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十篇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十篇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3:53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护理;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6)09-0124-04

[abstract]practiceteach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stepofcultivatingnursingstudents.Basingonanalyzingtheproblemsinpracticeteachinginlocaluniversities,anewsystemofpracticeteachingisworkedout,whichisconsistofpracticeteachingmode,teachingmethod,evaluationmode,practicebases,practiceinstructors,practicemanagementmodeandsecondclass,aimingtocultivatenursingstudents’professionalqualityandabilityandimprovethequalityofappliednursingtalents.

[Keywords]practiceteaching;appliedtalents;nursing;Construction

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1]是地方高校向新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辽东学院作为向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关键是实践,即加强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3],实践性和社会性是护理学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医学院护理学专业适应辽东学院“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品德优良,具有从事护理领域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管理及科研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护理及相关工作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加强实践教学,我们总结多年办学经验,适应现代护理模式,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地方高校护理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受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在“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这一思想指导下,实践教学普遍被弱化[4]。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理论教学不能有机地融合,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1.2培养模式单一[5]

以往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功能制护理的框架上,是以疾病为中心、以技术操作为分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单一的“基础-临床-实习”培养模式,与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要求不能相适应。

1.3教学方法单调

护理学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以校内培养为主,而这部分又主要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校外部分以临床实习为主,重点是培养临床操作技能。在这两方面的实践教学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这与护理职业岗位需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

1.4评价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考核以往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没有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全面。

1.5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6]

单一的培养模式、单调的教学模式、不全面的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能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2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业界专家及用人单位意见,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按照人才培养的进程,从护理专业特点出发,以现代护理理念为导向,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创建了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均服务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表1)。这样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共同为培养目标服务,使实践教学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2设置实践学期

2.2.1临床见习(实践学时:2周)临床见习是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到医院和社区见习,通过直接与护理人员、不同护理服务对象接触,使学生对护理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对职业和服务群体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见习,培养学生热爱护理、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独立观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护理程序知识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2专业社会实践(实践学时:1周)专业社会实践是学生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实地开展校外实习、社会调查、考察和研究的一项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本课程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护理工作有更明确的认识,了解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护理专业发展中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使他们具有运用护理学理论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2.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7]

在校内实训环节,根据不同实践教学内容,可分别采用演示法[8]、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9]、角色扮演法、标准化患者教学法[10]等。这些方法的采用需要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灵活加以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4开设沟通能力训练课程(100学时)

沟通能力训练是以沟通理念学习为经,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交流技能的训练为纬,以演讲、人际交往、求职三大工作情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沟通能力为宗旨,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及奉献精神,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及文字书写能力,如自我介绍、演讲与答辩、应对结构与压力面试等技术,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5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方式[11]

实践教学的考核采取全程考核;为提高就业率,使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专业技能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完全按照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制订;除了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急应变能力、职业态度、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也进行考核评价;为保证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也按一定比例纳入到考核结果中来。

2.6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12]

2.6.1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近五年来,医学院与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学校-医院共享的校内实践基地,在满足校内学生实训教学的同时,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和单位可利用校内基地进行技能考核和培训。这既可促进实验室建设,又加强了校医合作,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2.6.2建立校医共享的校外实践基地争取专项经费,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形式在教学医院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既可用于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技能考核,也可作为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用于技能考核和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的技能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2.6.3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当地社区、社区卫生院、养老院、县区的乡镇建立长久的合作,成立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地点和场所,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2.6.4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建立三十多个长期稳定的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医院是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锻炼的场所,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2.7建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计划[13]

为保证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达到“双师”要求,目前护理学专业教师“双师”率为100%;为提高教师临床实践指导能力,要求专业青年教师保证每年到临床实践半年以上,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施外聘教师计划[14],每年定期聘请校外临床护理专家来校授课,指导临床技能操作,使校内实践教学与临床接轨,并让学生体会临床技术操作的要领和特点,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2.8建立双控式、过程化实习管理模式[15]

双控式管理指学生在实习期间既全程接受学校的实习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也要全程接受实习医院规范的运作体系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习带教制度,要求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研究实习计划,认真执行和落实,在实习全程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保证实习质量。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医院的规章制度,服从院方的管理和安排。院方按双方签订的协议,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同时,认真按实习计划履行对实习学生的培养。

2.9搭建第二课堂活动平台[16]

