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十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十篇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5:07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1

我真的走进一个浓浓的春天里来了,在这个小小山城的一夜春睡,似乎分外的香甜,当我在一夜淅沥的春雨中醒来,我仿佛听到了画眉鸟儿清丽而婉啭的叫声,春雨的气息从窗外飘来,而春山春水厚重的绿色也从窗外扑来,春天在这里仿佛箭似的把我的身心穿透了!春天就这样来了,像一个慈祥、宽厚的长者,他用他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慰着经历了一个萧杀的冬天的你,他为你搬来灿烂的花和厚重的绿,他要你在他宽厚的胸怀里舒展疲惫的身心呢!

公园里树木是郁郁葱葱,花草在风中姿态优美,湖边的柳树姿态秀美,假山上桃花香味四溢,远处的油菜充满生机金黄一片,我陶醉在春天的怀抱,眼前的美景使我依依不舍。啊!春天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柔柔地小草拂着裤管,春的气息那么真实地贴近肌肤。有露珠停留,在叶尖坠坠不肯滑落。不肯滑落的还有春天的色彩,明亮而轻快。不敢太急,徐徐地移动脚步,印下一条清新的痕迹,象是春天不经意抹过一笔淡淡的油彩。是怕惊动一些梦和呢喃,还是怕春天的手指搔痒心底的某个地方,怕有些人和事纷扰我的思绪。徐徐而行,徐徐而行……

各式各样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这些花虽然不名贵,但它们用自己的点点姿色点缀着这青春的草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大地。成群结队的蜜蜂,呼扇着黄色的翅膀,嗡嗡地忙着采蜜;那五颜六色的彩蝶,也成双成对地翩翩起舞。

你看,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而每一种特定的形态,都包含着特定的生命信息。无论是高大的,还是弱小的,都要经历着有生也有死的历程,也都有稚气和成熟的时节。无论是引人注目的,还是平淡无奇的,都要沿着那特定的时令轨迹,在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里,完成一段生命的壮举。也无论是否有名有分,无论是生在富饶的家园,还是长在贫瘠的沙土,所有所有的在春天萌生的万物呀,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尽全部的热情,谱出一曲生命的颂歌。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苇边钻出来放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一阵阵沁人心肺的花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边歌边舞。

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

踏上软绵绵的草地,微风吹拂,小草们纷纷摇动身子,争先恐后地睁大好奇的眼睛,欣赏这神奇而又美妙的世界。我不由俯身,它们的颜色是如此的青翠欲滴,这新鲜的嫩绿一定是春——这个多彩的调色盘中最美丽的色彩!

春天到了,一只只小鸟叽叽喳喳地,聚集在树枝上唱起了歌,声声清脆,宛如铜铃;一朵朵花儿奔放地开着,红的黄的,五颜六色,不时传来阵阵香气,唤醒了大地;一根根柳条绿了,一条条溪水清了,在那湛蓝的天空中,正飘荡着软软的白云,奇形怪状,满满的,都是春意。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2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3

[教案一]

《沁园春・长沙》写作教学教案

写作目标:在完成诗词《沁园春・长沙》阅读教学之后,让学生对该词上片景物描写部分进行扩写训练,锻炼学生的想像和对景物描写的能力。

写作要求:根据诗词《沁园春・长沙》上片景物描写部分进行再现式扩写训练,要抓住景物特点,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性,并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250字左右。

写作指导: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交待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

2、具体描写的景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形绚丽的秋景图。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3、观察、描写景物的角度:由远及近,从上到下。

4、描写景物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定点换景法和移步换景法。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描写来选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做到详略得当,层次清楚。

[教案二]

《药》写作教学教案

写作目标:学习完鲁迅小说名篇《药》,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里的一段对话。让学生进一步揣摩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进行情境式对话训练。

写作要求: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里的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写作指导:师生再次回顾原文《药》第三部分相关内容,抓住夏瑜和红眼睛阿义对话内容要点,根据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进行再度开发,合理想像他们的对话情境,扩展对话内容,有重点地进行刻画与描写。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列出了该片断描写的写作提纲。

环境及地点:监狱

人物及其身份:夏瑜――资产阶级革命者

红眼睛阿义――看管犯人的牢头

性格特征:夏瑜――坚贞不渝,无所畏惧,宣传资产阶级革命,至死毫不动摇。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4

