各成分的情景频率,便导致联合错误率的提高。Unde伴od等人认为非语义信息的情景频率会独立于语义信息而增大,但他们并不认为两种信息的影响能够相互对抗。因此,频率理论无法解释本实验2中长时条件下联合错误不变的原因。特征一构造说包括了特征和构造两个因素,构造因素基于特征表征的联合二如学习词美容、单元,美、容、单、元字便作为特征进行编码,这些特征随后结合在一起形成构造美容和单元。联合错误(美元)的产生是由于被试选择性的忘记或没能将学习刺激的整体结构(构造)进行编码(Reinitz等人,1996),在测验过程中,特征(如美、元)被提取,并且在提取过程中结合起来形成“美元"o这种心理联合加工便产生了联合词曾在学习阶段出现的幻觉。手但特征一构造理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构造表征的可用性的(availability)解释.当产生联合错误时,便会认为其学习启动词的构造并未编码或选择性的遗忘了,只剩下特征表征。问题关键在于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接触性(accessibility)的区别(tulving&pearlstone,1966)。在有限的反应时间条件下,构造表征是可用的但不可接触的.

但或许我们将特征一构造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结合起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话将更为容易。有一个二因素理论便类似于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一项目信息(ite,information)和联系信息(associativeinformation或relationalinfor呱tion;Humphreys,1976,1975)。项目信息源于一对词中的单个字,联系信息则代表了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与特征一构造理论相比,特征一构造理论用于解释言语和非言语刺激的联合错误而项目一联系说则更多的用于解释言语刺激(Yonlinas等人,1999),而且项目一联系理论重点在于两类信息的提取速度上,联系信息被认为比项目信息的产生要慢一些(Gronlund&Ratclinas,1989),而消退速度也相对较慢(Hockley,1992)。Yonlinas(1997)认为项目信息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而联系信息的再认则是基于意识性。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构成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基础.但是,竟联合词是包括项目信息、是联系信息还是两者兼有却不太清楚。联合词是作为一个概念单元而非两个独立概念而加工的,这时两个字结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联系,那么联合词便应该只包括项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将联系信息的定义扩大到旧项目和重新组合项目间的信息的区分的话,联系信息便可考虑到旧词和联合词间的区别,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熟悉性均构成了联合错误。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的避免反映了意识性加工的使用。而联合词意识性是基于项目信息还是联系信息亦或两者兼有,便取决于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定义。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应能够合理解释联合错误效应。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还需要更加明确的定义,双加工理论还需要其他理论的融合。但不管怎样,意识性拒绝确实能够用于解释通过意识控制避免联合错误的现象(Hintzman&Curran,1994;Yonelinas,1997)

4.结论

在实验一中,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方式,研究汉语双字词是否存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击中率和联合错误虚报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确实出现了联合错误效应,但并未出现特征错误效应;并且在同时呈现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高于在相继呈现条件下的;而旧词的击中率在两个呈现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别。击中率和虚报率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分离,可以用特征一构造理论进行解释。

实验二中,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并探讨记忆联合错误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依据双加工理论,联合错误是在缺乏意识性的熟悉性基础上产生的,在短时反应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有限,造成被试无法进行意识性加工,重复学习增加了项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产生而消退速度也相对较慢(Hockley,1992)。Yonlinas(1997)认为项目信息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而联系信息的再认则是基于意识性。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构成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基础.但是,究竟联合词是包括项目信息、是联系信息还是两者兼有却不太清楚。联合词是作为一个概念单元而非两个独立概念而加工的,这时两个字结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联系,那么联合词便应该只包括项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将联系信息的定义扩大到旧项目和重新组合项目间的信息的区分的话,联系信息便可考虑到旧词和联合词间的区别,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熟悉性均构成了联合错误。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的避免反映了意识性加工的使用。而联合词意识性是基于项目信息还是联系信息亦或两者兼有,便取决于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定义。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应能够合理解释联合错误效应。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还需要更加明确的定义,双加工理论还需要其他理论的融合。但不管怎样,意识性拒绝确实能够用于解释通过意识控制避免联合错误的现象(Hintzman&Curran,1994;Yonelinas,1997)。

参考文献

1高湘萍.pDp启动型实验程序与拓char山扣n一心av.hn模型的比较研究闭心理科学,Zlx洲】,23(2):184,188

2高湘萍.pDp再认型实验程序与刺激来源的可鉴别性研究田.心理学报,20C心32(4):391一386

3郭力平,杨治良关于再认双加工机制的实验一反应速度的影响研究iJ].心理科学2以刃,23(5):560一565

4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切一心理科学,1998,21(4):319-232

5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4):31少323

6郭秀艳再认中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刁一兼论内隐记忆的抗老化现象田.心理科学,202,25(5):535一38

7郭秀艳,杨治良,周颖.意识一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一一非文字再认条件下iJ].心理学报,2003,30(4):41闷46

