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30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培训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根据我国的wto承诺,物流市场从2006年底开始全面向国外资本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将加入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无疑将是对物流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中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样也体现在国外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青睐。

一、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现状

1.物流从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现状并不使人乐观,物流业作为一种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各类从业人员多为过去相关行业转化而来,专业知识缺乏。因物流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工作多而散,异地使用和频繁调动情况经常发生,加之各种激励措施不到位,因此出现从业人员不多,甚至本专业人士外流的现象,使原本不足的人员供应变得更紧张。据有关机构预测,2010年后,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要达到3万到4万人。

2.物流从业人员质量不高。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了解市场信息、熟悉物流方案、能捕捉业务信息、拓展业务渠道、设计最佳服务方案、提供优质服务并为企业带来客户和业务的开拓型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物流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物流中高级人才缺乏,如物流经理等更是奇缺。物流行业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足10%,远远低于其它行业。但据美国奥尔良大学对全美物流职业情况进行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物流管理者中,92%具有学士以上学位,41%具有硕士学位,22%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特别是物流管理高级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物流业的主要“瓶颈”。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再加上长期“重物质生产,轻物质流通”思想的影响,并未引起人们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视,使物流教育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

1.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其一表现在培训内容方面。现代物流是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体。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而各高校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某些高校只进行物流某一环节的讲授,或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受教育者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其二是培训方法和手段方面。各大高校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缺少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这些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少,既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培训效果不好。其三表现在培养模式方面。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渠道主要有高等院校的专业培训和社会组织的认证,多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如物流师、物流经理等。我们必须认识到,物流行业因其的业务范围广,涵盖工作种类复杂,因此除了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外,也同样需要实际操作人员,因此不可忽略职业教育对物流人员的培训作用。

2.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一是为培训而培训,未形成以需求为目标的培训体系。我国物流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不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院校所开的课程多不适应物流业的需求方向,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尤其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二是培训没有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培训缺乏系统性。多以操作型或技能型为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物流人才。社会上的不少物流培训项目由于受商业操作的影响,无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无规范化的教学和考核,无统一标准体系,物流培训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三、物流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

结合物流行业特点,针对我国物流人才供应现状,必须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人员培训,才能真正使我国物流业人才匮乏状况有所缓解。

1.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物流培训。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短缺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在全国高校建立物流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学习,实施本、专科教育;在有条件的高校逐步恢复或建立物流专业硕士和博士学历教育体系,实现物流人才的系统培养,为我国的物流业培养中、高层次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可以发挥国内大多技术学校的作用,进行有关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实现初级物流人才的有效供给。除了通过正规院校的培养外,我们还可借助社会培训机构实现人才的培养,以解决物流人才供应不足的现状。

2.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培训。物流培训不应只培训物流行业知识和技术。物流培训从几方面进行,一是知识培训,可通过讲座、读书实现;二是技能方面的培训,所谓技能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事情出现或发生时的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工作中所需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包括问题解决所需的沟通和协同技能。组织竞争力的体现靠的是团队的合作,以合作求竞争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针对这一层次的培训需求,组织可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和情景模拟,提高员工的技能,这一技能一旦获得,员工通常不易忘记,对任务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个层次的培训主要指人员的素质而言,主要包括个体的价值观、忠诚度、进取心和责任感等内容,可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人员的培训,使个体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以文化凝聚人心。

3.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应摆脱传统的单一化的培训模式,实施科学合理、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我国目前已存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大中专院校实现人才的培训与输送,社会培训机构为数不多且规范化程度低。而国外大企业一般都设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如培训中心、公司大学等,其人力、物力配备相当齐全;同时公司还会根据企业需要委托学校代培或联合培训,或者借助各种正规的培训机构实现人才培养。我国企业可借鉴相关经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当然,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培训市场,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企业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加大培训投资的力度。

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结构化培训,培训和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物流理论,具备实战能力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物流人才匮乏的现状,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4,5:6-8.

[2]张晓牧.中国物流企业人才之痛[J].中国物流,2005,8:34-35.