通过多种形式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各方面才艺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丰富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护理技能、团队精神等都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2.9.1“5.12护士节”活动“5.12护士节”活动是我院护理学专业开办以来逐渐形成的专业特色活动。在“5.12护士节”活动中,通过护士授帽仪式、烛光传递、护理礼仪表演、医学生宣誓等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树立爱患者意识,传承南丁格尔精神。参加表演的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锻炼机会,观看表演的学生受到教育和激励,对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9.2各级护理技能大赛每年定期举办校级、院级护理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护理技能。院级竞赛有护理技能竞赛,校级竞赛有基础医学知识竞赛和基础护理学技能竞赛。从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部级护理技能大赛,以开阔视野,增进交流,发现不足,使实践训练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9.3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开展义工活动,慰问看望老人,和院里老人聊天,为老人提供服务,了解老人需求和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为社会献爱心;开展社区走访活动,宣传卫生保健常识,并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常识了解情况和临床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帮助社区卫生院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9.4开办天使学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具体负责天使学报的相关业务。天使学报院内定期出版,至今已连续开办九年。在天使学报的出版发行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2.9.5校园文体活动每年定期开展的院校两级的文体活动包括读书活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学生各展所长,从中培养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本校实施实践体系构建,实践课程3周,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96%。其中学校教师41人(34.2%)、临床护理专家42人(35.0%)、在校学生37人(30.8%)。护理教师对实践体系构建项目总体认可度为98%(40/41)。护理专家组对实践体系构建项目认可度为95%(40/42),在校学生对实践体系构建项目认可度为95%(35/37),三组对实践体系构建项目的认可均较高,三组对实践课程安排的认可状况分别为35(85%)、40(95%)、30(81%),三组人群对实践课程安排的认可度均比较高。

综上所述,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该体系涉及多个环节,它的完善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实践,以不断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2]沈玉洁,邹春晴,丁元林.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58-59,82.

[3]程琳,张培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3):81-82.

[4]刘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160-162.

[5]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71-76.

[6]王莹.加强专业建设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3,(2):59-60.

[7]荆淑杰.淡谈医学院校护理临床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8):276-277.

[8]刘芸,刘雪凤.演示法在手术室实习护生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1):85.

[9]王兴华,刘成霞,李丹.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育环境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52-55.

[10]施月仙,田金徽,杨克虎,等.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91-95.

[11]王连红,江智霞,曾芬莲,等.形成性评价在《成人护理学》课程考核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9):3321-3323.

[12]欧阳丽.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社区实践基地教学管理规范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13]姜倩,丛壮,王超.高校“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3):35-36.

[14]邢亚楠.论地方本科院校外聘教师管理及其制度建设――以H高校为例[D].湖北大学,2014.

[15]宋泳红,刘伦,莫玉琼,等.构建护理临床实习三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护理进修杂志,2009,24(22):2076-2077.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2

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过一定的素质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并不完全和彻底,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至今的。因而,大多数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其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提高。另外,长期的课程分科设置,使学科相对独立,联系较少,不利于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而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走进社区、接触社会,运用所学知识为居民健康服务,促进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职业自信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我院对社区护理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并且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队,由护理系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有2009级、2010级180余名同学,共分6个队,每队下设3个组,各队、各组设队长、组长各1名。工作方式与内容如下:节假日开展相应的街头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定期举办社区义诊,每周分组下到各居委会,为弱势人群做健康服务,建立居民档案,调查居民护理需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对本科护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护理本科教育中的缺陷。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护理系2009级、2010级两个年级所有参加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成员180名,年龄19~23岁。1.2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见表1、表2、表3、表4,采用无记名方式,发出问卷调查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问卷合格率99.4%。2结果2.1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专业思想和明确专业目标的情况见表1。由表中可以得知,86.7%的护生反映社区护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或比较能提高对专业目标的认识,88.6%的护生认为能或比较能巩固专业思想。2.2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况见表2。由表可见有85.0%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实践活动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93.9%的同学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81.7%的护生认为能够很好或较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有85%的护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动手能力。2.3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见表3。由表可见,83.9%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实践活动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96.1%的护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使自己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94.4%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培养团队精神,98.3%的护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4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进行个性化发展教育的情况见表4。由表可见,84.5%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建立自信,83.9%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挖掘自身潜力,75.6%的护生认为该活动有利于展现个人才华,82.2%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够加深自己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83.8%的护生认为该活动能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能力。3讨论3.1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专业思想和明确专业目标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虽已近20年,但高等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不成熟,在生源、师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存在师资缺乏、方法僵硬、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再加之社会偏见,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护理人才流失的问题在目前仍然很严重。所以,为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和稳定护理专业队伍,必须将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摆在高等护理教育的首位[2]。定期开展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利于使护理系本科生们逐步认清自身的专业趋向,通过表1的情况并与每个年级的同学交流和探讨,了解到高年级的同学对专业的认识普遍比较乐观。这一结果说明,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稳定本科护生的专业思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渐进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逐步形成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加深理解,拓宽职业接触面,这样一来,护生们开阔了眼界,专业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形成和巩固,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意识。3.2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证的过程,社区护理服务实践活动就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转变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状,自我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和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3.3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让她们早期接触社会,在实践中,使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加强沟通知识、技能的学习,有效地提高自身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3]。从表3的结果来看,护生们对护理工作有了良好的认识,社区护理实践活动能使同学们早期了解临床工作内容,认识培养自身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语言艺术修养训练,人际关系修养,高尚的审美观念的修养,传统文化修养等的重要性、迫切性,使她们时时刻刻能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修养[4]。3.4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有助于进行个性化发展教育#p#分页标题#e#社区护理实践活动在本科护生个性化发展上发挥了其特有的作用,较早地开展相关社区服务活动,使护生们了解专业内容和指向性,提早做出发展计划和发展方向,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她们的自信,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社区护理活动满足了护生的发展需要,突出了她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增加了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同学们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社区护理相关实践活动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并突出了护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发挥了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护生专业思想,确立专业目标,为本科护生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使护生得到实践的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3

