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十篇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十篇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1:59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1

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

能力认定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管理,促进社会辐射环境检测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18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自愿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认定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在本省境内注册并拥有固定办公、实验场所,从事辐射环境检测业务的机构。

第三条通过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在认定的检测项目、业务范围和有效期内,开展相应的辐射环境检测业务。

第四条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申请辐射环境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检测机构分为甲级和乙级。

甲级检测机构可承担社会委托的电离辐射类和电磁辐射类项目环评监测、年度监测、验收监测和调查报告的现场监测等工作,并可承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辐射监测任务。

乙级检测机构可承担社会委托的除Ⅰ类放射源和移动探伤等高风险源以外的电离辐射项目或电磁辐射项目环评监测、年度监测工作。

第二章认定条件

第五条申请辐射环境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二)具备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具备与开展检测业务相适应的检测项目和能力;

(三)所有检测技术人员应通过省级及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考核;

(四)具备与开展检测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分析实验室和工作场所。

第六条申请甲级检测机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不少于25名在岗检测技术人员,具有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至少5人具有辐射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配备至少1名核安全工程师;

(二)具有用于辐射环境检测的专用仪器设备,评估价值不少于300万元,在本省境内的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得低于800平方米;

(三)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辐射类检测能力不得少于20项,每项至少配备2名检测人员。

第七条申请乙级检测机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不少于7名在岗检测技术人员,具有与环境检测相关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至少3人具有辐射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从事辐射环境检测工作的经历;

(二)具有用于辐射环境检测的专用仪器设备,评估价值不少于50万元,在本省境内的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得低于100平方米;

(三)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电离类或电磁类检测能力单一类别不得少于2项,每项至少配备2名检测人员。

第三章申请与认定

第八条申请辐射环境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须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和材料:

(一)《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申请书》;

(二)三证合一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企业组织代码证);

(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书》;

(四)办公场所、场地证明;

(五)检测技术人员身份证、学历证书(或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明)、考核合格证明和社保缴纳证明;

(六)相关辐射检测仪器设备清单及价值评估证明;

(七)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第九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后,在40个工作日内对所申请的内容进行审核认定:

(一)核实申请材料的完整性、符合性;

(二)组织现场评审,对申请单位的辐射检测能力与所申请认定的辐射检测类别的符合性进行现场核实,出具评审意见;

(三)根据评审意见形成初步认定或不认定意见,并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公示5个工作日;

(四)公示期间没有异议或有异议经核实符合条件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最终认定意见,并在省环保厅网站上公开。

第十条通过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的有效期为四年。在有效期内,通过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场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等发生变化时,应在变更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

第十一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在其业务能力认定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内,应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要求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审核。

第四章检测机构的管理

第十二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负责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认定考核等工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配合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开展辖区内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开展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业务比武,评估检测机构业务水平,促进服务水平提升。

第十四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未通过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业务能力认定、业务能力认定过期的、暂停认定的或者被取消能力认定资格的,其出具的数据和监测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认可。

第十五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对所提供的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复查评审、扩项评审以及监督评审后,及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资质认定评审结果,以验证其资质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条通过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开展环境检测业务时,应当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接受委托后,应当独立承担工作,不得分包、转包。

第十八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建立辐射检测报告档案,并明确档案管理责任人。辐射监测报告档案内容应当包括监测报告、监测分析原始记录、合同等材料。档案内容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15年,并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守委托方秘密。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应当及时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监测收费标准执行《江苏省环境监测专业服务管理办法》和《江苏环境监测专业服务收费标准》。

第二十二条通过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每年1月31日前向省和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监测业绩报告。

第二十三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上半年组织专家、检测机构所在地环保部门对检测机构上一年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评价检测机构年度信用状况,考核结果及年度信用状况在江苏省环保厅网站公示。

检测机构年度信用状况分为守信和失信两类。

第二十四条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年度信用状况为失信:

(一)拒绝接受检查或在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编造数据或不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致报告失实的;

(三)出租、出借能力认定资质或者超越等级、类别接受委托进行监测的;

(四)未通过业务能力认定复查的;

(五)抽查或年度检查(考核)不合格的;

(六)有其它严重违规违法行为的。

第五章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包括日常监督检查、抽查、年度检查以及在环评报告、验收监测报告、验收调查报告或年度评估报告等相关材料的审核过程中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审查。

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组织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抽查。设区的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年度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报告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如实提供监督检查所需的材料。

第二十六条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实施监督检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该机构给予通报批评:

(一)未与委托方签订书面委托合同的;

(二)未建立辐射监测报告完整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向省和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业绩报告的;

(四)发现数据异常,未向环保部门报告的。

第二十七条辐射环境检测机构逾期未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办理变更的,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取消其业务能力认定资格。限期整改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八条被取消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检测业务能力认定。

第二十九条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因违反本办法规定被责令限期整改的,限期整改期间,暂时停止对该机构业务能力认定。

第三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认定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对向不符合本办法申请条件的单位予以认定的,或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不予查处、处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制度问题对策

1概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还处在我国发展前期,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当前我国环境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因此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必须和谐。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国自上而下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对那些已被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而对环境的治理工作必然涉及到环境监测。作为一项集系统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活动,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环境监测制度是指为了保障环境监测的正确、顺利进行而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设置,对其职责、运行等进行规定的一项制度。可以说如果环境监测制度科学合理,那么在其指导下的环境监测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获得的数据将更具代表性、准确性、完整性,更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的环境状况,为相关环保部门下一步的环境管理与治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2我国环境监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初步具备组织机构网络化和监测分析技术体系化的雏形。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经验较为缺乏等原因,我国的环境监测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监测区域划分不科学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区域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只能对其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进行监测,而无权超出行政区划对其他行政部门主观区域进行监测。但是众所周知,环境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而且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流动过程中,以长江为例,长江上游一旦被污染,其必然会影响到下游的水质。但是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很多政府下级部门只能对其行政区划内的环境进行监测,其得到的数据必然是片面、不完整的,依据这些有限的数据制定的环境治理策略必然也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对环境的治理必然收效甚微。

2.2环境监测法律制度不健全

某一项制度的建立必然依据某一项法律制度,但是尽管当前我国颁布了众多法律法规对环境治理与保护进行了专项规定,但是并没有一部专门的的法律法规是就环境监测进行规定的,法律规定的空白直接导致环境监测地位的不明确。尽管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但该管理办法规定并不明确,无法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管理办法》法律位阶过低,其规定又存在漏洞,无法对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扯皮现象进行有效治理。各地方部门的监测工作随意性较大。由于对环境监测制度的法律规定不明确,无法对各地方部门的监测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造成监测质量低下。

2.3环境监测制度过于行政化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是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的环境监测站,尽管环境监测站在名义上属于事业单位,但其经费主要由各级人民政府进行划拨,监测任务也是由政府进行管理,因此环境监测站的法人地位极为薄弱,环境监测行为实际是一项政府行为。而这种制度的行政化导致各种弊端不断出现。由于受行政机关领导,监测机构的检测活动完全受政府领导,其主动性不强,监测活动无法连续进行,监测数据极易出现断层;同时由于各级政府都具有自己的环境监测站,上下级政府的监测站之间必然会出现重复监测,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除却环境监测站之外,各级政府下属部门,如农业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等也会对其所属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进行监测,一旦他们监测数据与监测站所得数据不一致,就会人为制造矛盾。

3改进我国环境监测制度的对策

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改善我国当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制度。

3.1完善法律规定,提高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

为了提高环境监测制度的法律地位,首先必须提高法律位阶,因此国务院有必要制定一项专门的行政法规,从国家层面就环境监测问题进行规定;其次要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过于原则化,其必须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因此有必要对《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加强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建立起环境监测制度的法律网,为环境监测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3.2统一环境检测机构管理

为了改变环境监测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必要将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权进行统一,鉴于我国环保部的权威性,应当由环保部进行统一管理,从而节约监测成本,减少因监测数据不一致导致的矛盾。此外环保部可以根据需要在各地区设立区域性环境监测机构,摆脱各级地方政府的控制,实现监测独立。

3.3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机构重叠,很多机构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有必要提高环境监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并建立环境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评审,对不符合资质认可条件的机构,取消其资质认可。此外将环境监测机构引入市场竞争中,加强其紧迫感,促使其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技术,增强竞争力,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制度保障。

4结语

除上文提到的问题外,我国环境监测制度还存在其他问题,如监测范围过于狭窄,监测机构过于单一,民间力量不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扩展监测机构的监测范围,发展环保nGo等。总之,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基石,我们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完善,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联系我国实际情况,从立法、执法、机构建立等方面进行努力,完善我国的环境监测制度。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3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一)环境质量监测;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第三条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五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

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

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第九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第十条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部级环境监测网。

第十一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第十二条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制度。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人员佩戴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站点设立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车辆印制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报告附具环境监测标志。