[3]宫丽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J].经济师,2005,8:93-94.

theDiscusionontrainingpatternofLogisticstalent

ShiBaoyu

(QiqiharUniversity)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物流;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在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物流企业有计划的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与工作任务相关物流知识、操作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以便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

一、物流企业开展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意义

加强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员工自身价值,而且企业可以借助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的成长,从而推动物流行业发展。

(一)人力资源培训的贡献作用

目前物流行业人力资源水平低下,物流教育跟不上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只能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能够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才能解决物流行业人才稀缺的现状,才能提升物流行业竞争能力。

(二)人力资源培训是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是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通过进行符合行业特点的人力资源培训,物流企业可以拥有一批精通物流业务、熟知物流运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的物流人才,从而保证企业市场地位。二是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在物流运作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加强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通过人力资源“质”的飞跃提高业务技能的“量”,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投入与回报比率。

(三)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有利于员工自身人力成本增值。通过培训可以实现人力成本增值,不但可以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态度和效能,增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是提升员工自我管理综合能力。对员工进行培训是实现员工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员工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一)培训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不密切

物流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遵循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大多数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行培训时没能很好的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导致培训项目的开发、培训对象、培训数量、培训费用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培训的物流人才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长远发展,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于课程设置、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建设、培训教案、师资管理、培训档案管理等都处于空白。目前新入职员工只有入职前基本的岗位培训,大约一周的时间,之后就开始独立工作,完全依靠自己的自觉性学习,企业没有统一安排。

(三)物流企业忽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目前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但没有针对培训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没有考虑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绩效。物流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其目标就是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绩效,从培训工作最开始到结束,每一步都要关注这个目标。不重视培训效果的培训不会提高企业绩效,只会浪费企业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三、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具有企业特色的培训制度

为了物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取得长远发展,人力资源培训的管理者要不断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培训制度。一是在对员工进行基础培训之外还要进行特色培训。可以对员工展开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员工擅长的工作内容以及个人的发展方向,通过实施特色的培训来吸引员工自主接受培训,提高自身技能,从而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有利于保持员工与企业的长久合作关系。需要注意一点,该制度需要贯穿物流企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部门;二是根据企业员工的表现、绩效考核结果、个人工作业绩等实施针对性培训,因为强制性的培训势必遭到员工的抵制,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员工,减少冲突。培训作为一项非常严格的工作,不允许有太多的偏差和错误。

(二)探索合适的培训方式

目前物流行业已经进入到发展的重要阶段,任何一个物流企业的负面报道都会对物流企业原有的工作内容产生重大影响,为避免各种负面影响,在以后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要选择合适的员工培训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案例研究、游戏式教学、视听技术、角色扮演、讲座、学术会议、情景模拟等培训方法和技术都可以应用到人力资源培训方式之中,只有采取合适的培训方式,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目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凝聚力、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三)构建严格的培训评估体系,增强培训控制,

一是必须有效控制在日常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代替消费者签收包裹、工作人员私自拆包裹这些细节上的问题。这些现象已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感,使物流行业陷入信任危机,甚至出现了民事纠纷案件。二是构建人力资源培训评估体系时要组织所有人员进行思想指导,并进行大量的研讨、分析、试行后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评估体系的可行性,避免培训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之后。同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态度要坚定,不要动摇。

参考文献:

[1]李菽林.我国物流培训现状、前景与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1.

[2]王海.探析企业中物流培训的误区及解决办法[J].物流科技,2011.

[3]张乐洋.试论物流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培训[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3

1.1校内实训项目以课内专项及单列专项实训为主,缺乏综合技能训练

目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开设有不少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同时结合岗位操作技能要求还开设有不少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的开展是基于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的开展多是以各种模拟软件操作为主的针对某一学习领域的岗位技能训练。这些校内实训项目大多依据岗位技能要求设计,缺乏融合多岗位任务的综合技能训练,导致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岗位操作,但接触实际工作任务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入手。

1.2校内实训项目强调技能训练,缺乏引导学生对岗位技能的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侧重教会岗位操作,缺乏操作情境设计,学生虽能独立操作,但经常出现对任务理解的偏差,无法领会该项工作在企业总体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项目操作中缺乏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融合进行操作分析,导致不少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实训任务而操作。如在一些仿真软件实训中,学生反映只是把软件操作完成一遍,主要学会的是如何使用仿真软件完成实训任务,重操作轻分析的实训使得实施过程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会贯通。

1.3校内实训项目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教学组织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动手学习的方式。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操作并完成实训任务,由此导致不少学生实训操作多是对教师示范的简单重复,在新鲜感得到满足后就感到索然无味。实训中师生也缺乏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忽视对学生持续进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学生难于主动结合知识与技能开展对问题的探究,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1.4校内实训项目设计不注重结合职业标准,缺乏规范的评价指标

不少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重操作流程设计,轻评价体系建立,不注重与相关行业职业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的结合,使得操作难以按照规范化的职业标准展开和评价。不少实训项目有完整的操作流程设计,却没有完善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更谈不上按照职业标准要求进行操作评价。