1.能力本位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1.1能力本位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推广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90年代初经加拿大引入中国[2]。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3]。 

1.2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与护理学术学位硕士有所不同,其目标是培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4]。 

2.能力本位对护理专业硕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 

2.1基本临床护理能力培养 

学院在护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主要以临床实践为主,强调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内容包括通科轮转和专科实践两个阶段,其中通科轮转实践52周,专科轮转实践28周。要求参加临床护理实践的时间从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为临床实践时间,共80周,其中所攻读专业不少于24个月。通科轮转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急危重症(iCU)。专科轮转科室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危重症科室、临床科室。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每位导师每月与临床带教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核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完成学生实习全程的跟踪评定工作。为学生熟悉临床、适应临床环境提供充分保障。 

除临床科室外,增设了社区实习和教学查房,在每个轮转科室完成护理业务查房、小讲课及读书报告各1次,在所选专科领域完成护理完整病历书写2份。 

2.2初步教学能力培养 

第三学期,组织研究生进行试讲。试讲通过的学生,进行2-4学时的讲课任务,锻炼学生的讲授能力,为今后的临床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2.3科研能力培养 

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熟悉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并将研究结果用于临床工作中。在课程中开设护理统计学、护理研究、SpSS使用等课程,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 

3.完善临床实践评价体系 

在临床实践结束后,对临床实践及独立处理本专业护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将所有的临床实践技能操作项目进行分类,组成综合性实践操作项目,并制成题签。由导师团队组成考评小组,按照操作项目的评价标准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考核将围绕实践内容及培训目标进行。包括过程考核和终末考核。过程考核在每个轮转科室出科前,根据研究生在科室的临床实践完成情况评定;终末考核为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 

总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制定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体系的基础,学院以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充分考虑护理实践者所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高级临床护理实践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更好的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火把,金莉.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20-121 

[2]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8):60-61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4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对于各种技能型的人才需求量不断提升,这也导致了高职教育发展迎来了空前的良机,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顺应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其教学的专业和内容。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学生的人数的增加、市场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细分,虽然在顺应市场人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其培育的人才大多还是以理论性知识为主,无法在短期内符合企业用人期许。本文就用人单位如何在短期内培养高等级公路维护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人才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正确定位人才的培养方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和财务会计专业的整体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但是作为用人企业对于自身对于人才需求有着比较明确的目标。虽然现在的高职院校需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通过调研之后能够准确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继而制定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明确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和目的。但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其对于人才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要求也是有区别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注定了其无法将其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企业在培养人才时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培养的目标和培养的规格。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不断的提升其使用技能,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的素质,确保其可以在步入工作环境中快速的融入到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中。在为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具备超强的职业能力,比如高等级公路维护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路的设计、建设、养护、维修和管理等基本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谓的理论知识就是基本的素质的培养、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熟悉各项技术功能。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会计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法、信息获取能力等。但是在企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其核心能力的塑造和锻炼,比如高等级公路维护专业的学生需要找到桥梁道路维护的和施工的基础技术、专项技术以及组织管理等。不同的专业的人才其职位、位置和负责的工作内容均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这便是核心能力。

