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8:25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1

1、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3、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2

如今的春节可谓是越来越热闹了,节日商品应有尽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可是人们却越发地觉得这年过得没什么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了。近几年,每逢过年,各媒体从各种角度与不同的人一起探讨年味、寻找年味,但依然改变不了年味日淡的现实。那么让人记挂心头、割舍不下的年味到底是什么呢?“传统节日不是一般假日,它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凝聚与价值观念的体现”①,它是民族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包含着诸多的文化要素,如既反映了“居住、饮食、服饰”和“社会结构”等要素,也反映出了“民族的历史渊源、信仰崇拜、习俗礼仪、风尚人情、社交娱乐、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重要内容,往往显示了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的本质”②。春节是中国传统风俗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新年,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风俗盛事。传统的过新年实际上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从年末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这就是民谣所谓的“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这天开始直到正月十五,过年的过程才告一段落。这期间有供佛、扫年、祭灶王爷、置办年货、祭祖、迎财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逛庙会、闹元宵等数不胜数的各种仪式和活动。③这些林林总总的仪式和活动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模塑过程”④慢慢形成的,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睦团聚的家族观念、尽忠报国的国家观念、敬重鬼神的天人观念、崇拜祖先的重孝伦理观念、劳逸结合的娱乐观念。所谓的年味,实际上是春节本身及其一系列活动和仪式所体现出的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人们内心的投影,对人们社会实践和生活的辐射和影响,它是春节具有的传统精神指向和内涵所在。

为什么说对失落年味的追寻实际上是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回归?首先年味与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春节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经历了历史沉浮的磨砺,反映了民众共同的历史经验,其中蕴涵的国家观念、天人观念和娱乐观念等文化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它是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那个“真正的自我”所在,也是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体现。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是民族群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它“反映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并以此为“一个民族”“提供在实际历史变幻莫测的分化和沉浮之下一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对年味的感知和确认,就是对过新年过程中传统价值观念的体味和感受,是对浮泛的历史背后属于中华民族的那个“稳定、不变和连续的指涉和意义框架”的体会,是对那个“真正的自我”的认同,是对传统文化身份的认同⑤。其次,之所以说是传统文化认同意识的回归,是因为这种意识一度被人们所遗落和摈弃,一如失落的年味。民族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⑥,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沉浮,既会让民族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不断得到更新和强化,也会引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一部中华文化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影响和融合各民族的过程。“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文化”,也是“最优秀的”⑦,因而认为中国乃世界的中心,中国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国,“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没有可以匹比的他者存在,所以也就没有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然而,鸦片战争的炮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这个千年礼仪之邦连连溃败。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并发现自己在科技、制度等许多方面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我国宏观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由此发端。随后,从20世纪初的“”开始,中国人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诟病归罪于传统文化,视传统文化为有碍发展的腐朽因素,不但要抛弃,还要反戈一击,深刻地批判,并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而后的几十年,由于战争及后期的“”等原因,西化的风潮有所抑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再次打开门户,学习西方,到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又掀起的“新五四启蒙运动”⑧,鼓吹全盘西化。从鸦片战争至此,中国看西方学习西方,还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范围内,学习的内容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论,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江山社稷、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风潮,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不断渗入中国社会,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次消费主义风潮,消费主义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切都被物化。无论是文化的还是非文化的,都被商业化。传统节日春节也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了。传统的置办年货,成为商场里的血拼;家庭团聚,成为酒店里的觥筹交错;闹元宵等娱乐活动,成为走马观花的国内外旅游;拜年,成为手机短信的嬉戏;极富传统文化内蕴的春节,只剩下吃喝玩乐的消费主义外壳,而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则被遮蔽、被抛弃。国人传统文化身份逐渐丧失,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也逐渐失落,而代之以西方文化认同意识。因而,如今过新年,虽然喧嚣热闹,却年不像年,没有年的味道,年味悄然隐身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毕竟还要利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形式,以扩张其消费主义文化,而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形式与传统价值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春节虽然披上了商业化的肤浅外衣,但它与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是暂时被盲目的和来自西方的文化权利所割裂。尽管人们已经不由自主地一次次把春节当作“一般假日”来消费,但是每过一次新年,隐藏在春节背后的传统价值观念就会向人们招一次手,试图去弥合被暂时割裂的联系。这就是人们怅然若失的原因。这种怅然若失是对年味的感知和确认,是对年味的一种追寻,这种追寻意味着人们传统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逐渐回归。