1.5校内实训项目教学时间不合理,缺乏对实训项目的足够重视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的教学计划安排优先级通常低于理论教学,使得校内实训项目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如一些单列的仿真模拟实训集中在每学期期末最后几周时间内;一些课内简单的物流设备操作所占课时更少,以满足能够学会基本操作为主。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导致校内实训设备扎堆使用后便闲置,学生却无法保障持续性的职业技能训练。

2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开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探析

2.1加强对校内实训项目的重视,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项目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学校对校内实训项目的重视,建立“课内动手学、单列实训学、综合实训做”的校内实训项目体系。首先,对所需时间不长的专项技能学习,可作为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在相应课程教学中完成,如条码操作学习。其次,对操作所需时间较长、同时需连贯性操作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可通过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完成,如物流仿真模拟软件实训。课内专项技能实训项目与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项目重点是培养学生各工作岗位核心操作能力。最后,设计实施专题综合实训项目来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学习能力。专题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实施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中尤其欠缺的部分。最终形成基础技能学习、专业核心技能学习、综合职业能力拓展学习三个层次的校内实训项目体系。

2.2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设计实施专题综合实训项目

专题综合实训项目是在课内专项技能实训与教学计划单列专项实训的基础上开展的对学生综合能力拓展的训练。专题综合实训项目开展前,学生对实训过程中所需的核心知识及技能已经完成学习,由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主组建团队,进行任务分工、任务分析、任务设计、任务执行,由教师和项目团队成员共同根据规范化的评价指标对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物流管理专业可结合校内实训条件,梳理已有的校内实训项目,结合专业定位设计开发专题综合实训项目,体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在实际工作流程中的融合。如在全国范围内已举办过多次的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物流技能大赛,不少院校有过参赛经验,便于结合自身条件开发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专题综合实训。

2.3注重实训项目操作竞争性设计,提升学生操作主动性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的流程设计要体现出操作竞争性,吸引学生能够主动为任务的完成进行问题的寻找、分析、解决,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在实训项目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式,以任务驱动、操作背景分析、操作情境引导来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进行岗位技能学习的同时能够理解技能的价值,真正用心做好每一项实践操作。

2.4注重已有职业标准,建立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项目要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建立规范完善的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学生的操作有规可依,教师的评价合理规范,在提升项目操作规范性的同时也提升学生操作的趣味竞争性,注重实施过程与实施结果的双重评价。

3结语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5-02

针对物流这一新兴专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状况,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总结了20多年交通运输管理、物资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经验及多年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情况,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依托交通行业优势,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使物流专业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顺利对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组建了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在深人物流企业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本着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原则,拟定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以进一步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拟对该校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进行综述。

一、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做好前期调研与规划工作

围绕物流专业核心技能,要想在原来课程体系和模式下实现开发一套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比较困难。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发放《广西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调查表》,分析并综合调查情况,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与就业反馈、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对物流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的岗位能力与综合能力;其次,对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规划,如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开发;最后结合实践能力需要,初步建立教学综合实训体系。这是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此外,陆续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以保证实训体系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一支实训教师队伍

能否有效地进行实训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把握教改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做了以下工作:

1选送教师参加企业一线的实践活动。这是教师建设与实施物流专业实训体系的重要一环。近两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四名教师先后到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清楚地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熟悉物流企业各岗位对能力的具体要求及各岗位群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企业文化。回校后,他们根据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案,设置实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模拟与实际训练,使教学、实训与社会和行业良好对接。

2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近两年多时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成员先后参加全国中职物流专业部级师资培训、新加坡一广西项目培训、广西中职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等,特别是到新加坡学习“教学工厂、教学企业”的理念,不仅使项目组成员了解到省内外、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的概况,开阔了眼界,而且亲身体会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该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教师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其办学理念、实践教学思路也得到升华,在如何建设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上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使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与专业技能比赛。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课题组教师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大学所学的专业均不是物流专业。为此,课题组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如实训教学研究、教师间互相听课与评课、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竞赛。同时,一方面让项目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教案撰写、实训教学指导、讲课示范等,另一方面邀请学校和企业资深教师及行业能手进行具体的指导。此外,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比赛,如参加教学课件、说课、全区优质课等比赛。

4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加教师间听课与评课次数,营造教师间互相探讨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氛围。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7年之前,学生的实训主要依托交通系统的企业,如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主要方式是外出参观;其次是采用多媒体实训教学,实训效果较差。该校项目组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发现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因此,从2007年起,除与企业进行合作关系,充分依托海尔集团广西配件物流中心、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真实环境的专业训练外,立足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我为主,借助行业”的模式,构建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情境,组建了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超市物流、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训中心,改造了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完成了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设施采购方案等相关工作,并计划尽快完成该基地的建设。到时,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将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环境并举,集教学实训、培训、上岗考证、服务广西等的功能,保障模块化实训教学的实施。