(二)人才培养的规格

在企业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除过优秀的思想得到素质和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均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只有在不断的培训和锻炼中逐渐成熟并且具备完善的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因此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比如会施工、能养护、懂管理;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其职业能力的训练,比如能识别工程施工图、会放样检测、会设计和维护、工程造价预算、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能力等;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核心能力是财务报表的制作和统计分析,而职业能力是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能够实现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中一定要以就业为主要的导向,将学生的实践技巧和应用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因此在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需要不断加强其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级公路维护管理专业是经道路桥梁专业细分之后的新型专业课程,因此在课程的编制上一定进行全新的编排,而不是使用原来的桥梁道路专业的教程课本,尽量不要出现克隆版的道桥专业的内容,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工程管理有关的课程内容,让其了解和掌握工程投标、合同的管理、工程项目的管理甚至是企业的管理知识,以高等级公路的维护管理为学习重点,并向周围的学科进行辐射的教学模式来拓宽学生就业的范围,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方向。对于会计专业的课程优化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设置观念。在会计课程的编制上不要使用本科会计教材,尽量聘请大企业的管理高层、专业的技术人员等参与课程的编排设计,作为大型企业的管理层其对于人才的需求无疑是渴望的,但是他们更加了解企业中需要掌握什么技能的会计人员,而从业多年的专业会计技术人员会根据自己的新的体会进行对课程设置的指导,这样的会计课程也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需要和政府、企业之间保持良好的联系,这样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反馈能使学校第一时间了解人才的供求状况,这样才能够及时的对课程进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优化培训导致的团队

作为企业在进行培训是一定要不断加强各专业导师的培训能力,和高职院校老师不同企业的培训课程则以实践操作为重点,寻找优秀的导师团队和培训机构签订长期的培训协议,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在公司内部执行以老带新的机制,对于指导和领导的实习生能力提升较快的人员给予丰厚的奖励,并将这种方式形成一种机制不断的贯彻和实施下去。

四、结束语

目前会计专业和高等公路维修管理专业均是社会发展中需求量非常的人才类型,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社会责任心,真正的从社会发展的供求关系中制定人才的培育方向,同时还要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负责,认真努力的做好高职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汪莹,蒋玲.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5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6

ComparisonofamericanandChinesemasterofnursingadmissions

DirectionandCurriculumandemploymentContact

ZHanGHongping

(CollegeofHealthScience&nursing,wuhanpolytechnicUniversity,wuhan,Hubei430023)

abstracttocomparethedifferenceofrelationshipnotonlyinnursingresearchdirectionandemploymentbutalsoincurriculumandemploymentbetweennursingmasterdegreeinChinaandtheUnitedStatesthroughliteratureanalysisandstudyingabroad,inordertopointoutdeficienciesandimprovementsuggestions,anditalsohopes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nursingmasterdegreeeducationinChina.

Keywordsnursingmasterdegree;researchdirection;curriculum;employment

我国自1992年开始招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以来,护理硕士教育蓬勃发展,硕士点不断增加,特别是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颁布新的学科目录设置,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些更高的平台为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至2014年,全国已有79所大学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但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起步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足,现将中美护理硕士招生方向及课程设置与就业联系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护理研究生招生方向与就业联系

1.1美国护理研究生招生方向与就业联系

美国护理研究生招生方向与就业联系美国护理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在高层次的临床实践、管理和学术领域中担任高级实践护士、护士指导者、护理专家以及护理学教师。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护理硕士,以培养专科护理人才为重点;另一种是护理科学硕士,以培养护理科研人才为重点。护理硕士的学位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70年代是其高速发展期,培养类型以护理硕士为主,培养的人才主要为面向临床和社区从事护理服务的有一定处方权的高级实践护士,包括开业护士、高级助产护士、高级麻醉护士、临床护理专家、高级个案管理护士5类专门性人才。

1.2我国护理研究生招生方向与就业联系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由1992年正式开始护理研究生教育,第二军医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为国内第一批护理硕士招生学校到2014年全国已有79所大学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广泛,专业设置方向共333个,主要集中在临床护理(15.13%)、护理教育(13.44%)、护理管理(17.65%)和社区护理(14.29%)。研究方向侧重于管理、临床和社区人文,基础研究很少,有点偏离科学学位的培养目标。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护理专业的学科发展,对课题申报及科研研究也有一定的阻碍,同时对护理专科的发展和护理学科地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护理研究生招生方向与就业方面联系不是很紧密。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后,很多院校及附属医院增加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但医院里并没有相应的职位给予,与此相反的是临床护理硕士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回到临床科室工作,可能工作性质和护理中专毕业的学生相同。一些护理管理者可能也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护理岗位不太需要高级护理人才,从短期成本――效益分析,他们更偏爱护理专科等应用型人才。还有很多学校招收社区护理的研究生,但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就业的很少。这些都造成护理硕士招生方向和就业方向没有必然联系。