8梁三才,游旭群,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时不同注意状态的作用田.心理科学,203,26(4):751一52

9李宏英,隋光远.错误记忆研究综述iJ].心理科学,203,2仪3):512一516

10王常生,耿昌明,遗忘症患者外显与内隐记忆分离的实验研究:自由回忆与再认任务[J].心理科学,1998,21(4):336一340

11杨治良,郭力平等编著.记忆心理学(第二版)[ml.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12杨志新,韩凯,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的影响田应用心理学,196,2(2):3l一35

13叶阁蔚,内隐记忆的证明逻辑与加工分离说(pDp)的修正模型[J1.心理学报,1994,26(4),410并16

14周仁来,伶长山,郑玉香,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实验性分离:刺激的不同呈现形式的作用iJj.心理学报,198,30(2),161一165

15周仁来,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程度和提取要求的作用tz].心理科学,2砚X旧,23(4):412416

16atkinson,RC.,Juola,J.RSearchanddecisionprocessesinreco召nitionme田ory口1.Conte口porarydevelomentsinmathematicalpsychology,1974,1,243一293

17Bartlett,J.C.,Sesrcy,JH.伪nfigural.processiflgandbindinginreco助itiooffacesiR].paper畔sentedatthe39“annualmeeti皿oftheps挥hon伽icsociety.1998.1118Brainerd,C.J.,Reyna,y.F,份ight,R.,枷jardin,a.H.Recollection一reject:palsememoryeditinginyoungandolderadults[月psychologicalRevi昨,2003,110,762一784

19Clark,5.ewordFrequencyeffectsinassociativeandit朗recognition[月.memory&C。助ition,1992,20,231一243

20Deese,J.0nthepredictionofoccurrenceofparticularverbalintrusionsin1咖ediaterecall[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1959,58,17一22

21Gronlund,5.D.,Ratcliff,Ratimecourseofit细andassociativeinfo抽ation:implicationforgloba1matchingmodels[J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89,15,846一858

22Hannigan,5.L,Reinitz,m.t.influencesoftemporalfactorson.e.oryconjunctionerorslJ].appliedCo即itivepsycholo盯,2000,14,309一32

23Hanni郎n,5.L.,Reinitz,m.t.挑igrationofobjectsandinferencesacrossepisodes[Jl.m印ory&Cognition,2003,31,434一444

24Hintz田an,D.L.,Curran,t.RetrievaldynaJuicsofrecognitionandfrequencyjud胭ents:evidenceforseparateprocessesoffa口iliarityandrecall[月.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4,33,1一18

25Hintzman,D.L.,Curan,t.伽py,B.evidenceofsi.ilarityandrepetitiononmeoory:Registration,ithoutlearning?[J]Journalofexperi.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2,18,667一680

26Hockle萝,讯e.itemversusassociativeinformation:Furthercomparisonsofforgettingrat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2,18,1321一1330

27Hockley,份.e.Cristi,C,testsoftheseparateretrievalofitemandassociativeinformationusingafrequency一jud卿enttask[J].memory及Cognition,1996,24,796一811

28Humphreys,m.5.Relationalinformationandthecontexteffectinreco即itionmemorylJimemory&Co即ition,1976,4,221一32

29H咖phreys,m.5.ite田andrelationallnfo抽ation:acaseforcontextindependentretrieval[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78,17,175一187

30Jacoby,L.L.aprocessdissociationfram即ork:Separatingautomaticfr伽28intentionalusesofme田ory田.JournalofandLan即agel91,30。513一541

3ljacoby,L.L.Dissociatingaut腼aticandconsciouslycontro1ledeffectsofstudy八estco.patibility田.Journalof

andLangusge.1996,35,32一52

32Jacoby,L.L,ironiceffectsofrepetiti叻:measuringage~relateddifferencesinmemo口[J1.Journalofexperi口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口ory。andCognition,1999,25,3一22

33Jacoby,L.L.,Jones,t.C,Dolan,p.0.t份oeffectsofrepetition:Supportforadual,rocess口odelofkno’jud即entsandexclusionerorsiJ]psychon伽icBulletin,几Revie.11998,5,705一709

34Jacoby,LL.,toth,J.p,Yonelinas,凡p,Separatingconsciousandunconsciousinfluencesof.e田ory:attention,~eness,andcontrol闭.Journalofexperi.entalpsycholo盯:General,1993,122,139一154

35Jacoby,L.L.,贾oloshyn,V.,Kelly,CBecomingf圈ous,ithoutbeingrecognized:Unconsciousinfluencesofoemo玲盯oducedbypidingattention[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群:General,1989,118,115一125

36Jacoby,L.L.,Yonelinas,a.p.,Jermings,J.therelationbet,eenconsciousandunconscious(automatic}influences:a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lnJ.Cohen,&J贾Scholer(eDs.),Scientifica即ro配hestoconsciousness(pp.13一47),枷俪ah,nJ:erlbau.