(四)对学生进行多环境、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训教学

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能使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集中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从物流2007级(三年制)开始,在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物流各岗位模拟操作实训教学,在海尔集团广西物流备件中心进行真实岗位工作训练。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也较差,为此组织了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实训效果、如何改善实训方式等的讨论会,大家认为,必须进行模块实训教学,并要有一定的实训标准等。于是将确立的实训模块及实训标准在2008级(三年制)学生中进行试验,发现实训效果有了明显提升;接着进行总结,结合物流行业工作流程和行业对各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现有实训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将实训课程分为3个模块,确定每一模块实训项目(课程),修改实训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书,初步构建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将修改和制定的实训课程标准、指导书等运用于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取得较好效果。此外,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工作。在总结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完成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五)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按照中职办学要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严格按照“2+1”模式组织教学,物流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年即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一年后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二、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校内实训教学取得新进展

在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通过不断改进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近两年效果明显。一方面,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提高,表现在2008级学生实训比2007级学生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到课率、各岗位工作模拟完成情况、订单录入速度与准确度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广西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个人多项二、三等奖及团体项目二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学生顶岗实习表现突出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研究是从2007级顶岗实习阶段、2008级第三学期、2009级第一学期开始,通过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等20多家用人单位、班主任和学生本人的反馈,发现不同时段的学生实习情况大不相同,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越来越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适应社会的专业理论水平上升,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弱势,虚心请教,适岗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投入工作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遇事善于思考,遇到挫折时不气馁,顺利时不骄傲;工作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胆与同事、领导沟通与交流;遵规守纪,爱岗敬业。可用表1说明2007级~2010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

(三)学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实训基地;实践课程;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U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7-02

1引言

我国早在2010年7月29日就正式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们从历年毕业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和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来看,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等等。基于此,对于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我们在校内只有通过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并对接物流企业岗位,以企业岗位需求并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设计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在综合实训室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努力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合格毕业生。

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按企业标准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该基地主要由建筑面积近312平方米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其场地布局如图所示)和400多平方米的物流管理实训室组成。该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实验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各项功能。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模拟物流企业中各岗位角色,使学生掌握物流各环节的基本操作,熟悉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2基于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同类或相近专业的职业院校和从事流通与服务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法人单位,组建了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我们充分利用集团资源,组建了由物流企业负责人、核心岗位责任人、物流领域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建委”的有力指导下,我们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等制定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物流企业认知实训、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实践课、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四部分,具体情况如表1~表3所示。

3基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通过对毕业生参加工作的物流企业,结合职教集团中的物流企业,当前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有: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货运和物流市场开发7个方面,其具体工作岗位见表4。

根据对物流企业用人部门主管、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和要求,我们总结并分析得出:要想使毕业生毕业时能做到零距离上岗,就必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扎实的实验实训提升专业技能,练就符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本领。因此,在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内分设了物流信息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采购模拟谈判实训室、普通仓储实训区、流通加工实训区、电子标签拣货区、理货区、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实训区9大实验实训室(区)。并开发出相应的实践课程,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实训的要求。

4基于物流生产作业流程要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重项目申报,轻实训基地建设,如何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发单元实验实训模块再将各单元实验实训模块按照物流企业业务作业流程要求开发实践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流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四类。下面以供应物流的业务流程为核心,主要开发模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同时通过简单的加工,模拟生产物流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中主要环节与活动,熟悉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具体运作、管理,理解商流、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关系,同时了解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

供应物流由原材料采购、运输、入库、库存管理、配送5个主要流程组成,其生产流程为:制造商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供应商送货到制造商指定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收货并进行各种库内作业(上架、移库等)配送中心进行库存管理制造商根据生产需求向配送中心下达原材料需求指令配送中心向生产线进行配送。为此根据供应物流生产作业流程可以开发出请购单制作、订单有效性分析、合并订单、采购申请、收货验货、储位分配、组托(RF组托)、上架(RF上架)、订单处理、拣货(包括托盘货架拣货、大地货位拣货、轻型货架拣货、电子标签拣选拣货等拣货模式)、看板生产、打包、配送、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等各种单元实验实训项目。这些单元实验实训项目可以作为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类各种综合实训,满足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学生毕业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以及社会培训与鉴定等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宋洋等.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课程载体设计[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72-74.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课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8.225

