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十篇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十篇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3:22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1

>>国内农业领域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物联网热点问题研究物联网发展与技术研究物联网发展问题研究物联网与信息发展关于物联网研究思考及发展与问题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物联网的发展与关键技术研究Lte与物联网的融合现状和发展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现状与发展研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现状研究城市物联网发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工商管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品鉴国内物联网领域发展趋势国内为物联网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ipv6对于互联网与物联网发展的研究国内人才评价研究热点与对策分析佳木斯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辽宁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2-03-01.

[2]B.C.布拉德福.文献工作[m].伦敦:克桑斯比·拉克伍德公司,1948.

[3]邱均平,王明芝.1999—2008年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0(02).

[4]D.普赖斯,著.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等,译.北京:世界科学社,1962.

[5]叶鹰,潘有能,潘卫.情报学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蒋颖.1995—2004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共词分析[J].情报学报,2006(08).

[7]邓中华,孙建军.网络环境下共词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8(12).

[8]夏治坤,冯炜雯.基于共词分析的电子商务研究热点探讨[J].商业时代,2011(35).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电力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K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5-0187-0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智能电网成为了我国电力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智能电网的主要思想是以信息技术来改造现有的能源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因此,通过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来实现对电网各个基本元素的实际控制,以加强对电网的管理,同时构造出一个基于信息网络的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和信息管理等方式来监控和管理能源的使用,以提高电力系统在能源转换效率、电能利用率、供电质量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以达到能源的最合理利用状态,这就是智能电网的思想[1]。而这一思想的实现,离不开电力电子技术、通迅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技术正是这些技术的有效体现。

1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智能电网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智能化、一个是开放性、另一个是信息的共享性。所谓的智能化,就是实现电网的稳定控制智能化、电力调度智能化、交流变输电自动化、各种配电自动化、各种继电保护自动化、用户电力信息采集自动化;所谓开放性就是指各种形式的能源,能够随时随地,顺利地接入主干电力网,实现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生物发电、核发电等各种发电形式的有效并网;信息的共享性就是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信息技术,构建以信息化、数字化为特征的电力信息共享系统,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有效协同性[2]。

综上所述,智能电网的的关键技术包括了先进的参考量测技术、适应于智能电网的先进通信技术、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智能电力调度技术、高级电力电子技术、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等。这其中,适应于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前提和保证。

2物联网技术的分析

物联网技术最早是在美国出现的,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当时的目的是能够通过各种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以及定位技术实现物流、零售等行业的智能化,以提高工作的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而后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各国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又吸收了数字通信、云计算、模糊识别、数据挖掘以及语义分析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融合处理,对物理世界的高度认知和智能化的高级决策控制系统[3]。

物联网技术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有助于智能电网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实现用电检查、电能质量监测、负荷管理、线损管理、需求侧管理等环节的高效一体化管理目标。

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网miS的基本构成

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这三个层次同样应用智能电网miS系统中,感知层主要由一系列硬件系统构成,主要完成的功能是数据的采集,所使用到的硬件设备有各种传感器、RFiD、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网络层完成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局域或广域网将感应层收集来的数据传送入数据中心;应用层是构建智能电网miS数据处理中心,接受来自网络层的数据,根据实际智能电网的处理需要设置相应处理功能,完成对智能电网状态参数的管理和控制,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4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网miS的软件组成

智能电网信息中心主要实现的是原始数据的编码、认证、鉴定、计算等功能,同时在物联网信息中心,还设置了相应的算法库、样本库、信息库,以便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的决策做准备,主要的软件功能如图2所示:

5结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物联网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电网管理的智能化,因引物联网技术将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及用户交互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为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树勇,李树芳,李兰欣.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127.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3

关键词:物联网;一体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9-02

abstract:thepapergivesadetailed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teachingmethodinthecourseofinternetofthings.thestudyissuitablefortheteachingmodeofthecourseofinternetofthings,whichissupposedtoimprovethestudents'comprehensiveskills,hencetorealizetheteachinggoalofapplication-orient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theintegratedteachingmethod

物联网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联接起来,通过无线网络采集实时动态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应用范围覆盖面广,人才需求旺盛。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方面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核心,强化系统设计和软硬件编程能力,使学生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

1物联网专业课程特点

物联网专业包括了物联网传感技术、物联网接入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1]。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高级嵌入式技术(a8+linux应用开发)、ZiGBee技术应用及无线网络、物联网信息安全、Linux系统开发、云计算、嵌入式Linux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1]。