追寻失落的年味,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原原本本地按传统的方式过年,也不意味着完全认同原有的传统文化身份。对于春节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追寻本身就意味着幸运,说明大多数的人已经能够从盲目的迷途上转过头来,辩证地看待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轻视与摈弃。当然,即便是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增为国家法定节日这样意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举措,也难免会将这些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一般假日”化,难免确保这三个节日不会像春节一样被商业化,反而并不如原本只作为民间传统节日时更原汁原味,更有所谓的“年味”,但是不可否认,这一举措所具有的标志性和指向性意义是显著的。它标志着以政府为主导的振兴和弘扬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的号角终于吹响。它标志着人们的文化身份认同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传统节日的外壳与内涵之间断裂的联系可能会逐渐弥合。这不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模塑”而成,它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春节内蕴的体现民族文化身份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不断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追寻的过程,必然也是长期的再建构的过程,是传统节日形式与内涵再建构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认同的再建构过程。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节日文化中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人们既能在欢度传统节日的时候找到“真正的自我”,还能使这些传统节日更具有现代气息,更充满生命力。

注释:

①④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②杨淑媛:《民族节日文化的当代变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③牧雨、齐放:《消逝的风俗》,百花文艺出版社。

⑤⑥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和族裔散居》,罗钢、罗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⑦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哲学研究》,2002(2)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3

内容摘要: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本文以春节和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为例,讨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形成以及转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这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春节、端午节的习俗的形成

    (一)春节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春节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先人们,与他们从事的农业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我国的大部分民族都过这个节日。“年”是个时间概念,它的生产与农业、历法直接相关,是古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的一种总结。从历代过节情况来看,年节风俗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洁祭祖称”,包括拜天地及祖宗、还有家人亲友间的拜年活动,主要表达人们对天地养育之恩的谢意,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对乡亲邻里的祝贺,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人情的体现,也是宗法观念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二是“进酒降神”,如放爆竹、贴春联、喝椒柏酒、跳灶神之类。放爆竹始于汉代,南北朝时已成岁时风俗。初时只是火烧竹子,故称“爆竹”,后将火药装进竹筒,宋以后普遍改用鞭炮。春联最初是桃符,即把两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画神茶、郁垒二神以驱鬼,五代以后演变为春联,但门神并不废。这些习俗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节有那么多的习俗,自然也是人们想营造出过年热闹的气氛来辞旧迎新。俗话说:人多才热闹。春节自古以来也就是一家团圆的节日,回家的节日。然而,在春节来临之际,当前都市里却有大量的“留守族”。他们打电话祝福代替了回家看父母,自然家里过年就热闹不起来。而这些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也被人们能省则省,使年味儿淡了许多,人们过年的喜悦心情也淡了许多。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节日之一,却也是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节日之一。说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说陌生,因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究竟应该怎样过。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其起源说法不,有的说源于昊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认为五月五日是个“恶日”,端午节的活动是为了避邪取恶,等等。这几种说法各有道理,很难判断谁是谁非。极有可能就是这众多因素的融合,因出于对屈原的怀念和同情,把节日都附会到他的身上。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而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他。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吃粽子,小孩佩戴香囊驱邪,插艾和草蒲,饮雄黄酒。现在赛龙舟在一些地方还在举行,粽子吃得却不那么讲究了,也看不见小孩佩戴香囊,更很少有人去插艾和草蒲,饮雄黄酒。取而代之是逛街购物,旅游出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转化及其原因