1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院校,也是江西省首批示范院校,该专业创建于1998年,2002年招收第一届高职学生,已培养毕业生600多名。自2010年10月,物流管理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以来,该专业在深化校企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建设,较好地完成了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内容,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物流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

2.1岗位、素养、产学系统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准确、客观了解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学院组织专业教师以江西省为重点,涉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物流企业,进行岗位人才需求调研,探讨并创建了“岗位导向、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2)围绕岗位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企业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评价情况来看,对物流基层作业人员普遍认为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为仓储作业能力,其次为运输作业能力,再次为配送作业能力,复次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最后为物流市场拓展能力;对物流基层管理人员认为最重要的专业能力首先为仓储作业能力,其次为运输作业能力,再次为国际货运能力,最后为物流市场营运拓展能力;对物流中层管理人员,企业认为最重要的能力首先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其次为物流市场营运拓展能力。基于以上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及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夯实工学交替效果。依托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平台,遵循物流企业生产规律及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优化“三段递进、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夯实工学结合效果,如图1所示。

图1“三段递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4)推行“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黄浩,王敏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14(4).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就如何搞好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一套“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物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全面梳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其划分成基本操作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企业岗位技能四大模块。通过课内外训练,强化各个“操作点”(单证填写、叉车驾驶等);将各“操作点”串成“作业线”(专业核心课程);将各“作业线”组合成综合性的“工作面”(综合实训、专业竞赛)加以深化;将各“工作面”叠加并融入职业素养训练形成“协作体”(校内外顶岗实习)进行固化,如图2所示。

图2“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资源、平台交互整合,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1)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组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团队,系统开发建设了“储配方案优化设计与实施”“综合运输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维护与应用”“国际货运实务”“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实务”5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了18门主要课程教学标准。

(2)借助现代信息技術,创建网络教学资源。依托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管理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信息库和课程资源库。其中,专业信息库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调研手册、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信息、专业教学条件配置标准等指导性文件。

2.3专职、兼职、特聘优势互补,构建双师教学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平台,落实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优化建设为重点,采取聘用、培养及引进等方式,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的双师教学团队,该团队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核心课程,采取“双教师”授课方式,即同一门课由1名校内专职教师和1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基础理论及知识要点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讲授,课程专业技能、实践操作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校内专职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优势,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2.4校内、校外、创业基地共建,完善实训支撑体系

(1)校企合作共建“现代物流产学一体实训中心”。学院与江西远洋运输公司合作,遵循“实用+先进、培训+生产、综合+拓展,系统+集成”的原则,成功建设了“公司化情境”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全面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2)校内实训与学生创业基地融合,创建“校中厂”。为了更好地真实反映物流企业的生产实际,学院依托现有条件,校企合作,共同创建了4个“校中厂”。学生在校园内就可直接从事物流管理相关经营活动。

第一,校企合作,共建“交院物流快递服务中心”。学院先后与南昌邮政、顺丰速运、中通、申通、韵达等快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内全部整合为“交院快递服务中心”,统一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经营管理,自负盈亏。该“物流快递服务中心”自创办以来,专任教师轮流指导,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实践管理经验。

第二,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创建“e通电商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文件精神,创建了“e通电商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与361度、帝牌、卡斯特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学生自主创业基地。该孵化基地为学生量身订做了包括培训平台、o2o实体店销售平台、e通交院第一分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100个微营销店、物流快递服务平台及企业供货支持平台等。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创业资讯、创业项目、创业指导、创业交流等服务。学生从中找到了最丰富、最实用的创业资源,得到最专业的创业指导,把专业知识与市场运营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能力。

第三,依托行业重点实验室,创建物流技术应用研究所。学院利用现有资源,申报并筹建了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现代交通运输物流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3月25日在管理实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依托该重点实验室,组创建了物流技术应用研究所,以专兼职教师为主体,开展了“道路运输车辆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江西省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指标实施细则”“江西省交通运输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成套系统研究与实施指南编写”等一系列技术应用研究推广活动。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在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学院与企业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期内,新建了“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等6家校外实训基地,扩建“江西远洋运输公司”“江西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等4家校外实训基地,并在“江西交远物流有限公司”内设立了教师工作站,在其建设的南昌保税物流中心(部级保税物流中心)建立了“厂中校”教学基地,强化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及其教学功能。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员工培训、学生实习指导,并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

3专业特色创新

3.1“学生、员工双重身份,学习、工作同步进行”——产学对接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教学、生产、培训、创业四位一体”模式,把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融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去。學院以管理实训中心为基础,建设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物流快递服务中心、电子商务等实训室的同时,与学院搭建的“e通电商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融合。