阅读能力的考查无非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对“形式的鉴赏”,解决“怎样写、写得怎样”的问题。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七课后练习三,下面几句话写的很好,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那里?而2006中考零距离第47页第2题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前者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形式的鉴赏”;后者则是考查学生对这句话深刻含义的阐释,属于“内容的理解”。当然,有时会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如:《变色龙》一文中,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既考查“内容的理解”,又考查对“形式的鉴赏”,难度自然也就加大了。

二、“开放”的本质和意义

开放,就是选点自由和理解自由。你比如说,在分析《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一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一段时,可供我们选择的知识点很多。首先,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景物,各种颜色的搭配,给人以秀美之感,以此来表现雪后小山的秀美;其次,从“妙”字入手,来描写雪光、雪色及雪态;最后,从修辞入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动人的雪态美景。这些知识点的选择,对学生来说是自由的。“开放”,不等于漫无目标。一般地说,这样的试题往往要求学生再所学的语文知识中,譬如在体裁、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知识系统中,选择一个点,结合语境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考查的本质,一是尽力为学生提供较为均等的机会,二是引导学生做能力的迁移,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不做点的规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另一方面,对学生怎样理解其作用而言,首先是要鼓励他们能够进行分析,然后近一步要求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有的学生甚至能够在所学知识系统之外发现很好的点,做出的分析合情合理,我们更应该鼓励。

三、“开放性试题”答题的一般规律

例如:“终于有一天,寒冷消失了,春天好像触到我的额头,空气中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香气,后院窗外,一只可爱的小鸟叽叽啾啾叫着,仿佛催促我:‘快出来啊!’”(注:“我”为盲人)这段景物描写的挺好,请你自选角度,说说好在那里?分析这道题有如下几种答案:

(1)这段景物描写,是从触觉、嗅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春天美景的,抓住了盲人感受外部世界突出的个性特点。

(2)这段在描写春天景物时,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写,充分表现出“我”在春天来临之时的喜悦心情。

(3)这段在描写春天景物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展示了春天的特点。

(4)这段在描写春天景物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鸟当作人来写,把小鸟的叫声当作人的呼唤声,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5

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将景物写得形象生动逼真,从而达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嗅其味的艺术效果呢?

一、立即抓住写作主体

“主体”即指作文题中的描写对象。见到写景状物的题目,要立即选准观察点,抓住题目中要求描写的景和物进行分析,分析主体的特点,描绘主体的形象。抓主体也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体,就突出了特点,文章就不会走题。这样,思维就不会涣散,写作速度也就加快了。譬如写《故乡的吊桥》、《高高的脚手架》、《人民英雄纪念碑》、《河边垂柳》等题目,见到题目,丝毫也不要犹豫,立即抓住“吊桥”、“脚手架”、“英雄纪念碑”、“垂柳”等题目中要求描写的主体物,分析它们的特点,瞬间便可下笔写作。

二、描摹景物主要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状物作文,应力求所写事物形象逼真,让人如见其物之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抓住物体的个性特征来描绘,这样才能使读者对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虎不能像猫,画叶不能像花”。由于物体的类型不同形态习性各异,因此我们在描摹物体时,就要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加以描绘,才能把其写真写活,真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写景状物的基本功。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把鹅状写得准确传神,吟咏该诗,一幅“春鹅戏水”的水彩画就历历在目。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以为就是得力于“白、绿、红、青”四个表色彩的词语准确地再现了描写对象,从而产生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三、局部描写也要仔细刻画

如果不写“细”处,一味写全局大部,文章就会患“贫血症”。一些学生写景状物三言两语,寥寥几笔。虽然准确,但空洞无物。观察景物要尽量细一些,角度多一些,视点小一些。那些写景状物的经典名篇无不是在“细”字上下功夫,刻画出一个个精彩细致的特色镜头。如宗璞的写景名篇《紫藤萝瀑布》不仅准确写出紫藤萝整体像流动的瀑布,而且从局部细致刻画一穗花、一朵花的花苞与花舱的风姿,以及颜色光彩的细微变化。细致了,文章才会具体,内容才会丰富。观之要洞烛幽微,明察秋毫,使景物纤毫毕现。