    从春节和端午节便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进行着转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已经不再稀罕那些吃的东西,而更注重于追求那些新兴的事物,以获得刺激。这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不注重内涵、本质及历史传承,只顾眼前,现在洋节的流行这种现象正是最好的例证。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政府不够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闪烁着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利用政府的力量让人们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从而使很多传统的节日习俗流失了。(二)、物质条件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以前过年过节都是非常热闹的事情,临近节日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忙碌着准备过节的物品,尤其是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洗蒸笼、蒸年糕、炸煎堆,大人会专门挑一个日子去集市办年货,小孩子可以跟着去凑热闹顺便央求父母给买几件新衣服。而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穿新衣、吃年糕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人们都不再亲自蒸年糕,因为这些繁琐的工作可以交给专门的糕点店去代劳,这说明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春节,那样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在整个社会占了上风。(三)、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文化渗透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在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人们普遍认可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采取否定的态度。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节日被淡化了。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的流失影响国家实力。国家的实力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能力、科技能力、军事能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内外政策等非物质的国际传播来吸引、影响或控制他人行为的软实力。近年来,用本国文化打造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显重要。那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我国的实践看,有三个途径:一靠宣传。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人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二靠教育.有人讲,当代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缺失就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消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必须从国民观念人手,应该向儿童普及一些传统文化,将一些传统经典纳人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经典中对人的道德修养教育。迅速国际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凝聚国民思想的教育载体。三靠引导。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认为,人类的问题总结起来只有两个:一个是吃不饱“饿”出来的问题,即生存问题;另外一个“撑”出来的问题,比如探索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价值等等。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惑境”当然是主要的。而这种“惑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思考和无知产生的。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如何选择,迫切需要引导。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4

又是一个青年节的到来。五月四日是青年人的节日,每当这时,正值青春年华的我都会思索,该怎样度过这一天?我想这正是五四青年节的意义所在,它纪念的是一个日子,弘扬的却是一种精神。就在此刻,我们停下脚步,重温前辈们的革命史,重温当年的英姿壮志,不会抹掉,不会忘记!青春是一个敏感的季节,一个觉醒的季节,一个自以为成熟的季节,我们为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一切而感动,为自己的成长而自豪,为自己经历了的世事感到沧桑。人们将青春比作东方初升的太阳,充满希望;比作清晨带露的鲜花,充满活力;比作熊熊燃烧的火焰,充满热情。而我觉得青春是永恒的,正像塞涅卡所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青春可以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源泉!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革命方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为党的成立起到了铺垫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紧接着于当年月正式宣布以月日为中国青年节。目的就是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耻辱,不屈不挠,不怕强权,坚持真理,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的沧桑,三十年的奋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作为八零以后的青年,我幸福的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也带来了很多难忘的记忆:97年香港回归祖国,99年澳门的回归,都寓意着中华民族洗雪了百年的耻辱,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近了一大步。申奥成功,同年月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08奥运成功举办,神七飞天漫步太空。举国上下,全民热血沸腾...青春,多么可爱的季节!感动、思索、个性与主性的张扬,让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而感到自豪。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九十五周年。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靓丽的季节,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字眼,我们要去追回与你同行、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青春,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青春就浊出成在成长季节的那片生命的绿色,是阳光下那片灿烂的笑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它也许是你人生的一处驿站,不过请记住,即使它象一颗流星,我们也要努力让它成为一次辉煌的闪现,不惧艰难困险,敢于拼搏,志比云天。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中国人民和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作为当代青年团员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来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吧。1919年5月4日,历史书上记载的五四运动爆发,那是当时的进步青年爱国主义的行动,导火索是因当时的政府软弱无能,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作为战胜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引发了一场由学生掀起的运动,进而运动席卷席卷各界人士和全国各地。我忽然想起李大钊的一句话:“吾愿吾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这位五四运动的思想领袖,就这样简单地用两个字概括了牺牲在那个时代的千千万万个年轻的生命。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日。伟大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青年强烈的爱国热情,今天同样也激励着我们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