2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就业联系

2.1美国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就业联系

美国硕士课程设置极具护理专业特色,在美国大学护理协会联合会和美国国家护理联盟评估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已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板块:研究生核心课程、高级实践护理核心课程和专科课程。还是以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为例,护理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见表1,因为开业护士的课程比其他的护理硕士方向多10多个学分,针对成人、老年、家庭三个专业有不同的科目,比较难,在我国因国情不同,近期不可能引进,所以表1没有列出它的课程设置。

由表1可以看出,各护理研究生招生方向的课程设置除共同必修课程一样以外,其他课程不完全一样,课程设置与招生方向相匹配。护理行政管理需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护理教育就要学习教育类课程,临床护理专家就需要学习针对专科的高端专业知识,同时结合有不同的实习方向。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针对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学习课程,不同的实习课程。同时也可以看出,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以后工作可能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护理硕士课程设置与毕业后就业结合紧密,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相关工作。

2.2我国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就业联系

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应的课程设置方案还没有得以构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曾经建议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医学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等;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校和医院学术讲座、部级继续教育学习、会议交流等;专业课包括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建议中详细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更无必修课的设置内容,这对于护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来说仍然还是一个盲点。

各高校因院校师资及教学资源情况差别较大,所以基本上属于自行设置教育课程。然而,课程设置的专业性普遍不强,关键点还在于缺乏护理专业应有的核心课程,目前暂时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和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双重需要。另外,有相当多的护理院校的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课程设置方案几乎雷同,很难区别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要求及其特点。与就业的联系也就无从谈起。

3思考与建议

(1)护理研究生招生方向应该与就业方向挂钩探索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从事高级实践活动的护士,如糖尿病临床高级护士、伤口/造口临床高级护士、重症监护、手术室高级护士等,那么在国家层面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并且对从事高级实践活动护士的受教育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具有高级实践水平护士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做到这两点,这无疑于阻碍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7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原则内容效果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构建效果。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独立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进一步突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强化实践教学特殊性,以毕业生职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注意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与遗漏,使其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实践应用性原则

高职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强调学生的与工作实践密切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应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市场适应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密切关注社会经济与园林行业发展动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注意保持其对于市场需求的灵活适应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实践教学目标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1)中小型园林绿地、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人员、工程设计人员。(2)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3)苗圃及花木公司的生产、管理及营销人员。(4)其它相关岗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1)职业技术能力:中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能力;工程设计及工程预算能力;现场施工及管理能力;园林植物的繁育、栽培及养护管理能力;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能力。(2)职业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1.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成分:课程实验与综合实训。

课程实验是依据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以理论教学为先导,以课堂实验为中心,系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1]形式为课间实验与课程实习。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植物认知、苗圃与林木养护、花卉生产、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计算机应用、测量学、绿地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综合实训是在相关课程理论、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诸多单项技能进行综合、系统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作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以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参观、生产实习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绿地方案设计、园林绿地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

2.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将有关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关键能力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课程实验及综合实训环节中。课程实验部分以测量学为例,根据其在后续课程学习及专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将实验教学内容确定为: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水平角观测、直线丈量与直线定向、地形图测绘、地形图阅读与应用、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位置测设等内容。综合实训则要彻底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教学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可选择本地常见的一种或几种园林植物,根据生产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安排采种、翻地、播种、育苗、栽培、养护等相关教学内容。

(三)实践教学方法

1.模块教学法。

实践教学活动接受三级模块课程要求。具体而言,一级能力模块与二级能力模块如图所示。一级能力模块决定发展方向,二级能力模块与职业岗位群相对应。三级能力模块课程下属于二级能力模块,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大纲制定相应模块内容。如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模块包括如下几个三级能力模块课程:分项工程做法,解读设计、概预算等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基本方法,常用园林机具的使用、保养及故障排除。三级能力模块显示具体的单项技能,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实验实习中。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自身的能力、兴趣选学一个一级能力模块中的所有课程,再选学其它一级能力课程模块中的部分二、三级模块课程,并积极完成各门课程要求的实践教学任务。