四、围绕主体迅速辐射联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或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写景状物不能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很多学生面对写景状物的作文题,觉得无话可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写联系物的方法。所谓迅速辐射联系,就是说抓住主体物以后,要尽快找到主体物的联系物。只写主体物会显得单调,内容贫乏,一写联系物,文章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辐射联系,就是说以主体物为中心,观察点移向主体物的周围事物,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找联系物。比如写《家乡的小河》,除了写小河这个主体物之外,还可以写河中的鱼虾、鹅卵石,河上的小桥,河边的树木,等等。

五、借助各种感官的不同体验展现景物特点

观察,不仅要看,而且要听、闻、摸,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从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多方面把握事物的特征,以便真实、细致地进行描写。

如朱自清《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这几句对春天美景的描写文字,以花、蜜蜂、蝴蝶、小鸟、风为关照对象,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写起,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红的、粉的、白的、闹着、飞来飞去、抚摸、酝酿、呼朋引伴、应和”等形容词和动词,把它们的“春”态写得生动可感,赋予了春天青春少年般地健康、活力等生命特征。这样,春天的景色就从形、声、味、色各方面显现了出来。在朱自清笔下,春的景色借助人各种感观的体验,以及作者精心的体味,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状写,使景状物达到了极致。

六、利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景物内涵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6

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为通过对季节描写来传递情感的作品,它们类似的结构及抒发出的迥异的情感值得我们玩味揣摩。

我们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分析它的结构。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着,盼望着……”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着又对春天的各种景物进行细致的临摹;最后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来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全文形成了“盼春-画春-赞春”这样三段式的结构。

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开头用“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是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也是对秋进行细致描绘;最后表达自己对秋的眷恋之情。形成了“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三段式的结构。

对比如下:

盼春-画春-赞春

向往秋天-描绘秋天-眷恋秋天

在写法上,两位散文大师为了更好地抒怀,在对季节的临摹中都选用了最具季节特征的景物。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具体描绘了5种最能体现春意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人们的活动,分别形成了五幅优美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也具体临摹了最具秋天特征的五幅图画: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对比如下: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早晨所见画-槐花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图-果树奇景图。

《春》和《故都的秋》在结构和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文中抒发的情感却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这也许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有关。

古人早抒发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叹与惆怅。作为文人的朱自清和郁达夫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古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春》中用“盼望着,盼望着……”为开头,这就决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希望、明快而喜悦的。朱自清先生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调的词,如:“朗润、红、粉、繁花嫩叶、呼朋引伴、热闹……”这些词语的运用,给人以热烈和欢愉的感受,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而在《故都的秋》中却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开头,奠定的基调是深沉、悲凉和寂寥的。在行文中使用的词也都是冷色调的,如:“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清闲、落寞、衰弱……”这些词的运用足以让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7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幅度地改善,课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作文教学可以说成了中学语文教师公认的难题。而学生呢,对于作文,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中学生对写作文的普遍感受。怎样打破作文写作的尴尬的局面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自我教育才有可能。"是的,作为初中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爱读书,而且要引导学生爱上读书,而且要让他们在读书中获得甜头。

初中生需要阅读的名著共有12本。本人只举初一名著――《伊索寓言》、《童年》、《繁星・春水》为例,力求在名著与写作之间挖掘一条大运河,让学生汲取名著的营养,滋润枯涸的写作之地。

1.发挥联想和想象,积累作文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素材是作文的前提,亦是表达中心的载体,它好比一块布料。好的作文就像一件款式优美的衣服。只有好的布料才能制作出精品衣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素材从哪里来呢?生活。生活之戏每天都在上演,可是,我们又如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素材呢?我们可以通过《伊索寓言》来唤起我们的相关经历。《伊索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趣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能折射出当今的社会人生。读这部名著,我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个相关的例子,并且要抒发自己的情感或看法,汲取生活的智慧,这样就可以积累很多作文素材了。比如有的学生在读到《农夫和蛇》的故事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当今社会中很多帮助别人却被讹诈的事情。再比如,学生在读《苍蝇与蜜》时,联系到现在的腐败官员因为贪得无厌,最后晚节不保……

学生积累了素材之后,怎样才能把这些事件写得生动传神呢?苏联语言大师高尔基来帮忙了。他在《童年》中传神的描写就很值得学生们借鉴。

2.迁移精彩的描写,让文章灵动起来

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中,有大量精彩的描写片段,可以让学生分类收集、背诵、迁移。