环境监测统一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

(二)拒报或者两次以上不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环境监测数据的;

(三)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

(四)擅自对外公布环境监测信息的。

第十九条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

排污者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检查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者,应当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从事的监测活动,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可以自愿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证明其具备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经认定合格者,即为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新形势;创新

一、引言

对环境进行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科学活动,它以获取最具代表性、高准确度和最完整的环境信息为最终目的。环境管理是指以达到设想环境目标为目的,以组织、监管、控制等方式为手段的综合性活动。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是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部分,两者密不可分。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何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现今环境管理和监测活动大都存在能力不足、管理水平落后、数据准确度不高、缺乏资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保护环境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要深刻思考和解决如何发挥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的作用等问题,提高保护环境能力。

二、环境管理和监测主要存在的问题

国家环保局出台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是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以来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为环境管理和监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是我国环境管理和监测向法制化转变的重要步骤。《办法》对环境监测的定位、体制和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利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在节能减排方面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先进有效的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的形成。

现今情况下,我国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距离国务院提出的构建先进有效的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当前环境保护现状之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首先,监测和管理能力基础薄弱,无法满足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要求;其次,监测和管理人员大量匮乏,严重阻碍环境监测和管理事业的发展;再次,支持工作的资金不足,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然后,员工之间待遇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队伍整体的稳定性;最后,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没有办法达到新形势下开展环境监测和管理任务的要求。

三、加强和创新环境监测及环境管理举措

要对环境管理和监测中现存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决,首先要做的就是创新制度和改革机制,建设一套高效的管理监测系统。如何建立创新型管理和监测机制呢?

第一,对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行完善

在具体实施保护环境的措施中,要将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进行联动,构建一个有通畅信息、配合良好的业务程序,对环境保护过程中发生的诸多问题,监察人员和监测人员要定期进行分析,及时更新交换业务信息,吸取双方意见,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实现双方在业务层面上的密不可分状态。同时,监督和检查环境污染问题时,要制定相应的监察计划,对严重超标、严重污染、不合格产品等不同不良现象进行登记记录,协同环境管理和监测人员,获取到最准确的破坏环境的数据。

第二,考核减排监测,推动整体发展

国务院明确提出,针对节能减排的准确统计和监测,要建立统一完整的科学考核体系。考核建设监测减排总量体系,对地方政府对国务院出台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的执行进行检查,核算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总量,对监测数据使用情况、数据质量高低和衡量实验室管理监测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落实,都有利于推动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的整体发展。

第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入市场机制

环境保护和监测是政府承担主要工作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环境管理和监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为建设监测系统、提高队伍能力、促进技术发展和完善设备设施提供硬件支持,以期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合理高效的监测机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除此以外,要将市场机制引入管理范围,对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提供经费与技术支持,在引导企业环境监测部门发展的同时,为环境管理和监测系统的自我发展注入活力。最后,应积极避免政府的行政干涉,创建公平、公正的监测管理环境,加强其政府行为属性。

第四,对员工的选拔实行合理的机制,激励其自身发展

首先,在选用员工时,应广泛采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不断充实扩大监测队伍,对高端人才的薪资待遇进行提升,达到吸引更多专业型优质人才的目的。其次,不断完善员工配置,构建合理有效的薪资待遇体系,适当奖励在工作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激励员工不断进步并争取作出更突出的贡献。另外,必须不断加强科学培训能力,定期定量培训监测人员,提高其工作技术和能力。

第五,加快标准化环境监测部门建设,从政策上支持其科学发展

依据国家提出的对不同环境监测部门实现标准化的规定,环保部必须颁布相关文件进行指导,在提出要求的同时对各项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对监测过程进行考核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所有环保部门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建设计划,将环境监测部门能否实现标准化纳入考核范围,努力提高环保部门的综合能力。

第六,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信息的公开度,真正实现人们的环境知情权

要加强公告和环境质量和监测信息等诸多内容的力度,对环境状况和重要监测信息进行统一综合,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前统一公告前一年的环境状况,定期定量对环境质量信息进行公布,不断扩大公告范围,真正实现人们的环境知情权。

第七,完善环境监测的网络系统,加快信息建设步伐

建立满足工作需要的具有明确目的的功能全面的网络监测系统,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网,加大敏感水域的管理和监测力度,为管理和保护整个地区的水域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具有通畅的信息传输、先进的软硬件管理以及及时分析评价信息能力的可靠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

四、结语

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为我过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同要求,其重要程度也日益叠加,要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就必须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监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找到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管理监测体系。环境保护工作是任重道远的,只有根据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不断创新改革监测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监测质量,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和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柏仇勇,创新我国环境监测体制和机制的构想[J].中国环境监测,2007.12(6):1-4.