2.现场教学法。

在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到公园绿地实地调查与测量,结合具体的设计景点,讲解有关设计理论、技巧与手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思考、体会;在有关施工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亲临施工现场,以丰富学生对园林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现场调度、测量放线、管线布置等的直观认识;在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温室大棚、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实物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被安排到园林绿地、施工现场及温室大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能有效丰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在高职园林专业很多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比如:测量学中高程测量工作方法、水平角观测工作方法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视频资料,通过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有关测量工作的具体、规范、完整的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及应用环境;又如,在方案设计的草图阶段,配合幻灯片、投影等,由学生本人介绍设计理念、方案构思,展开讨论、评价草图,[2]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设计能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沟通能力水平、协调能力水平。

4.项目教学法。

实践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工作情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实验项目,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3]比如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参加修改过的实际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任务通常要求学生完成现场勘察、基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案设计、文本制作等整个工作过程,解决工程实践中常遇到的典型问题。

(四)实践教学的考评

1.课程实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实验理论、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能力及工作表现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各项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并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理论、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撰写实验报告能力的评价方式是实验报告、笔试或面试;操作能力的评价方式是口试、笔试和实际操作;工作表现的评价方式是过程考核,包括实的过程评价与教师的过程评价。

2.综合实训评价。

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开阔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进行独立思考,应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开发创新能力。比如在植物栽培养护类实训评价中,学生接受笔试、口试或实际操作等形式的相应知识点掌握结果的评价,同时接受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个性品质发展的过程评价。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效果

(一)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3个一级能力模块、12个二级能力模块,并以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岗位技能考核大纲及相应的岗位工作需求设立了三级能力模块及相应的单项技能,使高职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加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与要求。

(二)改善了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通过教学改革与研讨,学院领导及教师对实践教学在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借助校园绿化的契机,与学院科研项目相结合,引进适合在唐山、秦皇岛地区种植的彩色树种,丰富校园内园林植物的种类;对校园内各类植物全部制作了标牌,明示其名称、产地及生态习性等相关信息;成立了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室,面向社会承揽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密切与秦皇岛郑和恒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廊坊市中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园林企业的联系,广泛了解就业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建立健全的校内园林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为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提升了高职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河北科技师院2008届园林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0%以上,且在本地某些知名园林企业诸如秦皇岛郑和恒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廊坊市中原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唐山宏达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争取到实习、就业的机会,毕业生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振湘,李友华.农业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39-42.

[2]袁明霞,方大凤.高职高专园林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77-78.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8

专科护理教育与本科护理教育的起点基本相同,这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培养周期较短,课程多,时间紧,所以,在专业教育上与本科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应是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不同,应是这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另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结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这一岗位和另一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单纯地按比例地增加和减少。根据护理实践的需要,确定出专科护理人员适合的工作岗位,再根据这些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专门人才,这种在护理实践专科化的基础上定向化和专门化的培养,应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科培养,这就使专科护理人才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也解决了专科教育培养周期短与课程多、时间紧的矛盾,并且使培养的人才有了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促进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

那么,护理专科专业如何设置呢?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实践范畴,按照自己的学术体系,采用不同的服务措施而己,所以,医疗和护理的专业设置应基本对应,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基本参照医院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划分设置专业的力、法,今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本科目录》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共11个,除了护理专业外,还有医疗技术专业4个。临床医疗专业6个,在6个临床医疗专业中,除去营养学专业,目前实际迫切需要护理专业配合的专业只有5个,根据这种情况,当前设立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这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和它们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临床医疗专业。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2、阐述了我国护理事业和护理教育的现状,认为我国现在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差,护理教育落后于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9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我院2005级学生总数760人,其中男48人,女712人;均为高中毕业生。2007级学生总数972人,其中男72人,女900人;均为高中毕业生。

1.2研究方法

我院2005级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传统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制定的,基础知识中专业基础知识占的比重过大,而有关劳动卫生、职业病和社会医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其他与护理密切相关的知识较少;护理专业知识中有关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和精神护理方面的知识不足。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强化人文、突出护理、着重能力、体现整体”的现代护理理念,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课程设置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关注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职业资格考试、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为护理行业提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变化的实用性人才。

1.3评价指标

从用人单位的评价、就业层次、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英语水平、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2结果

2005级学生就业单位评价为较好;就业层次:二级医院占45%,三级及以上医院,占43%;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89%;英语3级通过率63%;学生满意度为71%。2007级学生就业单位评价为好;就业层次:二级医院占32%,三级及以上医院占63%;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95%;英语3级通过率78%;学生满意度为91%。