3.2推行“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创新

学院充分依托交通运输行业,与江西远洋运输公司、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基本技能(操作点)纳入课程体系,将专项技能(作业线)融入课堂教学,将综合技能(工作面)导入项目实训教学,将岗位技能(协作体)植入顶岗实习教学,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3“整合资源,创设机构,服务行业”——技术服务创新

依托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现代交通运输物流重点实验室,搭建了物流技术应用研究所,申报成立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咨询考评机构,组建以专兼教师为主体的服务团队,开展以交通运输行业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对外技术服务工作。

4思考与展望

4.1进一步理顺专业建设管理机制,不断打造新的品牌专业

物流专业建设涉及面广,各种影响因素多,只有理顺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资源优势,统筹安排,系统组织,科学管理,才能把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不断打造新的品牌专业。

4.2加强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建设,组建高品质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方面要不断创新,必须尽快建立能够吸引高素质、有一定声望和影响的企业专家的管理制度、聘用机制,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4.3拓展校企合作模式,挖掘合作内容

依托学院的人才、科研优势,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进驻学院,利用学院实训基地、教学场所,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挖掘合作内容,开拓新的合作项目,建立新型的、稳固的校企合作。

作者:安礼奎

参考文献: 

[1]黄浩,王敏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14(4).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开办的时间较短等原因,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缺乏创新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难以深化、专业建设思路模糊、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材选用及教学条件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1)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是:培养适应21世纪服务于宝鸡地方经济社会物流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服务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能胜任物料采购与控制、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调度、配送策划与管理、信息处理、跟踪调度、物流销售及客户服务、物流系统初级规划设计的适应中小型物流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人才。(2)高职物流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职教集团、陕西省省级经管实训基地建设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及专业群省级示范基地建设的大好时机,实施“五个对接”,在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2+0.5+0.5”三段式教学模式下,融合国家物流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培养规格,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确定对应的课程设置与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制定了以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宽平台、多方向”的理论教学体系、“开放式、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素质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按1:1.2组织教学,集中实践,保证职业通用能力训练,强调职业技术能力训练,突出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定了《物流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采购与供应》、《物流营销实务》、《第三方物流》为核心主干课;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定,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校内考核和与企业共同考核、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到95%,单位满意度为90%。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顺应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取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物流企业专家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一起编写开发《物流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会计》、《物流运输实务》、《物流营销实务》等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项目化课程,开发《物流管理实训》、《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物流企业会计实训》3部校本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相对接,提高教材推广普及性。利用“现实的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两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集成度和开放型。

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建设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基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深度合作,加强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陕西省经管物流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可以进行会计、营销、订单、信息、仓储、分拣、包装、配送、eRp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金融服务等综合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依托宝鸡经管类专业职教集团,整合资源优势,改革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与宝鸡蒙牛集团、康龙物流、华誉物流、宝鸡邮政物流、宝烟物流、宝鸡车站货运处、陕汽物流、宝商佳美家超市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产业+企业+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打造教学、育人、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五、岗位对接,实施“双证制”的“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将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证制”,“订单式及“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能定学、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双证率达100%。

六、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内配外引,聘任(聘用)1~2位具有物流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物流企业3~8名能工巧匠和物流技师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或网络远程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定期到优秀物流企业(如华誉物流)顶岗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达到双证书双能力,力争3~5年建设,双师型率达到85%,“双师结构”特色鲜明。

七、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有打造地方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准确定位、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尽快出台增强企业吸引力的政策制度;建立仿(全)真教学环境,丰富“体验式”教学手段;加强校企课程团队建设,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增强地方专业特色为重点,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调整物流专业方向;深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激励机制。

总之,基于校企合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在正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组织,深化体制机制及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物流专业地方特色,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当地物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J].物流商谈.2011(10)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职业能力;物流管理;企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随着现代物流发展的进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其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为了适应这一人才需求,各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纷纷有针对性地加强本专业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发现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要想满足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应该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一定的市场预热,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以充实实用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甄别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我国总理在2005年11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明确指明了它的作用与意义,“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明确职业能力的内涵,是确定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我们往往更关注“能力”,而忽视了“职业”的存在,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角度,职业能力就被认为是“能力”下的一个子概念,这一认识让人感觉抽象,而且似乎无法实现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借鉴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所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依据德国职业能力定义,我国的学者邓泽民、赵志群、吴晓义和严雪怡等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认识。综合他们的观点,职业能力,即是理论与实践的升华,是职业院校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是学生成功进入职场并胜任各自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或技能。