2.1积累精彩的外貌描写。"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这是描写死去的父亲的)

"她的灰色的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直往下滚。她身躯高大,挺直,面孔发黑,铁似的冷静,粗大的浅色辫发像王冠似的盘在头上。"(这是描写母亲的)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双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外祖母像一个又黑又软的大皮球,从屋子里滚出去又滚进来。(这是描写外婆的)

"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胡子是赤金色的,有着一个鸟嘴鼻子和一对绿莹莹的小眼睛。"(这是描写外公的)

他又瘦又黑,眼睛像龙虾似的突出。(这是描写雅科夫舅舅家的萨沙)

"他的牙长得很难看,全从嘴里露了出来,上颚长两排牙。"(这是描写米哈伊尔舅舅家的萨沙的)

学生可以背诵这些精彩的段落,然后迁移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学习起于模仿。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我的学生在描写同学的眼睛时,就用上了"刘璐璐的眼睛黑得像黑樱桃似的,睁得圆圆的"、"李勇同学像一个又黑又软的大皮球,从屋子里滚出去又滚进来。"(因为他长得胖而矮。)

在模仿这些精彩语段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出人物描写的方法:(1)抓住特征;(2)善用修辞;(3)按照顺序;(4)在描写的过程中加入精炼的抒情和议论等。我在上评优课时,上的就是《名著阅读与人物的外貌描写》,通过出示外貌描写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猜《童年》中的人物,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出来了。从而总结外貌描写的方法并当堂练笔――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同学。课堂上,同学们大显身手,妙语连珠,不仅抓住了所描写同学的外貌特征,而且语言生动形象。

2.2摘录精彩的景物描写。如:"伏尔加两岸被秋天镀上一层金,又缝上了绸缎。驳船是灰色的,样子像一只土鳖。翠绿的山好似大地的富丽衣服的华美褶儿。"在上《名著阅读与景物描写》中,我让学生寻找《童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合作赏析美在哪里,然后总结出景物描写的方法:(1)调动多种感官;(2)善用修辞;(3)按照顺序;(4)动静结合等。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描写春景。

我班的于振业同学这样描写春天:春姑娘悄悄地走了过来,一不小心惊动了大地。小草探出头来,四处观望,小树睁开了双眼,长出了翡翠般的嫩芽。刘璐璐同学是这样描写的:春风姑娘走到冻结的河边,轻轻地亲吻了沉睡的河流,小河苏醒了,伸了一个懒腰,然后开始唱起了清脆悦耳的歌。

通过名著阅读中的专项训练,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描写方法,作文也变得文质兼美了。

素材有了,精彩的段落积累有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学会了,还需要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来帮忙了。

3.摘录并背诵点睛之笔,深化文章主题

在初一学生需要阅读的三部名著(《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中,最值得背诵的是《繁星・春水》中的小诗。《繁星・春水》中有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些诗句语言凝练、内蕴丰厚、发人深省。很适合学生用在写作当中来升华作文主题。如:"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歌颂母爱的作文结尾来升华主题。

4.鼓励学生自己动笔,写生活日记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8

【关键词】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知情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马卡连柯也说:“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功在于艺术地设置情境冲突。实施情境教学,当是明智之举。

杜甫的《绝句》一诗,这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教学这一课,我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讲析的呆板做法,而是采取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我首先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一开始,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为了渲染气氛,激感,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真切地感知课文所描写的诗意情景。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分别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

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呢?

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利用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最后,伴随着优美的《梦江南》这首古筝曲,朗诵杜甫这段时间所创作的代表性的三首古诗――《春望》、《草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和杜甫的情感产生了审美层面的共鸣!我和学生都陶醉在这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中……大文豪苏轼曾说:“少陵翰墨无形画。”而杜甫的这首《绝句》堪称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一样的春光,不一样的感受。是啊,春景是美!但正是因为国家平息了叛乱,诗人可以回到久别的故乡,眼前的春景就变得更加美丽和令人向往!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升华感情