3讨论

通过对2005级与2007级护理专业毕业生收集资料整理,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进行专业调研,确定改革方向

3.1.1岗位人才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检索等对聊城市、山东省、全国以及国际的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2,3],结果表明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先进护理理念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更是紧缺。

3.1.2护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医护教育课程体系较为相近,培养的临床护士从而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关注的主要内容。临床上护士大都偏重执行医嘱,而忽视了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主动为病人提供帮助、解除痛苦的意识,造成护理工作定位不准。而且护理教育模式陈旧。高等护理教育与护理临床工作过程之间存在着许多脱节的情况。国际先进的护理人才培养经验表明,护理人才的培养,不但包括护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职业兴趣、态度、技能等的养成,而后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环境的支撑,即护士职业态度熏陶、护理操作技术训练、护理人文情怀养成,除了人的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客观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3.2根据岗位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确定专业核心课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任务,模拟临床情景进行教学,构建基于护理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探索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已构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3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和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框架,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了新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贯彻行动导向原则,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职业追求的内驱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时期)建立了符合认知规律的“渐进型”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大模块。如我们开发的“某疾病病人的护理”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护理过程的学习机会。教师是主持人、是导演、是教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病案项目及仿真护理环境。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以护士的角色、按照“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学习资源相关知识与技能工作计划实施评价反馈任务拓展”的护理工作流程组织实施。在校内护理实训基地,模拟各种临床护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认识工作任务和培养职业能力,使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3.4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医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1年级学生利用学校的仿真实训室感受临床护理情景;2年级学生到医院学习专业课,由医院的专家教授来上课和管理;3年级学生在临床医院顶岗实习1年,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学校专业教师进入医院,参与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以临床带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学校聘请护理专家共同制订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质量。正确定位专业教师和医院护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性。

3.5专业方向选择,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篇10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师;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40-0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841.89万辆,同比增长0.84%,全国汽车销量为1850.51万辆,同比增长2.45%。其中:乘用车产量1448.53万辆,同比增长4.23%,销量1447.24万辆,同比增长5.19%;商用车产量393.36万辆,同比下降9.94%,销量403.27万辆,同比下降6.31%。

随着汽车保有量和汽车维修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特别是维修技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如何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构建岗位适应性强、可操作性好、培养效果佳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面向汽车维修技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是汽车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汽车维修企业为了适应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形势和保证修理质量,亟需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人员,特别需要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机修技术的汽车维修技师及高级技师,所以,企业一方面,积极培养自己的技师,另一方面,也不惜成本引进高水平的维修技师。虽然广开渠道,但目前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理想实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选择了汽车专业,为了学生职业理想的实现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建立面向技师培养的培养体系,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铺设良好的技术上升渠道,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加强汽车维修技师的培养是高职学生扩大就业面和提高岗位适应性的需要汽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量汽车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其难度不言而喻,有的毕业生甚至改行或待业。如果学生能够具备维修技师资格水平,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容易占有一席之地,也能为有志于汽修行业创业的毕业生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汽车修理工职业能力分析

依据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汽车修理工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即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职业守则两部分。职业守则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和规定。(2)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自觉履行各项职责。(3)认真负责,严于律己。(4)努力学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5)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主动配合。(6)严格执行工艺文件,保证质量。(7)重视安全、环保,坚持文明生产。

基础知识(1)钳工基本知识。钳工常用设备、工具、量具、仪表的名称、规格、用途和使用方法;测量、划线、錾削、锉削、锯割、钻孔、攻螺纹、套螺纹、刮削、研磨等钳工操作基本知识。(2)汽车常用材料知识。汽车常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燃料的牌号、性能及应用;油(脂)的牌号、性能及应用;汽车常用工作液的牌号、性能及应用;汽车轮胎的规格、分类、组成及应用;轴承的类型、结构与代号;螺纹的种类与代号。(3)机械识图知识。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公差配合的基础知识及标注方法;识读简单的零件图。(4)电工基本知识。电路;电磁感应;正弦交流电基础知识;电功与电功率基础知识;电路基本元件的名称与代号;常见电子元件的名称与代号。(5)液压传动知识。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液压传动在汽车上的应用。(6)汽车维修机具的性能和使用知识。举升器;机械拆卸、安装工具。(7)汽车构造知识。汽车的总体构造;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冷却系、系、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的功用和组成;车身的结构与作用。(8)汽车电气设备与电子控制装置知识。蓄电池的功用;交流发电机与调节器、启动机、汽油机点火系统的功用与组成;汽车电器辅助装置的功用;汽车常用传感器、车用电控单元、执行元件的基本知识。(9)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汽车维修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汽车防火知识;汽车尾气排放法规;汽车修理环保知识;急救知识。(10)质量管理知识。质量管理的性质、特点与基本方法。(11)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劳动法、合同法、质量管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知识。

