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学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29:45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1

20*年度全市学校健康教育与卫生安全管理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对这次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各位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下面,我就加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提高学校卫生安全水平,并就如何办好这期培训班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使命感

学校教育健康第一。学校卫生工作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关系到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受学校性质、地位、功能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公共卫生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卫生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自03年“非典”事件以来,这一状况已明显改观。近两年来,在市、县教育、卫生部门和各学校共同努力下,全市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基础卫生设施和基本条件,为改进和加强学校卫生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卫生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学校卫生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各地通过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组织执法检查,进行不定期巡查等手段,加强对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指导、督查与管理;多数学校能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责任制,卫生管理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全市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公共卫生事件,为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市学校卫生安全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学校未能把学校卫生工作真正摆上位置,表现为工作措施要求不落实,相关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学校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学校卫生管理规范化、常态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工作要求,具体操作不规范、工作流程不合理,卫生设施设备使用效益低下;校园商店出售的多是劣质食品。三是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比较薄弱,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率上升,体能水平下降,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学校体检工作流于形式,学生体检表上医生不签名、无结论,体检结果不反馈、数据不分析,资料保存不全、利用率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健康教育工作无人过问,对学生群体性不良行为不能实施有效的行为干预。今年春学期开学不到一个月,射阳、东台、盐都等地的少数学校相继发生肺结核传播、感冒流行事件,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给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了很大干扰。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马虎不得,麻痹不得,松懈不得。各位校长、主任、校医都是学校卫生管理者和具体的指导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从关爱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教育教学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指导,提高学校卫生安全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卫生防病能力。

学校人员集中,开展健康教育,投入少,见效快,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控减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发生和扩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学校健康教育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向学生宣传常见病防治知识,并结合不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季节特点,面向全体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二要重视和加强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从最基本、最细微的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三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针对儿童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生理、心理变化发展状况,主动适应,正确面对,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四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辨别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因而中小学生是意外伤害事故的易发群体。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防止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要把预防意外伤害事故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五要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把增强体质与抵御疾病有机统一起来。六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卫生工作实际,普及健康知识,对学生行为实施积极的卫生干预,促进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

三、进一步强化管理与督查,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各项措施和要求。

要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和要求,有效落实地方和学校制定的学校卫生管理各项制度。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要加强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管理:食堂内外环境要保持整洁;及时清理过期变质食品及原料;采购食品及原料必须索证,并保存好进货单,严禁购买无厂名、无产地、无检疫证、价格明显偏低的食品及原料;制作食品必须符合规定的流程和要求;加强安全保卫,防止发生投毒事件;加强学生生活饮用水管理,等等。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方面,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切实将学生晨检工作落到实处,切忌流于形式。一旦发现传染源,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在学校的传播途径。在学生常见病防治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学生体检工作,统一体检项目、体检标准和工作要求;要对体检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把关;体检结果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反馈给学生,对检查出的共性健康问题,要实施群体行为干预,对个性问题,要提出指导性建议。要重视和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应急预案要具有可操作性,预案的内容和工作要求要宣传到每一个责任人,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立即启动,有效实施。强化督查工作,加强对食堂、校园商店、教学场所、宿舍及其他生活设施的检查,加强对食品及原料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重点环节的检查。

四、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学校卫生从业人员素质

我市学校卫生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学校卫生工作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般卫生从业人员,主要指学校食堂、校园商店的从业人员,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卫生知识比较贫乏,责任感不强,个人卫生意识淡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普遍低下。校医、保健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校医、保健教师存在着年龄偏大、水平不高、业务不精、专业意识不强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卫生管理人员多是教育出身,普遍没有卫生背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公共卫生管理学习与培训。

对一般卫生从业人员,着重加强学校内部的岗位培训。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着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和操作能力。

对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校医(保健教师),一方面,我们要求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和岗位要求,主动学习,熟悉学校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熟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和具体的管理方法。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市、县联动,自训和送培相结合,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全市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校医(保健教师)轮训一遍。通过短期集中培训,帮助学校卫生管理人员和校医(保健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我们举行本次培训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同志们丰富学校卫生管理知识,增强学校卫生管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学校卫生管理水平。本次培训班时间两天,共设立了三个专题,分别是:学校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生体检与常见病防治,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讲授。

为保证培训质量,我提几点要求,希望各位积极主动,参与培训:一要遵守作息时间。按照培训日程表上的作息时间安排,准时参加听课,特别是驻盐学校的参训人员,一定要统筹安排好学习和工作,保证所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要严守培训纪律。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交通安全。三要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注意联系工作实际,把培训内容与自身工作特点结合起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四要坚持自学与互学相结合。提倡相互讨论,交互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既可以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五要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把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观念和方法,切实运用到学校卫生管理实践中去,对培训中提出的规范性、操作性要求,要结合实际,在今后学校卫生管理中认真加以落实。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意义;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这就对高校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高校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校干部队伍,使之与高校改革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相适应,已经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了。

一、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研究和开发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是进行文化研究和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高校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与走向,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因此,促进中国的高校发展,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促进高校发展,对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助于提高高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是一个规模庞大,功能职责多元,人员各有专长,思想观念多样的复杂系统,它往往由许多各种学科和各种不同层次的行政组织组成。因此,高校管理作为一个层次高、难度大的管理职业,尤其需要建设一支既具有管理专业知识,又懂得现代科学管理的干部队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就尤其显得十分必要。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助于促使广大高校干部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管理工作的规律,把握管理工作的特点,学会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助于促使高校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一些高校干部尽管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踏实,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观念,导致在工作中总是因循守旧,常常仅凭个人经验和习惯办事,当在发展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就缺乏客观分析形势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助于促使高校干部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自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从而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再次,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助于推进高校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为了适应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将高校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不断推进高校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这就需要大力提高高校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而提高高校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要大力开展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高校干部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积累新经验,善于把握时展对高校发展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开创高校管理的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发展局面。