[2]位艳平,基于机制创新的我国环境监测管理研究[J].经济论丛,2013.03.

[3]段玉红.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地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报.2004(14).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5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减排工作,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一是通过工程减排项目的落实、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等三大措施,落实减排任务,确保20*年度化学需氧量削减0.67%,二氧化硫削减1.97%工作目标的完成。(责任科室:总量办)

二是明确职责,采取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加强对各县(市、区)和相关企业减排项目的监管,促进减排工作落实到位。(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监测站)

三是运用预警通报、区域限批、一票否决三大手段,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监管,督促有环境保护监管职能的部门和污染源单位加强监管,履行环保职责,落实减排措施,确保环境安全。(责任科室:总量办、监督管理科、监察支队)

二、切实加强科学指导,全力做好污染源普查、重点环境规划工作

一是按照实施方案,认真筹划,周密部署,广泛宣传动员,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力争20*年8月底前完成普查,年底前完成数据处理工作。(责任科室:普查办、规划法规科)

二是指导协调、科学谋划环境功能区划分,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法律制度,按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布局,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责任科室:规划法规科、监督管理科、环科所)

三是完成乡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规划工作,为做好水源保护奠定基础。(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测站)

三、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大力推动环保治理达标工程

一是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企业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监管,突出抓好造纸、矿山、纺织、印染、电镀等行业的监管,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现场检查,促进企业达标排放。在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监管上,要进一步巩固禁建区治理成果,扩大非禁建区治理面,为2009年基本完成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打下基础。(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

二是加强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监管,促进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落实环保“三同时”。(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

三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治理监管,全面整治一、二级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确保饮用水安全。(责任科室: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监测站)

四是加强对环评市场监管,严格环评文件审批,确保环评行为规范、客观、公正。(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环科所)

四、切实增强宗旨意识,着力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一是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娱乐场所、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扰民等危害群众环境权益的问题。(责任科室:监察支队、110办)

二是协调配合城市建设、公用事业、交警、公安等部门解决污水、垃圾、汽车尾气、社会噪声等污染问题。(责任科室:监督管理科、污染控制科、监察支队、110办、监测站)

三是认真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和上级领导关于群众环境批办件。(责任科室:有关科、室、队、站、所)

五、切实加强环保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环境监察能力,不断改善和改进监察手段和方法,提高环境监察有效性,扩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面,规范排污费征、管、用。(责任科室:监察支队)

二是提升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对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和污染物实时监测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为环境监管、经济社会发展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责任科室:监测站)

三是提升环保宣教能力,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制作宣传精品,满足群众的要求,切实发挥环境宣传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责任科室:宣教中心)

六、切实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树立环保队伍良好新形象

一是健全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机关各项工作的运作,努力提高机关工作整体效能。(责任科室:办公室、监察室)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6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我市工业污染较少,空气质量优良,农业生产的21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是绿色农产品最佳产地之一。几年来,我市坚持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累计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175个,“三品”产品135个。2008年和2009年全市七县区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整县环评,通过了产地环境合格县验收。

但是,我市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手段落后,多数县区农产品检测只配备了最基本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不能开展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远远不能适应绿色发展的需求。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依法运用行政管理手段、特定的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方法,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产环境实行科学的行政监管和检验检测、评价,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体系。

(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以装备现代化的检验检测设备为手段,以加强行政管理为保障,科学整合现有监测资源,尽快建成一个专业齐全、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行政管理和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和检测能力,规范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行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级建设、分层次监管和检测”的原则,搞好体系建设。具体任务是:围绕监管体系,建立“四支队伍”,即:一是行政管理队伍,形成市上有监管科,县区有监管办,乡镇有监管站,村有监管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二是检验检测队伍,市、县区分别成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站),乡镇建设检测室,农产品市场、生产企业等设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三是市、县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四是技术支撑队伍。形成四级行政管理一条线、检验检测一条线的现代农业监管检测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管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强化执法,明确职责。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程监管,切实解决本地农产品和市场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效改善和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水平,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内容

(一)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职能及建设标准

市、县农业局以现有职能科、股为基础,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的专门科、办。乡镇以现有农技站为基础,成立监管站,可与农技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村级设立监管员,一般由村干部担任。