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软硬件课程。这些课程涉及面广、实操性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决定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手段。

2物联网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物联网专业的创建时间短,涉及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对本院物联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培养目标,没有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惯性思维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仍然按照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而不善于应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注重对知识被动机械地记忆存储,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差,走出校门也只是“半成品”。

2)教学过程单向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比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体系来开展教学,重点讲解语法、概念、规则,这些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多数学生不能及时消化,而教师为了赶进度,只能按部就班的继续讲解新的知识,学生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3)理论与实践错位

目前很多院校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分开的,在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先讲理论,后安排实践,且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实践课时远低于理论课时,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学生上实践课的时候,很多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教学效果当然差。

4)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课堂上教师主要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理论课没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嵌入式类课程中,多数要用到单片机、开发板之类的硬件设备,很多教师讲解的时候都是纯讲理论,而不会现场实物演示,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思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他指出“教、学、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体的,“做”是核心,教学都要围绕“做”来开展[2]。简单地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其实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资源,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要很好的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需要以下几个条件:配套的教学场所、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和比较详实的教学实施计划[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保证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职业所需必要技能[2]。

①建立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培养生产服务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物联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包括物联网节点能力、网关能力、传输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集中体现在培养这些核心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电路基础、数据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物联网上位机开发、RFiD技术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平台)、物联网产品管理与维护,实践实训课程包括:物联网认知实习、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物联网上位机开发实训、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实训、无线传感网组建实训、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作为支撑,因此,依据专业核心课程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了物联网应用层、通信层和感知层三个层次,关键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接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和安全技术的主干课程,结合实践实训课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核心课程中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RFiD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感知层组建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采集层(感知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无线通讯)与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中数据传输层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践实训课程模块是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方向和特点,以“岗位驱动”的模式建立相关的核心课程、实训项目,以项目实训入手,让学生们快速地进入角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可以直接进入实践岗位。

②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

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界线逐渐淡化,课堂教学既包含理论,又融合了实践操作,对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培养或引进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物联网专业建立时间晚,对口的专业教师少,尤其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培训渠道,如:(1)校内培训,对缺乏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对口教师进行集中培训;(2)国培省培,委派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各地物联网专业教师集体培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交流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校企合作培训,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的实时需求、运作模式和新兴技术,参与企业研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提高专任教师专业素质,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③安排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强调理论教育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有所转变,首先教学内容应该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理论知识的安排必须围绕实践技能展开,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教学形式应该从理论课偏多转变为理论实践结合,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也可以边听边操作,用实际操作强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4]。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改变了过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连贯、自然地衔接起来,教学、演示和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灵活,课堂生动,突出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消化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④设计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的做还体现在安排与课程配套的实训环节。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特点,优化整合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实践、综合实训实践和创新设计实践,每个实践层次都有各自的实践环节,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项目、物联网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操作。

⑤创建灵活适宜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强调对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对每个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控制。同时,不拘泥于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增加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考核以实际动手操作方式为主,更客观、更全面地衡量每个同学的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

4总结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准则,研究适合于物联网专业的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丽嵘.应用型高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5(9):67-71.

[2]朱大虎,王晓平.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1(3):11-132.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4

关键词:物联网;LeD;室内照明;智能化;绿色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飞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人们对未来生活开始了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基于物联网的LeD室内照明系统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将对LeD室内照明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而且充满智慧”,这也预示着它将带来一场全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融入物联网的LeD室内照明系统必将为人们提供未来生活方式的全新解决方案。

2.超越传统:基于物联网的LeD照明系统概述

2.1 LeD室内照明系统的现状研究和预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照明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追求节能和环保,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即照明的健康化、艺术化、智能化。LeD的微型轻巧、不易碎、色彩丰富、便于形状和光色组合等优势为这种照明灯具的系统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如今以互联网和传感网为基础,照明系统网络化、智慧化成为可能。在物联网环境下,室外成员可以利用远程计算机或通信设备通过互联网对室内照明设施进行监控;室内照明发生故障时能自动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进行报警,而室内照明制造商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指导用户排除故障或对家电进行售后跟踪服务;室内照明能够记录主人习惯和生活方式,利用情景感知技术提供一种人与家电、环境的自然交互,可以预测,以物联网这一广阔平台为基础的室内照明系统必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未来室内生活的主角。如下图

3.基于物联网的LeD室内照明系统的设计趋势

随着“物联网”普及以及“智慧城市”这一目标的逐步实现,设计师在对物联网的LeD室内照明系统进行探索研究和设计之时,也将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展开。