二、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为我国教育事业和高校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校干部,初步建成了一支整体水平较高的高校干部队伍,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改革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高校改革发展的不断向前推进,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高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还不相符合,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当前的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在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就表现为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例如,不少高校只重视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多招生、多办班、多增收,而忽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而导致教育培训经费紧张,教育培训场地受限,教育培训资源紧缺以及对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殊不知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以及高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长远的竞争实力,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把高校办好,搞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二)在内容上忽视综合业务能力培养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内容上存在过于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而忽视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这种倾向在不少高校都普遍地存在。目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开展主要是以学校党校为依托。这就使得教育培训在内容的安排上,偏重于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管理知识的更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学校党校举办的教育培训班一般时间短,课程设置单一,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很少将理论培训同高校干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因而表现出教育培训内容与新形势下的高校干部能力素质要求脱节的现象。因此,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在内容上实现转变,由过去的过于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转为重视综合业务能力培养。

(三)在途径和形式上比较单一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党校。尽管党校作为对高校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对于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增强他们的党性锻炼,拓展他们的理论视野,帮助他们树立战略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尤其要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个方面,党校的教学资源和培训能力就尤其显得紧缺和不足了。在培训形式上,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要么以会代训,把教育培训班办成讨论会或工作研讨会,要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行强制性灌输。教育培训形式的单一,使得参加教育培训的高校干部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兴趣,相反,部分高校干部把教育培训班当场联谊、交友的场所,交友成了培训班的重要主题,宴请成了培训班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在途径和形式上大力拓展和创新,以增强教育培训对高校干部的吸引力。

三、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对策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高校干部人才,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主要体现在组织保障体系、质量提升体系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三方面。

(一)建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体系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组织保障体系是一个包含多方面的力量的合作,主要体现为以党校为主体,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要成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

作任务繁多而艰巨,领导小组起到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的重要作用,如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班次、课程设置、师资和科研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其次,要确立高校党校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党校暂行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办成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成为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高校党校的培训对象可以进一步扩展,由原来单一的入党积极分子扩展到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同时高校党校的职能也进一步拓展,从而确立高校党校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再次,要明确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班申报管理的制度。高校党校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渠道,但还需要其他途径的补充。高校要鼓励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实际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干部教育培训,并在培训前将培训计划报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备案。最后,要确保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一定的硬件条件作为保障。因此,高校党委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改善办学的条件,解决教育培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提升体系

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务必要重视教育培训的质量。教育培训的质量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和缺乏实效,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首先,要更新教育培训理念。这里所说的培训理念主要包括培训的本质、定位,包括培训者的角色定位、功能和基本价值取向,包括受训者的学习理念和受训理念,等。这些理念的更新是做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先导。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教育培训规划。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有一个系统的规划。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知识补充型向能力提高型转变,由适应性向超前型转变。合理的教育培训规划,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再次,要科学设立教育培训班次。以往的各种教育培训的内容趋同,无法适应专业能力个性化的特点。高校要针对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不同需求,探索有效的培训方法、内容,分层次、分类别地安排班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此外,还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以及优化师资力量。只有在这些方面实现根本的转变,建立起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提升体系,才能使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三)建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以便将各单位、各部门参加干部教育培训的情况纳入其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以此激励各单位、各部门参加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建立干部“述学”和“考学”的制度。高校党委要对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考核方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要求其注重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并将其作为干部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学习档案和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勤制度,以此激励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2010-10.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3

关键词:国外高校;管理人员;培训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多极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为各国的教育事业带来空前机遇与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重任的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是学校正常运作的组织者,是师生员工的教育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政治素养、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寻求对策,努力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执行力。

世界各国已经注意到高校管理人员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针对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工作。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则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立法手段来保证和加强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拟对国外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一评介。

一、培训实施主体

各国针对管理人员的具体培训任务是由高等学校教育学院及特设的学校管理学院负责或由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学会、协会等机构来承担。

在美国,高等教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总体上看,美国对高校管理者的培训工作,由不同的举办单位各自运作,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调控培训质量和培训规模。举办主体既有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也有学术团体和社团组织,如全美教育协会(aCe)、美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协会(aaSCU)、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aHe)、创意领袖中心(theCenterofCreativeLeadership)等。一些公立大学系统也在为系统内部的各个大学提供此类培训服务。日本的文部省负责举办对日本国立大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澳大利亚,有3类机构参与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教育部下设有专门的“培训与提高处”,负责全州教育管理干部以及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工作。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干部几乎都是1个或多个协会的会员,有的教育管理干部甚至参加了4个教育管理干部的协会。在德国,培训分为4级:州立进修学院、区进修学校、地方教育局、学校。加拿大的多数大学中基本都设有教育学院,均开设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课程。在英国,教育管理干部们参加岗前高层次学历培训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此设立了研究生班、博士班和教师在职培训班三种教育管理专业学位性质的培训班。

二、培训项目及内容

(一)美国

目前,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全美教育协会(aCe)、美国公立大学及学院协会(aaSCU)组织的大学校长及高校管理者培训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在培训形式方面富有特色。

1.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校长培训项目

美国大学的管理者基本上由五个层次构成,包括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和院长助理、项目主任、系主任。根据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实际需求,哈佛大学设计了不同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有的专门为其中某一层次的管理者而设计,有的则同时面向几个层次的管理者。例如,校长研讨会(presidentialSeminar)专门面对大学的校长。新校长研讨班(Seminarfornewpresidents)对中层管理者,哈佛大学还设计了管理技能发展培训(mDp)、教育管理与领导能力培训(mLe)等项目,这些项目帮助学院院长、系主任等中层管理者,思考自身职责之外的其他工作领域的各种问题,以求以更宽广的战略眼光进行管理决策,全面掌握作为一个高校管理者的必要技能。总的来说,哈佛大学的这些培训项目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工作需求设计的,项目的最大特点是紧密结合实际,满足高校管理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和全美各地有关机构建立的信息网络,项目设计者及时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培训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更新培训内容,以求为参训者提供最新的、最切合实际需要的管理技能和理论知识。

2.全美教育协会(aCe)的Fellowprogram项目

全美教育协会建立于1918年,是一个对全美高等教育起协调作用的协会。协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对高校管理者进行培训,其培训项目主要有两种:校长资格培训(Fellowsprogram)和系级领导者能力培训(DepartmentLeadershipprogram)。其中,Fellowsprogram是一种综合性的校长领导技能培训项目,为有望成为大学校长的后备人员提供管理技能培训。培训以传授担任大学校长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其内容涉猎广泛,要求学员通过培训深入了解高等教育领导的本质;探究大学管理组织以及战略政策的变革规律;了解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协调校长和董事会、立法机关、工商界、普通教育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进行大学的财政、资源管理、学术事务管理;学习如何制定大学的发展策略,包括教师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学习环境的改善、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更新,等等。