“五四”运动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和爱国精神永不磨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我们就要做出实际行动。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初级阶段。为了整个民族的强盛,我们必须奋起直追。用知识财富来武装自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事业发展。他们说:“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党中央的殷切关怀我们会铭记在心。将拳击拳爱国心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也将是对五四精神最好的弘扬。毛主席对青年人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他还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人是朝气蓬勃的正如初升的太阳。让我们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才能不辱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勤奋工作,努力进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富强,让我们在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上描绘出生动的一笔!19世纪中叶,一千六百多年的封建王朝走到了暮年,中国在内忧外患中举步维艰。1919年五月四日,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爆发了他们压抑已久的激情和为祖国的担忧。翻开历史的日历,我们仿佛看见那怒形于色的人群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翻开历史的日历,我们仿佛听见那激越高昂的呼声越九十年的时光隧道正清晰的响在耳畔,还我青岛拒签和约,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祖国母亲岂容蹂躏,中华大地哪能踏践!当时的青年如今大概都已飘然逝去,而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曾经掀起的慷慨波涛,早已被定格成历史长河中的辉煌画卷。此刻,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九个年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伟大的祖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我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精魂。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的民族青年救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国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我们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心中怎能不为之激动,怎能不为之骄傲,怎能不为之自豪!“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爱我们蒸蒸日上的校园”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们脑海中回荡!正是他们在党的旗帜的指引下,和千百条各战线上的青年模范一起,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青春活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雄浑的青春赞歌!翻开五月的日历,今天的我们驻立于新世纪的开端,再回首那九十年前的风云变幻,那些勇往直前的奔放热情,那些追逐理想的执着步伐,甚至不惜生命的勇敢,依然令人感慨和赞叹。但有人说,这些本来最应该属于青年人的品质,却似乎与我们当代的年青人擦肩而过了。在我们身上更常见的是世故,是急功近利,是务虚,是投机取巧。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的眼光越来越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终日为寻的一官半职、积累社会经验或者出国疲于奔命,却忽略了对这远大理想的追求。于是,我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国家,为这个时代,我已经做过或即将做些什么?当五四的火炬传到我们手中时,它是否仍能象九十几年前一样化作辉煌?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我们要注重锤炼品德。优良的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全社会提倡诚信、讲究文明的今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青年大学生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名利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艰苦能磨练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结合。同人民紧密相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这是当代青年最嘹亮的口号,我真心地希望,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旗帜!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中国人民和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作为当代青年团员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来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吧。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那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五四青年的精神走过了90年的风雨征程。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优秀青年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循火红足迹,经坎坷征程,一代代优秀青年紧跟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峰顶浪尖!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九十年前的--五四’的硝烟随浪淘尽;激昂的民族正气却永驻人间,我要做大浪潮头最骁勇的弄潮,我要做青春枝头最娇艳的花蕊,我要做一只海燕,在暴雨中搏击苍穹,我要做一峰骆驼,在茫茫戈壁里锤炼人生,那一腔忠贞的热血!那一柱沸腾的青春!那一道涤荡千年的中国魂!薪火相传、亘古而今,将五四铸成一枚赤诚的徽章,让我们骄傲的戴在胸前。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5

艰苦能磨练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结合。共同阅读五四青年节演讲稿2021中学,请您阅读!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一段峥嵘岁月,化为起伏变化错落的历史光影,如风景在身边闪动。

当帝国主义敲碎了千年的美梦,当封建主义榨干了人民的血汗,大地的胸膛里传来了一个民族的呻吟。历史的舞台从此宽阔,民族的命运从此改写。

你以无悔的青春翻开了时代的篇章,你以无悔的青春塑造了不屈的历史,你以无悔的青春传承了闪亮的五四精神。

青春,是一曲动人的旋律。无悔,是因为它歌唱祖国,歌唱信念,歌唱理想,歌唱自由。

五四青年,当你的事迹镌刻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的丰碑上,就注定了责任与使命的代代传承。

我以为青春易逝,循望它的踪迹,革命年代,它在战场上的鲜血里流淌,和平年代,它在开拓创新的事业中飞扬。原来青春不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要准备奉献的青春。

是谁在祖国的边疆上坚定的驻守?是谁在雪灾中修路扫雪,维持治安,日以继夜?是谁在汶川地震中不顾生命安全向受灾的同胞伸出援手?在那些晃动的身影中,我看到闪亮的青春。这些,不正是五四精神的缩影吗?不求扬名,只为奉献。

成长的道路或许曲折,但我们用博大来释怀忧愁,用无私来获取快乐。信念是青春的指路灯,理想是青春的导航标。

没有信念的青春是迷茫的,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空虚的,没有奋斗的青春是毫无意义的,作为当代的青年人,理应承担起振兴兴祖国,繁荣民族的职责,而唯有充实的自己,才能贡献更有价值的青春。所以一腔热血不是纸上空谈,行动,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

人生的五月,我们乘风破浪,人生的五月,我们展翅翱翔。我用青春描绘时代的画卷,我用青春唱响时代的旋律,我用青春扬起时代的风帆。奉献,是我无悔的青春。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2各位朋友:

大家好!