1、将市农业局绿色产业科更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职能:编制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度工作计划,具体协调组织全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审核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依法对县区发生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处置,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和上报,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审核。提出有关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计划和政策建议。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管理。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为全市绿色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服务。

建设标准:有必要的办公、交通条件,能及时到现场对突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处置,对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2、将各县区农业局内设的相关股室更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

职能:制定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度工作计划。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和自然人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进行质量安全指导和监管,负责辖区内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指导本级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单位工作。组织开展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上报,对本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审核。提出有关促进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计划和政策建议。

建设标准:建设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库,实现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管理,办好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为绿色产业企业农产品、市场服务。有必要的办公、交通条件,开展日常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

3、各乡镇在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与乡镇农技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职能:在原乡镇农技站职责范围内,增加对辖区农产品生产经营实行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和服务职能。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做好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队伍的建设和业务指导工作,及时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等职能。

建设标准:配备电脑,存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上传有关信息。有影像设备,对现场情况能进行影像记录。

4、在全市所有村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一般由村干部担任。

职能: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生产技术规程,配合有关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对所辖内农产品生产中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生产活动随时进行巡查记录,及时向上级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信息。

建设标准:有通讯工具,及时反映情况。

(二)检验检测机构设置、职能及建设标准

市、县专门成立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乡镇成立检测室,与乡镇农技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农产品市场、企业设立检测室。

1、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编制20人,中心主任设一正两副,内设综合办和环境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和农产品品质四大监测室。人员主要从农业系统现有专业人员中调整,专业性特别强的技术人员从大学毕业生中按照专业对口原则招考录用。

职能:负责农产品产地准出检测和质量安全证明,以及市区大型批发市场农产品的准入准出性监测,辐射带动周边县区检测工作;承担全市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承担全市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抽检;承担区域性、大批量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工作;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相关仲裁检验、委托检验和复查工作;承担省、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负责全市质检人员的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指导各县区的质检工作;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整理、“三品”认证申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建设标准:中心建设四个检测室,重点装置理化分析、常规检测及辅助设备和测试数据处理设备等153台(套),化验室建设达到布局合理,科学测试,环保安全的需要。建成后能够开展市域内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检测水平达到满足国家标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地方标准的常规检测需要。检测能力达到检测指标300余项,500多个参数,年检10000个样品以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2、成立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成立7个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编制12人。站内设办公室、认证室和检测室。人员从农业系统现有的编制中调整,专业性特别强的技术人员从大学毕业生中按照对口原则招考录用。

职能:负责县域内农产品的监测和质量安全产地准出证明,以及批发市场农产品的准入、准出性检测;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性监测等职能,承担辖区内农产品的例行抽检、仲裁检测、产地环境及农业投入品监测;承担对乡镇站及各生产经营主体检测室的业务指导及培训;根据本县区区域内的农产品特色,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承担对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完成市检测中心下达的监测和抽检任务;负责本县区农产品监测信息的收集及上报工作。

建设标准:站检测室装备用于检测农产品中残留污染物的常规分析仪器设备,投入品和产地环境中有毒有害成分定性分析仪器设备等143台(套),化验室建设达到布局合理、科学检测、环保安全的需求。建成后能够开展县域内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主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指标的监测工作。检测水平到达满足行业标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常规检测需要。检测能力达到检测指标100余项,300多个参数,年检5000个以上样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3、在全市所有乡镇农技站设检测室,与农技站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职能:主要承担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巡查工作;负责辖区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出具和市场准入的查证检证;做好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调查和上、下信息沟通工作;完成上级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组织指导生产者依法使用投入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建立生产档案。

建设标准:检测室配备速测仪、数据处理设备等。建成后能够开展本乡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工作,检测水平达到满足产地农产品定性速测需要,检测能力达到能够开展日常农残速测的检测室。

4、成立农产品市场和生产企业设自律性检测室

按照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相关要求,全市农产品市场、生产企业建立自律性检测室,每个企业配备1-2名具有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资质的检测人员。

职能:为本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责任人。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各项制度,开展本企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检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完成对本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抽查样品的采集。按规定程序上报本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及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建设标准:检测室装备速测仪、食品安全检测器、数据处理设备等。建成后能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速测工作,满足企业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农产品准入的需要。

(三)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设置及职能

整合现有种子、农鼠药、化肥、农机、蚕果、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执法职能,市、县区计划成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依法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技术支撑队伍职能

农口各技术服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攻关,引进、研发和推广高效低毒新型农(兽)药、无害化肥料和抗病虫新品种。及时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为生产者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生产标准和技术指导。