3.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aaSCU)的培训项目

美国州立大学协会建于1961年,其成员包括430多所公立学院、大学和高校系统。该协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高校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提供提高管理水平的机会。为此,协会组织了预备校长培训、首席学术校长培训和新校长培训等项目,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校长以及那些希望成为校长的人。(1)预备校长培训项目的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展望及在此背景下的校长职业发展,校长应聘技能、筹资技能、交际与公共关系处理技能的提高,等等;(2)首席学术校长培训项目围绕学术校长这一专门职位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学术校长职务的特点、学术校长职业生涯的准备、未来的规划;(3)新校长培训项目,为期4天,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新校长上任后的前100天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展开。

(二)英国

2002年11月,英国第一家全国性校长培训基地――国家校长培训学院(thenationalCollegeforSchoolLeadership,简称nCSL)――在诺丁汉大学拔地而起。该学院将最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文化熔铸于校长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上。nCSL的培训项目是按照校长专业成长过程(见图1)来设计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他们既有针对学校中层领导所设计的培训项目,也有针对校长、副校长们的培训项目。校长任职不足3年的需要接受培训,任职4年以上的比较有经验的校长也需要接受培训,让他们通过自我评估,发掘其工作中的优点。完成培训后,可以获得校长顾问证书,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是很重要的领导资源。nCSL的培训项目分为5类:国家校长培训项目、中层领导培训项目、新任校长培训项目、校长岗位培训项目、校长顾问培训项目。校长可以就近去中心接受培训,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交流。

一般说来,英国面对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如:英国教育管理干部协会在制定培训内容时,确定了如下方面:发展领导者个人的视野及领导能力;对学校进行分析;搞好教学管理;交往技巧;学校管理策略;政策制定及执行;财务及账目管理;如何处理好与上级机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社区及家长的关系;正确处理面临的挑战及压力。这些培训内容重点是帮助领导懂得“如何管理”,而不是“管理是什么”。例如,英国西北教育管理中心的培训内容包括:(1)法律;(2)人际关系;(3)学校工作重点次序以及长期未来计划;(4)当今学校和社会的研究;(5)学校课程及其评价的检测;(6)对于面临生源减少的学校收缩计划的实质性练习;(7)时间管理技巧;(8)教职工挑选、训练和评价;(9)学校组织和决策等。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为大学副校长、系主任、高级官员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人员等提供各种培训,他们提供学校计划与战略方向、高级领导的未来角色、领导方法与价值等方面的研修主题。培训时间一般为5天。一些为该校行政人员提供的项目旨在提高学员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个人领导和组织效益的战略,包括:加深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认识以及高等院校的运作,小组学习探讨领导问题、大学面临挑战,提高个人技能并建立交流信息的网络,达到学有所用。澳大利亚的中昆士兰大学(CentralQueens-landUniversity),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校内和校外岗位交流、职业咨询等数十种提高进修的形式。一般说来,培训内容包括:(1)文化管理;(2)政治领导;(3)领导反思;(4)组织管理;(5)教育领导;(6)组织领导;(7)教育管理。

(四)日本

日本的文部省负责举办对日本国立大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分为国立学校校长级培训、国立学校课长级培训、国立学校事务长级培训、国立学校课长(事务长)助理培训等项目。此外,日本各大学还自办各种专题培训,管理人员都可以参加。

三、培训实施的途径

各国一般把管理人员培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岗前的资格培训。这些国家的公立学校均确定了严格的干部选取程序。例如:美国和加拿大都规定,入选的管理人员必须取得学士学位以上、有教师资格证书、有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育作过集中学习研究、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还必须参加资格培训的学习,成绩合格者才能取得管理人员资格证书;2.岗后的提高培训。随着教育改革对在任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对他们的岗后培训。例如:美国规定任职5年后的管理人员要继续参加培训。英国1995年开始由国家教师培训署(tat)制订并实施“教育管理干部领导与管理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新上任的教育管理人员提高领导能力和综合管理技能。

在培训方式方法上,强调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广泛运用讨论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如美国高校管理人员培训的三种做法分别是哈佛培训项目的案例教学、aCe培训项目的校外见习制、aaSCU培训项目的导师制。哈佛培训以课堂教学为主,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见长。培训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知识,分不同专题和板块,紧密结合学员的兴趣和工作需求进行传授。另一类是事实剖析,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培养学员面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决策技能。案例教学是哈佛培训的重要特色,也是培训的主要手段。哈佛大学多年来举办大学校长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的情况表明这种培训模式效果很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aCe的Fellowsprogram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校外见习,即学员可以到见习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现场观察校长们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做出决策,及时提问,即时交流。因为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实际上,最难掌握的是实践技能和经验,它不像理论知识,可以直接从书本上学习到。而aCe安排学员到学校进行见习,目的就在于让学员学到课堂里无法传授的实际经验和实用知识。aaSCU培训实行导师制,即为学员指定一名导师,对学员在培训期间内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指导方式包括安排短期见习和访问活动、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决策建议以及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等等。导师主要由高校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并且愿意担任导师的校长担任。

在加拿大为管理人员候选人开实习课,候选人在有经验的指导者引导和监督下,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亲身实践,指导者是督学或教育行政官员。德国的进行修学院的培训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听课学习;第二步,返回本地区组成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第三步,回到自己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完成学院课题,这期间培训教师还要到学校进行具体指导。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培训方法,实现了学员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管理能力。

在日本,除部长级培训一般以听课为主外,其他培训还要开展研讨实习,学习结束时学员需要解说测验或者提交小论文等。一是有关某一专题探讨的文章、报告或论文。在高等教育领域这是最熟悉的一种材料形式,最典型的是以论文集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学习。二是案例资料。在许多重要的管理技能培训中,此类资料是为支持相应的活动而专门设计的。它要求学员在学习这些资料之后,自己或与团体一起开展某些针对性的活动,要求学习者有更多的集体参与,比如,案例学习、测验、问卷、练习等。三是远程学习或开放学习资料。

参考文献:

[1]nationalCollegeforSchoolLeadership,prospectus[DB/oL].省略.uk/index.cfm/pageid=1df,2003-02-22/2003-03-18.