《古诗二首》的“绝句”这首诗把美丽的景色与历史故事完美地描绘了出来。教完课文后,我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近处黄鹂鸣叫、远处白鹭高飞的投影片,然后镜头又转向对面的西岭积雪图,最后落到门前的岷江上。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边看、边读,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初春时节,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远处,一行白鹭向蓝天飞去,自由的翱翔。往窗外望去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岷江上还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船只。在说、读后,让学生透过诗句,体会杜甫的真情实感:诗人一方面陶醉在生机勃勃、欢快明亮的景象中,另一方面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无着和彷徨。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筑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高雅的气质。通过以上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我发现只要教师把文本研究透彻,引导得法,这种超越文本的意境学生还是不难理解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朱小蔓.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课程.教材.教学》,2009.6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9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古诗《画》的诗句。初读,便让人走进静谧的世界;细读,才品味出静中藏动,静与动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意境。毋庸置疑,这种古代诗人的“诗画”作品就是“图画日记”的雏形!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读图时代、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教学现代化的到来,集声音、颜色、图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变得动态、直观,简洁明了,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原本沉寂的课堂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下面我就谈谈多媒体在图画日记教学中的整合运用。

一、起: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写话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和写话欲望。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观察往往处于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阶段。在传统的写话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讲解写话知识和技巧。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写话时可用的信息单一贫乏,生活体验浅显被动,因此无话可说,无从写起。而多媒体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利用它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是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写训练的最佳手段。这样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中,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得愉快,学习效率必然就得到提高。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图画日记《画风》时,因为风是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东西,学生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把抽象的风画出来。于是,我在让学生熟读课文、品读词句的同时,结合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春风、夏风、秋风、冬风经过村庄、城市、大海、草原、沙漠时周围事物变化的景象,再现了真实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真切而自然地感受风的特点。这样,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变化。在无形之中,引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达到“入境而动情,情动而辞发”的效果。学生不再感觉无从下笔,画作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写话也娓娓道来。

二、承:变沉寂为生动,培养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写话教学中,教师讲解写话方法,无非是范文展示,提纲指导,课堂气氛相对沉闷。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多媒体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图画日记正是顺应了小学低年级孩子心理特点而产生。低年级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只要教师注意引导他们多观察,结合多媒体的图、音、色、乐的辅助,把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糅合在写话里,促进学生的想象、思考,他们就会“望图生趣”,乐此不疲,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写出世界的绚丽多彩,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景物。

如,在指导学生写图画日记《找春天》和《夸家乡》时,学生从课文中掌握的描写春天和家乡的词语、句子都很有限。于是,我鼓励学生先上网查找有关描写春天和家乡的资料;再到野外找春天,回家乡采风,和乡亲交流对春天和家乡的感受;然后,根据自己的见闻画出春天和家乡的景色;最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眼中的春天和家乡。随后,我让他们用多种形式展示创作成果:口语交际谈春天美、家乡美,图片展示春天和家乡美,诗歌诵读赞美春天和家乡。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大大丰富了有关春天和家乡的知识储备,也从单纯地感知语言文字转向通过声、色、味、形等各方面形象地体验美。在体验中,孩子们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知识很到积累,写话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转:变单一为多元,培养创新思维

多媒体改变了学生阅读学习的渠道,书本不再是孩子们唯一的阅读媒介,电子化阅读可以使学生直接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在写话教学中,只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生的阅读视野就变得多元。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体现的。用录像再现写作素材,可使学生很好地感知、观察事物,展开想象,拓宽思路。将观察到的图像与其内涵联系起来,可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深刻、全面又合理。学生将这样的情感与认识诉诸文字,便可以使写话言之有物、有序、有情、有理。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完成从“物”到“意”的思维转化,成功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指导学生写图画日记《找秋天》时,如果只是纯粹地让学生写秋天,将会禁锢孩子的思维。于是,我一改往日的做法,鼓励孩子们先上网查找有关秋天的图片、文章和视频资料。然后,让他们到大自然中与秋天亲密接触,把秋意带回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的美丽。学生兴致很高,画画、做手工、剪贴画、写文章,各种各样。最后,我把他们的作品汇编成板报,真是精彩纷呈!