汽车修理工工作要求分析

对汽车修理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是依次递进的,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现将修理工工作要求概述如下。

初级(1)发动机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发动机的小修作业。(2)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汽油发动机油路和电路故障。(3)汽车底盘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底盘的小修作业。(4)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诊断并排除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车轮与制动系统故障。(5)汽车电器设备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6)诊断与排除电器设备故障。诊断并排除起动系、充电系、照明、喇叭、仪表装置故障。

中级(1)发动机维护。二级维护前发动机检测与附加作业的确定;发动机二级维护附加作业。(2)发动机修理。零件的检验与分类;气缸盖与配气机构、气缸体与曲柄连杆机构、燃油与进气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的检修。(3)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4)汽车底盘维护。二级维护前的检测与附加作业确定;底盘二级维护附加作业。(5)汽车底盘修理。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驱动桥、万向传动装置、机械转向器、悬架系统的检修;车轮定位的检查与调整;鼓式制动器与传动装置、盘式制动器与传动装置、驻车制动器的维修。(6)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7)汽车电器设备维护。二级维护前的检测与附加作业确定;汽车电器设备二级维护附加作业。(8)汽车电器设备检修。启动机、发电机、空调制冷系统、仪表的检修。(9)诊断与排除电器设备故障。诊断并排除电器设备、空调系统故障。

高级(1)发动机大修。编制零部件修理工艺卡;发动机总成大修;过程检验与竣工验收。(2)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并排除发动机故障。(3)汽车底盘大修。编制零部件修理工艺卡;汽车底盘总成的大修;过程检验;竣工验收。(4)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故障。诊断并排除汽车底盘故障。(5)汽车电器设备修理。充电系统、起动系统、空调系统的修理。(6)诊断与排除汽车电器设备故障。诊断并排除汽车电器设备故障。

技师(1)汽车修理。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及车身的修理;电器设备的修理;汽车维修作业组织与质量监控。(2)诊断与排除汽车疑难故障。诊断与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与车身故障。(3)培训与管理。培训;生产管理;技术管理。

高级技师(1)汽车修理。编制汽车维修工艺规程;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维修;电器设备的修理。(2)诊断与排除汽车疑难故障。诊断并排除发动机故障;诊断并排除汽车底盘及车身故障。(3)培训与管理。维修质量管理;组织管理;培训。(4)技术改造与试验。设备、车辆、工艺的改进;试验和研究。

对汽车修理工工作要求的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概述分析可知,对于不同技术等级,工作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为建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指出了方向:(1)对初级工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汽车维护、简单的故障诊断与排除。(2)对中级工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汽车发动机修理、汽车底盘修理和汽车电器设备的检修。(3)对高级工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发动机大修、汽车底盘大修和汽车电器设备修理。(4)对于技师、高级技师的工作要求主要侧重于汽车修理、诊断与排除汽车疑难故障、培训与管理、技术改造与试验(高级技师)等方面。

面向汽车维修技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汽车修理工职业标准的分析、行业背景分析、企业调研等,提出汽车修理技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素质,具备敬业和开拓精神,面向汽车维修企业、汽车运输企业、汽车销售公司、汽车检测站等单位,在生产、服务一线主要从事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能够完成汽车维护、汽车修理、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维修培训与管理、汽车维修技术改造与实验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为今后能够胜任技术骨干、技术总监、部门主管等岗位做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

培养汽车维修技师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突出综合性、职业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建立培养汽车维修技师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汽车维修技师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1)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法律法规》、《汽车节能、环保与安全》等。(2)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电器设备检修》、《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专业英语》、《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现代汽车企业管理》等。(3)集中实践主要包括《汽车拆装实训》、《汽车维修工考证实训》、《汽车维修与检验生产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

课程标准构建在课程体系构架下,根据汽车维修技师职业能力分析,编制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维修技师培养的落脚点和关键点,所以要体现培养的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课程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划分、学习情境描述)、学习材料选用、教学组织与设计、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

技师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技师培养的过程中,因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既能获得汽车维修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也可采用校企合作“订单班”、工学交替等模式进行培养,这些均为比较适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良军.技师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7(6):99-100.

[2]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08(5下):8-10.

[3]章振周,唐成棉.职业教育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7(4下):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