(二)职业能力的甄别标准。要回答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否是提高当前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使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首先明确职业能力的甄别标准。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以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基本职业能力强调的是与职业密切相关所必须有具备的能力,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对基本职业能力的延伸,是对基本职业能力的综合运用。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均是理论重于实践,知识重于能力,但是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膨胀,学校开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逐步树立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指导思想,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依据职业能力的专业评判标准,各专业教学就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项作为支撑,学生在学校不仅要进行传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通过系统的职业能力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

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对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岗位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效力,同时对形成专业办学特色,对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也有实际意义。

(一)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物流业是一个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物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用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性、创新性,这就无法满足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物流业的人才需求。而开展企业实训教学是对是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进行适当的处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续;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能根据专业岗位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使学生能学到就业后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综合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实训课程的可行性。目前,就各院校开展企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实训教学在专业建设上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训的方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职场的实际操作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学校在企业实训课程开发中积极吸引企业的参与,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方案。而且企业可以为各院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各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使教师也参与到企业的工作环境中,也丰富了教师理论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以职业能力引导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思路

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物流人才以满足物流行业的用人需求,但从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毕业生反馈却不尽人意。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落差,物流人才教育要真正满足于社会,就必须直接服务于社会,同时在课程建设上应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与就业市场变化,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最大限度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

通过完善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改革,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实训应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

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在社会、企业、职业等动态因素的影响下,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引导,确立企业实训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取向。

二是实现灵活化的教学课程结构。给企业实训课程一个弹性的发展空间,即结合企业的工作进程,根据需要开展实训教学,即可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的特长,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转变传统的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引导,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以保持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持久活力。

四、以职业能力引导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体系

鉴于物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通过企业反馈和市场调研,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竞争力强,很受企业欢迎。物流岗位能力要求我们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既要专业技能熟练,又要综合素质好。目前通过各高校在企业实训课程的实践活动结果来看,实训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各项综合素质。

(一)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要从多种模式出发来构建,特别是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教学平台。针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其构建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体验层次,这中间后一个层次的发展是以前一个层次为基础,三个层次呈现的是递进关系。(如图2所示)

1.校内理论课程教学——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开发实训课程理论教学。这一阶段是从新生入学就开始的,是整个企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基础。学校根据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企业实训中的岗位、职业需求,教师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这一过程,我们不仅介绍纯粹的理论知识,如认识物流、物流在当今市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还要以丰富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从该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着手,是完善物流专业学生知识积累的核心。

2.校内实训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有了前一阶段的基础理论沉积,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模拟实训,如“eRp企业沙盘”、“公共礼仪实训”等,实训虽然是以学校、课堂为主,但实训的内容是以现实案例为主,实训过程的具体任务操作也是模拟现实的企业订单,通过学习——操作结合,以此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校内实训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对本专业理论教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能平稳地适应企业职场角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平台。

3.企业现场教学——顶岗实训,实训教学灵活安排。这一阶段,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进行为期6—8周左右(具体时间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来调整)的现场体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在职场中的岗位工作,可以更深刻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等,更真实体会什么是团队精神、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通过在企业的现场实践,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专业能力、获取自己所不具备的方法能力、完善自己所欠缺的社会能力,为自己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的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对企业实训课程的构建体系的评价。

1.从企业角度。众所周知,随着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急速上升,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众多企业认为我们的学生达不到他们的需求目标,认为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物流教学是脱节的,学校与企业缺乏交流,结果导致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无法深入基层。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积极寻求企业开展相关的企业实训,以参与沃尔玛、新华都企业实训的学生为例,在企业实训课程在开展中,企业反馈由于学生参与到期企业的现场操作,一方面学生的工作热情大大带动了企业的工作气氛,另一方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与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企业员工的齐心协作,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实训课程结束时,企业纷纷向部分学生发出热情的邀请。

2.从学生角度。对于学生,由于打破了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走上职业岗位去体验真实的职场工作情境,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使得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由此,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了,学习动力也得到的提高。

通过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所完成企业实训课程结果来看,学生们在经历了企业实训的系列岗位工作后,一是团队协作、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习态度、学习能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三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当实训结束时,当我们阅读了学生们在企业实训课程中的实训日记、总结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对该门课程做出了较好的评价,都非常怀念在企业生活的点点滴滴。

3.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对于一门课程的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理好地实现对本专业的服务。企业实训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双师型”的培养。

通过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学校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形成了一种“学校——职场、课堂——企业结合、学习——工作结合、教材——经验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过程的开发与研究,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园专业建设得到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能最大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实现了学校、企业(行业)的双赢。

五、结语

以职业能力为引导,在对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突出职场的就业导向,把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和企业实训课程进行合理、有效整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洋,侯心媛.物流实训课程体系课程载体设计[J].辽宁高职学报,2011(10):72-74.