可见,电教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引发学生想象。这样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堵塞,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图画,使单一的写话教学变得多元,孩子的创新思维得到尽情地展现。

四、合:变死水为活水,拓展知识视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每天总要接触一些人和事,大至世界、社会,小到学校、家庭。不管是从媒体的间接所得,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总会有些事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同时,学生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好和追求。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内容,却蕴含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走出封闭狭小的课堂,拓展生活外延,走出校园,走出自我,走进社会生活。“小课堂,大语文”,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这对学生来说,他们能时时学,处处学。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他们懂得生活有多广阔,我们的作文素材就有多广阔。无论事情有多小,只要捕捉到它的闪光点,就能写出有新意的作品。手工展、画展、黑板报、博客等都是语文学习的渠道,让简单的课堂变得多彩。这些整合了美术课程,拓宽了课程视野。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展示出来,巧妙地指导学生写话,拓宽了孩子获得知识的渠道,实现了知识从一滴水到大海的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得心应手。

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话篇10

小学写景文习作教学

写景文是小学习作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年级习作起步中就有多次写景文的习作,如何做好写景文的指导呢?最终达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境界。

如何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呢?我想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留心观察,选取景物

1.寻景绘画

学习了《秋天的雨》等课文,同学们对秋天的美景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时候请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寻找身边的秋景,将最喜欢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这就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为习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

2.画中取物

交流绘画作品,评比最佳秋景。在解释过程中点明写景文选取景物的要求:

(1)有代表性。如《燕子》一文,作者选取了最富有春天气息的草、叶、花、小燕子等景物,通过简笔勾勒,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2)有动有静。如《燕子》一文,先写飞行中的燕子身姿轻灵,再写停歇下来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一支正待演奏的春的赞歌。静景与动景互相映衬,相映成趣。写活了春天刚刚回归的小燕子。

(3)合乎情感。写景文的中心一般是抒发对景物的主观情愫,因此选择景物的时候也要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树叶唰唰的响声,大雁的叮咛,蟋蟀的奏鸣等都表达了对秋的赞美。

二、“绘”画于文,大胆想象

写景作文其实就像我们画画那样,需要有和谐的色彩、精巧的构图、大胆的想象、还要适当地营造意境。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之外,还可以开展大胆的想象,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要使画面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们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质地等诸多方面、诸多角度,或采用工笔手法,精雕细刻,或采用白描手法,传神勾勒,让景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1.形态各异显百态

把所见事物的外部形状再现出来,使读者目睹物体形态。如《荷花》一文:荷花姿态各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通过三种姿势的荷花将一池荷花不同的姿势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将珊瑚刻画地生动而形象。

2.色彩丰富更斑斓

恰当地运用色彩词,不仅可以使语言形象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美感。如《珍珠泉》一文:“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珍珠泉泉水的特点。

3.有色有声才有神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描摹声音,能把我们带进美妙的音响世界,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树晃动“唰唰”,溪水流淌叮叮咚咚,蜜蜂振动翅膀嗡嗡。

三、行文布局,有条有理

把景物写好,我们须注意叙述与观察的顺序一致,搞清楚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联系,理顺景物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辨别主次,分清层次,有序描写,从而使得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常见的几种习作顺序如下: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我们写景文中常见的一种顺序,如一日之内的早晨——中午——黄昏——夜晚,一年之内春——夏——秋——冬。《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正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的景色。

2.方位顺序

方位顺序按照一定的方向开始介绍,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及里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则是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3.移步换景

参观某地时最常见“移步换景”,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一处见到一景,一路观光而来,自然心旷神怡。

代表作就是《颐和园》,文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些交待游踪的词句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了一串颐和园美丽风光的珍珠,读者读了,流连其间,神清气爽。

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中除了描写景色、表达观点之外,还可以穿插自己的情感抒发,这样的写法可以让情景交融,可以使文章更有意境。景中含情,情中融景。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景色,他的心情和感觉一定不一样。

1.直抒胸臆

情随景生,当眼前的景色猛烈地拨动作者情感之弦的时候,就需要把心中的“情语”给毫不掩饰地倒出来。

《珍珠泉》中,作者描述了珍珠泉的四周环境和泉水的特点以及水泡的特色后,作者发出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2.大胆想象

《荷花》一文中,作者大胆地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随风翩翩起舞,倾听蜻蜓的诉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之情。

3.巧用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所写的景物“人情化”,借助物语物态表露人物的情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给美丽的西沙群岛更添一种趣味。

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正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孩子们领略自然美景,绘于图画,述诸笔端,让写景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参考文献:

[1]强洪权.魅力语文:语文教学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郑志刚.寻求儿童绘画与写作表达的通融之美.中国教师,2011,(8).

[3]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戴秀兰.让学生轻松踏上习作之路.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