[2]Departmentofeducation,Scienceandtraining,nationalReportonHighereducation(australia),Canberra,2003,Chapters1,8.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4

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xx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5

关键词:信息化;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67-03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正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核心人物,在目前的机制下,校长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建设速度,从硬件设施、资源建设到师资培训、教育应用等方面。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如果没有校长的有力支持是难以有效开展下去的,一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也是要看校长自身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力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速度,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也成了现在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校长培训机构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教育的理念和培训方向,并通过课程实施来达到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标。我们尝试通过分析温州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课程体系来研究如何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校长培训是由有关组织机构提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训练和教育的活动,旨在改进学校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结构,改变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质量、效能的活动。

我国自“八五”至如今的“十二五”期间,一直重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培训效果,培训目标逐渐从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转移到以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为主,并且培训课程也有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趋势。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校长培训机构的教育活动还着眼予校长的管理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上,还没有把“教育信息化”内容真正纳入到现代校长的培训工作中,还没有很好地把信息时代校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体现在培训课程设置中,还没有将信息素养的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更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使用。

我们收集统计了近几年来温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其所开办的温州市校长提高培训班就是针对温州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的,其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统计见表1。

根据表1统计,在约300课时的培训课程中,没有体现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大部分课程是围绕校长的教育管理与现代教育理论、理念而设置。其中,涉及教育管理内容的有107课时,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为70课时,而且不包括选修专题里的内容。

我们又对正在培训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有关校长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了温州地区56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试测和访谈,根据反馈结果,对部分调查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校长问卷发放60份,收回问卷56份,回收率为93.3%,有效率为100%。本次研究调查涉及整个温州地区的中小学(小学、初中、高中、完中),包括主要市县乡镇以及农村的学校。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知,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校长信息素养现状都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表2。

统计以上数据可知,从校长视角来看,校长的信息素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由于每题最高分值为5分,所以,校长掌握的信息素养的内容仅仅只有60%左右。其中,第11、12题的内容是让校长对自身信息素养做评估、评价,结果表明,校长也深知自身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不足;第5、6和15、16题的内容分别属于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信息思维模块的内容,结果表明,这些内容是校长信息素养最薄弱的环节,亟待提高,其中,第5、6、15题的内容更是校长信息素养的弱中之弱,值得关注。因此,各种培训机构在开展校长培训时。要重视在课程设置时是否有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要注意针对中小学校长薄弱环节进行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置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第六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作为校长培训机构,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划,根据当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选择和开发出既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使校长在实际培训学习中学有所得,通过培训能真正解决校长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注重培训课程的时代性原则。信息社会里教育的现代化不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这一切无不冲击或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要使中小学校长紧跟时代步伐,必须以教育的新理论、管理的新知识、教学的新方式超前地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培训学习,提升校长们的管理思路,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从理念上真正提高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2.注重培训课程的务实性原则。中小学校长是教育系统最基层的管理者,身处基础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他们面对实际,研究实际,处理实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来参加校长培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管理学校能力,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开设的培训课程除了应有一定的理论要求,还应该注意实用性和操作性,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把校长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落到实处。

3.注重培训课程的灵活性原则。由于校长个体的差异,对关心和感兴趣的领域也会有较大的不同,培训内容既不能任由差异存在搞“一刀切”,又必须正视校长队伍的客观现实,着眼点要放在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一方面,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安排一些必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以菜单形式灵活安排一些专题讲座,校长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工作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

4.注重培训课程的网络化原则。由于校长的工作繁忙,集中培训学习的时间有限,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很多培训课程知识需要反复加强学习才能掌握,不是几个课时面授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培训课程应该逐渐网络化,打造“网络+面授”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校长培训课程,也是在培养校长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三、有关信息素养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在设置校长培训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校长实际工作需要和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针对校长信息素养的薄弱环节,如信息知识技能掌握不够、信息思维和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以及具体的图像处理、视音频处理以及网页制作方面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校长的信息素养、校长的个人成长角度来开发构建相应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体系。

1.适当调整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对教育理论学科的教学,由于校长多数是由一线教师选拔而来,有过丰富教学经验,且基本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大学里已经系统上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压缩,甚至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规的部分,可加强教育管理实践课程的比例,结合中小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案例教学,可安排经验交流、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以更加符合校长工作实际。

2.增设和完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校长的信息化素养会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故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在设计开发有关培训课程中要考虑融入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可重点放在适应现代教育管理和教学创新的信息素养,掌握学校教育技术规划和网络管理规划能力,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方面。根据侧重不同,可以按必修和选修形式来安排培训课程内容(见表3)。

在“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专题中,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些比较流行的应用软件,如winRaR、aCDSee、mediaplay、Realone、premiere等的基本操作,目的是了解文件压缩和解压缩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音频、视频播放及编辑工具对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处理;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专题中,要求初步操作Dreamweaver,制作一些简单的网页内容,重点学习校园网的规划与管理;在“教学系统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专题中,要求理解教学系统设计,能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如authorware等软件),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基本设计理念,基本掌握一些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在“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专题中,主要是了解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了解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意识,能基本掌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在“教育信息化方法研究”专题中,要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能提高信息素养模型所包括的几个主要方面,如信息意识、信息思维,还要改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方法等。

3.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例如,“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教学系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制作成三分屏网络教学课件、习题资源库,面授结束后,校长可以自学上述课程。建立在线答疑交流平台,每位校长都是这个平台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问题探讨与交流。

四、结语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在校长培训过程中,其信息化素养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素养,特别是在纯粹技术层面上要求可以很简单,甚至可以不懂操作技术,更多是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宏观层面上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主观意识,既要有信息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又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做出贡献。

校长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小学校长时要通过设置课程培训方案和合理运用培训平台,抓住“整合”的关键点,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为突破口,提高校长们的自信心,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学校管理能力。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6