3.1 全面感知:聪明能干的自适应能力

物联网LeD室内照明之所以“聪明能干”的首要原因在于其自适应的特征。基于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RFiD射频识别等技术之上,通过其内部的传感器及微处理控制系统等,物联网的LeD室内照明能够“感知”环境,根据变化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最适宜及最自然的服务。物联网的LeD室内照明系统嵌入的传感器可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同时采用先进的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根据自身条件、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工作方案,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刻保持最佳状态;物联网LeD室内照明系统还可通过对用户习惯的学习,替用户省去大量状态设定地操作,使用过程更加轻松便捷人性化,一旦用户习惯改变,物联网的智能LeD室内照明系统也随之产生新的自动设定方式。例如,LeD照明系统根据智能冰箱开启的大小而自动调节灯具的明暗程度;智能热水器则会根据室外温度和季节,通过用LeD照明系统的灯光颜色变换提醒用户水温和用水量。

3.2 智慧解决:智能可靠的自管理能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物联网的LeD室内照明系统具有智能可靠的自管理能力,物联网LeD室内照明系统不再仅仅局限于设计工程师所设定的程序框架,局限于被动的接受和执行指令,局限于单一的判断推理处事“思维”,而是发展成拥有多种思维方式,能够自主识别、自主判断、自主学习、自主作业的自管理智能系统。

除了对照明灯具自身的控制,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对生产流程工艺的运行参数,生产的环境参数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LeD灯具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通过智能化控制,能够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生产线运行安全,还可以有效控制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结语

互联网高度发达、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广泛运用为LeD照明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发展平台,也为“智慧生活”规划的实现,为创造更加便捷、舒适、安全、智能、绿色的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目前,室内LeD照明系统处于发展时期,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室内LeD照明系统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绿色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LeD照明系统不但绿色环保,节约能源,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美化居室环境,给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照明。基于物联网的LeD照明系统的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人类的照明生活将会更加智能和舒适。

参考文献:

[1]李世国.物联网时代的智慧型物品探析[J].包装工程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应用;环境监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3-0094-0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当前人们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建立起了物与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这对我国的环境监测带来有益的启示,将这一技术运用在环境地监测中,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从而为人们对环境的实际情况了解与掌握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因此需要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使得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进一步地提高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应对的措施,对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阐述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含义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建立物与物之间相联系的互联网,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发展和延伸的信息技术,从之前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向物物之间联系地发展,物联网包括3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层、感知层以及应用层,网络层是指在物联网的系统中,通信信号和网络中心,其中包括了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等中心,感知层在物联网的系统中主要是传感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GpS、识读器等,通过感知、识别各个物体的方式采集信息,而应用层则是指物联网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向,目前,物联网技术与各个行业相结合而到广泛地应用,实现行业发展的网络化与智能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便利,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质量、效率控制的目的[1],尤其在环境监测的应用中,通过物联网的传感器能够有效地收集环境中相关信息,然后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信息传递给监测人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在应用中,物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地限制,从而促使了信息地传递质量与效率地提升,这对环境监测的效果以及环境保护都带来积极的意义。

2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具体的应用策略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环境监测合理性与有效性,下面从大气与空气地监测、生态监测、海洋监测以及水质监测4个方面分析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及在物联网的技术支持下,可以有效地为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数信息,进而提升环境监测的效率。

2.1大气与空气监测

在大气与空气质量的监测中,主要针对的是大气中环境与降尘地检测,明确大气中空气质量的情况,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地运用,能够通过自动监测的方式实时对大气的状况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实现对空气质量有效检测与管理的目标,为管理人员制定出科学地管理方案以及紧急天气的应急预案带来方便,使得空气质量的变化减少对人们身体伤害。除此之外,针对空气中的污染严重区域实施监测,以及对易爆、易燃区的监测[2],在物联网技术地应用中,能够对空气污染物以及易燃、易爆物的含量进行判断,如发生超标的情况,通过传感器及时发出信号,从而有效地规避事故发生。

2.2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把监测区域实施划分,然后根据实际的监测区域对传感器地使用,一方面是通过传感器监测环境情况,另一方面是在通过传感器实时收集信息,再通过物联网实施信息传递,从而使得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较好地管理,此外,物联网还可以对生态信息进行接收与传递,然后再清晰地显示出区域的环境状况,从而对生态监测提供有效的信息,此外,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应用与生态监测的过程中,还可以为生态监测建立一个实时性的定位表,在这个定位表中,可以有效地获取最佳的生态数据并通过传感器的途径传输给管理人员,便于管理者对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现状做出分析,在物联网地帮助下,提高生态信息的传输效率以及传输质量,从而为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有效性[3]。