四、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

(一)行政管理机构

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经费由各级政府解决。

(二)检验检测机构投资

市级检验检测中心:新建或改建化验和办公用房1000,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办公场所投资8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投资320万元。

县级检测站:其中新建或改建化验和办公用房500,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办公场所投资6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投资240万元。

乡镇检测室:检测室办公用房不低于15,购置速测仪器设备。

农产品市场、企业检测室:检测室办公用房不低于15,购置速测仪器等设备。

资金来源: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采取中、省项目投资和地方财政投资相结合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其中,土建均由各级政府解决,市、县区监测中心(站)仪器设备等2500万元由中省项目解决,乡镇检测室由各县区解决。农产品市场、企业检测室由企业自行解决。

市、县、乡检验检测运行经费由本级财政保证经费投入。

五、建设步骤

按照分级建设,分层次监管和检测的原则,市县乡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和村监管员今年全部建成(设立);市、县检测中心(站)和企业自律性检测室今年建成;乡镇检测室分两年建成,今年完成一半乡镇,2011年底全部建成;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机构建设与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同步进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的协调领导。市上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任组长,成员有农业、发改委、财政、公安、监察、人事、畜牧、水务、林业、供销、商务、科技、法制、卫生、工商、质检、环保、市政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监管机构,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搞好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二)确保资金投入。各级要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解决县检测站和乡检测室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各农产品生产企业、市场要筹资购置设备,成立检测室,安排工作经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7

领导同志对减排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加快建设。总理明确指出,“要充分论证,周密制定建设方案,既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又要勇于创新,务必使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三大体系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就是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监察执法、环境统计和信息传输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目前,能力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软件”就是每个体系制定一个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三个办法,是建立和完善三大体系的具体要求,是推动完成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国家环保总局自去年*月份开始起草三个办法。在历经半年多的起草和修改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吸收了各地方、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先后多次征求发展改革委、统计局、监察部、中组部、财政部和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的意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多次协调,形成了目前的三个办法。*月*日,同意并批转了三个办法。

新增量与GDp和能耗指标挂钩,减排量与工程措施、结构调整和管理手段挂钩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是解决减排指标的科学性问题。办法规定,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新增量按照新增城镇人口数定额计算,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新增量按照GDp增长率方法进行计算;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新增量按照新增发电量和标准煤耗定额计算,非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新增量按照社会新增煤耗量计算。

办法从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个方面对污染物新增削减量的核算进行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工业点源治理、电力行业燃煤(油)电厂烟气脱硫、工业燃煤锅炉烟气脱硫、黑色冶炼行业(炼钢、炼铁和铸造业等)烧结机烟气脱硫、有色金属行业各种冶炼炉烟气脱硫及硫酸回收、石油化工行业脱硫及硫磺回收、炼焦行业焦炉煤气脱硫、煤改气等工程,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监管,提高排放稳定达标率和排放标准等措施。

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与减排数据核算挂钩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是解决减排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内容是要求排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向环保部门申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环保部门通过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核定排污单位申报量,并做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通过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测数据作为污染物排放量核定的依据。

办法规定,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和验收,监测数据必须与省级环保部门联网,并直接传输至国家环保总局。各级政府要保证直接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费用,并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主要是解决减排工作的责任问题。办法规定,污染减排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省级政府减排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经审定后向社会公告。主要考核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二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三是各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

考核办法明确了具体的奖惩措施。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在1个月内向做出书面报告,提出限期整改工作措施,并抄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考核结果在报经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依照《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的规定,作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暂停该地区所有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撤消国家授予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对考核结果为通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优先加大对该地区污染治理和环保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结合全国减排表彰活动进行表彰奖励。对未通过且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监察部门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地区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个《办法》标志着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是减排工作的里程碑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污染源;监控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37-01

1.甘肃省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现状

我省自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工作,按照国家环境保护部2007年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规定:“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在2008年底前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和验收。”经过十多年不断完善硬软件设施建设,扩大监控范围、提升监控能力与水平,目前均已初具规模。根据甘肃省环保厅2014年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甘肃省境内现有国家重点监控企业281家,其中废水83家,废气80家,水处理厂56家,重金属62家;污染源在线监测点626个。分布于全省石油加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火电、钢铁、水泥、稀土、制革、造纸、污水处理等重点污染行业。按照“十二五”环保新要求,国控污染源主要监测项目为:烟尘、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氨氮和氮氧化物(nox)。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甘肃省环保厅委托七家有资质的专业化运行单位自2012年起,对全省自动监控设备全面开展运营维护工作。