关键词: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才作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才能实现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价值。高校党校是培养高校党员干部、高校师生中入党积极分子和学习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种矛盾状态亟需高校党校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其关键是要从教学理念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实现转变。因此,在高校党校传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培训方法和提高培训质量,已成为全面提升高校党员干部(含学生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大课题,对于高校的建设发展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党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重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一)日益活跃的学习需求与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使得教育培训缺乏时效性

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社会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强,传统的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内容和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从历年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情况看,培训内容基本是由培训者“一厢情愿”设计的,缺乏前期的需求调研,往往只是涉及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注重任务、形式和眼前,忽视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岗位特点、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全面提高培训对象综合素质的要求,这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的要求有相当距离。同时,对于培训的质量评估,只是在培训即将结束时,向学员们发放教学评估表,让学员现场进行测评,没有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回访。由于缺少事前的培训需求调研及事后的培训质量跟踪回访两个重要环节,严重影响了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效果最优化的实现[1]。

(二)日益增长的培训人数与培训条件制约之间的矛盾使得教育培训组织难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和高校实体的扩张(如多校区办学、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参加党校学习的人数急剧增加,即使是举办一期常规的党课培训都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如安排教室、学员管理、教材编制、印刷和批阅试卷等工作,都需要时间和人员上的保证。而大多数党校由于人员编制紧张,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常规工作任务,无法对整个培训过程实施规范、有效的监控。同时,由于不少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情况,当为不同校区众多师生组织教育培训时,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很难统一,因此党校教育培训一般多考虑和选择不同培训对象的时间“空档”,这样很容易造成培训时间跨度大、培训工作缺乏连贯性、培训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也给党校的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①学校高层管理者不属于党校培训对象。

(三)亟待壮大的师资队伍与高水平主讲教师匮乏之间的矛盾使得培训缺乏实用性

从党校培训师资来源分析,各高校党校的培训教师多为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中的领导干部(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因为工作性质不同,不一定都适合主讲党校教育培训课程,只是因为职务和资历的优势而勉强应对,所以其讲课并不一定受学员欢迎[2]。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因为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各类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加之党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因长期得不到培训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阐述的多是一般性规律,介绍的多是一般性经验,从理论到理论,导致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感和前沿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由于党校教师往往是具有丰富资历的老教师,知识结构新颖的年轻教师往往无法进行授课,这就导致青年教师很难有锻炼的机会,于是党校便沦为纯服务管理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也就无从说起。

二、改进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1234”设计思路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高校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先进的网络学习管理平台,构建e-Learn-ing学习体系,形成电子学习、集中培训、工作项目研究三者并行结合的新型培训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逐步形成“1234”的总体结构:“1”为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为两种主要学习方式:在线教育方式和传统面授方式;“3”为三类参与者:高校教师、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4”为四大知识资源库:通用课程资源、定制课程资源、自主课程资源和辅助资源库,这四块重要的内容资源构成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二)“陀螺式”培训结构

高校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应该能够涵盖整个高校,满足培训对象的实际学习需要,同时,整个体系必须协调配置、协调运转,好比一个运动中的“陀螺”,我们称之为“陀螺式”培训结构。

1.三级架构:倒“金字塔”式结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以将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师生员工(包括高校教师、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基层管理者(包括正副科级干部)、中层管理者(包括正副处级干部)①。对于这三类人员的培训侧重点各不相同:一般师生员工的培训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基层管理者的培训侧重于基本管理技能和通用方法;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侧重于部门决策领导能力。对应于这些要求,高校党校的培训体系也包括三级架构:操作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和战略决策培训。这三个层次组成上述的一个倒“金字塔”结构。

2.一条“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源泉,也是高校组织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它渗透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的行动上,作用于人的内心深处,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高校党校工作的主线可以将整个高校组织成员紧密地凝聚起来。

3.转动起来:协调配置、逐步深化高校党校教育培训的陀螺式结构应该实现“理论—实践—评估—制度”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高校党校的教育培训体系不仅要求各要素协调配置,还要求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一系列课程、讲座的孤立活动。要想保持这个陀螺式培训结构的平稳运转,就必须用鞭子不断地抽打它,给它加力,而这条加力的“鞭子”就是培训、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同时,在设计高校党校培训整体架构的同时,高校还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整体推进并逐步深化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运行。拿“陀螺”来比喻,高校党校的整体运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让陀螺不空心”,即为各类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培训课程,这是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是“使陀螺转起来”,即不仅高校党校形成协调运转的系统,而且对整个高校的绩效提升发挥作用;第三层次是“使陀螺成为一个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自我反馈的有机系统”,即让整个组织走向学习型组织,使每一位学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断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良性开展[3]。

三、改进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党校教育培训的课程重构

1.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通用课程、定制课程、自主课程和辅助课程。通用课程指基本适用于所有党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对于学员基本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包括《中国共产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群众路线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等。定制课程是定制面授内容,指适合于特定对象的业务知识培训课程。由于培训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单一的通用课程只能起到思想层面的指引,但实践操作层面还需要根据需求因人制宜,通过定制课程的岗位培训来强化业务实践能力。如:某一院系的党政干部调任资产经营类部门的领导前,应增加诸如企业管理、经济学、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培训,使其具备新岗位的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自主课程指根据个人兴趣而非强制性的可选择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能够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组织培养和选派党员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辅助课程指案例库、行业资料等。

2.教师资源

师资主要分为内部师资和外部师资。内部师资可以在原有党校专职教师的基础上吸纳部分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进入党校教师队伍中,如:可吸引从事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党校教师队伍中。而外部师资可以通过吸纳兄弟院校或者对口扶持高校的教师或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专家充实到本校党校教师队伍中来,采取党校间协同合作、共享部分师资等教育资源以减少教育成本、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3.学习内容分配的层次安排

具体而言,高校党校培训内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安排:①中层管理者培训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沟通协调能力培训、如何指导下属、如何完成特殊委派、如何转变管理方式制定战略决策等内容。②基层管理者培训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沟通协调能力培训以及如何进行时间管理、项目管理、辅导下属制定工作目标和完成工作计划等内容。③一般师生员工培训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有关重要精神和文件、沟通协调能力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安全和健康培训、员工发展等内容。