很荣幸,我今天登上“五四”演讲台,演讲的题目是《释放青春的正能量》。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昂扬之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与浪漫的色彩。

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织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之图!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天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而“五四”绝非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笔财富,是青年人对民族炽热的爱的精神,是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乃至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创新,进步的责任的财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该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奉献我们的一切!

今天,“五四”大旗传到我们的手中。我们流淌着的是我们祖先英雄的血液,我们品味着的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文明。难道我们不该把这赤色的旗帜,这浸染着祖祖辈辈鲜血的旗帜,扛进二十一世纪吗?

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绚丽,最奇妙,最灿烂的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等着我们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诠释,乃至于实现,而青春正是我们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时期。历史的年轮已经把人类带入了新千年,而随之扑面而来的就是日趋激烈的竞争。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把握机遇呢大家不要忘了我们是学生,学生的使命就是学习。学习决不是一句空话,决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种装饰。学习应该是明确前进的方向,找到自己完美的目的地!让我们的青春之源,源远流长吧!

同学们,不,应该是同志们,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代在向我们召唤,历史将会永远记住我们的身影。让我们释放青春的正能量,去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七二班的。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五月的记忆刻骨铭心。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时,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_、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在一九一九的五月四日,就是有这么一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人,高呼“还我青岛,拒签和约“,“内惩_、外争国权”,的响亮口号,如同星星之火一般顿时照亮了黑暗的中国大地,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了新_。

五四精神的内涵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它的核心价值是爱国主义。爱国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育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它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同学们,让我们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勇敢担负起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九年级的学生们,2015年我们成了焦点,学校关心,社会关注,家长期待,我们倍感责任的重大,但是我们有勇气接受挑战,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祖国,艰难险阻我们勇于担当,风霜雨雪我们放飞青春梦想。52天拼一把。用五四精神砥砺自己,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敢担当,特别有信心,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

坚持52天,拼搏52天,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奇迹。在二中的历书写那辉煌的一页!同学们,让我们传承五四精神,肩负青年使命,让我们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中国梦,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五月四日,一个属于我们的节日——五四青年节。

我是__,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做过了__年的风雨历程。

清楚的了解到:1919年5月4日,北京五千多名爱国主义学生在_前集会,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__。凭着一月空爱国肉血,他们不畏军警的_与逮捕,坚持抵抗北洋政府签署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塞和约》,要求“外争国权,内惩_”。于是,丧心病狂的北洋政府竟大批逮捕学生》最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一场中国历空前范围的爱国运动轰轰烈烈爆发了。真正的勇士们用生命震荡出来的纯洁而又可贵的爱国之情取得了胜利。为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其命名—中国共青团!

1919年的青年已过,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她却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烁着不休的光辉。

梁启超学生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匹夫”的下一向是什么

——不,是“我的责任”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生短短几时载,不要给自己留有什么遗憾!

进入绚丽的花季,再穿过忧伤的雨季,然后我们踏入了五彩缤纷的青春世界。于是,我们张扬,我们痛快,我们狂傲,我们……一如冰心说过:世界之所以有我们是因为它需要变得更美,青春的我们生命中有够多的云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然而在生活——这个令人费解的局面前,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无法改变。于是,当暴风雨来临时,有些人俯首称臣,有些人逃之夭夭,但最终仍被吞噬。终于我明白鲁迅先生为何要呐喊,只因惨相实在无法目睹,尤其是青春的我们,肩负振兴中华的青年竟在小小的挫折面前而跌倒,成了生活中的苟活者。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站中最绚丽的一站,是最奇妙的一站,是最灿烂的年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尽的能量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最小的花也不会拒绝开放。

同学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只要我们理想还在,只要我们不轻言屏弃,只要我们去微笑面对一切,我们依旧能更好地扬起生命的风帆。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就该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开的太阳,就该用生命来点燃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不,亲爱的青春朋友们,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认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春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吧!

在职教中心这一蓝天下,放飞青春,放飞理想,然后以年轻的名义微笑,成长。

朱德之后,一代佳人!

谢谢大家!