37Jacoby.L.L.,Debner,J.a.,H盯,J.p.,proactiveinterference,accessibilityhias.andprocessdissociations:Validsubjectivereportsofmemory[月.Journa1ofexperi.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口ory,andCo助ition,2001,27(1):686一700

38Jones,t.C二Jacoby,L.L.,Gellis.LCrossem0da1featureandconjunctionerorsinrecognitionmemory口1.如urnalof从e啪斗andLan即age,2001,4,131一152

39Jones,t.C.,J韶oby,L.L.FeatureandconjunctionerrorSinrecognitionmemory:evidencefordual一processtheory[J].Journalofmemor萝andLanguage,2001,45,82一102.

40Jones,tC.,Jacoby,L.L.Conjunctioninreco即itionme口ory:物dality一freeerr0rsforolderadu1tsbutnotyoungadu1ts闭.actaps丫chologic120。55一73

4ljones,t.C.StudyrepetitionandtherejectionofconjunctionlureslJ].地mory,2005,13.499一515

29

42Jones,t.C.,atchley,p.ConjunctionerrorrateS0n8C0ntinU0uSrecognition.eoorytest:Littleevidenceforreco1lectionlJ]Journalofexperi口entalpsychology:Learning,andCognition,2002.28(2):374一379

43Jones,tC.,atchley,p.Conjunctionerror,recollection一asedrejections,andforgettinginacontinuousreco即itiontask团.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andCognition,2006,32(1):70一78

44Kroll,n.e凡,Knight,凡t.,metcalfe,J.,肠if,e.5.,tulving,e.Cohesionfailureasasourceofme口oryillusions闭.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6,35,176一196

45L翎pinen,J.m.,odegard,t.n,neuschatz,J.SRobustrecollectionrejectioninmemoryconjunctionparadi叨[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二ory,andCo,ition,2004,30(2):332一342

46mandler,GRecognition:thejud郎entQfpreviousoccurence[JipsychologicalRevie,,1980,87,252一271

47Reinitz,m.t,Demb,J.B.implicitandexplicitmemoryforcompoundwordslJ].memory&Cognition,1994,22,687一694

48Reinitz,m.t,Lamers,砚J.,Cochran,Bp.memoryconjunctionerrors:miscombinationofstordefeaturescanp功duceillusionsofmemoryfJ].memory&Co即ition,1992,20,1一11

49Reinitz,m.t.,Hannigan,5.L.effectsofSimultaneousStimuluspresentationandattentiofiSwitchingonmemoryConjunctionerors[J1.JournalofmemoryandLan创age,2001。44,206一219

50Reinitz.mt.,morrisey,J.,Demb,J.B.theroleofattentioninfaceencoding

[J1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mory,andCo即ition,1994,161一168slReinitz,m.t.,Verfaellie,m.,从ilberg,w.p.me们oryconjunctionerrorsinno饥alandamnesicsubjects[J].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6,35,7企100

52Roediger,H.L.,跳ldon,m.5二Challis,B.explainingdissociationsbet份een1田plicitandexDlicitmeasuresofretention:aprocessingaccount团.inH.L.Roediger,&e.1.mCraik(eDs)

30

53Reinitz,m.t.,Hanni邪n,5.L,False.e.oriesforco.pound,ords:Roleof,orking

54Ri氏memo叮&伪gnition,20()4,加,1一11,Vanpetten,C.,Glisky,e.L.,ne油erg,贾m.conjunctionerrorsinyoungerandolderadults:event一elatedpotentialandneuropsychologicaldata闭.伪即itiveneuropsychology,1卯9,16,459一88

55Searcy,J.H.,Bartlett,J.C.,me肋n,a.agedifferencesinaccuracyandchoosingineye’itnessidentificationandfacereco即ition[J].memory&Co助ition,1999,27,538一552

56tulving,e.,pearlstone,Zavailabil1tyversusaccessibilityofinformationin口e口。ryforwords[J].皿malofVe比aiL毛aminga幻dV。七a1Behavior,1966,5,381一391

57Under.ood,B,J.,Kapelak,5.m,,malmi,R卜a.inte盯ationofdiscreteverbalunitsinreco,ition口emory[J].Joumalofexp吧nmelltalpsycbology:Hu幻nan助anulgandmemory,1976,2,293一3(X)

58Unde钾ood,B.J.,21咖erman,J.thesyllableasasourceoferorin口ultisyllable,ordrecognltionlJi.】。umalofV曰南alb泊nlingandVerbalBehavior,1973,12,701一06

59Yonelinas,a.p.Receiver刃peratingcharacteristicsinrecognitionmemory:evidenceforadual一processmodel[刀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4,20,1341一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