(二)高校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制度改进及实现策略

1.制度改进

首先,建立和完善党校组织建设机制。由高校高层领导组织党校的管理工作团队,建立外部联络、教务管理、资源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或人员负责制度,形成定人定责、系统管理的组织体系,保障党校的正常运行。其次,建立和完善学习需求调查制度。包括就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评估等相关内容的全面调查,或从高校实际需求出发,确定需求方案,由党校工作人员将整个需求方案面向全体学员进行满意度调研,并将调研结果进行汇总评估,确定最后的培训计划内容。将上述流程形成制度,保证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第三,建立和完善学习过程管理制度。从学员的出勤管理、党校的培训计划落实到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管理,保持充分的数据支持,从而不断修正课程内容、学习安排和培训计划,激发培训学员主动学习的热情,保证学习内容的新旧更迭、学习制度的合理有序。第四,建立和完善学习效果评估制度。包括党校对于学习活动的验收程序、考试的组织安排以及最后与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奖惩机制衔接的制度,使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并且体现在利益奖惩上,保障学习机制在组织内部的迅速推广。

2.实现策略

首先,实行“一把手”工程。高校党校要实现上面所述的制度改进,必须坚持高校党校是“一把手”工程,通过党委书记自上而下的直接灌输、狠抓落实和广泛动员,可以迅速在高校内部构筑起全新的管理制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部门或人际摩擦,提高高校党校工作的效率。其次,实现学习管理平台的智能化。为了实现高校党校工作的跨时空培训目标,需要建立混合式培训体系,即建立在线教育方式和传统面授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这需要通过购置或者开发先进的、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平台来实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使党校教育培训的所有环节,包括需求调研、制定计划、组织培训、学习反馈等在该平台的相应功能模块上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使高校的党校工作绩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党校必须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业务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高校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才能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师生员工队伍,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高校根本宗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曾银芳.地方高校党校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303-304.

[2]张慧欣,陈尚华.创新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模式的若干思考[J].价值工程,2010(31):299-300.

[3]杨思卓.新型企业大学构建的“八一模型”[J].现代企业教育,2014(9):18-22.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7

[关键词]区域体育产业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作者简介]方安(1980-),男,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经营管理;韦军(1971-),男,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保健康复。(广西南宁530012)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83-0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推动了东盟各国在人才资源合作领域寻求合作。各级体育院校应抓住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的契机,大力开展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为该区域国际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国际意蕴

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大大转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原有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方法主导了当今教育培训的潮流。运用国际视野审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应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对于师资培训的宝贵经验,兼顾培训模式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合作战略需加强国际协作,整合教育资源,在各级体育院校中成立体育培训机构,沿用国际化继续教育理念,培育优质体育师资人才,构建服务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通过理清体育产业与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关系,建立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平台,能够更好突破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语言、业务和技能的瓶颈,为双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实智力基础。

二、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性质定位

1.特色性。特色性是指体育院校特有的、能够吸引东盟各国高校关注和提升合作愿望的培训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各级体育院校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特色性强调的是培训环境、师资力量、资质认证、实践环境等核心要素。培训教师队伍要根据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与形势,开设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体育经营、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等培训课程,满足东盟各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燃眉之需。

2.民族性。民族性的本意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和表现,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展了龙舟、龙狮、武术等一批具有健身和娱乐双重功能的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其产业发展价值不言而喻。2009年6月举办的中国—东盟龙舟邀请赛便是一项促进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典型赛事。因此,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应作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化的杠杆,体育院校要利用各类民间节庆活动,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和赛事,完善其竞赛机制。

3.国际性。国际性是指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教育理念应与国际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相符,体育院校通过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创新特色。用教育培训提高东盟各国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此外,体育院校还应加大文化产业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国际旅游热潮,将滑水、摩托艇、空中跳伞、沙滩排球、冲浪、潜水、帆船帆板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项目融入其中,开拓体育休闲旅游市场资源。

4.应用性。应用性是指体育院校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按照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拟定培训内容,培育符合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体育院校可以借助于正在规划或已经启动建设的广西体育产业城、南宁李宁体育园、平果体育产业园等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园区作为高校体育师资经营管理体育产业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体育院校可以利用依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现有桥梁作用,以访问、邀请、观摩和举办赛事等形式,提供受训队伍与广大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交流机会。

(二)构建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1.加强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大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对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作用十分显著:一是精品课程能够发挥体育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优势,利用各种教育培训环节展示品牌、特色和专业优势;二是体育院校可以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等精品课程的教育精髓融入高校体育师资的培训模式之中,进而加大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2.加大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广泛开展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建立健全竞赛制度和赛事研发,是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策略之一。游泳、举重、跳水等南方地方优势项目在选材、训练与竞赛体制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是赛事策划、商业运作、产业开发的基石。龙狮、龙舟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东南亚也十分普及,社会活动需求量高、利润空间大。

3.切实发挥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能够为中国—东盟体育文化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完善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体育院校加大继续教育投入与研究力度。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还可加大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院校的合作力度,为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主体内容

1.培训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对象是从事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技能教学,拥有思考与分析体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同时参加培训的总体需求存在差异的高校教师群体。因此,培训需要围绕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受训对象的需求科学地制订培训计划,根据东盟各国体育产业与培训学员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专家讲座、学术论坛、人才交流、赛事实践等多元培训形式。

2.培训师资团队的遴选和组建。培训师资的遴选,可由实践型、协作型、学术型等不同风格的师资组成,尤其是对体育经济、体育管理、民族体育、运动竞赛等专业师资的选择。对于优秀培训团队的组建,应从国际化教育培训的角度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培训内容,利用选送外派、学者交流、在职教育、定期研修等渠道,采取以会代训、案例教学等模式,组建一支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行业专家、权威人士所组成的、年龄结构配备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3.教学的运行和质量监控。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大力提倡教学进程从内容到能力、教学研究跨课程整合、创建校园学习型社区、双语互动教学等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培训部门通过开展有关体育赛事和产业经营领域的互动研讨,对教学、考核和教学效果反馈实施效果跟踪,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此外,要重视培训的实践环节监控。一是在培训师资队伍系统传授专业技能时,注重对教学内容中的观摩、交流、比赛等实践手段的质量评价;二是充分利用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体育中心、训练基地作为高校体育师资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平台,并且关注受训队伍对于体育赛事的筹划、组织、运行、管理等实践环节的运行效果。