2.我省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运行存在的问题

2.1在线监控系统多头管理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和《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都将在线监控系统定位为污染防治设施的组成部分,产权属于排污单位.而后续运营维护则由环保部门委托运营商管理,排污企业不参与,由此导致的产权不明、多头管理现象普遍存在,给监管带来极大困难,其数据应用的有效性也难以保证。

2.2数据应用合法性差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自动监控系统经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合格并正常运行的,其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在线监控仪器设备作为环境监测方面的计量器具列入强制检定目录,实行强制检定,必须年度强检合格,其数据才合法有效。排污单位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保证在线监控的稳定正常运行,更不愿意出资进行在线监控仪器设备的强制检定.使环境在线监测设备普遍未经计量检定,在线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合法性难以得到保障,此外,目前只有部分在线监控仪器设备有国家检定规程,强检工作无法全面开展,数据不能合法应用。

3.甘肃省国控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建立以监测部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在线监测是一项综合性、专项性强的技术工作,需要掌握仪器分析原理、数据传输技术、仪器质量控制、数据审核规则等,在实现现代化的污染源监管手段后,更多体现的是监测的技术性,而这些工作正是监测部门的专业优势,建立以监测部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更能顺应环境管理的要求。监测部门实行日报制度,将每日的运行情况报送局管理部门和监察部门;同时与运营方核实每日运行情况,及时了解现场仪器状况。当数据及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监测部门立即通知监察部门;监察部门收到通知后,马上赶赴现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监测部门。以监测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系统运行顺畅,数据应用便利,提高了行政效率,且利于各部门优势的发挥。

3.2积极推进计量检定工作

计量机构要与计量监管部门积极配合,加强环境在线监测计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确保国家对污染实时排放的精准控制和排污费收缴的公正透明,提高环境监测整体水平环境监测质量,有效评价环境治理效果。在目前在线监控仪器设备国家检定规程并未完善的情况下,计量部门应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系,通过编制在线监控设备检定规程,出台地方性的检定规程,以保证在线监测数据的有效溯源性、合法性,使其发挥在线监控数据在环境管理及执法工作中的作用。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提高检测水平是关系检测站生死存亡的大事,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开拓思路,改变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以往质控的狭隘思想,从监测的源头到报告的发出每一步都要进行质量控制,对每一个相关的监测人员都要进行控制,对每一台仪器都要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监测质量越来越高,使监测站的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使环境监测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打好基础。

一、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

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2、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监测质量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

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

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

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质量监督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配备先进监测手段。同时重视和控制质量成本,减少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

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3、应用tQC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一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其含义为:“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到预防和改进为主。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从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与企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其产品为监测数据或报告。因此,运用tQC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4、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系统的结构布局规划的缺失以及监测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测站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相应的网络运行功能,其潜在的作用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必须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和指导,系统分类规划和设计,法规制度配套完善,职责任务上下厘清,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5、加大实验室投入,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水平

由于环境监测分析大多数都是微量分析,所以监测数据的质量与实验室环境有很大关系。当然,除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还应该加强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就是说,实验室不仅卫生条件要好,而且还要做到布置合理,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要满足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6、创新环境监测上岗考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改变传统的纸质考核,采取计算机考核,提高考核效率及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培训等措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及质量控制意识,及时掌握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标准,综合提高数据监测的代表性及准确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定期举办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与管理研讨会,构建信息互通平台,综合提高质量监督与管理水平等。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创新,是推动我国环境监测水平提高的根本,加大创新力度,是实现环境监测综合效益的关键。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环境质量的改善,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环境质量与污染现状的发展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给环境管理,给环境规划与环境污染防治。在环境保护中其生命线就是环境监测质量,所以,只有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加强起来,才能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保证,才能顺利的运行,把环境监测水平全面的提升起来,使环境监测数据及信息更加准确、及时、真实与可靠,同时,为政府的决策与环境的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规和科学知识学习手册[S].中国环境科学版社出版,2012.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篇10

(一)城乡环保一体化833+1工程

积极指导各区(市)县开展创省模工作,全面启动“833+1”工程中的第二组团创省模工作,指导邛崃市率先启动创国模行动,指导新都、郫县、双流、龙泉驿区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技术核查。目前新都、郫县、双流已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