2.3海洋监测

物联网监测技术应用和海洋的监测中,主要是将传感器的网络置于海洋中对应的监测点,并在无限信息传递方式中,将海洋的实际状况反应给管理人员,从而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对海洋中的现状充分地掌握,尤其是对海洋中的污染问题进行实时监控,把海洋中富营养化以及重金属的污染等情况加以监测,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做到有效获得关于海洋以及海洋中生物的情况,为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带来了具有提供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料,通过不同的连接点获取监测点情况,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监测环境的质量。

2.4水质监测

水资源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整个人类乃至自然界都可以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由此对水质监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对水质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进行严格得检查,从而保证人们的饮用水是符合相关质量的规定,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地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水质监测工作还可以有效地发现水体污染,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地影响,由此在物联网这一新型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它感知层面的各项仪器,能够对水质进行科学地分析,将水质中各种元素的含量以及水质信息,在传感器的作用下,传输给水质管理人员,通过分析这些有效的数据[4],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其中水质分析,给人们的健康饮水带来积极作用,此外在结合物联网实时监控措施,可以实现水体环境数据的整合和采集的目的,再经过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加以分析,从而使得水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科学的解读,从而有效地提高水体监测质量,促进水质监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结论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中,物联网这一新型的技术在当今的社会中也得到较好地发展与应用,而这对环境监测来说,可以借助于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在收集环境信息、传输数据以及为工作人员提供分析资料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是提高对环境进行监测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中带来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规避环境监测中所出现的不合理情况,这对积极推动我国的环境保护质量以及实现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容会,王晓亮,陈震霆,等.物联网技术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15):20-24.

[2]魏东,全元,王辰星,等.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例[J].生态学报,2014,3(7):2821-2829.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改善措施云计算互联网+

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经济国际化快速化网络化的急速发展过程中,物流管理占据企业管理的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中,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利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核心技术的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技术,核心技术的提升是加速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在一些超速发展起来并且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不得不承认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资金缺乏、投入到物流管理的人员不够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物流的发展特色,承担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让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必须纳入其竞争力之中,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提供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的能力,对提高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一、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职能中,大多数企业存在对物流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物流人员会被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搬运工的工作,物流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有时候从属与其他部门之下,没有独立有力的执行力度。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配备,人才队伍不健全,整个单位对物流管理的控制力较低,认为物流的管理可有可无。虽然当前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资金相对充足,但是总体规模仍然有限,人员不够充足,考虑减少开支,专业高素质人员的配备自然不足,受此影响,一些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会降低身价,自愿或被聘请到中小企业中工作精心进行物流管理,没有很好的管理人才及队伍制度建设,其他后备资源都聊胜于无。

除了经费不够充足,人员安置不合理是主要问题。我国毕业的一批物流学生,大多会从事简单的送快递的物流,很好最后发展自己,走向真正的物流管理,并且将物流管理当成奋斗的职业。物流管理实践操作中,更是没有运用到现代化技术,一些人员基本的电脑知识,根本使用适应不了现代化物流行业的管理发展模式,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高素质物流管理成为空谈,基本的物流人才是在其他部门进行调度而非管理的,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下的物流发展,还是基本是就是开车配送物流,其他的升级模式还是没有普及。无法科学合理的调节物流管理工作,中小企业有时候的仓库人员替代领导,发出指令,造成人员不听指挥,甚至有时出现严重物流与其他配合脱节的现象,缺乏系统的供应链,从而导致物流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的有效改善措施,必须提上日程,否则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物流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针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的有效改善措施

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意识,将其作为单位单独发展的部门,需要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提高中小企业各部门的整体协调性及一致性。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信息互联网系统。重要的乃至最为关键的是,加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启用高素质的人才,配备齐全相关配套措施。“互联网+”和云计算,都是“互联网+各种传统有形或无形的行业服务”的重大改革部分,单位的与用户、买卖直接之间的服务、整个企业的发展生态链条要进行深度融合、重新组建并且创新发展。在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下,中小企业应该调整好资金及后备金的安排使用,加快提高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整体的单位发展大环境,人才培养要有现代化意识,跟进最前沿的技术水平,专人管理物流网中的发展,对提高物流产业的管理,完善物流的职能起到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强物流管理人员的培养,物流产业不断发展,对物流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人员在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要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物流管理人员能力提升,是一项复杂过程,必須根据物流产业需要,有目标的去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物流管理人员需要给予一定的考核机制,鼓励办法,从而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物流管理的专业技能,熟悉掌握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应用互联网的现代化手段,将技术与实际相结合。

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问题的提出,总体上要有效增强各个中小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打好组合拳,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加强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的大发展贡献中小企业独特的精干能力与不可或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J].李伟利.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6).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陆燚.时代金融.2015(17). 