[2]杨芳凝.体验式培训与高职管理实训课程的有机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92-93.

[3]陈涛.对物流专业实习问题的初步探讨[J].职教与成教,2008(29):507-508.

[4]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2):17.

[5]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5-11-7)[2005-11-14].教育部.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物流发展物流人才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

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要抓好物流学科建设。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的物流学科带头人。

第二要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师资建设,要组织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而教材已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

第三要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要重理论研究与方法,面向科研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培养其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具备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要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中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使其能够直接管理和操作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专科和高职教育是基础性的物流教育,要重操作、技能和实践,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物流过程管理的实际操作人员。

通过职业培训培养物流人才

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培训的起点要高,培训对象应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也可以是座谈、交流,并有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人员的需要。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更强,在短时间内发挥实际功能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长期培训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地强调实用。

我国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还要培训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为了与专业人才上岗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惯例接轨,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组织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将师资送到国外培训进修,并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

物流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有效衔接;方案

一、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教育衔接意义

1、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的考核鉴定,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1]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内容是技能操作,实施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职业技能鉴定是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所必需的。

2、高职院校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

利用高职教育资源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衡量高职教育应用性人才的水平。把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具有多重优势:一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促进学生就业;二是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职业标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必须完成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中的技能操作部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四是有利于建设一批稳定的实验实训基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可以完善与职业技能鉴定及其等级或类别相适应的考核场地和设备,使实验实训基地充分体现出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五是有利于提高师资素质,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使教师在指导培训学生过程中,掌握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规范,并能够在教学中采用国家职业技能规范和标准优化教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二、物流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1、职业技能鉴定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物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物流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物流人才荒”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在职培训与开发不予重视,存在观念误区,不能制定有效的物流人才培训与开发制度,致使在职人员自身素质提高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二是由于正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物流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没有同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评价毕业生质量时未能并重考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以上分析表明,现有物流培训的发展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

2、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不规范

自2003年10月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以来,国内相应产生了十几种物流资格认证。然而各种物流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认证资质存在虚假信息等扰乱培训市场的现象,难以满足物流行业从业要求,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亟待规范。

3、职业技能鉴定实操训练不够

物流培训实操训练需要置备很多硬件设备,还得有专门的实训场地。目前各类培训机构多数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训操练环节达不到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需求,有的培训机构甚至以到企业参观来代替实训环节。而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实训操练条件也不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大部分高职院校或因场地限制原因,或因资金不足原因,实训条件不足以实现职业技能鉴定所需要求。

三、职业技能鉴定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有效衔接的建议

1、高职院校联合设立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站

部分开设了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展了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但是受到资源约束限制,并不能满足绝大多数物流专业学生的需求,如有些没有开展技能鉴定的院校学生只能寻求社会培训机构进行鉴定,给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带来很多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各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资源共享,集合各校共同的设备和场地,共同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各院校的学生可以共享职业技能鉴定的便利,同时,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也可以进行企业培训,招收社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使得鉴定机构的效用最大化。

2、推行“双证”及“双证通”制度

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应在毕业生中推行双证制度并尝试施行双证通用。“双证制度”即学生要同时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才可毕业。“双证通用”即学历证书可以等同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16条规定:“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主体专业,可以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具体到高职物流专业而言,首先,专业教学中应导入物流师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使专业教学内容涵盖行业或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其次,要解决高职学历层次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的对应关系问题,明确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择考取助理物流师等级。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完善校内外物流实训基地

基于职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建设融“岗位实习、证书与鉴定”于一体,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使之能承担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遵循“岗位任务―技能标准―实训项目―实习基地”的链路过程,配置实习基地设备、实习项目、管理模式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承接企业培训,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使用企业现用软件,开展全真实操训练。

4、安排专任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队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深入物流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锻炼,从基层操作工作做起,跟随公司各部门主管、业务操作人员,在客户接待、业务受理、订单处理、收货入库、搬运堆码、拣货打包、验货出库、发货装车等工作任务实践过程中,全面了解企业情况;实践物流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熟悉企业所应用的专业知识,吸收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掌握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和物流作业的技术技能。企业实践工作,教师们一方面可以获得专业教学资源的补充,另一方面,这些经验可以为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工作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宇.职业资格考试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