4.培训档案管理和培训评估体系。档案的建立和培训效果评估是记录高校体育师资培训过程,不断创造体育师资丰硕成果的重要依据。培训工作作为体育院校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项发展战略,必须站在现代教育管理的高度,将培训归案管理视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在继续教育中心成立培训的专管机构,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统一为管理文件、培训教材、受训师资信息、培训队伍资料等培训数据进行数字化储存。培训评估是判断教育培训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能够对高校体育师资培训起到监控和反馈作用。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要求体育院校充分考虑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培训目标等与教学质量相关的诸多要素,培训职能部门采用访谈、观察、调查、反馈等方法实施教学质量跟踪和监控,不断优化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三、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类型及其资源整合

国外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把理论培养与实践训练放在同一阶段进行;另一种是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里分别侧重理论和实践,第一阶段以理论培养为中心,辅之以实践训练,第二阶段以实践训练为中心,辅之以理论培养。2004年至今,借助中国—东盟经济战略合作这一契机,冠以中国—东盟头衔的青少年培训基地、妇女培训中心、法律培训基地、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等基地先后在南宁、桂林等地成立。有关双方人才教育与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或体育活动可谓方兴未艾。中国—东盟国家语种教育、中国—东盟留学生教育、高校体育师资进修培训、广西高职与东盟人才教育合作模式等关于教育与培训的活动陆续举办。实践证明体育院校利用多渠道的资源整合,可以形成以下三类高校体育师资的培训模式。

(一)高校体育师资的交叉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交叉培训模式是指体育院校应加强与体育机构或体育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力度,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交叉培训,提升高校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作为一项实施东南亚体育人才继续教育的体育人力资源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文化机构和民间的合力,建立产、学、研、政合作机制,争取国家和地方以及东盟方面在政策、资金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作为一项体育人才国际合作的特色课题,逐步建立完善后方(国内体育和文化部门)和前方(中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的常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使领馆在中国-东盟体育合作发展方面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联络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是指培训要以国家、省、市三级行政关系作为培训工作的导向,借助三级纵向的管理、科研和技术力量,为师资培训内容的研究提供教育质量保障。同时,利用国家、省级和地市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隶属关系,为培训学员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筹划、经营和管理活动提供机会。例如,由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和广西体育局主办,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平果县承办的“首届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论坛”就开创了中国—东盟体育产业文化交流的先河,为构建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三)高校体育师资的横向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横向培训模式是指体育院校应建立与同类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以参观、访问、会议、竞赛组织等形式定期开展有关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学术交流,达成高校体育师资联合培养合作框架。整合体育院校之间的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与不同高校体育院系之间的长效培养机制,通过合作举办研修班、培训班、学习班等活动,在培训中坚持横向合作的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利益平等的理念。实现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杰.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27).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8

摘要: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小本培训为主。依据小本培训的特点和意义,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小本教师培训:(1)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2)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3)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关键词:校本教师培训 新课改 组织机构 目标计划 考核评价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

编辑整理本文。

带来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2]裴跃进.校本教师培训概念内涵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4).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9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小本培训为主。依据小本培训的特点和意义,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小本教师培训:(1)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2)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3)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带来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教育培训学校管理篇10

关键词:校长培训;专业化;向度

中图分类号:G4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01—03

一、培训、校长培训、校长培训专业化

解读校长培训专业化概念的基础是对培训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对校长培训性质的整体把握。培训通常被理解为对从业新人岗前和在职从业者进行的一种旨在提高与改善其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活动,“培”指向目的与方向,“训”指向方式与方法。培训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参与:高层领导者提供政策、方向和支持,培训机构提供资源、方法和制度,各级管理者积极推动,培训者有效组织培训,学员认真参与。培训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流程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制度子系统。培训流程子系统包含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开发、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过程要素;资源子系统包括课程资源、培训师资、经费支持、后勤保障等要素;制度子系统包括培训管理机构与职能、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培训师资管理、培训纪律、档案管理、培训经费管理。三个子系统协调运行,才能使培训富有实效,发挥培训更新完善参训人员知识技能结构,改进其工作态度、价值观的职能。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对拟任或在职中小学校长进行的一种职位培训,即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使校长不断更新完善教育理念,形成对校长职业角色的准确认知,掌握学校管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促进校长专业成长和学校及师生的发展。中小学校长队伍结构复杂:从校长群体来看,不同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不同的基础教育发展社会条件,也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不同要求,形成了不同的校长地域文化;就校长个体而言,校长任职年限、年龄学历结构不同,个性特点千差万别,任职学校发展状态不一,各具特色。因而,校长的培训需求不同,培训类型也多种多样。从培训的层次类别角度可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骨干高级研修。而从参训校长学校类型角度可分为小学校长培训、初中校长培训、高中校长培训;从参训校长工作地域角度可分为城镇校长培训、农村校长培训;从参训校长岗位分工角度可分为正职校长培训、教学校长培训、德育校长培训、后勤校长培训等。从培训目的、内容与方式角度划分,校长培训类型就更不胜枚举了。

从静态角度理解,校长培训专业化是对以中小学校长为培训对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培训工作整体水平的界定,可以理解为专业水平的校长培训,是校长培训工作的理想状态和工作目标。培训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校长培训又不同于企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有其独特的专业化向度。

二、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向度

向度(Dimension),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我们将向度概念引入对校长培训专业化的思考,希望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全面认识校长培训专业化问题。笔者认为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向度由培训流程向度、培训资源向度和培训制度向度构成。培训流程向度指向培训活动过程,资源向度主要指开展培训所需要的资源支持,制度向度是培训流程、资源提供有序进行的保障。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向度主要包括培训流程精细化、培训资源专业化和培训制度系统化。