[3]云计算在博物馆信息化中的优势[J].车玉生、丰博.北方文物.2015年第2期. 

[4]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耿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9). 

[5]浅谈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问题[J].王志鹏.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2). 

[6]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欧阳斌.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6]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分析及其改善措施[J].何梅芳.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2).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7

abstract:inrecentyears,underthepromotionofgovernmentatalllevels,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etofthingsinChinahasenteredintoanewera.internetofthingshasbecomenotonlytheindustryfocusconcerningvariousbusinessesbutalsothesocialhotspot.However,itdeservesourattentionthatsomeproblemsdoappearinthedevelopmentofinternetofthings,suchasemphasisontheconceptbutignoranceofthepracticaluseofinternetofthings.thisarticletriestoevaluatethecurrentsituationofregionalinternetofthingsindustrywithfuzzymathematicalmetho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orientationofregionalinternetofthingsindustry.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综合评价;产业定位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comprehensiveevaluation;industry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175-02

0引言

物联网产业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代表着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帮助我们事先社会生产生活中信息感知能力、信息互通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广阔的行业应用需求。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物联网不仅成为牵动多个行业的产业焦点,更成为民众普遍接触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物联网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社会各方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物联网概念而轻视其实际应用。

因此,对物联网产业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评价对象的确定

要做好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首先必须确定评价的核心内容。对于物联网产业而言,其核心内容就在于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文献和专利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18项物联网关键技术,如表1所示。

除了评价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对象(地区)也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的重要步骤。自从物联网产业被列入国家新兴产业目录后,我国各地相继颁布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珠三角地区普遍处于物联网产业规划与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之下。因此,本文以处于珠三角地区的S市为例进行评价,以期能够在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2物联网产业综合评价

由于物联网产业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缺乏专门的物联网统计数据。为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模糊综合决策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具体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竞争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环境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确定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备选方案个数,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③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对同一上层指标下的各下层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两两比较矩阵。

2.3综合评价在上述权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模糊综合决策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S市在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发展极其不平衡。其中射频识别技术、色度传感、三维定位三项技术较高,而低功耗无线网络、角度传感器、碳粉浓度传感等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规划S市物联网产业时,应从这些关键技术中寻找思路。

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射频识别系统等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因此,S市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时,应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水平,着重培育物联网产业链,重点发展应用于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具有较大需求的领域。

3结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着手,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物联网产业评价模型,设计了物联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S市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樊梨.我国物联网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7):26-27.

[2]黄卫东,岳中刚.物联网核心技术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47-53.

[3]罗瑞华,尹磊.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0(18):60-61.

[4]唐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8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物联网;一体化维护

基站指的是一种功率高、信道多的双向无线电发送机,其一般固定在同一地方。在4G网络日渐普及的背景下,基站的数据传输效率与功能大幅度提高,而为了满足这一发展现状,需对基站维护进行创新。基站维护包括基站硬件设备的保障与故障处理,比如供电设备的巡检、基站故障硬件的更换等。目前,在4G移动基站维护中,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为了弥补传统维护模式的不足,对4G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一体化维护日渐受到业内的重视。