按照新修定的“xxx”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征求各有关部门意见,逐项对标,查找差距,向市政府提出了11个方面的整改建议。报请市政府制定了创模复查迎检实施方案和专项目标,近日即将下发,会同局办公室制定了局内部创模复查工作目标,并启动了国家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

(二)监测管理

优化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出台《成都市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补充规定》(成环科〔2011〕94号);使环境质量考核更加客观反映当地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下达了《关于下达2011年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任务的通知》(成环发【2011】34号),为全市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及创模、创文明城市奠定了基础。

支部各类环境质量公告的。按时向社会公布了成都市水质、空气环境质量情况,各类环境质量公告100余期,先后支部召开了2次成都市环境质量会商会,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支部中心站开展了二圈层6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选点建设工作,目前已全部投入运行,制定了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巡查制度,加大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巡查力度,并及时通报了成华区、武侯区等子站的违规行为。

积极提高各区(市)县环境监测站技术和管理水平,支部20个区市县环保局和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参加四川省环保局主办的第二届环境监测技能竞赛,配合省环保局对都江堰、武侯区等6个监测站进行了环境监测资质审查。

(三)环境科技工作

支部有关科研单位完成《中心城区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等科研课题,为全市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进展顺利,都江堰玉堂镇灾民安置点生活污水级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工程已完成了场地三通一平、格栅调节池土方开挖工作以及格栅调节池、设备基础、管网开挖等工作;成都海峡科技园电镀废水处理系统及回用示范工程已完成废水处理池主体工程。

(四)抗震救灾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立即启动环境应急监测,及时环境信息,配合专家预测次生灾害,为上级决策和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较好作用。

迅速指导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各区(市)县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在都江堰南桥建立起环境监测的第一道屏障,对全市10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15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2小时/次的加密监测。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在环境应急监测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要求,及时调整环境监测因子,制定了环境应急监测第二阶段工作方案,使监测工作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对因地震造成损坏的温江污水处理厂、都江堰川西化工,紧急启动了环境应急监测,在污水处理厂、川西化工增设监测点位,实行加密监测,24小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监测数据,确保了江安河下游及都江堰地下水水环境安全。

深入到受灾较重的都江堰市、大邑县、彭州市、郫县、崇州市、新都区、温江区、邛崃市等8地,详细摸底调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受损情况,据统计,大地震造成上述8个区(市)县环境监测仪器损坏290台(套),其中完全损毁无法修复的有271台(套),经济损失高达890.52万元。同时积极寻求上级部门支持,先后两次以《关于恢复重建成都市部分县级环境监测能力的请示》(成环发【2011】239号)和《关于再次提请恢复重建成都市部分县级环境监测能力的请示》(成环发【2011】246号)向省环保局汇报全市环境监测仪器损失情况,并提出了我市灾后恢复重建急需配置的仪器设备。

积极主动为灾区争取救援支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援助。主动通过环保部、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环境报、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市科技局、市外国专家管理局、四川省及其他省、市环保局,先后支部、争取到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船舶集团绿舟环保有限公司、大连涌请环保设施工程公司、北京双辉京承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上海金赢过滤器材有限公司、广州怡文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金达莱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及日本、韩国等企业的120座生态厕所、一批一体化医疗废物焚烧装置、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一体化饮水装置、便携式快速监测分析设备、生物菌种、活动板房等环境应急监测、环境基础设施、建议处理技术等,分别送到我市灾区环保局及相关灾民安置点。

配合专家评估,预测次生灾害。全程安排及陪同配合了“清华大学赴成都市抗震减灾专家组”分赴我市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及紫坪铺库区上游、彭州市及龙门山地震核心区等,围绕5.12特大地震以来成都市环境应急与环境安全情况、地表水及饮用水源水质情况、灾民临时集中安置点环境保护情况、环境监测能力情况、次生环境污染及环境灾害控制等,进行了近60个小时的连续现场踏勘与调查论证,开展了以饮水安全为主要内容的震后环境安全与次生环境灾害评估指导。

心系灾区,踊跃捐款。迅速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支部部关于进一步作好抗震救灾“特殊党费”的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处5名

【环境保护局科技监测处2011年工作总结】

党员心系灾区,踊跃捐款,共交特殊党费4200元。

及时信息,加强横向协调。抗震救灾期间,向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传输监测快报169期,空气质量监测快报12期,为决策机关和上级领导及时掌握一线情况快速、准确地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及时以科学数据为平息全市“抢水”事件作出快速反应,迅速稳定了社会舆论,安定了民心。

(五)全面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和局领导交办的各类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