(一)培训流程精细化

培训流程精细化是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课程开发、培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价等五个基本流程的实施达到专业化要求。一般地,培训需求信息应从对国际国内教育宏观发展趋势的把握,从胜任校长职业角色的素质要求以及校长个体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三方面着手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培训策划者要洞悉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教育改革前沿信息,研究国家教育新政策、新法规、新规划以及对中小学校长的新要求。从中小学校长角色结构着手,侧重对校长能力结构的分析,学习掌握胜任理论分析模式。研制问卷,随时向参训校长进行调研,了解校长对培训需求的个人表达。综合三方面情况进行培训需求确认,根据分析结果和培训目的设计培训方案,确定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培训课程开发是培训方案设计的核心部分,决定着培训的成败。专业化培训课程既能够满足不同校长的需求,又能够引领校长的发展需求,为其专业发展助力。建设满足不同学校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校长的不同需要的丰富培训课程资源库是课程开发专业化的基础性工作。一门培训课程的开发则结合培训需要、指向培训目标达成,在培训课程资源库中进行筛选组合,确定培训模式,优选培训师资,完成课程设计。在培训组织实施环节要求培训者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突出参训校长的主体地位,做好细致周到的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制订严格培训纪律,有序组织推进培训进程。在培训活动结束之前应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反应评价问卷调查,了解参训校长对培训方案的评价;追踪参训校长学习效果,选择时机对参训校长知识、技能、态度改变情况进行测量;深入学校观察、检验参训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运用;全面评价培训项目对校长专业发展、学校改进的实际帮助。

(二)培训资源专业化

1.培训人员专业化

人是最重要的培训资源。培训人员专业化指的是培训师资和校长培训专门机构培训者的专业化。中小学校长在其职业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是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既是价值领导,又是教学领导、组织领导,承担着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要求中小学校长具有国际国内局性的宽视野高站位、良好的预见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领导力和出众的沟通力。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兼职培训人员队伍,主要有五类人:一是培训机构的熟悉培训流程、掌握培训规律、在校长培训方面有研究专长的专职培训者;二是高校、科研院所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教育理论专家;三是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智慧的优秀中小学校长;四是熟知国家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法规的政府官员;五是校长职业相关领域的社会名人。其中,第一类是专职培训者,后四类是兼职的培训师资。兼职师资的选任往往根据培训需要,挑选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行政官员,他们的讲座风格独特,对校长教育启发效果显著。很多培训机构组建了庞大的兼职培训师资库,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保持兼职师资队伍的高质量。校长培训专职培训者的专业化是培训人员专业化的核心和难点。培训者专业化要求专职培训者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懂得校长成长规律,善于培训项目策划,长于培训方案设计,开发丰富培训资源,精于培训课程研发,熟悉培训基本流程,规范使用培训经费,细致协调后勤服务,也就是说培训者能够精细化运作培训项目。与此同时,还要求培训者热爱校长培训事业,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长期致力于校长培训研究,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并善于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校长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创设培训情境,满足校长的学习愿望,引领校长的专业发展,成为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者。目前,我国专职中小学校长培训者主要指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与综合大学、科研院校相比,从业者的平均学历水平偏低,参加专业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对自身综合性角色定位不清,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急需大幅度提升。

2.培训课程体系化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提高校长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培训课程体系化是培训专业化的核心标志。校长培训课程体系化指校长培训课程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递进性的整体。实现课程体系化目标需要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教育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校长专业标准为参照,以校长个体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为路径,以校长岗位胜任能力分析为手段,通过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校长岗位胜任能力分析、课程开发和课程分类体系建设等步骤,经过长期在培训实践中积累完善而达成。以岗位职责及校长岗位胜任能力分析为基础开发培训课程,以专业理解和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结合校长个体专业发展阶段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出的范畴与程度,确立课程群的分类标准,形成适用于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提高培训和骨干研修不同层级培训的课程菜单,再细化到对不同岗位具体专业知识与能力分解,建立分岗培训课程菜单;为了满足校长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还应在以上通识与分岗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上,建立更加丰富的校长自主选择、实践经验课程体系;课程的呈现方式力求现代化、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势的变化,为保持培训课程体系先进性,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应随时对课程充实、调整和完善,保持动态化。总之,课程体系化需要培训管理者和培训者对校长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思考,把握核心要素,掌握其实质性结构,建构课程体系并进行动态管理,使之不断丰富完备。

3.培训经费专项化

培训经费是培训专业化的物质性资源,是任何培训赖以正常乃至高质量运行的保障。随着各级政府对校长培训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培训经费的投入水平在不同区域都有所增加。目前,全国各地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投入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校长培训专业化水平的差距。为了促进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教育部应提出各地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来源、额度等指导意见,地方政府根据相关政策,确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专项经费制度,规定相应经费来源、额度比例、增长幅度及不同层级培训人均经费标准,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监督指导培训机构规范使用培训经费,保障培训教育服务的专业品质。

(三)培训制度系统化

1.培训机构专门化

与很多国家相比,我国条状的教育行政力量是比较强大的,校长培训从国家教育部到省、市、县(区)教育行政层层有专门机关负责、层层有人管。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和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长春),分别负责全国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园长的骨干培训项目,对各地中小学校长培训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承担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培训,提高其对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认识,提升其制定地方性校长培训政策法规与规划的能力;承担培训者培训活动,成为校长培训的工作母机;当然,行有余力还可以接受地方委托培训项目。各省、市、县纷纷效仿成立干训办(部)、省级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体依托省、市级教育学院和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完成校长培训工作。伴随着全国大多数省级教育学院改制,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逐渐加入校长培训行列。十多年来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尝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印证了原有四级校长培训体系的不可替代性。当然,来自大学的学术冲击对四级机构的发展不无益处。无论怎样改革,全国四级校长培训体系格局已定,其分工协作的机制仍在延续,为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奠定了培训机构专门化的基础。

2.培训制度体系化

培训制度是高水平开展培训活动的保障。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国家层级的培训制度如《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已经陆续出台。我国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政策导向,客观地把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核心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地方教育行政会同校长培训机构联合进行培训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建立校长培训制度体系:(1)构建地方性基础教育发展愿景,制定地方性校长培训规约,如《山东省校长培训规定》;(2)定期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如《“十二五”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整体架构阶段性校长培训目标与培训体系;(3)确立校长管理与培训制度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立校长培训与校长任用、评价、提拔、奖励等配套的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管理部门对各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核制度;培训检查、督导与评估制度;各培训机构为规范培训活动而建立的系列化培训执行与管理制度,如项目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及管理办法等。

[参考文献]

[1]钟祖荣.教师和校长培训应走向专业化[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