一、移动基站一体化维护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展、业务种类的推陈出新及技术的进步,电信运营商对移动通信基站的运维效率、维护水平及维护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运维急需从面向设备、网络过渡到面向市场和业务。为此,必须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以使基站运维工作步入综合化、集约化的道路;实现对设备、信息、人力等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以提高运维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强化市场、业务对维护管理的支撑作用,进而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体系。总之,代维工作走向一体化、综合化是大势所趋。针对移动通信基站的一体化维护,其实现步骤如下:建标立制管理模式创新优化网络运维流程体系、打造一流网络运维体系建立综合代维管理体系先试点、后推广提升能力、全面推行总结提高、持续优化。其中,管理模式创新要求运营商及代维企业建立标准化、统一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并积极探究代维管理新模式;综合代维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启用电子运维系统、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实行代维综合管理、实行统一平台指挥协调,并最终实现如下功能:线路资源管理、实时监控、代维费用管理、派单系统、绩效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对线路的管理、巡检管理等。总之,通过对移动通信基站进行一体化维护,可提高通信网络的维护能力,以实现网络运行的高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移动基站一体化维护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钉钉软件实现远程签到考勤打卡、外勤通、车务通等功能。外勤通是企业外勤业务监管服务产品,能够为外勤人员提供信息查询、汇报、考勤等功能,进而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外勤通系统由手机端程序及后台两部分组成,手机端安装一个简单的程序就能实现数据查询、数据提交和GpS数据自动上传、后台系统监控等功能。中国移动车务通是基于GpS卫星定位和LBS基站定位技术,采用车载终端能够实时采集车辆运行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返回后台处理,从而为企业车辆提供定位、监控、调动和防盗等功能服务。移动基站的考勤打卡功能体现在能够实现多种智能打卡方式,充分利用科技将多种打卡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并能够灵活的设置考勤打卡时间,解决企业的单双周考勤、不同时段考勤等问题。同时,移动基站一体下的钉钉考勤打卡具有智能请假的功能,对于婚假、年假、病假、事假能够捷申请,方便审核管理,智能统计分析,实现集团的统一化管理。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继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之后,物联网技术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其目前已渗入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成为4G移动基站维护的创新方法。4G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数量激增,其大大增加了系统与设备的维护难度,尤其是从2012年至今,无论是基站数量、设备维护人数,还是维护成本的投入量,增速皆非常快,继而增加了基站的综合维护成本。基于物联网的4G移动通信基站维护是一种基于固有ip网络的新型维护系统,其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是采集基站数据,然后是汇聚数据至物联网的节点,使之呈网状分布。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资料经硬件主机传入网络管理中心,并逐一完成信息数据的筛选、分类及存储。同时,基站一旦发生运行故障,则随工单告知维护人员与故障相关的监测数据与故障信息,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另外,物联网技术亦可应用于基站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以实现对维护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工作评估及维护记录存储等。

三、结束语

总之,基站的建设与维护是实现4G通信网络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在4G网络逐渐取代2G、3G等网络的背景下,应按需创新基站的维护与管理手段,以降低基站维护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及提高基站的运维管理水平。

作者:周国荣单位:甘肃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维护分公司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9

关键词:未来网络;物联网;数据中心网络;云计算;系统级故障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3-01-02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现已成为一种涉及多学科、高科技的应用领域,其性质从一个以科研为主的网络逐步演变为全球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之后,出现了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等,与原有互联网的矛盾逐渐凸显,这些矛盾已经影响到网络的可持续发展,这使得对新一代网络的研究提上日程,于是催生出“未来网络(Futurenetwork)”[1],如今未来网络技术的研究成了炙手可热的新领域。未来网络也叫“下一代网络(nGn,nextGenerationnetwork)”或“下一代互联网(nextGenerationofinternet)”,学术界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2]。

1未来网络的研究规划

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了“nGii(nextGenerationinternet-

initiative)”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开发规模更大、速度更快的下一代网络结构,提供更为先进、实时性更高的网络应用服务,实现更快速的交换和路径选择,同时保证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两项未来网络计划:未来互联网网络设计计划(FinD)和全球网络创新环境计划(Geni)。2007年欧盟启动第七框架计划,建立欧洲未来互联网研究和实验项目(FiRe),投入达4000万欧元。

我国为了彻底改变互联网落后于人的现状,抓住未来网络发展机遇,部级的战略研究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国家示范工程项目(CnGi)”于2003年酝酿并启动。以此搭建我国第一个未来网络实验平台,致力于未来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2未来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物联网

物联网[3-4]较早的定义是由mitautoiDCenter在1999年提出的:在现有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限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以实现物品自动识别和信息互联共享功能,并且能够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未来超级网络,即物联网。

2009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全世界为之沸腾,物联网再次掀起热潮,许多国家将发展物联网技术纳入重大信息发展战略之中。

“智慧的地球”利用物联网技术试图改变政府、公司和个人之间的交互方式,从而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物联网在欧洲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已被正式立为欧洲战略性发展计划,作为全球第一个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于2009年正式出台,该计划标志着欧盟国家层面上将物联网的实现提上日程。同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之后,物联网也成了我国的研究热点,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将物联网作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重点发展方向。此外,新加坡公布了“智慧2015”,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都在加快未来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5-6]。