五四青年节演讲稿5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五四运动98周年的日子,我们再次记起它、纪念它。它是一场爱国运动,

1918年4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告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就如火山爆发般地开始了。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这一运动得到的工人和各阶层人士的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指令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这一规定。

同学们,我们面临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回首过去,壮怀激烈,展望末来,任重道远。站在这充满希望和令人向往的新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我们,有许多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创造,去奋斗。五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甘落后,奋起拼搏,才能振兴中华。五四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用自已的双手,才能建设美好的新生活。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6

1、春节俗语二十九蒸馒头。

2、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3、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文章屋网)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7

【关键词】电影《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现实意义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代表作,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在出版同年,就搬上了大荧幕,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这部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勇气和力量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林道静的形象特点分析

林道静善良、纯洁,但是却倔强、乖僻、执拗,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服装主要以冷色调为主,给人营造出了质朴、纯洁的感觉。同时,林道静也非常钟爱白色的围巾,这更加强化了她的纯洁、质朴气质。她富有正义感,反对封建,从一个个人奋斗者成为了坚强的战士,在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她的亲身经历,如果不是面对民族危亡,如果不是经历过学生运动,林道静也许会选择其他的道路,林道静的奋斗历程处处扣人心弦,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有着极强的代表性,在目前也有着良好的教育意义。她的人生经历了几个历程:

1.反对既定生活

在男权社会下,任何女性的反抗都是徒劳的,林道静的家庭背景意味着她日后也会像传统女性一样成为权贵人家的附属产物,依附男性生活,她可以安心的成为全职太太,但是为了追求理想和自由,她放弃了。

2.追求自我价值

在封建的家庭中,林道静并未体验过幸福和温暖,在逃离了既定的生活之后,她开始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她喜欢阅读,尤其钟爱文艺作品,憧憬着生活的美妙和真谛。她开始走出以往的生活,开始真正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3.接受暴风雨的洗礼

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了身心上的双重苦难,在被捕之后,她言词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承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在渴望独立和自由之余,林道静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不得已选择了与余永泽结为夫妇。后来,她全心全意的投入集体斗争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大众命运紧密相连,投身与革命中,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林道静的反抗意识成熟,也是其女权思想的成熟,是从个性的解放过渡到民族解放,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转变为对贫苦大众的付出,这是一个革命者的转变,更是林道静思想成熟的重要表现。

二、林道静形象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看过《青春之歌》之后,可以看出当时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有着坚贞的信念,林道静出身在大地主家庭,但是不甘心自己的命运,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但是却四处碰壁,虽然她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是艰辛的,但是却从未放弃,这种英勇的精神时至今日都是宝贵的财富。而新时代的年轻人面对着一次两次的打击就开始沉沦,这并不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不应该是如此脆弱的,作为祖国接班人的我们,必须要抓住青春的音符,挥写出绚烂的篇章。翻阅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太多的沧桑,但是却一直在顽强拼搏,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用自己的青春来回报祖国。

林道静由彷徨、犹豫、思想脆弱、境界狭小的个人反抗逐渐变得广阔、开朗、成熟而坚强起来。她放弃了“教授夫人”的舒适生活,唾弃达官贵人的荒淫,毅然选择了革命的光辉大道,并勇敢地走入了社会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之中,直到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都是党的培养引导与自己不断追求努力的结果。林的成长之路,展现了三十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这条路映衬出一个伟大的真理――知识分子必须跟共产党走,必须自觉改造世界观才有出路。

电影《青春之歌》很成功,它以它青春的节奏行进着,看着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它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看这部电影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燃你,燃烧你。作品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或许你可以从余永泽那里获得短暂的歇息,从卢嘉川紧张有序的脚步就会迫使你跟着他顺风疾走!那是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那是一个冲破一切的时代,那是一个青春放声高歌的时代。

三、结语

《青春之歌》描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革命史,利用林道静追逐梦想的道路塑造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史,林道静的奋斗史是艰难的,但是,她从来没有丝毫的放弃,时至今日,她的形象依然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鼓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桂友.《青春之歌》:政治规训下的青春挣扎[J].名作欣赏.2011(06)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8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9

古代除夕叫上日。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来源:文章屋网)

春节的历史意义篇10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元旦节象征着什么意义2022,欢迎阅读!

元旦节象征着什么意义元旦节的意义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着新生,是一种对冉冉升起希望的寄托。

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元旦习俗

我国的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

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要品尝,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

元旦的由来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现在,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以公历为历法的国家,都以每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举国放假。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中国元旦节的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