2.2数据中心网络

数据中心网络[7]是指数据中心内部通过高速链路以及交换机连接大量服务器的网络。数据中心网络的核心是由数万台高性能服务主机按照新型拓扑连接而成,通过网络为各类用户提供大数据处理服务。数据中心网络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结合“设备虚拟化”理念,承载了网络中大部分的服务请求和数据存储量,提供高效率的大数据运算功能,为客户业务提供高性价比的数据服务平台,体现了一种网络服务集中化的思想。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总量大约为350万个,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地区。其中,美国和欧洲的数据中心数量几乎占据全球总量的一半。关于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成果有软件定义数据中心(DCn)、“openFlow”网络交换模型[9]、国内学者刘晓茜等人提出的“雪花结构模型”[10]等。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虚拟化,高速化,集中化,支持大数据将是数据中心网络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2.3云计算

云计算[11]是一种可以调用的虚拟化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以根据负载动态重新配置,以达到最优化使用的目的。云计算由web服务和网格的演化、发展而来,故而云计算与这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世界级大公司亚马逊、微软、谷歌、英特尔等均提出“云计划”,例如Google的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的网络应用程序、iBm和Google联合进行的“蓝云”计划、亚马逊云计算awS(amazonwebService)计划等[12]。

2.4云安全与系统级故障诊断

在未来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反病毒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型网络发展的安全需求,应运而生的是云安全技术(Cloudsecuritytechnology)。云安全技术的思想就是通过云端的服务器,即时搜集海量的病毒库信息,对使用者的本地端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达到网络共享信息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反病毒技术,云安全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云中病毒样本是从大量客户端收集的,相比传统病毒库更全面,提高了查杀病毒的能力和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用户在病毒查杀时需要耗费大量计算机资源,而云安全技术将查杀病毒放在服务端,节省了计算机用户本地的资源耗费,客户端体积更小,功能更强。

为了使未来网络能够健康的发展,“系统级故障诊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系统级故障诊断的大致思想是:让系统中的处理机相互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确定故障处理机。现有的系统级故障诊断研究成果包括:基于pmC模型的DSD算法,基于Hopfield算法的Compete算法、集团算法、基于pmC模型的遗传算法、人工免疫诊断算法、神经网络诊断算法,以及笔者提出的方程诊断算法[13-14]等。笔者首次建立pmC方程模型的定义(即pmC模型的方程描述),针对传统的图论诊断算法离不开t-可诊断性和相信大多数(即假定系统中故障机的台数少于处理机总台数的一半)的特点,引入绝对故障基等概念,并充分运用集团工具,在不以t-可诊断性和相信大多数作前提假设的情况下,找到了求pmC模型全体相容故障模式的具体方法——方程诊断算法。

3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

未来网络在不久的将来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不妨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网络的发展前景作一个合理的预测。

3.1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的激增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多媒体技术大规模的发展与应用,用户和终端规模进一步扩大。若以城域网为单位,用户规模超千万、终端规模超亿将成为未来网络的重要特征。pC的普及以及宽带费用的降低,使得一切都不是问题,未来网络全民时代的到来自然将不再是传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预测,截止到2020年,全球未来网络用户将增加到50亿。

3.2未来网络的智能性

未来网络的智能性主要表现为,通过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直观、友好的应用。目前,关于未来网络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触屏电脑、查阅资料、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简单的智能控制方面,未来网络的智能化发展空间还十分广阔,如智能性决策系统、分布知识库系统、智能性分布控制系统、智能技术等。未来网络的智能化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

3.3网络多媒体

未来网络把人们所需要的多种形式信息转换成具有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形式。目前,数字摄像输入、压缩解压、语音声控输入等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视频存储、语音存储等多媒体存储技术,彩显、彩打等多媒体利用控制技术,以及n4mX芯片等多媒体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多媒体技术和未来网络技术的结合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未来网络的多媒体性将为人类日益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和保障,成为未来网络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4结束语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关于未来网络的研究,在未来网络架构、网络性能、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在进展迅速的同时,未来网络的安全性、路由可扩展性、信息甄别等是未来网络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继续推进并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增进全球范围的交流合作,必将实现未来网络规划,为全球网络体系带来一个划时代的技术飞跃。

参考文献:

[1]林闯,贾子骁,孟坤.自适应的未来网络体系架构[J].计算机学报,

2012.35(6):1077-1093

[2]谢高岗,张玉军,李振宇,孙毅,谢应科,李忠诚,刘韵洁.未来互联网体

系结构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2.35(6):1109-1119

[3]SanjaySarma,DavidLBroc,k,Kevinashton.mitautoiD

wH-001:thenetworkedphysicalworld[R].massachusetts:mitpress,2000.

[4]HaraldSundmaeker,patrickGuillemin,etal.Visionand

ChallengesforRealisingtheinternetofthings[m].Luxemborg:publicationsofficeoftheeuropeanUnion,2010.

[5]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

子学报,2010.38(11):2590-2599

[6]钱萍,吴蒙.物联网隐私保护研究与方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30(1):13-20

[7]张伟,宋莹,阮利,祝明发,肖利民.面向internet数据中心的资源管理[J].

软件学报,2012.23(2):179-199

[8]王聪,王翠荣,王兴伟,蒋定德.面向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网络体系结构

设计[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49(2):286-293

[9]商云飞,徐明伟,李丹.互联网路由设备与协议节能研究综述[J].电子

学报,2012.40(11):2290-2297

[10]刘晓茜,杨寿保,郭良敏等.雪花结构:一种新型数据中心网络结构[J].

计算机学报,2011.1:76-86

[11]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4):

32-37

[12]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29(9):

2562-2567

[13]宣恒农,张大方,张明.pmC故障模型的方程诊断[J].电子学报,

2003.31(5):694-697

物联网技术及现状思考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有更好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所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主要成为了当今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有着非常大的潜在价值,但是如果对于其发展现状不能做好有效的把握和了解,对局发展态势不能做到客观准确的分析,那么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不能做到准确的评估和预测。这会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繁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更好的确定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1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利用移动接入技术将不同的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其能够实现用户对无线网络服务的应用。具体进行分析,在技术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就是以ip宽带服务为基础的技术支持,其主要通过各类的移动终端作为媒介,可为用户提供十分优质的网络服务[1]。在移动终端的层面上,移动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用户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网络获取的一种服务。与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优势,即打破了以往的手机通讯受限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并促进了两者之间有效的融合。通过对移动互联网运行方式和实现方式的理解,其实效性、便捷性、共享性、移动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其主要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信息的最新性。

1.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客观角度来讲,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虽然发展存在着良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wLan没有较高的利用率,这会导致移动互联网不能正常的运转,而蓝牙的传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也不符合其经济的原则和科学的发展战略[2]。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网络环境的主要问题,这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移动设备的精确识别和准确连接。同时对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蓝牙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数据的传输和运送效率。可以说这种问题阻碍了移动互联网功能的实现和发挥,也不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定位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定位精准度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基于此,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应该将提高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合理性,降低网络接入的资源消耗,提升网络定位的精准度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2.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2.1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化融合的发展

近些年来智能化发展渐渐的成为了各项网络技术的代名词,很多移动互联网设备,开始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智能化发展作为一大发展目标。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得十分许,而且其传统的输入和传输方式也无法满足当前不断日益增长的移动端用户需求,这将无法为广大的信息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网络服务。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有机的将智能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当前和未来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重点问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滑行接轨将会成为一个现实,所以在信息的传送方面,需要将互联网技术的原有特性予以保留,在不断满足规模化的前提下,也要提升移动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2.2互联网技术与精确定位技术的融合发展

从当前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追踪和定位技术将会有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其效率和实时服务也更加的准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和精确定位相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其共同发展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进定位技术的更加精准,同时也可以助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对于高效精准定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多种定位技术的重叠,需要重点对移动互联网的感知能力予以强化,对于网络定位的技术和信息资源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这能够更好的确保其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交流方式的进步,而且对于提高定位品质和定位效率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2.3互联网技术雨雾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网络技术的综合发展下,物联网也开始渐渐的衍生,物联网是it行业在当前和今后所发展的一个重要对象,它具有十分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当前物联网在很多领域都具有较好的应用,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力推广。当前环境正在不断的丰富和提物互联网的功能,将提升物联网信息的传输速率和有效性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高度结合,是这两者联合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需要采集网络的信息,同时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时别,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更好地将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而且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技术接入方式的创新。当前现有的接入方式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所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弥补相互之间的缺陷,未来还需要在信息传输和设备节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网络世界将会呈现出一片美好。

3.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要分析,笔者认为,作为移动终端用户,在切身感受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发展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在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会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它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